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剪影

合集下载

论俄罗斯现代女性作家写作风格特色

论俄罗斯现代女性作家写作风格特色

论俄罗斯现代女性作家写作风格特色作者:赵影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6期摘要:俄罗斯文坛现代女性作家写作风格鲜明,其作品体现出俄罗斯现代文学的基本特点。

本文以三位俄罗斯现代女性作家各自独特的风格特色、写作方式和观察视角为例,分析她们在作品中表达的人生态度,透视社会种种现象,揭示理想与现实冲突时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惑。

关键词:现代主义;女性作家;写作风格在俄罗斯现代主义作家行列中,无论是当年的开先河者,还是如今的引潮流者,都义无反顾地与经典作家划清界限,竭尽全力地疏远传统风格,以此来彰显颠覆旧秩序、开创新时代的决心和斗志。

俄罗斯文坛上现代女性作家的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维·托卡列娃、塔·托尔斯泰娅、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乌利茨卡娅、达里娅·东佐娃和亚·玛丽尼娜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她们开始在当代俄罗斯文坛声名鹊起,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关注社会中的“小人物”、“中间人”、“边缘人”等,关注女性内心生活与女性的生存困擾,显示出鲜明的女性特色。

一、维·托卡列娃:温柔的创作风格维·托卡列娃,是公认的当代俄罗斯文学巨匠。

她1937年出生于列宁格勒的一个工程师家庭,从1964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没有谎言的一天》起,《淡紫色的衣服》、《一线希望》、《幸福的结局》等作品就不断出现在俄罗斯重要的杂志上。

托卡列娃代表了传统的创作方法,她把自己的人生阅览及审美视角融入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小说里充满了浪漫和理想的因素。

情节曲折,结局美好。

维·托卡列娃作品中的主人公经历坎坷,境遇充满各种困难,结局也永远有希望,即使小说以主人公的死亡为结局,作者都会为其准备出天堂的存在,继以其美好愿望的实现,不忍心打破生活的温暖和关爱。

作者并不着重于道德上的谴责,而是显示人物各自变化的逻辑性、合理性,强调主人公们的行为的自然性、无奈性,客观严谨地进行人性研究。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剪影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剪影

可以说 , 生存与 死亡 、 黑 暗 与光 明 、 现实 与梦想 构成 了
彼 得 鲁 舍 夫 斯 卡 娅 小 说 道 德 思 想 的 基 础 ,是 作 家 关 注 生 活
的出发点 。 主人公采 取不 同的手段逃脱残酷 的生 活现实。 在 黑暗生活 中寻找希望 的微光成为 彼得鲁舍夫斯 卡娅小 说主 人公 生活的 目标 。因此 ,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 的小说 具有积极
头一炮 。8 O年代她 的戏剧作 品《 爱 情》 、 《 音乐课 》 、 《 三个灰姑 娘》 与世 人见 面并博得好 评 , 奠 定 了彼得 鲁舍 夫斯卡娅成 为
当今最杰 出的俄罗斯戏剧作家之一的地位 。8 0年代后期 , 苏 联社 会经济 陷入全 面的危机之 中 , 人 民生活水 平下 降 , 面临 激烈 的社 会矛盾 ,社会保障制度无法跟上人 民需求 的步伐 , 人 口生存 环境 急剧恶化 。在这一系列社会 大背景之下 , 彼得 鲁舍夫斯 卡娅创作 了生活 中的小人物 , 他们在生 活中面临着 酗酒 、 堕胎 、 死亡 、 疾病、 性需 求 、 贫 困等 问题 , 作家从不 粉饰 主人 公形象缺 点而是 真实 的还 原和再现 了人性 的丑恶 和现 实 的矛盾 。作 家在早期 创作 中具有浓郁 的女性 主义色彩 , 创
也给她的创作提供 了扎实 的生活素材。随后彼得鲁舍夫斯卡
娅的作品集结成书 , 短篇小说《 不 朽的爱情》 ( 1 9 8 8 ) 、 《 沿着爱 神的道路》 ( 1 9 9 3 ) 、 《 家庭的秘密》 ( 1 9 9 5 )获得 了评论家 和读 者的赞扬。她的中篇小说《 午夜时分》 ( 1 9 9 2 ) 被评为俄罗斯年
舍夫 斯卡娅 在《 阿芙乐尔 》 杂志上首次发 表 了两篇短篇小 说

俄罗斯当代女性作家创作中的身体叙述

俄罗斯当代女性作家创作中的身体叙述

俄罗斯当代女性作家创作中的身体叙述【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创作中身体叙述的三种方式:一,记录女性身体所遭受的创伤、具有自然主义风格的写作身体的方式;二,张扬女性欲望与激情、将身体等同于女性性本能和性欲的写作策略;三,将身体作为一种象征和暗示置入文本的写作策略。

每一种方式都在建立女性主体性、彰显女性自我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反映出女性的心理现实。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俄罗斯女性文学/身体叙述身体理论一直是女性主义文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很多女性主义文论家都将这一内容作为自己论述的中心议题。

身体理论纷繁复杂,虽然它们均是在女性主义这一框架内产生的,均以建立女性主体性为指归,其内部却又充满争论和矛盾。

以波伏娃、米莱特、肖瓦尔特等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文论家借助身体策略去探讨父权体制对女性所实行的政治、权力和性欲等方面的“殖民化”,认为将女性等同于生理的现象就是一种倒退;而另外一些文论家,如伊利加莱、考夫曼、西苏等则赞扬女性身体中所蕴含的创造性资源,西苏的“阴性书写”的理论则更为明确地指出,女性要将肉体冲动和潜意识联系起来,女性必须书写自己,用“白墨水、乳汁、蜜糖”来书写,要让身体“发出声音”。

(西苏:580—606)与此同时,有些评论者则认为,阴性书写的观点忽略了社会文化以及象征体系的塑造力,呼吁女性作者要为“收回”自己的身体而努力,因为在当代文化中,那些和身体相关的联想会鼓励男性作者去对其进行挪用。

(Wolff: 122)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考察当代俄罗斯女性作家创作中的身体叙述,或许会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发现。

俄罗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接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而这一时期的俄罗斯,恰好处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剧变的前夜。

各种因素的交替运作,尤其是自由、开放的创作政策,使得女性作家的创作发生了某种量变,女性作品大量涌现,其规模与成就超过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而与此相伴随的,还有创作内容上发生的“质变”,对女性的生存困惑、社会角色的反思,对宗教问题的关注,对生理描写和女性欲望的张扬等。

一生必读的英文经典书籍

一生必读的英文经典书籍

一生必读的英文经典书籍很多英文经典,都是非常生动有趣,用词简单,是适合我们大家看的,如果你还没看过,不如从这些书开始读起吧。

下面店铺就来为大家推荐的一生必读的英文书籍,欢迎参阅!一生必读的英文书籍1、Middlemarch《米德尔马契》,1874年作者:George Eliot 乔治·艾略特A novel of great characters, it's an even greater novel of ideas and ideals. Middlemarch is the greatest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novel ever written in English.这部小说人物角色卓越,更精妙之处在于其想法与理念。

《米德尔马契》是迄今最伟大的英文写就的社会和心理学小说。

2、Vampire in Love 恋爱中的吸血鬼作者: Enrique Vila-Matas 安立奎·维拉-马塔斯Barcelona-born Vila-Matas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 novels, and won the 2014 Prix Formentor. This selection of 19 stories showcases his dark yet whimsical wit and genre-blending tendencies. In the title story, a desperate man with two sharp vampire's teeth has a sinful eye for an altar boy. The narrator calls him "Saint Nosferatu". "Like all those in love", Vila-Matas writes, "he is both vampire and martyr".出生于巴塞罗那的维拉-马塔斯已经出版了20多本小说,并于2014年获得了福明托文学奖。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戏剧创作研究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戏剧创作研究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戏剧创作研究作者:章小凤赵艳来源:《知与行》2020年第02期[摘要]俄罗斯剧作家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戏剧以不同凡响的“描写”艺术形式,催生现实活动的重现,塑造与众不同的世界。

彼氏戏剧创作的大致风貌和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彼氏戏剧作品将关注点投射到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从中挖掘生活和生命的真谛。

其次,彼氏戏剧作品中主人公的圈子界限分明,并无模棱两可之处。

彼氏在自己的作品中研究某一社会环境生活。

这是根据城市人的优点,且带有生活立场的不稳定性。

他们忙着组成一个集体,“围成一圈”,以逃离孤寂。

最后,关于女性荒诞的表达在彼氏戏剧作品中占据尤为突出的地位,一方面这势必受剧作家本人是女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女性荒诞确实顺应现当代女性主义乃至女权主义思想潮流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戏剧;日常生活;圈子;女性荒诞[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2-0057-05俄罗斯剧作家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享誉世界。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戏剧以不同凡响的描写艺术形式,催生了现实活动的重现,塑造与众不同的世界。

作为一位高产的散文作家、散文大师以及剧目丰富的剧作家,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广为读者与观众所熟知。

她的戏剧在俄罗斯及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并多次被搬上舞台,她与戏剧之间的不解之缘并非偶然。

首先,彼氏戏剧作品将关注点投射到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从中挖掘生活和生命的真谛。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剧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过多的日常生活。

其次,彼氏戏剧作品中主人公的圈子界限分明,并无模棱两可之处。

他们忙着组成一个集体,以逃离孤寂。

最后,关于女性荒诞的表达在彼氏戏剧作品中占据尤为突出的地位,一方面这势必受剧作家本人是女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女性荒诞确实顺应现当代女性主义乃至女权主义思想潮流的发展动向。

在她的剧本中没有幸福的家庭,也没有幸福的女人,而且不幸在于她作品中的许多女主人公根本不知道幸福究竟为何物。

浅析俄罗斯女性文学代表作家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特征

浅析俄罗斯女性文学代表作家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特征

深刻理解她们的创作及思想。
过一段时间,1972 年是她正式踏上文学之路的一年,
在 20 世纪末的俄罗斯文坛上,女性作家的创作 《讲故事的女人》和《克拉丽莎的故事》这两篇短篇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俄罗斯古典文学中,往往 小说首次发表在《阿芙乐尔》杂志上。从此 30 余年,
是男性作家以自己的视角对女性进行批判或神化,将 她一直保持着十分旺盛的创作热情,先后发表中短篇
三种各具特色的创作风格,被称为当代俄罗斯文坛上 世纪之歌》又为作家带来了最初的声誉。20 世纪 80
的女性作家三剑客。美国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的研究 年代中后期,俄罗斯发生的社会转型为解禁俄罗斯文
学者海伦娜·葛希罗主编的俄罗斯文坛女性作家的作 学创作奠定了基础。期间,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将作品
品集,并且她认为“在当代的俄罗斯,女性作家具有 先后集结成书,如她的多部短篇小说集《不朽的爱情》
自己独特的创作特色,有自己的题材领域,在未来的 《家庭的秘密》《沿着爱神的道路》等。这些书籍的
日子里她们的天赋一定会受到极大的重视,俄罗斯女 发表得到了普遍认同。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991 年,她获得
一、作家生平
普希金文学奖金;1992 年,她的小说《夜晚时分》
文艺探究 WEN YI TAN JIU
浅析俄罗斯女性文学代表作家 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特征
陈丹凤
当代俄罗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如 是俄罗斯当代著名的作家、戏剧家。她出生在一个俄
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塔基亚娜·托尔斯泰娅、柳 罗斯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外公是俄罗斯著名的语言学
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等,她们更多关注的是当 家,由于残酷的战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童年时代
笔者认为其中更加重要的一点是这三位俄罗斯女性作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维持了整个俄罗斯在文学生态方面的平衡彻底打破了俄罗斯文坛上女性作家长期沉寂的局面使得整个文学界更加和谐她们的创作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一极悲观或一极乐观读者在她们的文学世界里对世界的感受总能在失之东隅而收之桑榆间得到些许慰藉

探析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戏剧创作中的女性主题

探析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戏剧创作中的女性主题

探析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戏剧创作中的女性主题作者:孙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0期摘要: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以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记录了在社会变革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

她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为主人公,描写她们的日常生活,揭露她们的感情世界与精神危机。

作家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女性的遭遇表示同情,同时肯定女性追求自由、权利的希望。

关键词: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主题;女性作者简介:孙雪(1992.12-),女,黑龙江省庆安县人,徐州市铜山区江苏师范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她在小说、戏剧、童话多个领域取得卓越的成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发表了剧本《音乐课》、《斯米尔诺娃的生日》、《爱情》等。

此后,又为俄罗斯文学献上了《三个蓝衣姑娘》、《琴查诺》、《一杯水》、《树木和房屋》等多部佳作。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剧本一经问世,立刻引起评论家的广泛探讨。

她在戏剧创作的主题、艺术手法上不断探索,开启了俄罗斯戏剧创作的新篇章。

她也被称为“万比洛夫的继承者”,“当代契诃夫”。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戏剧创作见证了七八十年代苏联社会的变化,她已揭露社会现实为己任,在剧本中描绘了当代俄罗斯人真实的生存图景并哲思人生存的意义。

纵观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历程,“女性主题是贯穿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全部创作的重要主题,在以前的俄罗斯戏剧中很少有人像她那样对女性的生活、命运、心理和情感世界给与如此持久、深入的关注。

”[1]俄罗斯文学犹如璀璨的星河,畅游其中我们会遇到无数个美好的女性形象,她们是勇敢、智慧、善良的象征。

比如,普希金笔下的智慧女神“塔吉亚娜”,屠格涅夫笔下敢于为爱牺牲的丽莎,奥斯特罗夫斯基笔下被称为“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的卡杰琳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神圣的“索尼娅”等。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故事创作的社会文化根源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故事创作的社会文化根源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故事创作的社会文化根源作者:潘琳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柳德米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是俄罗斯当代著女作家,故事创作是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试图通过作家创作动因、社会动因及文化动因来分析作家故事创作的社会文化根源,从而更好地了解作家的故事创作背景及其创作的重要性,为分析其故事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素材。

关键词: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创作动因;社会动因;文化动因1 作家创作动因俄罗斯文学历史虽然短暂,但是俄罗斯作家们却创作了举世瞩目的俄罗斯文学,从普希金、果戈理,到列夫·托尔斯泰、阿赫玛托娃,再到现当代的佩列文、托尔斯塔娅、阿克肖诺夫、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他们为俄罗斯的文学历史画上了漂亮的曲线。

俄罗斯的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多样性创作,柳德米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也不例外。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外公是著名的语言学家Н.雅科夫列夫。

这为她以后踏上写作之路打下了良好的氛围。

然而时值战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度在战争期间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半饥饿状态的童年,她漂泊于亲戚之间,并在乌法附近的保育院生活。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很早就开始写诗,编写大学生晚会的剧本。

1961年,她在莫斯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相继在杂志、电台和电视台做过编辑工作这为其戏剧创作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第一部短篇小说发表于1972年《作者》杂志上,第一个剧本在1973年由罗曼·维克丘科(Роман Виктюк)执导在莫斯科大学大学生剧院上演。

1972年在《阿芙乐尔》杂志上发表的两篇短篇小说,标志着她正式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在改革前期的作品多以剧作为主,反映残酷的生存条件下主人公为争取生存而进行的筋疲力尽的斗争。

作为“新浪潮”戏剧的代表之一,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底蕴深厚,视角独特,笔力如椽。

从那时起,她就通过剧作来反映现实生活,“‘为什么生活、为什么痛苦’,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继续着契诃夫的‘为什么’的询问,只是从抒情性戏剧的音区转变到悲伤的闹剧音区……”。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小说中“家”的空间隐喻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小说中“家”的空间隐喻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小说中“家”的空间隐喻作者:曾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3期内容摘要:柳得米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炙手可热的作家、戏剧家。

作家赤裸裸地还原了家庭生活的粗糙阴暗面,展现了家庭空间对于体现女性自我存在意识具有的独特意义。

在作家笔下温暖的庇护所变为禁锢女性独立个体的枷锁,成为其难以摆脱的梦魇。

关键词: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女性家庭空间彼特鲁舍夫斯卡娅1938年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期时逢二战,过着颠沛流离甚至食不果腹的生活。

战后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先后当过编辑、记者和编剧。

七十年代因处女作《穿过田野》而一举成名,随后几十年的一系列力作异彩纷呈,备受欧美评论界的青睐和读者的普遍欢迎。

多次成为各类文学奖项得主,与乌利茨卡娅、托尔斯泰娅一起并称为“俄罗斯女性文学的三剑客”。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创作题材多样、风格不同,惯用“冷静叙述”生活及其细节的超写实主义,再现改革时期苏联和俄罗斯民众的生活状况。

始终贯穿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创作的核心是女性,而家庭则成为其笔下女性生活悲剧的演绎场。

“家”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创作的轴心之一,作品中的主人公们或寻找或逃离家庭,或创建或毁灭这一精神的栖息之地。

家作为固化的物质存在的意义减弱,其意象已不局限为一个供人居住的场所,首先,诚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家是“避难所、后方基地、洞穴和子宫,为躲避外来危险提供藏身之处,混乱的外部世界由此变得不真实”。

“栖居乃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鲜有对女性所栖居的作为空间意义的家——房屋进行直接描绘,它往往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出现,但却极具象征意义。

它们是狭小的出租屋、公共住宅里的两居室、黑暗潮湿的地下室或是腌臜的厨房。

这是女主人公试图完全统治的领地、充分享有话语权的场所,是女性价值存在的体现:女人们采买食物、洗衣做饭、收拾打扫,在其间日复一日地操持家务琐事。

当代俄罗斯女作家小说中女性家庭生活的悲剧性解读

当代俄罗斯女作家小说中女性家庭生活的悲剧性解读

当代俄罗斯女作家小说中女性家庭生活的悲剧性解读作者:曾佳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11期内容摘要: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乌利茨卡娅、托尔斯泰娅被称为“俄罗斯女性文学的三剑客”。

她们都以女性的视角从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剖析了处于社会边缘的俄罗斯女性在复杂环境下的生活。

对生存本质悲剧性的描绘贯穿了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核心。

关键词:当代俄罗斯女性作家家庭生活悲剧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改变了苏联的政治版图的同时,也造就了新的文学格局。

新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实主义等各种文学风格异彩纷呈,凸显出多元化倾向。

以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乌利茨卡娅、托尔斯泰娅为代表的俄罗斯女性作家也以自身独特的创作时间改变了女性文学的传统风貌。

19世纪俄罗斯经典文学里,人们熟知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有“俄罗斯的灵魂”之称的达吉扬娜、《战争与和平》里“可爱而富有诗意”的娜塔莎、《大雷雨》里“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的卡捷琳娜等等,隐喻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女神般存在的女性。

而托尔斯泰娅轰动一时的小说《野猫精》则描写了人类退化为“野猫精”的荒诞故事,隐喻的是一群性格多变、过度纵欲,充斥着动物本能的女性人物,“她们都是些没文化的傻瓜!除了自己的女人问题,她们什么也不想知道”。

嗜吃如命、整日无所事事的中心人物奥莲卡总是对一切食物津津乐道,多自己的烹饪技术夸夸其谈、乐此不疲地炫耀。

人性异化的“奥莲卡”们喜欢在“恶”中寻求精神的满足和愉悦。

秘密警察头目试图借本尼迪克夺取政权,将俄罗斯文化生活的守护者尼基塔处死。

只知道“嘻嘻哈哈寻开心”的奥莲卡“只想多做些漂亮衣服,好在每次去看公开斩首、用车子碾死人或割舌头等热闹时,都能穿着新衣服。

”托尔斯泰娅笔下的傻女佣索尼娅(《索尼娅》),家庭女教师舒拉(《亲爱的舒拉》)同样是丑恶、玩世不恭的。

她们的命运大多以悲剧结束。

俄罗斯文学传统文学里母亲更一直被塑造为“家的天使”、谦逊恭顺、有着崇高牺牲和奉献精神的圣母形象。

(14)当代俄罗斯文坛女性作家三剑客

(14)当代俄罗斯文坛女性作家三剑客

(14)当代俄罗斯文坛女性作家三剑客当代俄罗斯文坛女性作家三剑客陈新宇(2006年第4期)20世纪末的俄罗斯文坛上,女性作家的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维·托卡列娃、塔·托尔斯泰娅、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乌利茨卡娅、达里娅·东佐娃和亚·玛丽尼娜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她们开始在当代俄罗斯文坛声名鹊起,这与19世纪俄国文坛女性创作沉寂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简要介绍一下俄罗斯文坛各领风骚的三位女性作家,以便大家领略当代俄罗斯女性作家的风采。

这三位女作家是维·托卡列娃、塔·托尔斯泰娅、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她们分别代表了温柔、冷峻、残酷三种各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可谓当代俄罗斯文坛上的女性作家三剑客。

维·托卡列娃,是公认的当代俄罗斯文学巨匠。

她的每一部书都非常畅销,根据她的剧本改编的电影《成功绅士》、《行走在钢琴上的狗》和其他影片被列为俄罗斯经典电影。

1964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没有谎言的一天》时,托卡列娃还是全苏国立电影艺术学院编剧系的学生,自此她的作品就不断出现在俄罗斯重要的杂志上,如《青春》、《新世界》等。

由莫斯科ACT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维·托卡列娃中短篇小说集,每一卷都有一个幽雅的名字和别致的封面,这种设计是非常符合托卡列娃的艺术风格的。

作家尤里·纳吉宾对她的评价是:“维·托卡列娃没有不好的小说,只有很好、很出色的作品……”她的很多作品被译成意大利文、中文和日文等。

维·托卡列娃被誉为最优秀、最细腻的女性情感的研究家。

她作品中的爱是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有,而幸福,作家认为,哪怕是短暂的,是惟一值得为之活下去的情感。

托卡列娃小说的结尾永远都是乐观的,即使在绝望中,也总能让你见到一线光明。

她笔下诞生过各年龄层的女性:小学生、大学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中年和老年。

多数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知识女性,她们渴望独立,有着宽广的胸怀,无私的爱。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短篇小说中“解构”特征浅析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短篇小说中“解构”特征浅析

103刘梦璐: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短篇小说中“解构”特征浅析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短篇小说中“解构”特征浅析刘梦璐内容提要:柳德米拉・斯捷凡诺夫娜・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著名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作品具有鲜明的解构特征。

本文以《从前有一个想杀死她邻居孩子的女人》、《海神波塞冬》等作品为例,通过文本浅析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短篇小说中对俄罗斯传统女性形象和“生与死”命题的解构。

关键词:解构 女性形象 生死作者简介:刘梦璐,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

Titile: "Deconstruction" in Petrushevskaya's Short StoriesAbstract: Lyudmila Stefanovna Petrushevskaya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Russian writer. Her short stories are characterized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d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re was a woman who tried to kill the child Svein neighbors and The sea god Poseidon as examples, through literary texts to analyze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ussian female images and the proposition of "life and death" in Petrushevskaya's short stories.Key words: deconstruction female image life and deathAuthor: Liu Menglu is fro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rest : Russian Literature.柳德米拉・斯捷凡诺夫娜・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以下简称“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著名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和歌唱家。

《迷宫》“短经典”系列新作

《迷宫》“短经典”系列新作

《迷宫》(“短经典”系列新作)
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常以另类作家自居,她将戏剧、寓言等体裁融进小说,将非现实的东西隐藏在一大堆现实的碎片中,塑造了当代俄罗斯的众生相。

她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语言简洁、冷酷,充满黑色幽默,对人性黑暗的揭示毫不留情,甚至近乎刻薄;故事充满怪诞和奇迹,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如果说托尔斯泰是上帝,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魔鬼,那么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就是女巫。

《纽约客》评论此书:“真出人意料――感觉像在读托尔斯泰后期的那些寓言,它有着与托尔斯泰这位大师一样的率直和蛮横的权威感……一本非常精彩的书。

”。

法国剪影艺术欣赏

法国剪影艺术欣赏

法国剪影艺术欣赏剪影,是美术创作的⼀种技法,起源于18世纪末的法国,当时摄影机还没有发明,⽽皇室和贵族⼜特别讲究留下他们⾃⼰的⽟颜尊容,不过请画家作⼀幅肖象画不但所费不赀,⽽且被画的爵爷和贵妇还得赔上⼤量的时间坐(站)在那⾥并保持⼀定的姿态。

幸⽽有宫廷艺术家创造了“剪影”的⽅法,精细地描摹出对象脸部侧影和⾝姿轮廓,同样也表现出了⽣动的形象。

当时的财政⼤⾂希尔埃特特别喜欢和提倡这种新的艺术表现⼿法,于是“剪影”便取得了宫廷御⽤艺术的地位。

在法⽂⾥“剪影”⼀词就叫做希尔埃特(silhouette).剪影最⼤的特点是⿊⽩分明,在明亮的背景下映衬暗⿊⾊主体,它靠的是轮廓鲜明,抓住⼈物侧⾯部的特征如发型、前额饱满度、睫⽑、⿐梁的⾼低长短以及唇吻和下颚曲线等予以凸出,这就需要画家敏锐的感知⼒;剪影所表现内容则主要抓住于⼈物的动作形态,即捕捉瞬间肢体语⾔予以“定格”。

若表现叙事性的场合,则佐以环境背景加以烘托渲染。

可以说是⽤了最简约的⽅法来表达尽量丰富的含义,⽽且在艺术风格上⾃成⼀家。

今年九⽉间我在本博客群⾥曾发过⼀篇《想起剪影插图》,提到《勃朗宁夫⼈抒情⼗四⾏诗选》⾥全都是剪影图,可见这种形式已经成为西⽅的⼀种美术体裁门类。

剪影的这种艺术特点后来也被摄影家们吸收和借鉴。

剪影艺术于1928年传⼊我国。

记得许多年前上海马路上也有过街头艺⼈为⼈造像,不过⼏⽑钱就可得到⼀张⼩⼩的剪影像,我还真有点想念这些艺⼈。

西⽅的剪影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相⽐较,各有千秋,最⼤的区别在于,剪影⾥见不到⼈物的⾯貌神态,送它⼀西⽅的剪影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相⽐较,各有千秋,最⼤的区别在于,剪影⾥见不到⼈物的⾯貌神态,送它⼀个“⽔浒”雅号叫“没⾯⽬”;但是它的⼈物形象,整体构图都明显受到古典绘画范式的约束⽽不越矩。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物却是“⼿眼⾝法步”俱全,夸张和装饰意味更强,并带有浓厚喜庆⾊彩,基本上都采⽤红⾊线条及块⾯。

近⽇友⼈推荐给我看⼀组法国艺术家创作的以“家”为题材的剪影画,由此“启动”我写下这么⼀篇东西,算是⾃⼰的品赏体会并将这些画作附图在下,与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共享。

温柔的奇迹——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奇幻小说分析

温柔的奇迹——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奇幻小说分析

温柔的奇迹——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奇幻小说分析
常景玉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2(6)3
【摘要】俄罗斯女作家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一系列充满奇幻元素的短篇小说情节离奇、结构紧凑、语言直率、灵巧精致,现实主义与神秘主义互相映照。

该文选择了作家奇幻风格的代表作品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并通过梳理托多罗夫的奇幻文学理论及其特征,结合小说的叙事方法和结构,探析该风格在以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为代表的俄罗斯作家创作中的表现。

【总页数】4页(P5-8)
【作者】常景玉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夜晚时分》中女性生存主题透视
2.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短篇小说中“解构”特征浅析
3.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戏剧创作研究
4.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戏剧创作研究
5.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创作中的口语化风格分析——以短篇小说《犹太姑娘薇罗奇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柳德米拉·彼特鲁舍芙斯卡娅戏剧中的契诃夫风格

试论柳德米拉·彼特鲁舍芙斯卡娅戏剧中的契诃夫风格

On the Chekhov Tradition in Lyudmila
Petrushevskaya's Drama
作者: 董晓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国外文学
页码: 146-15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彼特鲁舍芙斯卡娅;契诃夫;悲喜剧;喜剧精神
摘要:柳德米拉·彼特鲁舍芙斯卡娅作为当代俄罗斯最著名的戏剧家之一,其创作风格深受契诃夫戏剧传统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剧作家以对日常生活场景的表现来淡化舞台紧张的戏剧冲突,以表现人物之间对话的阻滞淡化人物之间紧张的矛盾对立等外在戏剧表现形式方面,更体现在剧作家对日常生活悲剧的悲喜剧式体悟的审美立场。

这种悲喜剧式的戏剧观念深化了彼特鲁舍芙斯卡娅对当代俄罗斯社会生活和人的生存状态的荒诞性本质的认识,从根本上继承了契诃夫戏剧深刻的喜剧精神。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短篇小说中的当代“小人物”形象浅析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短篇小说中的当代“小人物”形象浅析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短篇小说中的当代“小人物”形象浅析摘要:在普希金1830年所发表的短篇小说《驿站长》中出现了第一个小人物形象,他关注社会下层阶级人物的悲惨命运,通过描写他们受到的不公待遇来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开创了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继普希金之后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分别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小人物这一形象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小人物形象发展至今,不断地进行了创新,融合了不同时代作家的不同理解,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著名的女性作家,也是近年来最受欧美文坛瞩目的俄罗斯小说家,她的主要作品题材为小说和剧本,在她的短篇小说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形象。

她笔下的小人物或令人感到惋惜,或令人感到讽刺,她以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和女性视角描述出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生活。

关键词: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小人物”形象;女性作家柳德米拉·斯捷凡诺夫娜·彼得鲁舍夫斯卡娅(ЛюдмилаСтефановна Петрушевская),于1938年5月26日生于莫斯科,当代俄罗斯小说家、散文作家、剧作家、翻译。

她是当代俄罗斯文坛上的后起之秀,获得过诸多奖项。

生活的艰辛困苦造就了她对生活不同的理解,磨练了她的性格,使她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同时她的创作聚焦于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

作为“另类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创作独树一帜,融合了许多文学元素,她的作品大多以女性的家庭、爱情、死亡为主题。

在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中,她关注底层人物的生活,写作时与人物处于同一平面,用平淡但却不平凡的文字描写出最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

作品风格独特而又多变的她塑造出许多的“小人物”形象,这类小人物不同于以往作家笔下的小人物,本文将通过分析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短篇小说《安排生活》、《新哈姆雷特们》中的人物形象来分析她的作品中“小人物”形象特色。

一、小人物形象发展变化小人物——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品中出现的一类文学人物形象。

通常,这类人社会地位低下,出身普通、贫穷,没有出众的才能和性格,他们没有野心也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作家描写这一类人物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和不公平,表达出对小人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

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第一幕的和声技法研究

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第一幕的和声技法研究

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第一幕的和声技法研究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是一部举世闻名的音乐剧作品,其和声技法一直以其独特性和创新性而备受称赞。

本文将针对《彼得鲁什卡》第一幕的和声技法展开研究,探讨其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和所体现的创新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彼得鲁什卡》这部作品的背景。

这部音乐剧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为1911年巴黎“俄罗斯季”所谱写的,剧情取材自俄罗斯民间史诗《彼得与狼》,描述了小男孩彼得与鲁什卡、老爷爷、小鸟、猫等角色之间愉快的故事。

《彼得鲁什卡》以其独特的和声风格和音乐语言而成为20世纪音乐剧中的经典之作。

在《彼得鲁什卡》第一幕中,斯特拉文斯基运用了许多独特的和声技法,为整个音乐剧奠定了独特的音乐基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点就是他所采用的“多调和声”(Polytonality)技法。

这种技法在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它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内通过交织不同的调性来达到音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在《彼得鲁什卡》的第一幕中,我们可以听到不同乐器演奏不同调性的音符,通过这种叠加和交织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和声效果。

这种多调和声的技法凸显了斯特拉文斯基对于和声色彩的追求,为音乐剧增添了丰富的表现力和魅力。

斯特拉文斯基在《彼得鲁什卡》第一幕中还运用了大量的不协和和声技法。

他在作品中创造了许多和弦、音程和音符的组合,使得音乐剧中的和声充满了不稳定和不协和的感觉。

这种不协和的和声效果为音乐剧增添了一种迷人的神秘感和紧张感,使得整个音乐剧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性。

斯特拉文斯基还在《彼得鲁什卡》第一幕中运用了众多的和声变化和转调技法。

他在作品中通过改变和声的进行和转调来达到音乐的高潮和曲折,这种技法的使用为音乐剧的表现带来了更为生动和有力的推进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剪影
[摘要]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著名的作家、戏剧家,因为她在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家庭、爱情、人际关系、社会问题时从不回避和掩饰残酷、痛苦、凶恶、肮脏的现实矛盾并且对其进行淋漓尽致的描写,被誉为当代“残酷”作家的代表。

[关键词]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创作;残酷
柳德米拉·斯捷凡诺夫娜·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生于1938年5月26日莫斯科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外公是俄罗斯著名的语言学家雅科夫列夫。

她的童年恰逢二战时期,过着十分艰苦颠沛流离的生活,战争之后彼得鲁舍夫斯卡娅被从莫斯科郊区的福利院接回来。

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新闻系,曾在电台和电视台工作过,她是当代俄罗斯著名的作家、戏剧家。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被誉为当代“残酷”作家的代表,因为她在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家庭、爱情、人际关系、社会问题时从不回避和掩饰残酷、痛苦、凶恶、肮脏的现实矛盾并且对其进行淋漓尽致的描写,使读者有感同身受之感。

1972年,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在《阿芙乐尔》杂志上首次发表了两篇短篇小说《讲故事的女人》和《克拉丽莎的故事》,两篇作品以其真实逼真的描写得到广泛关注从而为作家踏上文坛打响了精彩的头一炮。

80年代她的戏剧作品《爱情》、《音乐课》、《三个灰姑娘》与世人见面并博得好评,奠定了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成
为当今最杰出的俄罗斯戏剧作家之一的地位。

80年代后期,苏联社会经济陷入全面的危机之中,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面临激烈的社会矛盾,社会保障制度无法跟上人民需求的步伐,人口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在这一系列社会大背景之下,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创作了生活中的小人物,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酗酒、堕胎、死亡、疾病、性需求、贫困等问题,作家从不粉饰主人公形象缺点而是真实的还原和再现了人性的丑恶和现实的矛盾。

作家在早期创作中具有浓郁的女性主义色彩,创作中极其真实地反映了女性的生存现状,这与作家本身的经历不无相关,作家的家庭生活有许多烦恼,她的丈夫瘫痪,孩子幼小,经济上并不富裕。

种种艰辛的体验磨炼了她的性格,也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扎实的生活素材。

随后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集结成书,短篇小说《不朽的爱情》(1988)、《沿着爱神的道路》(1993)、《家庭的秘密》(1995)获得了评论家和读者的赞扬。

她的中篇小说《午夜时分》(1992)被评为俄罗斯年度最佳小说之一,并获得首届俄罗斯布克奖提名。

近年来,作家仍活跃在文坛,近作有《自己的圈子》(1992)、《幸福的晚年》(1997)、《女孩之家》(1999)、《梦境,找到我吧》(2000)、《幸福的猫》(2001)、《安魂曲》(2001)、《魂断蓝桥》(2001)等,都描写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家庭、爱情、个人的生存矛盾。

除了中短篇小说和戏剧作品之外,彼得鲁舍夫斯卡娅还创作童话作品,《一个画家的故事》、《两姐妹》、《父亲》、《愚蠢的公主》等,在1999年结集成书出版《真正的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创作与小说和戏剧创作完全不同,它展现的是抒情向上的,语言幽默的童话式写法,而其结
局也远不是小说创作结局那般悲惨、痛苦。

相反,呈现给人们的是善良、美好、正义战胜邪恶的美满结局。

2002年彼得鲁舍夫斯卡娅获得有俄罗斯诺贝尔奖之称的凯旋奖,以表彰她三十多年在文学创作做出的杰出贡献和日益精湛的创作才华。

可以说,生存与死亡、黑暗与光明、现实与梦想构成了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小说道德思想的基础,是作家关注生活的出发点。

主人公采取不同的手段逃脱残酷的生活现实。

在黑暗生活中寻找希望的微光成为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小说主人公生活的目标。

因此,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小说具有积极的一面。

【参考文献】
[1]黎皓智.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