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第三只眼是慧眼
班主任的“三心”和“三眼”
班主任的“三心”和“三眼”作者:潘智慧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年第08期班主任,个人以为,更应成为孩子一生幸福的点灯人。
面对集中几十张不同的脸,各样的性格,面对每天都在发生的一切,班主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机会第一手接触,第一手处理。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如果没有留下刻骨铭心的故事,如果工作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无味延续,那班主任的工作就缺少艺术、丧失活力。
因为,故事中蕴含爱心,故事中充满责任,故事中彰显智慧。
同理,做一名有故事的班主任也一定是幸福的。
如何做一名有故事的班主任呢?首先得有“三心”,即爱心、童心、诚心。
越来越觉得,教育是爱的事业,其最大的魅力莫过于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去包容、感化那些幼小的心灵,使那些还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在教师的引导激励下健康成长。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一个班主任首先必须富有爱心。
在爱心编织之下,就会生长许多动人的故事。
爱心是前提,没有爱,所有的故事都将苍白,乏味。
童心泯灭是班主任工作的大忌。
当前,我们的大多教师早已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过。
如今孩子所表现的顽皮、倔强,有时竟是自己童年的翻版。
然而,一站在讲台上,一进入师者的角色,便对孩子表现的种种不可理喻,不是冒然采取果断措施来个斩草除根,就是劈头盖脸狠狠训斥,警告下不为例。
失去应有的童心,如何能走进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走不进孩子心扉的班主任,学生如何会喜欢上你,许多的悄悄话,心底的秘密又如何向你诉说?许多优秀的班主任,往往是个大孩子、大朋友,他们都在拥有的可贵童心中收获着教育的精彩,他们永远年轻,深受学生的喜欢,让人羡慕不已。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最纯洁的。
一位班主任,需要有一个真诚的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与孩子沟通交往中,用真诚的爱,足以打开任何孩子封闭的心,让孩子强烈感受、体验教师的真爱,从而清醒、振作、奋进、阳光起来。
班主任的真诚之心,定然汩汩流淌孩子们天真的心灵。
信任你、尊重你,欢迎你,你当然就是一个最幸福的人!其次,班主任在工作中还需要有“三眼”。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书笔记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书笔记教育的世界,是以孩子生命相遇的世界,是唤醒孩子灵魂的世界,是师生在教育天地里共同成长的世界,是无数美好瞬间在这里集合的世界,也是向这个世界成就并呈现一切美好的世界。
教育很美好,教育真的可以很美好,教育真的可以更美好。
教育应该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校却用紧闭的大门将孩子与外界,与这个世界隔绝开来,对孩子进行军事化、封闭式的管理,这种模式下的教育培养出了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应该给孩子以分数,没有分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缺少内核的教育。
教育也是幸福的事业,教育生活更是快乐而幸福的,也有老师缺乏这种快乐和幸福的教育生活。
把压抑看成一种劳逸和奴役,是一种束缚与压抑,只要心中有爱就不是负担,只要肩上有责任就不会感到累,只要担负起使命就绝对不怕包袱,只要把所从事的工作融入到自己的精神与生活层面,就永远不会有苦闷和厌倦。
教育承担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教师是承担和面向这一未来的重要角色,因此全社会都应理解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教师的特殊使命,尊重学校教育的主体性质和教师工处的独特性,给教育以应有的支持与关爱,给教师以应有的呵护与善待。
教师职业要收获幸福,教育要变得更加美好,唯有对教师实现真正的减负,可以这样讲,教师负担不减,教师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就难以落实,教育成为强国之基,民族振兴之所望,便更是一句空话。
教育是幸福的事业,学校是创造幸福的地方,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把握好幸福这一基调。
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对教育常识的践行,对教育本真的捍卫中,不仅要把教育目标指向于幸福,而且要把幸福作为教育的一切价值和体现,不仅要把幸福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和理念,而且还要把幸福弥漫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为学生未来幸福人生奠基,而且要让学生在当下过上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不仅要培养学生获得感受幸福的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回归真教育——读《教育的第三只眼--让教育面向未来》有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让教育面向未来》是由朴素而幸福的教育倡导者与践行者、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原局长汤勇提出的教育哲思。
从事区域教育管理十多年,汤勇先生致力于教育的探索、行走与改变,潜心于教育的思考、研究与写作。
其著有《致教育》《教育可以更美好》《修炼校长力》《素质教育突围》《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做朴素的教育》《回归教育常识》等十多部教育专著。
2014年,他被《中国教师报》评为“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是《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作为有近30年一线教育管理经验的人员,汤勇先生从教师的处境、学生的状况、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问题以及社会教育热点等角度出发,以当下真实的案例作为切入口,直击教育的痛点。
汤勇先生借此不断激励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修炼并开启教育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第三只眼”,从不一样的教育切口和角度去发现和认识教育中的问题,点燃我们教书育人的初心,让教育回归常态、回归理性、回归真实、回归真教育,这也是我读完此书后的最大感想。
该书非常适合一线中小学教师、班主任阅读,也适合教育管理者和其他关注教育的人阅读。
点燃初心回归真教育,从不忘并点燃初心开始。
现实中,我们的双眼往往易被浮躁喧嚣、功利主义所蒙蔽,对真实教育看不真、看不清、看不透甚至看偏等,我们自身也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甚至出现让教育走样的现象。
身为教师的我们此时应像该书开篇之作分享的那样——多一些回望自己为什么出发,打破心中的壁垒,为自己点亮一盏“心灯”,不忘并点燃教书育人的初心:善待职业,点燃并拥有执着的教育理想信念,将教书育人视为一种事业、一种志业甚至一种命业;善待学习,不断充电学习并摸索教育教学的改变之道,在教书育人上点燃昂扬激情;善待生活,善待自己的生命,呵护自己的身体,关爱自己的健康。
如此,教师定能收获工作、学习及生活的精彩,让教育人生更美好。
回归常态安静做真实的教育,需要回归常态。
回归教育常态,必先回归教师的本位,需举全社会之力,达为教师减负之识,收为教师减负之效,对教师实行真正的减负,排除那些干扰教育教学、加在教师身上的事,回归学校的本位与常态,“给老师一个宁静的讲台”。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作文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作文
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户缝隙窗棂,洒下一片金色的光斑。
老师站在讲台上,目光环顾着台下那一张张或专注或很惊愕的脸庞。
那一双眼睛,恍如能有把握到你是有什么学生的内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双眼睛,彷佛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照亮了学生惊疑的道路。
它一眼就看见了了小明埋头苦学时的专注,也一眼就看到了了他遇到难题时的困惑;它一眼就看见了小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时的自信,也看见了了了她天天练习时遇到的挫折;它看到了同学们在结伴而行结伴玩耍时天真可爱的快乐,也一眼就看到了他们在学习中所所付出的努力。
这双眼睛,像是一把金钥匙,先可以打开学生们心灵的宝藏。
它能不能不识别出你算算学生的潜能,王用勉励和阻止出来,解决他们不能不能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催动他们的潜能。
当学生遇上困难时,它会施以援手,能给予他们温暖和支持;当学生国家公综合教材的胜利进步时,它会用赞赏和估计,热情勉励他们飞速继续前进。
这双眼睛,盛载着老师对学生的期盼和爱。
它我只希望学生们能快乐的和健康地,手中掌握到更好的未来。
它已经不会相信你是哪学生是一颗闪亮的星星,终有一日璀璨出不属于自己的光芒。
教室里,学生们完全沉浸在回忆中在知识的海洋中,眼中显露出出了对未来的憧憬。
老师站在讲台上,嘴角面带微笑,目光满蕴着慈爱,那一双慧眼,会永远凝望着学生们,我得到他们温暖和希望。
四有教师的特质:耐心、善心、智慧、责任感
四有教师的特质:耐心、善心、智慧、责任感2023年,时代发展迅速,教育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培养优秀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这离不开四有教师的特质:耐心、善心、智慧、责任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这四种特质,才能够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帮助和支持。
四有教师的第一个特质就是耐心。
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耐心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和技能,并注意学生的反应和理解情况,遇到学生的问题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和解决。
服务学生过程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生活和心理状态,摆正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与学生建立互信互爱的关系,不断地为学生点拨、引导、鼓励。
总之,教师需要耐心地对待学生,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四有教师的第二个特质是善心。
善心是一种人人皆有的美好品质,但对于教师来说,更需要有善心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
教师要用自己的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业上遇到的问题,尽心尽力地为学生解决。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世界,减少或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正面向前的情感态度。
四有教师的第三个特质是智慧。
智慧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和素质。
教师需要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才能够在复杂的教育环境中正确地引导教学和服务。
同时,教师需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和心理,把握学生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甄别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有教师的第四个特质是责任感。
教师是社会的智囊和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
在教学和服务中,教师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学生表示关爱和关注,但也必须有严格的要求和严厉的纪律,要有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观念。
教师的第三只眼是慧眼
“
”
,
并在 教育过程 中不 断 夯实 的基 石
。
一
,
后 老 师 又 拿 出沙 子 往 里 装 使 劲 拍 了拍 又 问 :
“
逐 渐树 立 的精神 支柱
最 现 在 满 了 吗 ? 学 生 们 大声 应 道 : 没 满 ! , 后 老
“
,
一
’
’
[案 例 ] 刚 下 数 学课 老 师 就 拿着
, ,
。
张 纸 来找
l 、柴珉 的生命之瓶里首 先装进 了一块歪斜 形成一种“ 弱势心理 ”产生 了“ , 补差” 负效应; 二是
2 教师应该学会掀开智力 因素 的面纱, 、 找到 部分学科甚至所有学科。因此 , 整个学 习氛 围补
3 班 主任 在解 决这 一 问题 时, 、 富有 理 智和 其原 因也有三 点:一是 师生都逐渐发 现和重视 智慧 。 “ 优势” 形成一种 “ 势心理 ”产生 了扬长效应; , 优 ,
他 是 高二 下 学期转 学
进 来 的 很 有些 聪 明 才 智
,
一
。
班主任 不 露声色 把 事
,
多少年 来 教师
,
一
只 眼紧紧盯住知 识 另
,
情弄 清 楚 后
,
第二
天
并 没 有在 班 上 公 开 批 评 此
62
-
维普资讯
事, 只是请语文教 师上 了一节对联 评析课 。令 柴 学生的单科来看 , 有一部分 同学原来差的学科也
,
怎 么 能够超 越 知识 钾 技 能 教 育 呢 ? 在 目前情
况 下 只 好 修炼 出 第 三 只 慧 眼 好 好 盯 住 学 生 生
,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作文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作文在校园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一双慧眼,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点滴变化和需求,那可真是太重要啦!记得有一次,我新接手了一个班级。
开学没几天,我就注意到了一个叫小宇的孩子。
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很少主动和同学们交流。
上课时,他的眼神常常游离在窗外,作业也完成得马马虎虎。
一开始,我以为他只是还没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些时间来调整。
可是,过了好几个星期,小宇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善。
这让我开始警觉起来,我决定要好好观察一下这个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在一次语文课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同学们举手发言。
大多数同学都积极地举起了手,可小宇却低着头,似乎在刻意躲避我的目光。
我故意点名让小宇来回答,他慢吞吞地站起来,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其他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还有的甚至发出了嘲笑的声音。
小宇的脸瞬间涨得通红,我赶紧制止了同学们,并鼓励小宇再好好想想。
下课后,我把小宇叫到了办公室。
我轻轻地问他:“小宇,是不是老师刚才的问题太难了,让你不知道怎么回答呀?”小宇沉默了一会儿,小声地说:“老师,我……我其实是没听懂。
”我接着问:“那为什么上课的时候不向老师提问呢?”他低着头,咬着嘴唇说:“我怕同学们会笑话我。
”听到他的回答,我的心里一阵难过。
从那以后,我特别留意小宇在课堂上的表现。
我发现他并不是不聪明,而是因为缺乏自信,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于是,我在课堂上会有意地给他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每当他回答正确时,我都会大力地表扬他,让同学们给他鼓掌。
慢慢地,小宇开始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虽然有时候回答得还不是很完美,但他的眼神里多了一份自信和勇气。
除了在课堂上关注他,课后我也经常找小宇聊天。
我了解到他的父母工作很忙,平时很少有时间陪他,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没有人可以依靠。
知道了这些,我更加心疼这个孩子了。
我跟他说:“小宇,老师就是你的依靠呀,只要你有不懂的问题,随时都可以来找老师。
课堂观察的三双慧眼
课堂观察的三双慧眼
双慧眼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一起进行课堂观察的行为。
它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更好地调整课程,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最近,我在教室里参加了一次课堂观察,发现了三个双慧眼:一是学生,他们聚精会神地跟着老师的话,用心记笔记;二是老师,他紧密地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提示;三是观察者,他们仔细观察学生表现出的技能,并记录下学生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的关键语言和行为。
本次课堂观察,不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教学技能,也让我对课堂观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证明双慧眼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活动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双慧眼,它能从学生角度帮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能力,以便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措施,更好地解决和应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因此,双慧眼不仅有助于老师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推广双慧眼的应用,为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作文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作文
教室里,阳光斜斜地照冲冲从里面出来,落在老师的书桌上,也落在我的笔记本上。
我异常严肃地地静静地聆听着老师讲课,她的声音低沉而轻淡谦逊,像是冬日的暖阳,消饵着我内心的酷寒。
我一直爱着了看老师的眼睛,那是一双充满智慧和慈祥的眼睛。
它能深刻洞察我的内心,能再理解我的困惑,也能看见我行踪的潜力。
它恍若手中几乎掌握刺透一切表象的能力,折向我灵魂深处。
我你记住有一次,我毕竟考试失利而懊丧暗暗心惊,躲在角落里沉默无言啜泣。
老师走出去,探手摸着我的肩膀,也没责怪,也没挖苦挖苦,不过是是因为用那一双蕴满慈爱的眼睛盯着我,好似要将我的忧愁慢慢地融化掉。
那一刻,我感应到了充彻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心中的阴霾也慢慢的地的四散。
老师的眼睛,不单是知识的窗口,更是心灵的港湾。
它能增加我的热情,能纵骑我的方向,也能在很惶恐的时候给我力量。
我像是看见了老师用那双慧眼,发现自己到了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并将它们微亮,映亮未来的路。
一些光芒,照向黑夜了我的青春,也映亮黑夜了我的梦想。
我去好好地的好好的珍惜老师的教诲,也好好地珍惜老师的慧眼。
当然了我很清楚了,正是这双充满智慧和慈爱的眼睛,让我特别注意到了更宽旷的世界,也让我曾经的的了一个好点的人。
教师的慧眼洞察
教师的慧眼洞察教师是社会中一群非常重要的人群,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和使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慧眼洞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洞察到学生的潜能、需求和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首先,教师的慧眼洞察能够帮助他们发现学生的潜能。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可能有着特殊的才能和潜力。
而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兴趣,能够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在艺术方面有着出色的天赋,而有的学生则在科学领域表现突出。
教师通过洞察学生的潜能,可以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使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的慧眼洞察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学生的需求。
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困难。
有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挑战和刺激,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馈,能够洞察到学生的需求,并据此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比如,对于那些需要挑战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高难度的任务和问题;对于那些需要支持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辅导和指导。
通过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此外,教师的慧眼洞察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扰。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比如学习困难、情绪问题等。
而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表现,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扰,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比如,一位教师可能会注意到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心不在焉,于是他会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他的困扰并给予适当的关怀。
通过教师的慧眼洞察,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帮助,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和面对困难。
总之,教师的慧眼洞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的潜能、需求和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教师的慧眼洞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还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扰。
《教师的项修炼》读后感
《教师的项修炼》读后感《教师的项修炼》是一本关于教育的心灵之书,它以高度的热情、细致的关注、深邃的思考、幽默的语言,向我们阐明了什么是好的教育和好的教师。
本书的作者项立刚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他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心理咨询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从七个方面总结了教师的项修炼,分别是:慧眼、慧思、慧口、慧心、慧手、慧教、慧行。
慧眼是指教师观察学生的能力,只有教师才能真正理解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
慧思则是指教师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只有对待问题有深刻思考,教学才能更有效。
在慧口方面,教师需要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语言以及良好的语言习惯去影响学生,呈现高质量的教学。
而慧心则是指教师具备的在教育中产生引导与感染力的真诚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具有深厚的爱心。
慧手是指教师的技术能力,既要掌握教学技巧,还要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慧教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理念,应该从学生的情感、认知、成长等多个方面进行教育。
最后,慧行指的就是教师应该做出的信、勇、诚、爱和责任五种品质,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
读完本书,我深深被项教授的教育思想感动。
教师的项修炼,是一种全面的素质修炼。
教育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更需要老师的技能、态度和品德的提升。
这本书用丰富的教学实例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尤其对我们肩负着教育重任的教职人员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总的来说,《教师的项修炼》是一本可读性极高的好书,它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可落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也为读者带来了关于教育目的、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反思。
希望更多的教育从业者和年轻人能够阅读和研究这本书,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素质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教学主张:打开专业成长的“天眼”
教学主张:打开专业成长的“天眼”教学主张:打开教师专业成长的“天眼”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研究,要把优秀教师培养成为卓越教师,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并围绕教学主张开展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1.教学主张是专业影响力的核心。
优秀教师在专业上有两个基本特征:有经验、有思考。
有经验,但经验也可能成为的桎梏,提炼教学主张也就是引领优秀教师把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或用理论来充实、改造自己的经验。
有思考,但思考往往缺少系统和深度,只有经过理性加工和自我孵化,教学思考才能提升和发展成为教学思想。
2.教学主张是名师的“第三只眼睛”。
名师区别于普通教师就在于这只“天眼”,这只“天眼”有时像显微镜,可以看清很细致、很弱小的教育细节;有时像望远镜,可以看见很远很远的发展未来。
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只专业的眼睛、智慧的眼睛。
教学主张是名师钻研和解读教材的独特视角,赋予教材个性和生命;不仅是名师教学特质、个性的内核和前提,而且也是教师教学深度、高度的基础和保证,可以有效防止同质化和平庸化。
3.教学主张是名师发挥专业影响力的核心因素和有力凭借。
就名师而言,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实际上就是“给自己树立一面旗帜”“自己定义自己的教育”,这个过程是教学品牌和新的教学理论的培育与创立的过程,是往教育家方向和境界发展的过程。
”提炼教学主张不仅是名师个人专业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名师专业担当和社会责任。
4.教学主张形成的两条路径。
教学主张的形成,主要的路径有两条,一是归纳推理,二是演绎推理。
关于归纳推理,其特点是实践导向、“兴趣”驱动、做事逻辑。
关于演绎推理,其特点是理论导向、“课题”驱动、学理逻辑。
实际上,两条路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独立路径,它们之间是想到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多数名师教学主张的形成走的是综合路径,既有演绎又有归纳,关键在于适合各自的发展特点。
5.教学主张提炼的三种视角。
这三种视角包括学科的视角、教育的视角和儿童的视角。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作文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作文
教室里,阳光透过缝隙窗子窗户,落在讲台上。
老师在黑板上顺手又写几个字,后再再扭过身,目光扫过台下。
那一双眼睛眼睛,像两颗亮晶晶的星辰,带了温柔似水如水的光芒,照亮黑夜黑夜四周各个角落。
这双眼睛,能能把握到一切孩子们追踪住的脆弱。
当小明课上悄悄的嚎啕时,老师走出门,探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句温暖的话语,让小明破涕为笑。
这双眼睛,能咋抓到孩子们内心的渴望。
当小丽课堂上老师举起手解释,声音都些略略发抖时,老师劝解和帮助和鼓励的眼神,给了她勇气,让她坚强勇敢的地思想感情自己的想法。
这双眼睛,能敏锐的洞察孩子们独有的地方的闪光点。
当小华在绘画课上画了一幅抽象画,同学们都并没有表述时,老师却瞧见了画中的奇思妙想,并造成了肯定和赞扬。
这双眼睛,也面带一丝义正词严,让孩子们很很清楚规矩和责任。
当小刚课堂上老师开小差时,老师的目光,如同一道闪电,让他清醒过来着从里面出来下了,原样踏心踏实专注于学习。
老师的慧眼,映亮了孩子们行进的道路,感应着他们走入十分美好的未来。
这双眼睛,像是细雨润物,柔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在爱的小心呵护下茁壮生长。
换算下来孩子是一颗独一无二的星星,耐心地等待着老师用慧眼去才发现到,去映亮。
老师的慧眼,是孩子们生命中最起码地的礼物,它将映亮四周孩子一生的道路,让他们在人生的舞台上耀眼光芒。
教学主张是名师的“第三只眼睛”
龙源期刊网 教学主张是名师的“第三只眼睛”作者:余文森来源:《新教师》2018年第02期尼采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眼睛”,因而有各式各样的“真理”。
神话小说《封神榜》里的闻仲太师和二郎神因为拥有一只“天眼”,所以能够看到许多常人看不到的东西。
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就在于这只“天眼”。
这只“天眼”有时像显微镜,可以看清很细微、很弱小的教育细节;有时候像望远镜,可以看见很远很远的发展未来。
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只专业的眼睛、智慧的眼睛,它能够帮助名师看到普通教师看不到的内在的、本质的、深刻的东西,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内行为什么能够看到门道,就因为他有这只眼睛。
提炼教学主张就是打造这只眼睛,让名师独具慧眼,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
不同教学主张的名师,对同样的教育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立场和见解,这是名师教学个性、特色、风格的内核和源头,失却教学主张,教师的教学个性、特色、风格就会失去灵魂和品质,就会蜕变为教学“表演秀”。
具体来说,教学主张是名师钻研和解读教材的独特视角,是名师发现、挖掘教材新意的探测器,用主张来解读教材,才能赋予教材个性和生命;教学主张是名师引领和统领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导航器,它使名师的教学活动深深地“烙上”自己的色彩和痕迹,从而展现出独特的韵味、格调、风貌。
从实际来看,成熟的教学主张不仅是名师教学特质、个性的内核和前提,而且也是教师教学深度、高度的基础和保证,可以有效防止教学同质化和平庸化。
名师区别于普通教师不在于一节课上得怎样、水平高低、效果好坏,而在于教学的整体面貌、气质、格调,而这一切背后的决定因素就是教学主张,就是这只“天眼”!(摘自《教师主张与名师成长》,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教师要具备第三只眼睛
教师要具备第三只眼睛,这只眼专供欣赏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
李、宋两位有着30年教龄的教师举行公开课。
人们评价李老师授课的方式过于陈旧,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需要更新教育观念。
李老师似有不悦。
仿佛说:“我教了30年,反倒不会上课了?”宋老师的课赢得满堂喝彩。
人们纷纷请教宋老师,本堂课的授课思路是如何设计的,用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都参照了哪些资料?宋老师谦虚一笑:“我用了30年的时间和精力来上这堂课。
”听者愕然,进而释然。
原来,李老师教了30年,不过是重复了30遍老教法而已。
而宋老师则是在日日教学的过程中,时时更新着自己,以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我们说,李老师永远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而宋老师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教育家。
我们的教育是多么期盼像宋老师这样的人才大量涌现。
哪一位当教师的不想成为宋老师这样的人呢?怎样才能达到宋老师那样的境界呢?让我们睁开那双专供欣赏自己、自我陶醉的眼睛,随时发现自己的长处,乐滋滋地回味取得的成就,进而或默记于胸,用于今后课堂上的胸有成竹、厚积薄发:或归纳成文,哪怕是“火柴盒”“豆腐块”,既能贮进日后的知识宝库,也可勇敢地寄出去,赢得几文“润笔钱”,做自斟自饮的酒资。
有谁能体味为师之乐?办公室的闲谈中时常有这样的场面:某老师下课后,眉飞色舞地说:“X班的XXX同学难于管理是出了名的,可在我的课上却循规蹈矩的,邪了!”邪吗?这不正是你管理或是引导得法吗?为何不总结一下,写出来让大家学习呢?XX班的语文成绩一度在全年级考试中一塌糊涂,可自你接手后稳步上升。
在这次期末测试中,一下争了个头牌。
你仅仅是沾沾自喜吗?这其中付出的血汗,只有你知啊!你难道不想让领导了解你的辛苦吗?写出来吧,写出劳动的技巧,写出劳动的过程,写出劳动的收获和欣慰。
不是标榜自己,而是将自己的一分财富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似乎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在意“桃李满天下”的称誉,都满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师不必不如弟子”的开脱。
教育的第三只眼原文摘抄
开启教育的“第三只眼”教育的世界,是与孩子生命相遇的世界,是唤醒孩子灵魂的世界,是师生在教育天地里共同成长的世界,是无数美好瞬间在这里集合的世界,也是向这个世界成就并呈现一切美好的世界。
教育很美好,教育真的可以很美好,教育真的可以更美好!然而,我们的一双“肉眼”常常被浮躁喧嚣所遮挡,被光怪陆离所迷惑,被功利尘埃所蒙蔽,被世俗蛛网所掩盖,被眼疾眼患所困扰,因而不但超越不了常人的视野,而且在正常的视线范围之内,都达不到应有的视力,让我们看不远,也看不真,看不清,看不透,还看不见,甚至看偏,看走样。
教育应该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学校却用紧闭的大门将孩子与外界,与这个世界隔绝开来,对孩子进行军事化、封闭式的管理,这种模式下的教育培养出了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应该给孩子以分数,没有分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缺少内核的教育,然而教育不能只有分数,除了分数之外,我们还要给孩子比分数更重要的,能够陪伴孩子一生的更为有用的东西,可是我们的教育却被异化成只有分数的教育,分数成了教育的唯一追逐目标,应试成了教育的唯一属性,教育的一切取向都是为了孩子九年、十二年之后的那两天考试,而没有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这实际上就是教育的“近视”。
现在的教育,孩子们应该差不多做到有学校上,甚至有好学校上了,但是盲目的择校热、择师热,却有增无减,愈演愈烈,殊不知,没有最好的学校,也没有最好的老师,更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生动活泼而个性化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满足孩子不同的需要,适应孩子不同的天赋,然而同质化的教育,统一的标准,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排名,让更多的孩子被动适应,失去了个性,甚至把绝大部分的孩子丈量成了差生;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当然也不仅仅是校舍、装备上的公平与均衡,而是学校发展软实力,包括学校内涵发展、教师发展的公平与均衡,但是在一些地方,则一味追求校舍的高大上,设施设备的全而新,这与教育的公平与均衡是背道而驰的;老师,绝对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与你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无怨无悔地为你的孩子而默默地付出,心甘情愿地为你的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而无私奉献的人,也可以说绝大多数老师都是为人师表,尽职尽责,忠于职守,没有私心杂念的,很多老师真的是坚守三尺讲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的第三只眼是慧眼
教师的第三只眼是慧眼
王仁甫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教师的两只眼睛,应该是关注人以及人的发展,关注民族的命运以及人类的未来。
但事实上,我们的双眼常常被功利尘埃蒙蔽,受世俗蛛网牵制,超越不了常人的视野。
在这种隋况下,我们应当修炼出第三只眼。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王仁甫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
【相关文献】
1.谈谈教师的第三只眼
2.教师的第三只眼是慧眼
3.教师的第三只眼是慧眼
4.教师的第三只眼是慧眼
5.用第三只眼睛看大赛——兼谈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做一个有“慧眼真心”的教师
做一个有“慧眼真心”的教师作者:胡欣红人们常说:一辈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人生的莫大幸运。
对于普天下的教师而言,教书育人一场,如果能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那更是梦寐以求的无上荣耀。
“做一个怎样的教师?”“怎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我时常在夜深人静之际反复追问自己。
从教近二十载,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思考。
近来又觉得颇有所悟,认为应该做一个具有“慧眼真心”的教师。
慧眼乃佛家五眼之一,是对于诸法实相已经完全明白的开悟者所拥有的智慧之眼,能够不受身心世界的束缚,出生死轮回,看到过去和未来。
教师的“慧眼”则是权借佛法精神的一种善巧说法,是指教师能够领悟教育规律,洞察教育本真,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实事求是地说,要想拥有慧眼绝非易事,需要长期的修炼和积淀。
以笔者之见,既要能够“接地气”,也要“有人气”,还应当学会“看天气”。
“接地气”是指扎实钻研本专业。
上课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要想上好课殊为不易。
从教之初,奉教参为圭臬,在依样画葫芦之余再添上一些奇闻逸事,备课过程可谓“轻松加愉快”。
上起课来,自我感觉也极好。
如今回想起来,真是“无知者无畏”!随着阅历的加深,反而觉得没有一堂课可以等闲视之,简直有点寸步难行。
现在对备课的理解,绝不仅仅局限于坐在办公室里钻研教材,更注重课余的阅读与思考,乃至于生活中的点滴见闻亦能在不经意间触发灵感。
读书、看报、上网、聊天……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信息,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资源。
课如人生,积淀越深厚,就越有品位!“有人气”是指真心关爱学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个仅关注本学科的教师,可能会有“高度”,但却缺乏“温度”。
没有了“温度”,所谓的“高度”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古圣云:“亲其师,信其道”。
因此,一个只知道在本专业范围内打转的教师,至多只能停留于授业解惑的“业师”层面。
欲臻“道师”之境界,必须走进学生内心,真切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为师者,当能以真诚之心关爱学生,以朴实之言行引导学生,以宽容之情怀感化学生。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是指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态度。
这种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方式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永新教授在这本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向我们详细地阐述了这种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书中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概念。
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式,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介绍了许多教育创新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具有启发意义,而且可以供我们借鉴。
书中还讨论了教师成长的问题。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成长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朱永新教授认为,教师成长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的提升,二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三是教育实践的探索,四是反思和研究的习惯。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第三只眼,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能够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朱永新教授在这本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详细地阐述了这种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这本书,从中汲取营养,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老师的慧眼
老师的慧眼在写作关于“老师的慧眼”的作文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1. **慧眼的定义**:首先,可以解释“慧眼”一词的含义,即具有洞察力和敏锐观察力的眼睛,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2. **老师的角色**:描述老师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
3. **慧眼的体现**: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展示老师如何用他们的慧眼发现学生的潜力、问题或者需要帮助的地方。
4. **影响和改变**:阐述老师通过慧眼发现问题后,如何采取措施帮助学生,以及这些措施如何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5. **个人感悟**:最后,可以表达自己对老师慧眼的感激之情,以及这种慧眼给自己带来的启发和成长。
以下是一篇简短的作文示例:---**老师的慧眼**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有一双慧眼始终注视着我,那就是我的老师。
老师的慧眼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洞察,更是对学生个性和潜力的深刻理解。
记得有一次,我在数学竞赛中失利,心情十分低落。
老师并没有直接安慰我,而是用她那双慧眼发现了我的焦虑和不安。
她没有批评我,而是耐心地分析了我的错误,并鼓励我从中学习。
她的慧眼让我意识到,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从中吸取教训。
老师的慧眼还体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理解上。
她总能发现每个学生独特的闪光点,并鼓励我们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她的引导下,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步。
老师的慧眼,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她的洞察力和敏锐观察力,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在失败中寻找成长的机会。
我深深地感激老师的慧眼,它不仅改变了我,也让我更加坚信,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
---这篇作文简洁地表达了对老师慧眼的感激和认识,同时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篇文章是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开封会议上推荐的,我读后觉得启发不少。
特此推荐给教育战线上的各位同仁,以共勉。
————missforever_cy教师的第三只眼是慧眼教师的两只眼睛,应该是关注人以及人的发展,关注民族的命运以及人类的未来。
但事实上,我们的双眼常常被功利尘埃蒙蔽,受世俗蛛网牵制,超越不了常人的视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修炼出第三只眼,这只眼就是超越自然眼的慧眼。
用第三只眼关注学生的那块“大石头”[思考]这是一个教育演示:一位老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入若干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直到高出瓶口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满了吗?”学生答道:“满了。
”接着,教师往瓶里装碎石,摇了摇,又问:“现在满了吗?”有学生答道:“可能还没有。
”随后,教师又拿出沙子往里装,使劲拍了拍,又问:“现在满了吗?”学生们大声应道:“没满!”最后,老师拿出一壶水往里倒,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
他望着学生:“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结论当然不止一个。
老师最后说:“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如果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也许你就永远也没有机会把它们放进去了。
请你们想一想,你的生命中应该首先放进什么样的大石块呢?”这个演示对于教育的思考点在于:什么才是学生生命瓶中的大石块呢?多少年来,我们都在批判重智轻德、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批判满堂灌、填鸭式,批判应试教育,批判知识本位,但为什么还是改观不大,甚至某些方面某些地区某些现象还有越演越烈之势呢?原因很复杂也很简单:教科书里载的全是知识,你得让学生掌握;考试卷里考的全是知识,你得让学生考高分。
作为教师,就用一只眼紧紧盯住“知识”吧!多年以来,教学上一直力主抓“双基”,升学试卷也逐渐由知识本位变成了相对的能力本位。
于是,技能训练进一步提到了相应的地位。
在教学和备考实践中,教师们便又用另一只眼紧紧盯住了“技能”。
面对现实,种种困惑:我们怎么能够超越“知识”和“技能”教育呢?怎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本教育呢?在目前情况下,只好修炼出第三只慧眼,好好盯住学生生命中那一块“大石块”。
“大石块”的喻义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有五大因素:崇真、向善、尚美的美德,自尊、自律、自立的品格,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理智处世、宽容别人、追求和谐的风貌,志存高远、报效祖国、胸怀天下的志向。
这些因素就应该是我们教师首先装进学生生命之中的“大石块”,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夯实的基石,逐渐树立的精神支柱。
[案例]刚下数学课,老师就拿着一张纸来找班主任,那是学生在课堂上对的对联。
上联是:“分不在高60分就行何苦夜以继日”,下联则五花八门,诸如“女不能丑60分不行但愿……”,让人看不下去,可批语是“妙哉!”;也有唱反调的,如:“分不可低60分哪行还得焚膏继晷”,可批语是“笨猪!”。
看样子,参与的人数不少,时间不短。
老师们见了,气得火冒三丈,连声要求严惩。
班主任心中有数:始作俑者十有八九是柴珉。
他是高二下学期转学进来的,很有些聪明才气。
班主任不露声色,把事情弄明白后,第二天没有开班会,也没有在班上公开批评此事,只是请语文教师上了一节对联评析课。
柴珉评析了对联,更评析了自己。
[评析]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五点:(1)柴珉的生命之瓶里首先装进了一块歪斜的“大石块”,妨碍着他装进新的东西。
所以,必须先帮助他取出旧“石块”,再装进新的有价值的“大石块”。
(2)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缺失的最重要的东西往往被一些智力因素掩盖着,教师应该学会掀开智力因素的面纱,找到能对学生终生起重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
(3)班主任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富有理智和智慧,不是简单粗暴,而是动情晓理。
用第三只慧眼关注学生的那块“长板”[思考]管理学上有一种“木桶理论”: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要想装得满桶的水,就得“补短”;一个团体,它的能量取决于最弱的那一个成员,因此,要想增强团体的能量,就得“治弱”。
教育者面对差异学生,常常喜欢搬用“木桶理论”作为“补差”“治跛”的理论支撑。
但是,如果不研究学生个体的强势智慧和弱势智慧、外显才能和内藏潜力,而强制性地对他进行补差,势必会强化他的“弱势心理”,而且还会抑制他强势智慧的发展。
因此,我主张:补差有度,扬长无限。
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木桶理论”是唱反调的。
最短的木板决定水桶的容量是在静止状态下的结论,你往最长的木板方向倾斜一下不就得了吗?最弱的成员决定团体的能量是在某些情况下的结论,真正决定团体命运的还是“长板”。
一个团体固然应当注意让每一个人缩减短处,但是最重要的是创造条件把每一个人的长处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形成群体优势。
我们必须有第三只眼,好好盯住每一个学生的那一块“长板”,创造条件促使他的强势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又是一种教育智慧。
[案例]某中学高一共有四个班,全是最后一批录取入校的,完全按入学成绩平行分班。
学校实施“差异和谐教育模式”已有多年,虽有些成效,但困惑还是很多。
学校提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即两个班进行一般性的差异分层教学实验,一个班进行“补差”实验,一个班进行“扬长”实验。
经过一个学期便泾渭分明了:在“补差”班,从学生的单科来看,有一部分同学原来差的学科也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却是越补越差了。
分析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师生都似乎只见“差缺”,不见“优势”,便逐渐形成了一种“弱势心理”,产生了“补差”负效应;二是学生的“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形不成上进心态;三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差缺不是一科两科,而是大部分学科甚至所有学科。
因此,整个学习氛围补不上来。
而“扬长”班的总体趋势却呈现上升状态。
其原因也有三点:一是师生都逐渐发现和重视“优势”,渐渐形成了一种“优势心理”,产生了扬长效应;二是由于学生的优势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潜力得到了相应的开发,便逐渐形成了上进心态;三是学生个体特长的发展带动了整体学习情绪,点燃了希望之光。
最后,“补差”班自动消亡,学生纷纷加入了“扬长”班学习,两个普通班的学生也自动进入了课外“扬长”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扬长教育”模式。
[评析]教育是有规律的,但是,当下的教育却往往脱离教育规律的轨道。
根本问题在于:教育面临着五种力量的拉扯,一是高考的指挥棒,二是学科知识的要求,三是学生自身学习状态,四是社会的客观需求和世俗观念,五是市场经济的功利行为。
教育在竭力遵循规律的同时常被动地偏离轨道,这是当下教育的最大尴尬。
我们当下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一切条件,努力使教育回归自身规律。
而这种回归的核心就是让教育适应学生自身差异和谐发展的规律。
传统的教育往往更多地关注人的弱点和短处,强调克服和补救人的弱点和短处,而现代教育则要更多地关注人的优势和长处,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优势和长处。
用第三只眼关注学生的那圈“光波”[思考]当上世纪末,西方国家将爱因斯坦评选为20世纪“千年思想家”之时,世人开始或进一步思考一些问题:科学和思想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思想的内涵该怎样理解?教育界应该从中获得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其实,爱因斯坦从中学时代起,就把他追逐光波的奇想称为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朴素的思想实验”,而对广义相对论的思考则是从一个坠落的电梯的种种设想开始的,这个“电梯”成了爱因斯坦做“思想实验”的工具。
可见,在爱因斯坦的概念里,科学是思想的实验。
这里,姑且用“光波”来借代“思想”。
古今中外的名人,尤其是那些学历层次并不怎么高、学习成绩并不怎么好,却创造了辉煌成就的人,除了他们在某些领域里有偏异奇才外,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他们的特殊思想因素。
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曾经批判过“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倡导“过程与结论并重”的教学。
于是,教师的两只眼睛,一只盯住了结论,一只盯住了过程。
这似乎就是完美的教学了。
但是,我们还得深究下去:要使一个过程得出一种正确的并富有创新性的结论,取决于什么样的因素?固然,就学生的学习来讲,过程首先是知识的调动和运用,同时是实践的探索与技能的操作,但是,无论何种因素,成功的先导性和统领性因素还是思想。
因此,教师必须修炼出第三只慧眼来关注学生的“思想”,这是现代教学境界的重要支撑。
[案例]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有一课是《我要的是葫芦》。
老师在黑板边挂了一个葫芦。
讲到一定的时候,老师贴上“谢”字的卡片,教学生认读,而后贴上“花谢了”的卡片,让学生齐读。
读后,老师问:“花谢了”是什么意思?有的答“花落了”,有的答“花掉下来了”,有人迟疑地答道:“长果实了。
”老师笑了,说:“谢”是“落”或“掉下”的意思,这回答得对。
“长果实了”回答得很新鲜,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有人说:黑板上挂着葫芦呀!老师说:你把“花”和“葫芦”联在一块想,是吗?回答说:是。
又有同学说:我看到,菜园里花一落瓜就现出来了。
老师说:啊,你是从菜园里的现象想出来的。
太好了,同学们,把一种东西同另一种东西联在一起想,叫做联想。
这个教学细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花开——结果实——花落的自然规律。
[评析]这则课例启示我们,关注学生思想的“光波”应该做到如下几点:(1)适度超越“就知识而知识”的僵化教学,从知识背景、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势等角度有机地揭示出一些思想因素。
(2)摒弃“知识割裂”的小贩式教学,从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内在结构、知识体系的建构等角度揭示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3)探索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创造时机点燃其思想火花,让学生从中获得思想的愉悦体验。
(4)强化思维训练,学会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还要学会在教学结束后留下悬而未决的思考问题,根据学科需要有计划地设计系列思考训练。
(5)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适机引导其思维或归纳或演绎,或聚合或发散,或求同或求异,创造一定的火候将其引向某种深度和高度。
从对学生终生负责的角度考虑,在当下教育的一些难以突破的现状面前,作为教师,应该修炼出第三只慧眼。
尽管这种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局限性,但不失为升华教育境界的一种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