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 精品
新经济政策的缺陷:
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显示了巨大 的生产力,但是它和当时否定社会主义存在商品市场 经济,否定社会主义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理论不一致。 所以当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战时共 产主义 政策
1.使苏俄政府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的人力 物力以战胜敌人; 2.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病和错误,但它 符合当时实际,因此是必要的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恢复和 发展农业,巩固了工农联盟; 2.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在恢复国民经济的 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取得了显著成果,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人民 生活有所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新经济政策:
新在什么地方?
我们要把它与战时共产主义进行比较才 能得出结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
农 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余粮征集制
工 业
商 容 业
工业国有化
有区别地对待大、 中、小工业
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 贸易
分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工资级别制,按 配 劳分配
影响
你参加红 军了吗?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分析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样德处境? 苏维埃政府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卫革命成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定义】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 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 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 些临时性的措施。是非常 时期的非常政策。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不同结果说明什么?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十月革命后,苏俄内有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武装叛乱,外有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尽管这一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反还激化了工农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上台后,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也逐渐形成。
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短期内成为一个军事强国,但也产生了消极后果。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涉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理论性较强。
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学习过,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初中不重视历史课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识水平有限,对具体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刻。
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都有所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点拨启发。
教学方法1.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解决教材中的基础知识。
2.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和创建的艰辛历程。
3.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
学习方法1.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自主预习,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2.课下查阅有关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资料,并对二者作一对比,深层次理解这两种经济政策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同学间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弊端等方面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内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3单元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素材)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素材)【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十月》片断):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后所面临的新课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
乏
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
政治危机严重
主
要
内
容
农业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贸禁止商品贸易从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形式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
配
列宁向开赴前线反击波兰武装干涉者的红军发表演讲。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岳麓版
)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
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
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
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 B.是特
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
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国家征购价
6 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 卢布
黑市价格
200 卢布
材料二 1921年,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中央苏 维埃命令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他 们渡过饥荒。可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 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材料三 1921年2月28日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 水兵暴动,他们的口号是:
材料一:1913年—1925年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1913年
农业总产值(%) 100
畜牧业(%)
100
粮食(万吨) 7.65
1920年 67 72 4.52
1925年 112 121 7.25
材料二:1913年—1926年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 102.51 14.1 计算,单位:亿卢布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之路
马克思设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余粮征集制
公有制 工业:大中业国有化 、小企业监督
计划经济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
按劳分配
强制劳动, 平均分配
材料:1919年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 粮食制度。我国史学界以往译为“余粮收集制”。 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 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其基本内容是: 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 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 、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 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本课是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第一课。
本单元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
第二部分是资本主义国家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解决危机的途径,突破传统的经济模式,开辟一条促进资本主义的新路子。
这一课,主要围绕着列宁、斯大林时代,如何在政治和经济、军事等危机挑战下,认识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道路,对经济体制做出创新和调整,以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学情分析在初中及其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十月革命、苏联电影、歌曲、人物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如何神入历史,从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认识”的角度出发,思考经济政策的创新和调整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政策做出客观的评价则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理解这一政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掌握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的的内容、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很好素材,通过学习,明确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和创新是历史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苏联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其探索与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联系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之路的史实,体会到国家发展与国民幸福之间的关联。
教学重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认识。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史料分析法、问题导学法、情感教学法教学过程以身边的春色导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西安市含光中学陈敏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推进,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为了建立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在经历充满错误和挫折的探索后建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本课主要讲述了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的艰难历程,通过学习可以感受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而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借鉴。
2、教材的处理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录,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线索,我将教材知识进行整合处理,分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列宁的两次社会主义探索实践、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探索和邓小平的社会会主义探索。
以几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做位主线,帮助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而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借鉴。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对于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偏颇、错误。
鉴于此,本课将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创设情境,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使学生较全面的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
三、【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2)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实施的背景;3)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4)客观全面地评价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体制。
高一历史岳麓版2教案: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含解析
教学设计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错误!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三维目标教材分析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经历了艰难曲折,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创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本课共三目内容.第一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介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以及如何一分为二地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第二目“新经济政策”,主要介绍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在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地位。
第三目“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主要介绍了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及其优缺点。
教学重、难点错误!新经济政策。
处理方法:把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背景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认识结合起来。
通过逻辑推理引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通过图表展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成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错误!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
处理方法:学生受经验、阅历、理论水平的制约,对事物往往持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看法.通过资料搜集和小组讨论,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双重作用及其对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影响.教学方法1.以问题引领学生思路,采用创设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创建的艰辛历程,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
错误!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设计一:设计二:错误!错误!错误!导入设计设计一:展示图片《十月革命的胜利》导语: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为此,列宁、斯大林等在不同时期进行了探索和创新,终于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西大附中郭秀锦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2〕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形式的背景,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理解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3〕客观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
过程与方法:〔1〕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学生培养解读、提取历史信息并进展概括的才能。
〔2〕通过填写表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归纳知识的方法。
〔3〕通过老师讲述,帮助学生理解根本的历史概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创始了一种新的现代化开展之路,其探究与理论是人类社会的财富。
(2)通过学习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的探究过程,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必须适应消费力开展程度,合适国情,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非常好奇,但历史储藏知识有限。
本课理论性很强,而且内容较多,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做好知识铺垫,利用谈话、文字、图片、表格等方式点拨启发。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斯大林形式的主要表现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形式的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视频?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片段〔1分07秒〕老师:苏联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引人注目的大事,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社会理论,它的经历和教训,都成为人类开展的珍贵财富。
我们今天来学习第14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实立。
展示课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关于社会主义理想PPT展示材料: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消费力高度兴旺的资本主义根底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方案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消费和货币。
——见自教材P64老师:根据上面这段文字,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请注意: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第一、要建立“在消费力高度兴旺的资本主义根底上〞;第二、特征是“公有制〞“方案经济〞“按劳分配〞;第三、“取消商品消费和货币〞。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材分析】宏观:本课为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第一课,开始了二战后各国经济改革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启下作用。
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借鉴作用。
微观: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分别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过程,全面分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建设与突破,并通过分析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为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调整提供了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整体思想活跃,对国内外经济问题较为关注,再辅之以丰富的课文图文素材,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个学期的累积,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学生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问题基本上是“一知半解”,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和讨论法,有利于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等历史内容,整体把握和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发现探索过程中的问题,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曲折;②准确把握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以史为鉴,感悟经济发展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③通过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的分析,认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成就与弊端及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刻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用历史指导如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的调整课标要求:1.(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1.了解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能从正反两方面评价这一政策。
2.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依据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知道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能够正确评价新经济政策。
3.了解斯大林体制建立的过程和特点,能够归纳斯大林体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情景导学]思考:1918年9月,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下,苏维埃共和国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
为此苏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材导学]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内容(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
战争基本结束后,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破坏了经济,激化了矛盾。
[图解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情景导学]“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思考:材料指的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提示:新经济政策。
[教材导学]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国民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发生暴动。
(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开始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
4.内容(1)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①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②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③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5.意义(1)理论: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受到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易错易混]新经济政策不是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其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轻巧识记]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情景导学]思考:斯大林时期是如何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提示:发展农业集体化、开展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教材导学]1.确立:在斯大林领导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表现(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1)积极作用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
②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轻巧识记]“二、三、四”巧记斯大林模式两条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三个影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发展。
四大特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名师点拨]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探究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材料探史][史料呈现]材料一①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②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材料二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③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
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2)材料二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信息解读](1)根据材料一①中“原来打算直接”和②中“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提炼错误及根源。
(2)根据材料二中的时间和③中“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可以判断是新经济政策。
(3)启示主要结合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答案提示](1)错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根源:生产关系超过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2)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
(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当时,采取了种种非常措施:……原先的计划是向农民提供工业制成品作为补偿,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
”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苏联进行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产量,支持工业化建设B.国内战争政策造成粮食短缺,经济困难,面临困境C.为解决苏维埃政权的内忧外患,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苏联强化对农业、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以发展工业[解析]“苏联进行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产量”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采取了种种非常措施”“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得知,当时国内战争政策造成的经济困难是多方面的,并非单纯粮食短缺的问题,故B项错误;由材料“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采取了种种非常措施”得知,苏维埃政权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苏维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正确;苏联强化对农业、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以发展工业是在斯大林时期,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针对训练1]列宁《论粮食税》指出,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这一论述表明,粮食税的实施()A.促使农业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B.有利于通过市场积累工业化资金C.揭开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D.巩固了工农联盟,活跃了商品市场[解析]“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并没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A项错误;材料针对粮食税,推动农业发展,“有利于通过市场积累工业化资金”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并不意味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活跃了商品市场,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探究点二斯大林模式[材料探史][史料呈现]材料一①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②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世界历史》杂志材料二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③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④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1)据材料一,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和积极作用。
[信息解读](1)根据材料一中①②分别提炼出一个基本观点。
(2)从材料二③中“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和④中“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概括其特点。
其积极作用结合课本从苏联国民经济体系及国际地位两个角度提炼信息。
[答案提示](1)建立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2)特点: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经济计划,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积极作用: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工业化,改变了国家落后面貌。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教训(1)特征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
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⑤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⑥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2)教训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③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题型突破]斯大林指出:“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
由此可见,苏联工业化的特点()A.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B.优先发展重工业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扩大企业自主权[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是1918~1921年列宁提出的,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斯大林”“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得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8年即停止,故C项错误;斯大林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地方没有自主权,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