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探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探微
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无疑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怎样去实践和把握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方式进行学习呢?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独立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也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也不待老师讲的能力和习惯。
”从中可知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个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独立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能顺畅的看明白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教学沈从文先生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学生很快就了解了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
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他就像一座通往乡村古寨的桥梁,随着其作品的流传,湘西一带的民俗风情也一天天被我们所了解。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独立的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要学生了解《云南的歌会》写了哪三个
场景?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很快就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云南的歌会》写的三个场景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透过这三个场景,反映了云南人民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他们对自然、对人性的赞美与歌颂。
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学习,不仅让他们解决了一些具体的问题,而且还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并从中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小组质疑课文重点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是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1]科学发明与创造无不是从质疑开始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创新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质疑的精神。
因此,我教育学生要敢于质疑。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书中的结论并不都是完美无缺的,如果只停留在前人的理论阶段,那么科学就不会发展,社会就不会进步。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学生不仅要敢于质疑,而且要善于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质疑,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
再具体操作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提示。
教学魏巍《我的老师》一文时,我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时,给他们作了如下提示:(1)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体会“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一句
中“狡猾”一词的含义。
(2)了解文章写作思路以及以事传情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蔡老师尊敬、爱戴、依恋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由好奇引法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的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质疑方法。
三、合作探究,挖掘文章深刻内涵
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每个学生都将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和思维方法。
重视学生群体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不仅很好的解决了“教是为了不教”的问题,而且也揭示了教学方法的一个规律。
合作探究,挖掘文章深刻内涵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中的核心环节。
由于学生本身存在差异,程度不同,有些内容对基础差的学生是问题,对基础好的同学根本就不是问题。
如果课堂上所有的问题都一起解答,可以说这是关照了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但却会让基础好的同学感到索然无味。
让学生互帮互学解答问题,既让学困生掌握了知识,也让优等生有事可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同时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因此我让小组质疑的问题,简单的在小组内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大家一块儿来探讨,这样有利于相互借鉴,相互启发。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合作精神,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注意语文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渗透,其着眼点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互融合。
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通过学生对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体会这篇散文诗一般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仔细体会文章内容,然后分组依次画出春天的五幅图画,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力,可提示学生:春风看不见,可画柳絮飘飞、声音听不见,可让音符从横笛中飞出;然后我让同学们模仿《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旋律,抓住本文景物特征,更换歌词,把《春》的内容唱出来。
让学生用诗、画、歌的形式来表现春,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将文学与艺术,甚至环保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受到美的享受、思想启迪,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时,我让学生从地理学角度,说说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而“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明白了这是因为海拔高度的差异对物候产生了影响。
五、采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
教学中我还采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便于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看到自己的优点,明白自己的不足,同时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让学生在广阔的氛围中自我激励,快乐成长,创新发展。
总之,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充满着无限的活力,语文教学就是要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把他们的能量释放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从教学效果来看,我的这一教学方式是比较符合当今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卓有成效的。
今后我还要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在摸索中不断加以完善,以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