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关键事件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最现实的问题。

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

不少父母只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少父母双亲的呵护和陪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还有的儿童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子分居,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帮助。

亲情缺失使他们在心理上存在阴影,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有关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方面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且父母在外打工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2)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行为偏差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履行监护的职责。

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很多留守儿童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部分留守流动儿童甚至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有的甚至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

临时监护人由于体力、素质、责任心等原因,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尤其是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使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蛮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社会实践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实践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实践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父母在外地工作,将子女留在家乡或
他人照顾下的儿童。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关爱,留守儿童普
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实践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
题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 缺乏父母关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提供足够的关爱和
支持,导致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和无助。

2. 心理空虚感:留守儿童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朋友圈,常常
感到孤立和寂寞。

3. 情感失调:留守儿童常常面对父母的长期分离,缺乏稳定的
情感依托,容易产生情感失调和焦虑情绪。

4. 学业压力:由于家庭关系不稳定和缺乏父母的教育指导,留
守儿童在学业上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导致学习困难和自卑心理。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1. 加强家庭关系:父母应尽量减少长期分离的时间,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亲密关系,提供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2. 建立健康的社交圈:学校和社区应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友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心理疏导和辅导: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和解决问题。

4. 学业指导和支持:学校和社会可以提供额外的学业辅导和关注,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自信心。

结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关系、建立健康的社交圈、提供心理疏导和辅导以及学业指导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目录
•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 精选案例一:四川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实
践 • 对比分析两个案例异同点 •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讨与建议
01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Chapter
留守儿童定义与分布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 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 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关注和努力,学校、家庭、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应形成合力。
加强心理辅导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环节,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 心理素质。
个性化教育计划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 要措施,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 重要途径,应积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 通和联系。
心理辅导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专业心理教师团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 求。
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包括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课程 等多种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积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学习 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实践效果评价及反馈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 乏,留守儿童难以获得优 质的教育资源和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 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
感。
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不在身边 等原因,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 理。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 长。
03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 儿童心理辅导实践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试验场学校杨冬梅734000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

目前,全国有2290.45万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

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

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子分居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行为偏差。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

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留守儿童指的是在农村地区父母因为工作等原因长期不在家照顾孩子的儿童。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以下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的一些具体内容。

1. 孤独感:留守儿童经常一个人度过时间,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怀,感到孤独和无助。

对策: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和互动,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

2. 情绪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安慰,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问题。

对策: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制,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习积极的情绪调节方法。

3. 教育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监督,容易出现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对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孤独和心理压力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例如自卑、自闭、焦虑等。

对策: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评估,提供相应的心理治疗和支持。

5. 家庭关系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容易疏远,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对策:建立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机制,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亲子沟通,增进亲子关系的紧密度。

6. 自我认同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对自我身份和角色产生困惑,缺乏清晰的自我认同。

对策:为留守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成长经历和正能量的启发,引导他们积极探索自我身份,并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7. 心理抵抗力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面临困境,容易缺乏心理抵抗力,面对诸多压力无法有效应对。

对策:加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培养,通过培训和活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都应该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留守儿童是指在父母因工作、生活等原因长期不在家的情况下,由其他家庭成员或其他人照料的儿童。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1. 情感抚慰不足。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和失落。

这种情感上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会产生负面影响。

2. 心理问题。

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容易受到影响,出现抑郁、焦虑、行为问题等心理问题。

3. 教育问题。

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教育容易受到影响,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可能造成学业困难和学习成绩下降。

4. 安全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的照料和监管,留守儿童面临着安全问题,容易受到伤害或侵害。

对策:1. 加强家庭关系。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支持,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鼓励父母多与孩子沟通,亲自参与孩子的成长。

2. 提供心理辅导。

政府和社会应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缓解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3. 完善教育支持。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支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学业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4. 加强社区监护。

社会应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加强社区组织的监督和关怀,确保留守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5. 增加政策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政策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上述对策只是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初步探讨,实际上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多方合作,齐心协力,才能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希望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关注留守儿童的处境,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享有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渐被打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大量进城务工农民无法将其子女带到城市里,只能将其留在家乡。

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便产生了。

大多数留守儿童所处的年龄是其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家庭环境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成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家庭的抚养、关爱以及教育,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

已有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表现得非常突出,值得大家关注。

在本文中主要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留守儿童所具有的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应对策略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最早于1994年提出,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

目前,国内关于“留守儿童”并没有统一界定,还存在分歧。

范方等(2005)认为,“留守儿童”指父母双亲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未成年孩子;叶敬忠(2005)等人认为,“留守儿童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①我国的教育界最早关注留守子女的是教育问题,并提出了“留守儿童”,也称“留守子女”。

段成荣较全面的描述了留守儿童,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

②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所处的年龄正是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而父母是他们首先会接触的对象,此时父母也就肩负着纠正儿童错误心理行为,并使其进行正常社会化的任务。

但他们没有得到或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导,所以在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更易表现出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

1、情绪发展问题情绪性问题行为是由于人对客观现实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引发消极情绪体验所产生的。

③留守儿童的情绪发展问题源于对亲情的需要。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孩子留在老家由亲戚或祖辈照顾的一类特殊群体。

他们通常面临着家庭关爱不足、心理压力大、学业成绩不稳定等问题。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问题所在。

小明,一个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留守在老家和奶奶一起生活。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缺乏家庭关爱,经常感到孤独和失落。

在学校,他成绩时好时坏,缺乏稳定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支持,导致学业成绩不佳。

在心理上,小明也存在焦虑和自卑的问题,他常常感到自己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差距,缺乏自信心,甚至出现了抑郁情绪。

另一个案例是小红,她的父母也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在奶奶家。

小红的奶奶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无法给予小红足够的照顾和关爱。

小红经常需要独自照顾奶奶,生活压力较大。

在学校,小红也面临着学习和人际关系的问题,她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导致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欠缺,甚至出现了逃课和早恋等问题。

以上两个案例反映了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困境。

他们缺乏家庭关爱和指导,导致心理和学业上的问题逐渐显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

首先,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关注,建立起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提供心理辅导和学习指导。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扶持和帮助。

同时,父母也应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长期的外出务工,多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关爱和帮助,我们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留守儿童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而留在家乡生活的儿童。

他们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照顾,面临着多种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1.心理问题父母的长期离家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甚至产生自卑情绪。

2.学习问题由于缺乏家长的监督和指导,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常常得不到及时的支持,容易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3.行为问题在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行为问题,如叛逆、消极、不良习惯养成等,甚至有些孩子会走上不良的道路。

4.身体健康问题由于生活条件和饮食水平的限制,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身体健康问题,甚至有些孩子会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患病的情况。

5.社会适应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在社交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很难融入集体生活,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和沟通。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心态。

2.建立家庭教育辅导机构建立专门的家庭教育辅导机构,为留守儿童父母提供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意识和家庭教育能力,以便更好地关爱和教育孩子。

3.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和辅导,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提高学习成绩。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为留守儿童提供物质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需求。

5.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和家长共同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6.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团队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团队,为留守儿童提供陪伴和关爱,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父母长期离乡打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以下心理问题:
1. 孤独感: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因为他们长期处于缺乏父母陪伴的环境中。

2. 自卑感:留守儿童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会对自己的家庭状况感到羞耻和自卑,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缺乏信心。

3. 社交障碍:由于长期缺乏亲密的人际联系,留守儿童可能会在社交上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会害怕与他人建立关系,甚至出现社交孤立现象。

4. 抑郁和焦虑:长期分离与父母,缺乏稳定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的情绪问题。

5. 学业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指导,容易出现学业上的问题,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成绩下降。

6. 行为问题:由于缺乏家庭的监督和引导,留守儿童可能出现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消极抵抗和不良习惯。

7. 注意力不集中:留守儿童常常由于情绪问题和学业压力,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缺失,影响学习和生活质量。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注,提供相关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扩大,在中国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他们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离异或丧失能力等原因,无法与父母共同居住,常年在农村家中或由亲戚朋友照顾下生活的儿童。

然而,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这不仅对他们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也对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二、心理健康问题1. 缺乏安全感:由于缺少亲密关系和监护人照料,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人关注感。

2. 自尊心受挫:留守儿童通常不能享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容易遭受同龄人排斥或歧视。

3. 情绪失调:父母长时间离开造成的情感缺失以及经济上给予不足等都可能导致他们情绪低落、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教育困境1. 学习资源匮乏:由于留守儿童所处环境的相对封闭,他们在学习方面往往缺少广泛且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发展。

2. 缺乏家庭辅导:父母长期不在家,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学习辅导和指导,使得留守儿童在学校表现欠佳,并可能造成扼杀孩子兴趣爱好及个性发展等问题。

3. 学校关怀不足:由于数量众多和地域分布复杂,许多农村学校难以提供完善的关怀机制和帮助服务体系。

四、行为问题与社会适应困难1. 自我管理困难:缺少监督和约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或坏习惯。

2. 社会交往能力差:由于长时间没有与父母共同生活,留守儿童可能缺少基本社交技能,对人际关系建立存在困难。

3. 逃学和早婚现象:一些留守儿童在面对生活困难时,可能会选择逃学或从事早婚等不健康的行为。

五、原因分析1. 经济原因:父母外出务工是导致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们希望通过赚钱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但同时也使得孩子失去了与父母共同成长的机会。

2. 家庭状况:离异、丧偶等家庭变故也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教育资源不均衡:城乡差距导致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留守儿童获得良好教育的需求。

4. 农村社会保障缺失:由于缺少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地区无法提供较好的就业机会及更好的生活条件,迫使大量人口流向城市。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他们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在家乡,面临着严重的生活困境和教育障碍。

这些留守儿童经常缺乏家庭关爱,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同时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他们的营养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对策,如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站点、加强心理疏导和教育支持、提供营养补贴等。

建议社会各方应当加强关注和支持留守儿童,共同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对策、心理问题、教育问题、营养问题、关注、建议、社会帮助、未来展望1. 引言1.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留在农村家乡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的儿童。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剧,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万,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长期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和自卑。

他们缺乏家庭温暖和教育资源,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甚至造成一些不良社会现象。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贫困,营养不良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涉及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共同努力寻找解决之道,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1.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到社会、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人口流动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产物,直接影响着农村家庭结构和社会稳定。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和监护,易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甚至犯罪问题,对个人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全构成威胁。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影响其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也给农村教育事业带来挑战。

《萨提亚模式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个案研究》

《萨提亚模式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个案研究》

《萨提亚模式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个案研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

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而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常常面临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的问题。

萨提亚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与干预方法,在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纠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个案,探讨萨提亚模式在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中的实践与效果。

二、个案背景本案例中的小李,是一名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小李长期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小李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行为,如逃学、打架、沉迷网络等。

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也给他周围的人带来了困扰。

三、萨提亚模式介入1. 建立信任关系:社工和心理老师首先与小李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倾听、理解、关心等方式,让小李感受到被关注和被理解。

2. 认知重建:通过萨提亚模式的认知重建技巧,帮助小李认识到自己的偏差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引导他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3. 情绪管理:帮助小李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保持冷静,提高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

4. 家庭沟通:与小李的祖父母进行沟通,引导他们了解孩子的需求,改变教育方式,建立有效的家庭支持系统。

四、个案实施过程在萨提亚模式的指导下,社工和心理老师通过上述方法对小李进行了持续的干预。

首先,通过建立信任关系,让小李感受到被关注和被理解;其次,通过认知重建、情绪管理和家庭沟通等手段,帮助小李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寻求改变。

在实施过程中,社工和心理老师还根据小李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萨提亚模式的各种技巧,如共情、积极倾听等。

五、个案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小李的偏差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开始主动回到学校上课,与同学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同时,他的情绪调节能力得到了提高,面对挫折和压力时能够保持冷静。

家庭关系也得到了改善,祖父母的教育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六、结论与建议本案例表明,萨提亚模式在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的解决策略

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的解决策略

留守教育1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的解决策略★樊丽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幼儿园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凸显的重大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双亲的陪伴而逐渐产生失落、孤独、自卑等诸多情感缺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今后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因此,笔者立足于永济市市直幼儿园青渠屯分园留守儿童的现实情况,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幼儿园方面《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就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1、为留守幼儿营造充满爱的乐园,增强幼儿的心理安全感 让留守幼儿体会到来自教师或保育人员的爱、逐步增强他们的心理安全感,是解决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的关键之一。

这些幼儿的父母在全国各地开饭店或打工,有时一年才会回来看孩子一次,孩子缺少父母爱的陪伴,而作为幼儿教师,要代行父母的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为留守幼儿营造充满爱的乐园。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教师要扮演父母缺位时的“替补”角色,让留守幼儿在快乐、和谐、充满爱的环境中逐步成长,多组织一些包含爱的主题活动,给予幼儿生活上的关照,让他们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感觉,同时要渗透父母在外打拼的不易,使幼儿体会到父母离家做生意的目的和辛苦,从而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爱,以此来减少留守幼儿委屈、敏感的低落情感。

2、发挥同伴之间交往互助的作用,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可以让每位幼儿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通过与其他同伴的共同交流和自由玩耍,可以使幼儿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情感缺失。

这些幼儿有80%都属于双亲留守儿童,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生活,为了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迸发与发展,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同伴之间交往互助的作用,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鼓励非留守幼儿主动地与留守幼儿交往,以此来打开留守幼儿的心门,在合作共享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探讨

幼儿园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探讨

幼儿园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探讨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许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他们在幼儿园这个成长的摇篮里,面临着情感缺失的问题。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现象入手,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现象1.缺乏亲情关爱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

这使得孩子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

2.缺乏安全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缺乏依靠,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3.缺乏社交能力4.情感波动大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感波动较大。

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反应。

二、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原因1.家庭因素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结构不完整,孩子缺乏亲情关爱。

同时,家庭教育缺失,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2.社会因素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幼儿园条件相对较差,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足,也加剧了他们的情感缺失。

3.个人因素留守儿童自身的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的情感发展。

一些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容易产生情感缺失。

三、解决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措施1.完善家庭教育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回家陪伴孩子成长。

如果实在无法回家,应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沟通,给予关爱。

2.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幼儿园应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教育。

同时,加强幼儿园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3.社会关爱社会各界应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支持。

4.培养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应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

同时,鼓励留守儿童参加课外活动,拓宽他们的社交圈子。

5.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波动,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应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情感认知,克服心理障碍。

小学生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记录

小学生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记录

小学生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记录引言: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一方父母长期离家外出打工,而不能与子女一起生活的子女。

他们面临着与父母分离的痛苦和日常生活和教育方面的困境,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

针对小学生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不同层面上小学生留守儿童心理辅导需要关注的问题,并提供具体案例记录。

一、影响小学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1.亲情缺失: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缺乏亲情支持和陪伴。

2.自我认同困惑:孩子可能会因为长期没有亲人关怀而产生自卑感,并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困惑。

3.社交障碍:缺乏正常家庭环境,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更多挫折,难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二、小学生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策略1.建立信任关系:辅导师要与小学生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

2.情绪管理:教导小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如自我放松、积极思考等。

3.认知重塑:引导他们主动关注和调整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案例记录案例一:学生信息:姓名:李明年龄:9岁性别:男问题描述:李明在班级中总是很安静,不爱参与集体活动。

经多次交谈了解到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工作,他过着留守儿童的生活。

除此之外,当被问及为什么不愿意说话时,他表示有时候会感到焦虑和缺乏安全感。

辅导策略:1.与李明进行个别沟通,在逐渐建立信任的基础上开展辅导。

2.采用游戏、绘画等方式帮助他表达内心感受,并鼓励他分享自己的想法。

3.教给李明面对焦虑情绪时的应对技巧,如深呼吸、积极自我对话等。

案例二:学生信息:姓名:张小红年龄:10岁性别:女问题描述:张小红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出缺乏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的情况。

经过与她交谈发现,她是一个留守儿童,并抱怨没有人帮助她复习功课或者监督她学习。

辅导策略:1.为张小红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避免干扰和打扰。

2.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教给她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

3.与班级老师进行沟通,争取得到同班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

留守儿童易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易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易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问题;教育;对策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在农村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爱,存在严重的家庭教育缺失,往往会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发生一些问题。

留守儿童现在的发展状况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心理问题。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从年幼时起就和父母长期分离,由于常年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大多都缺乏安全感,由于感情交流缺失,精神压抑,逐渐变得自卑,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

另外留守儿童正处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他们极易产生认识和和价值观念上的偏差,容易形成偏激、狭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基本家庭教育的缺失,在道德品质方面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或亲戚监护,他们普遍采用溺爱型教育方式,使得留守儿童自私自利,对人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是由于监护人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乎成为空白,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监管力度不够。

三是监护人不如孩子的父母更为直接和严格,在亲子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很难养成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意志薄弱。

容易沾染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学习问题。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以后,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逐渐丧失自我约束能力,放松了学习,导致成绩明显下滑。

因为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也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学习上表现为意志消沉、注意力不集中等。

4. 人身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极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危及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

留守⼉童情绪性问题⾏为及影响因素2019-10-01摘要:初中⽣处于⼼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我认同的重要发展阶段,这⼀时期的⼉童情绪是相对不太稳定的,会出现⼈⽣的第⼆个叛逆期。

这⼀时期的留守⼉童相对会出现更多的情绪性问题⾏为,通过分析情绪性问题⾏为的影响因素找到减少问题⾏为更有效的⽅法,有益于⼉童的健康成长,教师的教学⼯作顺利进⾏。

关键词:留守⼉童;情绪性问题⾏为;⼈格类型1引⾔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量劳动⼒涌向城市务⼯,他们的孩⼦被迫留在农村成为了留守⼉童,⼤量的留守⼉童已经成为了⼀种社会现象。

留守⼉童是指其⽗母⼀⽅或双⽅在外打⼯⽽被留在家乡,留守的时间不低于半年,⽽且需要其他亲⼈照顾,年龄在⼗⼋岁以下的⼉童。

霍尔认为,青春期是⼈类的⼀个动荡过度时期。

留守⼉童与⽗母长期分离,导致他们不但亲情缺失,⽽且情感的缺失与初中⽣青春期⼼理冲突叠加在⼀起,容易引发留守⼉童各种⼼理问题,因此,初中留守⼉童成为了情绪性问题⾏为的⾼发群体,如果任由问题⾏为长期发展下去,就会从问题⼉童发展为问题青年。

这也就是为什么⼤众会认为留守⼉童就是问题⼉童,长⼤之后就是问题青年的原因。

情绪性问题⾏为是指情感需要得不到满⾜或受阻抑⽽产⽣的不良情绪引发的妨碍其学业、社交及其他正常⽣活的⾏为和分为外向性情绪性问题⾏为和内向性情绪性问题⾏为,前者指愤怒、不满等,后者指抑郁、焦虑和消极退缩。

留守⼉童的问题⾏为不是与⽣俱来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家庭、社会对留守⼉童的成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可以根据个体差异性,从⼉童⾃⾝做起,在留守⼉童成长的关键期对他们进⾏⼲预,来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改善他们的成长环境,可以更加有效的预防问题的出现。

现有的⼤部分研究仍然认为留守⼉童更容易产⽣很多⼼理问题,虽然已经有部分研究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留守⼉童都会有问题⾏为,但是通过了解留守⼉童的⼈格类型的个体差异对他们的问题⾏为进⾏⼲预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留守儿童是指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力大转移的产物。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爱,他们在生活、学习、教育、心性、品行、安全等方面状况令人担忧。

本次针对他们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明确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畸形根源,应对提出教育对策,强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将长期存在的附属产物。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家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他们本身贪玩,缺乏自律意识,在学习、心理、道德等方面存在不同问题,而心理健康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健康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

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常表现出以下现状:(一)违纪叛逆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

(二)厌学自卑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

(三)性格内向孤僻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代管监护人”的缺位沟通使他们长期看电视,并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语或与小狗小猫说话。

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冷谈。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亲子关系残缺对留守儿童情绪和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亲子关系残缺对留守儿童情绪和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第5期2012年亲子关系是在血缘和共同生活背景下,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

具有生物性、互动性和依恋性的特点[1]179-180。

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特别是父母的关爱、支持和鼓励能够使幼儿与父母、监护人建立安全、信任的依恋关系。

这种感觉的建立,是儿童成人后与人顺利交往和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2]。

留守儿童,通常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其他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原生活地的孩子们。

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从20世纪90年代初始,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及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支持与推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大量涌现。

据《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5日报道,我国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逾1000万。

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面临着家庭结构的不完善和亲子沟通的残缺,其身心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特点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类型大体可分为四种:一是单亲子关系,指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留在户籍所在地,一边务农,一边照顾孩子,从而形成一种类似“单亲关系”的亲子关系;二是隔代亲子关系,即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养,这也是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中最普遍的一种;三是亲朋亲子关系,指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把孩子交由可信赖的亲属代为教养;四是零亲子关系,即父母外出打工,儿童自己照顾自己[3]。

研究表明,与正常家庭儿童相比,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不完善,亲子关系比较疏远、冷漠。

亲子之间的互动形式单一,交流内容贫瘠,远远达不到良好的亲子沟通效果[4]9-13。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亲子之间的互动方式缺乏外出务工人员,多数离家较远,父母和子女之间脱离了共同的生活环境,从而限制了亲子之间的互动方式。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通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主要方式。

但很多情况下,父母或儿童监护人考虑到电话费用,往往只用几分钟时间把重要的事情交待完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关键事件
作者:简福平
来源:《中国德育》2013年第17期
摘要关键事件会对个体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影响留守儿童的关键事件一是外出父母是否与孩子建立起情感依恋,二是代养人能否补偿亲情需要,三是学校、老师、同学等能否成为留守儿童的“重要他人”。

父母、代养人及学校、老师、同学等应关注留守儿童情感发展,给予帮助与指导。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关键事件
作者简介简福平,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一些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在家庭中缺乏情感依恋,缺乏安全感,在家庭外又无法获得稳定的社会支持,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进而引发问题行为,我们称之为情绪性问题行为。

情绪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退缩、压抑、焦虑、抑郁、敏感、冷漠等。

从目前心理咨询众多案例来看,童年的心理性问题如果未能很好解决,往往会影响其成年后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重者甚至会导致严重的行为障碍或反社会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相当多的事件。

而这些事件,并非所有的都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只有那些非常关键的事件,才可能改变个体发展的方向,重新确立发展的内容,并对个体发展产生决定性的、持久的影响[1]。

那么,有哪些关键事件影响留守儿童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对江西、四川和重庆三地964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关键事件一:外出父母是否
与孩子建立起情感依恋
小浩,小学六年级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每年只有年底他们才回来一趟,平时极少和孩子沟通交流。

小浩常年一个人独来独往,非常敏感、易怒,而且自高自大。

他上课经常不带文具,不认真完成作业,随意离开座位。

婷婷,小学六年级学生,父母也是长期在外打工,不过父母每周都与她进行电话联系,还时常寄些小礼物给她。

“留守”让婷婷更加坚强努力,她还当上了班长。

对比以上两则案例可以发现,“留守”并不一定导致孩子出现问题,关键是父母怎么对待孩子,如何与孩子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情感依恋。

小浩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所以引发对自我的错误评价,自暴自弃,成为“问题儿童”。

而婷婷虽然父母也是
常年在外,但父母与她一直保持着良性互动,她对父母的情感依恋也未中断,她一直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因此她能自尊自爱、自我激励、自我管理,成长得很好。

调查数据显示,“留守”时间超过5年以上,与父母较少沟通交流的儿童所表现出的情绪性问题行为显著高于“留守”1年以下的儿童。

这说明,在与父母缺乏情感依恋的情况下,儿童“留守”时间越长,其情绪性问题行为表现越突出。

在对留守儿童访谈中,他们反映爸爸妈妈外出后,家里冷冷清清,平时也想和爸爸妈妈说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困难,但是一想到他们在外挣钱不容易,就不想让他们担心了,打电话总是说好的一面。

他们还说,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时间长了,偶尔回来,自己会有一种陌生感。

这说明,大多数外出父母并未与留守儿童建立起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有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亲密、持久的情感关系,有助于培养孩子对自己、对父母、对同伴的信任感,能够为儿童社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因此,在外打工的父母应该对孩子予以积极关注,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依恋。

二、关键事件二:代养人能否
补偿亲情需要
小星,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其由外公代养。

外公文化素质低,对其非常溺爱,小星要什么给什么,但小星始终无法与其建立起亲密关系。

调查过程中,大多数留守儿童认为“父母才是我们的亲人,爷爷奶奶和其他代养人都不是亲人,因为他们给不了父母给予我们的那种爱”。

通过与孩子们交谈,笔者发现大多数代养人无法与孩子建立深刻的依恋关系,无法补偿缺失的父母关爱,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亲密不能”,即小时候没有依恋对象,与代养人不易建立亲密关系,不易建立安全感。

调查发现,出现各类情绪性问题行为,最严重的是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其次为祖辈等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最后是寄养监护的留守儿童。

在农村,双亲均外出的留守儿童八成都为隔代监护,而祖辈往往只关注孩子吃、穿等缺失性需求,而不关注孩子成长性需求,也就是重养不重教。

少数代养人在情感上、态度上能给予留守儿童积极的回应,在行为上给予留守儿童指导和帮助,这样的留守儿童很少有反常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出现。

留守儿童在发展中,需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性,但是如果给予他们过度的自主,而没有给予他们充足的行为指导,留守儿童将会面临更多的情绪问题和问题行为。

因此,我们应对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进行积极引导。

三、关键事件三:学校、老师、同学等能否成为留守儿童的“重要他人”
“我受不了别人说我胖,一说我胖我就急,火就往上冒,手就要去打人。

老师,我真的不是欺负他们,是他们先惹我的。


“我觉得很孤独,没有谁能够理解我,我是被世界抛弃的人。


“同学之间很冷漠,不能知心,说了他们也不明白。


以上话在访谈过程中孩子们说得比较多。

留守儿童大多情感细腻,容易产生敌对、破坏、嫉妒心理,不愿听批评话儿,不能忍受半点儿委屈,甚至一个小小的打击也会使他们出现过度的反应,做出过激的行为。

学校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养人的联系,一方面学校要了解和掌握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和督促代养人更好地照顾孩子;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对代养人进行一些教育培训,让他们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以便更有效地教育留守儿童。

教师作为除父母之外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

笔者发现,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与条件的恶劣,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差,很容易成为“学困生”。

一些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更多趋向消极一面,他们与教师的亲密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单向的。

教师对留守儿童该如何爱,如何弥补学生缺失的情感依恋,是教师专业性的重要表现。

教师应从学生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发展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全方位指导者,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品行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及早发现,有效解决。

具体来说,针对留守儿童经常存在的自卑退缩、抑郁焦虑等情绪性问题行为,教师应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活动、个别心理咨询等方式,根据不同“留守”时间,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对于“留守”初期的儿童,可以开展“对父母外出打工的认识”“情绪调节”“学习方法探究”等主题活动,让他们能在父母离开初期就有个正确的认识,学会自主调节不良情绪和掌握自主学习方法,顺利过渡;对于“留守”中期的儿童,可以开展“人际交往”“建立自信”“学会沟通”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适应周围的环境;对于“留守”后期的儿童,可以开展“挫折训练”“认识自己”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对自己未来充满信心,正确做出人生选择。

教师通过积极关注、无条件的接纳和认可,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具体的心理辅导手段,改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重建合理信念,能够使留守儿童走出情绪的困惑并得到良性发展。

同伴支持也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爱及尊重的需要。

因为父母外出,亲子关系的弱化往往会强化留守儿童和同伴的关系。

访谈中,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示“最开心的时候是和其他同伴一起玩了”。

应该说,同伴群体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使留守儿童获得情感补偿,但留守儿童常常会因为缺乏解决问题的方式和人际沟通的技巧,产生过激情绪,做出不良行为,影响其同伴关系。

学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心理问题解决”等方面的专题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同伴支持。

回顾与梳理留守儿童的关键事件,有助于我们重新看待教育现实场景中的留守儿童,进而对留守儿童角色产生新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重组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探寻和形成新的实践性知识,并获得相应的启迪和智慧。


参考文献:
[1]夏惠贤.亲历关键教育事件,激励教师有效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10(4):1.
[2]王振宇.学前儿童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113-114.
责任编辑/刘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