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房扑)是一种起源于心房的异位性心动过速,可转化为房颤。
房扑时心房内产生300次/分左右规则的冲动,引起快而协调的心房收缩,心室律多数规则(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4:1),少数不规则(房室传导比例不匀),心室率常在140-160次/分之间,房扑也分为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类型,其发生率较房颤少。
1.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扑动几乎总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很少见于正常人最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以二尖瓣狭窄或左心房增大伴者最为多见其次是冠心病心肌硬化型急性合并心房扑动者占%~%此外也可见于心肌炎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房间隔缺损)肺栓塞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等2.预激综合征当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合并预激综合征时很易发生心房扑动3.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胸手术后心脏手术心导管病性酸低血钾低温缺氧胆石症全身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原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精神过度紧张激动过度等均可诱发心房扑动4.药物药物引起者较少见但可见于洋地黄中毒5.正常人偶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系心房内环形折返机制所致心房扑动此外自律性增高局灶性异位起搏点所致也可能是因素之一根据心房扑动大折返环路的缓慢传导区是否位于三尖瓣环以下腔静脉峡部将心房扑动分为典型心房扑动又称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即ⅡⅢaVF导联F波向下的Ⅰ型心房扑动;型心房扑动又称非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即ⅡⅢaVF导F波向上的二型心房扑动部分心房扑动系起源于肌袖组织的快速连续有序或无序的电激动触发或驱动心房引起频率大于250次/min的规律或相对规律的心房激动此称肌袖性心房扑动房扑往往有不稳定的趋向,可恢复窦性心律或进展为,但亦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房扑时心房收缩功能仍得以保存,栓塞发生率较心房颤动为低。
按摩颈动脉窦能突然减慢房扑的心室率,停止按摩后又恢复至原先心室率水平。
令病人运动,应用增加交感神经张力或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的方法,均通过改善房室传导,使房扑的心室率明显加速。
区别扑动与颤动(房扑与房颤;室扑与室颤)
区别扑动与颤动(房扑与房颤;室扑与室颤)
(一)基本概念
• 正常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 按一定顺序和时间依次下传至心房、 房室结、左右束支及心室,激发相应 部位产生激动。若激动的产生和传导 异常,则可引起心脏频率和节律的改 变,此即为心律失常。
1)正常窦性心律
• (1)P波规则出现,形态示激动来自窦房 结(P波在Ⅰ、Ⅱ、aVF、V3V6直立,aVR 倒置); • (2)P-R间期≥0.12s; • (3)频率为成人60100次/min; • (4)同一导联中,P-P间期差值应<0.16s 。
早期电除颤的原则:越早越好 早期除颤的目标(对所有医务人 员):从发病至电除颤的时间限 在3±1分钟内
除颤的最佳时机
电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室颤的决定因 素,每延迟一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 10%,在心脏骤停发生一分钟内进行除 颤,患者存活率达90%,三分钟内除颤 ,70~80%恢复心跳,而五分钟后,则 下降到50%左右,第七分钟约30%,9~ 11分钟后约10%,超过12分钟,则只有2 ~5%。
发
展
• 1774年,心脏电复律技术产生 • 1775年,Abelard实验研究发现鸟可以电击而死亡 ,再电击又可飞走 • 1889年,provost证实狗室颤能被电击而复跳 • 1947年德国鲍克于开胸手术中应用胸内复律而使 病人恢复心跳。为此,世界上第一台除颤器诞生 • 1956年到60年代德国医生朱尔(ZOLL)证明电击 还可以用于室颤以外的其他心律失常 • 80年代以后被认为电复律是终止室颤的最有效的 方法
• 用于转复各种快速心律时称为电复律
• 用于消除心室颤动时称为电除颤
原 理
用高功率与短时限的电脉冲通过胸壁或直 接通过心脏,在短时间内使全部心肌纤维同时 除极,中断折返通路,消除易位兴奋灶,使窦
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房扑)是一种起源于心房的异位性心动过速,可转化为房颤。
房扑时心房内产生300次/分左右规则的冲动,引起快而协调的心房收缩,心室律多数规则(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4:1),少数不规则(房室传导比例不匀),心室率常在140-160次/分之间,房扑也分为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类型,其发生率较房颤少。
1.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扑动几乎总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很少见于正常人最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以二尖瓣狭窄或左心房增大伴心力衰竭者最为多见其次是冠心病心肌硬化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扑动者占0.8%~5.3%此外也可见于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房间隔缺损)肺栓塞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等2.预激综合征当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合并预激综合征时很易发生心房扑动3.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胸外科手术后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糖尿病性酸中毒低血钾低温缺氧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烧伤全身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原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精神过度紧张激动过度疲劳等均可诱发心房扑动4.药物药物引起者较少见但可见于洋地黄中毒5.正常人偶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系心房内环形折返机制所致心房扑动此外自律性增高局灶性异位起搏点所致也可能是因素之一根据心房扑动大折返环路的缓慢传导区是否位于三尖瓣环以下腔静脉峡部将心房扑动分为典型心房扑动又称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即ⅡⅢaVF导联F波向下的Ⅰ型心房扑动;非典型心房扑动又称非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即ⅡⅢaVF导F波向上的二型心房扑动部分心房扑动系起源于肌袖组织的快速连续有序或无序的电激动触发或驱动心房引起频率大于250次/min的规律或相对规律的心房激动此称肌袖性心房扑动房扑往往有不稳定的趋向,可恢复窦性心律或进展为心房颤动,但亦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房扑时心房收缩功能仍得以保存,栓塞发生率较心房颤动为低。
按摩颈动脉窦能突然减慢房扑的心室率,停止按摩后又恢复至原先心室率水平。
房颤房扑对比
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
房颤a 常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
病者,如风心病、冠心
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正常人在情绪激动、运
动或急性乙醇中毒时亦
可发生。
受心室率快慢影响。
心脏
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心率极不规则,当心室率
快时可有脉搏短绌。
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
则的等电位线波动,即f
波;心室率在100~160次/
分,不规则;QRSQ波群形
态一般正常
室颤b 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
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
尤其是引起QT间期延长
与尖端扭转的药物、严
重缺氧、预激综合症合
并房颤与极快的心室
率、电击伤等亦可引起。
包括意识丧失、抽搐、呼
吸停止甚至死亡。
触诊大
动脉搏动消失,听诊心音
消失,血压无法测到。
波形、振幅、及频率均极
不规则,无法辨认QRS波
群,ST段与T波。
房颤与室颤的区别
a a
b。
另类心电图讲义-6---房颤、房扑
(六)心房颤动、心房扑动1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
又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
属常见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是慢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而又具有严重危害的异位心律。
房颤的危害:1)不论是持续性或是阵发性房颤,由于心房搏动与心室搏动不同步及心室搏动极不规则,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表现为心慌、乏力。
2)房颤时心房丧失泵血作用,可以降低排血量的至少15%以上(一般30%)。
这也是引起乏力的主要原因!3)心房不规则收缩,收缩力降低,排空不彻底,残留血量大,容易生成附壁血栓。
这就有随时血栓脱落危险,产生体循环的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比无房颤高5-15倍。
而体循环栓塞以脑栓塞为主,造成较高的致残率。
潜在的血栓栓塞,血栓脱落引起脑栓塞为主,还有急性心肌梗死、肺梗塞等!4)极速型房颤(指平均心室率大于180次/分者)有可能诱发室颤。
房颤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依次为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及甲亢等疾病,仅有5%的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心房颤动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以前有4种学说:①环行运动学说。
②多发性折返学说。
③单源快速激动学说。
④多源快速激动学说。
目前认为多个折返回路(核心折返与随意折返)、快速兴奋灶是主要的机制。
此外最新的肺静脉学说---诱发肌袖性的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成功得到证实。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隔不均齐的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在V1导联最为清楚,其次是II、III、aVF导联。
也可以描述成形态、波幅、时距三不等的,波间无等电位线的”f”波2)QRS波群为室上性,但形态可略有变异,心室率多大于80次/分。
形态可略有变异---有的书本描述成电压变异较大!即电压高矮差别较大!3)R-R间期绝对不规则。
但心率过快,R-R差别程度可以不大,f波也可以不清晰。
一些“老房颤”患者,长时间心房颤动,心房缺血,心房肌纤维化,心肌除极是产生的电动力极小,f波很小。
房颤、房扑药物治疗临床路径
房颤、房扑药物临床路径一、房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颤、房扑(ICD-10:I4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2006年)及ACC/AHA 2010年房颤诊疗指南和/ESC 2010年房颤诊疗指南:1.临床表现:包括发作性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胸痛、疲乏、头晕和黑朦等。
部分房颤患者无任何症状或以卒中、血管栓塞、心力衰竭等房颤的并发症为首发症状;2.心电图表现:房颤: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均不规则的快速颤动波;房扑:心房活动呈现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称为F波,扑动波之间的等电线消失。
3.房颤临床类型:(1)初发房颤:有症状的(首次发作),无症状的(首次发现),可发生时间不明(首次发现);可复发,也可不复发;不需要预防性抗心律失常,除非症状严重;(2)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7d(常<48h),能自行终止;可反复发作;治疗预防复发;控制心室率和必要时抗凝治疗;(3)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d,非自限性;反复发作;控制心室率和必要时抗凝和/或转复和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4)永久性房颤:不能终止的,终止后又复发的,没有转复愿望的;持续永久性房颤;治疗控制心室率和必要的抗凝治疗。
4.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1)高危:既往有缺血性中风,TIA,或体循环血栓栓塞史;年龄≥75岁且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血管病变;临床有心脏瓣膜病变、心力衰竭或左室功能受损的证据。
(2)中危:年龄65~75岁,不伴危险因素;年龄<65岁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或血管病变。
(3)低危:年龄<65岁,不伴有中危或高危因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2006年)及ACC/AHA 2010年房颤诊疗指南和/ESC 2010年房颤诊疗指南。
房颤及房扑PPT课件
⑥ 用药护理
①心理护理
• 应向病人适当作解释工作, 消除其思想顾虑和悲观情绪, 取得理解和合作,必要时可 酌用镇静剂 。
②休息
• 协助做好生活护理,保持周围环境安静、整洁, 保证病人休息。
③饮食
•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清淡、 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增 加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有心功能 不全的病人应限制钠盐摄入,对服用利尿 剂者应鼓励多进食富含钾盐的食物,如桔 子、香焦等,避免出现低钾血症而诱发心 律失常。
流电复律 • 抗凝:预防栓塞 • 治愈:RFCA
房颤的抗凝治疗
• 房颤患者有较高的栓塞发生率,应长 期抗凝治疗
• 一般主张口服华法令,使凝血酶原时 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之间
• 不宜用华法令者改用阿斯匹林,每日 300mg
• 警惕抗凝药物的出血并发症
房扑与房颤的护理①心理护理来自• P-R间期:时间:0.12-0.20s。 • QRS波群:QRS间期在0.06-0.10s范围内。
房颤与房扑病因
• 阵发性: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 • 持续性: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包炎、 酒精中毒、甲亢、肺栓塞、心衰、 心脏手术
房扑
• 特征: •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间隔相等的
房颤的分类
• 持续时间: 1.阵发性:<48h 2.持续性:>48h 3.永久性:>6month
• 发生原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以外的疾 病、特发性(孤立性)
• 心室率快慢:快速性房颤(心室率>110次/ 分)
房颤的治疗
• 病因治疗 •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 • 预防复发 • 复律:奎尼丁、心律平、胺磺酮、同步直
第十八讲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六)心房颤动、心房扑动1心房颤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
又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
属常见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是慢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而又具有严重危害的异位心律。
房颤的危害:1)不论是持续性或是阵发性房颤,由于心房搏动与心室搏动不同步及心室搏动极不规则,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表现为心慌、乏力。
2)房颤时心房丧失泵血作用,可以降低排血量的至少15%以上(一般30%)。
这也是引起乏力的主要原因!3)心房不规则收缩,收缩力降低,排空不彻底,残留血量大,容易生成附壁血栓。
这就有随时血栓脱落危险,产生体循环的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比无房颤高5-15倍。
而体循环栓塞以脑栓塞为主,造成较高的致残率。
潜在的血栓栓塞,血栓脱落引起脑栓塞为主,还有急性心肌梗死、肺梗塞等!4)极速型房颤(指平均心室率大于180次/分者)有可能诱发室颤。
房颤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依次为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及甲亢等疾病,仅有5%的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心房颤动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以前有4种学说:①环行运动学说。
②多发性折返学说。
③单源快速激动学说。
④多源快速激动学说。
目前认为多个折返回路(核心折返与随意折返)、快速兴奋灶是主要的机制。
此外最新的肺静脉学说---诱发肌袖性的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成功得到证实。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隔不均齐的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在V1导联最为清楚,其次是II、III、aVF导联。
也可以描述成形态、波幅、时距三不等的,波间无等电位线的”f”波2)QRS波群为室上性,但形态可略有变异,心室率多大于80次/分。
形态可略有变异---有的书本描述成电压变异较大!即电压高矮差别较大!3)R-R间期绝对不规则。
但心率过快,R-R差别程度可以不大,f波也可以不清晰。
一些“老房颤”患者,长时间心房颤动,心房缺血,心房肌纤维化,心肌除极是产生的电动力极小,f波很小。
心律失常2(异位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
②激动传导速度减慢 ③心房肌的不应期缩短 ④有足够长的环形径路
当激动从另一方向环行一圈又返回原处 (阻滞区)时,适逢脱离不应期→再次激动 其前方心肌,因此使激动周而复始
2.多发折返学说:一个/多个异位节律点过早激动时,因心房肌各部复极程 度不同,致传导错综复杂,房内出现局部微小折返激动,它能快速传导激 动,故得以持久下去,直到心肌不应期延长而中断。 若各部折返有规律出现则为房扑,不规律为房颤
心室率:214次/分
四、异位性心动过速
2. 室性心动过速
发生机理:1.心室自律灶的自律性↑:心室内具有自律功能的浦肯野 纤维,固有频率约30——40bpm,当其超过高位主导节律点的频率, 主宰心脏节律,成为室性心动过速。2.心室肌内的折返
心电图特点: (1)频率140~200次/min,节律可稍不齐; (2)QRS波宽大畸形,时限> 0.12s; (3)房室分离:P波与QRS波群无关(即PR无固定关系), 且其频率P< QRS; (4)偶尔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 心室夺获:心房激动下传,偶尔控制几次心室搏动
四、异位性心动过速
3.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定义:可发生在心房、房室交界、心室, 又称加速性房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
机理: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多发生于器质病变 心电图特点: 1.多渐起渐止 2.频率比逸搏心率快,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慢 3.交界性多70-130次/分,室性60-100次/分 4.因心动过速频率≈ 窦性频率,易发生干扰性房室脱节 并出现融合波/夺获 加速性自搏心律的建立过程,频率稍增快,称温醒现象
五、扑动与颤动
1、心房扑动
概述: 是心房内大折返环行激动所致,大多短阵。 不如房颤稳定,常转为房颤/窦律
心电图特点: 1.P波消失,代之大小相等、形态相同、间距一致的连续锯齿状波 (F波)。Ⅱ、 Ⅲ、aVF表现明显 2.心房率250~350次/min 3. QRS波群呈室上性。 4.心室率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节律可整齐或不整齐 房室传导比值仍为2:1,4:1或3:1传导 不纯型/非典型: F波的大小和间距有差异,且频率> 350次/min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征:①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
②出现心房扑动波( 称F波)具有以下特征:A 频率250~350 次/分之间,小儿多在300次/分以上。
多数高于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但亦有更慢或更快的。
如慢于200次/分或高于400次/分。
B F波的形态呈锯齿状,升支较陡,F-F间密切衔接,F-F间无等电位线。
波峰可圆钝或尖锐,可宽大或较小。
F波在Ⅱ、Ⅲ、aVF及V1、V3R、V2导联中较为明显。
C 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齐一致,但由于常与QRS-T波重叠而显得不完全一致。
D 伴有传出阻滞时,长F-F与短F-F有倍数关系。
在不纯型的心房扑动F-F 也常不规则。
③F R基本一致。
在伴有房室分离时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F-R不一致。
④心房扑动的心室表现:A 心室率快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比例呈2∶1,F-R固定,心室率多在150次/分左右。
B 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有旁道传导患者偶见有1∶1房室传导。
C 心室率缓慢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呈3∶1,4∶1或5∶1。
4∶1传导以上多表明合并房室传导障碍。
D 心室率不规则,多见于伴有隐匿性传导时,此时F-R可呈2∶1~5∶1不等。
E QRS波群形态多呈正常形态。
F 心房扑动存在时间不长,多数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或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度型心律失常。
但个别可持续存在半个月以上。
有些呈短暂性发作。
(2)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
f波的振幅多在~毫伏之间,远较F波为小,通常把大于毫伏者称粗颤,把小于毫伏者称细颤。
②心房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率越快,f波粗大则频率较慢。
故可以低于350次/分或高于600次/分。
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③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房扑与房颤 张永庆
房颤发生与维持取决两个方面
1.房颤的触发因素(trigger):包括交感和副交感 神经刺激、心动过缓、房性早搏或心动过速、房 室旁路和急性心房牵拉等; 2.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基质(substrate):心房具有 发生房颤的基质是房颤发作和维持的必要条件, 以心房有效不应期的缩短和心房扩张为特征的电 重构和解剖重构是房颤持续的基质,重构变化可 能有利于形成多发折返子波。此外,心房某些电 生理特性改变,包括有效不应期离散度增加、局 部阻滞、传导减慢和心肌束的分隔等在房颤发生 与维持中都起到一定作用,因此,目前认为房颤 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极速型房颤心室率194次/分
(二)心房颤动心电图分型
3、按时间持续长短分为:
初发房颤:首次发现房颤,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消失; 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7d,一般<48h,多为自限性;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d,需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
律者;
永久性房颤: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h内复发者。
I 型房扑:右心房内逆钟向折返
(三)心房扑动的电生理机制
II型房扑:右心房内顺钟向折返,周长与I型AF接近
(四)心房扑动的诊断方法
1、诊断方法: (1)、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主要手段 (2)、食管心电图——特异性更高
(五)心房扑动的鉴别诊断
2、鉴别诊断:
F波不清楚,传导比例不规律时-----房颤? AF伴1:1传导-----SVT?
心房颤动心电图
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
(二)心房颤动心电图分型
1、按f波形态分为:
粗颤: f波>0.1mv,常见于风心病、甲亢患
者。复律效果较好。
细颤: f波<0.1mv,常见于冠心病、高心病。
诊断学心电图 含房颤、房扑、房早、室上速、预激心电图特点[专业知识]
行业相关
5
1.1.心肌细胞的电激动过程:
-极化polarization/除极depolarization/复极repolarization
行业相关
6
2.单个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的心电波形
- 除极 +
+ 复极 -
行业相关
7
3.心室壁除极与复极特点与心电图的关系
正常心室除极: 心内膜心外膜
正常心室复极: 心外膜心内膜
行业相关
21
行业相关
22
一、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
*P 波:代表心房去极化 *P-R间期:兴奋由心房传至心室的时间 *QRS 波:代表左右心室去极化过程 *Q-T间期:心室开始兴奋到完全复极
至 RP 的时间 *T 波:心室复极化过程 *S-T 段:心室处于完全兴奋状态
行业相关
23
三、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lead system)
行业相关
24
导联与导联轴的概念
(一)导联:
–将正、负电极安置于体表相隔一定距离的任意 两点,原则上均可测出心电的电位变化,此两 点即构成一个导联。
(二)导联轴:
–导联的两点间假象连线为该导联的导联轴,方
向由负极指向正极。
行业相关
25
导联的联接方式
1、肢体导联(limb leads)
(1)标准导联(standard leads):Ⅰ、Ⅱ、Ⅲ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
2、胸导联(chest leads)
V1~~V6
业相关
Ⅲ
27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连接方式
aVR
aVL
aVF
行业相关
28
心前区导联的连接方式
房扑、房颤
控制心室率
பைடு நூலகம்
可选用静脉注射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 或钙通道阻滞剂,使安静时HR保持在 60~80次/分,轻微活动后不超过100次 /分。 必要时,洋地黄可于β受体阻滞剂或钙 通道阻滞剂合用。 心力衰竭、低血压者忌用β受体阻滞剂 与verapamil,W-P-W合并房颤忌用洋 地黄与verapamil。
心房颤动
♣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简称房颤
♣ 是指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损及机械功能为特点的室
上性心律失常,十分常见 ♣ 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并 随年龄而增加, 80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超过6% ♣ 房颤的危害性 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 还可引起血栓栓塞,从而增加了致病率和死亡率 和致残率。
永久性房颤 :
慢性房颤经复律与维持窦性心律无效 者称永久性房颤。 治疗目的为控制过快的心室率,首选 地高辛,可单用或与β受体阻滞剂或钙 通道阻滞剂合用。 若心室率较慢,患者耐受性好,仅需 抗凝,无需特殊治疗。
预防栓塞并发症
慢性房颤具有较高的栓塞发生率。有以下情形 者,均应接受长期抗凝治疗: 过去有栓塞病史, 严重瓣膜病, 高血压, 糖尿病, 老年患者 左心房扩大, 冠心病等。
心电图特征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振幅变 化不定的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 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 分。洋的黄减慢心室率,儿茶酚胺类药 物、运动、发热、甲亢等均可缩短房室 结不应期,使室率加速。 QRS波群形态正常或因室内差异性传导 而变宽。
治疗
应积极寻找心房颤动的病因和诱因作出响应的处 理。 急性心房颤动(初次发作且在24~48小时内) 复律 包括电复律和药物复律 电复律 适用于房颤发作时已出现急性心 力衰竭、血压明显下降或药物治疗无效 者。 药物复律 可选用quinidine、 procainamide、flecainide、propafenone、 amiodarone。
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及处理方式
红线(LL):左下腹;
绿线(RL):右下腹;
棕线(C):C1胸骨右缘第4肋间
C2胸骨左缘第4肋间
C3 C2与C4两点连线之中点
C4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之交点
C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之交点
C6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之交点
窦性心律
由窦房结冲动引起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频率为60~~~100次/分 ,节律整齐 心电图:P波正常,在每次QRS波之前出现。P-R间期在0.12-0.20秒的范围
治疗:室颤发生后如不迅速采取抢救措施,病人 一般在3—5分钟内死亡,必须尽快恢复有效心律, 一旦确定立即采用除颤仪(立即给予单向波360J, 双向波200J电除颤),同时配合持续心肺复苏术, 并经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30-60秒后再给予 电除颤。CPR、2-3次电除颤、肾上腺素后,可予 胺碘酮300mg静推,重复剂量150mg静推,后按 1mg/min速度泵6小时,再减至0.5mg/min,每 日以不超过2克。或用利多卡因1.5mg/kg冲击治 疗,依病情可重复使用,总量不超过3mg/kg。 在难以复律时可考虑使镁剂1-2克静推。
各种严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 特征及护理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内科 薛书峰
简介
心律失常:凡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冲动起 源或冲动传导的异常功能使心脏活动的 规律发生紊乱,称为心律失常。严重的 心律失常的危害在于减少心排出量,降 低血压,影响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 供血。快速心律失常可使心脏病患者发 生心绞痛、心力衰竭、肺水肿。心率过 于缓慢的心律失常可发生阿—斯综合征,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时,如不及时处理, 可以加重病情,危及生命。
临床表现:一旦发生很快便引起晕厥,随之出现意识丧失、抽搐、 呼吸停止、血压、脉搏无法测出。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房扑取房颤的心电图特性之阳早格格创做(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性:①平常的窦性P波消得.②出现心房扑动波( 称F波)具备以下特性:A 频次250~350 次/分之间,小女多正在300次/分以上.普遍下于房性阵收性心动过速的频次,但是亦有更缓或者更快的.如缓于200次/分或者下于400次/分.B F波的形态呈锯齿状,降收较陡,F-F间稀切贯串,F-F间无等电位线.波峰可圆钝或者尖钝,可宽大或者较小.F波正在Ⅱ、Ⅲ、aVF及V1、V3R、V2导联中较为明隐.C 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齐普遍,但是由于常取QRS-T波沉叠而隐得没有实足普遍.D 陪随传出阻滞时,少F-F取短F-F有倍数闭系.正在没有杂型的心房扑动F-F也常没有准则.③F R基原普遍.正在陪随房室分散时或者实足性房室传导阻滞时,F-R纷歧致.④心房扑动的心室表示:A 心室率快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比率呈2∶1,F-R牢固,心室率多正在150次/分安排.B 正在接感神经弛力删下或者有旁讲传导患者奇睹有1∶1房室传导.C 心室率缓缓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呈3∶1,4∶1或者5∶1.4∶1传导以上多标明合并房室传导障碍.D 心室率没有准则,多睹于陪随消得性传导时,此时F-R可呈2∶1~5∶1没有等.E QRS波群形态多呈平常形态.F 心房扑动存留时间没有少,普遍为房性阵收性心动过速.心房哆嗦或者回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分型心律得常.但是各别可持绝存留半个月以上.有些呈短促性收火.(2)心房哆嗦心电图特性:①P波消得,代之以大小没有等、形态分歧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隐.f 波的振幅多正在0.1~0.5毫伏之间,近较F波为小,常常把大于0.1毫伏者称细颤,把小于0.1毫伏者称细颤.②心房频次正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次越快,f波细大则频次较缓.故不妨矮于350次/分或者下于600次/分.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③P-P间期千万于没有齐,正在f波没有隐或者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瞅察没有浑时,可分散P波消得而做出此诊疗.④心室率依心室率的快缓普遍把心房哆嗦分为三种典型:缓速型为心室率≤100次/分,普遍正在60~100次/分之间.赶快型为心室率正在100~180次/分之间.特快型为心室率正在180次/分以上.⑤QRS波群形态普遍平常.但是如合并室内传导阻滞则呈相映的改变.⑥心房哆嗦普遍持绝存留,称持绝性或者称缓性心房哆嗦,亦可短促收火.⑦如共时陪随F波,则称之为没有杂性心房哆嗦或者心房扑动哆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征:
①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
②出现心房扑动波( 称F波)具有以下特征:
A 频率250~350 次/分之间,小儿多在300次/分以上。
多数高于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但亦有更慢或更快的。
如慢于200次/分或高于400次/分。
B F波的形态呈锯齿状,升支较陡,F-F间密切衔接,F-F间无等电位线。
波峰可圆钝或尖锐,可宽大或较小。
F波在Ⅱ、Ⅲ、aVF及V1、V3R、V2导联中较为明显。
C 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齐一致,但由于常与QRS-T波重叠而显得不完全一致。
D 伴有传出阻滞时,长F-F与短F-F有倍数关系。
在不纯型的心房扑动F-F 也常不规则。
③F R基本一致。
在伴有房室分离时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F-R不一致。
④心房扑动的心室表现:
A 心室率快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比例呈2∶1,F-R固定,心室率多在150次/分左右。
B 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有旁道传导患者偶见有1∶1房室传导。
C 心室率缓慢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呈3∶1,4∶1或5∶1。
4∶1传导以上多表明合并房室传导障碍。
D 心室率不规则,多见于伴有隐匿性传导时,此时F-R可呈2∶1~5∶1不等。
E QRS波群形态多呈正常形态。
F 心房扑动存在时间不长,多数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或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度型心律失常。
但个别可持续存在半个月以上。
有些呈短暂性发作。
(2)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
合P
≤100
⑦如同时伴有F波,则称之为不纯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