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性互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七次学科论坛
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与此“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二者在教育实践中的异同点,并探讨如何正确把握这种关系,以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首先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最后提出在实践中如何正确把握这种关系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实践中的有效融合,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
其内涵在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跨学科性:课程思政不局限于传统的思政课程,而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各门学科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隐性教育:与传统的显性思政教育不同,课程思政更加注重通过学科知识的传授、实践活动的组织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综合性: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教育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践性:课程思政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创新性:课程思政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需要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点,充分发挥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高校的核心课程之一,思政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将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相关性,并提出促进二者协同育人的建议。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可以实现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标。
思政课程立足于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则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强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两者紧密结合可以实现教育育人的多层次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方面同步提升。
为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高校应该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加强内容的结合,使思政教育能够真正融入专业课程中。
教师要加强课程思政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学校还应该建立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估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对育人效果的定量评估。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对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可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良性互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首先介绍了思政课程的特点与作用,以及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施方式。
然后探讨了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理念与实践,并提出了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方法。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该理念的实际效果。
结论指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是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协同育人理念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本研究旨在引领教育实践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背景、意义、特点、作用、内涵、实施、理念、实践、有机结合、案例分析、深度融合、重要举措、全面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教学中,传统的思政课程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讨如何实现二者有机结合,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探讨,旨在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教育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困惑,需要综合性的教育来引导他们成长。
思政课程作为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使命,而课程思政则是思政教育的延伸和深化,更注重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也能够增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理念与实践,能够探讨并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前教育环境的育人模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高等教育24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习 静(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在我国高校政治性课程的设置内容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一个一级学科的心态存在着,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被安排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个一级学科之下。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算是一个从属关系。
当然在常年的改革思想过程当中,虽然不时会有一定的变动,但是终究改变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保持着一定固有的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点(一)教育内涵不同1.政治观与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一,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是要学生能够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代表着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革命历程当中的最有力的武器。
因此,就要求人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能够站在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上,一起从群众出发,良好的做到“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工作。
只有良好的树立了正确的政治观念,方能成为一个思想道德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整个社会。
其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念,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是要人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明白做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懂得在实际生活的实践过程当中不断的寻求真理,并在寻求真理的过程当中有效的检验真理、发现真理。
以此明确的解释了自然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性规律。
因此人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有效的将科学的世界观与正确的政治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中发现本源,追踪本源。
2.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点。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的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端正人们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知态度,并且有效的引导人们,走正确的人生之路,使人与人的交流、合作过程当中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生活氛围。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良好的帮助人们确立崇高的价值观,使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懂得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并且将人们、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奉献之间的一份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意义[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自1984年至今,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简要历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必将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专业与学科体系中开始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的,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梳理建设历程、分析发展原因和总结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简要历程1.思想政治教育(1984—1995)设置本科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奇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
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指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
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
教育部于1984年连续发出三个文件,布置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的工作。
1984年正式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
全国首批办学点共13家。
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全力打造“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
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全力打造“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作者: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2年第08期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以下简称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入探索思政课程育人模式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不断提升育人实效,全力打造“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思政课“四有”育人模式学校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了“协同有机制、活动有品牌、实践有基地、育人有实效”的北石化思政课“四有”育人模式。
第一,协同有机制。
学校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建立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校内协同工作机制,形成了“1+1+N”思政课建设体系。
与“中国好人网”、大兴区团委、大兴区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开展务实合作,形成了思政小课堂对接社会大课堂的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
第二,活动有品牌。
形成了“帮好人万里行”“红色摇篮思政课”“红色摇篮微电影”“红色摇篮主题演讲”四大品牌活动。
“帮好人万里行”已开展8年,万余名学生受益;主题演讲已开展15年,近3万名学生受益。
第三,实践有基地。
学校在密云水库展示展览中心建立了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好人网”、大兴区检察院、大兴区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开展深入合作,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
第四,育人有实效。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大教研工作力度,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实施思政课教法创优专项活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推广运用具有北石化特色的思政课“学、思、研、悟、行”五步教学法,切实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8.04.12•【文号】教社科〔2018〕2号•【施行日期】2018.04.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部研制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教育部2018年4月12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改进中不断加强,课堂教学状况显著改善,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继续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现就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基本要求。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不仅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高校教育中,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在大众化、多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高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如何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兼顾学科教学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思政课程的定位与特点、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以及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可以为高校教育提质增效,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思政课程的定位与特点,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通过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可以促进高校教育的综合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研究对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思政课程的定位与特点思政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高校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
高校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各个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同构建起了学生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高校思政课程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课程。
它通过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基本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重要途径。
它通过系统地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重大理论成果,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为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文科学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科学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它通过系统地介绍人文科学的基本理论和重要成果,使学生深入了解人文科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为学生的思想情感提供了丰富滋养。
时事政治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
时事政治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政治敏感性、政治判断力的重要途径。
它通过系统地介绍时事政治的基本原理和重要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时事政治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时事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为学生的思想觉悟提供了实际指导。
高校思政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提供了思想认识的基本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提供了思想信仰的重要支撑,人文科学课程提供了人文情怀的丰富滋养,时事政治课程提供了政治参与的实际指导。
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教育委员会(已更名)•【公布日期】1995.10.24•【文号】教社科[1995]10号•【施行日期】1995.10.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5]10号1995年10月24日)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教学改革,使高校“两课”教学更好地在新形势下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现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并请将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我委。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入进行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教学改革,根据两年来“两课”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经验,提出如下意见:(1)“两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青年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
高校“两课”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两课”教学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文件,阐明了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为我们深入进行“两课”教学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2)“两课”教学需要深化改革。
在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环境里,怎样帮助青年学生认清人类历史的走向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使他们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两课”教学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议题。
本文首先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涵与特点进行界定和阐述,然后分析两者同向同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探讨实现同向同行的路径与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两者在内涵和特点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
“课程思政”强调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非思政课程中,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它的特点在于:一是普遍性,即所有课程都应当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二是融合性,即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要自然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拼接;三是创新性,即要结合学科特点,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思政课程”则是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这些课程的特点在于:一是系统性,即围绕特定主题,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二是理论性,即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素养的培养;三是导向性,即明确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两者在内涵和特点上的互补性,使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能够在高校教育中形成同向同行的合力。
一方面,“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为其他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则拓展了思政教育的领域和形式,使得思政教育能够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战性——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14次学科论坛综述
论 学科 建设 , 积极培育 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 观 , 全 国高 校马克思 主义理论第 1 4次学科论 坛于 2 0 1 3年 7月 1 4 1 3 至 1 5日在兰州大学举行 。本次学科论坛 紧扣 主题 , 就社会
主流意识形态 ,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的本质体现 , 是全党全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4 ) 0 2 — 0 1 0 0 — 0 2
为 深 入 贯 彻 学 习 党 的 十八 大 精 神 ,加 强 马 克 思 主 义理
林大学 的陈秉公教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 高势位 ” 定 位角度指 出, “ 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观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
问题 进 行 阐述 。
( 一) 关 于 社 会 主 义 价 值 观
党的十八大在坚持多元 中立主导 、多样 中谋共识 的理 论创新基础上鲜明 的提 出以“ 三个倡 导” 为基准 培育和践行
专 家们提 出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 观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价 值 观。兰州大学 王维平教授认为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 中国
除此 以外,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与核 心价值 观的
问题探讨也是本次论坛关注的一个 热点问题 。湖北 大学 的
在社会科学领域 中,任何 问题 的深入研 究必须立足于 对概念 的准确把握 ,对于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研究首先 必须对 其进行科 学的界定 , 由此 , 专 家们首先就 “ 什 么是社
贺祥林教授认为 ,从学理上来讲是社会存在与社会 意识 的 关系原理 出发来 阐释“ 价值体 系” 与“ 价值观 ” 的问题 ; 从 逻
辑上来讲是 大 目式 的内容与内聚性 的纲要之间的关系。
①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课程思政①】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
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介绍成功经验和做法,探寻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解决路径,对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
1.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在领导机制方面,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
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
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
教学主体方面,高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课程思政①】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
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介绍成功经验和做法,探寻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解决路径,对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
1.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在领导机制方面,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
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
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
教学主体方面,高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青年学子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将其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思想品德熏陶。
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方式,探讨二者的融合与互补,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梳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思政课程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而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政理念融入各类课程中,实现全方位、全程度的育人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与联系,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推动高校教育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为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深入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索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2. 正文2.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概念解析思政课程是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感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而课程思政则是指在所有课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中,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专门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价值观,而后者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和全员参与。
思政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8.14•【文号】•【施行日期】2019.08.14•【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8月14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现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1.重要意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
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课程思政①】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
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介绍成功经验和做法,探寻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解决路径,对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
1.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在领导机制方面,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
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
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3.11•【文号】教高厅函〔2021〕11号•【施行日期】2021.03.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国家开放大学、教育部考试中心: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经研究,决定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示范引领,强化资源共享,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建设目标面向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全面推进不同类型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加快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申报条件(一)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1.课程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或专业考试计划,实施学分管理,并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
2.课程准确把握“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主线,结合所在学科专业、所属课程类型的育人要求和特点,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学科思政是什么专业的
学科思政是什么专业的学科思政是一门独特且重要的学科,它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学科思政独树一帜,但它并不属于任何一种具体的学科范畴。
它既不是纯粹的社会科学,也不是纯粹的人文科学。
学科思政的本质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探索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
学科思政的起源与发展学科思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当时,中国高校面临着新的时代课题,如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如何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高校开始尝试将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中,以期在学科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思政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也包括对学科领域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学科思政在中国高校得到了广泛推广,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课程和研究领域,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概论》、《法律思政》等。
这些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同时在学科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学科思政的重要意义学科思政在中国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科思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
通过学习和研究学科思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坚守。
其次,学科思政有助于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学科思政强调学科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鼓励学科学者关注社会问题,探索学科在社会发展和治理中的应用。
这种思维方式激发了学科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
最后,学科思政有助于加强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高校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必须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学科思政通过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教育,使学科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为主要议题,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
征, 还是塑造人的第二天性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而且
理论同 样存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问 我党在革命斗争时期产 题, 生的基础理论如灌输论等, 需要进行进一步阐释生发以适应思想 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本文 系教 育部哲 学社 会科 学研 究重 大课 题委托 项 目 “ 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 体 系寓于 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 目批 准号: 项 0S 01 8 Z13 )和 中央 高校基本科研 业务 费专项资金 资助项 目 “ 大学生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体 系认 同理论 与实践研 究”( 目批 准 项
实现思想 政 治教 育 学科 与思想政 治理论 课 的 良性 互动木
— —
全 国高校马克 思主义 理论学科研 究会第七 次学科论坛述要
戴艳 军 王 嘉
[ 关键 词] 思想 政 治教 育; 学科 建设 ;思想 政 治理 论课
[ 中图分 类号] 4 G6 1 [ 文献 标i g ] , -A a ̄ . [ 文章 编 号] 0 92 2 2 1 )1— l90 1 0 —5 8( 0 0 00 1—2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提” “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 “ 、思 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范化” 以及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关系” 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等问 述
要如下:
2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问 是思 题, 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 确立 的 前提。 学科建立以来, 自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见仁见智、 从未间断,
是很完备, 需要拓展研究领域。 不仅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
科内 拓展, 在政治学…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政治学理论、 科学社
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共党史拓展, 而且需要向 社会科学
其他相关学科拓展,比 哲学和教育学领域拓展。 如向 北京大学祖嘉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存在三方面问 题: 一是学科界限不清, 表现为 有些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明显不属 于本学科而是其他相关学科的 选题; 二是学科方向 设置不规范, 除 “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是很多学校共有的 学科方向外, 很多 研究方向 只有一所学校设置; 三是研究领域失衡, 校和军队思想 高 政治教育研究较多,而对农村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较少。
1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前提
吉林大学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作用于人的发展的 教育实践活动, 其逻辑前提是现实的、 完整的 包括人的体质、 人, 心理、思想、 行为和发展等所有方面。然而目 前对人的研究是分
此次又成为大会的 焦点。 东北师范大学田克勤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
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其他二级学科一 学科体系还不 样,
依托意识, 确的学科依托中谋求学 在正 科科学化发展, 应当坚持 以 开放的心态积极吸 纳相关学科的营养, 不断强化思想政治 教育 学科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 健康发
展。
的 常用方法。 存在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 经验问 题研究多理性
分析研究少、 静态描述多动态分析少、 宏观研究多中 微观研究少
号 :DU 0 w 1 8)的 阶段 性 成 果 。 T1 R 0
I ——————————————————————————曩曩妻 l =
思想 论教育 刊。 理 导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删: |
20 第1期 总 4期 : 0 年 0 ( 第1 ) 1 2
.
:; __』
首都师范大学的王树荫认为学科边界与学科拓展这两个问 题并不冲突, 一方面学科的边界必须要清楚, 另一方面也要包容,
博雅教育的合理成分,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中国 特色思 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四 是不断提高 学科水平, 增强学科的 科学性
和合理性。
我们不要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容人为地划分出去, 而把 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 容人为地拉进来。 思想政治教育学
科要在注重自 身的学科定位和学科边界的同时, 确立鲜明的学科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了目 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存在 问 主要表现为缺少自己 题, 独特的研究方法,囿 于借鉴其他学科
育的研究内 容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础上进行拓展。 西安科技大学赖雄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工具性特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七次学科论坛6 月 1I 0日 9- 在大连理工大学 _2 举行, 全囝高校、 来自 科研机构的专家
等问 导致学科研究的应然色彩较浓, 题, 反复垦 殖现象严重, 同
时也使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独特性不足, 科学表述不够, 从 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他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偏 见。
武汉大学 骆郁廷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 涵式发展的思路。
析性质的、 从人的 某一 个方面 进行的, 如心理学、伦理学、人类
学、 社会学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 指导, 应当以 对现实的、 完整的人的 研究为前提, 破解这一前提 是思 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逻辑起点和重要基石, 是实现思想政治教 育学科科学化的 前提条件,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区 别于 任何以 人的 某一方面特征为研究对象的单一性学科的基本特征。 山东师范大学万光侠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式应 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切入, 即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是现实的个人,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性基础、 与人的发展以及与人 的存在的关系是学科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问 因此思想政治教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