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几年时间,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变化。

然而,一段时间来,笔者听过很多教师的课后,发现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与对策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变化。

然而一段时间来,在我听过很多教师的课后,发现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教师的素质、思想观念、学生的素质、新教材本身等因素影响到了新课程课堂教学。

基于以上考虑,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化处理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师的精心备课、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但兴趣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因此,我们每一堂课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落实全面发展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

如在讲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的第一节课时,我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

如“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通过使学生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问题的实质)、动口(描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所教内容指导学生回家到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合理化处理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理论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使新教材的分量和难度大为降低,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促使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

我们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轻易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

可能有些老师总觉得知识讲得不到位、不过瘾,费力地去补充、加深。

这样势必没有效果,反而增重了学生负担,更谈不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了。

例如,在使用新教材进行酸、碱、盐这部分内容集体备课时,有的教师认为,要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需要补充一些离子反应规律,这样学生就可以具备足够的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有些教师则认为,化学新课程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在酸、碱、盐的教学要求上做了较大的调整,在知识点上缩小了范围,我们不应该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补充知识,而应该在现有的知识要求范围内,加强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能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能力上下功夫。

事实上,化学课程标准淡化了酸、碱、盐的概念,强化了对酸、碱、盐性质的探究过程的知识和应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研究教学内容时把握好知识的深浅度,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三、创设教学氛围的民主和谐化,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

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

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
期望。

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等等,学生在此氛围下就能主动建构合作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精心备课,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但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时间不仅仅是课堂的45分钟时间。

教学前的准备以及课堂教学后的总结,都应该包含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有隐性和显性之别。

显性的,如提前写好小黑板、投影片,制作必要的教具、学具、课件等。

而隐性的准备除了教师本身的有关学科知识方面的素养、有关学科的教学方法等这些基本素养外,更重要的是指对教材的把握,对课程的设计,这是课前准备的核心工作。

所以本人觉得课前的隐性准备应该就是备课,一个有效的备课过程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要熟悉学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个性。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是怎样学习的?他的学习方法是否最有效?怎样取得学生在课上、课下的紧密配合?要结合讲课、提问、布置家庭作业,介绍学生中间好的学习方法,提醒学生在学习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另外,应该注意学生在学习上的爱好、特长,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和反映。

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五、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效益”理念得以体现的主要形式。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多样化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针对重点内容挖掘教材内容的探索性和启
发性精讲精练,杜绝讲空话。

新课程要求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和心理感受:
第一,利用化学实验,特别是可以设计成探索性的实验,进行探索式教学。

旨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问题的精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模式一般为:提出问题——假设推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如:探究一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展示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是纯净的氢氧化钠吗?用怎样的实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加稀盐酸是否产生气泡或加氯化钙溶液是否产生白色沉淀……),通过动手实验,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第二,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安排边讲边实验课。

如在学习浓硫酸溶于水是否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浓硫酸溶于水的实验,让他们自己体会得出结论。

第三,通过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某种不和谐,把学生引入一种问题情景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讨论分析反应的本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如在讲了燃烧的条件的知识后,给学生演示一个“烧不坏的手帕”实验,当熊熊烈火燃烧后,手帕却安然无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是什么在燃烧?为什么能燃烧?手帕为什么没燃烧,缺少什么条件?通过分析引导,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

第四,对于抽象、枯燥的化学理论知识,尽量避免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重视课堂的提问功能,可以设计一系列小型的有思维梯度的问题。

如在以H2O为例学习了化学式的含义后,马上以H2O2为例提出下列问题,名称是什么?宏观涵义是什么?微观含义是什么?它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吗?为什么?教师给予适当地引导,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提示。

第五,对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的化学知识,要多借助于多媒体把微观世界运动以生动的图画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将微观变化与宏观现象有机统一起来。

如分子可以不断运动的实验,设计三维动画模拟氨分子运动使酚酞变红的情况,从微观上加深对对分子运动的理解。

另外像分子结构、微粒间有空隙等概念,利用计算机的图像和动画直观形象地加以再现,将微观世界的运动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

参考文献:
[1]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江田.示范课精选与小课题研究[M].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2007.
[3]王珊.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OL]..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