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的毁灭与重建_李尔王_中的宇宙图景

合集下载

论《李尔王》中的秩序观

论《李尔王》中的秩序观
怒 的表情 , 而获得 了震 慑人 心 尔王 》 《 并不 是仅仅 给我 们 展示 一 幅 简单 的善恶 二 元 对立 的画 面 。可 以说 , 士 比亚 也无 意 莎 解 决善恶 是 非 问题 , 只负责 提 出这 一个 复杂 的 问题 , 他 目的是 引起人 们 的思考 。 当我 们全 面客 观地来 审 视 《 尔王 》 李 的悲 剧价 值时 , 我们会 发 现 , 部 悲 剧所 带 来 的怜 悯 和恐 惧 主要 是 来 自于文 本 内外 各 种 秩 序 观 这 的 冲突和颠倒 。“ 与 “ ” 序 的相互 背离 , 言” 意 秩 促使戏 剧人 物在 他们所 处 的戏剧 世界 内部 发生 激烈 的戏 剧
外 在 的种 种 目的凌 驾 于人物 真实感 情之 上 。在 这场语 言与 意 义互 相错 位 的对 话 中 , 忠诚 善 良的人 被 误 认 为 背叛 , 忍受 着不公 的待 遇 , 虚伪谄 媚 的人反而 受 到肯定 。
戏剧 的一 开始 便描 写 了语 言 与意义 之 间的秩序 被侵 犯 。李 尔仅 仅凭 善变 的言语 去判 断女 儿们 对他 的 爱 的深 浅真 假 , 重视 外 表和数 量 , 以为谁 的话最 动 听谁 就最 爱 他 。因此 , 刻 的李 尔便 是 用 言 语来 衡 量 人 此 的一切 价值 。所 以 , 在分 国土 时 , 女儿 和二女 儿 曲意奉 承 的话 正好 迎 合 了他 这 种衡 量 标 准 , 而迅 速 获 大 从
2 I I4川 0 2‘
襄 樊学 院学 报
J u na fXi n f n Un v r i o r lo a ga i e st y
Ap . 2 2 r , 01 V 0. 3 N0 4 13 .
3 3毪 4
论《 尔 王》 李 中的秩序 观

爱享文献从基督教传统解读李尔王中主人公的死亡命运

爱享文献从基督教传统解读李尔王中主人公的死亡命运

爱享文献从基督教传统解读李尔王中主人公的死亡命运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李尔王》中,主人公李尔王的死亡命运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基督教传统的角度解读李尔王的死亡,探讨其与原罪、救赎以及上帝旨意的关系。

首先,李尔王的死亡可以被视为原罪的一种体现。

在基督教教义中,原罪是指人类因为亚当和夏娃的堕落而背离了上帝的旨意,从而造成了人类的堕落和罪恶。

李尔王在剧中的盲目与错误决策,可以被视为他自身的罪恶。

他将王国分给了那些虚伪和狡诈的女儿,而对忠诚的女儿反而施以重罚。

这种错误决策导致了王国的混乱和他自己的逐渐失去理智。

李尔王最终的死亡可以被视为他作为人类的一种罪孽必然的结果。

其次,李尔王的死亡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救赎的象征。

基督教认为,通过耶稣基督的救赎,人类可以获得罪孽的救赎和重生的机会。

在剧中,李尔王在遭受了巨大苦难之后,他的心灵逐渐觉醒,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的错误和荒谬。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寻求内心的救赎。

当他与被他贬低的女儿科迪莉娅相逢时,他表示“我被狗咬了,随时应该露出裸体去。

”这句话暗示着李尔王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准备承担自己的罪孽。

他的死亡可以被解读为他在承担罪孽过程中的牺牲和救赎。

最后,李尔王的死亡可以被视为上帝旨意的体现。

基督教教义中,上帝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所有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他的手中。

在剧中,李尔王在经历了种种苦难之后,最终选择了走向死亡。

这表明他接受了他的命运,相信这是上帝对他的旨意。

正如他在剧末所说:“我们的命运,坦然地去接受它,就是活着一种德行。

”他的死亡可以被解读为他与上帝的交流和对上帝旨意的顺从。

综上所述,李尔王的死亡命运在基督教传统中可以得到多重解读。

他的死亡既可以被视为原罪的体现,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救赎的象征,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上帝旨意的体现。

这些不同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和理解李尔王角色命运的视角。

通过从基督教传统解读李尔王的死亡,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莎士比亚的这一经典悲剧作品。

李尔王

李尔王

《李尔王》中的悲剧色彩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最重要、最进步的思想内容就是对人性中阴暗一面即假、恶、丑的暴露与批判。

随着他对社会本质的进一步认识,从而对人性、对人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还看到人性并非十全十美,它包括野心、贪婪、情欲等各种罪恶成分,只要条件许可,他们就可能恶性膨胀起来,把人自身毁灭掉,更可贵的是人性并非先天决定的,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权利和地位可使人丧失人性、丧失自我,痛苦的遭遇又会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唉醒,比如《李尔王》。

《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的代表,充分体现了人性在权与利面前的脆弱。

剧中人物为了争权夺利,往往不择手段,甚至显得疯狂。

在权与利面前,爱情不再美好,亲情荡然无存,伦理道德沦丧。

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互相倾扎,导致国家动荡,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最终权与利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恰恰相反,带来的是万劫不复,作为权与利的驾驭者的人,最终却沦为权与利的奴隶。

通过《李尔王》可以看到,权与利就像一把双刃剑,当你通过正确的渠道,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时,它会给你带来帮助,会造福人民;反之,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权与利,不仅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更会让自己跌入罪恶的深渊。

《李尔王》的情节结构可概括为两个家庭的悲剧,即李尔的家庭悲剧和葛罗斯特的家庭悲剧。

年迈的不列颠王李尔。

在准备将他的国土、政权、国事交给女儿、女婿之际,想要考验一下女儿们对他的爱。

说:“你们中间哪一个人最爱我?我要看看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我就给她最大的恩惠。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都极其虚伪地表达了所谓对父亲的无以复加的爱。

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说了真话:“要是我有一天出嫁了,那接受我的忠诚的誓约的丈夫。

将要得到我的一半的爱、我的一半的关心和责任。

”结果李尔轻信大女儿、二女儿的谄媚之言,断绝了与考狄利娅的父女之情。

将国土、政权一分为二给了高纳里尔和里根,自己只保留一百名骑士以及国王的名义和尊号。

法兰西王娶了被李尔唾弃的考狄利娅。

《李尔王》分析 ppt课件

《李尔王》分析 ppt课件

《李尔王》开幕,老国王李尔在分 割国土时要求三个女儿表白对他的爱 并作为分割土地的标准,这个开头是 典型的童话故事,整个改编保留了童 话所具有的哲理性结构和抽象性演绎 的套路。这场戏表明:爱只能发自内 心,不可强求而得,也不可以以物换 取。对于这一传奇式的场面,我们要 当做一个预言来看。
神话思维也带来戏剧情节的诸多不合理
《李尔王》分析
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 就曾经说过:“ 情节是悲剧的灵魂, 其悲剧效果的强弱主要依赖情节的产 生和发展。”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 中对《诗学》的情节论进行了运用和 发展,使得这部戏剧具有了独特的艺 术魅力。
《李尔王》分析
《诗学》中提出只有当亲属之间发生苦 难事件时才最能产生悲剧效果,发生在最 亲近人之间的悲剧最能打动人。《李尔王》 的悲剧是在李尔和他三个女儿间展开的, 是昏聩的李尔亲情测试所埋下所埋下的祸 根;副线中私生子爱德蒙为争夺财产陷害 自己的兄弟,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父亲; 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父子、父女、兄弟、 姐妹之间,因而产生的悲剧效果更加震撼 人心。
《李尔王》分析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了双情 节的发展形式,双重情节中存在性别、 地位、心理及生理上的几种二元对立, 不仅避免了主次情节的重复,而且使 二者成为有机统一体。这个手法的运 用也使得该剧的悲剧意义更具有普遍 性,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强化了人文主义主题。
《李尔王》分析
主要体现在对暴风雨的应用上,剧本 开始时天气晴朗宁静,自然界安宁有 序,而当李尔被逐出家门时天气骤变, 狂风大作,整个自然界仿佛失去了控 制,悲剧就便在狂风暴雨中展开。这 里天气由晴好到暴风雨的变化与剧情 从开端到高潮的发展相一致的,不仅 推动了剧情还使全剧主题得到了深化。
《李尔王》分析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评论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评论

《麦克白》讲述了一个完美主义者眼中的权利悲剧。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作品中,这一部是最粗犷、纯粹而赤裸的。

其中丝毫不存在任何所谓的善和良知:没有奥菲利亚(《哈姆雷特》),没有克劳迪娅(《李尔王》),没有苔丝狄蒙娜(《奥赛罗》)。

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兽性爆发时散发出的刺激性气体。

雄性荷尔蒙通常给人以攻击性和侵略性,在《麦克白》中它演变成一个恶的符号:那不是道德层面上的恶,而是一种生理层面上的致幻剂。

1.重组的枷锁麦克白原本只是一个忠诚于国君的战士,屡建战功,受到君主的恩宠人民的爱戴。

但恰恰他误解了这种关系,这使他产生野心,而这种野心是建立在盲目的信任基础上的:他信任他的主人,认为这种优异姿态在取悦他的同时会让其将王位拱手相让;他信任身边的战友和属下,认为他们见证并承认了他的忠诚和勇猛。

所谓的盲目即是麦克白在信任他们的同时产生了一条禁锢自身的枷锁:他被这种信任束缚,以至于付出恒久的努力以挣脱的结果是在这种信任中越陷越深。

终于慢慢地他产生了野心,那些一直使他信任的事物成为了其野心的催化剂,在他发现原来在束缚中挣扎要比解除束缚更让人感到欢愉时,信任的对象从具体的人转变成了欲望本身——那才是欢愉的根源。

他坚信这种欲望的合理性,可实现性,同时也坚信那些阻挡在他前方的障碍们都可以被消解。

枷锁变了,但麦克白一直被束缚着。

2.被毁灭和被平衡的在整本剧中,麦克白先后杀了邓肯国王,班柯,麦克德福的老婆和孩子,如果把他妻子也算在内的话一共就是5个人,然而讽刺的是,除了邓肯国王,其他人不是他派刺客去杀,就是对方自己自杀(麦克白夫人),并且他第一桩谋杀案还是在其妻子的百般怂恿之下。

这不能不让人怀疑麦克白的野心真的有那么强烈吗?强烈到他足以有“勇气”迎战一个熟睡中的老人,一个毫不知情的部下,两个女人和一个孩子?需要说明的是,枷锁本身并没有使人产生欢愉的特质,因为肉体的痛苦短暂而肤浅;而真正让人满足进而兴奋的是其强烈的负罪感。

麦克白从最初“盲目的信任”开始就已经产生了负罪感,他非常清楚这一切终将演变成无法挽回的罪恶的野心,然而一步一个脚印,负罪感支持着他的野心不断膨胀,他非但没有想要克制的意思,相反,将这种负罪感转变成了他前进的动力。

莎士比亚《李尔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莎士比亚《李尔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莎士比亚《李尔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莎士比亚《李尔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品提要】大不列颠国王李尔年事已高,决定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安享晚年。

李尔王_精品文档

李尔王_精品文档

李尔王李尔王:复秦与统一的伟大人物引言:李尔王(公元前259年至前210年),全名李牧,字尔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生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复杂多变的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通过其杰出的才能和智慧,参与并主导了一系列重大的战役与政治变革,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和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背景介绍:李尔王生在一个军事世家,自小就接触到了军事理论和实践,他的父亲是李广,曾是赵国将领,因李易、李固、李信三个儿子都杰出的表现,被誉为“李牧三虎”。

二、李尔王的战略眼光:李尔王自幼着迷于战争,并展现了出色的战略眼光。

他在自己的青年时期就深入研究过古代兵书,积累了深厚的战略理论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在实际战场。

他善于分析敌情,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措施来解决各种困境。

三、对敌策略与战争胜利:李尔王在战争中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他在多场战役中击败了强敌,特别是在对赵国、燕国、秦国之间的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冷静应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长平之战,在这场战役中,他率领魏军击败了秦国,不仅突破了长平之围,还俘获了秦国大将王离。

四、与秦国的和平与统一:李尔王的杰出战绩引起了秦国的注意,秦始皇举行了著名的王会,邀请六国诸侯来朝,以进一步巩固秦国的统一。

李尔王在会上展示了自己不凡的才干和谦和的处事态度,被秦始皇赏识,并成为了秦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李尔王在作为秦国宰相期间,秉持着和平的理念,并与秦始皇合作,共同推动统一大业的完成。

他通过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化解了六国间长期存在的矛盾,为统一大业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晚年归隐:李尔王心系百姓,始终保持着对民生的关注。

在统一完成后,他选择了归隐退休,回归田园生活,以过平静的晚年。

虽然他在政治舞台上不再活跃,但他仍然受到子孙和人民的尊敬,成为后人景仰的伟大人物。

结语:李尔王是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将领与政治家,他才智过人,善于军事谋略,在战国时期的战争中树立了卓越的功勋。

《麦克白》中的命运观

《麦克白》中的命运观

多数评论家在处理悲剧《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尤其是命运因素时,都采取了一种回避的态度。

一些把这些因素视为简单的隐喻,另一些虽然意识到其复杂性,但在对该剧作整体分析时却拒绝涉及到它们。

这些评论家倾向于认为,在莎士比亚的主要悲剧作品中,《麦克白》的主题是最为明晰的。

L·C·奈茨宣称,该剧的主旨是“价值体系的颠覆”,其脉络“远比《李尔王》容易把握”[1](18)。

其他一些评论家也提出,剧中似乎存在一个客观的价值体系,整个情节就是按照价值体系的倾覆和复位的线索进行的。

然而,由于超自然因素构成了《麦克白》一剧的框架,要深入理解全剧的内涵,绕开它们所设置的难题是行不通的;而且麦克白的覆灭,除了他自身道德的缺陷之外,主要是他对命运的双重态度造成的,具体地说,就是他一方面相信命定的事情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却又渴望控制甚至改变命运。

将《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视为中世纪的迷信而加以排斥是容易的,但我们却无法否认渗透全剧的命运因素对剧情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位巫女的预言,与《俄狄浦斯王》剧中的神谕相类似,规定了情节的框架。

麦克白的确登上了王位,班柯的儿子的确从灭门惨祸中逃生。

甚至像贝南森林的迁移和非女人所生的人这样离奇的预言最终也兑现了,虽然实现的方式没有丝毫的神秘,甚至有黑色幽默的味道。

和俄狄浦斯一样,麦克白也部分地相信能够左右自己的命运,却终于没能逃出命运的掌心。

剧中其他的超自然因素强化了上述的情节框架。

虽然“麦克白谋杀了睡眠,无辜的睡眠”的恐怖叫声和班柯鬼魂的出现可以解释为麦克白在过度恐惧的状态下产生的幻觉,但洛斯和剧中的老人在邓坎被杀之夜见证的超自然现象,显然莎士比亚希望观众把它们当作真实事件来对待。

猫头鹰杀死猎鹰,邓坎的坐骑发狂,这些情景增强了笼罩全剧的宿命感。

即使作为现代读者我们拒绝相信这些事情,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命运框架对于剧中人物和莎士比亚面对的十七世纪初观众的有效性。

对麦克白和班柯来说,巫女和她们的预言绝不仅仅是邪恶力量的象征,而是存在于真实世界的真实个体。

从《李尔王》看莎士比亚的“王者建构”

从《李尔王》看莎士比亚的“王者建构”

从《李尔王》看莎士比亚的“王者建构”作者:闫晨来源:《颂雅风·上半月》2019年第01期摘要:这是一个君权统治思想下,几个典型人物为继承统治、争夺王权所引发的悲剧,展现王权统治阶级内部的爱与矛盾,伦理秩序与社会道德的故事。

本文重点论述分析,《李尔王》中所建构的独特的“王者”传承之道。

关键词:《李尔王》建构继承莎士比亚道德莎士比亚生于文艺复兴时期。

《李尔王》是莎翁的巅峰期所作,被后世称为“四大悲剧”之一。

它之所以为悲剧的主要原因源于当时的创作背景,1601~1607年的大不列颠国,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短暂联盟步步趋向瓦解,政治经济已经举步维艰。

新君恶行更是让世人哀声怨道,反抗迭起。

从《李尔王》开始,莎士比亚渐渐进行以悲剧为主的创作,基于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创作内容转变得更加具有社会批判性。

一、君權统治下的“王者建构”王者,是君权的象征。

建构,是王者统治意识形态的体现。

《李尔王》里处处可见争权夺势的角色,不乏亲人背叛,罔顾常理的例子。

《李尔王》中的大不列颠国王李尔,以爱为筹码,将国土全分给了奸恶的两个大女儿,却将耿直善良的小女儿远嫁法国。

失去实权后的李尔遭到长女次女的无情虐待,流落荒野,同时又与大臣葛罗斯特的两个儿子命运息息相关。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孟子曾对人伦有过表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大多数人眼中,政治夹杂了情感会变得不理智。

而李尔以“爱”为分配国土政治的筹码是可笑的,继承制王权无长子的李尔承受着很大压力,为了公平又很好地传给自己的女儿们,却不得不换一个角度。

正如观者从中看到的,李尔无疑偏爱的是考狄利娅,他想把国土中最富饶的地方留给小女儿,并要在她的看护之下颐养天伦。

我们可以推测,李尔本是将考狄利娅作为继承人,但李尔的这一立君标准实则与英国“立长不立幼”的王位传承传统相违背,很明显,他选择了与王室传统截然不同的“立优”标准。

前基督教时代下的统治阶级,李尔本身是具备一定神性的,认为自己可以像神一般“不爱人而被人爱”,而李尔恰好又把这一自我臆想的神性作为公正的统治国家的重要体现,考狄利娅出乎意料的耿直将他从神性中拉回到现实,逼迫他认清自我,妥协于现实的真相,让他清楚地看到自身的局限性。

李尔王分析

李尔王分析

在悲剧开始时,李尔王是作为一个专制的独裁帝王的形象出现的。

处于七、八十年的至尊地位,使他不仅刚愎自用,而且性情暴躁了。

他要求儿女们象他几十年统治下的臣民一样绝对地服从他;他幻想把领土、王权全都放弃,照享权力和尊荣。

正是由于他的刚愎自用、性情暴躁,使之惑于虚夸、谄媚,容忍不了小女儿直言的真实和顶撞,发展成践踏天伦挚爱和君臣关系的专横暴戾;小女儿应得的家产和土地被他命令她的两个姊姊平分,进忠言的侍臣肯特伯爵被驱赶出境;而用无耻的谎言与奉承谄媚他的大、二女儿却把其权力和土地一起骗到了手。

接着,李尔就开始自食其果。

他在高纳里尔处居住不久,这个大女儿就虎起脸要删减他的“有恃无恐”的随从,以掌权者的威严逼他让步,使他在自己让出权力、地位、土地,下位伊始的时刻就碰壁。

但他受到了大女儿的冷落后,还想着里根,幻想“我还有一个女儿哩”。

小女儿更有甚者的言论和行动在敲击着他。

她的丈夫康华尔把他的仆人枷了起来。

她和大女儿此唱彼和地向他进攻,说他的随从“依我看来,一个也不需要”,“他的那帮跟随的人,我可一个也不能容纳”。

随着两个女儿的傲慢相待,他的臣仆也对他轻视起来。

现实的实际关系的变化,极为沉痛地刺激着李尔的心灵。

以致他全部生活的信念都破灭了,他对于自己以及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了一种认识。

他不得不抛弃关于自己地位特殊的概念,感觉到了他也是同别人一样的人。

假如一个人没有了权力、没有了财富、没有了地位的话,那么他尽管过去是令人尊敬的国王,现在也不过变成了“一个可怜的、赤条条的两足动物”而已。

“两个不孝的妖妇”终于使他睁开了眼睛。

李尔的思想感情随着现实的惩罚、处境的突变,对人与人之间冷酷关系的强烈感受而有了极大的变化。

女儿们的忘恩负义和忍心害理给他留下了永久的斫伤;他透过她们的极端自私和凶残冷酷看到了种种罪恶与不义。

李尔从开始的谅解、呼吁、不肯让步,慢慢转向痛心、妥协和暴怒。

他被激疯了,他奔向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他呼叫霹雳与大风雨,他“在跟暴怒的大自然竞争”“在他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

《李尔王》文学赏析

《李尔王》文学赏析

《李尔王》文学赏析《李尔王》文学赏析《李尔王》作为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创作与他的第二个时期,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因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却流浪荒野,最后饮恨而死。

得知情况的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该剧创作于十七世纪,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是从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文艺复兴文学面向世俗,面向现实,使神性世俗化,其基本倾向是再现、模仿现实,同时兼具理想的、象征的部分。

王权在文艺复兴时期是神圣至上的力量,李尔王一出场就命令女儿说出对自己的爱,透露出他这种怪异心态和专断独裁之间的深层关系。

另外,剧中也表现出许多原型的家庭关系:手足的敌对意识、失去父母宠爱的恐惧、父母害怕子女冷漠无情等等。

受到两极化的评价。

剧本还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

但李尔的疯狂致死、考狄利娅的被害和葛罗斯特的流浪等结局,又为作品抹上了浓重的忧郁色调。

《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

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

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斯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

《李尔王》中的自然意象、服饰意象及其叙事结构

《李尔王》中的自然意象、服饰意象及其叙事结构

人手 。 本 文将 运用 结 构 主义 叙 事 学 理论 .从 分析
该剧 的 自然意象 和 服饰 意象 中的二项 对立 人手 .探
析 该 剧 的 深 层 结 构 和 深 层 意 义
一的 叙 事 结 构 李
学者 霍 洛威认 为该 剧反 映 了伊 丽 莎 白时期人 们认 为 世界末 日即将来 临 .一切 将 陷于混 乱 的信念 但 是 他确 信在 该剧 中存 在着一 种 “ 生命 力量 ” .保 证 了 自
悲 剧 《 尔 王》 一 部 包 含 多 层 意 象 的悲 剧 。 李 是 2 世纪 3 年代 以来 . “ 0 0 意象— — 象征— — 语义 ”派 莎评开 创 了《 李尔 王》 究 的新视 角 。意象 派批 评 的 研 先 驱 者 卡罗 琳 . .E.斯 伯吉 翁 通 过 考察 该 剧 的意 F
结 构 主 义 者 来 说 .二 项 对 立 是 “ 意 和 叙 事 的 起 表 点” .是 “ 本结 构分 析 中最 为重要 的关 系 ” 文 .文本
饰 、正义 、价值 、 自然 和疯 狂 的意象模 式 ,认 为这
些 意象相 互作 用 ,相互 呼应 。规定 了该 剧 的结构 ” ,
并认 为疯 狂是 统一其 他 的主 导意象 .并 且涉 及人 类
摘 要 : 在 文 学 结 构 主 义 者 看 来 ,二 项 对 立 是 意 义 和 叙 事 的 起 点 , 它 规 定 了 文 本 的叙 事 结 构 。 自然 意 象 和 服 饰 意 象 是 《 尔 王 》 中主 要 的 意象 , 它 们 扩 大 了该 剧 的 悲剧 意 义 ,标 示 着 人 物地 位 和 命 运 的 变 化 , 与 剧 作 的 李 主 题 密切 相 连 。有 序和 混 乱 是 这 两种 意 象 中最 基 本 的 二 项 对 立 , 以 此 为 起 点 ,该 剧 的 叙 事 结 构 可 以 归 纳 为 :有 序 被 打 乱 到 混 乱 .再 从 混 乱 恢 复 到 有 序 .这 也 是 《 尔 王》 的深 刻 主 题 所 在 。 李 关 键 词 : 《 尔 王 》 二项 对 立 ; 秩 序 ; 混 乱 ; 叙 事 结 构 李 ; 中 图分 类 号 :1 4 0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3 1 ( 0 9 6 0 9 — 4 6 1 1 5 2 0 )0 — 0 5 0

《李尔王》PPT课件

《李尔王》PPT课件
康华尔公爵 (李尔二女婿)
里根 (李尔二女儿) (不列颠国王) 考狄利娅 (李尔小女儿)
法兰西国王 (李尔小女婿)
肯特伯爵
弄人
奥斯华德
(高纳里尔 家的管家)
爱德伽 (葛罗斯特之子)
埃德蒙 (葛罗斯特之庶子)
老人 (葛罗斯特家佃户)
(伯爵)
4
《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主要情节围绕着不列颠老王李尔展开,叙述了 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 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尔、二女儿里根, 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 利娅驱逐到国外,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 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 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 只好被迫流亡,并且发了疯。考狄利娅率队攻 入,父女团圆。但是军队失败,她也被杀死, 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也悲痛地死去。 次要情节叙述了葛罗斯特伯爵的庶子爱德蒙为 篡夺继承权,设计诽谤并嫁祸于其同父异母的哥 哥爱德伽,后来又背叛了亲生父亲。
5
一方面,《李》通过描述李尔和葛罗斯 特遭受儿女虐待的经历揭露了子女不孝 这一令人发指而又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这是本剧的表层主题。 另一方面,一贯以热情歌颂人道主义理 想而著称的莎士比亚在本剧中一反常态, “对人道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进行全面 深刻反思与批判”。揭示了社会的道德 沦丧这一深层主题。
2、人文主义的反面表现 3、“爱”是人文主义的信 仰
13
这种人文主义思想在《李尔王》中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奋斗思想,
1、 通过李尔王口中所述说的这段话不仅写出了作为一个落魄国王对于 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切感受,也真实地揭示了在当时社会圈地运动中失地农 民流落异乡、饥寒交迫的惨状。人文主义对于人性的关怀、民主主义思想 得到了体现。

论《李尔王》中的秩序观

论《李尔王》中的秩序观

论《李尔王》中的秩序观张巧【期刊名称】《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4【摘要】《李尔王》反映了时代剧烈风暴,展现了主人公内心巨大的精神骚乱。

在总体意义层面上,《李尔王》表述了秩序的颠倒与重建。

剧本起因于“言”与“意”语义秩序的错位,在剧情发展过程又遭遇了“君一臣”、“父一子”伦理秩序的僭越。

甚至主人公们只有在“疯癫”、“失明”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之下,才看清楚了一点他们正常状态下所没有看清楚的一些事实真相,以此又对理性秩序来了一次彻底的颠覆。

%King Lear reflects violent storms during that time and shows the hero' s great inner turmoil. On the level of the general meaning, King Lear expresses the disaggreg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orde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aggregation of the order in King Lear. The play begins with the malposition of characters and meaning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play, it encounters the arrogation of ethical orders, which is between emperor official/father son. So much so that the hero sees the truth clearly under abnormal conditions such as insaneness and blindness while the other normal people cannot do the same. Thus, the author subverts the tra ditional concept of order and ration. These three concepts are woven throughout, and the value of this tragedy is plainly seen in the disaggregation and re construction of the order.【总页数】4页(P62-65)【作者】张巧【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3【相关文献】1.国际秩序中的中国大国地位与角色分析——兼评赫德利·布尔的“中国与国际秩序”观 [J], 张少冬2.《李尔王》中弄人的自然观分析 [J], 张兵3.从道家思想看《李尔王》中的天人观 [J], 李凤4.秩序的毁灭与重建:《李尔王》中的宇宙图景 [J], 杨章辉5.浅析莎剧《李尔王》中的人性观 [J], 王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尔王论文

李尔王论文

浅析《李尔王》的悲剧价值——伦理秩序的解体与人性趋向的迷失摘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是一部社会面广阔、理想光辉强烈的的剧作。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揭示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与人性的迷失,因为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使其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剖析,分析老一辈与新一辈之间的爱恨情仇。

由两个家庭的的悲剧来反映当前人伦颠倒的社会现象,人性价值的迷失。

由此唤起人们的觉醒,共同去创造一个充满亲情、爱情、友情的美好世界。

伦理秩序的解体与重构、人性趋向的迷失与复归正是《李尔王》的悲剧价值。

关键词:莎士比亚、《李尔王》、人性问题Abstract:"King Lear"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 tragedies of Shakespeare, is a social ideal glory broad, strong plays. Shakespeare reveals the social moral decay and humanity lost in "King Lear", because it is not affected by time, place restrictions, making it more soci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play, analysis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and the new generation between love and hate.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human upside down by two families of tragedy, humanity lost. This aroused the awakening of people,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full of affection, love, friendship and better world. Losing and returning the disinteg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humanity ethical order is"King Lear" tragic value.Key words: Shakespeare、King Lear 、Human nature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英国戏剧之父,世界戏剧上的泰斗,被认为是古往今来少数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莎士比亚经典全集:悲剧(1605 1606)

莎士比亚经典全集:悲剧(1605 1606)

内容摘要
朱生豪1947年世界书局译本,原滋原味。英伦复古封面配19世纪英国皇家水彩协会会长约翰·吉尔伯特爵士 精美插图,经典重现。包含《李尔王》《麦克白》《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三篇。
读书笔记
《李尔王》:李尔王的悲剧放在一个国王身上是很难让人信服的,一个当了一辈子国王,很熟悉权力的游戏 的人,应当明白自己失去权力之后将会面临什么,更不会只通过谗言媚语来判断他人的忠诚度。”麦克白的前半 生光彩夺目,功成名就;最后却是被命运——与其说是命运,不如说是欲望——牵引着,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 深渊。
第一场叙利亚一平原 第二场罗马。凯撒府中一室 第三场亚历山大里亚。宫中一室 第四场雅典。安东尼府中一室 第五场同前。另一室 第六场罗马。凯撒府中一室 第七场阿克兴海岬附近安东尼营地 第八场阿克兴附近一平原 第九场亚历山大里亚。宫中一室
第一场亚历山大里亚城前。凯撒营地 第二场亚历山大里亚。宫中一室 第三场同前。宫门前 第四场同前。宫中一室 第五场亚历山大里亚。安东尼营地 第六场亚历山大里亚城前。凯撒营地 第七场两军营地间的战场 第八场亚历山大里亚城下 第九场凯撒营地
莎士比亚经典全集:悲剧 (1605-1606)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全集
英伦复古 封面
平原
约翰吉尔 伯特
葛罗斯特
世纪
王宫
经典
原味
爵士 室
罗马
悲剧
城堡
凯撒府
营地
亚历山大 里亚
安东尼
凯撒
第一场殷佛纳斯。堡中庭院 第二场同前 第三场同前 第四场同前。城堡外

《李尔王》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李尔王》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李尔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城堡
莎士比亚Hale Waihona Puke 乞丐需要人物
女儿
情理
李尔王
军营
戏剧 生命
好玩儿
故事
东西
事儿
英国
剧中
美德
顽童
01 李尔王
03 剧中人物 05 第二幕
目录
02 插图 04 第一幕 06 第三幕
07 第四幕
09 考证
目录
08 第五幕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是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8世纪左右。后 在英国编成了许多戏剧,现存的戏剧除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个更早的无名氏作品,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 改编此剧而创作的。故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 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李尔王
插图
剧中人物
第一幕
第一景 宫中 1
大厅
第二景 城堡 2

3 第三景 公爵
府邸
4 第四景 公爵
府邸
5
第五景 庭院
第二幕
第一景 城堡内 第二景 城堡前
第三景 荒野 第四景 城堡前
第三幕
第一景 荒野 第二景 荒野
第三景 城堡
第四景 荒野,茅 屋前
第六景 茅屋内
第五景 城堡内
第七景 城堡内
第四幕
第一景 荒野
第二景 公爵府门 前
第三景 法军营帐 附近
第四景 法军营帐
第六景 野外
第五景 城堡
第七景 营帐
第五幕

布鲁克纳的《李尔王》:人性的黑暗与良善

布鲁克纳的《李尔王》:人性的黑暗与良善

布鲁克纳的《李尔王》:人性的黑暗与良善介绍布鲁克纳(Arnold Schoenberg)是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交响曲。

其中,《李尔王》(Lulu)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探讨《李尔王》中所揭示的人性黑暗与良善的主题。

人物塑造《李尔王》塑造了一系列复杂而迷人的角色,这些角色展现出了人性中的黑暗和良善。

1.李尔王:主角李尔王是一个诱惑人心、妖娆而危险的女性。

她通过操纵男性来获取自己想要的权力和财富。

2.阿尔万特爵士:阿尔万特爵士是一个受到李尔王吸引并最终堕落的青年。

他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摇摆不定,最终沉溺于自己内心深处黑暗面所带来的快感。

3.安敦尼奥:安敦尼奥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既有黑暗的一面,又有渴望纯洁和真理的良善之心。

黑暗与良善的对立在《李尔王》中,黑暗与良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布鲁克纳通过音乐和剧情来突出这种对立。

1.音乐上的对立:布鲁克纳采用了冷峻、压抑的音乐语言来描绘黑暗面,通过复杂而令人不安的和声和旋律来强调角色内心的矛盾和恶意。

相比之下,他使用温柔、感人的旋律和简单明快的和声表现良善之音。

2.剧情上的对立:剧情中展示了角色之间长期斗争的过程,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不择手段。

然而,在某些关键时刻,一种救赎力量也会涌现出来,挣扎着追求真理和纯洁。

反思与启示《李尔王》使观众深入思考人性中蕴含的黑暗与良善,并引发以下反思与启示:1.人性的复杂性:《李尔王》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每个人都具有黑暗和良善两个方面。

这提醒我们不要过度理想化他人或陷入道德至上的误区。

2.内心的斗争:剧中角色的内心斗争表明黑暗力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诱惑,但我们并非无助于此。

通过认识到自己内心潜藏的黑暗,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与其抗争并追求良善。

3.真理与纯洁:安敦尼奥角色所代表纯洁和真理的力量,向我们呼吁要保持道义、正直,并追求高尚的价值观。

结论《李尔王》以其深刻而复杂的描绘人性黑暗与良善之间关系的形象成为了布鲁克纳作品中最引人注目、耐人寻味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4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2期Ap r .2007Jou rnal of Chongqi ng Techn ol ogy and Business U n i vers it y(S ocial Sci en ces E d i ti on )V ol 124 NO.2秩序的毁灭与重建:5李尔王6中的宇宙图景*杨章辉(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摘要]莎士比亚在5李尔王6中所呈现的宇宙从毁灭到重建的图景是统一在大宇宙、个人小宇宙和社会这三个层次上的。

三者之间相互对应,互为一体,统一在宇宙重建的主题下。

宇宙重建源于宇宙秩序的破坏。

宇宙和谐的打破促使莎士比亚在5李尔王6中重申了宇宙重建这一/世纪主题0,并呼唤仁爱的回归。

由此加深了人们的宇宙人生意识。

使他们的宇宙世界里充满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万物秩序井然又紧密联系的仁慈和爱。

[关键词]5李尔王6;宇宙观;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中图分类号] I 561.0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7)02-0138-04从宇宙观的角度来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文章在国内外都很多。

但专门论述5李尔王6的却不多见。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李尔悲剧的线索入手,以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传统宇宙观为视角来探讨该剧所反映出的宇宙秩序的破坏与重建及仁爱在宇宙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宇宙重建构成了该剧的内在主题。

[1](p145)而宇宙重建又具体体现在大宇宙、小宇宙和社会三个层次上。

这三者中蕴含的和谐构成了整个宇宙的和谐。

和谐是宇宙正常运行的普遍反映,仁爱是推动宇宙和谐运转的原动力。

[2](p175)爱是和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和谐。

一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宇宙观继承了西方古老的宇宙论,即/毕达哥拉斯-托勒密宇宙论0。

[3](p102-103)根据这一宇宙观,宇宙是一个神性、和谐的整体。

在这个和谐的整体中,上帝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接下来是各级天使,然后是人、低级动物、植物,处于最底层的是无生命的砾石。

这就是伟大的/存在之链0。

[4](p17)在/存在之链0上,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固定位置,各就各位,从而构成了一个等级森严同时又神性和谐的秩序。

莎士比亚在作品中特别突出大宇宙等级、秩序与和谐的重要性。

大宇宙的运行秩序影响着整个宇宙的和谐。

在5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6中,他通过俄底休斯之口道出了大宇宙运行秩序与宇宙和谐的关系:诸天的星辰,在运行的时候,谁都恪守着自身的等级和地位,遵循着各自的不变的轨道,,,;所以灿烂的太阳才能高拱出天,炯察寰宇,纠正星辰的过失,揭恶扬善,发挥它的无上权威。

可是众星如果出了常轨,陷入了混乱的状态,那么多少的灾祸,变异,叛乱,海啸,地震,风暴,惊骇,恐怖,将要震撼,摧裂,毁灭这宇宙间的和谐!(I ,ii,i 86-101)[5]大宇宙中秩序与和谐的破坏使整个宇宙间的和谐遭到破坏,并且以具有暴力性和毁灭性的自然力量表现出来。

大宇宙秩序的破坏也会影响到与之对应的个人小宇宙,并具体反映在以无数个人小宇宙构成的社会当中。

在5李尔王6一开场,这种影响通过葛罗斯特的一段话表现了出来:最近这一些日蚀月蚀果然不是好兆头;虽然人们凭着天赋的智慧,可以对他们作种种合理的解释,可是接踵而来的天灾人祸,却不能否认是上天对人们所施的惩罚。

亲爱的人互相疏远,朋友变为陌路,兄弟化为仇敌;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

(I ,i ,i 103-110)随着剧情的展开,他的话在呈现出来的一副副画面上得到了证实。

李尔赶走了小女,葛罗斯特逼走了长子;高纳里尔,里根姐妹俩杵逆不孝,爱德蒙使父亲身受骇人刑罚;高纳里尔与里根对丈夫不忠,为争夺爱德蒙争风吃醋,姐姐毒死了妹妹。

这一切表明,138*[收稿日期]2007-03-05[作者简介]杨章辉(1983-),男,云南威信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国家陷入混乱、社会分化、家庭分裂、个人小宇宙的和谐被打破,而荒野上的暴风雨一场则是最为集中的反映。

暴风雨象征着大宇宙和谐秩序的打破,也暗示了天道对人间不仁的惩罚。

通过这种惩罚,李尔开始思考宇宙秩序破坏后带来的后果,并重新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宇宙与社会及个人小宇宙的这种相互关系体现了西方传统宇宙观中天人对应的思想。

大自然外在的暴风雨和李尔内心的/暴风雨0的对应又将这种天人对应深化为天人感应的关系,从而衬托出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暴风雨促使李尔开始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蒂利亚德认为在宇宙存在之链上纵向与横向的对应体系中,每一级存在中占支配地位的/首领0,如人中的王,星体中的太阳以及身体中的头脑,都是相互对应的。

[6](p27)由此可见,太阳在诸星中处于中心位置,具有统领群星的作用。

并且,太阳承继来自神爱的力量推动了大宇宙的运行,以它的/无上权威0去/炯察寰宇,纠正星辰的过失,揭恶扬善0。

当熟睡的李尔在小女身边醒来时,黑夜中的暴风雨过去了,眼前是/明亮的白昼0。

(I V,vi,i 52)/明亮的白昼0标志着大宇宙中以太阳为中心的诸星体在太阳的作用下又回到了各自的轨道,履行各自的职责。

至此,随着剧末社会混乱的结束,大宇宙的秩序逐渐得到恢复,整个宇宙又开始运转如常。

二传统宇宙论认为,人的灵魂有三重,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

/三重灵魂0说表明在人身上也体现了宇宙的存在之链。

[7](p19)三重灵魂分别按理性灵魂、动物灵魂和植物灵魂从上到下有序地排列在个人小宇宙的存在之链上。

胡家峦强调/虽然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们强调人的灵魂应向更高境界升腾,直至最后达到理性灵魂与之相通的神明,,,但是他们也不断发出灵魂可能下降到兽格的警告。

0[7](p216-217)这就意味着一旦理性灵魂遭到摧毁,人就会因失去理性而下降为兽格,其灵魂就由处于低一级的动物灵魂支配,人的情感也会暂时取代理智来左右人的活动。

李尔在三分国土、评判女儿们对他的爱时不是凭借理性,而是靠个人的一厢情愿。

这恰好是动物灵魂的特性,说明了李尔个人小宇宙的内部秩序被打乱。

他在处理事情上没有控制住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失去了小宇宙应当具备的理性灵魂。

由于小宇宙本身的不完美性质,因而在存在之链上既有可能通过苦难和赎罪通向理想的天堂,也有可能受到魔鬼的诱惑走向万恶的地狱。

使李尔最终获得拯救的力量是那有着巨大破坏力的暴风雨。

暴风雨是上苍给予李尔的惩罚,这种惩罚通过他的发疯集体反映出来。

发疯具有丰富的涵义,正如奈茨指出的那样:/李尔疯了的意义,在于他不再受制于李尔的-自我.。

0[8](p53)发疯象征着李尔毫无顾忌地抛弃了桎梏他理性灵魂的虚荣与浮华,开始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等一系列宇宙人生问题的追寻,重新审视宇宙人生中的一切关系,认识自我,并通过苦难获得智慧。

犹如葛罗斯特在失明后才明辨是非一样,此时的李尔也不再受制于迷惑人理性的假象。

5李尔王6体现出的是人的灵魂从理性灵魂到动物灵魂、再从动物灵魂到人应该具有的理性灵魂的失落与回归的过程。

这充分反映了莎士比亚时代的人们对小宇宙理性回归的渴望。

[9](p51)李尔通过苦难,认识到了自我与大宇宙,恢复了理性灵魂,获得小女的宽恕,在仁爱中经历了一次重生。

在暴风雨无情的鞭打下,他的个人小宇宙彻底崩溃,理智全失,变得与动物无几。

然而也就是在看似动物的他的身上却开始表达出了人性中最崇高的东西--他开始替别人设想了: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的了这样的气候呢?啊!我一向太没想到这种事情了!(III ,i v ,28-33)/我一向太没想到这种事情了!0以前作为一国之君的李尔从来不会这么讲的,因为那时候他高傲的心中只有自己。

然而此刻别人的苦难和穷困唤起了他人性中的怜悯之情。

他同情他们。

他这样呼吁到: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III ,iv ,34-36)这绝不是由于情感失控而说的疯话。

这是人性中的理性赋予情感以宣泄的权利,是他发自内心的去关爱别人。

正如杨周翰先生所说,/这固然反映作者对穷苦人的同情,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细节来肯定仁爱的原则。

0[10](p182)不仅如此,这一细节还暗示了李尔已开始对广大人类建立了新的关系。

李尔过去的要求是完全占有,是考狄尼娅不肯伪称愿意交出来的/一切0。

现在他讲的却是人人的需要。

在茅屋前的那一场里,李尔愿和弄臣分享那些/微贱的东西0(/来,孩子,你先走。

0III ,i v ,26),他说:/可怜的傻小子,我心里还留着一块地方为你悲伤哩。

0(III ,i,i 72-73)以前的李尔以身外之物来衡量人性中的爱。

此时他已意识到:如果一个人仅以需要为限,便跟兽性世界没有两样了。

面对一无所有的疯子爱德伽,他这样感叹到:难道人不过是这样一个东西吗?想一想他吧。

你也不向蚕身上借一根丝,也不向野兽身上借一张皮,也不向羊身上借一片毛,也不向麝猫身上借一块香料。

嘿!我们这三个人都已经失掉了本来面目,只有你才保留着天赋的原形;人类在草昧时代,不过是像这样的一个寒碜的赤裸的两脚动物。

脱下来,脱下来,你们这些身外之物!来,松开我的纽扣。

(III ,iv ,100-106)正是在爱德伽身上李尔充分认识了人这个小宇宙,并帮助他恢复了理性灵魂。

随着理性的恢复,仁爱也回归了李尔的个人小宇宙。

因此隐含在他灵魂中的一切好的东西现露了出来,他宽大仁慈,温和待人,对不幸者充满同情;他勇敢地对小女考狄尼娅当面认错,勇敢地面对公平与正义。

伴随着和谐的音乐,他那被打破的小宇宙谐和得到了恢复。

李尔醒来后得到了小女的原谅,受到了几位忠臣的拥戴,在生命中最后一次感受了作为君王的人的尊139严,完成了人与自我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莎士比亚在所有作品中追求的社会理想。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西方传统宇宙论认为,作为君王的个人小宇宙,其责任就是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君王往往被隐喻为存在之链上统治尘世的原动力,以正义和仁爱推动社会的和谐运行。

由此可见,国家陷入混乱是源自君王统治的失误,好比太阳的出错使诸星离开常轨。

李尔由于理性灵魂的丧失,逐渐失去了推动社会小宇宙正常运转的原动力,从而使人间极其必要的社会秩序被打乱。

仁爱和正义是一个理想君王应有的品质。

在5威尼斯商人6中,鲍西娅就道出了这种品质的重要性:仁爱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仁爱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利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性。

(I V,I ,184-195)在5李尔王6中因为人与人之间,家庭内部及社会中仁爱与正义的减少,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宇宙重建的必要性,从而唤醒了他们的宇宙人生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