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政策系统分析
政策系统分析
政策系统分析——关于“限塑令”的分析塑料袋的发明问世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为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为被称为科技界的“百色革命”。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
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特别是超薄塑料购物袋容易破损,大多被随意丢弃,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
而塑料袋的完全降解需要100来年,所以它给地球的水源、空气、土壤、动物与植物的生存所带来的灾害是致命的。
当认识到塑料的弊端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我们又无奈地把它视作“白色污染”及“人类最愚蠢的发明”。
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12月31日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超薄塑料购物袋)。
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这项政策的出台,引致社会各界的频频议论,牵动着方方面面的利益。
对于这项政策系统的构成,可以做以下分析:一、政策主体政策主体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限塑令”是经由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制定、修改、讨论、委员表决并得以通过,由行政机关国务院办公厅执行的的一项公共政策。
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在这项政策的制定到成文的过程中,一直都有大众传媒的更新报道,各种各样的形式如电视、报纸、广播,让公众了解到最新、最及时、最准确的信息。
大众传播的直接性、迅速性和广泛性使它能否够为政策制定创造良好的公众支持环境,从而扩大政策诉求群体,提高政策问题的认知程度。
直接表现为让我们更为清楚地了解塑料袋在我们的生活中造成的危害,它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的棘手问题。
其次,大众传媒的“焦点效应”,可以形成强烈的政策舆论压力,促使决策系统接收来自公众的愿望和要求。
2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 在我国,参政党主要通过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等方式,从政 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两个方面参与到国家政策制定中去。
公民个体
• • • • • • • 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途径: 直接投票决定政策问题,行使个人的权力; 通过代议形式,推选代表参与政策制定; 使用威胁手段; 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 通过制造社会舆论等手段; 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2. 目标群体
• 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 员或社会团体。 • 我们把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 成员称为目标群体。 • 公共政策主、客体的区分只是相对的:由于公共政 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的 高度复杂性,在某些情况下, 公共政策的主体可作为客体存在;而在另一些情况下, 公共政策的客体 也可作为主体存在。另外,在现代民 族国家里,人民群众既是国家主权的拥有者,同时也是 国家治 理的对象。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群体,民 众往往兼具公共政策主体与客体双重角色。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社会问题其实就是各种各样需 要解决的社会矛盾,是社会正常发展中遇 到的某些偏差或重大 障碍。当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涉及相当多的社会成员或影响较大 时,那么,这部分社 会问题就具有了公共的性质,转化为所谓 的公共问题。只有在公共问题属于政府的政策范围,并能够进 人政策议程时,公共问题才能转化为政策问题。
行政机关
• 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的实际执行机关,是公共事物的直接 决策者和执行者。 • 我国行政机关主要是指国务院及其主要组成部分和地方各 级人民政府,国务院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指导全国地方各 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
执政党
• 政党(不包括执政党)的政策一般不是公共政策,因 为政党的政策大多属于政党组织内部的政策,不具有 公共性。政党组织可以通过“利益聚合”提出公共政 策议案,但需国家权力机关审查批准。 •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它 是我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是实质意义的公共权力 机关,对国家发展和公共事物的重大决策具有主导性 决策权。 •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可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公共政策。 (基本路线、发展战略)
第二章2系统分析—需求分析.
(3)确定调研方案
调研方式
主导型
用户经验不足,认识不清晰,需要调研人员整理需 求概要内容,提交给用户进行分析和初步确认,最 终由用户和调研实施人员对需求内容进行细化、确 认的过程。 对调研人员要求较高; 与用户真实意图可能存在偏差。
(3)确定调研方案
调研方式
引导型
用户有较为完整、系统的知识、经验积累,调研人 员引导用户将需求阐述完整、清晰,最终由用户对 需求进行确认的过程称之为引导型调研。 用户和调研实施人员相互配合程度高 ; 此种调研方式的进度和质量风险最小 。
……
需求工程的主要阶段
需求工程 需求开发 需求管理
需 求 获 取
需 求 分 析
需 求 规 约
需 求 验 证
变 更 控 制
版 本 控 制
需 求 跟 踪
需 求 状 态 跟 踪
需求规格说明书
需求开发
需求验证 —— 帮 助确定实现了正确 的需求 需求获取 —— 搜集 与探索需求的过程
需求开发 过程
组织机构或用户对系统的高层次目标要求用户使用系统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必须要实现的软件功能内容层次常见非功能需求可用性计划开机时长平均故障时间间隔mtbf等高效性系统如何高效利用处理器磁盘空间通讯带宽灵活性向产品中加入其它功能需要多大劤力完整性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修改互操作性与其他系统交换数据或服务可靠性无错误的软件执行稳健性系统遭遇无效数据或其他干扰时继续正常运作的程度易用性用户友好易于使用符合人机工程维护性是否易于修正一个缺陷或改劢软件移植性把软件从一个操作系统移植到另一个所需的劤力支持平台数重用性为某个应用所设计的模块能被其他应用重复所用的程度测试软件模块或者所整合产品的难易度量化需求需求类型测量范例观感接受率易用性错误率性能与速度响应时间可靠性停工时间移植性平台数稳健性致命非致命错误比例维护性修改所需的时间和工作量大小源代码行数sourcelinescodesloc认证所符合的诸标准需求的来源调研前活动调研前活动调研实施调研实施识别调研范围组建调研团队确定调研方案调研准备前期沟通识别调研范围组建调研团队确定调研方案调研准备前期沟通决定了需求调研对象调研参与人员和调研周期的长短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第2章 政策系统:政策与政策系统
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的一个子系统,相对独 立于信息、咨询、决断、执行等子系统,其地位较为特殊。 它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过程之 中,目的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避免政策的变形走样, 保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12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又称中枢子系统,它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组成,
在整个公共决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公共决策活动的组织 者,又是政策的最终决定者,领导公共决策活动的全过程。 11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2.3 政策系统的运行
4.执行子系统 是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
人员所构成的。它是政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 是将政策方案(理想)转变为政策效果(现实)。 5.监控子系统
8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2.2 政策系统的构成
2.制度或体制条件
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 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再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 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 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13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2.3 政策系统的运行
2.3.3政策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
(3)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做出判
断,确定某项政策的效果、效益以及优劣,并弄清该政策为什么能取得 成功,或者为什么导致失败。
(4)政策监控——为达到政策方案的预期目标,避免政策失误对
第二章公共政策系统
主要内容:
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系统运行
现代公共政策研究组织
学习目的和要求
公共政策是由一个系统构成的,主要包括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现代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等组成。通过学习本章,能使我们掌握公共政策的各个组成部分,了解其内涵、特征和功能,以便通过优化各要素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3、制度和体制条件(政治、法律、行政等);
4、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政治理想);
5、社会变迁的影响;
6、国际环境(全球化、信息化、市场的内涵
政策系统运行实质上就是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由信息、咨询、判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的一个有机大系统。实际运行则表现为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控和终结等环节所组成的活动过程。
8、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咨询而不是制定。
(四)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
1、官方思想库
最高行政长官的研究咨询机构、相对独立的研究咨询机构、部门的咨询机构
2、半官方思想库
政府投资、合同关系、对口管理
3、民间思想库
4、跨国思想库
(五)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功能
1、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政机构;
2、提供学术思想,充当认识机构;
(二)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政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2、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政策主体在认识和把握政策环境的情况下,适应和尊重政策环境的状况);
3、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高度融合在一起并相互转化)。
(三)政策子系统的划分
1、信息子系统(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传递、运用)
课后题解-公共政策学(第二版)-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途径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途径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性?首先,公共政策学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学科;其次,任何一个社会科学家都不可能精通与政策研究有关的所有学科,每个政策分析者也不见得都会成为他所从事的社会科学的所有分支领域的专家,但有一点已经成为共识:“谁要想提高政策研究工作的能力,谁就必须一般性地了解各门社会科学能起到的潜在作用和它们的弊端”。
最后,公共政策问题的复杂性要求。
2、简述公共政策研究中系统分析的内容与作用。
从系统分析的内容来看,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分析通常包括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和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三个方面。
公共政策研究中的系统分析的主要作用有: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比较;鼓励政策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系统分析强调并突出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使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系统分析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系统分析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
3、运用历史或比较的方法,撰写一个公共政策学案例。
略4、试述社会阶级与阶层分析在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意义。
阶级分析就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研究阶级社会中社会现象的方法。
对阶级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向来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要想正确认识社会,指导社会实践,就必须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它们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还要分析各个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各阶级的相互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世界上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了。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详解
四、制度分析方法
制度(Institution)是公共政策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场 所,它包括政治组织、法律和规则等。这些制度构成 每个政治体系的核心部分,并且制约着决策者的行为。
五、价值分析方法
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是考察公共政策过程中某种目的 是否值得为之争取、采取的手段是否能被接受以及改 进系统的结果是否“良好”,其力求回答的问题是: 喜欢什么?因为什么?为了什么目的?多大风险?应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
一、政治学视角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科学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或者甚至可以说是政治学的一个核心分支,而 政治过程是政策科学的一个方面或维度。因为政治学 主要研究政治行为及政治过程,而这种行为或过程在 现实政治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政策过程,即政策的制订、 执行和评估等。
四、社会学视角
社会学与政策科学的联系以及它对政策科学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 的,主要有:(1)社会学研究日益关注了解社会政策的制定和 执行过程(2)社会学与政策科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它对社会问 题和社会变迁所特有的学科兴趣上;(3)社会学在评估研究上 对政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4)社会学领域中出现了“社会 政策(学)”的专门领域,它既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政策 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管理学视角
管理学对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的影响是非 常广泛的。特别是管理主义理论或新公共管理运动的 兴起,对传统的政策科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大大 改变了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 主题、研究方法、学科结构以及实践模式,是公共管 理学科和公共政策学科的又一次范式主流。
五、伦理学视角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是一门关于选 择的科学,而人的选择行为以价值判断或价值观作为 基础。因而,伦理学是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学科基础, 而伦理学分析(价值分析)构成政策分析的一个基本 方面。政策分析的研究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描 述性问题——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2)评 价性问题——这项政策有什么价值?
公共政策自学考试复习试题
公共政策自学考试复习试题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复习建议本章为本课程的开始章节,对于基本概念的介绍是其重点内容,需要重点掌握。
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型都要加以练习。
(一)公共政策学1.关于政策分析或公共政策分析。
"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Charles Lindblom)于1956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作为一门学科,其产生的标志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奥斯汀·兰尼(Austin Ranney)编辑的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的出版政策分析或公共政策分析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多学科交叉、多架构研究方法、涉及众多的研究领域等特征。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丈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简而言之,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政策研究十政策分析。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三个,即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综上所述,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的公共政策,可以区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及政策一般。
掌握这些概念的定义,注意单选题和多选题。
(二)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第二个基本的方面就是政策系统。
注意单选题。
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有以下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一参谋结构和④矩阵结构。
注意多选题。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依据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研究程序的设计;政策研究资料的收集或者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课件2:第二章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学科视角、分析路径
○非市场决策中的价格理论 (如纳什均衡、帕累托最优问题)
2.社会形态分析 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社会主义国家 方针路线和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调整、终结的重要理论基础。 3.社会阶级与阶层分析 对阶级结构的分析和研究,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 策的重要依据。
三.公共政策的经济—社会分析
1.经济分析方法 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政治现象和公共政策(非市场决策)最成功 的是公共选择理论,其目的在于克服政府干预的局限和缺陷。 公共选择理论对非市场决策的分析思路: ○“经济人假设”——理性计算(成本—收益计算)的功利主义 行为假设
○选民偏好显示过程类似于市场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理性私 虑、是否投票或参与政治活动考虑成本问题、通过投票实现需 求表达和建立政治契约交换关系、自由进退政团社团等。)
4.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 传统制度主义将公共政策看作政府机构或制度的产出。 新制度主义为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范式,进一步 推动公共政策研究的深入发展。
五.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与超理性分析
1.价值分析 公共政策价值观主要包括:政策理论、政策理想、意识形态、政 策认知、政策感情、政策态度和评价标准。 公共政策价值观影响、制约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目标人群)的活 动,渗透到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 价值取向在政策活动中的作用: ●政策主体根据其价值判断、确定和诊断公共政策问题 ●多元价值取向能够促使政策主体之间展开政策辩论和平等对话, 实现政策活动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政府以实现社会发展和巩固根本社会制度的价值选择来制定和实 施公共政策
第二章 政策模型(公共政策-西北工业大学,王天申)
(一)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根据美国政策分析 专家克朗的看法,政策模型还有以下几种。
1、超理性模型。 2、剧烈改变模型。 3、顺序决策模型。
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4、无为模型。 5、历史踪延模型。 6、未来牵引模型。 7、历史类比模型。 8、象征比喻模型。 (二)从政策分析的角度,根据模型所使 用的方法,顾建光先生将政策模型分为以下几 种。 1、描述模型。 2、规范模型。 3、语句模型。
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政策上有时也使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借助理性 优化模型。 4、任何决策都不可能是完全的理性或完全的 非理性。只有当非理性因素在决策过程中起主 导作用时,这个决策才是非理性的。 二、渐进的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把政策制定过程看做是对以往 政策行为的不断修正的过程。这一决策模型的 中心思想是,政策制定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在 现行政策的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依据现有的 政策方案,经过小范围的调适、修订与完善, 获得新政策。
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6、处理问题的决定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并不是惟一的,而是看决策者是否一致同意这 一决策方案; 7、渐进决策的形成,从本质上说是补救性的, 它更多地是为了改革当今的具体的社会弊病, 而不是为了未来的社会目标。 渐进决策模型的优点。 渐进决策模型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二、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1、对传统理性模型进行了批判。 2、提出了相对满意的决策原则。 3、提出了两种用于有限理性的政策分析工具。 4、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决策步骤。
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第二节 非理性与渐进性决策模型
一、非理性决策模型 非理性决策模型也叫反理性决策模型,是指 除绝对理性决策(以得到最优策略为目的)和 有限理性决策以外的基他决策。 对非理性决策模型,我们应该把握的要旨是: 1、非理性决策是指除理性优化决策和有限理 性决策以外的其他决策。 2、非理性决策认为政策在根本上是一个价值 选择问题。 3、非理性决策模型在基本国策上拒绝理性分 析,但在实质政策,如经济、军事、外交等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农村政策学第一章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系统1.公共政策的概念2.公共政策系统的主体(政策主体)3.公共政策系统的客体(政策客体)4.公共政策环境5.公共政策系统的划分第二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2.1公共政策分析的不同模式、理论和方法2.2公共政策分析的构成要素2.3公共政策分析的程序第三章公共政策问题界定3.1政策问题的性质3.2问题界定的过程3.3问题界定的方法3.4农村公共政策问题界定的特殊性第四章公共政策目标、指标和标准4.1公共政策目标4.2公共政策指标4.3公共政策评估标准4.4农村公共政策目标、指标和标准的特殊性第五章农村公共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发展变化5.1农村公共政策的概念5.2农村公共政策的主要内容5.3农村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第六章农村公共政策过程6.1政策过程6.2农村公共政策的制定6.3农村公共政策的执行6.4农村公共政策的监控6.5农村公共政策的结果评估6.6农村公共政策的调整、终结与变化参考书:《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陈振明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管理学主要内容:管理的理论概述、管理组织、管理过程、管理方式、管理绩效等五大部分。
一、管理概述(一)重要概念管理定义,管理创新,管理人,管理主体和客体,管理角色,(二)基本考点1.管理的的内涵和基本特征;2.管理的目标和手段;3.管理中的人性假定;4.现代管理理论特征;5.管理主体能力结构;二、管理组织(一)重要概念组织概念,组织的类型,管理幅度,组织权变,组织整合,科层制,现代公司制度(二)基本考点1.管理组织的类型、功能;2.组织目标制定与管理;3.组织设计理论与原则;4.组织结构特性与基本类型;5.组织制度体系、特点;6.组织变革动因、阻力与发展方向;7.组织的运行机制。
三、管理过程(一)重要概念决策的本质,计划、领导者、激励、控制(二)基本考点1.决策内涵与决策方法2.计划的特点、内容、和类型;3.领导的类型、权利与领导风格;4.激励本质与激励理论;5.控制的模式、方式与要点;四、管理方式(一)重要概念共同愿景,目标管理,人际沟通,管理流程,管理效率,管理成本(二)基本考点1.建立共同愿景的方式与步骤;2.目标管理的方式;3.人际沟通的模式与改进;4.再造工作流程的基本路径;5.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23《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网上考试题库
答案:B 9.政治政策的核心价值是() A.维护阶级统治 B.保卫国家安全 C.增进民族团结 D.获取巩固、防卫与增益国家权力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答案:D 10.公共政策的作用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的内容() A.导向功能 B.管制功能 C.反馈功能 D.调控功能 答案:C
二、多项选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在美国政党政策不属于公共政策 B.在野党对美国的公共政策不具有影响力
C.美国最高法院不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只能解释法律 D.美国总统在内阁决策中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 答案:A 2.下列行为中,属于公共政策诉求的是() A.学生要求学校减免学费 B.农民要求政府减轻负担 C.工人要求工厂增加工资 D.公众要求传媒关注生态环境 答案:B 3.公共政策问题同任何问题一样都是源自() A.社会期望 B.社会需要 C.客观的社会现实 D.理想情况 答案:C 4.公共政策不仅表现为一个系统,同时也表现为一个系统的动态运行过程,即表 现为下列何种方式的不断循环往复:() A.政策咨询→政策制定→政策评估→政策终止 B.政策输入→政策制定→政策输出→政策反馈 C.政策提出→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终结 D.政策提出→政策制定→政策监督→政策终止 答案:B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A.选举 B.监督 C.罢免 D.立法 答案:D 6.农业政策、工业政策、环境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都属于() A.经济政策 B.政治政策 C.社会政策 D.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答案:A 7.国家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公共政策 在总体上是( )的体现。 A.阶级压迫 B.国家意志 C.集体智慧 D.公共利益 答案:B 8.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A.总统决策 B.国会立法 C.执政党政策 D.司法命令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章
(二)公共政策的学产生的根源
真正的政策科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 学者药师寺泰藏指出,公共政策运动和公共 政策科学之所以诞生在美国,是三个根源。 行为主义的盛行 社会问题的增多 政策替代文化
(三)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自 20世纪 5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在公共管理领域崭露 头角,发展中的公共政策研究成为各国学界和政界共同关 注 的当代公共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富有成果和充满活力的新 研 究领域。 1、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动下,产生了许多复杂的国际和国 内问题,公共政策也面临更多挑战。 2、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世界改革浪潮的推动,公共政策 的功能和作用凸现。 3、“脑库”的价值 4、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
7个“一号文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 一个“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 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 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 署。之后,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这五个“一号文 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 词——“五个一号文件”。
7个“一号文件”
8、宏观分析方法: (叶海卡· 德洛尔)
一个是普通的公共政策分析在微观问题上的有 效和在宏观问题上无效的矛盾;
现有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知识与“行动中 的见解” 之间存在的差异矛盾。
第三节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4)搜集和整理研究资料的各种技术性手段和方法
1、调查研究 2、实验研究 3、实地研究 4、非介入性研究
第四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学的社会背景
(一)公共政策研究的起源
中国:
重视政策制定与执行等朴素政策思想 重视智囊制度 历史上留下与政策和政策研究相关著作
政策系统
2014-12-26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1
第二章 政策系统:主体、客体、环境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的元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西方学者一般将政策系统定义为:政策制定过程所包含的 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因素。
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将政策系统界
定为: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 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 政治系统。20Fra bibliotek4-12-26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20
思想库的功能:
(1)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政机构。在政策
制定过程中,思想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联 结权势集团和决策者的中介。
首先,思想库的存在及其活动,使权势集团能够进行
有效的利益表达,把手中经济资源转化为政治权力。 其次,思想库将权势集团的意志,通过专家研究和论 证,转变成具体政策方案,输向“直接决策者”,而 政府和国会就是在这些方案中进行选择。 第三,通过政策辩论,形成主流的政策建议。
2014-12-26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23
(4)向政府输送官员和专家,充当人才交流、储
备机构
首先,把思想库的专家安排到政府重要岗位。 据统计,美国政府中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高级官员来自著名的 思想库。如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就是对外关系协会、美国企业 协会的成员。企业研究所30多名高级研究员中有一半在政府中 担任过要职。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思想库和政府的关系。 其次,思想库专家直接参与政策制定工作。 正如那格尔所说:“问题越复杂越要求专家分析,社会及经济 计划的扩展就是如此,我们已经看到官僚机构使用的顾问团体 越来越多,这种变化和问题复杂性有关,立法者通过给行政官 员授权来推卸责任,行政官员又把责任推给顾问一部分”。 第三,参与竞选,影响公共政策制定。 思想库成员依靠自己对政治过程的了解和专门的分析技能,参 与竞选或支持候选人,把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溶入到政治过程 之中。
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和政策过程理论第二篇
二、“行动”的内容 1.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是指在西部地区选择部分城镇、机关、学校和农 村建立适用的网络环境,开发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2.网络教育。是指与教育部共同组织,在西部地区学校(重点是中小学 校)推广网络计算机(NC),实施网络教学;培训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师资力 量。 3.电脑农业。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和信息资源,开展以中心学校为辐射 源,推广农业专家信息系统技术,并结合当地特点不断开发新的应用系统和 新的推广应用模式。与团中央光华科技基金会合作,实施“星火农村信息化 青年科技行动”,加快西部地区农村青年人才培养。 4.制造业信息化。是指结合科技部2001年启动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制造业信息化,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优 化升级。
2、代理性
公众(人民)
任何社会下, 公共政策行动 主体,起核心 作用的均为各 级政府官员, 其与公众之间 构成“委托代 理关系”。
全国人大
执政党
地方公众
中央政府
地方人大
地方政府
我国政府体系的多重委托关系
代理问题
因委托人(公众或人大代表)与代理人(官员)
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会利用信息优势 作出与委托人目标函数不一致的行为。亦即代 理问题,包括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或 者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张千帆(北大法学院教授,三次递交异地高考建议
书):认为“需要可操作的硬性制度供家长做判断” 30位学者上书国务院谏言“异地高考” :北大法学 院教授张千帆等30位专家学者联名向国务院、教育 部及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教育部门领导递交了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 建议方案》,对随迁子女的认定条件、父母条件、 政策落实时间等方面提出建议。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3、国际组织
政府间的专门组织如世贸 非政府国际和地区组织 跨国公司
政策过程中的行动主体
政策主体: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公 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等全过程的个 人、团体和机构。 分类:
直接主体: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那些获得宪法和法 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 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间接主体:虽不拥有合法强制力,但能够通过压力、舆 论、私人接触等方式参与、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产生 一定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经济环境 是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 素的总和,包括生产力的性质、结构、生 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经济结构、经济体 制、经济总量等。 影响表现:
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出发点,提供政策系统 必需的资源,影响政策系统的经济目标取向 (尤经济政策)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会限制政府向公民提 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质量,但也有质疑
3、政治法治环境
是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与运行产生重要影 响的所有实际或潜在的政治状态与法治状态, 前者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 治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状况,后者包括法 律体系、法律机构、执行状况、社会治安等。 影响表现:
决定政策系统的性质; 影响政策系统的民主化程度; 影响政策系统的合法化程度。
公共政策随着社会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 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公共政策也对政策环境具有一定能动作用
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
1、地理自然环境 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包括地 形、地貌、气候、土壤、水系、矿藏甚至人种等自 然构成。 孟德斯鸠的地理因素说 比较其他环境因素而言,影响更加长期、宏观和难 以改变。但也不能过分夸大。 基本教训:一般说,宜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自然的 力量,因势利导,“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硬 靠工程措施去“改造自然”。——钱正英
政策分析文档
政策分析概述政策分析是指对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各种政策进行系统化和综合性的研究和评估的过程。
政策分析通过对政策目标、影响因素、实施方式和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提供决策者制定政策的依据,同时也为公众提供对政策进行监督和评估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政策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政策分析的基本概念政策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有关行动的总和。
政策可以包括法律、法规、政府文件、规划和项目等。
政策是政府对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是政府为了引导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是指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政策分析通过对政策目标、利益相关方、实施条件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为公众提供对政策进行监督和评估的工具。
政策分析是一种科学、系统和综合的研究方法,需要运用多种分析工具和技术进行分析和评估。
政策分析的方法政策问题的界定政策分析的第一步是明确分析的问题。
政策问题的界定是确定分析的目标和范围,为后续的分析提供指导。
政策问题的界定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需要结合政策的背景和目标来进行界定。
数据收集和整理政策分析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数据可以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包括统计数据、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等,定性数据包括意见调查、专家访谈和案例分析等。
数据收集和整理需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政策目标和利益相关方的分析政策分析需要对政策目标和利益相关方进行分析。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实现的结果,利益相关方是受政策制定和实施影响的各方。
政策目标和利益相关方的分析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政策的影响范围和实施难度,为制定合适的政策提供支持。
政策影响评估政策分析的核心是对政策的影响进行评估。
政策影响评估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等多个方面进行,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估。
政策影响评估需要运用统计分析、模型建立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提供科学、客观和全面的评估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 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政策有大有小,它们发生 作用的范围不同。因而所要影响或调节、控制的社会成员及其行 为的范围不同。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 其是利益关系。它们鼓励人们去从事某些活动,而禁止人们去从 事另一些活动,引导人们朝向政府所期望的目标前进。人们在社 会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其中最 基本的是利益关系。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指导人们处理好全社会成 员的利益与各种利益团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了解政策所发生作用的社会生活领域问题的性质和特点,了 解政策涉及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的需要、利益和心态,有助于制 定出适应具体情况,能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或能被多数人所理 解的政策,有助于政策的顺利执行,充分发挥政策的作用,取得 预期的政策结果。
关于政策系统的争议
政策环境是政策系统中的一大要素
陈振明:政策系统是“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 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邓恩认:政策系统应包含“公共政策、政策利益相关者和政策环 境”。
政策环境不包含在政策系统中
周树志教授认为,“政策环境不是政策系统本身的内容……政策系 统存在于政策环境之中”。 伊斯顿也认为,“政治系统都受环境的包围”,政策系统是一种社 会政治系统,它也是要受到政策环境的包围。
一、基本理论
1、政策主体(政策主体应该如何界定) 政策主体(政策主体应该如何界定) 西方学者所讲的政策主体是以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为蓝本的,指的 是西方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陈振明教授认为,“政策主体就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 评估、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张国庆教授认为,“政策主体就是国家公共法权的主体。” 周树志教授认为,“政策主体指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王春福、刘斌认为,“政策主体就是政策制定者。”
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客体 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 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 社会问题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利益 社会问题的形成具有一个发展过程 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问题
公共政策客的制约 对政策形式和实质合理的看法 对成本收益的权衡 对大局和整体的考虑 避免受到惩罚 环境条件的变化
立法机关 政机关 公 共 政 策 主 体 法 主体 体 政 法 主体 公 政 国 公共法 主体 法机关 政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 参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但是, 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 的不同,各国的政策过程存在着差别,因此政策主体的构成 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许多西方政策科学的论著或教科书讨论了政策主体(政策 制定者、执行 者和评估者等)问题。安德森在《公共决策》 一书中将政策制定者分为官方的和非官方的两大类:官方的 政策制定者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去制定公共政策的人们, 包括立法者、行政官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司法人员;非官方 的政策决定的人或组织,包括利益团体、政党和行为个人的 公民等。
(4)国际环境 一国或地区的公共政策不但受制于国内环境,而且同样受制于国际 环境。国际环境包括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演变发展的一般 趋势、全球秩序及相应的规则,也包括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生存和发 展产生影响的,由国家间、国际组织间的竞争、合作和冲突而形成 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国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科技文化方面的条件,是一国或 地区的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特别是当代全球 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浪潮的出现,使得国际环境因素在一国或地 区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3、政策环境
所谓的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 所谓的政策环境, 的总和。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影响政策的存在、发展及其变化 的因素皆构成政策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两大部分。 (p57) 一般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所有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可以进 一般环境 一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 国际环境等。——政策系统运行的基础性环节。 工作环境是指对具体的公共政策过程直接产生影响的的环境因素, 工作环境 是一般环境中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具有多样性、变 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
2、政策客体 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 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 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 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是社会问题、公共问题 或政策问题。社会问题以及政策问题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状 况,而且也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它是被人们感知,觉察到的 状况,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以解决的状 况。因此,一种社会状况构成社会问题或政策问题与否,问题的 严重性程度如何是与人的主观判断密切相关的。
公共政策基础
公共政策系统
要求 支持 输入 环境 政策 政治系统 环境 输出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
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主体
一种分类: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
立法机关 公 共 政 策 主 体 公 政 政决策机关 决策 政 法 机关
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主体
另一种分类: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
在政策系统中,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是该系统两个相互依存、不可 分离的组成部分。 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相互存在,每一方的存在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 前提;政策客体的种类、性质、内容、规模的不同,政策主体也就各有 所异;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政策客体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 变化,最终必然导致政策主体的职能也发生变化。 同时,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政策客 体不仅影响政策主体的性质和规模,而且制约着它的结构、功能和活动 方式。但是,政策主体在政策客体面前并不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而是积极、主动、在整个政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这意味着,任何政 策目标的实现,都取决于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之间的协调。
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之间的关系
政策主体在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环 境、把握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政策主体要对某项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政策实施过程中 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预测,使政策方案尊重和适应政策 环境的实际状况。 但是,政策主体在环境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政策主 体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良好的政策方案来进一步优化政策环 境,从而实现政策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运动。
(3)政治环境 指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状态,包括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 指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状态, 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文化、政治关系等等。 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文化、政治关系等等。 政治文化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主观意识范畴,是人们对有关政治方面的信仰、 理论、感情、情绪、评价和态度等历史和现实的总和。作为政策环境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政策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把渗透、影响政策过程的政治文化 称为政策文化。政治文化的各个层次——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 等——影响或制约公共政策过程。 (4)社会文化环境 指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状况,包括人口规模、 指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状况,包括人口规模、性 别和年龄比例、地区和民族分布、社会道德风尚、国民受教育程度、 别和年龄比例、地区和民族分布、社会道德风尚、国民受教育程度、科技人才 储备、专利数量等。 储备、专利数量等。
(1)地理自然环境 主要是指政策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主要是指政策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包括土地面 积、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资源贮备等。 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资源贮备等。 (2)经济环境 指对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因素的总和。 指对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因素的总和。主要包 括生产力的性质、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经济结构、 括生产力的性质、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经济结构、经 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总量等。 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总量等。 社会经济状况或发展水平是一国或地区的公共决策的最重 要的依据。政府要想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方案,并使它取得预期 效果,首要的和根本的一条是从本国或本地的实际情况尤其是 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任何超越或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的政策最终注定是要失败的。
顺从者 这是指那些已成为政治体系组成部分的,并 对政治体系施加于他们生活的影响或潜在影响有 所认识的属民。 结论:顺从者也不是政策主体。
参与者 对那些促使他们介入政治的过程有一定或相当的认识; 鼓励自己利用各种机会参与的态度; 一般拥有较高的政治意识,拥有较多的政治资源,对于 政策及其活动过程有着相当程度的理解和热衷。 结论:参与者才是政策主体。
政策环境的特征
一般而言,政策环境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政策环境的多样性 (2)政策环境的稳定性 (3)政策环境的动态性 (4)政策环境的突发性
二、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的关系 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之间的关系 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之间的关系 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之间的关系 政策之间的关系
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政策主体的界定可以用以下两条 标准来衡量: 一是看其是否是政策的利益相关者; 二是看其是否真正直接地参与到政策由制定、执 行、评估、监控直到终结的一系列过程中来。
对政策主体的深入分析
偏狭者 这主要是指那些在生活中只关心非政治性事 务,对政治体系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同时也 不具备政治技能的属民。 结论:偏狭者不是政策主体。
我们认为,政策系统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去理解。狭义的政 策系统是指政策主体、客体及其他要素所组成的一个内部系统;广义的 理解则是借鉴了戴维·伊斯顿的观点,将政策系统看作是一个开放的大 系统,也就是陈振明老师所说的“社会政治系统”。对于第二点争议, 我们认为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理解,其中必定都包含了政策(及其构 成要素)这一不可或缺的部分。 具体来说,政策本身就包含着政策主体(Subject)、政策目标 (Goal)、政策客体(Object)、政策资源(Resource)、政策形式 (Form)等几方面的要素。政策系统的运行实质上就是政策主体、客体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 统所构成的一个有机大系统。它的实际运行则表现为政策制定、执行、 评估、监控和终结等环节所组成的活动过程。 政策系统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研究政策过程的前提或 出发点。政策系统内部各因素的联系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政策的运行 是否顺畅,并决定政策效果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