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是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也孕育出许多深刻而卓越的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墨家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进行探讨。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之一。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和中庸,强调个体应该以仁德为基础来维系社会和谐。
儒家提倡“君子”行为和美德,包括礼仪、忠诚、诚实等等。
儒家思想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教诲为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观念。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大流派。
道家强调追求内心的和谐和平静,崇尚“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思想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无形无息的力量——道,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和谐,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自己的平衡。
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与儒家的“仁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中国古代政治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具有系统性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学派之一。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观念,并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
墨家提倡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主张道德和社会利益应相辅相成。
墨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风气的形成,以及科技和经济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些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的古代哲学
中国的古代哲学中国的古代哲学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的哲学体系之一,它涵盖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它们各具特色,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提供了宝贵资源。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
儒家学说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注重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社会伦理的规范。
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和人伦关系的实现。
儒家强调孝顺、忠诚、述学、敬老、信守社会规范等美德,其专门强调教化、礼仪、文章和治国理政的实践,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一。
与儒家思想相对应的是道家思想。
道家学派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超然境界的追求。
道家强调自然、无为、自由和无欲,提倡个体发挥自身潜能、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德境界。
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天道,追求自然,达到“道”的境地,以实现人与自然的一体化。
墨家学派则注重道德平等和公正。
墨家学说强调爱和和平,提出无差别的普遍爱,反对战争和杀戮。
墨家追求天下太平和社会公正,主张以兼爱为原则,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
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荀子和韩非子。
名家学派强调政治和权力,崇尚法治。
他们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制度和规范来限制人的欲望,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们声称要追求纪律,惩罚罪恶,以维护社会的稳定,提倡君主专制。
法家学派主张利用法律和制度来管理社会。
法家思想主张君主政治和集中权力,追求建立周密和公正的法律制度。
他们强调法治,反对个人任性和特权,主张用法律来管理社会和维护秩序。
以上提到的学派和思想家只是古代中国哲学宝库中的一部分,还有其他众多的学派学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中国的古代哲学充满了智慧和思考,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今世界上,中国的古代哲学始终是我们思考人类命运和价值的重要指南。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哲学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和法家等多个学派。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是指自先秦时期到近现代的中国思想文化遗产。
在这长时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哲学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并为中国历代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
一、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先后出现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为后来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他倡导“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认为人的行为需要符合道德规范,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稳定。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广泛传播至今。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然和谐,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反抗权力和规则对人的束缚。
道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自然、道德、无为,为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反对奢侈和浪费,并提出以公共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墨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式微。
4.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荀子、韩非等,他们主张对人的天性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理论,强调国家的权威和民众的服从,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汉代哲学思想汉代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普及,同时也出现了多种哲学思想流派。
1. 道教思想道教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一支,主张追求道的境界,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内修身心,外护社稷。
2. 坛教思想坛教思想起源于汉代,主张通过祭祀、仪式等方式修养精神,其代表人物是张衡等。
3. 阴阳家思想阴阳家思想是汉代中国著名的思想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张角、张仲景等,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力量组成,强调“通天下者必先形其体,致使精气为之舍”。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总结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总结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发展最为激烈和多样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和学派陆续产生并发展起来,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哲学思想。
下面将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进行总结。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它的核心理念是仁爱和道德行为。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自我反省可以实现个人的道德自律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孔子、孟子和荀子。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道的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和自我解脱。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公平和爱的普遍性。
墨家主张爱和利的平等,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倡导民主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墨家认为通过实施非攻和亲亲亲敌敌敌的政策可以实现国家的安全和和平。
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制和权力的集中。
法家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刑罚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强调以法治国,以法制约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和商鞅。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注重言辞和辩论技巧的运用,强调辩论和争论的重要性,提出了独特的政治理论和教育观念。
名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和公孙衍。
6.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强调战争和军事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武力实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孙武和吴起。
7. 元亨学派:元亨学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派,强调人的本性和天命的关系,主张顺从天意。
元亨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孟庄和弥修。
8. 阴阳家思想:阴阳家思想注重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阴阳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邹衍和东方朔。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简要总结。
这些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发展,相互影响和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多元体系,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涵盖了众多思想流派和理论体系。
本文将以古代中国哲学为主题,探讨其几个代表性的流派和思想家,展现其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一、道家思想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受到广泛关注。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在尊重自然和人类本质的基础上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创始人,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干扰和主导一切事物的发展。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以仁爱、礼义为核心价值观。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行为的理念,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行为规范。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利的统一,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秉承“兼爱”和“非攻”的原则,主张废弃战争,倡导公平、和平的社会秩序。
墨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政治和伦理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名家思想名家思想强调个人才能和个性的发展,注重技艺的掌握和实践的能力。
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庄子和韩非子。
庄子的思想主张虚无主义和自由主义,他以平和自在的生活态度来追求自由与幸福;韩非子则强调法治和权力的集中,认为只有法律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五、纵横家思想纵横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军事、政治和外交方面,强调实用主义和权谋策略。
兼并战国时期是纵横家思想盛行的时期,李斯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对和限制封建制度的建议,推崇中央集权和法治。
六、道德经的思想《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以其简洁、深邃的语言表达出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通过顺应自然的方式来达到人类的自由和幸福。
它强调质朴、谦逊、清静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人们思考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指引。
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于生活、社会以及人性的思考和探索,这些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十大哲学名著
中国十大哲学名著范文1: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影响着几千年来的政治、思想、道德、宗教、文艺等各个方面。
其中十大哲学名著更是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核心。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大哲学名著及其重要意义。
1.《易经》: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之一,被称为"中国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体系和宇宙观,还具备了对人类社会的宏观分析和微观管理的育人功能。
2.《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一本著作,道家哲学经典之一。
该著作强调了道的本源,阐明了道的本质和作用,强调了顺应自然和反对人为干涉。
3.《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一篇文章。
本书强调了恪守中庸之道是道德和思想的基石,是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道路。
4.《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录,儒家经典之一。
本书通过描述孔子的言行,强调了儒家的思想和道德理念。
5.《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所作的一本著作。
本书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主张人性善恶并存,认为人们应该发挥出自己的良心和智慧,使世间更加美好。
6.《大学》:是从《礼记》中提取出来的一篇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本书主张人的一切德行的根源在于学术,标志着儒家对社会治理和人类教育的长期追求。
7.《公羊传》:是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公羊高所作的历史文献注释。
该书是中国古代史学典籍,对中国古代的舆论、文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8.《左传》:也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历史文献记载,讲述了周朝后期至春秋时期的历史。
该书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9.《名家》:是春秋时期文学名家之一韩非所作的一部著作。
主张人的社会地位和功绩是社会价值的构成,主张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对中国法律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10.《管子》:是战国时期管仲所作的一部政论著作。
本书主张把世界上的一切自然法则和道德原则融入到人类社会和政治的制度中,是中国古代政治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范本。
中国古代哲学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哲学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理念以及对人生和宇宙的探索。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一领域的知识。
1. 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派,强调人的道德修养、社会伦理和政治治理。
其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仁、义、礼、智、信”。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强调尊重、孝顺、忠诚和教育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2. 道家哲学道家哲学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道”为宇宙的根源和原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并强调修养心性,追求与道的合一。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3. 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兼爱、非攻和普世主义,主张以爱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和政治秩序。
墨家崇尚无私的大爱和公平正义,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和平、互利和合作。
代表人物有墨子等。
4. 法家哲学法家哲学注重法治、实用主义和集权思想。
法家主张通过严明的法律制度和严厉的惩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权力。
代表人物有韩非子等。
5. 兵家哲学兵家哲学是一种特殊的哲学流派,主要关注军事战略和兵法思想。
兵家强调战争的智慧和技巧,探讨军事战略、兵器发展及兵法战术。
代表人物有孙子等。
以上这些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每一派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
这些经典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对今天的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儒家的“仁爱”理念可以引导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可以提醒我们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墨家的“非攻”理念可以促使我们追求和平与公正。
这些古代哲学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等多种思想流派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扎根于中国大地,其中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这些古代哲学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并成为了塑造中国人民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重要派别。
一、儒家哲学儒家哲学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和谐社会。
儒家追求的是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注重君臣、父子、兄弟等家庭纽带和社会关系的维护。
他们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主张顺应天命,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和个人美德的完善。
二、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由老子和庄子等哲学家领导,强调自然和生命的道。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至简、自由无拘的生活方式。
他们认为道不可说、无形无名,主张顺应自然,返璞归真。
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通过自然无为的方式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他们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三、墨家哲学墨家哲学起源于墨子,注重爱、兼爱和不杀生的伦理观念。
墨家主张爱人无私、兼爱天下,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他们反对战争和杀伤生命,主张以和平和利他的方式解决争端。
墨家思想强调社会公正和道德平等,通过强调爱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总结上述古代哲学派别,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倡导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提升。
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鼓励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今天,尽管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古代哲学的精髓仍然深植于中国人的心灵。
这些哲学观念影响了现代中国社会,促使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个人责任以及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传统哲学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起到指导作用,激励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哲学概述
中国古代哲学概述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包括诸多流派和学派,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和法家等。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概述。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派。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建立和谐社会。
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等被奉为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另一重要流派。
道家强调自然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道家的核心观念是“道”,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构成,人应当追求与道合一。
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主张以兼爱之心对待他人,以非攻之道解决纷争。
墨家认为兼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非攻是维护和平的途径。
墨家的经典著作《墨子》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名家思想主张言辞之学,强调辩论和争论的技巧。
名家认为言辞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可以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名家的代表人物有荀子和韩非子,他们的著作《荀子》和《韩非子》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名著。
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秩序,主张以法治国、重视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法家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强调法律的严明和公正。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和吕不韦,他们的著作《商吕法》和《吕氏春秋》都是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除了以上几个流派和学派外,中国古代哲学还有众多其他学派,如兵家、纵横家、杂家等。
这些学派各具特色,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和法家等不同学派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核心思想,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多样性。
在当代,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中国的文化传统。
14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一孔孟之道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了。
创始人孔子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巨星。
他所创立的学说,被称为“儒学”。
“儒”最早是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
如巫、史、祝、卜等。
春秋战国,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人逐渐流落到民间,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称为“君子儒”。
有的替人办理丧葬祭礼,称为“小人儒”。
孔子以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甚大,“儒”逐渐成为空门弟子的专称,有孔子创立的学说也就成为了“儒学”。
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继承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为一尊,以后成为指导中国社会达几千年的主导思想。
二老庄思想三墨家学说四法家学说五汉代经学六魏晋玄学七宋明理学八清代朴学内容提要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离不开对哲学的深层把握。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活跃。
在3000多年哲学发展史上,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这四大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学的经典是六经。
原始儒学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宇宙永不停息地变化流转,人应该效仿它而自强不息,全面发挥人的秉赋与潜能,其“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都是讲积极创造的生命精神。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所谓“仁”,既是指天地万物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和崇高的道德价值。
儒家的理想是通过推广仁爱精神,把人的精神提升到天人合一之境。
总之,儒家精神是一种寓理想于现实的精神,有利于人们以超越的精神完成日常的事业。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代表论著《老子》文约义丰,《庄子》恢诡谲奇,两书不仅表达了特殊的人生智慧,也代表了特殊的艺术精神。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最终本源,是天地万物所以发生的根本原理。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哪些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历程十分丰富多样,涵盖了众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名家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
先秦儒家学派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程朱理学等代表人物。
孔子注重“仁”与“礼”的实践,强调道德修养与人伦关系的重要性;孟子着重强调人性本善,提倡天人合一的道德观;荀子则注重人性的善恶混杂,主张通过教育来纠正人性的过失;程朱理学强调“知行合一”的观念,以实现人的道德完美。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自然而无为的生活哲学,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先秦道家学派主要有老子、庄子等代表人物。
老子强调“道”的存在和大道至简的理念,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则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了自由自在的境界和“背离尘俗”的生活方式。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和尊王敬义。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兼爱”来实现和平。
他还强调了“非攻”和“尊王敬义”的重要性,倡导创造一个人人共享的公平社会。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以法制和权力为基础的政治哲学,主张严格的法律和强有力的政府来维护社会秩序。
先秦法家学派主要有韩非子、商鞅等代表人物。
韩非子提出了强权政治的理念,主张集权统治和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管理国家;商鞅的变法思想则强调通过改革来加强国家实力,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强调言论自由和辩论的重要性。
名家学派主要有公孙龙、公孙、申不害等代表人物。
名家强调辩论和争鸣的方式来实现真理,反对权威主义和权势的滥用,主张为天下众人“言说利害”。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名家等多个学派,每个学派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体系的传播和发展,为后来的哲学和文化积淀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国历史上的哲学与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哲学与思想中国历史上的哲学与思想丰富多彩,贯穿了几千年的时间。
这些哲学和思想的演变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哲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哲学流派和思想观念。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和“礼治”,其目标是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社会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睦。
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子提出了“仁爱”和“君子”的概念,他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善,通过培养良好的心性可以实现人的美好品质。
荀子则重视礼仪规范和社会秩序。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强调“道”的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组成,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和“无为而无不治”的观念,主张追随自然之道,抵抗人为的权力和欲望。
庄子则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在”,他主张放弃功利追求,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满足。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以墨子为代表。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和“非攻”,强调爱和和平,反对战争和不义。
墨子反对孔子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点,提倡全民平等和公正。
墨家的非攻观念对后来的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和李斯。
法家思想注重治理和法律的作用,主张通过明确的法律和严厉的惩罚来维持社会秩序。
法家思想相比于儒家思想,更加注重实际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强调统治者的权威和力量。
法家的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和行政制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孙子和吴子。
兵家思想强调战争的艺术和策略,主张通过兵法和智谋来战胜敌人。
孙子的《孙子兵法》成为战争思想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中国古代战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
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可以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三大哲学体系是儒家、道家和墨家。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哲学体系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旨在倡导人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和谐相处的道德标准。
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才智,才能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之一,以道、自然、无为、无为而治为核心思想。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不进行无谓的干预和人为的改变,这样才能使世界更加和谐。
道家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的平衡,倡导无为而治,即不求功名利禄,不做作,不强求成就,做到随遇而安,淡泊名利。
墨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之一,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尊师。
墨家认为爱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所有的人都应该相互关爱、协作,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同时,墨家强调非攻,即不主张战争,主张和平解决问题。
墨家还重视师生关系,认为尊重师长、师长关爱学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总之,儒家、道家和墨家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哲学体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探讨人类社会的本质、价值和发展方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4章 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和 思想传统
• 一、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1、原始哲学: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
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 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 事物,《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 社会的关系。周易所包含的占卜科学理 论令今人大惑不解,以致出现了《易经》 热。
原始儒家 中国佛学
原始道家 宋明理学
11
二、原始儒家
原始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 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荀子、等。原始儒家经典有 《诗》《书》《礼》《乐》 《易》《春秋》。此外,还 可通过《论语》《孟子》 《荀子》《大学》《中庸》 把握儒家思想。
12
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其 涵义有四:
1、“仁者,人也。”“克己复礼曰 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2、“仁者,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 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
• (1)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是构 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古代思想家用上述 五种物质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 的,如西周史伯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 杂,以成百物。”战国时出现“五行相生 相胜(克)”的学说,五行相生的关系是: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五行相生关系反映了古人对组成世界 的五种物质的生成关系的朴素直观的经验。
5
• 以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相生:水——木——火——土——金 相克:金——木——土——水——火 • 五行生克表示的是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
五行相互作用,产生万物无穷的变化。在 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基本作用的方式是相 生(促进)与相克(抑制),这是一对矛 盾,矛盾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即: “我生”“生我”“我克”“克我”四种 变化。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一、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
儒家的代表性思想家孔子强调了仁爱、道德、尊卑有序等价值观,并倡导以家庭为基础建立社会秩序,强调家族和社会伦理关系的重要性。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主张人性本善,并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回归善性。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
道家的核心是追求道的真理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的代表性思想家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强调通过超越个人欲望、顺应自然的原则来实现和谐。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然同心以及淡泊名利,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古代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流派。
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的道德观念,并批评社会的不公正和战乱。
墨子提出了爱的概念,认为爱可以减轻人们的痛苦,并主张通过仁爱来建立和谐社会。
墨家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观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以韩非子、李斯等人为代表的哲学流派。
法家思想主张依靠明确的法律和严格的管理来维持社会秩序,并注重实用主义,强调权力和效率。
法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有深远影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奠定了基础。
五、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是一个特殊的哲学流派,主要关注战争和军事策略。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兵书之一,强调战争指导原则和军事战略。
兵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中国军事文化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涵盖了多种流派,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兵家思想。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也为后世中国哲学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
每当中国哲学处于这样一个集中发展时期,学派之多,人才之盛,思想之自由,学术之开阔,都会达到一个 高峰。中国哲学之兴衰,系于中国社会之兴衰,同时也造就了民族精神的个性与内涵。
中国哲人出现的具体历史机缘,既造就了中国哲学的性格,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个性。中国哲人的“推天道 以明人事”,使得中国哲学具有鲜明的入世品格;中国哲学关心的重心在于人事,使得中国哲人总是饱含忧患。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易传》作者对前人哲理作品中巫史性格的会心体认。另一方面,古代的中国人 又富于理论思维传统,他们虽然关心的重心在于人伦日用,但他们总是寻求世俗生活的超越根据。“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古代哲人的学术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是古代哲人的自觉使命。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的哲学
01 发展历史
03 趋势
目录
02 使命
基本信息
中国古代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840年,大体可分为: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封建制时 期的哲学。
发展历史
诸子哲学
上古哲学
中古正宗哲学从董仲舒开始,正宗哲学的神学化也从董仲舒开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儒家“六艺之科”的书籍成为经典。汉初的子学余绪,由式微而归于斩绝,经学的统治开始。西汉占统治 地位的是今文经学。董仲舒的《公羊春秋》以其非常异议可怪之论独成为今文经学的大宗。他的天人三策和《春 秋繁露》是正宗哲学神学化的标本。阴阳灾异之说,天人感应之论,人副天数之言,土龙祈雨之术,何莫而非神 学。正是这个董仲舒,被称为西汉大儒,上承先秦儒家端绪,其思想学说成为中古哲学的正宗。
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识点
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识点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涵盖了众多学派和思想体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演变。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广泛传播的思想体系。
它的核心是儒家的经典《论语》和《大学》等著作。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义」、「礼」、「智」和「信」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到教育乃至家庭伦理。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道」的存在和追寻,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倡导摆脱纷扰和追求安宁。
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很多文化传统的中心思想都与道家理念有所联系。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工程师,他提出要消除战争和社会不公,倡导兼爱和公平。
墨家的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和道家有一定的影响。
四、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特殊的一支。
兵家思想强调军事和战争的重要性,主张战胜敌人并维护国家安全。
《孙子兵法》是兵家思想的典范,被视为军事战略的经典著作,不仅在军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也被用于组织管理和个人发展等方面。
五、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和李斯为代表,主张依法治国和重视法制。
法家强调严明的法律制度和严厉的惩罚,视法律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统一国家的重要手段。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和行政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以荀子、庄子和韩非子为代表,主张追求个人的名誉地位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名家思想主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和优势,应该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追求自我实现。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每个学派都有大量的文献和论述,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演变,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当今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古代【哲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哲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哲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哲学包含伦理哲学、政治哲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等分支。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哲学上册的知识点做的一些归纳:
1. 《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是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的“仁爱”和“中庸”观点是其核心。
2. 《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代表作,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其中的“无为而治”和“道可道非常道”是其核心思想。
3. 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哲学学派,其主张“兼爱”、
“非攻”和“尚同”。
墨子是其代表人物。
4. 名家思想
名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一个哲学学派,其主张以名为目的。
其中
的“非命即性”和“以性善为论”是其核心思想。
主要代表人物有荀子、韩非子等。
5. 阴阳五行说
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东方哲学,其主张宇宙存
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并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元素构
成宇宙万物。
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上面只是部分知识点,但这些哲学理
论对现代中国思想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作品
中国古代哲学作品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涌现出众多思想家和流派,不仅在世界哲学的范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更影响了欧洲诸多哲学家,下面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作品:1、《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周易的作者相传为三圣,即伏羲,文王和孔子。
2、《论语》《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其著作年代有先有后。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3、《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中国古代哲学
enjoyment.The virtuous rest in virtue;the
wise desire virtue.
——(英)理
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
今译: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
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杨伯峻,1909-1992)。
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智者则利于仁而不
第二幅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 语· 雍也》
英译:The man of perfect virtue, wishing to be established himself, seeks also to establish others; wishing to be enlarged himself, he seeks also to enlarge others. —— (英)理雅各 (James Legge,18151897) 今译: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 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 事行得通。 ——杨伯峻(1909-1992)
第六幅: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英译:In regard to the aged, to give them rest; in regard to friends, to show them sincerity; in regard to the young, to treat them tenderly. ——(英)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 今译: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 少者怀之以恩。——朱熹(1130-1200)
第二幅:
原20文15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20义25 。 ——《论语·子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1,先秦哲学先秦哲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哲学.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从原始儒家的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可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周礼已崩溃.为了恢复周礼,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仁"在这里实际上是人的完美的品质修养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孔子企图用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来规范人们的修养,进而调节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而"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视听都合乎"礼"的要求,这样就达到"仁"了.这就涉及到"仁"与"礼"的关系.如果说"仁"是人的完美的品质修养和高尚的精神境界,那么礼"就是制度,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性,"礼"就属于外在的强制力.通过外在"礼"的强制作用,可以促使人的内在品质修养和精神境界达到"仁"的高度,而内在的品质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又会促使人们自觉按照"礼"的要求行事.两者相互作用,可以造就出完美的人格现象.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不仅为"仁"找到了人性的根据,即人天生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的萌芽,经过一番"修身","养性"的培养,就可以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且他进一步以这种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仁政"学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这些"重民"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另一重大发展,是建构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和孟子天人合一的思路不同,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其职分和规律,他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的人定胜天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荀子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他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谓的"化性而其伪"(《荀子.性恶》).同孔子和孟子不同,荀子不仅"隆礼",而且"重法",认为礼和法是同时产生,作用相同,密不可分,从这里荀子建立他的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观,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先秦儒家思想奠定了整个儒家学说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国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历史哲学的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能够长期与儒家相抗衡的是道家,道家自先秦时期形成后,历两千年而不衰,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先秦时期的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建构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准则.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产生和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的观点;他提出"道"是"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即"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完全是在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道"对万物的作用是自然而然的,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十章》),然而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它的所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据此,他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提出了包含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并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并从事物的矛盾性角度,提出了"不争"的处世与修养原则.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产生天地,天地和气产生万物,物生是气的"聚",物灭是气的"散";他也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这些思想都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庄子哲学最有特点的是他的人生哲学,他认为,儒家所高扬的仁,义,礼,智恰恰是违背"民之常性"即人的自然本性的,应当全部抛弃,以使人们能按本性生活.除此之外,要按人的自然本性生活,还要消除名利欲望,保持心灵的恬淡虚静.然而,现实生活与他的理想确是大相径庭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人要受到是非之辨,贵贱升降,贫富变迁,生死祸福等因素的困扰,受到各种物质条件的限制,人们有所依赖,有所期待,有所追求,这一切造成了人们的痛苦,不自由,这叫做"有待".而此身有限,吾生有涯,以有形有限之生投入天下,人们要面对无限的时空,知识,意义,价值,这一"无限"令他不安.如何化解这些痛苦,困惑和不安庄子的人生哲学提示人们超越有待,而达到无己,无待.无己,就是从精神上超越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社会和自我;无待,就是不依赖任何条件.庄子在《逍遥游》中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人生境界:超越有待,不为俗累,宛若大鹏神鸟,遗世独立,飘然远行,背云气,负苍天,翱翔太虚.老子,庄子哲学开创了中国哲学自然主义先河,对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辩证法有较大贡献,他们人生哲学中的反等级,宗法,专制思想,以及崇尚自由的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有较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墨家是先秦时期与儒家双峰并峙的学派,同被称为"显学",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在反对儒家学说的过程中,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他认为,当时天下的种种纷争,世风日下,是"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要稳定社会秩序,就要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与孔子"仁爱"的"差等之爱"不同,墨子主张"兼爱"应当是"爱无差等",与孔子主张的"义以为上"不同,墨子认为"利"是"爱"的具体内容和表现.为了贯彻他的"兼爱"思想,墨子抬出了"天志"和鬼神,认为"天志"是一种"规矩",是评判社会政治,判别是非的标准,按"天志"的要求,人们应当实行"兼爱".但他在宣扬"天志"鬼神的同时,又赋以"非命"的内容,对当时盛行的命定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认为天下的治乱,人们的生死祸福,寿夭贫富在于人事本身,而不在于"命","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述,非仁者之言也",所以"不可不强非也"(《墨子.非命下》).在认识论方面,他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把人民群众的经验和实际利益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在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上,确实是一个贡献.墨家在战国时期一直保持着"显学"的地位,与儒家争雄一时,但随着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巩固,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墨家就由"显学"而成为"绝学"了.2,两汉经学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故其哲学流变由先秦诸子之学转入两汉经学.两汉经学是以先秦儒家思想为经典发展起来的经院哲学体系,它以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特色,其代表人物是董仲舒.董仲舒认为,天人是相互感应的,感应的根据是天人皆有阴阳,而阴阳消长的原因,在于五行的"相生"和"相胜",五行生胜,才导致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诸如自然界的四时代谢,社会上王者四政(庆赏刑罚)迭用,个人四气(喜怒哀乐)转换.在这种运动变化中,始终体现着天的意志和德行,阳是天的恩德的体现,阴是天的刑罚的体现,天"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春秋繁露.基义》).根据"天人感应"的原理,他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从"天人感应"论出发,董仲舒提出了他的"性","情"说,性是先天素质,其中包括贪仁或称善恶两方面,情是"人欲",虽然人性中有善质,但要变成现实的善,还需要一番严格的修炼的功夫,这就是要按照"三纲五常"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善性,克制人欲,最终达到善的境界.董仲舒以他的天人感应论为基础,对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主从关系,作了全面系统的神学论证,同时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包括王者在内的所有人的修身正己的道德要求."三纲","五常"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规范系统,这对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其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董仲舒还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企图论证"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假借天意把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两汉经学是中国文化在先秦学术大发展的基础上以儒家为主所进行的第一次综合,天人感应论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罩上了神学的色彩,而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一方面是对先秦儒家崇尚仁义,注重个人修养思想的继承;另一方面,则是从社会制度的角度,以明显的自觉意识,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对先秦儒家修养论的理论性发展.阳德阴刑,独尊儒术的主张,则反映了儒家学说与封建专制王权相结合,为专制王权服务的自觉性,这表明,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3,中国佛教哲学佛教自印度传入后,通过由汉代到唐代六百余年的消化,中国人创造了自己的中国化了的佛教哲学.中国佛学渗透了中国哲人的智慧,特别是道家,儒家和魏晋玄学的哲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其中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最中国化,最世俗化的宗派.禅宗一扫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等佛教流派的繁琐,摆脱了繁琐的修炼过程和经纶词句的解释,由思辨推理转入神秘直觉,用"顿悟成佛"的天国廉价门票,来增强佛教法力,吸引广大群众;禅宗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子和庄子等人的思想融入佛教,把宗教进一步精炼化,哲学化,世俗化.这些特点可以从禅宗以下的观点中看出:禅宗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依存于心,法和佛也就在"心"中,禅宗的代表人物惠能提出"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坛经》),就是强调向内心追求成佛的道路.他所谓的"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坛经》)就是他的"见性成佛"理论的简明概括.这种理论强调现实生活中人能否成佛完全在于自我的心性认识,只要能认识自我的本性,就可以成佛,这在客观上设定了人人皆可成佛的现实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禅宗还提出了"凡夫即佛"的命题,"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坛经》),凡夫与佛的区别只在一念之差,只要能自我超脱,现实的苦难人间即是彼岸的安乐世界,这样以来,禅宗把佛性由遥远的彼岸移到现实的,此岸的"凡夫"心中.与佛教其他流派不同,禅宗强调顿悟与直觉,主张"顿悟成佛","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坛经》),这种顿悟的修行的方法,不需要进行累世的苦修苦练,也不需要布施财物,只要靠自己的灵知,一刹那间有所领悟,便可达到成佛的境地,这实在是一种简便快捷,经济实惠的"成佛"方法.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顿悟成佛方法,是一种神秘的直觉认识方法.从人生哲学的角度看,中国佛教的人生哲学模式渗透了儒家乐天知命,安贫乐道,顺应时势以及道家无为不争,安时处顺的人生理想,只是这种人生哲学更加消极.佛教理想的人格是超尘脱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这种人对尘世的一切荣辱沉浮,喜怒哀乐,都可以无动于衷,可谓"心如古井","形如枯木";这种人不关心现实的命运,更无从向未来进取,只能是随缘而安;这种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命定的,一切要顺其自然,与世无争,任何计较都是违背佛性的.佛教的这种人生哲学模式给后世的中国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更是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4,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思潮,它是儒道释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综合,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宋明理学以儒学为主干,吸收了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它发端于北宋,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成熟于南宋,朱熹集大成,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理学体系;兴盛于明代,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建立起心学体系,以与程朱理学相抗衡.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心,性的范畴,不仅继承了孔孟,周程的思想,而且还吸收了佛道两家的思想内容.他将上述范畴融铸为"天理",将儒学的伦理规范,道德精神提升为宇宙本体,然后再通过理本气末,理一分殊论证世界万物的产生及其统一性,以"性即理"为中心命题从宇宙本体论中推衍出人性与物性,并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来论证人性中的善恶问题,最后在通过居敬穷理的修养功夫达到人性的完善,人性与天理的统一.朱熹把理气论和心性论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思想体系,它适应了统治阶级重视纲常伦理,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并对以后的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守仁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学说,颇据特色.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心外无物"是说物不可离心而独立存在,"心外无理"是说理在心中,而不能独立于主体之外,从而凸现了"心即理"的本体论."知行合一"是王守仁心学体系中的又一重要内容,他从"知行本体"的概念揭示"知行合一"的内涵,知是指人的意识,主要是道德意识;行是指人的一切行为,包括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践履行为和纯主观的心理行为.所谓"知行的本体"是指知行的本来意义,即真知行."知"中包含"行",知而必能行.所以知行不可分为二,而是合一的.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行合一"的意义是不同的,他的强调的是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合一,"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一念"即道德意识,"行"即道德实践,由此看来这是一种道德哲学.与"知行合一"相联系,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学说,所谓"致良知",即是扩充良知,一方面除去心中的自私念头和不正当欲望,保持善良心地;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接受磨炼,习行践履,把心中的善意具体地表现出来,由此看来"致良知"实际上是一套修养德性的工夫.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将中国哲学的思维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程度,其理论意义和价值应值得肯定,但是理学在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后,其部分观点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以及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工具,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古代哲学经过几次大的发展,到宋明理学已经达到其发展的高峰,再往前发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二,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及其特点中国古代哲学在其发展的行程中,从先秦到五四运动,构筑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哲学范畴体系.这一范畴体系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理论思维和认识外部世界水平逐渐深化的过程.根据李中华教授的概括,这个范畴体系基本由五个方面构成:1,属于宇宙论方面的范畴有:阴阳,五行,天,天道,理,气,太极等.2,属于本体论方面的范畴有:有无,体用,一多,本末,动静等.3,属于知识论方面的范畴有:知行,能所,言意等.4,属于历史哲学范畴的有:王霸,义利,理势,理欲等.5,属于人生论(或道德哲学)范畴有:仁,义,礼,智,诚,心,性,情,欲等.这五个方面的概念范畴又相互交叉,形成中国哲学的范畴网络.(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书院,第34页)李先生将以上五个方面的范畴列了一个网络图.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哲学范畴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从单一的范畴向对偶性或相对性范畴过渡的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逻辑进程.人类的思维,在其形成范畴的过程中,是从单一的范畴开始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都是以单一的整体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然而任何对象的单一形态实际上都包含着质,属性等差别,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单一体,但是人的思维并不能直接把握客体对象的具体单一形态,而只有从不同的客体对象中,把共同点抽出来,撇开对象质,属性的差别,抓住共同点,从而形成单一形态的范畴,比如天,五行,气,物,人等范畴,随着人类思维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在认识了对象的同一性后,需要进一步从同一性中把握差异,这样,原来单一形态范畴,已经不能反映同一体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了,这样单一形态的范畴便向对偶性或相对性范畴过渡,形成了中国哲学范系统中的阴阳,道器,有无,理气,心物,形神,心性,理欲,善恶,性情,名实,知行,王霸等等范畴.这些单一形态的和对偶性或相对性的范畴经过不断的整合,经过进一步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了李先生所概括的十二个基本范畴:天,道,理,气,体,用,一,多,心,性,知,行,这十二个基本范畴可以作为中国哲学的中心观念,它起着中国哲学范畴之网的网上纽结的作用.尽管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国哲学范畴层出不穷,浩如烟海,但其中理气,心性,知行,天人等重要的范畴从古至今保持不变,保持了稳定的形式和基本的内涵.李先生的中国哲学范畴网络图,还揭示了中国哲学范畴之间的交叉蕴含关系,其中尤其以人生哲学范畴交叉最广,它几乎构成全部的扇面,而它的核心概念是心,性,命.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哲学何以人生哲学最为发达了.中国哲学范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民族认识自然,社会的思维结晶,由于中华民族在哲学逻辑思维方法,体系结构的方式以及理论侧重的方面的特点,使得中国哲学范畴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张立文教授把这些特点概括为:1,整体的和谐性.《易传》揭示了中国哲学天,地,人的统一和谐生成过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周易.序卦》)这是一个由天地自然万物到家庭以及国家和礼义等级秩序的整体化和谐过程.这个进程的内在根据,就是人可与天地参.这种整体和谐思想贯彻在整个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因此也成为中国哲学范畴体系的特点.2,传统的延续性.中国哲学范畴延续千余年,但先秦哲学提出的天人,道器,有无,阴阳,性命,仁义,动静,常变,知行,心物等重要范畴到明清之际,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保持了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中国哲学范畴具有传统的延续性.3,结构的有序性.一是指范畴的排列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有序性;二是指范畴排列的逻辑次序.《周易》中的《序卦传》,就是从六十四卦的结构中,依照时间和空间作有序的排列,而六十四个概念范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整体结构的次序.(参见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5--34页)三,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中国古代哲学派系庞杂,众说纷纭,即使是各流派内部,在许多问题上往往互不一致.但是相对于西方哲学,中国古代哲学还是有其基本特征,当然这些基本特征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不能将其绝对化.概括起来说,中国古代哲学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重人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那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历来是道家所向往人生境界;佛教则把追求净化超升,从而达到"涅"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飘逸,佛教的超脱融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境界.2,重践履.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家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而获得一种乐趣.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建构理论体系,不只是把思想与观念表达出来就达到目的,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必相符合.当然这里的践履并非人类的生产实践,而是偏重于个人的修德重行.由此,便引出第三点.3,重道德.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讲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哲学.无论是儒家的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通过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从,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种重视道德践履的传统,是中国哲学中知识论不发达的原因,也是中国古代宗教不发达的原因.4,重和谐.重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一贯传统.《易传》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就是至高无上的和谐,最好的和谐状态,而张载提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即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体和谐状态.但这种和谐是包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等矛盾和差别的和谐,因此这种和谐是整体和动态的和谐,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和谐.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一致,中国传统哲学也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的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从而达到"人和"的境界.儒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要实现"和"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径是"持中",并通过对持中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5,重直觉.中国古代哲学不重视形式上的精密论证,也没有形式上的条理系统.而只注重生活的实证,或主体的直觉体验,体验久久,有所感悟,以前的种种疑惑豁然开朗,日常的经验得到贯通,这样也就有所得,所得所悟的记录就是现在还可以看到的哲学著作.由于是所得所悟的记录,因此中国哲学著作就少有西方哲学著作那样的严密论证和逻辑结构,而多是一些文章断片.这些哲学思想是哲学家们所得所悟的思维以及直觉体验的结晶,无论是影响深远"天人合一","道",还是孟子所讲的尽心,知性,知天,养"浩然之气",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魏晋玄学家讲"言不尽意","得意忘象",都是一种并不能由语言概念来确指,来表现,而只能靠主体依其价值取向在经验范围内体悟的思想.至于中国禅宗更是把中国哲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