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
教师读书心得
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在阅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时,我感触很深。
通过学习,我领悟到,放手让孩子在教育活动中自主呼吸,自主找到属于其自身的呼吸节奏和韵律。
教育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给予恰当的支持,以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健康呼吸的目标;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他们逐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者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习惯了以他人为教育对象的人,常常遗忘自己的存在,而且“自我感觉很好”。
其背后的逻辑是,自己已经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完人”了,不需要再进一步提升自己。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在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占有率逐渐降低的现实背景下,这样的思维定势很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对立,也常常为教育的失败埋下伏笔。
教师是以改变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业的人。
改变他人现实的人,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自我的现实”。
教师要对孩子的宇宙有所作为,首先必须对自己的宇宙有所作为;要对孩子的宇宙有所创生,必须从自我宇宙的创生开始。
一个不愿和不对自己的宇宙有所作为的教师,不会是一个值得信赖和托付的教育者。
教育中最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孩子的宇宙因为教育而变得越来越宽广,教师的宇宙却变得越来越狭窄个封闭。
对教师宇宙的发现和重建,不能依赖他人,只能寄希望于自身。
教育的使命是成人之美,成就人性之美。
孩子到幼儿园来,吃完了中饭之后要睡觉,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这是否尊重了孩子?在德国的幼儿园,孩子就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中午是否午睡,不午睡的孩子是去游泳,还是去天文馆参观等,都有孩子自己决定。
对孩子来说,幼儿园就是“游乐园”,不是一个“学习场所”。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但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必须立足当下,让孩子在当下活得愉快,健康成长。
总言之,做好教育工作,必须懂得生命自觉,遵循规律。
万物生长有自己的节奏和规律,教书育人也是如此。
【原创】播下种子,静待花开——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
播下种子,静待花开——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暑假我拜读了李政涛老师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
书中以简明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李教授多年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这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犹如一盏指路明灯,给人温暖且充满力量。
尤其是李教授投身“新基础教育”,参与教育变革以来的深切感悟让我记忆犹新。
这让我想起今年教育部颁布的多项教育政策,其中的《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办法》最让我欢喜。
在这文件中,将艺术考试纳入中小学升学考试成绩的组成部分。
这意味着以往不被重视的艺术教育学科终于得到了国家的肯定,美育再一次得到凸显和强调。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重视美育。
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
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渐渐地我们也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美育是一种“刚需”。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其中一个方面,是美育最好的手段,也是一种能触及人灵魂的教育。
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艺术鉴赏能力;能提升孩子的心理调适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助于孩子的人格形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
让我们来看看国外是如何重视艺术教育。
俄罗斯,从小培养艺术鉴赏力。
俄罗斯重视对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
在周末或节假日,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剧院。
在那里经常能看到年轻父母拖儿带女兴致勃勃地前来观赏,而且每个人都打扮得漂亮整洁,听赏时聚精会神、庄严肃穆。
孩子们还手捧鲜花,准备在演出后送给自己喜欢的演员,丝毫不怯场。
在美国,艺术教育与其它学科同等重要。
在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艺术首次被确定为基础教学的核心学科,与其它核心学科有着同等地位。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教师读书征文读书心得
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被《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这本书深深吸引。
是源自书中那让我感动的发自肺腑而真诚的文字,更有李政涛教授对教育的认识和期盼。
“为教育而呼吸,为教育而存在”是封面的一小段文字,却包含无尽的痴情和忘我,更有着一份理想,一份让人憧憬又给人力量,且带人思考的理想。
李政涛教授言其一生为一大事而来。
一如他在后记中说到“当所有已做之事和将做之事一一浮现在我眼前时,我倏然发现:它们都属于教育之事。
”“我的命运在教育里,教育就是我的命运。
”把自己的命运与教育相连,我想这是超乎常人的教育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
他也已把教育刻进自己的人生,刻进自己的灵魂,这又怎能不让读者心生敬意呢?我曾以为,抑或大众教师都这样以为过。
作为一名教师,我只要对教育倾注满腔热情,不求回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任劳任怨,就应当算是一个好教师了。
可却从未曾想过,当我们埋头前行时,却未曾清晰的知道我们正从何处出发又向何处前行,因为不清楚起点目的地,也就更不会太关注行走的方向,那么我所做的每一件看似在奉献在付出的事情,是不是都是走对了方向呢?就在我们刚刚忙碌于各种琐事时,我们心中是否也心生过困惑和迷茫,我们忙碌的都是教育吗?答案不言而明,不忍直视。
我想解开心中的困惑和迷茫的方法我想大抵还是阅读。
李政涛教授以“不同的教育,不同的人生”开篇,指出“作为教师,思考今日教育的起点,不再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而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不是单纯的在“教书”,而应该是在“教书育人”或者说“育人教书”更准确些。
我们应该远离抵制“没有灵魂的教育”“热闹的教育”“压抑的教育”,而应该亲近“教育的味道”“教育的美”“教育的静”和“教育的可以呼吸”。
教育的本质是“智慧的追求”,教育呼唤的是“生命自觉”。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滋养学生生命和自我生命的过程。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方面可能关注更多。
李教授认为现行的语文教学,单篇式教学问题突出,负效、低效的让人不忍。
忙而有序,碌而有为 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
忙而有序,碌而有为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导读:读书笔记忙而有序,碌而有为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忙而有序,碌而有为——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今年是我从教的第十一个年头,回想这些年的教学生涯,除了常规的教学,科组的教研任务,参加各种公开课和比赛,的确是各种忙碌,内心时常是焦躁的,被各种琐事困扰。
尤其现在为人父,希望上班时间高效完成工作,下班回家可以安心照顾宝宝,尽自己所能扮演好生命中的两种角色。
然而,时间往往不够用,前事未了,后事接踵而来。
正当2018年新年到来,利用寒假琐碎的时间,翻开李郑涛教授所著《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精神接受洗涤,内心趋于平和,反思自己为何碌而无为。
书中提到现场学习力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我试着用下图作为梳理:纵观上图,逐一对照自查。
教师需要的三大积累,我的实践积累扎实充分,阅读和写作积累,实在汗颜。
上班时间要完成教学常规,阅读和写作若不是有比赛任务驱动,很少主动自己去做。
具体到四种教学现场,有点滴记录教学反思,但是碎片,很少成文。
同行、教研组、各种培训、讲座的现场,有记录,缺乏系统整理。
李教授提到,现场学习力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我认为自己的专注力和捕捉力基本具备,转化力有所欠缺。
经常听完讲座,记录得很详细,找出很多迁移到自己教学中的诸多困难,感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听完很激动,没两天就又忘了,重回自己的旧路。
如何做到忙而有序,碌而有为?根据自己的情况,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尝试。
利用手机APP,写下备忘录,先完成紧急和重要的事。
我常常感觉杂事缠身,分不清主次,忙得混乱。
于是搜索手机版的思维导图APP,便于随时记录和查看近期需要完成的工作和生活琐事。
发现一个免费的APP:Poppletlite.操作简单易学。
于是我开始用它来记录,用不同颜色来标注级别,紧急和重要的事用红色标注,完成以后就删掉,这样可以督促自己做到忙而有序。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籍,它探讨了教师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并提出了重建教师精神宇宙的方法和思量。
全书分为三个部份,分别是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的心灵成长和教师的职业发展。
作者通过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深入探讨,强调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模范,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他指出,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
惟独这样,教师才干真正成为学生的灵魂导师,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在教师的心灵成长方面,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思量。
他强调教师应该注重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状态。
惟独这样,教师才干更好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在教师的职业发展方面,作者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他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参预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断提升自己的职称和职业地位。
惟独这样,教师才干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和发展。
通过阅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师的重要性和责任。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模范。
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
因此,教师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注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我也意识到教师的工作并不容易。
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难点,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然而,只要教师能够坚守初心,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就一定能够克服难点,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之,阅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给我带来了不少思量和启示。
它提醒我作为一位教师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注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和责任。
惟独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我们才干成为真正优秀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
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
教师是以改变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业的人。
改变他人现实的人,首先需要改变“自我的现实”。
1、教师要对孩子的宇宙有所作为,首先必须对自己的宇宙有所作为;要对孩子的宇宙有所创生,必须从自我宇宙的创生开始。
一个不愿和不对自己的宇宙有所作为的教师,不会是一个值得信赖和托付的教育者。
一个始终停留在生命的过去时和现在时放入教育者,怎么可能持续改变他人的现实,怎么可能给他人以未来?教育中最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孩子的宇宙因为教育而变得越来越宽广,教师的宇宙却变得越来越狭窄个封闭……
2、对教师宇宙的发现和重建,不能依赖他人,只能寄希望于自身。
3、认识自身宇宙的基本方式仍是阅读。
在阅读孩子宇宙中阅读自身,在对外部一切与教育有关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阅读中返回自身越州的世界。
教师宇宙世界中一切博大和丰富的诞生,一切生命的灵动与生动,都在于阅读的高度与效度。
如此,在沉重与艰辛的日常教育生活中,在时常迸发的教师痛苦呻吟中,教师拥有微妙的希望的光亮才有可能,获得优雅、富有品质的灵魂才有可能变为现实——这注定是一个艰难的需要长期自我投入的事业。
有了自身宇宙的阅读、发现和重建,有了新灵魂的灌注和扎根,教师所经历的教育时光就不再是琐碎、平庸、烦扰和平庸的代名词。
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打上了新的印记。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1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1在暑假这段时间里,我认真阅读了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所写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书中这些文章不仅是教育随笔,它们更具有普遍的人文哲思,让每个读它的人都能引起共鸣,这就是读书的魅力。
在读到第一辑—《教育的味道》中的‘倾听着的教育’一文时,他指出:“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
”在日常教育中教师的“失聪”现象并非罕见,对照着我自己的日常教学,不免产生共鸣之处。
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绝对成不了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有这样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上最得人缘的,不是会说话的人,而是懂得倾听的人。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就是在互相倾听中通过沟通和了解建立起来的。
被学生爱戴的老师,大都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那么作为老师该如何来有效地倾听呢?一、洗耳恭听,捕捉相关信息随着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
因此,课堂上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说得清楚明白还是语无伦次,教师要专注地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让他感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困惑的焦点、理解力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
教师应通过自己的体态语即丰富的表情动作表现出对讲话学生及其所讲内容浓厚的、始终如一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喜欢别人听自己讲话乃是人所共有的一种基本需要。
作为教师,更应该以浓厚的兴趣面对讲话的学生,及时捕捉学生言谈中显露出的各种相关信息,同时,也是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
二、察言观色,抓住合适的时机,巧妙提出问题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还必须具备敏锐的分辩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三明六中林娟《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当下的教育事业的整理与审视,本书基于作者多年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很多观点,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作为一个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这本书让我获益良多。
本书第一辑主要表达与探讨了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等等一些教育非常本质的教育随笔,里头是以心怀教育的学者,实践者,研究者的角度思考的问题,也同样深刻探讨了我国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学生未来会有怎样的人生,从小而来的价值观念等等都在不知不觉地烙印在我们身上,我们的行为准则都是在其影响下建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明显。
教师像是指路标牌,有的能告诉你所有的岔路都通向什么,却不告诉你有多少距离,有的只告诉你一个方向的目的地,多远清楚地告诉你,你要怎么去,用什么方法去。
给人生的大概意思,也就是学生通过一次次地指引在人生关键做出选择,每种选择都是不一样的人生,可见教育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该给出什么样的教育,要有灵魂、会倾听、可以呼吸、在孤寂、静默甚至是疾病中教育,有着教育之美,有生命自觉。
既面向他人,也面向自我,不断思索与进步的教育。
培养出自觉自主的心态、习惯和能力,按我自己个人想来,其实也是现今家庭和学校给予非常少的教育,自立、独立的教育。
然而现今教育离这样理想的教育尚有着很大的距离。
现今对教育者的教育都是只有方法没有灵魂,有了越来越优秀的方法,却没有更加深入灵魂的教育,经济发展迅猛的发展,而教育仿佛还在滞后,各种喧嚣与躁动充斥着校园,难以在沉静中坚持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美的,这种美是可以具体表现出来的,这种美展示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这种美在于教育者对于教育事业诚挚的热爱,在于对人性的关怀。
这种美需要实践,需要呵护,理想中的教育难以实现,但不能没有教育的理想。
作者也指出现今教师缺乏倾听,有时候学生甚至不能“呼吸”,甚至教育学生的目标都没有明确,好为人师却甚少自省,渐渐迷失。
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
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我有幸阅读了李政涛教授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这部书。
李教授语言简洁有力,直击教育痛点,理论高屋建瓴,深入心灵。
特别对于我,犹如醍醐灌顶。
结合“新课堂”改革,我谈几点体会:教育发展到今天,改革创新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了,而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实施新课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是兰山教育提升的新定向。
“新课堂”改革已经开展了许多年,到底改革要改什么?一、改师生关系关系大于教育,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没有接纳、尊重和理解,就没有生命的连接;没有连接,就无法构建稳固的关系;没有关系,就没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就没有教育。
孩子不会向自己讨厌的人学习,而只会被自己尊敬、信赖的父母或老师滋养、唤醒、影响和熏陶,通过模仿、追随来吸收、内化,实现成长的。
尊其师,才能信其道。
当孩子不喜欢你的时候,你所有讲的东西,即便是再好,对这个孩子来讲也是不起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想产生积极的效果,前提是我们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如果班里的孩子都非常喜欢你的话,那么哪怕你的方法再拙劣一点,孩子也会掌握。
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或者是“新课堂”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都要依靠师生互动与交往来达到教育目的,这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
落实“新课堂”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改革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实施“新课堂”改革也就沦为空谈。
二、改课堂教学设计确定教育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对教育目标的准确分类,具有重大意义。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把教育目标一般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
其中“记忆、理解、应用”为“低层次目标”,“分析、评价、创造”为“高层次目标”,目前“低层次目标”,“新课堂”教学基本都能解决,但高层次目标我们学校目前达成度不高。
如果长期停留在了“记忆、理解、应用”这个层次上这样,很难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书影童声师语——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
书影童声师语——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作者:黄玲来源:《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8年第3期“教育,就是与光明俊伟的人同行。
”“人生天地间,教育的味道无处不在。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是李政涛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集,我一口气读完,总觉得意犹未尽,将其放在枕边,时常翻阅。
它真实、恳切、理性,李老师在质朴的文风中忧思天下,在真切的情感中解读教育,在自我的解剖中建构精神宇宙。
每每读罢,一种酣畅淋漓蠢蠢欲动的情愫涌动心田,久挥不去。
应该有一本书,带领教师灌注新灵魂,告诉我们打破琐碎和平庸;应该有一本书,指引教师坚守新灵魂,告诉大家冲破烦忧和平凡。
请你,同我一样,洗净自己的双手,安静地打开《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和李政涛老师一同为教育而呼吸,为教育而存在。
临风观书影,揽月吟春秋政涛语:“认识自身宇宙的基本方式仍然是阅读……教师宇宙世界中一切博大和丰富的诞生,一切生命的灵动与生动,都有赖于具有高度、广度和深度的阅读。
”阅读是教师生命成长的源流,一个生命有质感的教师离不开广泛的阅读。
平时我喜欢阅读小说、散文、随笔、教育书籍……在阅读世界里,生命仿佛丰盈起来,层层叠叠的风景、起起落落的人生都在书的世界里次第打开,让你不再觉得灵魂的淡薄、工作的琐碎、生命的枯燥。
他人成长是路标。
阅读教育类书籍,是打开教师职业成长的关键。
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告诉你如何从平庸走向富有生命力。
记得刚工作时,我读的第一本教育类书籍是窦桂梅老师的《优秀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知道的7 件事》,书的扉页赫然立着她潇洒的4 个字———“书香立人”。
时隔15 年,这本书的精髓仍铭记于心:认识语文的本质,充分解读学生,读书是必需的生活,面对文本的力量,公开课的试炼,修炼语文素养,修炼人格素养等。
这本书已然成为我阅读教育类书籍、寻找名师成长密码、建构自我精神宇宙的一扇窗户。
于是,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闫学、李镇西、朱永新、李吉林、薛瑞萍、王晓春……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阅历的日积月累,阅读的教育类书籍也越来越趋于理论型,叶澜、潘新和、钟启泉、佐藤学、李政涛等大家的理论开始滋养我,让我的思想逐渐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精通娴熟,从混沌走向理性与成熟。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一)依依1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
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罗伯特弗罗斯特《我有诺言,尚待实现》终于读完《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经历了刚开始的"眼前一亮",到读到一半时的"似懂非懂",再到最后的"欲罢不能",这个过程,让我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
这是一本建造教师精神宇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书,作者说,书中所选之文,有的偏于"抽象的抒情",有的指向"实践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或所谓"可操作性".于我而言,这本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教育的味道"、"在异域中思考"、"教师的宇宙"、"研究型变革实践"、"参悟改革"和"自我重生的历程",每一辑都给我深深的触动。
我合上书,细细地感受着李政涛教授把做教育之事的过程,变成感悟人生的过程,他对自我生命多次诞生和重生过程的追忆,带给我许多启发与温暖。
2"教师周遭面对的是坚硬的现实,它常常让我们无奈地发现理念的虚幻甚至虚妄,它总是轻易地击穿各种以理想的名义刻意炮制的光环和泡沫。
"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不能认同并屈服。
每个人内心都是一个广袤宇宙,它辽阔、深邃,让人敬畏又脆弱无比,教师要有反思和重建自我宇宙的勇气。
作为教师,我们的目光总是朝向外部世界,习惯"他向教育",甚至"好为人师"而不自知。
而重建精神宇宙,便是一种"我向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属于教师自身的事情,不是任何一个外在于教师的领导、专家和培训机构的事。
这让我想起"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在教师队伍中,特别是一些走进编制队伍的教师,觉得自己稳定了,有了铁饭碗,便一生无忧了。
读书心得《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
找寻教师的幸福感——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上师范的时候,三尺讲台是具有魔性的,教师职业是神圣的;刚走上讲台的那几年,三尺讲台就意味着责任,教师职业是幸福的;十年后的今天,三尺讲台只是张桌子,教师职业也成了抱怨的对象,常安慰自己,大家都一样,时间久了,都不落俗套的“干一行,怨一行”。
可是看着自己身边的一些老教师的脸上,经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沉思了,是否我的教师幸福感丢了?于是决心找寻属于我的教师幸福感。
偶然借阅了李政涛教授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仿佛是我找寻之路的一盏指路灯。
封面上有一句话:“为教育而呼吸,为教育而存在”,心想教育能让人如此奋不顾身,那幸福一定是满满的。
决心细细的品味此书……“不同的教育,不同的人生”。
李教授举了德国人和吉普赛人不同的教育,德国人喜欢安安静静的阅读,如果孩子在地铁上高声说话,家长会马上制止,怕干扰他人,而在吉普赛人看来,敢于在众人面前大声说话是一种勇气,甚至是能干或有能力的表现。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的教育,如今,虽然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但大部分家庭仍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就特别的重视,不停的给孩子“拔苗助长”,从小就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五花八门的补习资料,想着各种方法,让老师“关注”自己的孩子……一旦发现如此付出而没得到相应的回报,就会大发雷霆,甚至拳脚相向。
还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那年,我任初二(5)班的班主任,班上有个男生,家长对他的期望特别大,可孩子非常调皮,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成绩就可想而知的,家长和老师可谓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毫无作用。
最后家长放弃了,彻底变成了我心中的问题学生。
后来学校举办了春季运动会,当时的心态就是把他派去训练,别的孩子可以安心学习。
那次可能是他最扬眉吐气的时候,一连为班级拿回了好几个奖,以后每当他在课堂上闹得时候,我总是拿这事表扬他,后来他还真的向这方面发展了,听说还考了体育院校。
现在想来,当初如果不是这个偶然的成功,给了我表扬孩子的理由,孩子的未来又会是怎样的?李教授对教育与人生的解读:教育与人生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你想给他们什么样的人生,就会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另一面是:你给了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就会让他们度过什么样的人生。
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
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时断时续的终于读完了《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掩卷沉思:这本书留给了我什么?很多内容已然忘记,但李政涛教授对教育的执着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封面上“为教育而呼吸,为教育而存在”这句话让我体会更深了。
再结合前期听到的李教授的报告,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立体了起来,从一个让人崇拜的“神”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一、教育无处不在。
读完这本书再仔细翻看目录,目录对应的每篇随笔的观点便又在头脑中鲜活了起来。
人的一生是与教育分不开的,从生命孕育之始,教育便开始了。
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好的教育,差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美的教育、丑的教育……只是看哪一种教育占了主导,深入了你的生命,你便有了不同的人生。
看过一个故事,有两棵树的种子,一棵长在了温室里,一棵长在了大自然中。
长在温室里的,每天都有人照料,有充足的水分和养料,长得花团锦簇。
而在大自然中的经历了风吹雨淋、严寒酷暑,也顽强的努力向上。
后来它们被同时移栽到了公园里,温室里的那棵树,不到半年就枯萎了,另一棵却茂盛的成长。
工人把温室里培养的树拔掉时,发现它根本就没有扎下根。
教育也是需要在心里扎根的,教育与生命是须臾不可分离的。
二、努力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我们常说,有的人教了一辈子学,还是一个新老师。
这里的“新”指的是教学思想的僵化、教学理念的固化、教学方式的稚化。
几十年如一日不断的重复,没有改变,没有激情。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他是从内心里热爱教育,愿意为教育而努力去学习的。
他更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他更关注生命的成长。
他的身上是有光环的,靠近他就会被温暖、被感化、被深深的影响。
它永远是一棵摇动的树,以自身的能量带动更多的树一起摇动。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他是愿意去改变的。
他坚信他的改变会让许许多多的人受益,让更多的人去享受到美好。
叶澜,李政涛不都是这样的人吗?三、在忍耐中重生。
一项变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改变,都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
根深芽壮,花自芬芳——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众意路小学张晓丽初读李政涛教授的这本书觉得语言很晦涩,理论很陌生。
但我知道,阅读经典,定有难度,不可能像心灵鸡汤一样浅白。
于是,静下心来,挑灯夜读,去思考、去揣摩。
反复阅读之后有了一些自己浅显的阅读感悟,在这儿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为人师者,要先做好“我向教育”,努力做学习型教师作为老师,我们总是习惯的把学生定位为我们的教育对象,却往往忽略了朝向自我的教育。
生命之花的绽放是绚丽的,生命之果的采摘是幸福的。
但是,从种子之破土,它所穿越的一个个日日夜夜,一个个四季,都是寂寞的,需要我们用爱用耐心去浇灌,用忠诚、用信念承受、去等待……作为老师,如果没有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没有对教育艺术和教育智慧的深厚累积,我们如何可能把一个个幼小的生命,培育成功乃至卓越?我们又如何可能面对外在的喧嚣浮躁,保持自我内心的冷静和职业的自尊乃至敬畏?我们还如何可能让自己一生从事的教育生活弹奏出和谐幸福的乐章?这样想来,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教师的精神宇宙”这几个字的神圣、崇高和责任重大。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更是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彰显出一种强大的人格魅力。
程校长在开学之初也有提到:本学期是我们的教学质量提升年,站在这样的起点上,我深感任重而道远,需要孜孜不断的追求和超越。
我相信,每一个众意人都和我一样,愿意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探索中去实现教学梦想,去欣赏这一路行去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喧嚣,切切实实的重建我们的精神宇宙。
因为根深芽庄,花自芬芳!二、为人师者,应唤起生命自觉,用生命去影响生命唤起生命自觉就意味着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浩渺的宇宙空间里,所有生命、物种都是大自然的瑰宝和奇迹。
生命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理应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旋律和命题。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只要相互间付出真诚和信任,那种不同生命间的灵犀相通,情感交融是可以随时随地开花,结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读后感大全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这本书是李政涛教授的代表作。
本
书第一辑主要表达与探讨了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
值等等一些教育非常本质的教育随笔。
是以心怀教育的学者,实
践者,研究者的角度思考的问题。
也同样深刻探讨了我国教育的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学生未
来会有怎样的人生,从小而来的价值观等等都在不知不觉的烙印
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行为准则都是在其影响下建立的,随着时
间推移越发明显。
教师像是指路标牌,给了学生不一样的人生。
在第一辑的阅读中,给我感触较深的内容有很多,其中《没
有灵魂的教育》《静默中的教育》《倾听着的教育》《社会需要
为教育做些什么》尤甚。
今天我最想谈谈《静默中的教育》给我的感受。
文章一开始
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日的教育太喧闹了。
走进学校满墙的标语,
满园的横幅,满耳的口号。
我们赖以生长的学校正在变成制造各
种热闹活动的场所。
”是的,这是我们所有同事们都能够感受到的,现在无论走进哪一所学校都是“喧闹”的。
“这些震耳炫目
的喧闹无非是表明我们正在配合种种来自上面和外面的要求,正
在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或者是宣示学校的自身追求,或者
是展示学校的所谓特色。
”学校领导们生怕没有这些喧闹就会让
别人感觉到这所学校out了。
其实不仅仅是学校,我们走进一节
公开课,也会发现,教师们都在忙于创造各种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努力让教室充满欢笑,让孩子们的身体与教师的话语和谐共振,深怕把课堂变成昏昏欲睡的场所。
结果把教学变成了狂欢节,变成了百米赛跑或者花样滑冰。
学生没有丝毫喘息沉默的机会。
这一切都已经远离了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静默的,而
不是喧嚣的,因为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然是安静且
朴素的,而不是招摇和华丽的。
那么静默的教育是怎样的教育呢?首先,静默中的教育一定
需要静默中的学校,一所学校会不会变成喧闹的市场,会不会变
成锦标竞技场,取决于学校是否有对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的教育时
尚的免疫力;是否有对各种脱离教育本真追逐外在效应的冲动与
欲望的抵抗力;是否有对教育魂魄的持守力或定力。
教育在众生
喧哗中的失魂落魄,魂飞魄散是导致教育持续静默,失去内在尊
严的根源之一。
静默中的学校因为有了对教育之魂的坚守而有了
底气和耐心。
读到这里,我相信学校领导如果听到这段话,一定
会大呼“知音呐!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多么希望学校是静默的呀!”其实我想说的是,你们需要的也许是沉默,而不是静默。
每逢学校有了一些领导或者来宾之类的,学校都会要求班级无缝
对接。
学生不得在走廊上活动,来回厕所的路上都要排成小队,
有专门的老师负责看管。
学校一片寂静,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是
死气沉沉,没有了孩子们该有活泼烂漫。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
作者,我实在不大能理解这种“静默”。
前一段时间,在网上有
一篇文章很火,题目叫《连续几周被老师批评,爸爸怒发朋友圈——课间让孩子“野”一些又何妨?》。
这个故事讲的是杭州的
一个爸爸向记者吐槽,因为孩子下课在走廊跑动的事情,连续五
六周被管纪律的同学抓“包”,班主任还在群里点名批评,再三
重申,走廊教室内不允许狂奔。
一开始作为爸爸也回家教育孩子,但后来他了解到课间十分钟老师不允许学生下楼,不允许到隔壁
班串门,恨不得让学生老老实实的坐在教室里。
是不是管的有点
过头了?同时,《半月谈》杂志针对课间十分钟发表了一篇文章,《只许喝水上厕所,神兽归笼如坐牢,课间十分钟“野”点又何妨?》。
这位爸爸看完深有感触,转发到了朋友圈。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学生课间到底可以“野”
一点,还是将“静默”进行到底?在众多的声音当中我没有发现
一个与教育的本质有关的。
家长是心疼孩子,学校也该为学生的
安全负责。
那么到底我们该怎么做呢?读到这里,我又想起了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
这本书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代表作,也是他对童年的一幅一本回忆录。
这本书我真的是强烈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有空能去看一看。
书中小豆豆因为淘气被原来的学
校开除了,转到巴学园上学。
巴学园的小林宗作校长十分亲切友好,懂得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小豆豆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从别人眼里的“怪怪的”小孩儿转变成了一个大家都喜爱的
小孩儿。
巴学员因为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也让这里的孩子们度过
了最美好的童年。
巴学园里从不要求孩子们保持静默,活动丰富
多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当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说到这里,我想我的“静默”与李教授的“静默”已经不是
一回事了,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在身体上是“动”起来的,心理
上是“静”下来的。
该玩的时候动起来,该学的时候静下来,也
许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的,玩要玩的痛快,学要学的踏实。
其次,静默中的教育,必定需要静默中的课堂。
他不强求制
造声浪来表明教育正在真实的发生,不会要求学生在大声朗读中
思考,在欢呼雀跃中思想,以身体的活跃替代思维的活跃。
他转
而希望学生拥有静默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学会在静默中与自我
对话,与他人对话。
这样的课堂遵循这样的信念,凡是精神相关
的,都一定是在静默中养成和提升的。
教师的静默首先是一种态
度和耐心,表现为对生命花期到来的安然静待。
不催促,不张扬,更不威胁、恐吓。
教师的静默,也展现为不急于抢在学生的前面
提问质疑,避免匆忙间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
他会主动从课堂
的中心隐退,转而把学生推上舞台的中心,它只是在静默中观察,点拨和微笑。
这样的教师既有静默之心,也是静默之能的教师。
这样的静默之能,这种“静”与“动”的度的把握,需要我
们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