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振玉和王国维通信的学术内容

合集下载

罗振玉与学部藏敦煌文献

罗振玉与学部藏敦煌文献

172罗振玉与学部藏敦煌文献周常林(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兰州730020)摘要:学部藏卷的解送与散出、保存与刊布是中国敦煌学史的重要问题。

作为早期敦煌学史的中心人物,罗振玉建议敦煌运到学部保存,为了敦煌丈献的-T,】布与研究,他向同人商借或影照了部分学部藏卷,这些文献的刊布与研究,促进了早期敦煌学的发展。

本文旨在对敦煌文献解部并流散的细节做出探讨,主要是讲述罗振玉与盗取敦煌文献的李盛铎、刘廷琛、何鬯威和方尔谦四家旧藏的关系。

关键词:罗振玉学部敦煌文献李盛铎中图分类号:K25/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252(2010)04—0172一11敦煌文献继英、法两国劫掠之后,剩余部分在罗振玉的建议下运京保护。

在解送学部之际,敦煌文献遭到了李盛铎、刘廷琛等人的窃取;解部之后,又经部内人士的攘吞,其命运可谓坎坷。

而且其中疑案重重,李盛铎等人盗取敦煌文献是在解送学部之前还是解送学部之后,学界中人已有争议。

即便是建议保护敦煌文献的罗氏,也被鲁迅揭发偷盗敦煌文献,事情的真相扑朔迷离。

敦煌文献解送学部之前,罗振玉有建议保存之功。

解送学部之后,他又设法查阅和刊布这些敦煌文献;并与偷盗敦煌文献的刘廷琛、李盛铎等人联系,试图刊布他们手上的敦煌文献;而且他还购买了方尔谦和何鬯威手上的敦煌文献。

其中有些学术细节,尚不被学界所知。

一、敦煌文献的解部及失窃1909年秋,伯希和携带少量敦煌文献来到北京,在学术界引起一阵轰动。

罗振玉在董康的介绍下,携同王国维、蒋黼一起到苏州胡同造访伯希和。

在与伯希和谈话的过程中,罗氏得知尚有部分敦煌文献未被取走,因此极力建议学部将这些文献运京保护,以免再遭劫难。

在他的一再坚持之下,学部终于同意由京师大学堂出资,将敦煌文献解收稿日期:2010一06—20作者简介:周常林(1979一).男,浙江宁海人。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国际敦煌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的研究。

罗振玉与学部藏敦煌文献173送北京。

王国维与罗振玉之诗学关系

王国维与罗振玉之诗学关系

王国维与罗振玉之诗学关系作者:彭玉平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01期关键词:王国维;罗振玉;诗学;词学;《咏史》;陆游摘要:王国维与罗振玉因诗歌结缘,自此两人开始近乎一生的相知相守。

罗振玉对王国维《咏史》组诗的赏识,奠定了王国维在罗振玉心中不可移易的地位。

罗振玉的诗学根源于《毛诗序》,而涵养于杜甫、陆游二家诗,其崇尚真诚、雅正、自然,反对雕琢、应酬的文学观与王国维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特别是对陆游诗歌的共同偏嗜,拉近了他们心性和诗学的距离。

虽然陆游在王国维的词学谱系中因为介乎被极度推崇和极度贬抑的两极之间,而未能彰显出特别的风采,但陆游的诗学实际上沉淀为王国维词学的一种底蕴。

罗振玉的诗学在这一考察维度中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I207.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4)010015061898年,王国维到上海任《时务报》书记,结识了罗振玉,后入读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又结识了罗振常、刘大绅、沈紘、樊炳清等人。

此数人虽皆好诗词,但除罗振玉、刘大绅创作较多外,其余均属偶尔为之,难称专精,似也都无意往这方面安排更多的精力。

此数人都活跃在王国维填词创作的高峰时期和词学观念的形成时期,所以彼此的共读、诗词唱和、词学商讨对王国维词学思想的形成具有着重要意义。

罗振玉在王国维学术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认同,但这种认同更多地集中在传统经史、金石文字等研究方面。

他们莫逆于心,倾盖谈学,欢若平生。

至于在诗学思想上,罗振玉与王国维有过怎样的的交流,却一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虽然这种诗学交往在王国维早年的词学形成过程中未必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彼此的影响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一、王国维的《咏史》绝句与罗振玉的惊为“伟器”罗振玉“认识”王国维的特异之处正是通过诗歌。

罗振玉在《海宁王忠悫公传》中说:“……戊戌夏,遂立东文学社……公来受学。

时予尚未知公,偶于其同舍生扇头读公《咏史》绝句,乃知为伟器,遂拔之俦类之中。

大师中的大师——谈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作文素材)--

大师中的大师——谈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作文素材)--

大师中的大师——谈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作文素材)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

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

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

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1927年夏天,风吹着街道两边的杨柳,来往的行人走在新时代的战乱之中。

王国维感于“世道已变”,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便写好遗书装在兜里,于6月2日,同朋友借了五块钱,乘人力车从容地去到颐和园自沉于昆明湖。

遗书全文如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导。

我死后当草草棺敛(殓),即行索葬于清华莹地。

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固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

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

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有人将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比作一颗耀目的钻石,每一个晶莹剔透的切面都闪烁着令人心旌摇曳的光彩。

这并非溢美之词。

在哲学、美学、文学、考古学词曲学、红学、金石学等领域,王国维均有深诣和创新。

平生学无专师,没有硕士、博士的头衔,却能自辟户牖,勤奋钻研,筑起了一座又一座学术里程碑。

国学四大导师: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在民国这样大师辈出的时代,王国维却是被众多大师们极力推崇着的大师中的大师!梁启超:“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郭沫若:“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胡适:“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浅析罗振玉和王国维对古文字的贡献

浅析罗振玉和王国维对古文字的贡献

浅析罗振玉和王国维对古文字的贡献作者:韩峰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6期摘要:罗王二人是两位中国近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国学大师,二人以自己的大量研究和著作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方向,其共同创立的“罗王之学”在今天仍是一座丰碑毅然伫立,本文将浅析罗振玉和王国维对古文字的贡献。

关键词:罗振玉;王国维;古文字众所周知,罗振玉和王国维是两位中国近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同学大师,每当我们谈及其中一位便很自然的联系到另一位。

在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甲骨文之前,就是罗王二人以自己的大量研究著作为甲骨研究奠定了方向。

共同创立的“罗王之学”的卓越成果,成绩辉煌,名声远扬。

古文字学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研究甲骨文还是研究金文,二人贡献仍然是一座丰碑毅然伫立。

罗振玉在整理、研究甲骨方面的贡献上见长:王同维在对甲骨的考释上贡献就大的多。

罗最初是在刘铁云处看到甲骨刻辞,后大力搜购,王是在罗其后对此才做研究。

所以说王致力于古文字的研究是受罗的启导和帮助的,且王对罗的在其学术研究上的贡献是推崇备至的。

早年罗经多年探索,断定甲骨出土地点为小屯,并称为“夏殷之龟”,时代笼统地断为夏商二代。

1910年《殷商贞卜文字考》序中他认为小屯是“武乙之墟”。

1914年他进一步认为小屯即“洹水故墟,旧称嬗甲,今证之卜辞,则是徙于武乙去于帝乙”,这是对甲骨的出土地点和时代具有开创性的重大学术研究成果。

罗将时代进一步限定为武乙至帝乙三世,后王在《说殷》一文中考证“殷之为洹水南之殷墟”,“今龟甲手骨出土,皆在此地,盖即盘庚以来之旧都”,并指出:“帝乙之世,尚宅殷墟”,把甲骨文的时代限定在盘庚迁殷到帝乙时代。

所以说将甲骨出土的地点时代限定考证出来是罗的主要成就。

其二便是对甲骨的收集和编纂,罗对甲骨所做的研究和出版流传最为有功。

罗是收藏甲骨最多的藏家,其派古董商(“瘁吾力以购之,一岁所获,殆愈万”)和自己的亲属(“命家弟子敬振常,妇弟范恒斋兆昌,至恒阳采掘之,所得则又再倍焉”)前往安阳收购,所获数量超过了别人并得到很多精品。

王国维致某君书残稿考证——兼谈其学术史意义

王国维致某君书残稿考证——兼谈其学术史意义

信集 》 l 4 ] , 及一 些 期 刊 、 文集 、 专 刊 中陆续 刊 出 的 王 氏书信 等 [ 5 ] , 均 未见 载 录 , 似 尚未 引起 学 界注 意。 蠡 文未 明 言 “ 某君” 为谁 , 也 未谈 及作 书 时间 , 通 过 王 氏 与罗 振 玉 等友 人 往 来 书 信 的 比较 可 知 , “ 某君” 为柯 劭志 次子柯 昌 济 , 作 书 时间 当在 1 9 1 8 年3 月 6日。 该 信 反 映 了 王 氏对 于考 释 古 文 字 的 认 知 和 态度 , 具 有 较 为 重要 的学 术 史 价 值 。笔者 不 揣谫 陋 , 试 就此 略作考 证 , 兼 谈其 学术 史 意义 , 以就教 于方 家 。
殆 可谓 有 十分之 见 也 。又 卜辞 中有 盘字 , 《尔
雅 ・ 释器 ‘ 糜罟谓之署” , 郭注“ 譬 其头也” , 盟 字正 像 l 幻霄 角兽 形之 象 , 殆 即 署之 本 字 ,
后 由象 形 字 变为 形 声 字 , 则 成 署字 。以此 推
之, 盘 当即兔罟之置字, 蠢 当即彘罟谓之 纛 字, 章 当即鸟罟谓之 罗字, 或从闪 ( 闪) , 或

亦 大 抵 如 是 。盖 古 文 字 之 学 , 材料 太少, 往
往 无 征 不 信 ,故 恒 难 得 十 分 之 见 也 。某 去 年
所识数字 , 兹举 一 以 为例 。往 见殷 墟 卜 辞多
力字, 其文恒云 “ 某 日 贞力 亡 固 ” ,多 至 数 百
见 ,辄 不 得 其 意 。去 夏 排 比 某 氏 卜文 拓 本 ,
忽发 见 卜此事 者 皆以癸 日, 后 遍披 卜辞 凡 云
“ 崎 亡 固” 者, 无 不用癸 , 乃悟力乃 旬字。 殷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王国维迷人的学术境界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王国维迷人的学术境界

王国维迷人的学术境界如果我们去观察遗存的王国维先生之照片,可以看到他虽然穿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但有一样却富有象征性,这就是他的一副眼镜是新潮的!就在这副新潮的眼镜后面,是两道犀利的、挑战的、傲气的目光!这双眼睛的后面就通向他的一颗灵动的、卓越的、追求新境界、大境界的心灵!王国维的学术境界太迷人了,你一踏进“王学”的宫墙之门,就迎来庭院深深,松柏参天,花果飘香!这里有他亲手创建的文学的、美学的、哲学的、史学的殿堂等等,一座连一座,美轮美奂!当你流观这些殿堂时,你会惊讶、赞叹、折服他的智慧、原创力以及建构的境界!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学术之魅力,而且王国维又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还是属于世界的!王国维没什么学位,中等文化程度,不是硕士,也不是博士,更不是博士后,他完全是靠孜孜不倦地自我奋发、刻苦。

他认识到非常重要的东西:学术的灵魂在于境界。

为什么他能够在二十世纪初,一百年之前,建筑起一座又一座的学术里程碑,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学术殿堂?就在他把握了学术的灵魂是境界。

境界是学术的灵魂青年王国维以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串联了晏殊的《蝶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三句话,把本来不相干的三句名言连缀成“三境界”说,将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秘密结晶于文学意象之中。

青年王国维,是英气勃勃的诗人、哲学家、美学家。

他有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当他深入体味晏殊的《蝶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的三首词时,突然灵光照彻,发现了人生的大美、大哲理、大境界。

他把本来不相干的三句话连缀成“三境界”说,从而玲珑剔透,成功了一个美妙的经典语言!《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品读王国维致罗振玉信札

品读王国维致罗振玉信札

品读王国维致罗振玉信札王国维,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与他同时代的学者罗振玉,也是一位备受尊重的文学家与学者。

两人之间曾有一段令人惋惜的交往史,他们曾经书信往来,而这些书信也被后人珍视如金。

在王国维致罗振玉的信札中,不仅体现了两位学者之间的深厚友情,更有着对文学、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思考与交流。

下面,我们一起来品读王国维致罗振玉信札,领略其中的真情与风骨。

信札一:关于文学"振玉兄弟!古人述事即多千川千岩、悉无愁气,却可做文矣。

開卷万卷脑支模作道学,焙柴炊州、神农笠翁乎己以悦口腹者。

惜夫越事,自后门处气象倒垂,反复道儒,引吭高飚,灭则甚彼煞破壶穿舟、铁帼铁裙邪竞,知圣人之艺,自此竟传矣。

想必矫者或不足恃堂堂斯文,而此间儒林,多半平平心事,虚构州禹抵苏秦者,斯岂任霾体可堪之之具广泛诸尔。

微固纡指天门,挥青霄有神人者,言此左不右不不矣。

遂大大反得疆墨浪搏于洋飓之内矣。

惜斯志士之气,实自思学趁正,竭独撼矣。

自当下一篇诗,表之尔始。

"这是王国维在致罗振玉的一封信中所写的一段文字。

信中,王国维表达了对古代文学的独特理解,对当下文人的境况也有所评说。

他认为,古人述事虽然讲究形式,却不失文采,现在的文人却只是平平心事,虚构州禹抵苏秦之类,不见得真正有才情,只是在模仿而已。

王国维对文学的独特见解,不仅展现了他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与理解,更彰显了他对当下文坛的深刻思考。

吴山远见。

",昨日再考,公信已到,青云直赴,思之眷眷生竟。

夜温风临,宾至物高,将饮神州乐汇。

北回脚展成风背,古红宴拱成雪锄。

去永携,岁月簪貂,再情跻止自为。

在岂乎渡阳于。

愿人播典,温友兴律,曲出煽洋。

不殆崇极,届之攸慕。

"这是罗振玉在致王国维的一封回信中所写的一段文字。

在这段信中,罗振玉表达了对王国维的深厚友情和对未来的对美好祝愿。

他对王国维的信赞不已,称赞他"吴山远见",并期待着王国维的成功与光彩。

王国维

王国维

独立王国维执着于理想,向往一种无功利、纯粹的学问。

王国维毕生笃志于追求学术独立。

1905年左右的王国维就曾敏锐地觉察到,自严复的《天演论》出,西洋学术逐渐进入中国,但是康、谭等人并未从形而上的层面上真正理解西方学术的价值,而只是将学术作为政治的一种手段。

对此,王国维提出,“故欲学术之发达,必视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而后可。

”至于“个人的学术独立”,王国维更是力行不辍。

辛亥革命后,王国维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仍是用在学术研究上。

从1917年起的六年中,他四却马衡、一却张嘉甫,终于答应成为北京大学的通讯导师,却又于两年后的1924年挂冠而去。

个中原因,在给好友蒋汝藻的信中表露无遗:“弟以绝无党派之人,与此事则可不愿有所濡染,故一切置诸不问……观北大与研究系均有包揽之意,亦互相恶,弟不欲与任何方面有所接近。

”显然,王国维是徜徉于学术独立而有意识地疏远政治。

王国维在1925年应清华之聘出任国学研究院导师时曾给好友蒋孟蘋写信道:“数月以来,忧惶忙迫。

直至上月,始得休息。

现主人(指溥仪)在津,进退绰绰,所不足者钱耳。

然穷困至此,而中间派别意见排挤倾轧,乃与承平时无异。

故弟于上月中已决就清华学校之聘,全家亦拟迁往清华园。

离此人海,计亦良得。

数月不亲书卷,直觉心思散漫,会须受召魂魄,重理旧业耳。

”日期:2009-02-2111:41:59守缺虽然身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但传统的君臣纲纪思想一直左右着王国维的一生。

据蒋息岑先生回忆,1904年左右在苏州江苏师范学堂任教的王国维,讲授修身、伦理,出入于封建名教纲常之领域。

1898年,王国维第二次乡试落第后,希望去国外留学,可家里无力资助。

不得不于1899年到上海谋生,利用工余在东文学社就读,主要学习新学及日语,为前途寻找方向。

在此过程中他对西洋哲学萌发了兴趣,发生了他学术人生的第一次转变。

以后数年醉心于尼采、叔本华的学说。

但是他研究哲学的最后收获却是“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理智上虽接受了西方思想,感情上却与中国旧文化无法割舍,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人生方向反而更加彷徨。

王国维致罗振玉书信日期考订数则

王国维致罗振玉书信日期考订数则
案 揭 秘
王国维是近代著名学者 ,
对后 世影 响深 远 ,他与 友人 往
“ 廿六 日”札 ,原 定 为 抵镇江有来信, 则所署“ 十七 日” 为“ 四月朔”
1 9 1 9年 2月 2 6日 , 二 者 后 之 “ 十七 E t ” , 即 四月 十 七 日( 5月 1 3 日) 。 又 是何 种 关 系 ? 实则 二 者 又王氏此札谈到“ 内阁( 史料 ) 竟获保存 , 快 为 同 日丰 L 。 4 8 0页卡 L 谈至 0 慰快慰 。 主此事除公外 , 举世谁肯为之者” 显
“ 《 金文例》 拟二三月后为 为王氏初获内阁库书消息 , 《 往来书信》 七一
之 ,既此书 事又牵涉 各 二罗致王札谈到“ 弟于此廿 日中乃有一意外
种” 云云 , Biblioteka 承 《 往 来 书 之事可奉告” ,所告 即罗氏再次发现 内阁大
信 》五七三 罗致王札 问 库史料 详细过程 , 二者正相合 ; 王氏此札又 “ 《 吉金文例》 不知何 日着 谈 到“ 吴 越 刻经 , 其 一卷 归 张 氏 , 其一 卷 亦 原 手, 甚 盼此书之成 ” 所 作 为孟苹购之 。 张卷甚完好 , 可设法影照 , 容徐 答, 彼札署 “ 十九 日” , 原 图之” , 也与七一二罗札所谈“ 湖州所出吴越
《 书信 日期) ) 5 0 7页, 原定 1 9 1 9年 1 1 月 阁库籍 , 如上所考王 氏初知库籍 已在 5月 l 3 1 5日, 《 书信》 、 《 往来书信》 同[ 3 W 9 , 均误 , 此 日, 则七一五札当在其后 。又七一五札谈 到
《 书信 日记》 未对书信排序 , 为了清晰简 札当作于 1 9 2 0 年 1 月 1 3日。札中谈 到“ 今 “ 《 内阁书目》 有蜀石经 , 弟于此十袋中得蜀石

王国维与罗振玉之诗学关系

王国维与罗振玉之诗学关系
安 徽 师 范 大学 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1 4年第 4 2卷
予 尚未 知公 ,偶 于其 同舍生 扇 头读公 《 咏史 》绝
1 9首 :“ 五 国冰 霜惨 不 支 ,崖 山波 浪 浩无 涯 。当 时 国势 陵迟 甚 ,莫 怪诸 贤 唱攘 夷 。 ”“ 黑 水金 山启 伯 图 ,长驱 远踱世 间无 。至今碧 眼黄须 客 ,犹 自 惊 魂说 拔都 。 ” 前 首 言宋 朝 国势 衰颓 ,故 而 士大
域 都护 班超 的掾 吏 曾出使 大秦 ,虽 因海 域 辽 阔 、 天 气恶 劣而 未至 大 秦 ( 即 罗 马帝 国 ) ,但 亦 曾抵 达 临 近的波 斯属 国条 支 ( 即今 伊拉 克) ,而张 骞 、
只是 先期 写作 者 ,当 时组 诗或 尚未 完成 。
夫 高论攘 夷 ;后 首称 赞蒙古 西征 乃 当时绝无 仅有 的宏伟 霸业 。王 国维 在将组 诗抄 赠高 啸桐 时 曾在
第 1 8首诗下 附 注云 :“ 尝 谓 国势愈弱 ,则 恶外 人 愈甚 。宋人 甚 恶外人 ,汉 、唐 、元盛 时不 然 。 国 朝 嘉 、道后 始恶 外人 ,康 熙 间不 然 。 ” L 2 j l 6 。 王 国维
黑 海西 头望 大秦 ’之 句 ,乃 大异 之 。  ̄ [ 1 1 4 0 8 赵 万 里 编订 年谱 ,对 罗振 玉 多有征 询 ,此所 记之 事或 听
闻于罗 振玉 。
国维续 写 《 咏 史 》组 诗 的 信 心 。1 9 0 0年 3月 完
成 《 咏史 》2 0首 之 后 ,王 国维 除 了写 赠 一 份 给 高啸 桐 之外 ,当 同时 也受 嘱 将 全诗 2 0首写 赠 罗 振 玉 。所 以 ,1 9 2 8年 1 1月 《 学 衡 》第 6 6期 首 次 发表 此组 诗 时 便 特 别 在 “ 编 者 识 ” 中说 明 是 “ 辗转 得之 罗叔 言先生 ” ,并 称其 议论 “ 新 奇而 正

品读王国维致罗振玉信札

品读王国维致罗振玉信札

品读王国维致罗振玉信札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思亭,晚号杂言。

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美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造诣,尤其在《宋词意义研究》和《人间词话》等专著中,对中国文学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和解读。

而罗振玉(1869-1946),字权威,号皋西,山东省阳谷县人,清末民初的著名词人和文学家。

他曾在《新闻报》上任编辑,后来辗转北京、天津等地从事文学创作。

其代表作品有《南歌子》、《痴情》等,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在王国维与罗振玉的交往中,他们之间曾有过一系列信札往来,其中关于文学、词赋的探讨更是引人注目。

下面我们将以这些信札为线索,来品读一下王国维致罗振玉的交往与思想交流。

王国维和罗振玉信札内容丰富,包括学术探讨、人际交往、生活琐事等各种内容。

这些信札中,王国维在文学和词赋上向罗振玉倾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而罗振玉也常常在回信中对王国维的观点进行评论和反馈。

这种深入交流的方式使得他们之间的友情更加深厚,同时也促进了彼此在文学上的思想交流和创作水平的提高。

从信札中可以看出,王国维和罗振玉对于古典文学有着极高的共鸣,他们对于词赋的研究和创作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一封信中,王国维向罗振玉提及了他对于古诗词的品读和赏析,他表示:“文人之以技巧称,实无所谓也;所谓活人者,必有直之性,至于门户之外,未尝终日听见琵琶之音者;于人情是原,于天命是源。

”这句话正是王国维在探讨诗词创作时的精神内核,他强调了文学创作应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而不是只注重技巧和形式。

在这封信中,王国维还向罗振玉请教了一些文学疑问,比如“笔心与愚意相形为病否”、以及“文学是人生随缘之行何程向”等问题。

而罗振玉在回信中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回答。

他从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出发,对王国维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给予了他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启发。

这些来自罗振玉的回信无疑对于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他在后来的学术探讨和文学创作中获益良多。

论《教育世界》之办刊理念

论《教育世界》之办刊理念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5期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MONTHLY)Vol.36.No.52020论《教育世界》之办刊理念孙健(惠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惠州516007)摘要:《教育世界》1901年5月创刊,1908年1月停刊,由国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先后担任主编,每月两号,共出版166号,是清末时期声望较大的一份重要刊物。

该刊办刊理念主要体现为:以刊启迪,促进教育变革;采撷外籍,以滋国之需;栏目从简到繁,彰显学术底色;汇聚作者群,养蓄优质稿源o《教育世界》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与其办刊理念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教育世界》;办刊理念;影响中图分类号:G23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225(2020)05-0076-04甲午战败,致使中国众多有识之士认为在乎彼邦(日本)制宪政体与教育之普及。

闪在此背景下,1901年5月由著名国学大师罗振玉先生创办的《教育世界》应运而生。

该刊物关注教育体制改革倡导新式教育理念,在助推科举制度废除、促进新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制定的过程中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国人探索教育强国、改良学务的文化平台,其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显然与其办刊理念密切相关。

《教育世界》的办刊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以刊启迪,促进教育变革清末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清政府统治濒临土崩瓦解的边缘。

为缓和社会矛盾,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从而正式揭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

因此,教育改革顺理成章纳入了“新政”的议事日程。

在此背景下诞生的《教育世界》首刊开篇指出:“无人才不成世界,无教育不得人才o方今世界不出四语,曰:'优胜细败'。

今中国处此列雄竞争之世,欲图自存,安得不于教育亟加之意乎?”⑶作为中国第一份教育专业刊物,旨在振聋发曠,从救亡图存的高度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略论罗振玉对近代学术的贡献

略论罗振玉对近代学术的贡献

基本内容
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建立始于北洋政府时期。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 《公司律》,标志着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诞生。随后,北洋政府在1914年颁布了 《公司条例》,对公司注册、运营和破产等方面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这些法 规的出台,为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基本内容
在国民政府时期,1929年颁布了《公司法》,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法律制度。 该法规定了公司的种类、设立程序、组织机构和运营等方面的内容,使得公司法 律制度更加规范化。同时,国民政府还积极推动企业合理化改革,加强对企业的 监管,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基本内容
在考古和文献整理方面,罗振玉的贡献尤为突出。他积极参与考古发掘和古 迹保护工作,同时又致力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他所编订的古籍版本,纠正 了许多前人的错误,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罗振玉还对甲 骨文进行了系统的考释和研究,为甲骨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本内容
在学术研究方面,罗振玉的成就同样值得称赞。他对古代宗教、历史、语言、 文化等多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他的学术研究不仅具有极高的理论水平,而且注 重实证和数据支持,为当时的学术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一、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以其独特的人本主义理念为核心,强调教育应个体的全面 发展,而非仅仅追求学术成就。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 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国民。在教育内容上,他倡导实用主义,强调学问 与生活实际的,提倡学以致用。同时,梁启超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道德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基本内容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晋商崛起和武术发展的黄 金时代。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明清时期晋商对武术的贡献,以期深入理解这一时期 武术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品读王国维致罗振玉信札

品读王国维致罗振玉信札

品读王国维致罗振玉信札王国维和罗振玉,一个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大师,一个是他的学生、弟子,两人之间的师生情谊贯穿了王国维的一生。

他们之间的信札更是见证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学术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王国维致罗振玉的信札,深入了解这两位文学大家之间的交流与情谊。

在清朝末年,中国文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变革时期。

王国维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提出的“以人类学的思维、感情去读懂中国经典,通过比喻、象征去理解中国哲学。

”这一理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罗振玉作为王国维的学生,他对王国维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十分敬佩,两人之间的师生情谊也随之而生。

第一封信札中,王国维提到了对于罗振玉的学业和生活的关心,他勉励罗振玉要多读书,多思考,不要追求功利,要坚持自己的学术信仰。

他在信中写道:“我以为自己终生所以最最珍视、最多关心的事,无过这两是:一曰勤学肄业;一曰尚雅尚真。

”这段话不仅体现了王国维对罗振玉学业的期望,也展现了他对于品德和学术的看重。

这封信札中透露出了王国维对罗振玉的爱护和关怀,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学生的期望和教诲。

第二封信札中,王国维写道:“汝与诸子之间,究竟当如何处?”透露了他对于罗振玉与其他同学的交往方式和学术交流的关心。

他在信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因此观之,义以求粹而宏扬,正以感激而弥都。

人之得道有此两途。

”这段话不仅反映了王国维对于学术研究的追求,也对罗振玉的学术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信札中所体现出的并非是一味的责备或指责,而是一种启发和引导,这正是王国维对于学生的关怀和教导。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信交流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过去。

王国维致罗振玉的信札,却展现了一种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学术交流。

这些信札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们不仅是师生之间交流的见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学术交流的体现。

通过品读这些信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王国维和罗振玉之间的师生情谊,也能够更加了解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浅谈王国维自沉原因

浅谈王国维自沉原因

浅谈王国维自沉原因一、自沉原因综括及其可商榷之处:(一)为清室殉节关于王国维自杀原因的说法推此说为最盛,然而就笔者看来,也恰恰是最为不可信和最庸俗的一个,把王国维的死政治化,王氏也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此说的支持者主要有罗振玉、梁启超、吴宓等人。

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的第三天,罗振玉便连夜“代替”王国维写了一份“遗折”,然后让其四子罗福葆模仿王国维的笔迹予以誊抄,然后急传给寓居天津的废帝溥仪,里面有这样的句子“而二十年来士气消沉,历更事变,竟无一死节之人,臣所深痛,洒此耻此则臣之所能。

” 在后来罗氏所做的《海宁王忠慤公传》中,他又说“今年夏,南势北渐,危且益甚,公欲言不可,欲默不忍,乃卒以五月三日自沉颐和园之昆明湖以死。

” 溥仪在接到罗振玉伪造的这封“遗折”之后大为感动,立即“降谕”对王氏加以褒奖,“遽览遗章,竟自沉渊而逝,孤忠耿耿,伸恻朕怀。

著加恩予谥忠慤……”王国维1906年时在清室任职过一段时间,辛亥革命之后与罗振玉逃往日本。

1923年又经罗振玉引荐任职“南书房行走”,罗振玉在其自传《集蓼编》中提到这段“壬戌冬,皇上大婚礼成。

升相国奏陈,皇上春秋方富,请选海内士夫学行并茂者八侍左右。

皇上谕其请,乃于癸亥夏,诏温肃、杨钟义、王国维、景方昶入值南书房,首命检景阳宫书籍。

” 在王国维自沉自后,时人见到其上溥仪的“遗折”和溥仪的嘉奖,联想到其生前与清皇室的关系,难免就落入了罗氏等的圈套。

而且王国维还一直拖着长长的辫子在脑后,这也给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口实,对王氏殉清一说坚信不疑。

这其实都是罗振玉等人做的文章。

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提到这件事情时说“王国维死后,社会上曾有一种关于国学大师殉清的传说,这其实是罗振玉做出的文章,而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篇文章的合作者。

”“其实那个表现着‘忠心耿耿’的遗折,却是假的,它的编造者正是要和死者‘九泉相见’的罗振玉。

” 这已经揭穿了王国维上溥仪的“遗折”实为罗氏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伪造的。

罗振玉、王国维与故宫文物的保护、研究述论

罗振玉、王国维与故宫文物的保护、研究述论

作者: 禚柏红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156-160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 小朝廷;故宫学;罗振玉;王国维
摘要:自1911年清王朝覆灭至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故宫,以溥仪为首的逊清小朝廷不仅占有紫禁城的“后庭”等空间,也占有着大部分宫廷可移动文物。

一些效忠小朝廷的学者,例如罗振玉和王国维,利用出入紫禁城的便利条件,对宫廷文物展开学术研究,其成果承先启后。

由于小朝廷的封闭性,当时紫禁城内、象牙塔里的学术研究未能与外界充分交流,亦未能形成富有生机的故宫学研究队伍,但故宫学的萌芽却由此发生,客观上为故宫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故宫学、敦煌学和简帛学的交融。

【名师讲题】”弘扬汉字文化,厚植文化自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弘扬汉字文化,厚植文化自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是目前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提供了商代最原始、最真实的史实信息,佐证了商代为信史,大大延伸了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罗振玉、王国维等利用甲骨文对古史进行修正形成了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熟习古代典籍、结合古地理、乘承小学音韵等治学工具的罗王之学。

罗振玉搞清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殷王名谥十余”。

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对《史记·殷本纪》进行印证和复原,对《夏本纪》进行了推测。

罗王之学是有意识地针对当时流行一时的“古史辨派”的“破”而作的“立”,至今看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建设工作。

其后甲骨文大师董作宾、郭沫若、陈梦家、胡厚宣等人的深入研究,最终确定了小屯村一带是商朝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灭国,共历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不复徙都”的晚商都城。

新时期以来,研究夏代历史最具著名和影响的是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他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提出:“咱们今天的学术界,有些地方还没有从‘疑古’的阶段脱离出来,不能摆脱一些旧的观点的束缚。

在现在的条件下,我看走出‘疑古’的时代,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甲骨文不仅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还提供一些寻找夏的线索。

属于夏代文化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些陶器刻划符号,比如一个黑陶纺轮的刻划与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比较相似,这些符号大约有24种之多,分别分布于大口尊等陶器的口沿内部。

夏鼐、邹衡等考古学家就认为这些陶器刻符,“应该就是当时的文字”,“商朝的文宇同夏文宇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属于一个系统”。

另外,殷墟甲骨文发现了“夏”字等痕迹,虽然可能与夏代关系不大,但也为寻找夏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甲骨文中有夏代后裔遗迹。

夏商周时期的“改朝换代”,改变的只是最高权力的转换,体制并无大的变动,只要不是同被推翻王朝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大多诸侯国都是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顺风转舵,承认新王朝的统治而继续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罗振玉和王国维通信的学术内容①王庆祥2013-03-01 16:06:00 来源:《东北史地》2012年5期内容提要:罗振玉、王国维皆是近代中国的国学大师,罗王交往的始末历程在两人的遗札中有全面真实的呈现,内容涉及他们撰写的许多有影响之学术著作,涉及他们与中日两国上层政治人物和文化人物的交往,涉及两位文化名人的生平大事,可以解决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文化史上许多疑案,可以揭示那个历史时期的学术环境、研究水平和学人风气,其史料价值、文化价值、研究价值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不可低估。

关键词:罗振玉王国维罗王之学书信学术作者简介:王庆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罗振玉是中国近代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国学大师,其一生致力于文化和文献事业,著书立说,取得重要学术成就,影响于民族发展者甚大,这一切在他的遗札中都有呈现和反映。

而且,往往能够彰显某一研究选题的萌芽、起落和成熟过程,乃至问世方式、学界反响等的学术史资料,更加有利于后世学人对相关研究的理解、承继与发扬。

迄今存世的罗振玉家书暨其他遗札,特别是他与王国维往来书信,也是罗雪堂学术论著之中很重要的一种,不可缺失,也不容忘记。

我将侧重从罗振玉和王国维往来通信的角度,谈及雪堂遗札的学术内容。

一、隔海望,国际通邮学术情罗振玉致王国维书信共700余札,绝大多数还保存着,在王身后由赵万里整理粘贴,捐赠北京图书馆。

王国维致罗振玉书信,或存藏于北京图书馆,或存藏于旅顺博物馆,或由罗家自珍,也大部存世。

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得到罗振玉嫡孙罗继祖师全力支持与面对面指导,得到长春市政协文史委列入出版规划、拨付经费赞助,遂有机会获取罗王通邮信函全部照相原件千余札。

从1993年8月起历时6载有余,对行文好像“春蚓秋蛇”、“字如小蝇、形同龟殷”、极难辨认的原札,施以识辨、校勘、注释、考证、确定顺序、撰写按语等为一体的系统研究,而终于在1999年10月末完成《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一书。

该书2000年7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做了这件事我很高兴,希望有益于学界,有益于我国文化建设。

更希望我国学人在研究雪堂先生学术论著的同时,也不要忽视罗王通信中的学术之论。

1.自1898年至1916年只留下少量便笺罗王早期交往始于1898年6月,到1911年11月两人相携东渡约13年半时间,罗慧眼识珠发现了王,并把他一步步带入古文字、古文献、古器物等研究的深层领域,惜其间两人往来便笺或信函未能保存。

自罗王东渡至1916年2月王应聘返沪,两人身在异邦而朝夕相守切磋论学,研究方向也渐趋一致。

东渡之初王住在罗家,帮罗整理藏书并编目。

1912年4月王移居邻屋,虽每日相见,也时而传递便笺。

《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中最早的一批札件即此时留下的便笺。

可见罗怎样影响王弃文学而转向经史考据之学,且在研究方向和思想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自1916年2月至1919年春末两人通信多为学术交流自1916年2月王国维回国,罗王就开始频繁通信。

在返沪客轮上,三五天内王便给罗寄出两函,都是讨论石鼓文中某字的破译。

现存两人通信中多为学术交流,其时王正从事古文字、古器物研究,每有心得必致信罗,谈研究思路、进程和方法,如1916年8月27日王因撰成《毛公鼎考释》致信罗,谈及研究方法新体会。

同年王撰写《魏石经考》与罗通札更多,留下关于魏石经考证的宝贵实践经验。

三年中两人都在学术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王国维以几篇为甲骨学奠基的鸿篇巨制,赢得世界性和历史性学术声誉。

两人通信中有大量关于研究选题的自我思考,以及选题确定后搜集资料,加以论证,形成结论,或补充、修正、完善研究成果的自我述说,特别是关于成果价值的自我认识和说明,如果没有罗在频繁通信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王也很难获得这样巨大的成功。

我们在两位国学大师往来书札中,几乎可以找到他们各自完成的全部文章之论点、论据的来龙去脉,足以凸显其治学态度和学问步步深入的轨迹。

如1916年8至10月王撰写《汉魏博士考》,与罗书札往来10余通,讨论从立题到定稿全过程。

作为学术问题两人也有争论,这更能促进学术发展。

如1916年11月王撰成《汉代古文考》三卷,首次提出“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罗有怀疑,但近年出土的楚墓残简等文物证明王说是正确的。

在两人往来书札中也可以看出,王国维许多研究课题,实际也是前此与罗振玉合作研究的继续,如他在1916年三四月间撰写的《殷礼小记》和《殷礼征文》“皆祭礼事”,系补罗“考释所未备者”。

再如他1916年3月撰写《流沙坠简考释补证》,也是对前此两人合著之“违失漏略”给以“一一正之”或“补苴前说”。

3.两人通信展现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文成稿经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是王国维最重要的甲骨学著作,开创用甲骨文字证史的先河,证实殷先公自上甲以下的次序,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不少错误,同时也证明《殷本纪》所记殷代帝王世系大致可信,说明《史记》与史实基本相符,他利用甲骨文资料重建了殷代信史。

然而,如此影响深远的重要著作,虽成于王手,但在若干关键环节上都有罗参与。

通信呈现出该文成稿经过,可知两人学术交往的重要作用。

起初,罗振玉编撰了《殷虚文字前编》、《殷虚文字后编》和《殷虚文字菁华》等书,只录卜辞,未加释文。

继而汇辑可识可读之甲骨文字五百余,撰成《殷虚书契考释》。

稍后又汇辑不可遽释的甲骨文字共千余,编成《殷虚书契待问编》与前书互为表里。

王乃因《待问编》而深入研究,并在罗已考出卜辞内“王亥”为人名的基础上,又从《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古文献中找到根据,“知王亥乃殷之先公”,进而依次考定卜辞中先公先王共13人的名字。

罗获悉后“索稿甚亟”,王乃寄出1917年2月28日所成第二稿,罗惊为绝作,两度复函,且进一步释读了卜辞中“上甲”二字。

同年3、4、5月中,王又见到英伦哈同氏所藏殷虚文字拓本凡八百纸和为养疴而来沪的罗所携新拓书契文字约千纸等新资料,发现两家墨本中有可作延津之合者可以补正前说,乃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4.两人通信促进了《殷周制度论》等重要论文和著作的问世1917年9月问撰写的《殷周制度论》,也是王国维一篇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对于殷商制度的探源和殷周制度的异同,都能发千古之秘。

尤其他在此文中开创了研究甲骨文和古文献的“二重证据法”,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在学界产生发挥了不可取代的重要影响。

撰写期间他与罗振玉数度通札,依次讨论文章的体例、目录、修改和定稿,应该说,罗也有力地参与了它的问世。

1917年8至9月,王国维撰写《两周金石文韵读》期间也多次与罗振玉通信,说明他从事古韵研究的旨趣所在,认为古韵之学是古今学术发展的尖端学科,至清代王念孙、江有诰诸人而至精密完善,以为后世无可增损。

然而,这些学者没有搜集金石文字等方面的资料,王乃以此文补充之。

两人细致讨论了撰写该文的思路、需要使用的资料和叙述方式等,实为大学问家的自我剖白。

罗王通信还常讨论各自拟议中的学术选题,有些尚未付诸操作而成文,却给后来入此领域之学者留下登堂入室的阶梯。

如1917年10月初王拟考订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的时代,乃致信罗,说明了他想采用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又如1917年10月下旬,王撰成《魏毌丘俭丸都山纪功刻石跋》,我们从罗王就此信的通函中可知该选题的出现是因日本友人内藤虎次郎赠王一册《丸都山纪功刻石》残卷,他查阅《北史》等文献,知“高句骊都于丸都之下”,则此刻石自是“人间瑰宝”,遂把这一残卷的影照拓本加以装裱,并“漫书其上,得千字”,后经修改乃成此跋,继又拟寻觅原石。

显然,这一实情对后世学人是很有价值的。

罗王通信中还有两人讨论《续皇朝文献通考》、《仓颉篇》重辑本、《声韵续考》、《徐俟斋先生年谱》等选题的情况。

5.两人通信可见罗王在学术研究实践中条件互补和相互支持对一位古文献研究者来说,丰富的藏书是最必要的条件。

王返沪后自谓从事著述“与曩在大云书库中左右采获,难易不啻霄壤”,感觉真实,也体现出他在日本期间的著述,实导源于罗家大云书库。

王的学术研究、课题转向等,都与罗家藏书有着如鱼得水的关系。

1916年10月上旬,罗振玉曾写信建议王国维仍返日本寓居,王回信表示“维所极愿”,并提出“回归海宁故居”和“寓沪”两种设想,出发点仍在其研究需要与罗交流和对大云书库的依赖。

罗之研究及其成果刊布同样需要王的协力,据统计,1916年内印成的《殷虚书契后编》二卷、《古器物范图录》三卷、《金泥石屑》二卷、《殷虚古器物图录》二卷、《古明器图录》三卷等罗著五种,就是由王经手送入邹景叔主编的《艺术丛编》而刊出。

1916年10月两人通信还讨论过明本《孔子家语》、永乐本刘向《说苑》、孔刻《北堂书钞》等版本优劣,王多次写信建议罗收藏《印举》拓本和《澄清堂帖》。

1916年12月,王偶在上海书肆购得孙诒让遗稿《契文举例》,欣喜异常,此乃甲骨文早期著作手稿本,书中谬误虽多,“然筚路椎轮不能不推此也”,即寄罗编入《吉石庵丛书》行世。

罗王在通信中互相鼓励,对他们共同的学术事业起到良好作用。

例如1916年2月罗在信中对王既有厚望,又有很高评价,认为十年后王之成就“必逾于亭林、戴、段,此固非弟之私言也”。

又如1916年12月29日,王获悉罗患病即写信慰问,把罗的学术成就与南沈(沈曾植)北柯(柯劭志)相提并论,三人中罗最年轻,而前程更远大,这不是虚誉,是实事求是的。

6.关于行止踪迹等书札内容也密切关联学术论学之余,罗王通信还谈及对时局的看法,谈到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盛宣怀、徐世昌、岑春煊、康有为、张勋、梁士诒、梁启超、陆荣廷,更关注清官小朝廷和溥仪,还有著名遗老等。

两位学者不但详记他们的著述、学术和政治活动,还辅以生活状貌、行止踪迹。

从两人通信中还能发现某些重要的思想苗头和重大事件。

例如王返国后不断给罗写信谈到就任《学术丛编》编辑之职后的新环境,他对哈同、罗迦陵、姬佛陀等人的认识和评价等。

1917年9月初蔡元培聘请王出任京师大学教授被辞谢,1918年1月蔡元培再度聘王出任北京大学教授仍加婉拒,1918年9月日本友人内藤博士欲延王前往日本大学任教等,都在两人书札中有过磋商。

可以说,罗王通信是研究两位国学大师生平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罗王通信中也有大量关于同时代其他著名学人的评论,如对沈曾植、缪荃孙、柯劭忞、蒋孟苹、朱祖谋等,不仅涉及他们的著作、观点,还常常透露他们的生平内情或生活细节。

二、成亲家,频繁通信皆学问自1919年5月罗第三女罗孝纯与王之长子王潜明在上海结婚,罗王两家成为亲家,两人20年情谊和学术交往又迈进一大步,至1923年4月16日王奉溥仪“诏”离沪赴京“入值”南书房,其间四年两人通信近200封,内容也关涉学术最多。

1.两人通信与伯希和的《摩尼教考》和王国维的《西胡考》两人通信中谈到由阅读伯希和所撰《摩尼教考》而引发的对研究回鹘爱登里罗可汗碑、阙特勤碑、突厥苾伽可汗碑等拓本的兴趣,还讨论过《大云经》,王提出拟作《西胡考》,“将古书所云胡者集为一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