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老板_中国芯酸往事

合集下载

股东董事执行职务造成损害的赔偿案例

股东董事执行职务造成损害的赔偿案例

股东董事执行职务造成损害的赔偿案例示例文章篇一:《股东董事执行职务造成损害的赔偿案例:那些让人深思的故事》我呀,最近听了好多超级有趣又让人深思的事儿,今天就想和大家唠唠股东董事执行职务造成损害的赔偿案例。

这事儿听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其实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小状况一样,听我慢慢说,保证你们能听懂。

就说有这么一家小公司吧,公司里有个股东董事叫李叔叔。

李叔叔在公司里权力可不小呢,大家都觉得他做的决定肯定是对公司好的。

有一次啊,公司打算做一个大项目,这个项目是要生产一种新的玩具。

李叔叔呢,就特别积极地去联系供应商,找各种资源。

可他呀,没有好好调查这个供应商的情况。

他就像一个粗心的小探险家,没有看清楚前方的路就一股脑儿地冲了进去。

结果呢,这个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质量特别差,做出来的玩具根本就卖不出去。

公司可就因为这个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这时候,其他的股东就不乐意了。

他们就像一群被抢走了糖果的小朋友,特别生气地对李叔叔说:“你看看你干的好事儿,你怎么能这么不负责任呢?”李叔叔这时候也很愧疚,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低着头不说话。

那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这就是股东董事执行职务造成损害了,按照规定,李叔叔是要赔偿公司损失的呀。

还有一个例子呢。

有一家大公司,里面的股东董事王伯伯。

王伯伯在公司负责市场推广这一块。

他呢,想要让公司的产品一下子变得超级有名,就像那些超级明星一样闪耀。

于是他做了一个很大胆的计划,花了好多好多钱去做广告。

他觉得只要广告打得响,产品肯定能大卖。

可是他没有考虑到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就像一个想要盖高楼大厦却没有打好地基的人。

结果广告虽然做了,但是公司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产品的销量却没有像他想象中那样增长。

公司面临着很大的财务危机。

其他股东知道了这件事,都跑来质问王伯伯。

一个股东着急地说:“你咋想的呀?这钱可不是你一个人的,你这么乱来,把我们大家都拖下水了。

”王伯伯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他知道自己在执行职务的时候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害,是要承担责任的。

中国锂电企业

中国锂电企业

中国锂电十年简史2009年8月十年如一日,在中国,锂电与互联网一样年轻,jiqing(汉字为敏感字显示不出)澎湃,在建国60年之际,河南思维将联合电池网论坛,腾讯科技频道,新浪财经频道,搜狐财经频道,《电池》《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深圳特区报》等相关媒体的相应版面(以上媒体在确认中,存在不确定性),由既有记者功底,又有6年锂电实战经验并继续在锂电业爬摸滚打的我司销售副总吴松良先生主笔.届时可能会邀请我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别作序和结尾语,隆重推出<<中国锂电十年简史>>的提纲,书本将在明年根据反响决定是否出版,现郑重声明:(一)只写提纲是由于时间关系,同时出于严谨,提纲陆续挂出来先接受批评指正.(二)提纲中涉及到的公司,人物,职位等敏感因素存在考证上的技术难度,难免有误,请相关公司谅解并提供修正资料.(三)河南思维实力雄厚,不会接受任何硬性广告费和软性广告费之赞助,河南思维亦会客观介绍自己公司,树立榜样.(四)作者用实名不排除会产生宣传公司及自己的客观结果,但非根本,请理解,同时高度欢迎同行跟进之.(五)将分为<<电芯企业篇>> <<材料企业篇>> <<PACK 厂篇>> << 设备厂篇>>,每篇会简要描述创立人总工技术骨干销售精英,这里涉及到一个公司及当事人是否愿意被披露的敏感问题,所以若当事公司及当事人不愿意被披露,请来电来邮,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六)联系方式*****************************一、BYD(比亚迪)十年前的某一天,在镍氢镍镉上尝到大甜头的王老板下令进攻中国还没人做,小鬼子作了6年,在市场上卖100多美金的锂电池.资金哪里来,表哥吕先生(现为BYD第三大股东,巴老入股前一直是第二大,纸面身价60亿左右)在银行嘛,可以借,至于借多少就不说了,中国人都说那数字不吉利,看来不是这样.技术哪里来?那不简单嘛,王老板本人乃中南高材生,别忘了手下有六大项目组长呢.一是锂电第一meilv吴丛笑二是刘卫平先生三是王继生先生四是罗年生先生五四是蒋锐先生前两个天下人都知道他们现在哪里王继生先生此君乃才人也与王老板一样草根出生家里也是很困难的但技术出众王老板想到的他基本上能做到王老板没想到的他也能想到做到罗总怕是现在圈内徒弟最多的总工了现在开了鑫晟(后面有专题)王老板挺好的给大家原始股但公司缺资金呀光表哥的那点钱车水杯薪怎么办以六大组长为代表的高中管理层可以买原始股但继生君实在家里困难哪有资金呢于是出走了出来后弄了个华粤宝帮HYB干起来后被邦凯的高萍女士与傅启源先生相中,于是在大浪成立了现在名列前三的邦凯继生君乃天生的从职业经理人向BOSS 兑变的楷模几年后的某一天在江西吉安一个叫优特利的公司诞生了法人兼董事长不说大家也知道深圳公司在光明新区的汇业科技园第四大组长蒋锐君当年每天都解剖小鬼子的18650 , 深夜了还在看正极片怎么也掉粉负极片也有析锂的?小鬼子也不是神呦 BYD坚决相信自己能做出园柱来, 蒋君现任联科新能源技术老总.在联科是与骆耀(镍氢总工)并为老板杜总的左臂右膀.,虽然六大组长与王老板每晚解剖18650 但真正作出来的还是方形铝壳不是作不出18650 而是MOTO的大哥大开始用镍氢后面用一段时间的日本的圆柱后面“掌中宝”出来不再用圆柱改为方形了铝壳在王老板公司作出来后一个财富神话诞生了从此一个大陆王姓老板的名字开始在小鬼子那经常被引用几年后的某一天与台湾首富口枪舌战与太平样彼岸的被中国股民顶礼膜拜的巴老携手共造用新能量驱动的代步工具BYD上海工厂几乎专为NOKIA定做同时国内一些实力手机像天宇也是其客户上海总经理肖锋 06年是深圳BYD的研发老大与第二事业部(锂电事业部)总工刘卫平平级现在上海技术部经理雷磊中南毕业待人热情正极组长贾长迁山东人也工作严谨待人友好BYD人才济济很多人年轻有为研发也很实力像第五届华南论坛演讲的材料评审科长胡学平王国亮比我小3岁但演讲的内容非常有深度很多人虽然听不懂但感觉就是有味道!期待第六届有更多BYD高手的出席我也继续会来讲市场!二、BAK(比克,电芯生产商,美国NSDQ上市)在深圳西北部有个叫石岩的镇, 工厂林立, 2001年的某一天,一位东北汉子在这里筹建一家电池厂, 名为后来搅动江湖的比克,至于为何取名比克,版本众多,无从确定,估计只有李老板知道,李老板是位很灵敏的人,就象当年炒股买国债一样走特色路线并且动作火速02年6月即投产, 投产一年后每天产30万天啦 30万什么概念特别是今天产30万不知道卖给谁去30万李老板还觉得不够当时确实销路好呀你想想02年正是手机普及年多少人开始买第二块手机电池买飞毛腿的买知己的买超力通海陆通的等等这些PACK 厂自己没作电芯呀哪里来买比克的呀所以李老板一路高歌基本到年底就有40 50万的产量了李老板向来是资本高手05年1月顺利纳市场外交易 1年后转板成功日后的事大家很清楚了不再多写.强将手下无弱兵呀下面总经理张伟强先生确实是一博士呢还是清华的此君后面创立了3EX 从职业经理人完成了向BOSS的转变 3EX从创立时仅靠张总的资金和带领的团队坚持到现在很不容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一直作高端市场, 没直接参与B品斗争.生产副总邹严龙也是一位既有技术功底又有管理能力的高管邹总应该一直来受公司器重但后面还是觉得作BOSS爽现为9000能源老板在奔康工业区当时的研发中心主任为黄加军这是一个年轻人的楷模一个本科生能从到公司后一直到现在还在比克干得如日中天可以称为资深高管了BAK上市后向来人才济济,现在研发老大为声名显赫的毛博士执行主任为中洋结合的邓博士现在是骆博了BAK向来可谓人才辈出,像现在与黄加军搭档负责铝壳车间的腾鑫哈工大硕士年轻有为待人诚恳实在典型的山东人性格,研发中心06年进来的唐联兴工作扎实功底深厚待人热情现已成为王驰伟博士走后研发中心众多工作的主要参与者BAK对高端人才的重视与争夺超过他的榜样兼对手,像另一泰斗级高手郭博士也在比克天津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但BAK毕竟成长太快很多配套的软条件还没在完善中所以很多中端人才相继出来作总工了给其他日产10万以下的公司提供了不少人才,被誉为"黄埔军校"比克一些元老级的部长以陆小飞部长田井才部长为代表如日中天只要这些部长们能继续几年如一日的干下去估计有分到比克更多发展成果的可能三、BK(邦凯,已经申报材料)话说当年王继生先生从BYD出来,共同打造出HYB后,与傅启源先生,高萍女士共同建立了邦凯,创立当年也赶上了铝壳发展的好时机,01年王领衔粱金等主持的《方型电池产业化研究》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在看来铝壳谁都会作,没什么技术含量, 但当时还是含金量很高的.邦凯(BK)的特色与比克迥异,BK求稳求利润,规模第二,所以BK多年来量不是很大,但几乎年年都盈利了,BK的人力资源成本也相对控制一些, 继生君走后, 先后一些博士像黄穗阳等都在BK干过,黄博原在国光作过总经理,到BK后创立了华南锂电论坛并成功举办首届, 后面一些重量级像薛嘉渔博士先后在BK任技术总监, BK现任总监肖世玲, 软包叠片总工王文成软包卷绕总工张宗林铝壳任望保其中阿宝年龄不大 08年肖世玲任铝壳总工时还是工程部长都是内部提拔起来的BK资深实力技术派, 很被看好.理由是在BK这么多年,融入了BK的文化中去了.邦凯现任采购部经理卢彩云身材高挑砍起价来一般人(反正我是)招架不住采购工程师像原来的林丽现在的徐芹相对来说“温柔”多了BK在07年08年GSL飞涨及去年10月开始的风暴中还能盈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老板对以GSL,三元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动态的把握及储备. 第二点是成本的把控作为非常好 BK原料的价格绝对是最低的帐期肯定不是最低的实力一般的供应商不需要去接触BK现在已完成股份制改革,正冲刺上市四、TCL金能(上市公司子公司)在中国谁都知道TCL与德赛(DESAY) TCL的李东生更是家喻户晓也是我的偶像之一 10年前的一天李东生亲自与郭春泰博士洽谈合作一气呵成于是出现了当时被报纸(网络当时还没内容)广泛报道的TCL两位副总去香港接碾道回国的郭博士回来后李大家长还是体现了企业家的大度让郭博士出任总经理兼总工组建了TCL金能电池郭博士的厉害之处在于在国外研发了聚合物电池聚合物电池分为两种一是固体电解质二是软包本人有幸于05年10月拜访过郭博士, 与大家的感受一致确实是位干技术的实在人当年TCL手机也异常火暴 TCL电池与手机配套很快就有起色后来郭博士把在新加坡的李xiaoping(汉字为敏感字显示不出)博士请回来出任搭档结果这成了后来公司人事变动的炸弹因俩位博士的技术路线有分歧下面执行起来往往没发挥到最大的优势李大家长又集团事物繁忙无暇顾及这个在集团占比列尚不大的新生儿结果是两位博士相继于05年06年离开TCL金能 TCL金能现在专注于软包电池利润可观现任总工郭也平博士TCL照样给业界培养了大量总工像邦凯总工王文成鹏辉总工许汉良德赛总工刘志伟还有大量的中层技术人才的像原来的生产部经理齐选中都在大厂中挑大梁TCL现任总工郭也平博士技术部经理佟健佟健是我接触过的最礼貌的经理之一每次电话都是“你好我是佟健”不管多忙都会回复邮件做到有件必复不容易呀TCL金能给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中国的聚合物电池先锋,与ATL、宝龙并称为中国最早的三大聚合物公司五、ATL(风投已经在05年卖给日本TDK)深圳的北部有个城市叫东莞这个夹在中国最牛的两个城市(深圳广州)自然牛气不小,当然也会诞生牛公司1999年底2000年初,陈棠华博士率一般技术人员在白马管理区老国道旁边租了几栋楼此公司最大的特色也是引起最终会卖掉的隐患是一成立就是风投VC的杰作. 陈博士也很有特色做聚合物从此圈内ATL与厦门那家公司的口水仗从未停过一是说宝龙几个鸟人过去搞起了ATL, 另一方说ATL的牛人过去做起了宝龙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两家公司的人像走亲家一样可能上个月在ATL 这个月到了许老板的宝龙ATL当年人才团队在软包企业里面一流 05年10月鄙人作为湖南辉宇的营销部长有幸随吴宇平教授受研发总监赵丰刚先生的邀请去交流, 当时吴教授在台上演讲台下坐的是如下人也: 王乾,付小虎, 陈卫,陶广,吴凯,许瑞,罗成元,杜旭东,温小青,吕涛,程建聪,黄谦,方祺. 现在这些人除赵老大稳坐钓鱼台其他都已经成为各软包企业的总工低点的也是技术部经理列如王乾现为海太阳总工付小虎在曙鹏任总经理程建聪在宝龙任研发部经理离开后不知在哪高就?别忘了05年那时以上人员基本上都还是工程师我记陶广当时是工艺工程师.发展之快可窥一斑也就是05年,风投套现,股份卖给了TDK,金额为10个亿人民币,6年时间,发展之快,全球罕见!这里澄清一点:很多人很愤怒卖给鬼子了本还指望他的聚合物跟小鬼子干的但卖的是风投公司的股份否则陈博士不可能还在任副董赵老大不可能还任研发总监吴应民还作采购老大这可是黄皮肤中国人呦至于风投公司您就别骂他了他本来就是只要给好价钱管你小日本还是法国姥!六、哈尔滨光宇集团(1999年香港上市)南国广东是锂电先发地北方也不甘落后姑且不说比克李老板是沈阳人就在更北边的哈尔滨还有一家很会运作的公司呢老板宋总本是铅酸技术出身九十年代初看到铅酸电池蓬勃发展市场缺口十分巨大大得大家无法想象时毅然从光宇蓄电池厂下海这一下不得了让宋老板迈向了通向中国顶尖富人之旅大家知道现在还活下来了的铅酸公司基本都是90年代初起来的赚钱之多发展之快令人羡慕 99年作铅酸为主的光宇在香港上市成功宋老板多个亿名列多少位就不说了网上有2002年光宇作铝壳光宇最大的亮点是设备好这一点技术部副经理刘铁建告诉我说当年担任过辉宇特别顾问的日本前电池协会**高村勉来光宇车间看了后都惊叹不已其实北方的干燥天气对作电池好处很大光宇铝壳的前期技术人员大部份&quot;就地取材&quot; 铅酸过来的当时技术部是一女侠藤彦梅(名字不很准确因为当时刚测完我的负极材料就走了) 现不知在哪高就? 总经理张总也是技术出身销售副总何元伟是一位技术型营销专家鄙人至今未见到过他 05年开始电话交流至今感觉待人细心耐心超好几乎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现在技术部长黄兵采购部长丁国庆均是技术出身都是典型的北方性格:豪爽铁建为80后 20多岁就到副部级别能干待人真诚发展下去前途光明一级工程师刘延军和周玉林都是技术过硬待人友好的好打交道之人 ISO体系审核工程师苗亚星胖乎乎的但作起工作来一点都不含糊对供应商要求的文件是一个都不能少大家知道去年光宇在珠海又建了园子作软包总工为光宇老技术至少在比克杭州绿岛发展过徐延铭徐老大是一位很有故事的人技术部长为李俊义七、北京地区凡中字头的公司应该牛下面的子孙公司肯定也牛呀就在中关村科技园的昌平分园有两家相隔很近的电池公司一家是荣老板的孙公司2000年左右成立先后搞出MSLGSL开始也作些手机电后面感觉实在玩不过深圳的厂放弃不玩手机电不行吗玩一般公司既无经济资源也无**资源的汽车电池管你们怎么看反正只有是有电池装到汽车上了那肯定有我的份此公司总经理为学者型---中国很牛大学的教授其鲁其总对团队执行力要求很高不执行的一律请出原来的技术部经理为颜建忠现在不知是哪位哪天问问江卫军相隔不远就在三一光电子后面的中润不过虽然也带个中字这个怕没那么牛了07年总工还是刘力君刘兄今年刘总已成为了路华董事中润当年以作软包为主赚到了不少钱技术部经理马振忠是实干型现在天锐驰任技术部经理北京的东部也就是国贸大厦往东叫通州天锐驰在此也原来技术部经理祝捷现在鹤壁诺亚作总工TUC现在满负荷生产作矿灯电池成立不久的安华在北京南六环原来技术部经理王业军现在吉克起步中侯阳现在天能任技术部经理八、天津力神渤海边上近来发展很快早在10年前因为MOTO就在那里采购日本人的电池多贵呀还态度不好 MOTO决定在中国栽培2家大公司一是BYD 二就是应运而生的名字谁都知道的公司此公司最大的特点是**与**背景的院所-----18所结合的产物设备是国内最好的设备进口的多没办法的不是国内设备不好国内设备毕竟只有这么长历史肯定有差距但只要国产设备努力差距是可以缩小的毛博士讲过国产的完全可以用要支持国产力神当年最先搞出18650 因为当年MOTO的大哥大就是用18650 毛博士看来比18所厉害些毕竟从国外回来的没有染上官方研究院所的&quot;官僚&quot;气息所以更实干不过搞出18650后MOTO真逗人宣布手机不用18650了要用方形秦兴才总经理又只好带领大家搞方型铝壳没多久毛博士被比克的李老板挖走了于是圆柱领域国内多了一只力旅国内明天最好的圆柱应该是力神与比克 HYB好象做得也还可以毛博走后力神的总工不知道是哪位请大家补充我觉得好象是许刚许总但听说管技术的副总裁有5位请大家补充因为我们还是05年给他们送过负极材料报告都没拿到找不到相关人了同时因为他们用18所的三元所以一直没去推所以一直没再去接触7月份的中海油注资事宜不知是否能得到落实落实了我们肯定会力神就三元及石墨有进一步的接触因为一落实小小的18所的产量远远不够等我们接触到了肯定会贡献出来前10大公司的介绍都是从简写一些有深度的内幕马路新闻就没写了九、迈科集团耐尔电池(未上市,深圳)东莞南城有ATL 厚街五星酒店多大朗镇还有一牛企呢老板李中延乃原环宇的一名销售大将一人的业绩占到公司的80%还多几年前携几百万资金南下与联科的杜老板及另一位林老板创办一镍氢企业当时名称叫朗科(名称可能不太准确,请大家修正) 后面三人分家各成立了一家公司李老板的叫迈科迈科老板有手段会运作超常规发展几年时间就从租的两处厂房搬进了自己建的豪华工业园李老板对人才还是很重视的与天大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原来的总工庄胜国博士现在不知在哪高就? 研发中心主任林培烈是一位实干型专家从江门三捷出来后在迈科一干就是五六年在一家公司一干五六年在一些人一年可以换五六家公司的锂电行业勘称奇迹副主任王志霞长着娃娃脸很漂亮中南毕业技术功底深厚原来软包的技术部经理陈琨老弟现在与我司相隔不远的比得力任总工上半年锂电事业部总经理是从ATL出来在美拜作过软包总工过去的毛铁军(这几个月没关注不知道有无变动请大家核实) 听说此也乃牛人也一去就干掉了不少部门经理换上了自己人这种到哪就换自己人的做法在锂电行业屡见不鲜请大家评论此现象的优劣!十、北京星恒中科院肯定人才济济陈院士的学生黄学杰博导就是其中一位黄博士当年在陈院士的带领下在北京搞了一个北京星恒主要资金来自中科院系统的成都地奥制药星恒的本意是要作肩抗的摄像机电池发现困难重重后面资金方面必须有更大的支持同是中科院系统的联想投资公司投了几千万进来在苏州建厂改为作自行车电池大家现在都知道星恒的MSL电池作的很好特别在北京卖得很火与力霸皇配套卖的尤为不错当然各城市不同在深圳还见不到一辆MSL自行车更别说三元与铁里了原因是深圳外来工居多卖块铅酸400多元买块MSL1000多块管你MSL用一年还是铅酸用半年至于污染环境那是更不考虑的事三元与LSTL的电池就更贵了星恒的优势在于MSL电池比国内其他厂家作得好瓶径也在于msl的寿命问题星恒的总工肯定是黄学杰博士技术部经理请大家补充原来从TC出来的程凯也在技术部吴宇为品质部经理附:很多人误认为联想是卖电脑的联想这里与大家交流一下大家通常说的联想是买电脑等的以杨元庆为代表的联想联想控股是以柳传志为代表的下属5驾车一是刚才说的卖电脑的二是以朱立南为代表的联想投资这是投资星恒的公司三是郭为为代表的神州数码四是赵令欢为代表的弘毅投资五是玩房地产的融科智地(在北京北四环中科院对面建有中关村第一座5A写字楼柳大老板就在A座10楼办公INTELAMD等公司都祖在此)当然联想控股也不是柳大老板个人的大股东是中科院(当年没抱什么希望当作打水漂的20万谁知现在卖给泛海卖了几十个亿)十一、海太阳虽然制造业利润微薄但照样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您看当年在深发展作到领导级别的陈兴荣同志就是其中一位陈老板当年给王老板贷款看到BYD95年开作几年时间上市震撼很大果断放弃银行的丰厚待遇与吕向阳吕老板搞了一家名为亚兰德(名称可能不太准确请大家核实修正)的储氢合金粉公司后面自己开了海太阳作镍氢! 海太阳镍氢发展很快现在龙岗龙西村租有一个完整的工业园成了深圳为数不多的拥有独立工业园的公司(深圳是个让敢闯敢干的地方,很多年轻人集个100多万甚至几十万在老厂房里租一层就干起了电池厂,梦想自己就是10年前那个在莲瑭破车间里敲敲打打的Boss Wang) 海太阳现在的重点是软包量一直比较大出口单较多去年10月受影响很大今年恢复很快招了很多人海太阳现任总工王乾是陈老板从ATL挖来的技术过硬为人谦卑随和对软包电深有研究前几任分别为黄谦程凯付小虎在研究院领头后面去曙鹏了工程师周卫出来后也在东莞一家公司---德而泰作总工了海太阳最大的特色是管理很细很到位连门窗都有责任卡贴在上面具体谁负责一清二楚海太阳管理层也还算稳定例如06年10月开始负责采购的夏丹现在还在采购部为人热情待我们这些供应商还算尊敬与圈内个别牛B烘烘的采购形成鲜明对照陈老板很推崇任老板与郭台铭的管理风格的进办公区第一条标语是郭的第二条标语是任老板的---"决策从贤不从众"十二、广州鹏辉说到镍氢镍隔广州鹏辉(PF)不得不说老板夏信德可是真正的专家原来一家研究所的所长果断下海成立了广州鹏辉可以想象那时候作镍氢到现在还活着的公司肯定发展得不错夏老板肯定知道锂电是趋势于是在珠海井岸置了很大一片地都说光宇比克鹏辉的厂房漂亮我看珠海PF的丝毫不逊色呀现在还空有一大块看来PF要扩产地多得很PF现任总工许汉良技术功底很深厚深受夏老板器重与员工尊重副总工郭富详主管圆柱PF的圆柱在国内应该算很早很成熟的PF的软包量也很大技术部经理张帆是位难得的普通话能讲出北方韵味的南方小伙子还挺帅气0405测试我司负极材料的张彩霞MM现在B&amp;K原采购部经理刘文红是一位女悍将现任采购主管张振铨人虽年轻砍起价来"心狠手辣"PF最大的特色是稳中求进成本控制非常好这点与B&K非常相似成了为数不多的大公司中经济危机中还能盈利的公司之一。

猎聘网CEO戴科彬励志创业故事

猎聘网CEO戴科彬励志创业故事

猎聘网CEO戴科彬励志创业故事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猎聘网CEO戴科彬励志创业故事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他就是猎聘网的CEO,一个80后创业者,正在为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高端猎头平台而奋斗着。

三四年前时,戴科彬还是宝洁公司市场部大中华区品牌经理,那时候事业小有成就,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但对于仅用了3年时间就做到市场部品牌经理的戴科彬而言,前面的路似乎有些凄迷。

他说,“对宝洁的每一个工作流程,每一个环节我都了如指掌,而且大公司循规蹈矩的发展模式,让我感觉职业要有一个更大的提升很难,必须要在本职位再等4到5年,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实在是付不起时间的代价。

”他像众多拥有强烈事业心的同龄人一样,一度陷入了困惑和彷徨。

然而环顾四周,似乎没有人能帮他解决这个困惑。

一位老上级建议他找猎头聊聊,说不定就能遇到更好的机会。

然而他跟猎头聊过之后发现,国内猎头的水平大多参差不齐,而像一些有些规模的招聘网站,其实并未紧跟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而有所创新,它们更像传统的猎头公司,根本谈不上个性化地服务。

这时候,他的直属上司一位新加坡人要回国了,他跟戴科彬说,“以后我们可以在linkedin上联系。

”当时,linkedin在国内还是一个新鲜名词,它是一家面向商业客户的社交网络(SNS)服务网站,目的是让注册用户维护他们在商业交往中认识并信任的联系人,俗称“人脉”。

对商业人士而言,身边的圈子很重要,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交流信息,甚至还互相介绍工作机会。

但戴科彬尝试着去应用后发现,这个平台的确很不错,但是在中国似乎很难被应用,因为有很大的文化上的障碍。

于是他心里想:既然职场需求存在,那为什么不去摸索出一个对中国职业经理人而言更好的服务平台呢?此前,58同城的CEO姚劲波一直鼓励和支持他出来创业,戴科彬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十分的把握,便从宝洁辞职,到北京闯荡。

公司是他和姚劲波共同投资创建的。

刚开始时,尝试了很多模式,但终归摆脱不了传统B2B盈利模式的束缚。

方舟事件调查 倪光南主动向科技部负荆请罪

方舟事件调查 倪光南主动向科技部负荆请罪

方舟事件调查:倪光南主动向科技部负荆请罪2001年,方舟科技生产出第一块“中国芯”(商业化的嵌入式芯片),名噪一时。

国家科技投资也相继滚滚而来。

令公众惊讶的是,方舟科技董事长兼总裁李德磊被人披露公开宣称做嵌入式芯片没有市场,搁置了承接的科技部“863”(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中国科技界著名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对此愤愤然:“‘863’项目不能说不做就不做了,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这是第一次。

”在业界不解之时,方舟科技的方舟大厦却在拔地而起,这引起科技部的警惕。

据报载,科技部已经着手开始对方舟是否挪用资金进行调查。

“方舟事情没有那么容易完,李德磊不管吃进多少最后都要吐出来”。

一位863专家十分愤慨,他认为国家为这个项目配套投入那么多,说不做就不做了,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受此事牵连,直呼看错了李德磊的倪光南为此深深自责,主动向科技部“负荆请罪”。

第一章:李德磊何许人也自“方舟1号”开始,媒体和业界已经赋予了李德磊太多的角色:有人称他为爱国学者;有人说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当然,还有人直指其为投机者。

那么,李德磊有着怎样的个人历程?方舟科技又是怎么来的?倪光南:我花了20年才认识他“李德磊相当聪明。

认识他这么多年,经历了这个事我才算认识他。

”倪光南后悔晚了,李德磊现在已经不把他放在眼里。

一位接近李德磊的人说,方舟科技没有挪用科研资金,不过是倪光南和李德磊的个人恩怨。

李德磊和倪光南渊源深厚,甚至传言倪光南去加拿大做访问学者都是李牵的线。

1977年年中,李德磊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后赴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读博。

1981年,倪光南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工作,认识了与NRC有合作关系的阿尔伯特大学戴维斯教授。

1983年,戴维斯请前者到该校访问。

在这里,倪见到了正在读书的李德磊夫妇。

不过从此以后,倪李两人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直到后来李德磊到摩托罗拉工作,回中国的机会多了,和倪光南的联系也多了起来。

芯领袖︱靠收购造就芯片帝国,深扒紫光赵伟国的发家史

芯领袖︱靠收购造就芯片帝国,深扒紫光赵伟国的发家史

芯领袖︱靠收购造就芯片帝国,深扒紫光赵伟国的发家史说到中国半导体业的收购猛兽紫光,谁人不知其恐怖的存在。

17.8亿美元收购展讯,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25亿美元收购华三,38亿美元入股西部数据,6亿美元入股台湾力成这些举措正是紫光背后虎大王赵伟国的霸气收购所致。

有人说他是一位为中国芯片业奋斗的狂人,也有人说他只不过是中国政府的白手套,通过搭着政策便车,利用两岸股市本益比巨幅差距套利的投资高手。

今天《芯领袖》要讲的就是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

看看这位靠收购来震撼半导体业的大佬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简历清华缘赵伟国,1967年出生于新疆沙湾县。

但父母亲都是河南籍人,分别因右派和支边在新疆邂逅结婚。

由于受到文革影响,作为家中长子的自己,童年基本在喂猪与放羊中度过,而当时家里主要的收益便依靠卖猪所得。

赵伟国性格中的那份浑厚可以说是从小养成。

真正改变赵伟国的是1978年国内恢复高考制度后。

父亲要求学一门手艺吃饭,而好强的赵伟国毅然选择高考这条路,并随后考入清华大学。

至今仍是沙湾县中学生的楷模。

正如大多数考入清华的天才一般,赵伟国也说过那句:上大学前以为自己是天才,进了清华却发现天才是别人。

学习一直波澜不惊,入学17名,毕业还是17名。

一本书改变一个人生,这句话一点不夸张。

赵伟国大学期间,借读了同学那本《硅谷热》,从此创业的想法在脑中一直挥之不去。

大学毕业后的三年,赵伟国到中关村打过工,和朋友承包过海淀区水泥厂的一个公司,这些早期的商业活动,为他后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商业经验。

1993 年,赵伟国重回清华,师从龚克教授读研。

并且一边读研,一边在紫光集团兼职。

赵伟国硕士毕业后,分配到清华紫光工作,任紫光集团自动化工程事业部副总经理。

1997 年10 月,他离开紫光,加入刚上市的清华同方,当年就参与了同方并购江西无线电厂的第一次资本运作。

虽然只是加入到一个大集团做事,没有创办属于自己的公司,但他认为这是自己创业的开始。

30年的崛起之路 中国芯一把辛酸一把泪

30年的崛起之路 中国芯一把辛酸一把泪

30年的崛起之路中国芯一把辛酸一把泪铁流,神秘低调的男子,尤对芯片、航空领域有钻研兴趣。

本期系列科普6篇,涵盖了龙芯、飞腾、兆芯、申威等国产芯片,历数了中国芯发展的30年史诗。

文章一出,便在业内引起强烈共鸣,产生了不小的轰动。

化用美国历史学家曼彻斯特所言,这不仅仅是几篇文章,而是一个时代。

除了科普本身,这便是这类文章存在的另一个意义罢。

1、15年了,龙芯拿什么与国外芯片巨头对抗?也许是龙芯名称中的“龙”字,承载着太多国人的希望,自诞生之初就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人说龙芯是骗经费的项目,也有人说龙芯的科研人员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还有人说龙芯的科研人员“太天真”,是自寻死路。

那么,龙芯究竟怎么样?来,一起看看龙芯15年的发展史,揭秘龙芯诞生至今的漫漫长征路。

2、那个想挑战Intel的中国芯片公司,背后都有什么故事?随着天河2号成为全球运算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并在2015年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上蝉联5连冠,国防科大和飞腾CPU正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

国防科大研究计算机技术起步于50年代末,50多年来,国防科大如何在鲜花与泪水中走出了从模仿到超越的旅程?铁流认为,在技术路线上存在朝令夕改、朝秦暮楚的问题,客观上使飞腾没能像龙芯、申威那样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埋下了伏笔。

这背后的故事,并不是50年的历史就可以涵盖的。

想挑战因特尔,所需要具备的技术和人才资金支持都是难以想象的艰难,于是乎,毫无意外,这又是一篇关于芯片的历史长文。

3、中国计算机芯片30年的历史,它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中国俨然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PPP 计算),然而在这些光环下,中国每年却要进口超过2000亿美元的芯片,全球手机和电脑大多中国制造。

而其中装有中国“芯”的却寥寥无几,整个集成电路产业受制于欧美,CPU已然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芯”病。

回溯历史,先辈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颇为可观的家底。

中国芯的爱国故事

中国芯的爱国故事

中国芯的爱国故事中国芯片产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芯片产业爱国故事的讲述。

在过去的时间里,中国芯片产业一直面临着技术壁垒和依赖进口的困境。

然而,中国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们并没有放弃,他们抱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的爱,努力推动着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为了突破技术壁垒,中国芯片产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建立了科学研究机构,提供了巨额的财政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并与海外知名的芯片企业进行合作。

中国的科研团队致力于攻克核心技术难题,不断提升芯片的制造工艺和性能。

与此同时,中国芯片企业也在积极与国际市场进行竞争,开展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

他们参与了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制造工艺的研究,提高了中国芯片的国际竞争力。

许多国内企业也在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产品。

在国际技术竞争中,中国芯片产业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我们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链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然而,中国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们的辛勤努力和创新精神。

当他们面临困难时,他们坚持不懈,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付出不仅为中国芯片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突破,也为我们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力量和可贵之处。

中国芯的爱国故事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伟大文明的国家,中国人民一直以爱国为荣,为国家发展努力奋斗。

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兴起,更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展示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中国芯片产业的爱国故事仍在继续。

我们相信,在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们的努力下,中国芯片产业将继续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也将为全球的信息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芯的爱国故事将继续书写,成为时代发展的一部分,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力量和智慧。

《芯镜》读后感

《芯镜》读后感

《芯镜》读后感《芯镜》是一部关于现实题材的小说,讲述了海芯首席架构师苏远山重生回到1991年,以EDA开始布局,抢占先机,为国内半导体行业重造一片蓝天的故事。

以下是对《芯镜》的读后感:首先,《芯镜》通过主角苏远山的重生经历,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革和个人奋斗的历程。

故事发生在AMD还靠山寨Intel存活的年代,这样的背景设定为整个故事增加了现实的色彩和时代的沧桑感。

同时,通过主角苏远山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架构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和眼光。

他不仅仅关注技术的实现,更注重整个产业的发展和未来的趋势。

这种对于未来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正是他在瓦森纳协定之前抢占先机的关键。

其次,《芯镜》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

主角苏远山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胆略的人,他对于半导体行业的热爱和执着让人感动。

同时,小说中其他角色的形象也十分鲜明,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都非常符合他们所在的年代和背景。

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对话,都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芯镜》所传达的主题和思想非常深刻。

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半导体行业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和人生成长的故事。

通过苏远山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历程。

同时,小说中也探讨了关于技术、产业、未来等方面的思考和展望。

这些思考不仅仅是对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和未来进行探讨,更是对整个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进行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芯镜》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不仅仅具有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更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趋势,同时也可以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成长历程,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史鉴·中国芯酸往事(下篇)

史鉴·中国芯酸往事(下篇)

史鉴·中国芯酸往事(下篇)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9年第8期文/戴老板我们这个民族,尽管有种种不足,但韧性还是有那么一点儿的,再难的时局也走过来了。

希望多年之后,中国过去的芯酸往事,能够彻底变成遥远的回忆,而非不断重复的现实。

4张汝京在中芯国际的建厂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积累的各种资源和优势,让全世界见识了什么叫做顶级的“建厂大师”。

首先,业界声望高企的张汝京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特别是在人才和资金方面。

张汝京确定回大陆创业之后,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大量人才响应他的号召,跟他一起回国。

在资金筹集方面,他吸引到上实、高盛、华登(PS芯片领域最好的投资公司)、汉鼎和祥峰等多家公司的投资,筹集到10亿美元,2003年又募集了6.3亿美元,一个人几乎抵得上一个“909工程”。

另外,据说张汝京为了突破设备禁运,找到了美国五家教会组织为他做担保,保证中芯的芯片技术不会用于军事用途,最后才拿到了出口许可,但此事不可考证,甚至连中芯内部员工都觉得匪夷所思,因此权当段子一听。

其次,张汝京深谙半导体建厂经验,按照他的理论,“不景气时盖厂最好”,而中芯国际建厂的2000~2002年,正逢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半导体低潮期,中芯趁机购入了大量的低价二手设备,并趁天津摩托罗拉工厂经营不善,以低价换股的方式买下整个工厂。

以此为基础,张汝京仅花了3年就建立起了4条8英寸产线和1条12英寸生产线,这个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

从2000年8月24日,中芯国际在浦东张江正式打下第一根桩,仅过了一年零一个月,到2001年9月25日,就开始投片试产。

到了2003年,中芯国际已经冲到了全球第四大代工厂的位置,崛起速度令人咋舌。

曾经有台湾的朋友来大陆拜访张汝京,回去跟台湾媒体评价道:“Richard(张汝京英文名)连西装都没有穿,就是一件工作衫,披上件发旧的灰色毛衣,像个传教士,办公桌是三夹板拼凑起来的便宜货。

做强中国高端光芯片 打破技术封锁与垄断——国产高端光芯片的追梦之路

做强中国高端光芯片 打破技术封锁与垄断——国产高端光芯片的追梦之路

做强中国高端光芯片打破技术封锁与垄断——国产高端光芯片的追梦之路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8年第16期关键技术的核心创新能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实力,能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命脉牢牢地掌握在手里,从而可以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与垄断,消除国外对中国企业的不公平制裁,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2018年4月,“中兴事件”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已经充分认识到国内当前的严峻形势,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科技创新,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

在当今举足轻重的通信领域,令国人尴尬的是,终端产品销遍全球,核心的芯片设计与制作水平却和欧美差距巨大,高端芯片的自给率为零,尤其是国产高端光芯片的商用率为零。

一直以来,中国半导体行业都处于极度落后水平,目前距世界先进水平至少落后了30年。

尽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单个产品曾经在实验室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当时不具备市场化条件,在供应链全球化和国内市场需求迅速增长后,国内大量进口国外芯片,从而重创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投入与自主发展。

尤其是,2013年起,中国芯片进口额已经超过石油进口额,导致了目前的绝大多数芯片严重依赖进口的危险局面。

这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踏征途,行艰涩路1962年7月,章雅平出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是浙江人。

建国初期,父亲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毕业后带着满腔热血和建设新中国的豪情,与师范学院毕业的母亲一起,奔赴祖国建设第一线。

在山东淄博,他们融入了建国后第一代科技工作者在中国第一个氧化铝厂的艰难创业生活。

童年和少年均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章雅平经常遇到学校停课,尽管父母会尽力抽出时间在家中对她进行适当的知识教育和辅导,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她还是缺少了系统性的知识学习。

因此,章雅平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对知识的极度渴求中度过的。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百废待举的中国迎来了曙光。

此时,14岁的章雅平刚好在初中阶段,正赶上全国上下“奋发学习,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的文化学习高峰期。

台湾女首富王雪红的传奇故事中省略国芯威盛助大陆电脑信息产业成长阎桂兰

台湾女首富王雪红的传奇故事中省略国芯威盛助大陆电脑信息产业成长阎桂兰

◇文/ 阎桂兰 世纪之交那年,我刚满20岁,用父母的钱购置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台电脑。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刚走进中关村,就看到满大街到处都贴着“威盛-中国芯”的醒目广告。

由于我还在上学,钱袋不丰,只能选择电子商城摊贩自行组装的台式机,也买不起心仪已久的英特尔“奔腾”CPU,而是不情愿地装上了一颗当时名气并不大的VIA C3处理器。

在以后多年的岁月里,这台电脑始终陪伴我一起学习和成长,更是我写文章、发邮件、玩游戏、看视频、上网冲浪的忠实好伙伴,从未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由此,我认识了威盛这家企业,知道了该公司的女老板王雪红,对她产生由衷敬佩之心,并开始关注这家台湾企业的发展进程。

两年前,为了外出采访时携带方便,单位又发给我一台小巧精致的上网本,没想到,里面藏着的CPU 又是威盛制造的“中国芯”,这让我对威盛这家企业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奇妙感觉。

含辛茹苦二十年倾力打造“中国芯”王雪红与大陆的“缘分”与她的父亲王永庆一样,王雪红对大陆有很深的感情。

1987年,台湾当局刚刚宣布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她便代表大众电脑公司多次到大陆南方地区考察,成为首批在珠三角投资建立IT 业制造基地的台商之一。

创立威盛电子公司后,王雪红注意到,作为当时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的中国大陆,个人电脑已开始进入家庭,且销售额逐年递涨,但由于微电子产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集成电路产量只能满足国内市场的7%,90%以上的芯片依靠进口。

特别是电脑的核心部件CPU,几乎完全被美国英特尔和AMD两家所把持,它们将CPU卖得很贵,赚了大量的钱;而CPU 的高价格也是阻碍家用电脑普及的原因之一。

看好中国内地巨大的潜在市场,王雪红决定将威盛未来发展的重点转向大陆,在通往首都机场的高速公路旁树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宣布自己开始“西进”。

2000年2月,威盛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中关村东路1号院清华科技园内成立,作为威盛集团在大陆的营运总部;同年又在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成立威盛电子(深圳)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电脑所使用的芯片组;2002年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旭上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并在武汉市洪山区成立威盛电子武汉研发中心,主要研发显卡芯片产品;还在杭州市滨江区设立威睿电通(杭州)有限公司,在北京中关村设立京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主要研发各种通信芯片产品。

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一记广芯电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忠伟

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一记广芯电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忠伟

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一记广芯电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忠伟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2年第12期本刊记者/张蕊郭霞“创业有点像上梁山演水浒,大体有三类:一类是天生就是要去创业的,比如宋江;一类被是逼上梁山的,比如林冲;还有一类是连蒙带骗拉入伙的,比如卢俊义——我属于第一类,从小就喜欢折腾,天生就要走上创业这条路的。

”戴忠伟这段以《水浒》自比的话,或许是他创业生涯最好的注解。

寻找最适合折腾的地盘自诩“从小就喜欢折腾”的戴忠伟在创办广芯电子的路途中并没有少折腾。

从大学毕业到进入研究所,再到出国留学、从事电子类工作,再到外派回国,最后另起炉灶成立公司,回顾这二十多年的履历,戴忠伟笑言:“我们这一届可算什么事情都赶上了,而我把这每件事都经历了一个遍。

”1989年的夏天,戴忠伟从著名的浙江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怀揣着工程学士学位和满腔青年梦想的他,被分配到了江西省电子科研所任设计工程师,这个在旁人眼中意味着稳定与安逸的工作,对于“爱折腾”的他来说,却不吝是种束缚。

相对压抑和制度化的环境让他觉得苦闷和光阴易逝,在个人能力难以得到充分施展的踌躇中,渴望改变的萌芽一日日地滋生着。

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生的改变往往是一瞬间的事。

1992年的南巡讲话拉开了一线天窗,在出国和奔赴深圳的两大热潮中,戴忠伟选择了大洋彼岸。

经历了申请奖学金和签证的诸多困难后,1994年的夏天对他展开了笑容——他终于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师从著名的教授EdgarSanchez-Sinencio的机会,专攻模拟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并于1997年毕业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与第一次迥然不同,这次,戴忠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职位和公司,发挥蕴藏已久的能量。

他先在AKM DesignTek 担任设计工程师;2000年他跳槽来到了美国美信集成产品公司(Maxim IntegreatedProducts, Inc)任设计经理,带领设计组完成了十多款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产品;后来,他又加入美国百利通科技有限公司(Pericom Technology ,Inc)担任设计总监,使公司的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人民币……2005年,戴忠伟因着公司的外派,回到了暌违11年的祖国,这一次他决定留下。

骄傲中国芯片超人本领大读后感500字

骄傲中国芯片超人本领大读后感500字

骄傲中国芯片超人本领大读后感500字摘要:1.中国芯片产业的骄傲2.芯片超人的本领3.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历程4.我国芯片产业面临的挑战5.展望未来,为芯片产业骄傲正文:【中国芯片产业的骄傲】近年来,我国芯片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在这个领域,中国已经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世界的领导者之一。

【芯片超人的本领】芯片超人,是对中国芯片产业的赞美。

它不仅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更拥有优秀的市场表现。

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中国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许多企业如华为海思、紫光等一批优秀的芯片企业迅速崛起,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初的完全依赖进口,到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再到现在的自主创新,我国芯片产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芯片产业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逐步实现了国产化,为国家的信息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我国芯片产业面临的挑战】当然,我国芯片产业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芯片产业在某些领域仍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我国芯片产业需要进一步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展望未来,为芯片产业骄傲】展望未来,我国芯片产业前景广阔。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芯片产业将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

同时,随着“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芯片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总之,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我国芯片产业的成就感到骄傲。

中国芯片531战略相关的科学家科研故事

中国芯片531战略相关的科学家科研故事

一、我国芯片产业的现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国,却长期依赖进口芯片,而在美国掀起的“芯片战争”中,我国更加意识到自主研发芯片的重要性。

我国制定了“我国芯”531战略,希望在五年内实现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和自主可控的芯片。

二、科学家的重要性科学家在“我国芯”531战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我国芯片研发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科研成果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芯片产业的未来发展。

三、科学家的科研故事1. 从零开始科研之路充满了荆棘和挑战,很多科学家从零开始,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芯片研发。

他们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不断进行试验,不怕失败,只为了为我国芯片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 团队合作除了个体的努力,科学家们更加重视团队的合作。

在芯片研发过程中,他们积极与国内外的科研团队合作,共同攻克难关,使得我国芯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3. 国际交流科学家们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国外顶尖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保持密切通联,学习先进技术,引进国外的芯片技术,为我国芯片的研发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四、科学家的贡献1. 技术突破科学家们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包括芯片设计、制造工艺、封装测试等多个方面的创新,大大提升了我国芯片的技术水平。

2. 智能芯片科学家们还致力于研发智能芯片,不仅在性能上有所突破,更在应用领域上进行了深度探索,为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撑。

3. 安全可控科学家们在芯片研发上不断追求安全和可控,力求让我国芯片做到自主可控,从而降低对进口芯片的依赖性。

五、科学家的未来展望我国芯片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转折点上,科学家们牵引着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

未来,科学家们将继续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为我国芯片产业带来更多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总结我国芯片531战略下,科学家们是我国芯片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科研故事充满着辛酸和辉煌。

他们的努力为我国芯片产业带来了技术突破、智能芯片和安全可控等重大贡献,为我国芯片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

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

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说起来咱们中国制造,那可真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满满的都是自豪和感动。

你瞅瞅现在,满大街跑的新能源车,家里用的智能家电,还有手机上那些个高科技玩意儿,哪一个不是咱们中国制造的骄傲?但话说回来,这背后的路,可不平坦,都是咱们一步步走过来的。

想当年,咱们国家刚起步那会儿,工业基础薄弱得跟纸糊似的,啥都得靠进口,外国人一卡脖子,咱们就得急得团团转。

但咱们中国人啊,骨子里就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别人有的,咱们也要有,而且还得做得更好!于是,咱们开始埋头苦干,从最简单的做起,一点点积累经验,一点点提升技术。

那时候,工厂里的机器轰隆隆响个不停,工人们汗流浃背,但他们的眼神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他们知道,自己正在为国家的未来添砖加瓦。

随着时间的推移,咱们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产品也越来越有竞争力。

从最初的“山寨”产品到现在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咱们中国制造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啊,咱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远销海外,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和赞誉。

说到这儿,我就得提提咱们的高铁了。

那速度,嗖嗖的,跟飞似的!以前出门旅游或者出差,坐个火车得摇摇晃晃好几天,现在好了,几个小时就能到目的地。

而且啊,咱们的高铁技术还出口到了许多国家,让他们也享受到了中国速度带来的便利。

还有咱们的手机行业,那更是不得了!以前咱们用的手机都是外国牌子,价格贵得吓人。

现在好了,咱们自己研发的手机不仅性能强劲、价格亲民,还引领着全球手机市场的潮流。

每次出国旅游,看到老外们手里拿着咱们的手机拍照、刷视频,我心里那个美呀!当然啦,咱们中国制造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

现在啊,咱们的企业都在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

比如那个啥5G 啊、人工智能啊、物联网啊……这些高大上的技术都被咱们用到了实际生产中,让咱们的产品更加智能、更加高效。

总的来说啊,咱们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就像一部励志大片儿,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和成就。

董明珠的“中国芯”

董明珠的“中国芯”

董明珠的“中国芯”作者:蔡恩泽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8年第10期日前,格力已注册了全资子公司——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由格力100%控股,董明珠出任董事长。

公司的高管全数来自格力,且主营业务是芯片设计。

此前,董明珠放言,格力要砸500亿元做芯片,2018年不分红。

眼下,在国际贸易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势下,我国在芯片行业与发达市场有差距,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承认差距毋庸置疑,我国芯片行业的差距确实存在,而且差距还比较大,这是基本事实。

一些专家指出,中国企业在芯片领域与美国至少有20年差距。

根据《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现状分析》报告,我国的国产芯片在核心集成电路中的占有率极低,在通用电子系统等多个参数中,国产芯片的占有率甚至为零。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接近九成的芯片产品依靠进口国外产品,光是2017年一年,我国进口芯片总规模就达到了2601亿美元,远超石油进口规模。

芯片被喻为信息时代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高端制造能力的综合体现。

我国“缺芯”困境一定程度代表了“中国制造”的现状:大而不强。

从大到强,关键看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是否由进口替代转为自主研发生产,看产业链高附加值是否迈向了中高端,是否掌握关键技术并能迭代创新。

未来我国能否破解“缺芯”之痛?企业的选择是既不能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能妄自尊大、掉以轻心。

应当承认,我国在芯片设计、制造等方面确实存在短板,特别是制造环节相对较弱,部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没完全掌握,但这些技术我们都有布局,而且与国外差距不断缩小。

近年来,我国一批集成电路制造关键装备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以中兴通讯为例,其国际专利申请量在全球企业中连续8年排在前3名,公司各主要产品中大量使用自主研发专用芯片。

我国也有自己的显著优势,正在大力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为提升“中国制造”指明了方向,并有实实在在的措施,另外我国拥有庞大的芯片市场,“东边日出西边雨”,有一定的市场回旋余地。

芯原董事长戴伟民:万物智联,芯火燎原

芯原董事长戴伟民:万物智联,芯火燎原

芯原董事长戴伟民:万物智联,芯火燎原2018 年9 月19 日,芯原控股有限公司(芯原)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博士受邀出席2018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并在“智能芯片与智能硬件峰会”上做主题分享。

近年来,人工智能(AI)作为热门话题,被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相关产业链也涌现出了创业热潮和资本热潮。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试水”期后,如何将AI 算法和芯片实现产业化,成为了该产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芯原基于其Vivante GPU 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已布局AI 技术和市场超过5 年,并成功为全球诸多知名芯片和系统厂商提供了神经网络算法引擎和设计服务。

基于自身的技术和市场经验,戴博士在以“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为题的主题演讲中,重点分析了未来五年内AI 技术落地的途径和方法。

戴博士指出,在人工智能的各种应用场景中,全屋智能和汽车电子应用将在短期内得到快速发展,且市场发展潜力和规模巨大。

全屋智能始于2014 年亚马逊Echo 智能音箱的推出,在语音/语义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智能音箱如今已从硬件单品转变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且这一应用场景在美国、澳大利亚、韩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家都有不少成功案例。

在中国,随着市场需求多样化、消费升级,以及技术门槛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家居装饰也从几年前的简装、精装,迈向了智能装时代。

而最先受益于全屋智能的产品将主要包括智能音箱、智能监控和智能门锁等。

芯原的音频/语音技术、无线连接技术以及视觉和视频技术,都已服务了不少成功的应用案例。

展望未来,以智能音箱为起点的全屋智能产品,也将逐渐向“随身随行(on the go)”方向发展,而无线耳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将受益于这一波发展趋势。

随后,戴博士重点分析了AI 技术在自动驾驶应用中的发展历程。

他认为,。

戴柳简历

戴柳简历

戴柳先生
戴柳畢業於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從1983年至1998年在工業系統工作了15年,歷任上海機床廠副廠長、廠長,上海機電控股(集團)公司副總裁,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副總裁,上海機床工具(集團)公司董事長等職,並於1992年至1995年赴美國擔任Ecotech Machinery INC的執行董事、總裁、董事長。

在戴柳的領導下,他所任職的企業克服了宏觀經濟環境對機械行業的不利影響,銷售額和利潤連年遞增,經濟效益指標在全國同行業中名列前茅。

1998年初至今,戴柳通過市場競聘,擔任上海東浩國際服務貿易(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期間,東浩集團面對劇烈的市場競爭,積極拓展國內外兩個市場,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與成立前相比,各項經濟指標有了較大的提高。

其中,營業總額增長了89%,進出口額增長了47%,總資産增長了15.3%,淨資産增長了28%。

廣告作爲東浩集團大力發展的主業之一,受集團委派,戴柳於2000年初兼任上海廣告有限公司董事長,還兼任了上海奧美廣告有限公司董事長。

上海廣告有限公司在戴柳的領導下,承接了象現代集團等品牌客戶,業務有了快速的發展。

芯片江湖恩怨录

芯片江湖恩怨录

芯片江湖恩怨录
王强
【期刊名称】《商务周刊》
【年(卷),期】2006(000)024
【摘要】硝烟再起在经过了一年多脆弱的和解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服务有限公司(TSMC)和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SMIC)这对“冤家”,重在美国燃起战火。

10月13日,台积电公布了一份法律文件,该文件称,中芯国际为了获取台积电的商业机密,曾经蓄意从该公司挖走了100多名高级员工。

据美联社报
【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王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16.6
【相关文献】
1.《老炮儿》--“江湖”恩怨是非多 [J], 任红霞
2.人在江湖恩怨不由己《江湖》评测 [J], DK
3.螳螂的江湖,充满了恩怨情仇 [J], 张瑜;
4.螳螂的江湖,充满了恩怨情仇 [J], 张瑜
5.零食江湖的"恩怨情仇" [J], 徐兴利; 黄家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芯酸往事原创:戴老板饭统戴老板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行业故事-No.8中国芯酸往事作者:戴老板数据支持:远川研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河北籍学生张锡纶从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焦作工学院毕业,作为一名专业为冶炼学的稀缺人才,他被上海的一家炼钢厂录用。

抗战爆发后,上海工业大规模西迁,张锡纶也随着大部队辗转来到了战时陪都重庆。

他工作的炼钢厂被并入国民政府军事工业系统,成为隶属兵工署的第21兵工厂。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兵工署派遣大量人员奔赴全国,接管侵华日军遗留下的军械厂,张锡纶也随同事来到南京,接收位于雨花台附近的的日本野战造兵厂,并在此建立了兵工署第60兵工厂。

此时的张锡纶已经是业内有名的炼钢专家,他在南京立业安家,与相识多年的女友成婚,1948年,他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取名张汝京。

淮海战役结束之后,解放军兵锋逼近长江,粟裕的三野第八兵团已经隔江驻扎在南京对岸,第60兵工厂开始紧急撤往台湾。

已经是国军上校长官的张锡纶,自知绝对不能留在大陆,于是他和家人带着尚在襁褓之中的张汝京,跟随着迁厂的大部队,于1949年初的一个铅云密布的清晨,在南京下关登船,启程前往台湾高雄。

除了自己的一大家子人之外,张锡纶还带走了兵工厂里两百多位年轻的冶金学徒。

在启程前,不少学徒的父母如托孤一般恳求张锡纶,请求他照顾好孩子。

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张锡纶一直做到兵工厂资深高层,同时也像大家长一般照顾着两百多位年轻人,帮他们就学成家立业,这些年轻的孩子长大后结婚,张锡纶永远都是证婚人。

不满一岁就被带到台湾的张汝京,长大后读书成绩优异,一路考上台湾大学,并之后前往美国留学,先后取得工程学硕士和电子学博士的学位。

1977年,29岁的张汝京入职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并加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集成电路的发明人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的团队。

在德州仪器,张汝京从研发设计工程师做起,一干就是二十年。

从60年代开始,华人就在美国半导体行业崭露头角,天才工程师和卓越企业家不断涌现。

张汝京在德州仪器的顶头上司邵子凡博士,就是全球最顶级的芯片制造工厂建设专家。

在邵子凡的提携和栽培下,张汝京迅速成长,前后参与了9个大型芯片厂的建设,遍布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等地,成为业内公认的“建厂高手”。

由于张汝京的事业重心落在美国,张锡纶和妻子刘佩金在退休之后均搬到美国居住。

跟无数从大陆撤至台湾的老一辈一样,张锡纶夫妇也是家国情结极重的人,时刻牵挂着祖国大陆。

在张汝京事业蒸蒸日上,成为全球芯片行业知名的建厂专家之后,张锡纶问了儿子这样一个问题:“你什么时候去大陆建厂?”父亲的问题,在90年代末迎来了解答的契机。

1997年,在德州仪器工作了20年之后,张汝京提前退休。

经过一段短暂的大陆行之后(后文会提及),他在老朋友的支持下回到台湾担创办了世大半导体,并迅速做到量产和盈利。

在此期间,张汝京已经做好了在大陆建设芯片工厂的详细计划:世大第一厂和第二厂建在台湾,第三厂到第十厂全部放在大陆。

世事难料,迅速崛起的世大引起了行业龙头台积电的警惕。

就在张汝京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世大的大股东在张汝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台积电秘密协商,在2000年1月将公司作价50亿美金卖给了台积电。

张汝京事后才知晓此事,自知在合并后的新公司里难有立足之地,于是毫不拖泥带水,在收购完成后的第二天便辞职,决定北上大陆再次创业。

凭借着业内的名气和世大的成功经验,张汝京迅速聚拢起一批人才和资金,并开始着手选择厂址。

2000年那会的芯片行业,远不如现在这般炙手可热。

不过在上海,他们受到了热情接待,时任市长徐匡迪亲自出马,带他们来到遍布农田的浦东腹地,向张汝京展示了上海为他们规划建厂的大片土地。

2001年4月,在这个叫做张江高科的地方,张汝京的新工厂中芯国际成立了。

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占据极重的分量。

1949年,张锡纶带着200名冶金学徒,从南京撤至高雄,建立了规模庞大的高雄六〇兵工厂;2000年,张汝京带领300名芯片工程师,从台北来到上海,建立了大陆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基地。

历史在张家父子两代人之间,完成了一个轮回,但张汝京和中芯国际的艰难历程,以及背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芯酸往事,才刚刚拉开帷幕。

1在张汝京回到大陆成立中芯国际之前,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已经踽踽独行了接近半个世纪之久,院所教授、政府官员、海归精英、资本掮客等一大批人物逐一登上历史舞台。

为理清这些错综复杂的历史,我将时间线索按照行业的主导力量来划分,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坚强萌芽:计划机制中的专家主导(1956-1978年)混乱年代:外部冲击导致行业失序(1978-2000年)西雁东飞:海归创业潮与民企崛起(2000-2015年)全面对决:国资入场打响芯片战争(2015-2018年)中国第一批走入中国芯片发展史的,是苏联式军事工业和科研体系内的院所专家们,他们从50年代开始建设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和工业体系,可以总结为一句话:用苏联的体系和中国的人才,来追美国的影子。

说是追美国的影子并不为过,集成电路行业本身就是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

1958年9月12日,张汝京日后的上司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在德州仪器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成功地实现了把电子器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的构想。

1959年7月,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在仙童公司突破了集成电路的平面制作工艺,为大规模工业量产奠定了基础。

基尔比和诺伊斯被并成为集成电路的发明者,在他们大放异彩的年代,中国人正在经历“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而这时大洋彼岸的硅谷已经显露雏形,仙童、Intel、AMD等大批公司相继在50-60年代成立。

与美国对应的是,中国在1960年成立了以中科院半导体所为代表的大批研究机构,并在全国建设数十个电子厂,初步搭建了中国半导体工业的“研发+生产”体系。

这套体系最初能够紧追美国,得益于一批回到新中国的半导体人才,如黄昆、谢希德、王守武、高鼎三、吴锡九、林兰英、黄敞等前辈大师。

在他们的带领下,蹒跚起步的中国半导体行业做了两大贡献:一是保障了“两弹一星”等一批重大军事项目的电子和计算配套;二是为中国建立了一套横跨院所和高校的半导体人才培养体系。

但在产业化方面,成就却寥寥可数。

1977年7月,邓小平邀请30位科技界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座谈会,半导体学界灵魂人物王守武发言说:“全国共有600多家半导体生产工厂,其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只等于日本一家大型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一。

”一句话就把改开之前中国半导体行业成就和家底,概括地八九不离十。

但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属难得。

王守武是美国普渡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文革中被停职批斗,备受诬蔑和诽谤;中国半导体物理的奠基人谢希德,被整成走资派后,每天工作是扫厕所;而拉出中国第一根硅单晶棒的林兰英,父亲因为做过国民党的县党部书记,被造反派在火车上殴打致死,林兰英自己也受屈辱。

几十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总是有人试图用一句“无私奉献”将他们的这些经历一笔带过,并喜欢大声质问芯片从业人员:你们为何不效仿前辈们舍身忘我的啃干粮精神?2改革开放之后,打开国门的中国人猛然发现,美日的半导体产业也已经将中国远抛身后,差距在10年以上,韩台也在迅速超过中国。

但除了少数专家外,上至庙堂高管,下至平民百姓,国人对这种差距和追赶的难度普遍认识不足,比如在1977年,总设计师问王守武:“你们一定要把大规模集成电路搞上去,一年行吗?”领导的殷切关怀,催生了中国独特的产学研模式:通过运动式的集中攻关,来突破某一项技术。

这种方式在不考虑成本和良率的军工领域内是有效的,如两弹一星,但在产业化和民用化方面,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时至今日,中国集成电路学界领很多“达到国际水平”的成果,只具备“展示和验收”功能:一经专家评审会通过,就束之高阁生锈落灰,极少走向市场。

改革开放之后,包括半导体在内的中国电子产业开始受到猛烈的外部冲击。

由于大量国营电子企业经营困难,无法产生足够的利润来支撑研发,从国外引进的生产线又大多是落后淘汰的二手货。

所以在80年代,中国半导体行业不仅大幅落后于美日,也逐渐被韩国和台湾地区超过。

为解决这种情况,国家部委先后组织了三大“战役”,分别是:1986年的“531战略”1990年的“908工程”1995年的“909工程”531战略是在1986年针对“七五”提出的,即“普及5微米技术、研发3微米技术,攻关1微米技术”,并在全国多点开花建设集成电路制造基地。

从1986年到1995年,陆续诞生了无锡华晶、绍兴华越、上海贝岭、上海飞利浦、和首钢NEC等五家公司。

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首钢NEC的诞生和失败。

首钢涉足芯片制造是在1991年,那会儿的首钢是北京的牛逼单位,财大气粗不差钱,掌门人周冠五更是连中央领导都不放眼里。

1991年12月,首钢喊出了“首钢未来不姓钢”的口号,跨界芯片,与NEC成立合资公司,技术全部来自于NEC,工厂“对着日本图纸生产”。

尽管NEC提供的技术不算先进,但恰逢行业景气,1995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9个多亿。

受此激励,首钢准备再接再厉。

2000年12月,首钢找了一家美国公司AOS,合资成立“华夏半导体",投资13亿美金做8英寸芯片,技术来源于AOS。

但很快,2001年IT泡沫导致全球芯片行业低迷,AOS跑得比兔子还快,华夏半导体没了技术来源,很快夭折,而与NEC的合资公司也陷入亏损。

2004年,首钢基本退出芯片行业。

这是大型企业受地方政府“鼓励”跨界做芯片的第一个案例,未来还会不断重演。

据说首钢当年规划的转型方向只有地产做的还不错,这种强烈对比蕴含的道理,足够很长时间来玩味和琢磨。

面对越拉越大的差距,1990年9月电子工业部又决定启动“908工程”,想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方面有所突破,目标是建成一条6英寸0.8~1.2微米的芯片生产线。

项目由无锡华晶承担,芯片技术则向美国朗讯购买,但最终结果是:行政审批花了2年,技术引进花了3年,建厂施工花了2年,总共7年时间,投产即落后,月产量也仅有800片。

严重亏损的华晶只能寻求外部帮助。

曾经创办茂矽电子的台湾人陈正宇当时正在寻找机进度大陆,便与华晶谈判,拿下了委托管理的合同。

为了改造华晶,陈正宇求助于老朋友张汝京。

张汝京当时刚从德州仪器退休,他来到无锡后,仅用了半年时间(1998年2月-8月)就完成任务,改造后的华晶于1999年5月达到盈亏平衡,项目才得以验收。

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908工程”,使中国半导体又浪费了5年的宝贵时间。

在无锡华晶还卡在0.8微米无法量产时,海外主流制程已经达到了0.18微米,差距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1995年,电子工业部又提出实施“909工程”,投资100亿人民币,由上海华虹承担,与NEC合作,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亲自挂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