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的人文性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基础教育论坛
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 2018年第6期(总第271期)
№6,2018 General,№271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但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现实要求来看,语文的人文性相比工具性更重要。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加强语文学科教学人文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关注节气,情境创设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最初是祖先根据一年之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的节气文化知识体系。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成为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这种文化价值永远也无法磨灭。在教学中,可以将节气民俗的元素与教材有效融合,创设人文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节气的文化意义,还能更好地营造学习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迅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比如,在教学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这篇散文时,让学生多方查阅资料,关注端午习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了解各地习俗的异同,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特别是读到作者叙
写的端午习俗的一些小趣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能切身感受到民俗就在我们身边,意趣就在我们身边,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节气引入,反复咀嚼品析,让学生明白作者写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并非只是在谈论一个习俗,而是让我们从端午鸭蛋的味道中感受到乡土的温度、人情的美好和对儿时童真童趣的怀想。这样的鸭蛋满溢着家乡味儿、中国味儿、人文味儿。
二、重视古诗文教学,聚焦审美
语文课本里选编的古诗文,都是经过了千百年历史考验和文化积淀流传下来的精品。这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上乘之作,无一不突现着美感:美的文字、美的形式、美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文教学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重视古诗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古诗文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积累严密规范的言语经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还能够获得审美的教育和精神发育的源泉。研读这些古代经典,就是在追溯各朝代的变迁史,在头脑中影现古人的生活图景,感受古人的多样情怀。朱光潜先生说:“一首诗做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不断的流传与欣赏中,有随时生长的生命。”如,学习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时,引领学生对文中
让语文的人文性发扬光大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戚 斌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十一中学)
摘 要: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基本上是碎片式的,同时受当代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本文从着力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入手,从节气引入、古诗文教学、传统内涵挖掘、著作联读四方面,浅谈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关键词:语文;优秀传统文化;融合
基础教育论坛(中旬刊)2018年第6期(总第271期)
的景、人、情进行审美。一番品读之后,我们并没有感受到欧阳修被贬之地“荒城草木多阴暗,日夕霜云意浓淡”的荒僻悲苦。相反,借欧翁之眼,我们却看到了一片乐土:四时自然怡人,朝暮变化多姿。这份简单而纯粹的优美,使他获得了心灵的平和安宁,于是便有了“但有居官沉醉乐,不知何处是他乡”的醉翁之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的乐,乐在山水,更乐在民间。读到这里,我们对欧阳修的审美就定格在他作为儒家文人的那份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济世为怀的民本思想。这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赤子本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彰显了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中国文人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坚守责任、敢于担当的豪情风骨。
三、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现行教材选编的很多作品,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涉及传统的道德文化、礼仪文化、风俗文化、审美文化、建筑文化等,也有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文本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不断理解文章深刻含义,“育人”于无形。比如,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时,带领学生寻找文中几个“温馨瞬间”进行品味:首先选取心理视角,“春天总算来了”,“总算”体现了母亲身体不好,我为母亲终于熬过了寒冬而欣慰,表现了我的体贴孝顺;再选取态度视角,母亲要走大路,但她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要走小路,但他也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她在外面总是听我的。“一切取决于我”,表现了一家人的相亲相爱、温馨和谐;最后选取行动视角,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背负”之举体现了我和妻子的责任担当、尊老爱幼的美德。这样,挖掘几个传统元素点,从细处着眼,学生在赏景、析意、品情中实现了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提升。
四、著作联读,扩大“磁场”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语文教学如果只着眼于教材中有限的课文篇幅是远
远不够的。因此,就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扩展阅读空间,扩大文化磁场。著作联读,就是一种好办法。从现行部编教材“名著板块”的编写体例来看,教材每学期推荐两部必读名著,每一处“名著导读”后再推荐两部与必读名著类型相同、阅读方法相同的名著,供学生自主选择,这就为学生的名著联读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径。受此启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某一篇课文辐射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实现课外阅读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延展,扩大文化传承的磁场。比如,在教学李白的诗歌《行路难》时,让学生在课外同时查阅杜甫的诗歌,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并对两者的诗作风格加以评论。这样就把对李白单一、零碎的学习变成了唐朝某类诗人(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诗人)的群作联读。通过梳理比较,学生了解到: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国泰民安,百姓和乐。他关心民众、立志报国,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浪漫主义壮丽诗篇,如,《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人们称他为“诗仙”; 杜甫则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被誉为“诗史”。如,《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他的诗沉郁顿挫,悲天悯人,充满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他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 一番整理分析,学生明白了“言为心声”的创作真谛。语文的情感性、审美性、人文性、社会性也都在群作研读中得到了体现。
王尚文老师认为,语文就像人的眼睛,从中可以看到人的精神状态、心灵活动;而人文则像是语文的神经,假若神经是麻木的,语文也就呆滞了,变得毫无生气活力。为了“语文”,也得“人文”。只有人文的渗透、滋养,语文才有自己鲜活的生命和无穷的魅力,语文才是真正的语文。因此,要发扬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须要立足于民族本色,从加强语文“人文”开始,将人文元素汩汩融注于我们的教学、我们的生活,乃至我们的灵魂。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