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小学科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9270053_思维导图在科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19270053_思维导图在科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近年来小学科学教学不断推进,我们的科学教学逐渐呈现出“科学探究和科学概念双螺旋发展”现象。

越来越多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被研发出来并作用于教学活动。

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质培养有着直接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的优势,探讨了其在六年级总复习时在板书、记录、单元总结等方面的运用。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著名学者托尼·巴赞创造的利用色彩、图画、线条、符号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记忆效果的组织性思维工具。

它能利用可视化符号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大脑的潜力,把学生带到有效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是传统的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过于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科学概念的重建。

许多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感到存放在脑海中的只是零散、繁杂、难记的知识,久而久之对科学的兴趣荡然无存,只是机械地学习。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或问题重点以图形、符号等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重点部分既可以用关键符号标注又可以利用箭头和曲线等符号将各个子主题的关系进行标注,提高了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的有效性。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优势分析(一)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玩的兴趣远高于知识学习的兴趣,它们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思维导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工具。

它不仅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更是有利于开展科学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思维导图需要学生自己动脑进行梳理、记录、设计、绘制,可以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在展示过程中可以感到科学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它涉及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现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评价与反思: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和反思。这不仅 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从而 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四、结论
四、结论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不仅可以帮 助学生整合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优化教学设计。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知识整合: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将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零散知识进行整合, 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优势
2、思维可视化: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内在的思维过程可视化,这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思维过程中的漏洞和 不足。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优势
3、知识迁移: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将知识整合,还可以通过不同主题之间的关 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和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 用科学知识。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的应用策略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确定中心主题:在开始绘制思维导图之前,教师需要先确定教学的中心主 题。这个主题应该是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这个主题, 绘制出大致的思维导图框架。
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知识整理工具,更是一种思维训练工具。通过绘制思维 导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和逻辑关系,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形化的思维工具, 可以通过绘制图形、颜色和线条等元素来呈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积极性。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刘聿航佛丽尹晓翠张恒强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年第04期[摘; ; ; ; ; ;要];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明晰知识主线,辅助教学设计;响应课改要求,改善教学现状;优化教学路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逻辑思维,学会自主学习。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具有理性思维的学生发挥积极作用。

[关; ; 键; ;词]; 思维导图;小学科学;教学[中图分类号]; G623.6; ; ; ; ; ; ;[文獻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056-0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基本要点强调理性思维,即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其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运用理性思维整合知识、深入理解。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学习者在使用时,把某个核心内容作为主干,利用发散性思维与其他主题联系起来,而作为分支的其他主题又能作为思考中心向外发散,它在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清晰、更有条理。

把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思维导图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东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他在著作《思维导图》中指出:“思维导图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是开启大脑潜力的万能钥匙。

”作为思维导图众多倡导者中的一员,Michael Gelb表示,思维导图能促进人的思维联想能力,而这种能力又能使人们的思想变得清晰、有条理。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它能利用符号、图像、词汇和颜色把单调的文字信息转化为色彩丰富、条理清晰的图式,使思考过程以层级结构的方式展现在纸上,思维过程一目了然,可供自己和他人比较与鉴别。

试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

试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

试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小学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记忆困难、理解深度不够等问题。

而传统的复习教学方式往往以书面记忆为主,缺乏足够的引导和激发学生思维的方式。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复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成为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效果评价,为提升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学习。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探索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及优势,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小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本研究旨在为教师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帮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和效果评价,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和实用性,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经验,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 正文2.1 思维导图的概念与原理思维导图是一种用于展示思维结构、概念及其关联的图形化工具。

它通过集中式的思维方式,将主题以中心点展现,再将相关联的分支细分出来,形成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图形。

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学习中的应用——以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为例

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学习中的应用——以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为例

教改前沿JIAO GAI QIAN YAN 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学习中的应用闫凤巧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实验小学 (广东省深圳市 518055)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像式思维总结工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变得更加有条理。

本文着重分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学习中的应用,旨在促进教师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思维导图在近年来被广泛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不仅因为它可以起到辅助记忆的作用,还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能帮助学生将学习的内容整合,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思维导图也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1 思维导图的概念和特征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思维工具[1]。

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工具,特点是从中心主题以线条和文字的呈现方式将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向周围发散延伸,促进思维的发散和整理。

思维导图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建立系统的知识架构,把重要内容进行统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帮助他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思维导图运用线条、文字、颜色、图形等,使思维呈现的清晰有序,把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容易理解和记忆[2]。

2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学习中的应用优势2.1 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图1 简单机械思维导图图1是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选取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几部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整合。

由于知识点很多又比较分散,而且工具的功能部分有重合,学生容易产生混淆。

利用思维导图这个辅助工具学习,能够使知识点有规律、清晰明了,学生看了记忆犹新,不同工具的特点和功能迅速得以区分和联系,快速的掌握知识技能。

2.2 学生学习的省力工具,提升学习效率的实用工具思维导图在课堂听课中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记笔记,相对于传统大量板书式记笔记的方式,思维导图式的课堂笔记法明显更利于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思维导图法记笔记需要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快速发现关键词,精准提炼后在笔记上呈现。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思维导图是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利用图片的方式展现知识,因此能有效减轻语言教学所带来的困难,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科学教学,能够利用更加直观的图片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科学知识,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图形的辅助下,完成更加深层次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思维导图;应用策略前言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发挥学科本身的特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小学科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利用图像加文字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小学科学老师要正确认知思维导图的教学作用,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小学科学课堂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课堂中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脉络,能够提高学生科学课堂不同知识点的认知,让学生对科学内容进行把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境界和思维理解能力。

将思维导图与小学科学有效地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建立良好的认知。

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科学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应用能力。

由于大部分科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十分枯燥,学生很难对科学课堂中的知识点进行掌握和理解。

此外,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知识,在小学科学课堂当中引入思维导图。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考试环节中应用思维导图方法,针对自己遗忘的或遗漏的知识进行巩固。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对知识脉络和知识体系进行回顾和理解,加深学生对科学课堂学习的记忆。

在教学环节穿插思维导图能够正确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

对学生的思维和对科学课堂知识的理解进行指引。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和繁多,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方法能够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知识脉络,将毫无关联的、分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帮助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总体概括。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节约教师教学时间,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应用分解PPT课件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应用分解PPT课件

2021
坦头镇中心小学 24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021
坦头镇中心小学 25
六单、击小此学处科学编师辑生母应版用思标维题导样图式技能养成
2.变式运用
(2)清晰条理型。学生通过分层次的反馈训练和巩固,得 到整体相互联系的结构化知识,且能较快地迁移到同类心
智操作活动中去,就能变式运用,产生新的类型,
(已有的课题成果)
2021
坦头镇中心小学 18
单 六、击小此学科处学编师辑生应母用版思标维导题图样技能式养成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室 2、白纸、至少两种颜色彩笔 3、课前准备:自由组合5人小组,自定组
名、组长
2021
坦头镇中心小学 19
单 2.5击绘此制处思编维导辑图母范版例标题样式
阅读下面黑体的词汇,然后立刻闭上眼睛,持续 30秒,思考它。
2021
坦头镇中心小学 34
七单、击思此维处导编图辑的母绘版制技标术题要样领式
3.适当取舍,明确节点
在这一环节中,你面临一个取舍问题,也就 是说你所探究问题的范围有多大。如果范围大, 你就要把这些要点按上一步骤的做法,再细分出 若干个分支来;如果范围小,你可以开始选择事 实支撑这些要点。如图,绘制技术的范围较大, 就从每个要点向外引出数条曲线,将你所联想到 的依次写在纸条上。例如结构(放射状、清晰、 联想)、风格(夸张、个性化、有趣、美 观)……再逐层取舍,依次类推。
巴赞tonybuzan创立了思维导图学说认为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无论是感觉记忆或者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食物气味颜色节奏言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主题并由这些中心主题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钩每一个挂钩代表与中心主题联结的一个次主题而每一个次主题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钩由这一辐射性的思维网络逐步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图即思维导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坦头镇中心小学坦头镇中心小学2021全国第一批红旗大队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特等组织奖全国百所经典诗文诵读先进学校台州市绿色学校市先进家长学校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天台县文明单位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学科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科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科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利用学科思维导图组织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科思维导图应用在数学新授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数学复习课可以堂,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理清思路,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以提升。

关键词:思维;思维导图;知识框架;兴趣。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基于这样的课程理念,教师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科思维导图组织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探究到一些深层次的基础知识,从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能够开创数学教学的新方向。

一、借助思维导图使思维创造化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小学阶段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向的可塑性不但决定了学生将来对学习的态度,更是学生进行一系列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数学课堂的教学往往是枯燥无味的,知识点也比较零散,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很难提高,因此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有效地启迪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科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语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连接,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学科思维的本质及规律,最终实现学科思维的内化,促进学生思维结构的发展。

若将学科思维导图应用在数学新授课堂的教学模式时,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又能使抽象思维变得可视、具体、形象。

将学科思维导图引入数学复习课堂,借助学科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整理笔记,准确清晰地表达思维,形成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对整个单元进行有效的复习。

学科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理清思路,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以提升。

试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

试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

试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一、思维导图概述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赖恩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思维工具,它通过图形化的方式来呈现和组织知识结构。

思维导图以一种中心放射式的结构展现信息,中心是一个关键概念或主题,周围是与之相关的分支概念,通过不同的形状、颜色、线条等可视化元素来表示不同的信息类型。

这种结构能够直观地展现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1. 整合知识体系小学科学包括自然、社会、科技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学科体系较为复杂。

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以中心放射式的结构呈现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知识网络。

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帮助他们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

2. 思维梳理和逻辑训练在复习阶段,学生需要将散乱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思维导图正好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这一任务。

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散乱的知识点连接起来,梳理出层次清晰、逻辑严谨的知识结构。

这种整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 记忆辅助工具思维导图结构清晰、色彩鲜明,这种视觉化的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有效的记忆辅助工具。

学生在复习阶段可以通过观看思维导图,迅速回忆起相关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思维导图中的各种图形符号也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记忆深度。

4.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样重要。

思维导图的灵活性和可视化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来设计呈现方式,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 复习方法的多样性1. 选择合适的主题在小学科学的复习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比较重要或者比较难以理解的主题作为思维导图的制作对象。

生物方面可以选择动物的分类,植物的特征等主题;物理方面可以选择简单机械、电路等主题;化学方面可以选择状态变化或者化合反应等主题。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课上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课上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课上的应用【内容摘要】:课程改革后的小学科学,人们把更多的目光关注在“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科学探究之上。

单元复习课却还是传统的复习方式:读资料、做试卷、背知识点等等,枯燥、乏味的复习方式令复习效率大打折扣。

在课堂中大胆尝试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将整个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串联起来,将概念之间的同、异及内在联系,进行整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归纳,更重要的是促进能力发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关键字】:单元复习;思维导图;效率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因此在大力提倡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如何让小学科学单元复习更自主、高效?如何让学生在复习中兴趣盎然,效果显著?成了我们科学老师思考的问题。

由于科学复习形式单一,老师教的辛苦,学生也听的乏味,可以说复习正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对于科学课的单元复习需要一种系统、整体的复习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这一课的复习中,把整个单元每节课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尝试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

在单元复习中尝试融入了“思维导图”,它犹如索然无味的菜中撒了点“盐”,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让索然无趣的复习变得更加有味道,简单到画在一张纸上,帮助我们从繁杂的信息中迅速找出重点,疏畅思路,发现联系,看清本质,这种复习形式的大胆尝试深受学生的欢迎。

通过对此问题的实践和资料收集,以下试图如何巧用“思维导图”有效提高单元复习效率提几点建议。

一、应用“思维导图”的意义思维导图是一种和大脑思维在表现形式、语言逻辑高度一致的思维方式,它还原了大脑思维的本来面目。

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来表达和思考,很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把思维在纸上用颜色、符号、线条、词汇和图像这种相应的独特的方式,形成发散性的结构。

思维导图容易掌握重点和层次。

温故知新,按“图”索“记”—浅谈小学三年级科学复习课思维导图策略运用

温故知新,按“图”索“记”—浅谈小学三年级科学复习课思维导图策略运用

温故知新,按“图”索“记”—浅谈小学三年级科学复习课思维导图策略运用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的可视化的思考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形象直观的学习方法。

本文尝试将思维导图与小学科学复习课相联系,通过指导建构知识关联,寻求一种新的复习课方法,引导学生借图查缺,探讨思维导图对小学科学复习课的优化作用,以及给出相关实施路径。

关键词:小学科学;思维导图;复习课1.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课中运用的意义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思维导图就已出现,早期的思维导图主要以简单的实体化及物质化形式为主体,以理清思维为目标,帮助学习者构建完善的逻辑思维框架。

[1]2007年起我国有学者开始对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发表论文,如杨兰娟在《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一文中对如何开展思维导图教学过程进行了建议,[2]方国群在《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尝试应用》中对如何课内外结合使用思维导图进行了尝试与建议,[3]以及林芹在《思维导图与小学科学概念重建的融合—以<观察树叶>一课为例》中对科学概念间关联的方式也进行了论述。

[4]本文将侧重于介绍笔者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复习课的策略与建议。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学科知识的教学外,也十分重视思维关联能力的培养,科学课程知识学段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与领域内部存在了大量的线性与非线性联系。

暂阶段小学科学复习课通常以知识点归纳-教师总结-巩固练习或者习题练习-习题讲解的方式开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单个、几个知识点进行了回忆与巩固,但是并未帮助学生建立起单元整体认知,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框架结构,不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培养,容易给学生造成复习就是“嚼冷饭”的误解,使学生认为复习与不复习是无所谓的。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在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但是并不了解原因,教师将学生前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纷繁复杂,而思维导图可以利用图列的形式将本章节、本堂课所学内容简明扼要的罗列出来,不仅能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之后的复习过程中也能够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以点概面,图文并茂,建立联系,形成科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教学应用前言:思维导图的制作也是十分便捷的,能够将各类知识点通过图片、颜色进行区别和联系,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学习和理解的过程,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选择和喜好制作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体现给个性化发展。

思维导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具,也是学生学习的良好用具,科学知识有一个体系核心,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形成科学体系。

一、利用思维导图读懂科学教材小学阶段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自主性相对较高,学生拿到教材时会先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预习,把握教材整体内容。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在学生自我理解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倘若教师在讲授整本教材大纲时仅仅采用简单的文字说明会让学生进入一个比较迷茫的境地,不能够在教材和所学内容之间建立一个很好的框架,因此思维导图的形式就显得至关重要,思维导图可以加入多媒体的手段,排版简洁,色彩鲜艳、明晰,给学生从视觉上有一个很好的体验感,学生也在能在学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迁移,和实际生活建立联系。

例如:以学习“各种各样的矿物”这课教学为例,这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基本的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学生能够了解能源的形成过程以及开发的方法;学生能够形成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源的意识,感受科学技术在推进人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的物质时多样化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能源物质也是比较多的,要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来了解部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能够合理的运用人类现阶段所拥有的有限的能源。

二、利用思维导图深入理解科学实验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都是有一定的探究性的,很多科学物质会有一定的危险性,一定要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严格遵守实验步骤,深入体会科学原理,做好防护措施。

探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导入及应用

探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导入及应用

探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导入及应用作者:娄丛荣来源:《成才之路》2013年第33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成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生活当中,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科学作为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成为了现代社会的热点教育项目。

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已经成为了社会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共同需求。

小学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阶段,小学科学课堂质量对于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对科学兴趣的培养有着直接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以小学科学课堂为载体,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进行分析。

一、利用思维导图,充实小学生科学学法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发展了重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被研究出来,并反作用于教学活动。

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未来的科学知识学习热情有着先决作用,加之小学科学课堂上所学内容的形象性较强,自然现象较多,有许多需要学生亲手进行的实验,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使学生更为直观与细致地进行科学发现,对于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

小学科学是从生动形象的外在去分析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个过程。

因此,思维导图是十分必要的一种教学手段。

在日常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对小学科学的学科性质与学习内容的特点进行综合与立体的分析,更好地掌握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慢慢地接受思维导图这个教学手段,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教师应当加强对思维导图视觉组织作用的运用,使小学科学知识的特征被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在更便利的情况下进行基础科学知识体系的建立,从生动的科学现象中挖掘本质的科学理论。

二、利用思维导图,丰富小学生科学课堂内容所谓的思维导图,是人们思维逻辑的外在表达,思维导图的利用可能将学生的左脑与右脑相结合,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知识的记忆与分析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导图是一个全新的新奇的学习方法,小学生要想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就要加强对思维导图的学习。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①本文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2018-2019 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专项(2018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聿航,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 * 通讯作者:张恒强,副教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专任教师。
- 56 -
专业教学
课题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
孔明灯
热气球
热空气
轻、压力小 暖气片
1.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具有使教材知识结构形象化 的功能,激活学生整个大脑积极参与学习。[3]教师将教学内容以文
风的形成
对流
现象
字、图像、符号、色彩转化为合理的知识体系,能让学生快速抓住 课堂核心,快速理解记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避免出现文字性 枯燥的板书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学生两个方面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具有理性思维的学生发挥
积极作用。
[关 键 词] 思维导图;小学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056-0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基本要点强调理性思维,即教 以运用思维导图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明晰知识主线,从而
(三)优化教学路径,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点间关联紧密,由此学生 要运用发散性思维联想并深入整合知识要点。运用思维导图对 各级科学概念合理规划,使用不同颜色、符号表征主次概念,能让 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更易记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策 略能够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路径;帮助学生梳理零散信息,强化知 识内容间的联动关系,[2]使其更为集中、简洁、条理分明,还能让 学生利用符号、色彩和图像展示学习成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培养逻辑思维,学会自主学习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儿童在 7 至 11 岁处于具体 运算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较为缓慢,运用思 维导图创造媒介帮助学生思考,化“无型”为“有型”,通过色彩、符 号、词汇等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色彩丰富并有逻辑性的图式,将左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分析 (3)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分析 (3)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分析一、数学是一门需要反复练习和加强记忆的学科,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视觉化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将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并提供具体的事例和分析。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1. 梳理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小学1年级的加减法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加法原理、减法原理、加减法混合运算等知识点。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清晰地呈现在脑海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

2. 高效记忆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记忆数学知识。

例如,在小学2年级的乘法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乘法口诀表、乘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乘法的应用等知识点。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口诀表和基本概念联系起来,将应用知识点和实际生活场景联系起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和掌握这些内容。

3. 提高解题能力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在小学3年级的面积和周长问题中,学生需要掌握计算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公式和相应的图形联系起来,形成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式,提高解题能力。

三、具体事例和分析以下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在教授小学4年级的算术题时,采用思维导图的具体实践。

任务:学习和掌握小学4年级算术题中的基本知识点和题型。

思路:使用思维导图,将各个知识点和题型有机地联系起来。

步骤:1. 制作思维导图:以“小学4年级算术题”为中心节点,围绕中心节点制作分支,分别标注加减乘除运算的规律、运算的优先级、整数和分数的基本概念、借位和进位等知识点。

在这些分支上,再细分出不同类型的题目,如算式填空、口算计算、应用题等。

2. 运用思维导图:在课堂上,老师通过思维导图展示每个知识点,并用具体的例子和场景演示如何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论文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论文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摘要】本文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的内容,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情况,分析、总结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并凸显其有效性,倡导小学科学教师合理运用发散思维来完成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多元的知识结构整合,推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实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由此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是学习的心脏。

现代教育理论界认为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而应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分析、总结答案,而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给出答案,而问题的探究、分析、总结需要的是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框架。

现如今,科学探究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思维导图,他的特点在于直观、形象、能够帮助记忆、整理思路,呈现出一种理论框架形式,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同时具有发散行思维和多元的知识建构性。

在此,笔者谈一下思维导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mn)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所创,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就是将你的想法画出来。

它类似一个不断向四方拓展的“米”字(如图1),从一点概念发散开来,具有一目了然的全局观念。

它摒弃了传统的单线程组织、记录信息的笔记方式,采用了网格状图表的直观方式来组织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具有一目了然的全局观念。

它不是僵化的知识堆砌,而是具有多种选择可能性的教学“战略图”;它的众多知识点能被自由组合、建构成多种方案,即在多元化的教学分析活动中有多种教学决策的可行性、有效性。

实施步骤:为:选取主题、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展示成果、评定反馈。

一、确定目标,锁定主题确定目标,锁定主题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有着核心的作用,其创新的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

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作者:王志祥来源:《教育·教育实践》2024年第04期思维导图作为多功能的思考学习工具,在小学科学课程中通过图形化信息的组织呈现,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这种方法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的内容不谋而合,运用思维导图不仅促进学生在科学领域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的科学素质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維导图是一种创新的图形组织工具,用于帮助学习者以图形化的方式组织表示信息。

这种方法源于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博赞的理念,旨在通过中心思想以及相关分支来展示信息之间的关系。

在思维导图中,中心通常是一个核心概念或主题,从这个中心向外延伸出多个分支,这些分支代表与中心主题相关的子主题或关键概念,每个分支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更具体的部分,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有助于捕捉组织思想,还能促进记忆。

思维导图利用颜色、图像、符号来增强视觉记忆效果,使得信息的理解更加直观高效。

在教学领域,思维导图广泛应用于课程规划、知识整合、学生学习等环节。

特别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和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形,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掌握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调动学习兴趣,提升认知效率思维导图通过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探索科学世界。

这种方法不仅减轻了学生对复杂科学信息的认知负担,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学生通过参与思维导图的创建,能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了认知效率。

此外,思维导图的灵活性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知识框架,这不仅有助于个性化学习,还促进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长期记忆。

(二)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思维导图还发挥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 (4)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 (4)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普及,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尤其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数学复习更是一大难题。

本文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思维导图是一种语义网络图形,它主要用于表示和概括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得复杂的信息变得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和记忆。

思维导图以中心主题为核心,周围围绕主题分支出各个辅助分支,从而形成一张具有层次和结构性的图表。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认知工具,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比兹利(tony buzan)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它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强化学习效果,并通过编排、组织知识来改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1、强化知识概念建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的数学概念建立是基础中的基础。

孩子们需要通过学习掌握常见的数学概念,逐步提升数学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这些数学概念。

例如,在整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在思维导图中添加“整形”这个中心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在该概念周边添加与整形相关的概念,如平移、旋转等。

随着概念的不断添加,学生也将更有信心地理解和掌握整形的相关知识。

2、加强问题分析和解决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概念,还能够加强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问题解决是一个常见的挑战,当学生无法理解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出现逃避或忽略问题的情况,从而导致学习效果的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拆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当学生遇到一个几何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分功能够多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用一个分支表示,从而分析出问题的核心,并在思维导图中用图像、颜色以及关键词来标示。

学海无涯“图”作舟——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的尝试应用

学海无涯“图”作舟——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的尝试应用

学海无涯“图”作舟——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的尝试应用发布时间:2023-01-14T13:41:26.1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16期第8月作者:任莉娟[导读] 以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得到落实为背景,使得小学科学的教育意义得到了进一步体现,能够培养学生形成任莉娟成都市郫都区郫筒二小四川成都市 611730摘要:以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得到落实为背景,使得小学科学的教育意义得到了进一步体现,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以及探究精神。

可视化是思维导图工具的一个标志性特点,思维导图作为一项思维与记忆辅助工具,能够在零散的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使其以网状的形式呈现出来。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应用;策略方法引言: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为平台,教师应用思维导图能够直观反映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思路,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凸显科学知识的逻辑性。

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认识到思维导图的教育优势,并能够寻找课程内容以及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开展丰富化的科学教学活动。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应用的重要性首先,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也更加契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其次,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

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思维导图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较为零散,最后,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网型结构是思维导图的一个特点,使得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串联,提升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其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够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优化。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尝试应用的策略方法(一)借助思维导图,引导有效预习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控力较弱,很难在缺乏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进行知识预习。

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由教师给出思维导图的框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夯实基础。

思维导图在科学课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科学课的应用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课程标准),但并不排斥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探究活动一般是对新知的学习或某个知识的应用,它并不能够让学生对探究活动所产生的新知之间构成联系。

也可以说,学生所经历的每个探究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是单独的、片面的,并不能构成所学知识的网络。

在教学中,会出现探究活动热热闹闹、知识掌握马马虎虎、遇到考试迷迷糊糊的现象。

科学教材是以单元为主进行对同一主题不同内容进行学习的,而单元内的各课内容也是有相互关联的。

在每个单元新内容学习之后(探究),对整个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了解单元内各课内容之间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网络的建构,我把这个过程称为单元小结。

单元小结的内容可以是对单元知识的整理,也可以是对单元学习中探究方法的整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结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小结的基本方法如图一所示:图一1.确定单元学习的主题。

2.找出所学内容的关键词。

3.把关键词进行归类,分析同类关键词之间的层次,即找出与每个一级关键词相对应的二级关键词,以此类推。

4.完成草图。

二、如何应用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关心天气”单元为例详谈思维导图在单元小结中的应用。

1.学生背景: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学习不到一年,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浅显,平时的探究活动以观察实验为主,相关的经验较少,知识结构不完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刚接触思维导图的学习,运用不熟练。

2.教材背景:本单元围绕天气,分三层展开次级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现象,关心天气变化。

第一次主题为“天气与我们”,介绍天气的变化;第二次主题为“天气测量”,用三课来指导学生进行气象观测活动,介绍观测以及记录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与风向的方法与手段,并进行实际观测;第三次主题为“气候变化”,总结不同季节里天气变化的特征。

3.绘制思维图(1)确定单元主题单元主题的确定需要教师对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入主题 小组讨论 黑板演示
共同完善
相互补充
教学过程的设计
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小组合作确定次主题 小组间合作,完善构图 教师评价,共同完善 练习 结束
课题研究具体方法
1 2 3 调查问卷法 对比实验法 个案跟踪法 经 验 积 累 法
研 究 建 议
1、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绘制思维导图,才能更好的 组织教学。 2、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为了让学生学会画 思维导图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研究的一开始 我们就花了大量的时间教授学生画思维导图。可 是还是有学生感觉困难。 3、虽然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 成绩,但是仍有一部分同学不理想,怎样去解决 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究。
谢谢大 家
利用导图,进行复习
(1)在课上分组合作完成 教师在引入主题后,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在 制作完成后,分别向其他小组展示各自的导图,其他 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 提供引导和建议,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 之间的相互交流,最后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思维成 果。 引入主题 小组合作 成果展示
绘图培训
(2)利用教师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解释。选择孩 子学习的知识来绘制思维导图,并结合本单元的复习课 进行解释,让孩子感觉到思维导图不遥远,接地气。
小组合作,绘图初试
(3)绘图初试。复习主题单元,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 系,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 (4)合作绘制。学生自主复习单元主题,自主绘制思 维导图,并进行交流、讨论,师生共同点评,而后完善导 图。
课题研究具体方法
1 2
文献分析法
行动研究法
思维导图的有效教学模式,在复习 课中的应用大致设计了三种情况:
(1)在课上分组合作完成
(2)在黑板上共同合作完成
(3)课前独自完成
课题研究报告
目的
研究问题
意义 假设
内 容 要 点
核心概念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设计 研究程序 对象 方法 技术路线 研究成果 内容分析 研究建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展示成品,讲授绘制要点
小组合作,绘图初试
利用导图,进行复习
绘图培训
(1)认识思维导图。认为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 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主题,并由这些中心主题向外发散 出成千上万的“次主题”,而每一个“次主题”又可以 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由这一辐射性的思维网络,逐步 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图,即“思维导图”。通过孩子们熟 知的水果,绘制的思维导图来感知思维导图。
2
课题研究目标
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找到知识之间 的联系。 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让学生学会合作 交流;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促进作用
课题研究内容
1、结合校情,探索思维导图在我校科学复习 课中的应用研究。 2、根据学生实际,探究在科学复习课中应用 思维导图的有效模式。 3、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复 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复习 效率,加强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
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希 望学生能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能有效 地进行学习,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常用的复习方法,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积 极性,同时会失去学习科学兴趣。并且在学生 回顾知识时,许多知识是零散的,没有形成整 体的复习体系。我们应科学利用思维导图---这 种综合运用文字、符号、图片、色彩等的图形 思维工具,为孩子提供一种新的复习方法。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课中 的应用研究
研究情况汇报
汇报人:李慧 邱家店镇北王庄小学
研究情况汇报
1 2
3
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
陈述研究报告
展示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 学习绘制导图
第二阶段: 绘图初试
第三阶段: 合作绘图 第四阶段:应用思维导图 第五阶段: 作品展示 第六阶段:在小学科学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
绘图培训
(1)认识思维导图。认为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 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主题,并由这些中心主题向外发散 出成千上万的“次主题”,而每一个“次主题”又可以 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由这一辐射性的思维网络,逐步 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图,即“思维导图”。通过孩子们熟 知的水果,绘制的思维导图来感知思维导图。
(2)利用教师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解释。选择孩子 学习的知识来绘制思维导图,并结合本单元的复习课进 行解释,让孩子感觉到思维导图不遥远,接地气。
课题研究程序
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本着教学的有效性原则,在此次课题研究中, 我既关注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又关注学生对思 维导图的利用。为此,在课题进行之前,我首先进 行绘制思维导图的培训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学生理解了思维导图,会画后,我们才 能进一步组织教学。先是欣赏教师制作的思维导图, 教给学生明确绘制思维导图的要点;再就是小组合 作绘制思维导图;最后个人绘制。思维导图绘制完 后集中进行展示优秀作品,这是学习制作,而后就 是对思维导图的应用。
课题研究成果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 行性和有效性,不过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 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
课题研究成果
1)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2)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认知结构。 (3)思维导图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 (4)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6)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记 忆力。
自我完善
相互评价
教学过程的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小组合作第一次构图 交流思维导图 小组合作,再次构图 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次构图设计,师生共同合作 练习 结束
利用导图,进行复习
(2)在黑板上共同合作完成 全班同学要共同完成一幅作品,难度较大,所以首先 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主题”和“次主题” , 即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学生分组讨论“次主题”后, 然后由每组代表在黑板上分“次主题”绘制,最后共 同完成。 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