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
高考历史中的新史观
高考中的新史观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
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
1.文明史观(1)基本范畴:①人类文明史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②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2)突出视角:①从生产力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②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变脉络,总结人类文明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进步的同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3)立意价值: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
2.全球史观:(1)基本范畴: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2)突出视角: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立意价值:重视人类间的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现代化史观:(1)基本范畴: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新)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
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一)整体(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与全球史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史观。
从学术的角度看,两者有明显差异;而从使用角度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我们经常将二者混用,一般把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
所谓整体史观:指世界历史(含中国史)纵横发展的历史观。
该史观由吴于廑先生提出,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推动横向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进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
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律和广度。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
总之,整体历史观强调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所谓全球史观:指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
该史观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
全球史观是20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判而在学术界出现的一种全新史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巴勒克拉夫就主张用全球观点来考察历史。
70年代他又指出:“建立全球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
新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兼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设计
与传 统 的革 命 史 观不 同 的文 明史 观 、 全球 史 观和 近 代
变 而改变 的 。历史 学 之 所 以成 为 历 史学 , 全 有 待 于 完 历 史学 Ⅱ给它 以生命 。 … 可 见 , 史学 Ⅱ是 对史 实 的 ” 历 理 解和体 验 以及 价值判 断 , 即历史研 究者 的史 观 。 新史 观进入 高 中历史 教 学 , 是课 程 改 革 的 内在 也 要求 。新课 程标 准 明确 阐述 了历 史 课程 的新 理 念 , 即 “ 历史课 程 的设 置要体 现多样 性 、 视 角 、 多 多层 次 、 多类 型、 多形 式 ” 的特点 _ , 2 突出关注对 学 生 “ 史 意识 ” J 历 的 培养 。历史 意识 即人 类 在史 实 的基 础 上 总结 经 验 、 吸 取智 慧 , 进而把 它用 于现 实生 活 的一种 观念 和要求 , 是
第2 6卷 第 5期 21 0 0年 5月
贵州师范学 院学报
J unlo ih u Noma olg o ra fGuzo r lC l e e
V0 . 6 N0 5 I2 . .
M a . 01 y2 0
新 史观 与 高 中历 史教 学
兼谈《 社会主 义建设在探 索 中曲折发展\ \ 一课 的教 学设计
T e Ne I e fHit r n h e c i g o so e ir M i de S h os h w d a o so y a d t e T a h n fHit r i S n o d l c o l y n
— —
D s n o e cigT eZga vl me t fS c l t ei sfrta hn h izgDee p n o i i g o o as
谈新史观下的高考历史命题
、
史 观) D 它 是中 国传 统 农 业 文 明最 早 开 始 走 向 近代 工 业 文 明 的 . 地 方 ( 明史 观 ) 文 1 明史 观 。文 明 史 观认 为 , 类 社 会 的 历史 就是 人 类 文 . 文 人 明 演进 的历 史 。 明史 观 的基 本 特 征 是 : 生 产力 的发 展 为 标 文 以
响 的思 想 , 民 主 思 想 等 。 如 关 键 词 : 业 文 明 、 业 文 明 、 质 文 明 、 神 文 明 、 治 农 工 物 精 政 文明 、 承 、 流 、 合。 传 交 融 文 明史 观 在 新 高考 中 涉 及 的 内 容 比较 多 , :0 8 江 苏 如 20 年 卷政 治 文 明 中 的郡 县 制 、 省 六 部 制 、 马 的 法 律 制 度 、 国 三 罗 英 的君 主立 宪制 度 。 物质 文 明 中 的 中 国 近 代 民族 工 业 和 英 国 的 工业 革 命 . 神 文 明 中东 西 方 先 哲 的思 想 比较 、 代 中 国 人 思 精 近 想观 念 的转 变 、 顿 的科 学 贡献 等 。 0 8 广 东 卷 政 治 文 明 中 牛 20年 的宗 法 制 、 主 专 制 、 典 的 城 邦 制 、 国的 1 5 年 宪法 等 。 君 雅 中 94 物 质文 明 中 的 中 国 自然 经 济 的解 体 、 汉 经 济 发 展 概 况 、 联 改 西 苏 革 、 雷 顿 森 林 体 系建 立 的 背景 等 。 神文 明 中 的王 阳明 和康 布 精 有 为 的观 点 、 文 主 义 思 想 、 想 社 会 主 义 者 的 观 点 等 。2 0 人 空 08 年 海 南卷 政 治 文 明 中宋 朝 的 枢 密 使 、 典 民 主政 治 的特 征 、 雅 英 国 的君 主立 宪 制 、 国 的共 和制 等 。 质文 明 中 的世 界 市 场 的 法 物 形成 、 二次工业革命 的特点 、 战期 间民族工业 发展概况 、 第 抗 东 南 亚 国 家联 盟 发 展 的概 况 等 。 神 文 明 中法 家 思 想 观点 、 精 人 文 主 义 内 涵 、 德 斯 鸠 的 观 点 、 中山 的 民 生 主义 。 孟 孙 2现代 化 史 观 。人 类 社 会 从 农 业 社 会 向工 业 社 会 的 转 变 . 过 程 就 是 现代 化 。 现 代 化 史 观 重 点 考 察 的 就 是 这 一 发 展 演 变 的 过 程 。 代 化 史 观 的基 本特 征 是 : 为从 农 业 社 会 向工 业 社 现 认 会 的 转 变 过程 包 括 经 济 上 的 工 业 化 、城 市 化 ,政 治 上 的 民主 化 、 制 化 , 化 上 的理 性 化 、 学 化 、 众 化 和通 俗 化 , 法 文 科 大 以及 社 会 生 活 上 的 平 等 化 和 世 俗 化 :现 代 化 的 类 型 可 以分 为 原 发 型 和 传 导 型 , 本 主 义 和 社 会 主义 。英 法 美 是原 发 型 、 本 主 资 资 义 的现 代 化 , 日本 是 传 导 型 、 本 主 义 的 现 代 化 , 中 国 则 是 资 而 传导型 、 会主义的现代化。 社 关键 词 : 工业 化 、 市场 化 、 主化 、 制 化 、 学 化 、 性 化 。 民 法 科 理 现 代 化 史 观 在 高 考 中涉 及 的 内容 比较 多 ,其 中2 0 年 广 07 东 卷 的第 2 题 非 常 具有 典 型 意义 。 9 3社会 史 观 。社 会 学 和 历 史 学 结合 的产 物 , 为 和历 史 上 . 认 的经 济 、 治 、 化 问 题 一 样 , 政 文 社会 问 题 也 是 史 学 的 研 究 对 象 。 研 究 历 史 , 仅 要 眼 光 “ 上 ” 关 注 “ 人 物 ” “ 事 件 ”还 不 向 , 大 和 大 , 要 眼光“ 向下 ” 关 注 “ . 小人 物 ” 关 注 平 民百 姓 、 注 与 芸 芸 众 、 关 生 息 息 相 关 的“ 事 ” 也 可 理 解 为 “ 英 雄 史 观 ” 包 括 社 会 变 小 。 非 , 迁 史 、 会 1常 生 活 史 、 会 习俗 史 、 庭婚 姻 史 、 市 化 和人 社 3 社 家 城 口流 动 史 、 会 保 障 史 、 与环 境 关 系 史 等 。 社 人 关键词 : 会 、 活 、 境 。 社 生 环 4革 命 史 观 或 唯 物 史 观 ( 史 唯 物 主 义 ) 历 史 唯 物 主义 . 历 。 是 关 于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一 般 规 律 的科 学 , 由 马克 思 和 恩 格 斯 在 1世 纪 中 叶创 立 ,德 意 志 意 识形 态 》 它 形 成 的 主要 标 志 。 9 《 是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基 本 特 征 是 : 为 历 史 的 主 体 是 现 实 的 人 , 们 认 他 的性 质 和 活 动 受 制 于 所 处 的物 质 生 活 条 件 :物 质 生 活 的 生 产 方 式 决 定 社 会 生 活 、 治 生 活 、 神 生 活 的一 般 过 程 ; 会 存 政 精 社 在 决 定 社 会 意 识 . 会 意 识 又 能 动 地 反 作用 于社 会存 在 ; 产 社 生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之 间 的矛 盾 、 层建 筑 和 经 济 基 础 的 矛 盾 , 推 上 是 动一 切 盛 会 发 展 的基 本 矛 盾 ,在 阶级 社 会 中表 现 为 阶 级 矛盾 和 阶级 斗 争 : 民群 众 是 历 史 的创 造 者 。 新 高 考 中已 经 开始 人 在
高中历史教学新旧史观
高中历史教学新旧史观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评价、解读可以有不同的结论,甚至相反,原因在哪里呢?评价的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有时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对历史评价的角度,就是历史观,简称史观。
严格讲,史观是指用来对历史史实进行意义建构的理论和观点。
下面就高中历史教学涉及的史观作以说明。
旧史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点,即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又称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新史观相对于旧史观而言,主要包括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是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考察历史,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并通过不同类型文明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所谓的物质文明,就是人类在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创造所有有价值的物质性的东西,它包括物质生产、生活、流通交通;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有价值的精神性的东西,它包括科技、思想、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政治文明是指人类在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有价值的政治制度性的东西,它包括政治观念、制度、组织和管理等方面。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文明除了从纵向和横向上去划分,同时从类型和范围上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因此要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绝无优劣高下之别,都有同等价值。
比如2010年高考题中提到的——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的纪念活动。
这种变化体现的就是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参考(实用5篇)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参考(实用5篇)摘要:关键词:历史论文一、多元史观内涵解读我们主张多元的历史,那么什么是多元史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
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史观、阶级史观、正统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
在新课标之后,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逐渐淡化二、新史观下的历史教学新的课标,宽泛的高考立意,全面的史观,这些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1、教学理念的转变。
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够称之为科学的。
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
如必修一对1840年的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2、在新史观的指导下整合教材。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编排教材即体现在三个必修模块上,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避免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的重复。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教材从文明史角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古代雅典和罗马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等重大主题。
物质文明方面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在文明是关下人们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精神文明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成为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为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培养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和审美情感的形成,能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思想等,能够将历史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理解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
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促使他们形成对历史的认同感、尊重感和责任感。
二、培养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辨析、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历史事实找出规律性和趋势性,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开发他们的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历史文化素养历史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传承的能力,包括历史文化知识积累、历史文化情感的培养和历史文化价值观的塑造。
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促使他们形成对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形成具有现代文明素质和国际眼光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历史研究方法和技能是指学生整理、解读、分析和评价历史文献、资料和文物的能力,能够运用研究工具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培养他们掌握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具备较高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研究能力。
五、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是指学生对历史发展和历史事实的正确看法和认知态度,包括历史真实性的尊重、历史价值的认知和历史责任的担当。
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历史真相,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正确对待历史遗产和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责任感。
当代六种主要新史观与历史评价
当代六种主要新史观与历史评价当代史学在史观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包括:1.文明史观;2.现代化史观;3.全球史观;4.整体史观;5、生态史观;6、科学发展观,这些新史观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逐步改变了以往流行的机械唯物史观[“阶级斗争革命史观”]的单一范式,为重新审视评价历史、为历史教学与历史命题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2004年以来使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四个版本,即“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岳麓版”,这些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就集中体现了史学发展的新成就,令人耳目一新。
因此,诸如传承、交流、融合、转型等文明史观概念,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等现代化史观概念,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思想多样化等全球史观概念,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社会变迁、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家庭婚姻、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等整体史观概念,环境恶化与治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生态史观概念,大国和谐发展、和平崛起等科学发展观概念,正日益在高中历史教材、教学、命题中大面积体现。
例如,对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问题[如上海],我们就可以从多种史观出发多角度进行理解与评价:①从革命史观角度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②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③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从文明史史观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⑤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万紫千红总是春”——我见新史观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新思路
“万紫千红总是春”——我见新史观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新思路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姜力元【摘要】当前,新史观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历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如何在恪守历史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大胆科学地使用新史观来进行素质教育,解决眼前一些迫切的问题,笔者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为例作一探讨。
【关键字】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其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中人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着眼于从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发展规律,一直以来是我们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新课改后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三维目标部分中用较大的篇幅指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里的价值观和我们所提到的历史观是统一的。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历史观是价值观的前提,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没有科学、先进的历史观,价值观就难免被扭曲。
近年来,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各种新史观(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和年鉴学派史观等)都在明显地影响着历史的教学和研究。
如何更好地运用各种新史观来指导教学活动,笔者将在下文以为对象作出一些探讨。
现代化史观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基本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运用“新史观”深入挖掘教材,提高高考历史得分
张 伟 钢
( 山市 陆 家 中 学 , 苏 昆 山 昆 江 250) 13 0
Hale Waihona Puke 近 年 高考 历 史 试 题 越 来 越 多 地 渗 透 当前 流 行 的文 明 史 范 式 、 球史范式 、 代化( 全 现 近代 化 ) 范式 、 会 生 活 史 范式 等 史 社 新 史 学研 究 理 念 , :0 9 福 建 文 综 卷 第 2 题 (雪 莱 评 论 希 如 2o年 0 “ 腊 文 明” 、0 9 浙 江 文 综 卷 第 2 题 ( 历 史 文 献 电 子 化 ” ) )2 0 年 3 “ 题 等 考 查 学 生 运 用 文 明 史 范 式 来 看 待 古 代 文 明 和 现 代 文 明 问 题 ,0 9 广 东文 科 基 础 卷 第 2 题 ( 马克 思 评 论 鸦 片战 争 ” 、 20 年 2 “ ) 20 年江 苏 历 史 卷 第7 (蒋 廷 黻 近代 化 论 ” 、0 9 09 题 “ )20 年安 徽 文 综 卷第 3 题 ( 中 日两 国 统 治 集 团 对 近 代 化 的 态 度 和 近代 化 主 5 “ 要 差 异 ” 等 考 查 学 生 运 用 现 代 化 ( 代 化 ) 范 式 分 析 、 决 ) 近 史 解 历 史 问题 的 能 力 ,0 9 江 苏 历 史 卷 第 2 题 ( 反 全 球 化 运 20 年 0 “ 动 ” ;0 0 广 东 文 科 基 础 卷 第 3 题 ( )2 1年 8 考查 社会 群 体 )2 1年 ,00 海 南卷 2 题 ( 体 史 观 题 )2 1 年 江 苏 卷 第 9 5 整 ,00 题 ( 清 婚 俗 晚 题 )第 2 题 ( 查 茶 叶 对 社 会 生 活 的 影 响 )第 2 题 第 二 问 ( 、 l 考 、 2 考 查辛 亥 革 命 对 社 会 生 活 的影 响 )2 1年 上 海 卷 (5 考 查 人 ,0 0 3题 类 由分 散走 向整 体 ) 细 推 敲不 难 发 现 , 些 题 目要 求 学 生 运 仔 这 用 这 些史 学研 究 范 式 正 确 观 察 、 理解 、 析 、 断 、 理 和 评 价 分 判 推 历史现象。 文 明 史 观 在二 轮 复 习 中的 运 用 文 明史 观 是 一 种 更 为 宏 观 的 历 史 观 ,基 本 涵 盖 了 现 代 化 史 观 和全 球 化 史 观 。 从 横 向 看 : 类 文 明包 括 物 质 、 治 和 精 人 政 神 文 明 ; 照 地域 和宗 教 文 化 分 为若 干 系 统 : 注 不 同 类 型 文 按 关 明之 间 的对 话 与 联 系 , 注 和谐 世 界 和 和 谐 社 会 的建 设 。 纵 关 从 向看 : 以生 产 力 为 标 准 , 类 文 明 历 程 分 为 渔 猎 采 集 时 代 、 人 农 业文明时代 、 工业 文 明 时 代 : 代 化 史 观 : 农 业 文 明 向工 业 现 从 文 明纵 向 过 渡 的 过程 就 是 现 代 化 的过 程 。其 核 心 是 经 济 的工 业 化 和 政 治 民 主化 。 课 程 倡 导 情 感 、 度 、 值 观 三 维 目标 , 新 态 价 特 别 是 价 值 观 目标 , 试 题 中 主 要 表 现 为 历 史 启 示 和认 识 . 在 如 对 传 统 文化 的认 识 、 改革 与创 新 、 球 化 问题 的认 识 等 备 受 关 全 注 , 实 际 上 也是 命 题 的意 图所 在 。 这 以 人类 文 明史 观 为 主 题 : 集 文 明 、 耕 文 明 、 采 农 工业 文 明 、 信 息 文 明 。 部分 知 识 既 能 与 中 国古 代 生 产 力 发 展 的历 史 . 这 以 及 世界 近现 代 的 第 一 、 、 次 工 业 革命 对 人 类 历 史 发 展 的 贡 二 三 献 相联 系 , 能与 同时 期 政 治 文 明历 程 中 的宗 法 分 封 制 、 制 又 专 主 义 中 央集 权 、 代 西 方 的 民主 政 治 与 世 界 格 局 的变 化 有 关 , 近 还 与文 化 发 展 历 程 中 中 国 古代 的儒 家思 想 、 西方 的人 文精 神 有关 , 同一 时 期 的 社会 改革 有 关 。 与 这样 整 体 构 建 . 段 贯 通 , 分 达 到知 识 的 有 机 融合 。 以人类 政 治 文 明为 例 , 谈 如 何 整 合 教 材 资 源 : 以将 教 谈 可 材 必 修 一 中 的 中 国古 代 政 治 制 度 单 元 和 近 代 中 国 民主 革 命 单 元 联 系 起来 ,这 刚好 是 一 个 由人 治 到 法 治 、专 制 到 民主 的 过 程 。 此 基础 上 再 进 一 步 联 系 资产 阶级 代 议 制 单 元 指 出 . 国 在 中 近 代 民 主政 治 是 向谁 学 习 的 ? 可 以 结 合 中华 民国 临 时 约 法 中 的 三权 分 立 , 责任 内 阁制 ,一 切 权 力 属 于人 民 ” 思 想 指 出 近 “ 的 代 民 主是 西 化 的 产 物 , 不 同文 明问 碰 撞 交 流 的产 物 . 借鉴 是 是 的 结 晶 。 师 借 此 发 力 接着 问学 生 西 方 近 代 的 主 权在 民思 想 . 教 议会 制 度 等 形 式 是从 哪里 学来 的 ,学 生很 快 就 能 联想 到雅 典 的 民 主政 治 这 一 块 , 样 就 可 以乘 势 复 习雅 典 民 主 的 特 点 、 这 对 后 世 的影 响 得 出结 论 : 典 是 人 类 政 治 文 明 的摇 篮 。 可 以将 雅 也 同属 于 古 代 的 中 央集 权 的政 治 制 度 ( 国模 式 ) 中 和雅 典 的 民 主 政治 ( 西方 模 式 ) 类 比 , 谈 二 者 不 同 的 原 因是 什 么 。 0 5 作 谈 2 o 版 的新 教 材是 从 雅 典 的地 理 环 境 说 起 的 ,这 很 容 易 让 学 生 误 解 为 是 由 地理 环 境 决 定 的 , 时 教 师 一定 要 结 合必 修 三 “ 者 学 这 智 派 兴 起 ”这 一 内容 详 细 告 诉 学 生 雅 典 高 度 发 达 的 民主 政 治 是
新史观下对历史的解读
C、典型例题: 1、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 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 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 可知也。”这则日记中反映了19C后半叶以后近代 化发展的一些信息,其中包括 D 政治近代化有疑问? ①军事近代化 ②政治近代化 ③技术近代化 ④文化生活近代化 A.①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 ④
A、核心观点: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 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 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 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 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科 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 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 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 代化,日本是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 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A、核心观点: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 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 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 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也被称之为整体史观。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 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 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 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 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 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二)中国的现代化过程: 1、经济上的现代化: (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 (2)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3)新中国“一五”计划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高中历史教学与新史观运用
明 、欧洲文 明等 ;根据 内容分 ,有物质文 明、 但从全 国文综新课 标卷来看 ,对于近代 化史 维护 国家主权 的斗争 》 ,笔者先抛 出 “ 中国 精神 文明等 。 在一些具体 的提法 和表 述中 ,
观的考查 正在 向近代化 的动力类型 ( 或 动力 为 什么会被 侵略?列强 为什么要 侵略 中国?
体 系 方 面 ,淡 化 了 五 种 社 会 形 态 理 论 ,以 文 处 ,都是 由近代 化史 观统领的题 目。
历史事件 放在整体 世界发 展进程 中去 认识 。
明史 观来统驭教 科书 的编 写 ,突 出了中华文
在 以往 的考查 中 ,对于近代 化史观 的考 如对哥伦布航海活动评价 。 另外 注意全球化
史 观 以社会 生产力 的发展为依 据 ,把人类 文 业时代 向知识 时代 、工业文 明向知识 文明的 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 的深入 阶段 。
明演 变划分 为农业文 明时代和工业 文 明时代 转变过 程及其深刻 变化 ,其 特点是知 识化 、
。
从宏 观角 度 , 突 出横 向系统 分析 ,1 5 0 0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资本 主义世界体 系 的 了我 国史学研 究的新趋 势和新进展 。文 明是 工 业化 、城 市化 、福利 化 、民主化 、世俗 化 到 l 指人类 所创造 的全部物 质和精神成 果 ,文 明 等 ( 典型特 征是工业化 和城 市化等 );从 工 形成标 志着其基 本完成 ,当今 经济全 球化趋
、
文明史观在历 史教 学展转 历 了从农业 时代 向工业 时代 、农业 文 明向工 类历史 的 a
文明史观 是一种全新 的史学范 式 ,反映 业 文明 的转 变过程及其 深刻变化 ,其特点 是 变 的过程 ,这一转变 开始 于新 航路 的开辟 ,
高中历史各种史观
A
5
◆附表1 文明史观下的世界史
历史时期 16世纪前
转折性事件
表现
西方
东方
文明特征
海洋文明 农业文明 文明的差异
16—18世纪
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海洋文明
农业文明
文明的链接
19世纪以来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
命
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明 与外国
学说等)
文明的
交流、 外国文明传入 农作物品种(甘薯、玉米)、生产技术(欧洲的水
碰撞
中国 利技术)、科学技术、宗教(佛教)、“西学东渐”
A
7
◆附表3 16世纪前的东西方文明的不同
文明类型
经济特征
政治制度
主流思想
东 方
农业文明
农业经济 (小农经济)
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
西 海洋文 方明
商品经济
A
A
3
(2014全国新课标1卷41题)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 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于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仅表示 赞同往 往不够
。
观点缺陷:否认突破传统框架的A 内部动力的存在
10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 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历史观”视域下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深度学习
“大历史观”作为一种研究视野与评价方法,是指将考察对象置于纵深历史长河与广阔空间背景中来审视,结合时代特征以洞察历史真谛。
[1]它是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强调以历史的、客观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
统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时间跨度大、新知识多、内容较庞杂,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视野宽广且重分析、比较、总结的“大历史观”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选择性必修一的教学效果。
笔者以选择性必修一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就“大历史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如何促进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深度学习进行探究。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总揽:基于课程标准的内容梳理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课程标准为:“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的阶段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2]本课包含两条主线:一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的演变这一“明线”;二是制度演变背后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一“暗线”。
基于此,笔者在落实课标要求的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从“宽视野、长时段、大环节”的视角,将本课教学设计分为两部分:立国之基·择吏——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治国之本·治吏——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这样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制度产生与流变的继承性、发展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家国情怀。
(一)立国之基·择吏——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一个国家的制度实施和社会治理离不开官员,官员道德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效果。
“选官制度,显而易见,就是一个国家或政权为治理国家、处理国家事物而心素养、激发课堂活力、培育学生思维有积极作用。
然而这只是笔者的初步探索,希望各位同行多关注方志史料的教学价值,使每一节历史课都具有家乡的温度。
高中历史教学与新史观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与新史观运用近年来,新的史学观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越来越受到重视,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在各地的高考卷中。
认真研究新史观考查的变化和趋势,对于我们的历史教学和备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文明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明史也是世界史,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
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以文明史观来统驭教科书的编写,突出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
如根据文明形态,从纵向发展看,可以分为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从地域特点看,可以分为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等;根据内容分,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
在一些具体的提法和表述中,课程标准与相关教科书也注意使用文明史观的术语,抛弃和淡化了社会形态方面的理论和语汇,如新课标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握文明史观的内涵和观点,体现文明史观要求,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相关历史现象,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在教学中打破必修模块的划分,运用文明史观,按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的扩展顺序,对教材进行整合,从而构建起体现时序特点的通史学科体系,这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课程标准,应对高考具有指导作用。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从根本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史,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展现由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存在着文明的差异,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应关注新史观
史》 《 、 世界 近代史》 《 、 世界 现代 史》 。因为 《 ) 普通 高级
中 学 历 史 教 学 大 纲 》 要 求 : “ 中 历 史 教 学 要 以 辩 证 唯 物 高 主 义 和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理 论 为 指 导 ,阐 释 人 类 历 史 发 展 的基 本进 程 和 趋 势 ,对 历 史 事 件 、人 物 、现 象 做 出 客 观 、全 面 的 分 析 和 评 价 。 对 历 史 问 题 的 阐 述 ,教 学 大 纲 只 遵 循 一 ”
呼 吁 : “ 新 课 程 的 教 学 中 ,教 师 应 努 力 把 握 文 明 史 观 的 在
教师的史学观念严重滞 后于学术研究成果 。因此 ,我们要
重视 史 学 理 论 的 再 学 习 ,提 高 转 变 史 学 观 念 的 自觉 性 。
近年来 ,随着普通高 中新课 程改革 的推进 ,有鲜 明时
“ 人 一 看 就 知 道 是 新 世 纪 的 历 史 教 科 书 , 而不 是 十 年 前 、 让 二十年前 的教科 书” 出现 了一个课 标多个 版本 的中学历 。 史 教 材 的 状 况 .历 史 教 师 还 可 以在 教 学 中 根 据 “ 情 ” 和 学
内涵 和 观 点 .体 现 文 明史 观 要 求 ,引 导 学 生 从 文 明史 观 的 角 度 分 析 、认 识 相 关 历 史 现 象 ” 可 见 ,史 学 观 念 的更 新 , 与 运 用 在 高 中历 史 新 课 程 教 学 中显 得 刻 不 容 缓 。
二 、 在 历 史 教 学 中 渗 透 新 史 观
、
中 学 历 史 老 师 史 观 有 待 更 新
长 期 以来 。 中学 历 史 教 师 已 经 习 惯 了 这 样 一 种 模 式 : 依 据 “ 个 纲” ( 史教学 大纲和 由此制定 的考 纲 ) 一 历 ,抓 住 “ 个本 ” ( 本 的历史知识 和基 本的 历史能 力 ) 两 基 ,训
从模式到实质——从新史观看高中历史教学观的转变
、
1新课 改 的 呼唤 。随着 新 课 标 的 实 施 , 史 教 师 的教 学 理 . 历 念 开 始转 变 , 是 由于 受 旧 史 观 及 传 统 教 学 观 念 的影 响 , 往 但 往 忽 视 新 的 史学 观念 。 以 旧史 观架 构 知 识 体 系 , 旧瓶 装 新 水 , 空 有 型 . 有 真 正 体 现 新 课 改 的 实 质 , 不 利 于提 高学 生 人 文 素 没 既 养 . 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 , 又 只会 导致 历 史 课 死 气 沉 沉 。 大钊 曾说 :历 史 是 人 类 生 活 的 传 演 , 有 生 命 的 东 李 “ 是
l
从 模 式 到 实 质
从 新 史观 看 高 中历 史教 学观 的转 变
靳 兆 沛
( 祥县 第 一 中学 , 嘉 山东 嘉 祥 摘 要 : 者 结 合 多年 来 的 教 学 经 验 , 析 了 高 中 历 史 作 分 教 学 现状 . 结 了渗 透 新 史 观 教 学的 实践 和 经 验 . 阐 述 了对 总 并 高 中历 史教 学观 转 变的 认 识 。 者 认 为 , 作 当前 教 学的 关键 是 应 用 新 史观 重新 构 建 历 史 知识 体 系 .实 现 路 和 要 求 。 以往 以 唯 物 史 为 主 的 研 究 方 法 已不 再 适 应 新 课 程 的 需 要 , 何 通 过 新 史 观 做 好 历 史 教 学 工 作 , 摆 在 如 是 每 位 历 史 教 师 面 前 的难 题 。 者 认 为 , 笔 当前 教 学 的 关 键 是 应 用 新 史 观 重 新 构 建 历 史 知 识 体 系 ,实 现 教 学 观 从 模 式 到 实
质 的根本转变 。 新 史 观 教 学 的 呼 唤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史观教学为例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史观教学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并以史观教学为例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史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阐述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史观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高中历史教学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史学理论概述史学理论,作为研究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学科,旨在探讨历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价值。
它不仅是历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历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工具。
史学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学理论的运用至关重要。
史学理论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法论指导。
通过运用不同的史学理论,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逻辑,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史学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形成更加客观、公正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史观教学作为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之一,强调以史观为指导,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宏观分析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认识框架。
史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使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历史事件,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史观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和探究历史事件,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见解。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史观教学等具体实践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浅谈新史观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新史观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作者:张燕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9期摘要:随着课新改的实施和高考命题的发展,新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地位愈加重要,然而由于其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的不成熟,新史观教学存在浅层化与运用生硬性等问题,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改善新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状况。
关键词:新史观;历史教学;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029-01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用李大钊的话来说,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1]。
传统历史教学比较流行的史观主要为唯物史观以及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影响下形成的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先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新史观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新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一)传统史观的局限性。
社会形态史观是我国传统的历史观,一直以来是我国影响最大的历史解释模式。
但是,由于萌生于前苏联内外斗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容不下诸多现代化问题和文明多样性的问题、且难以解释诸多历史问题等局限性,其历史解释理论已显陈旧与不足。
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要求下,新史观的发展应运而生。
(二)历史新课改与高考的要求。
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传统旧史观观念仍然制约着新史学观念的更新。
新史观在实际中的运用只起到形的转变而没有起到实质性的突破,既不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更新史观教学更显迫在眉睫。
此外,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命题立意上愈加注重对新史观的考察,如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选择题对整体史观的考察,2009台湾社会科学能力测验题第31题对社会史观的考察。
(三)时代发展的要求。
历史是时代的反映,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以及民族间的交往要求我们以世界史观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各种社会问题的凸显要求我们以社会史的眼光分析社会问题,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生态问题,则要求我们以生态史观的眼光考察历史问题,此皆表现了新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 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 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杨宁一《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古代中国文明史分期: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 步形成--先秦时期 2.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秦 汉魏晋南北朝 3.中华文明的高峰--唐宋时期 4.转型前夜的中华文明--元明清
几种史观之间的关系 文明史观与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都以生 产力的发展为着眼点,文明史观更具有宏 观视野,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则主要着 眼于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后两者是对前者 的补充或某一个领域的深入。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 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思考: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 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现代化史观
(1)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领域 政治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 个人现代化 主要特点 民主化、法治化; 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全球化; 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信息传播; 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 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经济主义、普及 初中等教育;
文化现代化
(2)现代化的基本历程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C、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 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 文明演进的历史。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E、“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 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
文明史观
(1)文明史观之由来 世界: 伏尔泰《风俗史》----先河 奥斯瓦尔德·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创立 汤因比 《历史研究》 ----发扬 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 《世界文明史》 威尔.杜兰夫妇 《西方文明史》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3)全球化与现代化 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 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整体 世界最终形成。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 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以 上过程也是世界现代化的过程。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 全球化的两重性,既要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 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要肯定全球化在推动世 界现代化方面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 的不同程度。
中国:
西方:
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 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 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 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选择其中一个战争,从文明 冲突的角度分析战争的原因、 结局与影响。 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人面前表 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
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文明史观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革命史观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丁说: “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
试着从
文明的差异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融合
文明的创新
整 合 中 国 近 代 史
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2)应用方法 ①从宏观角度,突出横向系统分析 世界整体发展的基本线索: a.1500年前后,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19世纪中 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已 初步形成;c.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 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d.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 展。 又如:从全球化角度比较工业与农业文明的差 异性。 ②从微观角度,将历史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 程中去认识。 如 对哥伦布航海活动评价
新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沈春华 2011.8.15
高中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我们改变 落后的观念。只有改变旧的观念,才能经 得起新课程教学测试的检验。
1、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教学内容
认识新史观: 现(近)代化史观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等等
近代化史观
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 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B、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 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
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 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 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 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 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 变化,其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 民主化、世俗化等(典型特征是工业化和城 市化等); 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 、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 变化,其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 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 等(典型特征是知识化和信息化)。
(2)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从传导型现代化转变成社会主义的模式 十月革命的意义与过去不同的表述:实际上 用社会主义方式取代资本主义方式推进俄国 的现代化,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资本主 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模式(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 中国: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3)亚非拉落后国家的模式 典型代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墨西哥卡德 纳斯改革完成了向现代化的转变
(1)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 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 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 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 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 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 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 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 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 程中的作用。
文明史观下的重要视角 生产力视角:以生产力标准划分农业文明和工业 文明两大类。 (工业文明的进程,又称之为“现代化”。) 整体视角:尤其关注工业文明以来的各种文明的演进 历程;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进行观察。
交往力视角:文明交往是一个双向的或多向的相互 作用的过程。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 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 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 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 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 单位。如果说唯物史观以社会形态作为审视历 史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以文明作为审视历史 的基本单位,那么全球史观是以“社会空间” 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的。所谓“社会空间 ”,指的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 圈。
3
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时期”
思考: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观会评价 较高或较低?并请说明理由。
评价较高
评价较低 革命史观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
通商口岸
“扶清灭洋 ” 洋务运动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全球史观
B 斯塔夫里阿诺斯这里强调研究世界历史 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的” 研究,实际上是强调用整体史观去研究历史, 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
文明史观——
用新史观看“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文明史观: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西文明即工业 文明和农业文明碰撞和交汇的结果,体现了中西文 明的冲突与融合。 现代化史观: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清晰反映了现代化 的进程,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推动政治经济文 化的现代化。 全球史观: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加强中外联系, 促使社会生活的变化,又推动了一体化的发展。 设计思路:凸显新的史学研究范式,突破学生学习思 维定势,挖掘创新的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史观运用:从历史结论逆推史观
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
革命史观——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 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 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现代化史观—
整体史观——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 世界殖民体系;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 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 的地方。
西学东渐主线:器物 制度 思想探讨 难点:每一阶段如何体现进步的。
从文明的引进、吸收、融合的视角重 新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 程
融 试着从文明吸收、内化、 演进的角度,复习政治、经济 合 近代化。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制度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思想
课后:把进步作为标杆
林、魏
洋务运动
中国: 东北师大1999年成立“世界文明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文明大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计翔等人著《世界文明史简编》 齐世荣主编《人类文明的演进》 樊树志《国史概要》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启良《中华文明史》 赵毅和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2)文明史观主要观点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明史也是世界史,一 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 文明演进的历史。 首先,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 文明时代 其次,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 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