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9270053_思维导图在科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近年来小学科学教学不断推进,我们的科学教学逐渐呈现出“科学探究和科学概念双螺旋发展”现象。
越来越多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被研发出来并作用于教学活动。
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质培养有着直接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的优势,探讨了其在六年级总复习时在板书、记录、单元总结等方面的运用。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著名学者托尼·巴赞创造的利用色彩、图画、线条、符号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记忆效果的组织性思维工具。
它能利用可视化符号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大脑的潜力,把学生带到有效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是传统的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过于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科学概念的重建。
许多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感到存放在脑海中的只是零散、繁杂、难记的知识,久而久之对科学的兴趣荡然无存,只是机械地学习。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或问题重点以图形、符号等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重点部分既可以用关键符号标注又可以利用箭头和曲线等符号将各个子主题的关系进行标注,提高了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的有效性。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优势分析(一)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玩的兴趣远高于知识学习的兴趣,它们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思维导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工具。
它不仅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更是有利于开展科学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思维导图需要学生自己动脑进行梳理、记录、设计、绘制,可以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在展示过程中可以感到科学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它涉及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现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评价与反思: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和反思。这不仅 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从而 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四、结论
四、结论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不仅可以帮 助学生整合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优化教学设计。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知识整合: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将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零散知识进行整合, 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优势
2、思维可视化: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内在的思维过程可视化,这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思维过程中的漏洞和 不足。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优势
3、知识迁移: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将知识整合,还可以通过不同主题之间的关 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和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 用科学知识。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的应用策略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确定中心主题:在开始绘制思维导图之前,教师需要先确定教学的中心主 题。这个主题应该是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这个主题, 绘制出大致的思维导图框架。
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知识整理工具,更是一种思维训练工具。通过绘制思维 导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和逻辑关系,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形化的思维工具, 可以通过绘制图形、颜色和线条等元素来呈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积极性。
试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
试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小学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记忆困难、理解深度不够等问题。
而传统的复习教学方式往往以书面记忆为主,缺乏足够的引导和激发学生思维的方式。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复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成为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效果评价,为提升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学习。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探索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及优势,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小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本研究旨在为教师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帮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和效果评价,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和实用性,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经验,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 正文2.1 思维导图的概念与原理思维导图是一种用于展示思维结构、概念及其关联的图形化工具。
它通过集中式的思维方式,将主题以中心点展现,再将相关联的分支细分出来,形成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图形。
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学习中的应用——以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为例
教改前沿JIAO GAI QIAN YAN 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学习中的应用闫凤巧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实验小学 (广东省深圳市 518055)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像式思维总结工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变得更加有条理。
本文着重分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学习中的应用,旨在促进教师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思维导图在近年来被广泛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不仅因为它可以起到辅助记忆的作用,还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能帮助学生将学习的内容整合,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思维导图也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1 思维导图的概念和特征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思维工具[1]。
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工具,特点是从中心主题以线条和文字的呈现方式将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向周围发散延伸,促进思维的发散和整理。
思维导图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建立系统的知识架构,把重要内容进行统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帮助他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思维导图运用线条、文字、颜色、图形等,使思维呈现的清晰有序,把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容易理解和记忆[2]。
2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学习中的应用优势2.1 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图1 简单机械思维导图图1是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选取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几部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整合。
由于知识点很多又比较分散,而且工具的功能部分有重合,学生容易产生混淆。
利用思维导图这个辅助工具学习,能够使知识点有规律、清晰明了,学生看了记忆犹新,不同工具的特点和功能迅速得以区分和联系,快速的掌握知识技能。
2.2 学生学习的省力工具,提升学习效率的实用工具思维导图在课堂听课中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记笔记,相对于传统大量板书式记笔记的方式,思维导图式的课堂笔记法明显更利于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思维导图法记笔记需要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快速发现关键词,精准提炼后在笔记上呈现。
有效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有效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作者:欧志伟魏达宝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03期思维导图运用主题关键词、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直观有效地把各知识点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用图表现出来,契合了小学科学“逻辑性”“发散性”“综合性”“实践性”等学科特点。
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实现可视化学习,引领学生思维走向,强化联想创造,帮助师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建构科学知识体系;同时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实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助推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自主预习,培养元认知能力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提升的活动。
有效的教学首先需要教师触发学生的深层兴趣,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确定的现有水平,再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深层动机的驱动下,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
在新课伊始,可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应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预习的收获与困惑。
教师通过学生所画思维导图,就能准确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和认识的程度,掌握其“最近发展区”,研判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及策略。
同时,教师可以从每个思维导图的内容中了解学生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更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更好地帮助各层次的学生学习与发展。
将思维导图融入学生的自主预习环节,能让教师更精准地引导学生从现有水平出发,通过“我知道、我猜测、我想试、我发现”四个环节往复循环进行深度学习。
学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过程中,产生新的认知冲突,从而促进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明确的联系,将新知识整合进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效培养元认知和自学能力。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科学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教师创设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并深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维方法,启迪科学思想,是科学课程最为常态化的一种教学方式。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纷繁复杂,而思维导图可以利用图列的形式将本章节、本堂课所学内容简明扼要的罗列出来,不仅能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之后的复习过程中也能够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以点概面,图文并茂,建立联系,形成科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教学应用前言:思维导图的制作也是十分便捷的,能够将各类知识点通过图片、颜色进行区别和联系,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学习和理解的过程,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选择和喜好制作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体现给个性化发展。
思维导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具,也是学生学习的良好用具,科学知识有一个体系核心,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形成科学体系。
一、利用思维导图读懂科学教材小学阶段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自主性相对较高,学生拿到教材时会先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预习,把握教材整体内容。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在学生自我理解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倘若教师在讲授整本教材大纲时仅仅采用简单的文字说明会让学生进入一个比较迷茫的境地,不能够在教材和所学内容之间建立一个很好的框架,因此思维导图的形式就显得至关重要,思维导图可以加入多媒体的手段,排版简洁,色彩鲜艳、明晰,给学生从视觉上有一个很好的体验感,学生也在能在学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迁移,和实际生活建立联系。
例如:以学习“各种各样的矿物”这课教学为例,这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基本的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学生能够了解能源的形成过程以及开发的方法;学生能够形成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源的意识,感受科学技术在推进人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的物质时多样化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能源物质也是比较多的,要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来了解部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能够合理的运用人类现阶段所拥有的有限的能源。
二、利用思维导图深入理解科学实验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都是有一定的探究性的,很多科学物质会有一定的危险性,一定要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严格遵守实验步骤,深入体会科学原理,做好防护措施。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①本文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2018-2019 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专项(2018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聿航,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 * 通讯作者:张恒强,副教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专任教师。
- 56 -
专业教学
课题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
孔明灯
热气球
热空气
轻、压力小 暖气片
1.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具有使教材知识结构形象化 的功能,激活学生整个大脑积极参与学习。[3]教师将教学内容以文
风的形成
对流
现象
字、图像、符号、色彩转化为合理的知识体系,能让学生快速抓住 课堂核心,快速理解记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避免出现文字性 枯燥的板书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学生两个方面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具有理性思维的学生发挥
积极作用。
[关 键 词] 思维导图;小学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056-0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基本要点强调理性思维,即教 以运用思维导图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明晰知识主线,从而
(三)优化教学路径,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点间关联紧密,由此学生 要运用发散性思维联想并深入整合知识要点。运用思维导图对 各级科学概念合理规划,使用不同颜色、符号表征主次概念,能让 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更易记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策 略能够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路径;帮助学生梳理零散信息,强化知 识内容间的联动关系,[2]使其更为集中、简洁、条理分明,还能让 学生利用符号、色彩和图像展示学习成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培养逻辑思维,学会自主学习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儿童在 7 至 11 岁处于具体 运算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较为缓慢,运用思 维导图创造媒介帮助学生思考,化“无型”为“有型”,通过色彩、符 号、词汇等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色彩丰富并有逻辑性的图式,将左
小学科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小学科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新课标指出,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我们的科学课上,不光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知道是怎么样的,我们更要运用一些切实可操作的方法来关注学生思维的激发,促进有效思考,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从而在学生的思维体系里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思维导图是是一种视觉组织工具,其知识表征方式及过程、对知识的表达与理解,与科学教学有其共通之处,可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科学知识结构,理解其抽象概念,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加强记忆能力。
将思维导图引入实际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它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学习的内容非常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能有效改变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以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思考的现象。
一、关于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又叫脑图(milldlnap)、思维地图或心智地图,是由世界大脑基金会主席东尼·博赞先生于1972年发明的,在国外称之为脑图(mindm印)。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主要可以用在以下几个方面:记笔记、复习、小组学习、创作、演讲、制定计划等等。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主要用于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即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的诸环节均可使用。
下面就思维导图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预习、课堂听课、复习三个环节中的应用与大家交流。
(一)思维导图在预习过程中的应用学会阅读教材对学生来说与会解题一样重要。
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的适切运用
S小学科学cience2022.11思维可视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通过可视化的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视的思维结构及规律、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它包含“视觉思维”和“有声思维”两种形式。
思维可视化工具包括两类,一类是图示方法,包括概念图、思维导图、思维地图等,另一类是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包括imindmap,Mind manager,XMIND等,可将抽象思维具体形象化、隐性思维显性化,从而提高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递的效率。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
经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基于前人对于思维可视化的相关研究、信息加工理论、小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特点和科学学科特点,笔者认为:通过利用可视化工具,将学生大脑中原本看不见的思维呈现出来,同时借助学生的语言表达将原本抽象的思维显现出来,将思维可视化运用到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能帮助教师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前概念,从而更好地确定教学起点和认知难点;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思维能力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科学素养的提升;能够丰富评价方式,多维度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习效能和教学效能的双向提高。
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选用合适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让师生共同“看见”思维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一、找准教学起点和认知难点“思维从何而来”,指向思维的发生过程。
杜威认为,思维不会凭空而生,我们的思维都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
当学生处于问题情境时,就会凭借他们以往的经验和相关的知识储备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即实际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创设情境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基于日常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以此引发认知冲突,利用工具让思维冲突可视化,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动力。
浅谈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应用策略
浅谈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应用策略金婕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教育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小学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认知事物,并从中发现乐趣并养成研究知识的意识。
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应用加以分析。
引言:小学科学教学这门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实物中探索奥秘、产生兴趣。
但是,纵观当今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很多教学模式偏离了学科教学目标,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所有的小学生都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并不利于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师应该加强对生活的观察,从生活中多挖掘教学素材,以此来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质量。
1 思维可视化概念内涵所谓“思维可视化”简单来说就是将隐性的思维表达转化为显性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学习水平等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隐性的表达方式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而思维可视化可以将学生需要学习和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方式,比如通过生动的情境、直观的场景等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通过动态操作来反复加强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思维可视化的应用过程中,一般会借助图形、视频、情境、实验、思维导图等形式,来充分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推动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2 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的现状首先,科学教学是一门需要结合生活实际的学科,教师单纯地考理论讲解,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无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科学教学,只是在消损内耗。
教师对小学科学教学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小学科学教学的课时较少,与其他课时分配的比例严重失衡。
探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导入及应用
的学 习。在小 学科 学课 堂当中 , 教师可 以进行有意 的引导 , 使小 每一个小组的思维导图都会更加完美 ,学生在展示 过程 中可以
学生利用思维 导图进行科学学科知识 的学 习。比如 在最初使用 感到科学学习 的成就感 , 更愿 意投入到科学课堂 当中来。 思维导 图的阶段 , 教师可 以将学生分为几组 , 每组 的人数保持在
从生 动形象的外在去分析现象背后 的科学道理 , 是透过现象看本 象 , 但过于广泛 的题材很难集 中小学生的注意力 。 思维导图不 仅 质的一个过程。 因此 , 思维导图是十分必要的一种教学手段。 在日 是一个重 要的学习方法 ,更是一种有利 于教学活动开展 的重要
常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当 中, 教师应当对小学科学 的学科性质与 教学 方法 。 思维 导图需要 小学 生 自己动脑进行设计 、 动手进行绘 学习内容 的特点进行综合与立体 的分析 , 更好地掌握小学科学的 制 ,这就使得 思维 导图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是小学生 的一种 学 教学 目标 , 慢慢地接受思维 导图这个教学 手段 , 认识 到它 的重要 习成果 0 而利用 思维 导图进行成果 的展示 , 对于小学生科 学知识 性。教师应当加强对思维导图视觉组织作用的运用 , 使小学科学 学 习的 自 豪感 的提 高有促进作用 。 上文 中提到 , 教师可以利用小
用于教学活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未来的科学知 识 与利用 , 更好地理解思维导 图对学习 的重要意义。 识学习热情有着先决作用 , 加之小学科学课堂上所学 内容 的形象 性较强 , 自然现象较多 , 有许多需要学生亲手进行的实验 , 因此 , 在 三、 利用思维导 图。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对 于玩耍的 自愿 程度 远远 高于其对 于科 学知识学习 小学科学课堂 中利用思维导 图的方式使学生更为直 观与细致地 的 自愿程度 , 因此 , 提高小学生对于学 生的积极性就成为 了小 学 进行科学发现 , 对于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 。小学科学是 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小学的科 学课 堂中所讲授 的知识 包罗万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论文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摘要】本文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的内容,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情况,分析、总结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并凸显其有效性,倡导小学科学教师合理运用发散思维来完成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多元的知识结构整合,推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实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由此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是学习的心脏。
现代教育理论界认为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而应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分析、总结答案,而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给出答案,而问题的探究、分析、总结需要的是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框架。
现如今,科学探究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思维导图,他的特点在于直观、形象、能够帮助记忆、整理思路,呈现出一种理论框架形式,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同时具有发散行思维和多元的知识建构性。
在此,笔者谈一下思维导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mn)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所创,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就是将你的想法画出来。
它类似一个不断向四方拓展的“米”字(如图1),从一点概念发散开来,具有一目了然的全局观念。
它摒弃了传统的单线程组织、记录信息的笔记方式,采用了网格状图表的直观方式来组织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具有一目了然的全局观念。
它不是僵化的知识堆砌,而是具有多种选择可能性的教学“战略图”;它的众多知识点能被自由组合、建构成多种方案,即在多元化的教学分析活动中有多种教学决策的可行性、有效性。
实施步骤:为:选取主题、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展示成果、评定反馈。
一、确定目标,锁定主题确定目标,锁定主题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有着核心的作用,其创新的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
学海无涯“图”作舟——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的尝试应用
学海无涯“图”作舟——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的尝试应用发布时间:2023-01-14T13:41:26.1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16期第8月作者:任莉娟[导读] 以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得到落实为背景,使得小学科学的教育意义得到了进一步体现,能够培养学生形成任莉娟成都市郫都区郫筒二小四川成都市 611730摘要:以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得到落实为背景,使得小学科学的教育意义得到了进一步体现,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以及探究精神。
可视化是思维导图工具的一个标志性特点,思维导图作为一项思维与记忆辅助工具,能够在零散的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使其以网状的形式呈现出来。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应用;策略方法引言: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为平台,教师应用思维导图能够直观反映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思路,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凸显科学知识的逻辑性。
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认识到思维导图的教育优势,并能够寻找课程内容以及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开展丰富化的科学教学活动。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应用的重要性首先,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也更加契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其次,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
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思维导图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较为零散,最后,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网型结构是思维导图的一个特点,使得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串联,提升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其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够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优化。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尝试应用的策略方法(一)借助思维导图,引导有效预习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控力较弱,很难在缺乏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进行知识预习。
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由教师给出思维导图的框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夯实基础。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有专家认为,“思维导图”最可能惠及的其实是孩子。
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练习,用鲜明的图象结构和丰富的颜色,能激发学生思维跳跃。
如果长期进行思维导图的训练,更能拓展学生们思维的空间,发展学生们的想象能力。
用不同的主题,吸引学生探究科学的多元兴趣。
[关键词]思维导图;思维跳跃;多元兴趣有专家认为,“思维导图”最可能惠及的其实是孩子。
为此,我在小学六年级学生中,尝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科学知识扩展,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全年级四个班,每个学生先后完成二份作业,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学生对科学和人文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生上交的作业上来分析,多多少少能说明一些问题,对我今后的科学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也更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思维导图”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科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完善。
一、用鲜明的图象结构和丰富的颜色,能激发学生思维跳跃理论上说,对于人类特别是孩子而言,图像和颜色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文字。
在绘制过程中使用颜色。
因为颜色和图像能让你的大脑兴奋。
颜色能够给你的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你的创造性思维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你的创造性思维增添巨大的能量!在教育过程中,“思维导图”通过图画的方式引导思考,在表现形式上就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们平时就喜欢用图画来表达思维,当科学的课堂上老师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们的兴趣都很浓厚,积极投身到思考绘画的学习过程中去。
可以说第一次学生做“思维导图”投入了无比的热情,那些平时上课不太认真的同学都一丝不苟地展开思考的翅膀,绘画出丰富多彩的联想。
为进一步体现科学教学的特色,我原则上要求以科学为主题,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自己头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
图文并茂表现形式是不是一定能促进学生“思维导图”的建设呢?从二次学生的思维导图作业上看,采用不同颜色和图文并用来绘制“思维导图”的同学作品不多,恐怕只能占到10%左右,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用铅笔直接绘画的,一般一只用不超过三种颜色。
巧用思维导图,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
-071-2022年第30期(总第334期)课堂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巧用思维导图,对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至关重要。
因此,教师应当努力学习,掌握相关的教学技能,提升自己的科学教学水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运用实验教学法展开思维导图教学,提升科学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意义(一)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抓住重难点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比较低,难以从宏观的高度把握小学科学的知识框架与内容,这就导致其难以将知识体系化,也难以准确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最终影响其整体的科学学习效果。
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引入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改善这些问题。
一方面,思维导图中的图形、线条、色彩、符号等多种元素有助于将原本复杂的知识内容的整体结构和大致的框架清晰地展现;另一方面,思维导图能够直观展现相关章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准确地把握重难点,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思维导图往往具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学生在自主选择思维导图主题的过程中,必然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从五花八门的知识中快速抓住核心和主体,这就能有效锻炼其阅读、分析和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学生学习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的科目。
同时,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能有效提升自身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创造力,从宏观的角度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小学科学教师应当认识到,提升学生科学成绩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教学价值。
(三)帮助教师与学生发现问题,做出针对性调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维导图就是对相关知识的整体概括。
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其实就是要对自己所阅读和学习过的内容做高度总结,要提炼知识精华,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阅读和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总结。
思维导图在科学课的应用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课程标准),但并不排斥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探究活动一般是对新知的学习或某个知识的应用,它并不能够让学生对探究活动所产生的新知之间构成联系。
也可以说,学生所经历的每个探究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是单独的、片面的,并不能构成所学知识的网络。
在教学中,会出现探究活动热热闹闹、知识掌握马马虎虎、遇到考试迷迷糊糊的现象。
科学教材是以单元为主进行对同一主题不同内容进行学习的,而单元内的各课内容也是有相互关联的。
在每个单元新内容学习之后(探究),对整个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了解单元内各课内容之间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网络的建构,我把这个过程称为单元小结。
单元小结的内容可以是对单元知识的整理,也可以是对单元学习中探究方法的整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结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小结的基本方法如图一所示:图一1.确定单元学习的主题。
2.找出所学内容的关键词。
3.把关键词进行归类,分析同类关键词之间的层次,即找出与每个一级关键词相对应的二级关键词,以此类推。
4.完成草图。
二、如何应用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关心天气”单元为例详谈思维导图在单元小结中的应用。
1.学生背景: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学习不到一年,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浅显,平时的探究活动以观察实验为主,相关的经验较少,知识结构不完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刚接触思维导图的学习,运用不熟练。
2.教材背景:本单元围绕天气,分三层展开次级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现象,关心天气变化。
第一次主题为“天气与我们”,介绍天气的变化;第二次主题为“天气测量”,用三课来指导学生进行气象观测活动,介绍观测以及记录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与风向的方法与手段,并进行实际观测;第三次主题为“气候变化”,总结不同季节里天气变化的特征。
3.绘制思维图(1)确定单元主题单元主题的确定需要教师对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
思维导图在四年级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改
思维导图在四年级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安吉县昌硕小学高佳慧187****3370摘要: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结合科学教学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知识层次体系图和解题的思路顺序图。
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教学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科学时会遇到以下一些问题:1、教材看得懂,但题目不会做;2、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记不住或记得模糊不清;3、练习上题目听得懂但单独做又不会;4、对熟悉的问题能解决,面对新的问题无从下手。
生动直观的科学实验让小学生在从直观现象、感性知觉到逻辑思维、理性分析的质的飞跃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
导致许多学生在轰轰烈烈、轻轻松松的探究学习后,感到科学知识零散、繁杂、难记。
由于缺乏应有的组织结构,这种无序状态的、星罗棋布般的科学知识只能在大脑中瞬时贮存,时间一长就会遗忘。
因此小学科学的教学中需要完成这两个任务:在课堂上,让学生建立一个知识层次体系图;在习题演练中,帮助学生建立解题的思维顺序图。
思维导图成为了一个解决的好方法。
在分析思维导图的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通过教学跟踪,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中,在教学设计、实施、反思、研讨等实践操作层面作深入研究,积累可供借鉴的课例,优化实验探究设计,激发学生探究乐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走近思维导图,师生思维导图绘制能力培养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东尼.伯赞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
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知识的关系表现出来,使用线条、图形、颜色、词汇、符号等元素,把一长串枯燥的知识通过有组织性的图画展现出来。
思维导图学与教的过程可分为基础培训、变式运用、图式展示三个环节。
采用行动研究法来探究思维导图学与教策略的最优化,努力将机械学习转化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
基础培训(1)内容选择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梁锦锋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年第06期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围绕核心知识点搭建的逻辑框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与科学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中。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群体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制订合理有效的思维导图。
如果思维导图绘制得过于复杂,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应用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如天文地理、物理常识等,能够有效地拓宽小学生的知识层面,并激发小学生群体探寻科学的兴趣。
除此之外,小学科学学科也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启蒙,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其在初中学习物理这门学科时,更好地理解相应的知识。
科学学科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需要引入思维导图的概念,通过结构框图使学生更快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内涵。
一、优势分析
在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思维导图的优势十分明显。
首先,思维导图便于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思维导图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呈现的,较为直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最后,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讲解相应的知识点,从而有效提高整个课堂活动的效率。
综合而言,在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二、实际应用浅析
1.课堂教学环节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开展。
小学科学包含的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层面也较多,包括力学、电学以及磁学等,依靠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当教师向学生展示思维导图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导图中的内容,从而迅速地理解和导图内容有关的知识。
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讲解课本中的内容,按部就班,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率。
教师在讲解思维导图时,一定要围绕核心关键词进行讲解,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要想方设法举例,便于学生转化思维去理解,要尽量细化思维导图所涉及的知识点,只有细讲知识
点,学生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讲解一年级下册《美化环境的植物》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将所有对环境产生保护效果的植物罗列出来,当然植物的种类并非仅仅局限于课文中提出的植物。
在向学生展示思维导图时,教师需要先向学生讲解本节课的核心关键词—“环境保护”,告诉学生环境保护的含义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先认同环境保护工作是必须开展的。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按照各种植物对于保护环境起到的作用进行分类讲述,教师可以将所有的植物划分为“保持水土”“吸收有害气体”“提高空气质量”三个主要的方面,并针对每个方面选择一到两种植物进行详细的说明。
再如,在讲解本册课本《饮食风俗》时,在设计思维导图时,教师要按照地域来划分,导图的左半部为南方的饮食风俗,而右半部则以介绍北方饮食风俗为主。
在讲解导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南北饮食之间的共同点,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南北饮食的差异,并适当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南北饮食风俗出现差异的。
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南北饮食的差异,便于学生进行思考。
2.小组合作学习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但是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是特别的理想,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讨论出结果,而教师也无法在一节课上兼顾所有小组的学习情况。
所以,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的概念,要求学生在开展小组学习时,积极地使用思维导图。
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利用思维导图来体现自己的观点;其次,当小组所有学生将各自的观点总结完毕后,再让他们对每个观点逐一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当一个观点被否定时,就在思维导图上用红色标记出来;而当一个观点被整个小组的成员都认同时,则使用绿色标记出来,并以此观点为核心,建立相应的知识构架,最终总结出一个结论。
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上册《光的来源和传播》时,教师就可以将“光”作为关键词,要求学生对光的来源及其传播的途径进行分析。
学生可能会认为光是由光源传播的,或者是灯光的一种,甚至还有其他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对每种假设都进行全面的讨论,然后确定一种小组成员都认为正确的假设,并绘制出相应的思维导图。
整个小组讨论的时间要控制在20分钟内,讨论完毕后,教师再集中对每个小组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并选出正确的思维导图,从而加深学生对光的来源的认知。
3.课后复习环节
课后复习环节也是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小学生自主复习为主的,效果欠佳,因此,教师可以用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
在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先要根据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确定关键词,然后向学生布置相应的导图任务。
例如,在讲解六年级上册的《植物的器官和营养》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布置相关的思维导图任务。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地讲解和植物器官有关的知识以及各种营养对植物的生长产生的影响;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绘图任务。
为了使学生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具有较高的质量,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好思维导图的知识框架,第一级是植物的主要器官,第二级是器官生长的特性,第三级是各个器官在生长期间对不同营养元素的需求。
最后,教师随机抽取一些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和大家共同讨论出正确的思维导图模板。
三、结语
思维导图的使用能有效地提高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
教师在实际应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适当延伸导图使用的范围,同时增加和学生间的互动,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要求学生课下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出相应的思维导图。
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
教师在设计思维导图时,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好核心关键词,避免所设计出来的思维导图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李猛,陈汇雯,王世存.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小学电教,2018,466(10):56-58.
方国群.学海无涯“图”作舟——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的尝试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5(34):41-42.
王琦莉.学海无涯“图”作舟——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7(03):57.
杨粉娣.书山有路思为径学海无涯图作舟——小学科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实践与运用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3(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