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品藻与六朝文学批评
魏晋人物品藻与作品评价
魏晋人物品藻与作品评价清与俗浊相对立,当然就有着明朗之气,不过这时已不究其才性五行之气的清与浊,而是只论其风韵之表现罢了。
如《世说新语》谓:“与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见斐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又谓“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等等,前人曾称晋人表里澄泊,一片空明,一片晶莹,就一些表里如一,纵性不羁与俗浊伪善之对立来讲,确显得明亮,但大多并非如此,清中未尝不浊,这些不过是他们自比自喻互相赞美罢了。
清既与俗相对立,当然就是一种“清妙高踔”、“超世绝俗”、“介所然不群”的“拔俗之韵”,是一种“高清远致”了。
《世说新语》所言“康伯少自标置,居然是出群器”,“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羲之风骨清举”,“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干仞”等等,就是人物品藻上这种特点的表现。
可见,魏晋时的这种清,尽管与玄远相连,却并非与气骨对立,而是一种“风清骨峻”,无骨之峻,则无拔俗之力,难以介然而立。
在文艺欣赏中,这种高清远致则使人神远,《世峥说新语》载阮孚对郭景纯诗“林无静树,川无停流”的“霄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的评价,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这种作品风格给人美感享受的特点。
清,既与世俗相对立,当然就不拘形迹不矜矫饰,体现于形神关系上就重神而轻形。
他们“敖然独得,任性不羁”,“任率不修威仪”,“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一反两汉之风习,甚而为狂为妄为痴统伦理观念束缚的一种反抗,所以它虽俗亦清。
从形神关系上讲,则不过是一种重神轻形的表现罢了。
重神,则明朗是神之明朗,高远是神之高远。
在《世说新语》中,诸如神姿离彻、神理隽彻、神矜可爱、精神渊著、神清明秀、神姿朗彻、器朗神俊之类也都体现了这一点。
清,相对人为雕琢而言,就是自然天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象化地表明了魏晋人物品藻与作品评价的这种崇尚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品鉴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杂家型人物品鉴与文学批评案例
总结词
杂家型人物品鉴强调的是人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及对于不同思想的融合。在文学批评上,杂家型人物品鉴注 重作品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详细描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杂家型人物品鉴主要表现在对于不同类型人物的描绘和评价上。如《搜神记》中的“李寄 斩蛇”就是专门描写一个英勇善良的女子李寄的言行举止的。这个故事中李寄的形象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不 仅体现了她的英勇善良,还体现了她的聪明才智和果断决策。在文学批评上,杂家型人物品鉴注重作品的多元 性和包容性。例如,对于《山海经》、《搜神记》等神话传说的评价,常常是基于其内容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来 进行的。
佛家型人物品鉴与文学批评案例
总结词
佛家型人物品鉴强调的是人的悟性和修行,以及对于 生死轮回的超越。在文学批评上,佛家型人物品鉴注 重作品中的佛理和修行体验。
详细描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家型人物品鉴主要表现在对于 高僧的描绘和评价上。如《洛阳伽蓝记》中的“永宁 寺”就是专门描写高僧的言行举止的。这些高僧通常 是悟性和修行的典范,代表着佛家对于人的最高理想 。在文学批评上,佛家型人物品鉴注重作品中的佛理 和修行体验。例如,对于《金刚经》、《心经》等经 典佛经的评价,常常是基于其内容的佛理和修行体验 来进行的。
人物品鉴推崇个性、才情和风度,这些标准 也被引入到文学批评中,成为评价文学作品 和文人的重要指标。
通过人物品鉴的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 学批评从注重道德教化转向了对作品本身价 值和艺术性的关注。
文学批评在人物品鉴中的体现
0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不 仅存在于作品评论中,也渗透 到人物品鉴中。
02
文化氛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氛围强调个性、自由和情感,人物品鉴正是这种文化氛 围的体现之一。同时,当时的文学批评也强调个性和情感的表现,与人物品鉴 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物评藻名词解释
人物评藻名词解释
人物品藻就是指对人物的评论。
魏晋以前,是政治学的人物品藻,而到了魏晋则是美学的人物品藻,逐渐脱离了两汉儒教礼法虚名的束缚,主要是对人物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
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乃是以人为着眼点,进行由表及里、由外及内,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观察与评价。
换言之,就是对人进行从形骨到神明的审美批评和道德判断,推崇人物精神与形貌的有机统一,并将外形美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观赏,从而使魏晋两代的人物品藻更多地带有超功利的审美色彩。
这种文化现象,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审美观念等等,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物品藻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广泛流行,但是却处于自发朦胧、非制度化的状态,距社会政治生活较远,无实用价值。
而东汉人物品评由于受时代思想的约束,其首要标准是德行。
在著名“荀巨伯代友人命“的故事中便得以明显体现。
故事中不仅肯定了荀巨伯的德行,就连贼的相谓之语也是荀巨伯德行感化的结果。
杨慎六朝诗学述论
杨慎六朝诗学述论
杨慎是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纵情豁达、疾
风骤雨的风格著称,成为了六朝时期诗坛上的佼佼者。
而在杨慎的诗
学中,他更是强调自由,反对古人的套路,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诗歌表
现方式和诗论思想。
首先,杨慎强调自由创作的重要性,认为诗歌应该能够表达诗人
真实自我,反对套路化、禁锢思想的批判。
他以自己的诗歌作品为例,鼓吹诗歌应该自由创作、尽情发挥,反对墨守成规、抄袭模仿。
其次,杨慎的诗学主张“字画合一”,认为诗歌应该具有画意,
并且要求诗歌的意境及造型要富有想象力,并谴责平淡乏味的诗歌表
现方式。
他主张诗歌应该通过文字来描绘色彩、形状、位面,使读者
在心理上能够感觉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此外,杨慎的诗学主张在表达个人感受和思想的同时,还要注重
社会现实的反映。
他认为诗歌如果只局限于自我的表现和情感抒发,
就会失去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参与。
总之,杨慎是六朝时期诗坛上的佼佼者,他的诗学主张深刻影响
了当时的诗歌创作。
通过自由创作、注重意境描绘、实现个人与社会
的互动,其诗歌不仅表现了个人情感,亦拓展了社会视野。
论人物品评与魏晋六朝文学批评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3 期
邓心强 : 论人物 品评与魏晋 六朝文学批评口
4 7
不 成文 之法度 。… 可见人 物 品评在 当时社会 的重 要 ”
性。根据 《 i国志・ 魏志 ・ 武帝纪 》记载,曹操在 尚 未得名之前 , 很受名流轻 视,经由许邵品题 “ 治世 之能臣,乱世之奸 臣”后而名声大振 ,政治影响也
用 于人物 的 品评识 鉴 。
及至魏晋六朝 时期,人物品评便和相书联系在
起 ,对人物的贵贱 、贫富 、 祸福 、寿天等进行评 论 、预、 或议说。虽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其中 坝 0
一
而全面地展开分析 。它与玄学的结合 ,给魏 晋六
包含的将人物的内在精神同外在形体相联系的合理 内核为后世所继承和发扬。真正使人物品评成为一 种有意识 的社会风尚,当始于东汉。这和当时的政
钢 纪及徐复观等曾在各 自 著述 中就人物品评 的发展 渊源,对魏晋六朝美学范畴的催发等有一定涉 猎和分析 , 并未全 面深入探讨人物品评是如何在 自身发展 中 但 从诸 多美学范畴、作 家个性与风格
探讨、感悟点评及分品列第等批评方式等方面影响 了当时的文学批评的。为此 ,对此作 出应有的
分析 就显得 尤为必要 。
否,故 民间清议乃隐操士人进退之权 。于是月旦人
种对人 才区分等第及德行上的要求 ,以及其 它评 论人物 的长短偏失 、观察人物的方法等 ,也对后
【 收稿 日期 10 5 1- 5 20 — 2 1
物 ,流为尚俗 ; 目成名 ,具有定格 ,乃成社会 中 讲
【 者简介J 作 邓心强 ( 99 ) 男。 17一 , 湖北孝感人 , 重庆 师范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院 20 级文 艺学硕 士研究生 , 04 主要从 事文艺理论研 究。
魏晋人物品藻的美学解读——以《世说新语》为例
0023004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lI(在口划“√")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团论文《魏晋人物品藻的美学解读——以(世说新语)为例》,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l攻读博士口硕士团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l完全由本人承担。
f作者签名:杨超丈日期:2。
/D.与.3/『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在口划“√”)《魏晋人物品藻的美学解读——以(世说新语>为例》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团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团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
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l。
作者签名:柏是翌岁乙《作者签名:羽刀已歹、一,刷醛名嚷M,-’日期:,9_o/o·5.3/日期:∥∥.j、、弓J●●}◆摘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审美性的人物品藻发生在魏晋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社会的动乱,信仰的坍塌,促使士人开始寻求超越有限,达到无限的自由人生境界。
正是这样一个境界,引领魏晋人物品藻进入了审美领域,士人用审美的语言对人物的外貌和内在品质进行评价,重视人的本性,张扬个体的心性,追求精神生命的自由,更加凸显了“人"的作用。
同时又把它拓展推广,推己及物,在山川审美中寻找人化的美,逐步变成了欣赏山川的独立美。
这些审美品评并不是简单、肤浅的,而是浸润着魏晋士人幽远的深情、虚灵的精神,是个体意识觉醒的表现。
魏晋人物品藻的美学价值被发掘之后,便成为当代学者热衷讨论的话题,因为魏晋人物品藻对“人"的重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在当今时代呈现着非常重要积极的意义。
人物品藻
什么是晋人的人物品藻人物品藻就是人物评论,晋代的人物品藻主要是指对人物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
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乃是以人为着眼点,进行由表及里、由外及内,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观察与评价;换言之,就是对人进行从形骨到神明的审美批评和道德判断。
这种文化现象,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审美观念等等,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汉末以来的所谓人物品藻,是通过社会舆论的品评向统治者推荐人才。
这种品评,由于当时各种情况,逐渐发展为不只看人物的道德节操如何,而且十分重视才能、智慧、应变的本领等等。
刘劭的《人物志》便是这种品评的系统的理论著作。
到了晋代门阀世族大兴之后,人物品藻更演变为对人物的个性气质、风度才华的品评。
从《世说新语》一书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品评不只是政治伦理的,而且更是审美的,后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种情况深刻地影响到各门文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经常从人的内在的个性、气质、天赋、独特的心理感受等角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问题,因而比前代更为深入地看到了审美与艺术所具有的特征。
例如曹丕(187~226)的《典论·论文》中的“文以气为主”的说法,它所强调的是作家的个性、气质、天赋与作家的创作风格、创作成就的关系,这和以前孟子、扬雄主要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很不相同。
钟嵘(?~约518)的《诗品》虽然和汉代的《毛诗序》一样认为诗是情感的表现,但它所强调的是个体的各种“摇荡性情”的多样的心理感受的表达,而不是诗与政治得失、王道废兴的关系。
在绘画方面,东晋顾恺之(约346~约407)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见《古画品录》)等原则的提出以及南齐王僧虔(426~485)在书法理论方面主张“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说法,都明显地反映出受当时人物品藻的风气影响。
美与艺术被看作是同个体的精神、气质、心理不能分离的东西,这是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显著特征,也是它较之先秦两汉的美学大大前进了一步的地方。
中国文学批评史——汉魏六朝时期
第一节 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 ——从《礼记〃乐记》到《毛诗大序》
(三)论音乐的创作 《礼记》所论音乐是包括了诗乐舞三者的, 这也是上古诗乐的一个真实面貌。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 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 心,然后乐器从之。(《乐象》)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 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师乙》)
第一节 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 ——从《礼记〃乐记》到《毛诗大序》
一、《礼记〃乐记》
《礼记》中的《乐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音乐美 学著作,由于诗乐关系密切,实际上也是一部重 要的文艺理论著作。关于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迄今未有定论。有的说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公孙尼子所作,有的说是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 组织一批儒生采取《周礼》和先秦诸子的乐论编 成一部《乐记》。《乐记》中的内容与荀子的 《乐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现存的《乐记》,共十一篇,同时保存在《礼记》 和《史记》中,分别题为《乐记第十九》、《乐 书第二》。内容是一样的。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批评史(上)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1.殷璠“兴象论”“兴象论”是殷璠从反齐梁的角度以及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
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指出六朝人过于偏重在词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方面,而轻视了审美意象的创造,因此提出了诗歌创作应以创造“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
“兴象”是殷璠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它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
因此说“兴象”是“可以兴”的审美形象。
标举“兴象”,反对“轻艳”是殷璠诗歌理论的基本特征。
2.王昌龄“诗境论”王昌龄著有《诗格》一书,他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
创作中首先要立意,但诗歌创作中的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一体,然后才能产生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
”意与境的融合,就是心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以心击物,深穿其境,即是要求心与物能水乳交融,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又必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虚静”)的条件下实现。
意与境的和谐,必须任其自然,由感兴而生成,绝不是人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
此高手也。
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
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3.晚唐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诗歌美学范畴。
他在诗歌理论批评中,比较偏重于诗歌的艺术美,深入地探讨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
诗歌的“味外味”---“文之难,而诗之尤难。
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文学作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许多具体的景象,但文学作品的真正醇美之处在于由这些具体景象所构成的,存在于这些具体景象之外的艺术意境上,可以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丰富它。
从人物品藻到中国文艺品评批评
从人物品藻到中国文艺品评批评Ξ方 志 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人物品藻是汉魏六朝的重要文化现象。
它对中国文艺的影响深远复杂。
人物品藻主要有两种方法:品第和品题。
这两种方法都被文艺批评所借鉴,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品第和品题的文艺批评方法。
关键词:人物品藻;品第;品题;文艺批评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07)03-0059-04 人物品藻是汉魏六朝的重要文化现象。
人物品藻亦称品题、品鉴、品目、题目或人伦识鉴,是对人物的德行、才能、智慧、风神、体貌、品性等的鉴赏、评价。
“品藻”一词,出自汉代扬雄《法言·重黎》:“或曰:《周官》?曰:言事。
左氏?曰:品藻。
太史迁?曰:实录。
”又《汉书·扬雄传》“尊卑之条,称述品藻”条引颜(师古)注曰:“品藻者,定其差品及文质。
”由此可见,人物“品藻”的意思是评定人物的优劣和品评人物的“文质”——人物的才德与风貌。
也就是说,对人物的鉴赏、评价既可以是德行、才能、智慧、风采等的高低优劣的等级判断,即品第;也可以是对人物的知识、德行、风神、体貌、品性等各方面的总体评价,也就是品题。
人物品藻的这两方面都被古代文艺批评所借鉴,形成了品评的文艺批评方法。
品评的文艺批评方法包括品第批评和品题批评两方面。
[1]品第批评是通过设立品级,细致地品味比较对象,诠定其高下等级,以显示优劣的批评;品题批评则主要是以简短的点评形式,以鲜明生动的概括性语言,对批评对象作全面评价的批评。
宗白华先生曾感叹说:“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
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
”[2]其实,不惟中国美学如此,中国文学批评、艺术批评中的很多批评方法、批评话语也都是出发于人物品藻的。
本文拟就人物品藻对中国文艺品第与品题的批评方法的影响状况作一番说明,以见中国文艺批评方法出于人物品藻之一斑。
论魏晋六朝之象喻批评
比较研究
将魏晋六朝的象喻批评与 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 象进行比较研究,发掘其 独特性。
06
魏晋六朝之象喻批评的案例分析
《世说新语》中的象喻批评
人物品藻
魏晋名士以独特的视角对人物进行品评,通过言谈举止、风度神 韵等特征来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和才华。
言谈中的比喻
魏晋名士在言谈中善于运用比喻来描述人物特征,这些比喻形象 生动,富有想象力。
魏晋六朝象喻批评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曹植
《洛神赋》运用象喻手法表现对失去 爱情的痛苦和无奈,成为后世象喻批 评的经典案例。
陆机
《文赋》提出“言征实而志欲婉,文 垂则可以征不淑”的观点,强调文学 作品应有含蓄、婉转的表达。
02
魏晋六朝之象喻批评的特征与表现
象喻的内涵与外延
象喻的内涵
魏晋六朝的象喻批评是一种以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思想或情感 的方式,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将具象与抽象相结合,达 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象喻的外延
魏晋六朝的象喻批评广泛运用于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 学形式中,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 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象喻的类型与特点
象喻的类型
魏晋六朝的象喻批评主要分为比喻、象征、寓言等几种类型。比喻是通过相似事物的描绘来表达主题;象征则是 通过具体形象来传达抽象概念;寓言则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来传达道理。
象喻批评的哲学基础
玄学背景
魏晋六朝时期,玄学盛行,象喻 批评借助玄学思想,通过比喻和 象征的手法表达对文学作品的解
读。
易学影响
易学主张以象喻理,将文学作品中 的形象与易学中的意象相类比,从 而挖掘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道家思想
魏晋六朝书论特点
魏晋六朝书论特点
魏晋六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书论批评发展的重要阶段。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文风多样:魏晋六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文学表现形式多样,文风也更加自由灵活。
书论批评作品的体裁多样,有随笔、杂文、诗文等。
2. 批评意识强烈:魏晋六朝书论的特点之一是批评意识强烈,对文学作品进行审视和评价。
诸多文人进行文学批评,对作品中的内容、形式、风格等进行挖掘、评判和否定,提出了很多有深度的见解和观点。
3. 抒发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魏晋六朝书论作品中,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更是抒发了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批评,表达了对社会现象、人性、政治、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和触动。
4. 倡导个人情感: 魏晋六朝书论强调了个人情感和感受的重要性。
文人们在书论中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强调情感对于文学创作和阅读的作用。
5. 讲究辞章之美:魏晋六朝书论追求辞章之美,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表现批评和思考。
在书论中,文人们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和诗意的语言,使书论更富有吸引力。
总的来说,魏晋六朝书论的特点是批评意识强烈,注重个人情
感,讲究辞章之美,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视和评价,表达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
汉魏六朝诗话:文学批评与创作观念
汉魏六朝诗话:文学批评与创作观念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汉魏六朝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和创作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们积极参与了文人的创作过程,并提出了许多有关诗歌创作的观点和原则。
诗话成为了汉魏六朝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
本文将探讨汉魏六朝诗话的特点、内容以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话的起源和发展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话起源于古代文人在交流中的心得体会和批评创作的需求。
最早的诗话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艺文类聚》。
这个时期的文化氛围非常活跃,文人们喜欢在集会中分享自己的文学见解和创作心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并由后来的文学批评家们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汉魏六朝诗话的特点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话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主要的特点。
1. 鉴赏与批评并重汉魏六朝诗话注重对诗歌作品的鉴赏和批评。
文人们不再只是简单地陈述自己的见解,而是通过具体的鉴赏和批评,来评价作品的优缺点。
这种鉴赏与批评的结合,使诗话成为了一个更加丰富和有价值的文学形式。
2. 技巧与理论并举汉魏六朝诗话不仅仅关注诗歌的技巧和形式,还关注诗歌创作的理论和观念。
文人们认为,优秀的诗作不仅应该有精湛的技巧,还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创见。
因此,诗话中既有对具体技巧和形式的讨论,也有对创作理念和思想的探讨。
3. 文学与生活的结合汉魏六朝诗话注重将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文人们不仅仅关注诗歌的美学价值,还关注诗歌对于生活的启迪和影响。
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反映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追求,使人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教育和启发。
汉魏六朝诗话的内容汉魏六朝诗话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了很多与诗歌创作相关的主题和观点。
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主要的内容。
1. 修辞和形式的讨论汉魏六朝诗话中经常讨论诗歌的修辞和形式。
诗人们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形式结构的安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五言、七言等不同的诗歌形式。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研究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一直是一个备受研究的领域。
它包括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以及相关的史料研究。
现代研究者往往从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个方面入手,试图揭示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点、规律、意义和历史价值。
一、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文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活动,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评判、评析的过程。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源远流长,早在《左传》、《史记》等史书中就已经有了关于文学批评的篇目。
而唐宋时期的文坛上,文学批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如刘勰、韩愈、欧阳修、苏轼等。
此后,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批评也都有了自己的特点和成就,例如元代的蒋梦麟、明代的杨慎、清代的龚自珍等。
这些批评家的批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文学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二、文学批评的史料研究古代文学批评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批评文本本身的分析和解读上,还需要通过史料的考证和研究,了解文学批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欧阳修的文学批评是与他主持编修《新唐书》、《新旧唐书》密不可分的,这些历史文献中的有关批评性质的记载,是深入探究欧阳修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必要前提。
又如,明代杨慎的《世说新语笺注》中虽然对世说新语的注解只占了很小的比例,但是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学评价和批评思路,需要从史料上进行深入探究和挖掘。
三、文学批评的特点和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点和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它与其他文学文体交融、相互借鉴的特点。
例如,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以文会友”、“以文会家”等观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互动性和文学界的群体性。
其次是它强调文学创作的价值和作用。
在文学批评中,对于作品的评价和理解不仅是一种审美行为,更是对文化历史的把握和推动。
再次,古代文学批评的主题和内容涉及广泛,不仅包括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批判和指导,还涉及到对作家的评价、对文学史的解读等方面。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性质的领域。
《世说新语》与六朝秀句批评
《世说新语》与六朝秀句批评[摘要]《世说新语》可补六朝秀句创作与批评之史缺,从《世说新语》还可见出六朝秀句标准的变迁是由志而情、由学而文、由理语到景语、由佳句到美句的交互而错综的过程。
六朝秀句创作与批评兴起的原因,从《世说新语》来看,一在人物品评对秀出人才的欣赏,二在清谈的审美倾向,三在晋人对山水美的发现。
[关键词]《世说新语》;秀句批评;六朝;清谈;人物品评“秀句”一词,较早出现于《文心雕龙》和《诗品》。
《文心雕龙·隐秀》日:“篇章秀句,裁可百二。
”《诗品》卷中则评谢胱“奇章秀句,往往警道”。
与此意相近的词语其实还有“美句”、“佳句”、“名言”、“锦句”、“出语”、“巧句”等。
爱好秀句、佳句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也有其实在的社会功用。
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在很多场合以断章取义的方式赋诗言志了。
不过先秦赋诗、引诗,意在表达已意,而非对诗本身的欣赏与分析。
所以郑振铎先生在其《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里说我们古代的政治家及文人哲士,往往以诗经的片言只语作为“辩论讽谏的根据,或宣传讨论的证助”。
两汉的断章多为训诂释义之举,六朝的摘句则多了玄学清谈的成分。
《晋书·王坦之传》载:“坦之又尝与殷康子书论公谦之义,康子及袁宏并有疑难,坦之标章摘句,一一申而释之,莫不厌服。
”《陈书·陆瑜传》云:“(瑜)语玄析理,披文摘句,未尝不闻者心伏,听者解颐。
”但这些都不能算是审美意义上的秀句创作与批评。
六朝文论对佳句、秀句的欣赏与批评主要集中在陆机、陆云、刘勰、钟嵘等人的著述中。
陆机在《文赋》中提醒作家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
”陆云《与兄平原书》云:“《祠堂颂》已得省……然了不见出语,意谓非兄文之休者。
”又云“《刘氏颂》极佳,但无出语耳”。
所谓“出语”,即指秀句。
钟嵘在《诗品序》中把“思君如流水”、“高台多悲风”、“清晨登陇首”、“明月照积雪”等称为“古今胜语”,说谢灵运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说谢胱诗“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道,足使叔源失步,明远变色”;评载逵“有清上之句”,评虞羲“奇句清拔”;又引《谢氏家录》说谢灵运每对谢惠连辄得佳语,“池塘生春草”的名句,就是在寤寐之间忽见谢惠连后所得的,后来说“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
人物品藻与六朝文学批评
人物品藻与六朝文学批评
王今晖;张晓晴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人物品藻是汉魏六朝时期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以人物的德行、才能和精神风貌作为评价和考量的对象.人物品藻中论人的品评语汇,常被六朝时期的文学批评者所借用,成为十分重要的理论术语和诗学范畴.此外,人物品藻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尤其是意象品评法,在六朝文学批评中更是广泛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页数】6页(P113-118)
【作者】王今晖;张晓晴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3
【相关文献】
1.魏晋六朝人物品藻的审美之维 [J], 贺根民
2.论人物品评与魏晋六朝文学批评 [J], 邓心强
3.魏晋六朝人物品藻与艺术理论范畴关系初探 [J], 刘园园
4.论魏晋六朝山水游观与人物品藻的逸气 [J], 翟秀峰;孙茜蕾
5.汉魏六朝人物品藻词语类释 [J], 宋闻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世说新语》中的文学观念及文学活动(2)
试论《世说新语》中的文学观念及文学活动(2)二、《世说新语·文学》中的文学创作观1、反对芜杂不裁西晋时代,除左思等少数作家以外。
绝大多数作家的作品都是轻浮绮丽,文采繁富,片面追求辞藻的华美。
《文心雕龙·明诗》的作者刘勰曾给予批判:“晋世群才,稍人轻绮。
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
”针对这种不良倾向。
当时或稍后的有些文人亦感到不满,如《世说新语·文学》就记载了孙绰的评论,他说:“陆文深而芜。
”(第89条)我们姑且不论孙绰本人的创作如何。
仅就其上述评论来看,还是能击中当时文坛要害的,道出了诗歌创作中存在的芜杂不裁的不良倾向。
2、重独创,反对事事模拟文学的本质之一就在于它的独树一帜、不可重复。
魏晋士人很看重创作的独创性。
《文学》篇中的许多条材料都反映了创作要注重创新,不要因袭模拟的思想。
如第95条:“王东亭到桓公吏,既伏阁下,桓令人窃取其白事,东亭即于阁下更作,无复问一字。
”王殉作文不仅不愿重袭他人之文,甚至不愿重袭自己之文。
第103条:“桓玄初并西夏,领荆、江二州、二府一国。
于时始雪,五处俱贺,五版并人。
玄在听事上,版至即答。
版后皆粲然成章,不相揉杂。
”桓玄不仅创作速度快,而且五篇文章各有特色,并不重复。
第79条:“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
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
’于此人人竞写,部下纸为之贵。
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
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谢安明确否定了事事拟学不只多余浪费,而且狭隘逼仄,一方面表明其反对当时文坛上单纯模拟的恶习,另一方面也宣告了汉朝兴起的大赋,发展到东晋时代已成强弩之末,甚至走向绝路了。
3、重声律在魏晋士人热爱音乐、重视声律的社会大背景下,文人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也注意到了音律的问题。
如《文学》篇中:庾阐始作《扬都赋》,道温、庾云:“温挺义之标,庾作民之望。
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物品藻所用的品评语汇成为文学批评中 的理论术语
首先来说一下“气”。气在先秦哲学中是指组 成天地万物的物质性元素,这种元素又与人类喜怒 哀乐之情的生成密切相关,如班固说“人函天地阴 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2](P1027)。同时,“气”作 为人的精神境界,又常被提及,如孟子说“我善养吾 浩然之气”[3](P62)。当然,“气”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即人的血气,如《礼记·乐记》所云“夫民有血气心 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 术形焉”[4(] P539);又如王充所云“精神本以血气为主, 血气常附形体”[5](P875)。当然这层含义与“气”为组 成天地万物的物质性元素这层含义有直接关系,所 谓“夫人所以生者,阴阳气也。阴气主为骨肉,阳气 主为精神”[5](P946)。刘劭品评人物的理论将气血与
此外,人物品藻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尤其是意象品评法,在六朝文学批评中更是广泛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人物品藻;气韵;风骨 ;意象品评法
中图分类号:I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8)04-0113-06
人物品藻,也称作人物品评、人物品鉴,是对人 物的德行、才能以及精神风貌等方面的考量和评 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末尤其是魏晋时期, 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从这种文化现象的最初 产生来看,先秦儒家以德行与才能来品评人物,不 过是对个体言行的要求和约束,是砥砺意志品格的 表现。因此,相对而言,德行的高下是品评人物的 重要标准。两汉时期,人物品藻和朝廷的用人制度 密切相关,在与行政体系相联系的同时,社会影响 力也得到了空前加强。不过,与士人的政治才能相 比,这时期对士人道德层面的要求显得更为突出。 汉末魏初的人物品藻则明显体现了一种当代的政 治需求,社会上对人才的渴求,决定了人物品藻重 才轻德的价值取向。随着政治局面的稳定,士人思 想的进一步解放,人物品藻在两晋时期开始走向了 审美化的道路,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和其后 的文艺批评。
收稿日期 :2018-03-19 作者简介 :王今晖(1969-),男,黑龙江海伦人,文学博士,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张晓晴(1993-),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113
阴阳五行说结合起来,指出人的禀气不同,性分各 异,所谓“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刚塞而弘毅,金 之德也。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宽栗而柔立,土 之德也。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6](P15),这便将“气” 与人的性格、气质联系了起来。曹丕在《典论·论 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 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 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1](P525), 便是由刘劭的理论演化而来,强调“气”作为作家 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性。这 种气就是作家个性气质的来源,当然也是作品独 特风格得以形成的主要因素。曹丕用他的文气理 论,对建安诸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孔融体气 高妙,有过人者”[1](P524),对于孔融高妙的气质进行 了肯定 ;又如“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 之善者,妙绝时人”[1](P465),指出了刘祯具有超逸的 个性气质,对于其文笔不够强健有力的弊端也提出 了批评。刘祯也曾说 :“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 之性,殆不可胜。”[7](P265-266)对于孔融的“异气”与 其独特文风的关系谈了自己的认识。需要说明的 是,这种带有对人的个性气质的探讨,在魏晋以后 的文论中,其理论术语多为“性”所取代,如对于体 性、情性的探讨,这当然与魏晋玄学中的才性之辩 有诸多关系。即便如此,魏晋以后的文论中,依然 还是大量使用“气”的概念来评价作家作品。沈约 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论及曹植、王粲的文风, 称“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8](P297)刘勰承认作家 的个性气质也是有差别的,所谓“才有庸隽,气有刚 柔”[7]( P256);指出了建安文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 使才”[7](P60)的创作态势 ;在谈到声律问题时强调 “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7]( P301); 论及风骨问题时,也强调了“守气”的重要性,“是 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7](P264)。钟嵘称赞曹植“骨 气 奇 高,辞 采 华 茂。 情 兼 雅 怨,体 被 文 质”[9](P36); 称赞刘祯“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 俗”[9]( P37);称赞刘琨“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 气”[9](P61)等等。
六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十分发达,在很多方面体 现出汉代以来人物品藻风气对其产生的影响。曹 丕在《又与吴质书》中指出:“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 行,鲜皆能以名节自立”[1](P465),但他并没有完全以 德论人,而是充分肯定了作家的个性才学。他还据 此评价了建安七子的作品,肯定了各自所取得的成
就,指出了存在的不足。这些都是与曹魏时期人物 品评中重才轻德的总体倾向相一致的。钟嵘借用 人物品藻的方法,“辨彰清浊,掎摭利病”,将自汉至 梁的 122 个诗人分为三品,以彰显优劣。具体说来, 汉魏以来人物品藻中论人的品评语汇,常被文学批 评者所借用,成为十分重要的理论术语和诗学范畴; 人物品藻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尤其是意象品评法,在 六朝文学批评中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
东方论坛2018Biblioteka 第4期人物品藻与六朝文学批评
王今晖 张晓晴
(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摘 要 :人物品藻是汉魏六朝时期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以人物的德行、才能和精神风貌作为评价和考量
的对象。人物品藻中论人的品评语汇,常被六朝时期的文学批评者所借用,成为十分重要的理论术语和诗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