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

合集下载

2024年四人赛测试题库及答案

2024年四人赛测试题库及答案

2024年四人赛测试题库及答案1.柏举之战是春秋晚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大战。

()在阖闾、伍子胥、孙武、夫概等人的指挥下,灵活机动,因敌而兵,一举战胜多年的敌手楚国。

A.吴军。

(正确答案)B.晋军。

2.在我国古代战争中,()用以防护人或马的头部,其形制如帽,是一种防护兵器。

A.胄。

(正确答案)B.甲。

C.盾。

3.西周作战、祭祀等场合用的旌旗种类很多,《周礼》中记载的九旗,旗面内容和名字都不同,其中名为“旗”的旌旗旗面内容是()。

A.熊虎。

(正确答案)B.蛟龙。

4.《诗经•秦风•无衣》中写到“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子兴师,修我矛戟”,这里提到的古代兵器“戟”最早出现在()时期。

A.西周。

(正确答案)B.商朝。

5.中国古代兵器弩是由()发展而来的远射兵器。

A.弓。

(正确答案)B.殳(shū)。

6.继武王灭商之后,周朝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是周公(),为周王朝的巩固和强大奠定了基础,在西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东征。

(正确答案)B.北伐。

7.主张“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并提出把握战机、及时出击军事思想的是军事家()。

A.范蠡。

(正确答案)B.伍子胥。

8.以下古代兵器中,()属于防护兵器。

A.甲。

(正确答案)B.殳(shū)。

9.“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póu)荆之旅。

”这句讲述了商朝武丁为了重振霸业,多次出兵南土,将商王朝的势力伸展到长江流域的功业。

这句诗出自()。

A.《诗经》。

(正确答案)B.《礼记》。

10.据《史记》记载,商朝时期,西伯侯的强国之路和对商王暴政的不满,被()所察觉,他向商纣王献言西伯侯“将不利于帝(商纣王)”,最终商纣王将西伯侯囚禁。

A.祖伊。

B.崇侯虎。

(正确答案)11.《史记》中提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

句践(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这是()在劝谏吴王夫差要彻底歼灭越国。

A.伯嚭(pǐ)。

B.伍子胥。

(正确答案)12.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朝经济、政治实力一落千丈,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图]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

这里,本文特意挑选比较经典的十个战例,看看古代人是如何以少数兵力战胜强大对手的。

1、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地理位置示意图牧野之战战场图牧野之战(年代说法不一,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进行的决战。

战争过程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

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观点),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

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

联军于2月26日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折而东行。

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历数子辛的种种暴行,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

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

《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时维鹰扬。

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子辛惊闻周军来袭,因此时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

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

《诗经·大明》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逸周书·克殷》记载: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

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迅速崩溃。

子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

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子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

中国古代八大以少胜多的战役,皆是成王败寇

中国古代八大以少胜多的战役,皆是成王败寇

翻开史书,我国古代基本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岁月远多过和平时期,即便没有大规模战乱,边境也会有局部战争。

在这么多的战争磨砺下,古代可谓是名将辈出,其中就不乏以少胜多的超强将帅,贵多贵精的分别被他们展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少,有许多都是大名鼎鼎,今天就以个人意见说一下八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1、柏举之战。

前506年,吴王阖闾以救援蔡国为名,亲率三万吴军深入楚国境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

在逼迫楚军退出蔡国回国之后,吴军在孙武的指挥下一改之前行军路线,舍弃擅长的水军,改由陆路奇袭。

楚国果然没有料到吴军的迂回奔袭,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受袭击,三战三败,最后在柏举,20万楚军主力被吴军击败,吴军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楚都郢城,楚国几近灭亡。

同样还是秦国,但此时的秦军与阴晋之战时的秦军有天壤之别,经过商鞅变法和战国烽火的洗礼,秦军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然而,这一次他们还是栽了,因为他们碰上了一个更强的猛人。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率领五万楚军渡过黄河,火速前往巨鹿,并下令破釜沉舟,自绝退路,以示必胜秦军的决心,楚军因此士气大振,愈战愈勇。

项羽九战九捷,击退章邯,活捉王离,大破四十万秦军,解了巨鹿之围。

随后项羽继续和章邯对峙,两军交战秦军惨败,章邯于是派人请和,项羽接受他的投降,巨鹿之战以楚军的胜利告终,秦军主力消耗殆尽,秦朝灭亡在即。

4、昆阳之战。

新朝末年,起义军蜂起,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绿林军懂得名正言顺的重要性,所以在与新朝对抗的同时,他们拥立了汉朝宗室后裔刘玄为帝,表示他们是为复兴汉朝而战。

新朝为扑灭起义军,调集大军进攻刘玄政权,两军最后在昆阳附近展开决战。

在这场战役中,毫不起眼的偏将军刘秀仅以一万多人,便大破四十万的新军,一举奠定大局,新莽政权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因为此战,刘秀扬名天下,招揽了大批追随者,为他日后建立东汉,并最终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5、官渡之战。

199年六月,袁绍率十万大军南下,直取许昌,曹操则领兵二万以主力在官渡一带守住要塞迎战,官渡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柏举之战的故事

柏举之战的故事

楚军出动后,吴军便往回撤。楚军一从边境回撤,吴军 的第二支部队随即又攻入楚国边境。吴国这样轮番袭扰 楚国长达6年时间 公元前506年,吴军认为攻打楚国的时机成熟了。由于当 时楚国的兵力仍然数倍于吴国,统帅孙武决定采用快速 作战
的方针。他挑选精壮士兵数千人,以急行军的方式,秘 密挺进到楚国的边境。 毫无准备的楚王得到消息,急忙派大将囊瓦和沈尹戍率 领全国兵力迎敌。双方
在柏举(今湖北安陆一带)展开决战。沈尹戍向囊瓦建 议:由囊瓦率楚军主力正面设防,他本人则率部分兵力 迂回到吴军的背后,然后对吴军实施前后夹击,一
举消灭吴军。这是楚军击败吴军的最好途径。囊瓦起初 也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 可是在沈尹戍率部队出发后,囊瓦听信部下的的谗言, 害怕战争胜利后沈尹
戍的功劳比自己大,就擅自改变原来的作战计划,在没 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率向向吴军发起进攻,结果被孙 武打败 沈尹戍得知囊瓦主力溃败,急忙率领军队
吴国和楚国是公元前六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 为了争夺霸权,在公元前584年到公元前514年的70年间, 双方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公
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阖 闾即位后,立志称霸天下。他发展经济,重点发展军事, 任用大军事家孙武为将军,教授兵法,吴国
出现国富兵强的势头。 楚国是南方大国,也是长期以来吞并诸侯国最多的国家。 但自公元前516年楚昭王即位后,因为内政腐朽,又与周 边国家唐国、蔡
赶来救援。吴军在孙武的指挥下,包围了沈尹戍的军队。 在无法突围的情况下,沈尹戍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头向 楚王报告。 楚昭王听到前线部队打了败仗,不
顾大臣们的反对,也不顾全城军民的生死存亡,悄悄带 上几名家属逃离国都。消息传到前线,楚军立即涣散, 吴军攻入楚国国都。后来,楚国大臣申包胥逃亡到

吴楚为何发生大战 柏举之战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吴楚为何发生大战 柏举之战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吴楚为何发生大战柏举之战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导语:一、战争前因说来话长,简单说,晋楚争霸,吴国崛起,为牵制楚国,晋派人带着战车来到吴国帮助吴军排兵布阵、骑马射箭,吴国逐渐强大起来
一、战争前因
说来话长,简单说,晋楚争霸,吴国崛起,为牵制楚国,晋派人带着战车来到吴国帮助吴军排兵布阵、骑马射箭,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称王。

最有戏剧性的是,训练吴军的教官是原楚国大臣屈巫的儿子,屈巫因与楚国令尹争夺夏姬耍尽手段逃奔晋国,楚令尹杀了屈巫族人激怒屈巫,发誓要让令尹不得好死,让楚国不得安宁。

此后双方发生十次战争,吴军胜多输少楚军则相反。

吴王阖闾继任后任用伍子胥、伯噽、孙武等,吴国更加强大。

二、战争过程
公元前506年春,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十八国诸侯在召陵会盟,共谋伐楚。

同年四月,晋国指使蔡国出兵攻灭楚之附庸沈国。

楚国遂发兵围攻蔡国。

蔡国向晋国求救,晋卿荀寅索贿不成不出兵救蔡。

吴国君臣认为全力攻楚的良机已至,决定以救蔡为名出兵伐楚,吴王阖闾御驾亲征,以孙武和伍子胥为大将,弟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水陆之师三万人由淮水逆流而上,从楚守备薄弱的东北部突入楚境,至战略要地州来,然后弃舟登陆,以蔡、唐军为先导,孙武挑选3500名精锐步卒为前锋,轻装前进绕过大别山脉,穿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深入楚国腹地,直趋汉水,完成了对楚的战略突袭。

楚国没有料到吴军如此神速并未摸清吴军迂回作战之目的,所以有些措手不及,楚昭王急忙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及大夫史皇等共二十
生活常识分享。

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吴楚柏举之战(一)吴楚矛盾的发展吴王闺阁于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大举攻楚,攻破楚国的都城邹〈今湖北江陵北〉。

这是春秋末期吴楚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

楚原来是一个大国,由于长期争霸中原,弄得民疲财竭,国力逐渐衰弱。

楚平王时,沉重的德役使得人民疲惫不堪,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统治集团内部也互相倾轧,先后迫使伍员〈即伍子杳〉、伯豁奔吴①,助吴反楚。

楚昭王即位(前516年〉后,政治更加腐朽。

楚与其属国蔡〈在今河南汝南一带〉、唐(在今湖北随县西北)的关系,也趋于恶化②。

内外①伍员奔吴,见《左传》昭公二十年。

伯部奔吴,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③《左传》定公三年,楚昭王新得一宝剑,名叫湛户,蔡昭侯、唐成公随诸侯之后,亦来朝贺。

蔡侯有羊脂白玉佩一双,银布鼠袭二件,以一袭一佩献给楚昭王作为贺礼,自己佩服其一,子常想要,蔡侯没有给他。

唐公有名马两匹,名曰"肃爽",子常又想要,唐公也不给他。

子常恼怒,进诲,言于昭王,拘留二人于馆驿三年。

后来,二人献出装、佩和"肃爽",才被释放回国。

矛盾重重,国力更加衰落。

吴(今江苏省的南部〉在春秋初期还是楚的属国,到吴王寿梦时,经济逐渐发展,国势开始强盛。

晋楚争霸时,楚国大夫申公巫臣逃亡到晋国,建议晋国联络吴国,从侧面攻楚。

后来晋国就派巫臣出使吴国。

吴王寿梦为了摆脱对楚的臣属关系,采纳了申公巫臣联晋以制楚的建议,并学习中原的射法、御法和车战阵法。

从寿梦到吴王僚四十余年间①,吴楚不断发生战争,吴国先后占领了楚国东北部的战略要点州来(今安徽凤台〉、居巢〈今安徽巢县〉、钟离(今安徽凤阳临淮关〉等城。

吴王闺阁即位后,国力更加强盛,他又重用伍员、伯豁和孙武等,积极图谋大举攻楚。

(二)战争经过(见附图一)疲惫迷惑楚军,为大举攻楚准备条件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吴王闺阁准备大举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待之。

"②伍员向闺阁提出了疲楚的战略。

真正的经典战役——柏举之战(全文)

真正的经典战役——柏举之战(全文)

真正的经典战役——柏举之战(全文)一、吴国崛起与吴、晋联盟吴楚本是盟国,鲁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楚国灭亡舒蓼后,“盟吴、越而还”(《左传?宣公八年》)。

吴国在寿梦即位后国力不断增强,开始谋求对外扩张。

吴王寿梦二年(公元前584年)吴出兵攻打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当时是鲁国的附庸),引起中原诸国震动,鲁国季文子感慨说:“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无吊者也夫!《诗》曰:‘不吊昊天,乱靡有定。

’其此之谓乎!有上不吊,其谁不受乱?吾亡无日矣!”(《左传?成公七年》)而楚国在与晋国争霸处于下风,再次将战略重心转向江淮流域以兼并小国。

对吴国来说,楚国东向发展必然引起它的警觉和不安,而此举亦将阻碍吴国自身的发展,楚国因此成为其最大障碍,两国利益发生直接冲突。

同年,晋国敏锐观察到这种情况,派遣楚国亡臣申公巫臣出使吴国,进一步挑拨离间、火上加油,并拉拢吴国,以达到联吴制楚的目的。

而吴国正需要一个大国充当其后台,两国一拍即合。

从此楚国陷入两线作战不利态势,东方吴国的威胁日渐加重。

申公巫臣使吴当年,吴国就兴兵攻楚,攻取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地区),之后多年,两国围绕州来反复争夺,由此拉开吴楚战争序幕。

公元前584年-515年,吴楚之间大战十次,吴国全胜六次、楚国全胜一次,还有三次互有胜负。

吴国取代晋国成为楚国最大对手、心腹之患。

二、吴王阖闾即位后的军事举措公元前515年,吴公子光以专诸持鱼肠剑弑杀吴王僚后夺取吴国王位,是为吴王阖闾。

阖闾此人雄心勃勃、韬略过人,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强吴国实力,在军事方面特别重视对军队的平时训练,在五湖(今太湖)之滨专门有练兵场所,“选练士,习战斗”(《吕氏春秋?首时》),“习术战骑射御之巧”(《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这点其实很可能是原本不是很强大的吴国能在春秋末期称霸的重要原因。

当时中原各国都在大规模扩军备战,晋国在平丘之会就一次性出动兵车4000乘(《左传?昭公十三年》“七月丙寅,治兵于邾南,甲车四千乘,羊舌鲋摄司马,遂合诸侯于平丘。

吴楚柏举之战原文及翻译

吴楚柏举之战原文及翻译

吴楚柏举之战原文及翻译《先秦散文·左传·吴楚柏举之战(定公四年、五年)》原文鉴赏沈人不会于召陵①,晋人使蔡伐之。

夏,蔡灭沈。

秋,楚为沈故,围蔡。

伍员为吴行人以谋楚②。

楚之杀郤宛也③。

伯氏之族出④。

伯州犂之孙彭嚭⑤,为吴太宰以谋楚。

楚自昭王即位⑥,无岁不有吴师。

蔡侯因之⑦,以其子乾与其大夫之子为质于吴。

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⑧。

舍舟于淮讷⑨,自豫章与楚夹汉⑩。

左司马戍谓子常曰(11):“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12),还塞大隧、直辕、冥厄(13)。

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

”既谋而行。

武城黑谓子常曰(14):“吴用木也,我用革也(15),不可久也。

不如速战。

”史皇谓子常(16):“楚人恶子而好司马,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而入(17),是独克吴也。

子必速战,不然不免。

”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18)。

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

史皇曰:“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尽说(19)。

”十一月庚午(20),二师陈于柏举(21)。

阖庐之弟夫㮣王(22),晨请于阖庐曰:“楚瓦不仁(23),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而后大师继之,必克。

”弗许。

夫㮣王曰:“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谓也。

今日我死,楚可入也。

”以其属五干,先击子常之卒。

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

子常奔郑,史皇以其乘广死(24)。

吴从楚师,及清发,将击之。

夫㮣王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

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矣(25)。

半济而后可击也。

”从之,又败之。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

败诸雍澨(26),五战及郢(27)。

己卯(28),楚子取其妹季芊畀我以出(29),涉睢(30)。

针尹固与王同舟(31),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32)。

庚辰(33),吴入郢,以班处宫(34)。

子山处令尹之宫(35),夫㮣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夫㮣王入之。

左司马戍及息而还(36),败吴师于雍滢,伤。

吴楚柏举之战知识点总结

吴楚柏举之战知识点总结

吴楚柏举之战知识点总结首先,吴楚之战的缘由。

吴楚之战的起因是因为吴国与楚国长期为争夺地盘而发生冲突,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506年,吴国开始占领楚国的领土,并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样的局势使得楚国的国王震怒不已,于是决定要与吴国展开一场正面的决战,以夺回失去的领土。

因此,事实上,吴楚之战的开始并不是一场偶然的战争,而是吴国和楚国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和仇恨的爆发。

其次,吴楚之战的过程。

公元前506年,楚国国王发动了吴楚之战。

楚国在装备、数量和军事实力上处于弱势,这场战争被认为是一场不对等的战斗。

不过,楚国国王并不甘心就这样束手就擒,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来应对吴军的进攻。

首先,他采取了退守的策略,以避免与吴军的正面对峙。

接着,他采用了埋伏等战术,来攻击吴军的后方,并尝试占领他们的要地。

这样一来,吴军不得不分兵作战,同时,也给楚国一个反扑的机会。

可是,尽管楚国的守城战术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小胜,但终究不能改变他们处于劣势的局面。

在数日的战斗之后,楚国国王因无力继续打下去,最终投降了吴国。

最后,吴楚之战的影响。

吴楚之战以吴国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为其扩张了势力范围,也为今后的征战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政治环境。

另一方面,由于楚国国王的投降,也影响了楚国的势力范围和统治地位。

从长远来看,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两国的地缘政治关系,也影响了吴楚两国的国内政治和社会发展。

在人们心目中,吴楚之战已经或致使大家有了兴趣,了解历史。

古文化中有一句话叫“风从破国起,名成万古存”,吴楚之战虽然不足以称得上是“破国起之风”,但从另一方面也勾引了大家对历史的敷衍阅读。

这无疑就是吴楚之战所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吴楚之战的缘由、过程和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的重要性。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吴楚两国的关系,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在也差擦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和平、友好的目标,去避免像吴楚之战这样的悲剧再次出现。

柏举之战孙子兵法实战经典战役

柏举之战孙子兵法实战经典战役

柏举之战——《孙子兵法》实战经典战役吴国和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

为了争霸,在公元前584年到公元前514年的70年间,双方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楚昭王即位。

昭王年幼,楚令尹囊瓦执政。

囊瓦昏庸暴戾,残杀良臣。

楚国内政腐朽,又与周边国家唐国、蔡国等国不和,楚国的国力渐渐衰弱了。

公元前518年吴国灭掉巢国和钟离,控制了淮河中游地区。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

阖闾即位后,延揽人才,重用孙武、伍员等贤臣,励精图治,吴国出现国富兵强的势头。

公元前512年,吴国西进,灭掉徐国,进逼楚国。

孙武认为,楚国疆土比吴国大,人口比吴国多,尽管国力出现了衰败的迹象,但军事实力仍然很强大。

吴国连年打仗,军资消耗过大,应该等待更好的机会。

伍员建议分全国军队为三部,轮番侵敌,“彼出则归,彼归则出”之计,疲劳楚军。

吴王采纳了孙武和伍员的建议。

每隔一段时间,吴军就派出一支部队袭击楚国边境,楚国国王不问敌军虚实,总是派大批军队迎战,可是等楚军出动后,吴军便往回撤。

楚军一从边境回撤,吴军的第二支部队随即又攻入楚国边境。

吴国这样轮番袭扰楚国长达6年时间,致使楚国军队疲惫不堪,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

楚国则一面筑城防守,一面联越制吴,但收效不大。

公元前510年吴国讨伐越国,以扫除伐楚的后顾之忧。

公元前508年,吴国利用舒鸠(今安徽舒城东南)人引诱楚国伐吴。

楚令尹囊瓦率军行至豫章(今湖北麻城东)时,中吴埋伏,大败而归。

吴趁势再攻楚巢邑(今安徽瓦埠湖南),俘虏楚大夫公子繁,楚在大别山以东的城邑及属国悉为吴有。

至此,吴所采取的三分其师、轮番攻楚的策略已经奏效。

楚国无岁不有吴师,楚军被吴兵的骚扰弄得精疲力竭。

公元前507年,囊瓦释放了被他无理拘留三年的蔡侯。

蔡侯归国,矢志报仇,先向晋国求援不成,后以公子乾与大夫之子为人质于吴,向吴求助。

公元前506年,吴人发兵攻楚,蔡侯及长期受楚欺凌的唐国也发兵相助,吴、楚双方遂展开了柏举大战。

柏举之战的典故

柏举之战的典故

柏举之战的典故
柏举之战即被誉为“柏举”的宗族内部的一场战乱,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
479 年的古希腊。

柏举是一个古代钦定的事件,这次行动中双方从一种思想上彼此分离,达成目标的方式有所不同,柏举之战影响了古希腊诸城邦的政治和政治格局,最终导致了古罗马的建立,这场战争在古老的历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柏举之战发源于古希腊的宗族政治,其中的城邦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区分。

古希
腊的柏举武装冲突是在公元前479 年古希腊和古波斯人的两次冲突中结束的,一
支称为“柏举”的罗马联军的参战导致了另外一支原亚洲入侵者的胜利,这也为罗马构建有效的军队提供了机会。

柏举之战引发了一系列后续变革,使得给古希腊带来了深刻影响。

根据史料记载,柏举之战以及罗马将军席拉新拉德安排的替罗马入侵,从而使古罗马得以统一有效地掌握古希腊半岛,从而形成了古罗马帝国,有力地改写了欧洲政治秩序。

此外,柏举之战不仅在古希腊产生的影响还值得现代人认真反思。

当今的社会
政治形势十分复杂,相互矛盾纷争,不断上升的愤怒表明当今政治磨合的压力,柏举之战也让我们认识到面对社会的复杂情况,人们应该和平相处,双方经过积极沟通,以友好相处为最终宗族兴衰的源泉。

公考常识“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考点汇总

公考常识“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考点汇总

【常识】“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考点汇总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的大战,虽然双方兵力悬殊,可是凭借将领的策略战胜了对手,下面我们就讲一下常考的一些战役。

一、先秦时期1.牧野之战作战双方:周武王(周朝)和商纣王(商朝)地点: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意义: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

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2.柏举之战作战双方:吴国(阖闾)和楚国地点;柏举(位于湖北境内)意义: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多年的强敌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空前的创伤,从而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对比最悬殊的战役。

3.长勺之战作战双方:齐国与鲁国地点:长勺(今山东省莱芜)意义: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著名的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就出自该战役。

二、秦汉时期1.巨鹿之战作战双方:楚军(项羽)与秦国(章邯、王离)地点:巨鹿(现河北邢台)意义: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

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的典故。

2.彭城之战作战双方:项羽(楚)和刘邦(汉)地点:彭城(今江苏徐州)意义: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但没有继续追击。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一句讲的就是不犯项羽在彭城之战中的错误。

3.昆阳之战作战双方:刘秀(东汉)和王莽(新朝)地点:昆阳(今河南省叶县)意义: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明代大思想家顾炎武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海宇平”。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官渡之战作战双方:曹操军与袁绍军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意义:曹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柏举之战为什么称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柏举之战为什么称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键入文字]柏举之战为什么称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阖闾,姬姓,吴氏,名光,春秋时吴国第24 任君主,公元前514 至公元前496 年在位,著名军事家,部分史书认为为“春秋五霸”之一。

阖闾九年(公元前506 年),吴王阖闾率师会蔡、唐之师伐楚,柏举之战,五战五捷,大败楚军,仅10 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

战争过程:公元前506 年冬,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和伍子胥、伯嚭、孙武等,出动全国之兵,乘船溯淮水西进。

至战略要地州来,舍舟于淮汭,登陆前进,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达成对楚的战略奇袭。

当吴、楚两军在汉水对峙时,楚将沈尹戌鉴于分散在楚国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结,易被吴军各个击破,难以阻止吴军突破汉水的防御的特点,又针对吴军孤军深入,不占地利的弱点,主张充分发挥楚国兵员众多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由令尹子常凭借汉水之障与吴军周旋,正面牵制吴军,自己去方城调集楚国兵力,迂回至吴军侧后,毁坏吴军舟船,阻塞三关,断其归路,然后与子常军实施前后夹击,歼灭吴军。

值沈尹戌赶赴方城调兵之际,武城大夫黑认为楚军不宜进行持久战,主张速战速决。

大夫史皇亦迎合子常贪功之心,怂恿其速战。

子常听信二大夫之言,又错误地估计了战场形势,以为凭自己的实力可以击败吴军,于是改变与沈尹戌商定的夹击吴军计划,不待沈尹戌军到达,擅自率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

吴君臣得知楚军夹击之谋,又见子常军渡河来攻,为避免腹背受敌,改变原定在江、汉腹地与楚军决战的计划,由汉水东岸后退,调动楚军于不利地形。

子常错误地认为吴军畏楚而退,紧追不舍,企图速胜。

在小别至大别间,连续三战,楚军受挫,锐气大减。

子常意欲弃军逃命,但受到史皇指责,只得勉强继续作战。

吴军停止后退,于11 月18 日在柏举与楚军对阵。

夫概认为应先发制人,击溃子常军,尔后以大军继之,必败楚军。

阖闾虑及胜败在此一举,务求万全无虞之策,不同1。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柏举之战的故事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柏举之战的故事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柏举之战的故事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城市境内,⼀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继⽽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

在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取胜。

接下来⼩编给⼤家带来中国古代战争故事-柏举之战的故事。

千⾥跃进⼤纵深 《史记·孙⼦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与有⼒焉!”这⾥所说的“西破强楚,⼊郢”⼀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06年)爆发的着名的吴楚柏举之战。

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流域下游的的⼀个国家,原本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开始崛起。

晋国为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派楚国亡⾂巫⾂带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乘车、御射、列阵,吴军由此⽽学会了车战。

此外,吴国与晋国交好后,经济、⽂化也得到发展,国⼒逐渐强⼤起来。

于是,吴君寿梦慢慢萌⽣了⾛出国门的意图,⾃号吴王,欲与门外的南⽅⼤国楚国在疆场上⼀试。

公元584年,吴军新编⽔陆⼤军齐出,⼀举攻下楚国淮河重镇州来。

此后近七⼗年间,双⽅先后发⽣过10次⼤规模的战争,⼏成世仇。

在这10次战争中,吴军全胜6次,楚军全胜1次,互有胜负3次。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是⼀位英明有为的君主,他即位以后,⽴志称霸天下。

他励精图治,发展⽣产,改良吏治。

他整军经武,任⽤楚国亡⾂伍⼦胥、伯嚭为谋⼠、⼤军事家齐⼈孙武为将军,教授兵法,操练队伍,使吴国出现国富兵强的势头。

孙武可是个⼈才。

他是齐国⼈,⾃称是东海⼀⼩农,他是应吴国⼤夫伍⼦青的邀请,南下到吴国来的。

他的兴趣是研究兵法,对名利之事看得很淡。

他这次所以答应做地位显赫的⼤将,⼀是想助⽼朋友伍⼦胥⼀臂之⼒。

击败楚国。

伍⼦胥原是楚国⼈,因⽗亲和哥哥被昏庸的楚平王所杀,逃难到吴国已有⼗多年,天天不忘要复仇。

中华百战之柏举之战——兵圣孙武的成名战

中华百战之柏举之战——兵圣孙武的成名战

中华百战之柏举之战——兵圣孙武的成名战今天咱们来谈一谈柏举之战,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不过,它还有另一个相对比较知名的名字,叫做吴破楚入郢之战(好吧,这个名字可能知名度也不是很高)。

这场战争的双方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和楚国,说起吴国,吴国军队的统帅大家就很熟悉了,可以说真正的是人尽皆知,统帅的名字叫做孙武,孙先生还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孙子兵法》。

故事的主体是吴国和楚国,但是却不得不提另一个国家——晋国。

在春秋时期,晋楚的关系大致相当于二战后的美国和苏联,两国的实力都堪称威震天下。

但是,两强之间也总得有一个强弱之分吧。

所以,几十年间,晋楚两国前前后后打了几次大仗。

比较著名的有前632年的城濮之战(晋胜)、前597年邲之战(楚胜)、前575年鄢陵之战(晋胜),总体来看,晋国还是稍占上风的。

但是晋国不太地道,亡楚国之心不死,打赢了还不算,非得把楚国搞得一蹶不振不可,可自己单枪匹马实力不行,那就联合一些其他的小伙伴,在楚国的背后插刀子!于是江淮地区新兴的势力吴国跟晋国结为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这也就是历史上的著名战略家申公巫臣提出的“联吴疲楚”战略。

《左传》记载:“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

吴子寿梦(吴国君主)说之。

乃通吴于晋。

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

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

”(提起了申公巫臣,笔者觉得有必要提一下春秋第一美女(淫女)夏姬。

夏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这儿笔者就不说了,主要是不方便开口,嘿嘿。

总之吧,申公巫臣为了得到夏姬,从楚国叛逃到了晋国,从此死心塌地的跟楚国斗上了!)夏姬神韵夏姬复原图说起来,晋国也真够下本的,为了对付楚国,也不管三七二十几了,也不管把吴国扶持起来最后还能不能控制的住,先把你扶持起来对付掉楚国再说,于是,晋国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战法、战术、阵法传入吴越地区,吴国因此实力大增。

有了名义上的天下霸主晋国的扶持和一些小国盟友的支持,公元前519年的鸡父之战,吴国打败了楚国,尝到了胜利的甜头。

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的意思

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的意思

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的意思
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可以理解为阖闾国王善于调动他的人民,使他们在柏举之战中战胜了我们。

这句话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丰富阐述。

1. 领导才能:阖闾国王具备良好的领导才能,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挥他的民众。

他善于发掘和培养人才,使得国家内部的人才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使得他们在柏举之战中能够协调一致地行动,从而战胜我们。

2. 民众动员:阖闾国王善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他能够有效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战斗意志,使得大众踊跃参战。

这种民众动员的力量使得他们在柏举之战中能够集中力量、团结一致,最终战胜了我们。

3. 策略和战术:阖闾国王在柏举之战中采取了高明的策略和战术。

他可能在战前进行了充分的情报收集和分析,对敌方情况有着清晰的认识,并据此制定了有效的作战计划。

此外,他可能还善于运用地形、兵器和战术手段,使得他们能够在战场上取得优势,最终战胜了我们。

4. 军事组织和训练:阖闾国王注重军事组织和训练,使得他们的军队具备较高的战斗力和战争素养。

国王可能提供了充足的军费,使得军队能够得到良好的装备和供应。

此外,他可能还加强了军队的
训练,提高了他们的战斗技能和纪律素质。

这些因素使得他们在柏举之战中能够发挥出更强的战斗力,最终战胜了我们。

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表明阖闾国王在柏举之战中通过有效的领导才能、民众动员、策略和战术、军事组织和训练等方面的努力,使得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最终战胜了我们。

中华古代经典战役排行榜,赤壁之战排第五,第一名不虚传

中华古代经典战役排行榜,赤壁之战排第五,第一名不虚传

中华古代经典战役排行榜,赤壁之战排第五,第一名不虚传展开全文1、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进行的决战。

相信大家都看过封神榜,它的原型就是武王伐纣。

最终武王在吕尚也就是姜子牙的辅佐下大败商纣王,然后商纣王返回朝歌自焚而死,上周灭亡,周朝建立。

2、柏举之战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和伍子胥、伯嚭、孙武,孙武也就是兵家孙子等,出动全国之兵与楚国决一雌雄。

最后吴军在孙武等人的率领下大败楚军并一举攻破楚国国都,现任楚王逃之夭夭,前任的在坟墓里就没有来得及逃掉于是被挖出来鞭尸。

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也奠定了吴国的霸地位。

3、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率领6万楚地义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军队破釜沉舟,大败20万秦军,使秦军受到严重损失,并迫使另20万秦军不久投降。

而项羽则确立了在各起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经此一战,秦朝名存实亡。

项羽的军事过人,但是他的政治却不能军事才能差得多。

竟然将这20万降卒给坑杀了,大失民心,这也是他是给刘邦的重要因素之一。

4、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5、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

交战文言文翻译

交战文言文翻译

原文:昔者楚人与越人交战,战于柏举。

楚人三战三北,三北而三胜。

越人乘胜,欲灭楚。

楚人惧,求救于齐。

齐人许之,乃起师救楚。

齐师至,与越人战于郊。

楚人复振,大败越人。

越人惧,求和于楚。

楚人许之,遂罢兵。

自是之后,楚越之间无岁不战,无岁不和。

然楚之胜越,非其力也,盖以齐之助也。

译文:昔日,楚人与越人交战,在柏举之地展开战斗。

楚人三次出战,三次败北,但最终三次战败之后又三次取胜。

越人乘胜追击,意图消灭楚国。

楚人感到恐惧,向齐国求援。

齐国答应援助,于是派出军队救助楚国。

齐军抵达后,与越军在郊外交战。

楚人重新振作,大败越军。

越人害怕,向楚国求和。

楚人同意,于是双方停止了战争。

自此之后,楚国与越国之间每年都有战争,每年都有和谈。

然而,楚国战胜越国,并非仅凭自己的力量,而是得益于齐国的援助。

楚人自柏举之战后,国力大减,民不聊生。

越人乘虚而入,多次侵犯楚境。

楚人无奈,只得再次向齐国求援。

齐人见楚国危在旦夕,遂答应再次出兵。

此次,齐楚联军大举进攻越国,在巨鹿之战中,楚军英勇杀敌,齐军协助,终于击败越军。

越人战败后,被迫求和,楚国终于得以喘息。

然而,战事并未就此结束。

越国虽然战败,但并未彻底屈服。

楚越之间的战争,仍然时有发生。

楚人深知,要想彻底消灭越国,必须借助外力。

于是,楚人再次向齐国求援。

齐人考虑到与楚国的友好关系,以及维护地区和平的需要,再次出兵相助。

经过数年的拉锯战,楚越之间的战争终于有了结果。

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楚军在齐军的协助下,大败越军。

越国被迫割地求和,楚国终于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的胜利,并非楚国一己之力,而是得益于齐国的鼎力相助。

自此,楚越之间的战争逐渐平息。

两国在战争中学会了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虽然仍有摩擦,但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

这场战争,使得楚国和越国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让两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然而,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

在后来的岁月里,楚越之间的战争仍然时有发生。

但每一次战争,都让两国人民更加珍惜和平。

名不副实的人物素材

名不副实的人物素材

名不副实的人物素材孙武顶着“兵家之祖”名头而纸上谈兵。

就因为孙武写了一部《孙子兵法》后人为给孙武脸上贴金,把本来是吴王阖闾亲自挂帅率领的吴军大破楚军的柏举之战后人都吹到变成是孙武指挥的经典之战了,柏举之战名将伍之胥的作用都比孙武大,伍之胥曾独自率兵多次击败过楚军,而孙武从来就没有单独带过兵。

(1)柏举之战吴国统帅吴王阖闾带领伍子胥、孙武调动全部兵力与唐国、蔡国共同攻打楚国,与楚国军队在汉水两岸列兵对阵。

吴王的弟弟夫概,率兵请求跟随出征。

吴王不听,就用自己的部下五千人袭击楚国将军子常,子常大败而逃投奔郑国。

于是吴王乘胜前进,与楚军五次交战后,就攻入了郢都。

当天楚昭王出逃。

次日,吴王进驻郢都。

“九年,吴王阖闾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

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

”阖闾听之,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

吴王之弟夫概将兵请从,王不听,遂以其属五千人击楚将子常。

子常败走,奔郑。

於是吴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

己卯,楚昭王出奔。

庚辰,吴王入郢。

”(2)稷之战吴王阖闾、孙武、伍之胥在稷地大战让秦国援兵打的大败被迫放弃占领的楚国逃回吴国。

“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

六月,败吴兵於稷。

”(3)姑苏之战吴王阖闾带领伍之胥、孙武与越王勾践大战与姑苏吴军大败,阖闾伤脚拇趾,伤重不治。

“后五年,伐越。

越王句践迎击,败吴於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阖闾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句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

”是夕,阖庐死。

”后人把胜仗如柏举之战硬往孙武脸上贴;败仗如被秦楚联军赶出楚国,与勾践败仗都直接选择无视。

如此不公正对待只是误导了人们对孙武军事才能正确判断。

综合来看孙武只能算纸上谈兵没有打胜仗的能力,算个参谋都不合格,更没有独自统帅军队作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背景
①:王寿梦二年(前584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

吴伐楚。

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

②:王诸樊元年(前580年),秋,吴伐楚,楚败我师。

③:王余祭十年(前538年),楚灵王会诸侯而以伐吴之朱,以诛齐庆封。

吴亦攻楚,取三邑而去。

④:王余祭十一年(前537年),楚伐吴,至雩娄。

⑤:王余祭十二年(前536年),楚复来伐,次于乾溪,楚师败走。

⑥:王僚八年(前519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

因北伐,败陈、蔡之师。

⑦:王僚九年(前518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

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

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

⑧:王僚十三年(前514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余、烛庸以兵围楚之六、灊。

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

⑨:王阖庐元年(前514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于谋国事。

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亡奔吴,吴以为大夫。

⑩:王阖庐三年(前512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

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


⑪:王阖庐四年(前511年),伐楚,取六与灊。

⑫:王阖庐六年(前509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吴。

迎而击之,大败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

柏举之战爆发于公元前506年。

由此可知,吴国与楚国多年来一直有战争,各有胜负,两国可谓积怨已久。

周敬王五年吴王阖闾即位后.吴、楚争夺江淮霸权。

其后的六年间,吴国一直以小规模部队袭扰楚国。

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蔡国国君蔡昭侯、唐国国君唐成公背叛楚国,与晋、吴结盟,楚北侧失去屏障。

次年春,应蔡国之请,以晋为首的18国诸侯在召陵会盟,共谋伐楚。

四月,晋指使蔡国出兵攻灭楚附庸国沈。

楚于当年秋发兵围攻蔡国。

同年,吴国见时机成熟,决定倾全国之力伐楚
吴以蔡、唐军为先导,以精锐步卒三千五百人为前锋,穿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

楚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及大夫史皇等仓促率军赶至汉水西岸布防。

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

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

沈尹戌赶赴方城调兵,子常率军渡汉水主动进攻,楚军夹击之计破产,吴军后撤,子常从小别山到大别山紧追不舍,两军三次交锋,楚军不利。

十一月,二师陈于柏举。

夫概王自作主张,率五千人突击楚军。

击败子常所部,阖闾随即指挥吴军大举进
攻,楚军全线崩溃。

子常脱逃,史皇阵亡。

吴军向西追击,在清发水追上楚军,“半渡而击”在雍澨击败沈尹戌军,五战而及郢。

吴国军队在郢军纪涣散,遭到楚国民众的强烈抵抗,被秦楚联军和楚军残部打败(这就是后来的复郢之战),且有国内夫概的政变和南部越国的袭击,十个月后,阖闾全面撤军回国。

1.从之。

又败之。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

五战,及郢。

《左传.定公四年》(《左传读本》王伯祥选注第722页)
又一次打败楚军。

楚军做饭,吴军又赶到了,楚军奔逃。

吴军吃完楚军做的饭,又继续追击,在雍澨打败了楚军。

经过五次战斗,吴军到达楚国的郢都。

2.庚辰,吴入郢,以班处宫。

子山处令尹之宫。

夫概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夫概王入之。

《左传.定公四年》(《左传读本》王伯祥选注第722页)
二十九日,吴军进入郢都,按照上下次序分别住在楚国宫室里。

吴王阖庐的儿子子山住进了令尹府,夫概王想要攻打他,子山害怕,离开了,夫概王就住进了令尹府。

3. 楚昭王出逃后,先逃到云梦,再逃到郧国,郧公之弟企图谋杀楚昭王,结果楚昭王流亡到随国,方才安定下来。

4. 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

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

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

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

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

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

子姑就馆,将图而告。

」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

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左传.定公四年》(《左传读本》王伯祥选注第724页)
申包胥到秦国求救,秦楚联军打败了吴军,越国乘吴国内部空虚发兵进袭吴都,夫概又企图夺取王位,吴王阖闾被迫于同年九月撤离楚地,引兵东归。

楚国虽然复国,但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吕思勉: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对比最悬殊的战役。

范文澜: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历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案例。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

员父曰伍奢。

员兄曰伍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

无忌不忠於太子建。

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

伍奢知无忌谗太子於平王,因曰:「王独柰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无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

王且见禽。

」於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

无忌言於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

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

」王使人召二子。

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

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

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

」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

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

」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

」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

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

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

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

」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

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败而亡王舟。

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

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

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

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

即不传季子,光当立。

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伍子胥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

公子光曰:“胥之父兄为僇于楚,欲自报其仇耳。

未见其利。

”于是伍员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专诸,见之光。

光喜,乃客伍子胥。

子胥退而耕于野,以待专诸之事。

十二年冬,楚平王卒。

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馀、烛庸以兵围楚之六、灊。

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

于是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

”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

季子虽至,不吾废也。

”专诸曰:“王僚可杀也。

母老子弱,而两公子将兵攻楚,楚绝其路。

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柰我何。

”光曰:“我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而谒王僚饮。

王僚使兵陈于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

公子光详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

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遂弑王僚。

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

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