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人的人物品藻
魏晋人物品藻与作品评价
魏晋人物品藻与作品评价清与俗浊相对立,当然就有着明朗之气,不过这时已不究其才性五行之气的清与浊,而是只论其风韵之表现罢了。
如《世说新语》谓:“与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见斐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又谓“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等等,前人曾称晋人表里澄泊,一片空明,一片晶莹,就一些表里如一,纵性不羁与俗浊伪善之对立来讲,确显得明亮,但大多并非如此,清中未尝不浊,这些不过是他们自比自喻互相赞美罢了。
清既与俗相对立,当然就是一种“清妙高踔”、“超世绝俗”、“介所然不群”的“拔俗之韵”,是一种“高清远致”了。
《世说新语》所言“康伯少自标置,居然是出群器”,“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羲之风骨清举”,“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干仞”等等,就是人物品藻上这种特点的表现。
可见,魏晋时的这种清,尽管与玄远相连,却并非与气骨对立,而是一种“风清骨峻”,无骨之峻,则无拔俗之力,难以介然而立。
在文艺欣赏中,这种高清远致则使人神远,《世峥说新语》载阮孚对郭景纯诗“林无静树,川无停流”的“霄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的评价,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这种作品风格给人美感享受的特点。
清,既与世俗相对立,当然就不拘形迹不矜矫饰,体现于形神关系上就重神而轻形。
他们“敖然独得,任性不羁”,“任率不修威仪”,“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一反两汉之风习,甚而为狂为妄为痴统伦理观念束缚的一种反抗,所以它虽俗亦清。
从形神关系上讲,则不过是一种重神轻形的表现罢了。
重神,则明朗是神之明朗,高远是神之高远。
在《世说新语》中,诸如神姿离彻、神理隽彻、神矜可爱、精神渊著、神清明秀、神姿朗彻、器朗神俊之类也都体现了这一点。
清,相对人为雕琢而言,就是自然天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象化地表明了魏晋人物品藻与作品评价的这种崇尚的特点。
魏晋人物品藻与人物画创作
魏晋人物品藻与人物画创作作者:张丹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12期摘要:魏晋人物品藻的主潮由政治学上的材量人物转为美学上的欣赏人物,这对人物画创作主体、创作心理过程、创作内容题材、形式技法以及人物画批评理论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以张扬人物之美为主题的女性绘画题材受到士人的追捧,成为这一时期人物画创作的标志。
关键词:人物品藻;女性美;审美文化一、魏晋人物品藻的重大转变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物品藻,它随着玄学的兴起蔚然成风。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 [1] 。
”随着魏晋之际的权利倾轧,政治的气氛日益严酷,士大夫人人自危,哲学上玄学取代经学,人们更加关注生命的意义所在,学术话语由政治上的清议转为形而上的清谈。
人物品藻的主潮也由政治学上的材量人物转为美学上的欣赏人物。
过去,在政治人才学中,人物的形神,或神骨肉或九征,都要落实到实处,揭示出才性的确切性质、长短优劣如何,而在审美的人物品藻中就不一样了,虽然人体结构神、骨、肉是一样的。
同样重神,但这时形神或神骨肉或九征已不是要求得出人物材性的确切答案,而仅是对人物的姿态、体貌、仪容、神气、风采、气度的欣赏。
从历史渊源来看,在东汉末年的政治斗争中,士大夫与宦官冲突尖锐且常常处于劣势,于是运用知识力量诉诸社会舆论,人物品藻就成为他们提倡道德理想和高尚人格的一种最好形式。
也就是说,东汉时期的人物品藻侧重于对人的内在德行的考察,而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则对人的内在神气把握较为看重。
所以汤用彤先生说:“魏晋识鉴在神明”“识鉴乃渐重神气” [2]。
魏初刘劭的《人物志》作为政治人才学发展的最高成就,也成为人物品鉴到人物品藻的一个重要思想环节。
刘劭把不同禀气的各种人材分为12类:清节家、术家、法家、国体、臧否、伎俩、器能、智慧、文章、儒学、骁雄、口辩。
同时把人性也用精练性词组分为12类:强毅、柔顺、雄悍、惧慎、凌楷、辨博、弘普、狷介、休动、沉静、朴露、韬谲。
《世说新语》品藻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世说新语》品藻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品藻作者:刘义庆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
蔡伯喈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
犯上难,摄下易。
”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
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
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子所谓驽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
”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
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
“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
”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劭亦安其言。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
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司马文王问武陔:“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
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
”正始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荀淑方陈寔,荀靖方陈谌,荀爽方陈纪,荀彧方陈群,荀顗方陈泰。
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裴頠方王戎,裴邈方王玄。
冀州刺史杨淮二子乔与髦,俱总角为成器。
淮与裴頠、乐广友善,遣见之。
頠性弘方,爱乔之有高韵,谓淮曰:“乔当及卿,髦小减也。
”广性清淳,爱髦之有神检,谓淮曰:“乔自及卿,然髦尤精出。
”淮笑曰:“我二儿之优劣,乃裴、乐之优劣。
”论者评之:以为乔虽高韵,而检不匝;乐言为得。
然并为后出之俊。
刘令言始入洛,见诸名士而叹曰:“王夷甫太解明,乐彦辅我所敬,张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于用短,杜方叔拙于用长。
”王夷甫云:“闾丘冲,优于满奋、郝隆。
此三人并是高才,冲最先达。
”王夷甫以王东海比乐令,故王中郎作碑云:“当时标榜,为乐广之俪。
(4)人物的品藻
竹林七贤 :阮咸、刘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涛、王戎。荣启期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风下,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 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 玉山之将崩。 《世说新语》 《容止》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 妙于琴,还善于音律。 最著名《广陵散》
法国雕塑家罗丹 人体以其力或以其 妩媚,幻出多变的 形象。有时像一朵 花,曲折的背脊好 比花梗丰满的乳房, 巍峨的头颅,蓬松 的头发,恰似盛开 的花瓣。有时令人 想到是婀娜的蔓藤, 如一支细长的蔷薇。 克洛岱尔 《吻》《手》《思 想者》《达那厄》
¤达那厄》
¤«地狱之门»之« 吻»
¤«地狱之门 »之«思想者 »
人物品藻在玄谈中进行,浸润着晋人空
灵的精神、幽深的哲学意味和宇宙的深 情。
人物品藻以审美的语言,对人物的外貌
和内心进行审美评价。
二、«体相学»
«体相学»出自«亚里士多德全集» 第六卷
“我们不能不强烈的感受到亚里士多德爱智慧、 尚思辩,重探索的思想遗风,不能不被古人热 情、真诚的求知欲望和踏实细致的求知作风所 折服” «体相学»研究灵魂和身体、内部心性和外部面 貌相互关系
涡阳嵇康墓
嵇康
《广陵散》
晋人的美 :追慕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形象。 王羲之称杜弘治为“神仙中人” “面如凝脂,眼如点漆。”-----《容止》
裴令公目王安丰: “眼烂烂如岩下电。”-----《容止》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6卷,36篇。分德行、语言、政事、
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等36门。内容主要
三、人体美学
美
3-13.lnk
晋人之美与人物品藻简析课件
• 因美保命:李势妹妹的故事
看杀卫玠
• 卫玠是善通老庄的风流名士,他很有学问,连心高气傲、很 少服人的荆州刺史王澄也为他的玄谈所绝倒。卫玠不仅有学 问,而且长得很美,冰清璧润。 • 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 玉在侧,觉我形秽。”
• 不过,卫玠体质较弱,由于苦苦思索玄理,竟至成病,身体 到了“不堪罗绮”的地步。
晋人之美与人物品藻
人物的品藻
• 内涵:对人的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 美评价。 • 美学上的人物品藻发生在魏晋时代。
பைடு நூலகம்
背景
人的觉醒 文的自觉
• 晋人的美是魏晋时代美的高峰。 • 渊源:早于晋代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 .述而》 • 相术:面相之术,通过人物的体貌特征判断人 的祸福贫富、荣辱盛衰。 “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 ------ 王充《论衡》 《骨相篇》
轶事。
如《容止》
《世说新语》
手的白皙 两则故事: 脸的白皙
玄学:关于玄远哲理的学问。 〈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 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 尾,与手都无分别。 〈容止〉:何平叔美姿仪, 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 粉,正夏月,与热汤面。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 自拭,色转皎然。
美是不可抗拒的
《世说新语》记载 • 因美丧命:“看杀卫玠”
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 柳。”(《容止》)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容止》)
• 人物品藻在玄谈中进行,浸润着晋人 空灵的精神、幽深的哲学意味和宇宙 的深情。 • 人物品藻以审美的语言,对人物的外 貌和内心进行审美评价。
魏晋风度:是真名士自风流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嵇康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之一
从《世说新语》人物品藻看魏晋的理想人格
从《世说新语》人物品藻看魏晋的理想人格张成【摘要】《世说新语》是汉魏六朝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志人小说,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大量名士的逸闻轶事和清谈风貌。
其中《识鉴》、《赏誉》、《品藻》等人物品藻内容生动地表现出魏晋士人对理想人格的赞美和欣赏,集中体现在:重德行,推崇品格高洁;重才能,赞誉政治才华和艺术才情;重情感,突显率性真意;重神韵,追求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
%Enjoying the most achievement in the novels on people in the period of Han,Wei and Six Dynasties,Shi Shuo Xin Yu records many famous people's anecdotes and their ideal talks in Wei and Jin Dynasty.Some parts in Shi Shuo Xin Yu,such as Shi Bie,Shang Yu and Pin Zao,represent the admiration and appreciation for the ideal personality,which emphasizes noble morality,outstanding political and artistic talent,frankness and pursuit of the highest level of personality ideals.【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5页(P52-56)【关键词】《世说新语;》人物品藻;理想人格【作者】张成【作者单位】徽商职业学院基础部,安徽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南朝刘宋宗室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是汉魏六朝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志人小说,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琐语轶事,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
• 两次党锢之祸 • 第一次 • 膺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 膺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 而污秽朝廷。( 后汉书·李膺传 。(《 李膺传》 道,而污秽朝廷。(《后汉书 李膺传》) • 滂后事释,南归。始发京师,汝南、南阳士大夫 滂后事释,南归。始发京师,汝南、 迎之者数千两。( 后汉书·范滂传 。(《 范滂传》 迎之者数千两。(《后汉书 范滂传》) • 士人声望的进一步提高,又进而激扬起高自标置, 士人声望的进一步提高,又进而激扬起高自标置, 相互提拂的风气。 相互提拂的风气。
第一节 玄学产生前夕的士人心态
• 二、疏离 • 士人对于政权的态度,到东汉后期发生了很大变 士人对于政权的态度, 这个转变从大一统政权的崩坏开始的。 化。这个转变从大一统政权的崩坏开始的。 • 大一统政权的崩坏,自宦官、外戚专权开始。两 大一统政权的崩坏,自宦官、外戚专权开始。 汉的士人, 汉的士人,是在儒家正统思想的哺育之下成长起 来的,君臣之义是他们立身的基本准则。 来的,君臣之义是他们立身的基本准则。外戚和 宦官窃取朝政,凌逼主上,淆乱朝纲, 宦官窃取朝政,凌逼主上,淆乱朝纲,为士人所 痛恨和不齿。 痛恨和不齿。
• 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其山水之美,顾恺之描绘 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 蔚。”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 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魏晋时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以 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表里澄澈、一片空 明。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 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他们对于自然有一股 新鲜发现的好奇,随手拈来,皆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 扑人。中国山水画的独立,起源于晋末。按文献记载,东 晋画家顾恺之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并著有《论画》一 篇,其中“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 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一段中所说的“山 水”或许是最早从绘画意义上提到的“山水”概念。
魏晋时期“人物品藻”对顾恺之“传神论”的影响
朱平1.魏晋时期“人物品藻”风尚“人物品藻”是与上层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相联系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成为一种潮流,对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其发展变化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从对伦理道德上的鉴识逐渐转变为具有审美性质的人物品评。
“人物品藻”主要是对人物的外貌、品格、道德修养、神态等方面进行的一个评判,它带有审美性质的品评是从具有实用价值的人物品评发展而来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的《论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
”[1]孔子把人天生的聪颖和后天的努力看作是一种评论人格高下的标准。
“里仁为美”也把仁义道德作为人格美的一个尺度。
后来,在东汉时期出现了一批人物品评的专家,专门负责对人物的神态进行品评。
两晋时期,人物的品评又发展为对人的精神状态、内在修养、谈吐举止的评判,在人物画盛行的魏晋时期,画论不免就会受到这种品评标准的影响。
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已无心参与政治,纷纷转向艺术方面聊以自娱。
他们隐居山林过着出世的生活,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进行绘画创作。
受当时玄学的影响,“人物品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加之“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对人伦鉴识的要求更加严格。
“人物品藻”这种社会现象也由政治上的实用性渐渐地转到了对个人品格的欣赏上。
整个社会对人物品评的标准由“形”转到了“神”上,从德行、才能等转到了气质、风度上,从道德关系转到审美关系上。
叶朗曾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提到:“在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的影响下,魏晋的人物品藻有一种略形而重神的倾向,像‘神姿’‘神隽’‘神怀’‘神情’‘神明’‘神摘 要顾恺之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绘画美学史上较早出现的一种绘画思想,不仅影响了人物画的发展而且对其他画科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魏晋时期,玄学风气盛行,加之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依据品行、修养、道德、精神风貌等对人物进行品评成为时代的潮流。
_世说新语_中魏晋人物品藻的审美价值取向研究
以其“风格秀整 ,高自标持 ”评价其人品人格 ,而且揭 示出其目空一切 ,包括蔑视儒家思想在内的傲气和胆 识 。《德行 》载 :“管宁 、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 ,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 ,有 乘轩冕过门者 ,宁读如故 ,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 , 曰 :‘子非吾友也 。’”通过这则“割席断交 ”的故事以说 明管 、华两者“道不同而不与谋 ”的道理 ,其观测点是 更为深层的决定人物言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结构 ,实 则倡导了一种处世不惊 、名利不扰的虚静心境和“忘 物 ”、“忘我 ”的为人处世态度 。这颇有些超越儒家的 表面非名利思想而呈现出道家的“自然无为 ”观的味 道了 。正如叶朗指出 :“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 ,已经从 实用的道德的角度转到审美的角度 ”。[2 ]149因此 ,“德 行 ”更多的是在超越一般的表层的儒家伦理道德所决 定的人品德行的言行规范基础上而进入到更为内在深 层的精神心理层中 ,从审美角度强调自然本性 、性情本 真了 。这种对人物精神的强调主要设有三个观测点 :
第 1期
张利群 : 《世说新语 》中魏晋人物品藻的审美价值取向研究
·43·
立 ,其醉也 ,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德行 》载 :“李元礼 风格秀整 , 高自 标 持 , 欲以 天 下名 教 是非 为 已任 。”; 《任诞 》载 :“阮浑长成 ,风气韵度似父 。”等等 。这种以 “气 ”,以“风格 ”论人的观测点在文学批评中就成为 “文如其人 ”的批评定势 ,以“气 ”论文 ,以“风格 ”论文 成为文学批评的传统和主要视角 ,形成中国古代风格 批评模式 。
不使人厌 ,然出户去 ,不复使人思 。”《任诞 》载 :“王子 猷尝暂寄人空宅任 ,便令种竹 。或问 :‘暂住何烦尔 ?’ 王啸咏良久 ,直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 ?’”人物品 藻重“风韵 ”之风盛行源于中国先秦对“乐 ”的感悟 ,音 乐的韵律 、节奏 、旋律均能在带来美感的同时也留下回 味 ,故而“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 :‘不图为 乐之至于斯也 。’”[1 ]141论“乐 ”以“味 ”,论人亦以“味 ”, 说明其风神气质具有韵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
人伦识鉴:品藻的品藻
人伦识鉴:品藻的品藻《世说新语》:第七门为“识鉴"。
杨勇先生释云:“识鉴,谓审察事理,鉴别是非也。
审察事理,鉴别是非,乃是“识鉴”的重要内容。
从实际情况看,“识鉴"还包括“人伦鉴识”。
所谓“人伦鉴识”,即鉴别、评估人物的能力,有这种能力通称为“有人伦鉴识”。
《晋书》卷六九《刘隗传》附《刘讷传》:隗伯父讷,字令言,有人伦鉴识。
初入洛,见诸名士而叹曰:“王夷甫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张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于用短,杜方叔拙于用长。
”……或称“有知人之鉴",《晋书》卷四九《胡毋辅之传》:辅之少擅高名,有知人之饕。
鉴识人物本来属于人物品藻的内容,由于中古时代九品官人法的实施,从上至下对此都特别重视,于是鉴识人物的能力变成了品评识鉴者乃至当轴名流的一项标准。
(一)对乐于鉴识人物者的推重在中古时代,人们对爱好人物鉴识的人,一向是十分推重的。
《晋书》卷三三《石苞传》附《石浚传》:(石)浚字景伦,清俭有鉴识,爱人物。
位至黄门侍郎,为当世名士一……。
同书卷四五《武陔传》:陔少好人伦,……文帝甚亲重之,数与诠论时人。
……及《何攀传》:攀居心平允,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
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
巴西陈寿、阎又,犍为费立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
攀申明曲直,减免冤滥。
……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若乐于此道,则尤其受人称颂。
《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候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识鉴人物能够从一个方面显示人的才智。
《世说新语·赏誉》二二刘孝标注引《晋后略》:“(刘)漠,少以清识为名,与王夷甫友善,并好以人伦为意。
故世人许以才智之名0鉴识人物,就必须对人物作出恰当的评语,因为评语一出,马上就要在社会上流传。
所以,识鉴者的地位越高,权威性也就越高,当然对于被鉴识的人来说价值也就越大。
而权威的鉴识者对一般人是不肯轻易下评语的。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全文,翻译赏析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全文,翻译赏析【题解】品藻指评论人物高下。
本篇主要做法是就两个人对比而论,一般是指出各有所长;只有部分条目点出高下之别。
有时也会只就一个人的不同情况而论,这实际也是不同方面的对比。
拿记述清谈的几则来看。
第48 则记刘尹到王长史那里清谈,事后王长史的评价是:“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
这指出各人擅长之处。
第39 则说:“人问抚军:殷浩谈竟何如?答曰:不能胜人,差可献酬群心”。
这是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人的清谈效果,其中有高下之别,但是没有显出贬损。
从中可以看出品评者总是回避排斥、指责别人,都是善意的。
所对比的两人多是同时代的,个别也会用古今对比.正因此,不一定要说出所比的内容,只说明某人跟某人相当,某人超过或不如某人,大概人家就能了解何所指,只是后人有时很难了解是比什么,例如第18 则记:“王丞相二弟不过江,日颖,日敞。
时论以颖比邓伯道,敞比温忠武”,这里并没有指明是从哪些方面对比,也没有记述语言环境,就不易从中看出要点。
评论所涉及的内容也如上一篇一样很广泛,诸如品德、才学、功业、声威、风度、骨气、高洁、尊贵、出仕、归隐、清谈、吟咏,等等,都受到重视。
所记载的也是士族阶层所讲究的各个方面。
(1)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
蔡伯喈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①。
犯上难,摄下易。
”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②。
【注释】①强:指有勇气;敢。
摄:整饬。
②“仲举”句:陈仲举和李元礼都是东汉人,是知名大官,地位影响不相上下,就用某一标准决其高下。
当时一些人士互相标榜,给予各种称号,上等的有三人,叫三君,即窦武、刘淑、陈蕃三个为当时所崇敬的人,次一等的有八人,叫八俊,即李膺、王畅等八个才能出众的人。
所谓君,指的是能做时代楷模的人;所谓俊,指的是士人中的英俊。
【译文】汝南郡陈仲举、颍川郡李元礼两人,人们一起谈论他们的成就和德行,决定不了谁先谁后。
蔡伯喈评论他们说:“陈仲举敢于冒犯上司,李元礼严于整饬下属。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宗白华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
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
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
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的大师,也是生在这个时代。
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
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
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底最具体的表现。
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
《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
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
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唐修晋书也多取材于它)。
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忽略的。
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来。
从“人物品藻”看晋人的时代精神
(三)追求人格之美和精神自由
这种超越不以世俗的价值观来判断人与物, 完全超越了社会功利,不为生而恼,不为死而 惧,追求的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结束Leabharlann (四)超脱之美魏晋玄学作为六朝文化的精神内 核,其主题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超 越名教作为六朝文化超越性的理论内 涵之一,是魏晋名士们对两汉以来儒 家价值体系的批判。因此,这种批判 不仅反映在理论形态上,并且表现在 放浪形骸和其他一些能够表达自己情 感的行为当中。
三、晋代人物品藻的历史变革体现的时代精神
一、晋代人物品藻的历史变革文化背景
(一)历史文化背景
1、汉末魏初的社会文化环境 到了汉末魏初,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 转变,神权统治动摇了,人或人谋的作用, 被强调到了高度。
2、汉末魏初的人物品藻
唯才是举 九品中正
(二)社会文化背景
1、政治局面 2、门阀士族的发展
(三)思想文化背景
这一时期的整个意识形态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汉以来 一直居独尊地位的儒家经学受 到怀疑和蔑弃,而长期遭到废 黜的老庄道学重新成为显学, 加之刚从印度传来的佛学与之 碰撞汇流,终于形成了一种新 的哲学思潮—玄学。
(二)才情之美
才:文艺的创作欣赏、日常 生活的智慧以及玄学的思考 论辩
情:一往深情,移情于山水, 驰骋于书法,缘情于诗文, 放纵于饮酒,成为这个时代 所认同的最根本的表达方式。
(三)气质之美
魏晋人讲究仪容之美,才情之美, 但更看重精神之美,即贵‚神韵‛, 是‚‘事外有远致’,不沾滞于物的 自由精神。‛
(一)重情、尚自然的审美心理
这个时代的人们开始把自己内心的情感 表达为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因为玄学思想 的影响,这种表现形式的审美观也表现为从 自然当中汲取精华,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融合当中体悟生命之美。
魏晋人物品藻的美学解读——以《世说新语》为例
0023004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lI(在口划“√")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团论文《魏晋人物品藻的美学解读——以(世说新语)为例》,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l攻读博士口硕士团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l完全由本人承担。
f作者签名:杨超丈日期:2。
/D.与.3/『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在口划“√”)《魏晋人物品藻的美学解读——以(世说新语>为例》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团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团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
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l。
作者签名:柏是翌岁乙《作者签名:羽刀已歹、一,刷醛名嚷M,-’日期:,9_o/o·5.3/日期:∥∥.j、、弓J●●}◆摘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审美性的人物品藻发生在魏晋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社会的动乱,信仰的坍塌,促使士人开始寻求超越有限,达到无限的自由人生境界。
正是这样一个境界,引领魏晋人物品藻进入了审美领域,士人用审美的语言对人物的外貌和内在品质进行评价,重视人的本性,张扬个体的心性,追求精神生命的自由,更加凸显了“人"的作用。
同时又把它拓展推广,推己及物,在山川审美中寻找人化的美,逐步变成了欣赏山川的独立美。
这些审美品评并不是简单、肤浅的,而是浸润着魏晋士人幽远的深情、虚灵的精神,是个体意识觉醒的表现。
魏晋人物品藻的美学价值被发掘之后,便成为当代学者热衷讨论的话题,因为魏晋人物品藻对“人"的重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在当今时代呈现着非常重要积极的意义。
浅谈人物品藻对人物画的影响
浅谈人物品藻对人物画的影响摘要:中国的人物品藻始于东汉时期。
到魏晋时期,人物品藻在士大夫中盛行,深受清谈之风影响的画家将人物鉴识中所使用的描述语言变成了对人物画技术性判断的评价,对人物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人物绘画作品渗透了这种审美精神。
关键词:人物品藻;魏晋玄学;人物画;审美精神一、人物品藻产生的背景及角度的转变在魏晋六朝年代里,能产生“人物品藻”的现象并非偶然,魏晋时期人们仍然能执着地欣赏人物的个性和神韵之美,这与它身后的经济、政治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审美、艺术与政治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
220年,曹丕以魏代汉。
265年,司马氏以晋代魏。
社会动乱引起政治制度的重要变化,即官僚选举制度由汉代的乡举里选代之以“九品中正制”。
《宋书·恩幸传序》曰:“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于是对人的品评议论便成为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中心话题。
到了魏晋时期,摆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多数文人士大夫超脱礼法观念,直接欣赏人的个性美,尊重人的个性价值。
人物品藻不再囿于政治范围,逐渐进入生活。
这一时期对人的品评标准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而是通过人的可见之形、可见之才,发现内在的不可见之性,即发现人的真性情。
于是,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能力便成了品评的重点。
此时的人物品藻显然不是实用的,而是从审美角度出发的。
这种角度的转变对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不再强调艺术的“成教化、助人伦”的实用功能,而是向着强调艺术审美的功能方向发展。
从美术创作队伍来看,魏晋六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积极参与到绘画创作队伍中,丰富了绘画的内涵。
他们大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生活富足,他们可以按照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自由创作,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根据自身的审美需要去追求艺术本身的价值,由此绘画也进入了自觉的审美时代。
二、形神兼备的魏晋人物品藻魏晋人物品藻中,“形”与“神”的关系不是单纯的研究物体的外形和内在的精神之间的关系,而是探讨如何能通过对形的描绘表现其内在的精神。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品藻的分析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品藻的分析作者:崔念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3期摘要:品藻,就是对人物进行品评,通过审视这个人的才智、品性和风度,决定人材的高下。
品藻可谓是自古就有,这一风气在汉代开始兴起,在魏晋时期达到鼎盛。
《世说新语》是魏晋人物品藻的主要成就,我们将以《世说新语》为例,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品藻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人物品藻的政治倾向分析和审美倾向分析。
关键词:品藻;分析[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3-0-01一、人物品藻的兴起品藻,就是对人物进行品评,通过审视这个人的才智、品性和风度,决定人材的高下。
人物品藻可谓是自古就有,这一风气在汉代开始兴起,在魏晋时期达到鼎盛,影响之大波及整个南北朝时期。
所品评的人物以士人为主体,涉及到的社会阶层十分广泛,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处士、僧侣,甚至士兵。
汉代选拔官吏采取的是推荐制度,由朝廷下诏对所需要的人才的要求,接而由地方上的政府推荐相应的人才给朝廷。
至于如何知道所推举的人是不是合适的人,这就需要对人材进行品评,这就是人物品藻的来源。
换句话说,在一开始,品藻是用于衡量受品之人是不是仕途人选的标准,品藻的政治性由此可见。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丰富的时代,多元化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是这个时代动荡的产物。
李泽厚先生的《中国美学史》第三章“人物品藻与美学”中认为,魏晋人物品藻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志》和《世说新语》这两本书中:《人物志》是“中国古代最早系统地研究人物的才能戈和个性的心理学著作,同时又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和哲学色彩”;而《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品藻是“与汉末魏初政治性人物品藻不同的带有审美性质的人物品藻”,李泽厚先生还将其概括为“重才情、崇理想、标放达、赏容貌[1]”为主的几个方面。
这里,我们将以《世说新语》为例,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品藻进行分析。
二、人物品藻的政治倾向一般情况下,魏晋士族仕进,凭借门第就可以得到任用。
人物品藻
什么是晋人的人物品藻人物品藻就是人物评论,晋代的人物品藻主要是指对人物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
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乃是以人为着眼点,进行由表及里、由外及内,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观察与评价;换言之,就是对人进行从形骨到神明的审美批评和道德判断。
这种文化现象,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审美观念等等,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汉末以来的所谓人物品藻,是通过社会舆论的品评向统治者推荐人才。
这种品评,由于当时各种情况,逐渐发展为不只看人物的道德节操如何,而且十分重视才能、智慧、应变的本领等等。
刘劭的《人物志》便是这种品评的系统的理论著作。
到了晋代门阀世族大兴之后,人物品藻更演变为对人物的个性气质、风度才华的品评。
从《世说新语》一书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品评不只是政治伦理的,而且更是审美的,后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种情况深刻地影响到各门文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经常从人的内在的个性、气质、天赋、独特的心理感受等角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问题,因而比前代更为深入地看到了审美与艺术所具有的特征。
例如曹丕(187~226)的《典论·论文》中的“文以气为主”的说法,它所强调的是作家的个性、气质、天赋与作家的创作风格、创作成就的关系,这和以前孟子、扬雄主要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很不相同。
钟嵘(?~约518)的《诗品》虽然和汉代的《毛诗序》一样认为诗是情感的表现,但它所强调的是个体的各种“摇荡性情”的多样的心理感受的表达,而不是诗与政治得失、王道废兴的关系。
在绘画方面,东晋顾恺之(约346~约407)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见《古画品录》)等原则的提出以及南齐王僧虔(426~485)在书法理论方面主张“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说法,都明显地反映出受当时人物品藻的风气影响。
美与艺术被看作是同个体的精神、气质、心理不能分离的东西,这是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显著特征,也是它较之先秦两汉的美学大大前进了一步的地方。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课后思考题
第一讲1.中西方对宇宙美的欣赏有什么区别?中国人观照宇宙的方法和西方大不相同。
由此形成了中西审美意识和艺术意识的重要区别。
西方人向宇宙作无限地追求,而中国人要从无穷世界返回到万物,返回到自我,返回到自己的“宇”。
西洋人站在固定的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
而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遥望着一个目标而绸缪往复。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
同是观照宇宙的美,中国人和西方人竟有那样的不同,根本原因是由于宇宙意识的差异。
2.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事物自身的美是自在之美,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是自为之美。
自为之美总是包含着效用的因素,而自在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自在之美是绝对的,自为之美是相对的,因为同一个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而不符合那一种效用。
3.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式”?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和其他事物有所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的本质特征,而这一系列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理式。
柏拉图的理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发现,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式的作用,导致理式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他试图寻找一种普遍因素,由于这种普遍因素的存在,各种美的现象才成为美的。
美的理式的四个特征。
第一,永恒性。
第二,绝对性。
第三,单一性(一类中只有一个)。
第四,具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式。
4.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什么特点?亚里士多德否定理式的孤立存在,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在事物本身中寻找美的根源。
有两个重要观点:第一,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第二,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徘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然而在美学上,他多持唯物主义观点,从客观现实和事物自然属性上寻求美的方向。
5.分析“美是价值”的命题。
美作为价值,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外部形式;第二个层次是事物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这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由事物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
浅谈魏晋士人的人物形貌品藻
浅谈魏晋士人的人物形貌品藻作者:吴思莹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12期【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但思想开放的时代。
与汉代的守礼遵矩不同,魏晋士人有着更为自由开放的思想准则,对自我人格更加重视。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对魏晋士人风貌、言行和思想记载的书籍,从中可以窥探到魏晋士人对人物品藻的标准。
除了有《品藻》一篇专列记述人物品鉴,《世说新语》另有一张《容止》刻画魏晋士人对人物形神的的评价。
本文首先通过追溯魏晋人物品藻的发展渊源,指出儒家人物品评传统和汉代相人术对魏晋士人重视人物形貌的影响;其次对《容止》中的内容做具体分析,从人物的具体细节和整体形象上考量,体现其中所传达出来的儒道审美观,从而得出魏晋的人物形貌品鉴反映出了儒道融合的趋势,以及魏晋士人从美学角度对人的肯定。
【关键词】《世说新语》;人物品藻;美学;儒道融合;魏晋【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一、简介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战争频繁的时代,但在思想上是自由与觉醒的年代。
钱穆谓之为士人之自我觉醒。
对于个体人格的重视与强调,以及魏晋时期选贤任官采用的九品中正制,使得魏晋士人对人物品藻尤为重视。
人物品鉴不只重视人物的诸如才性的内在价值,人物的外在形象也是魏晋时期人物品藻的一重要维度。
这些汉末魏晋间士人的风貌、思想和言行,在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有不少记载,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士人人物品藻的标准和内在的思想蕴含。
除了《品藻》一章专门刻画人物品鉴之外,《世说新语》中另有一章《容止》,记述魏晋时士人对人物形神的评价。
在中国的历史中少有文献有章节专门记述时人对人物样貌的赞美,因而《世说新语》对研究魏晋时期士人的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世说新语·容止》一章的解读,简要分析魏晋时期的人物形貌品鉴的思想渊源,接着根据具体的品鉴内容,阐释当时盛行的玄学和在前代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学对士人的人物审美标准的影响,并从中看出儒道汇合的趋势以及魏晋人物形貌鉴赏与前代人物品评中的明显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人的人物品藻摘要:自东汉至魏晋的人物品藻,逐渐脱离了两汉儒教礼法虚名的束缚,从建安年代以气质才干为美,到正始时期以精神美为最高范畴,推崇人物精神与形貌的有机统一,并将外形美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观赏,影响到艺术品评领域。
这一过程,也是美学自觉与人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而人物品藻亦因之成为“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
关键词:魏晋;人物品藻;美学一、序言魏晋人物品藻有着其历史独特性,而其特性有体现于许多方面,从魏晋人物品藻的形成、魏晋人物品藻与绘画审美、魏晋人物与服饰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深入理解,从而更全面的看待和理解魏晋人物品藻在历史文化中的特殊性,更好的感受中国历史文化和美学的博大精深。
二、魏晋人物品藻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时期。
汉帝国的崩溃,自给自足的封建大地主经济的产生,各有其经济力量和政治军事力量的门阀世族的形成,东汉以来日趋僵化、烦琐的儒学其影响的不断削弱,这一切使得统治阶级士大夫在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生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活动天地,文化日益成为上层社会士大夫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不再只是朝廷进行伦理教化的工具了。
先秦以来特别是汉代后期,具有重善轻美的传统,这时变为重美轻善。
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不再象先秦以来那样,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说明艺术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上,而开始具体深入地研究美与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美学问题的探讨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并且扩大到艺术的各个门类和领域。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大体上依次和三个方面相联系,即人物的品藻、玄学的探讨和各门文艺理论批评的建立。
汉末以来的所谓人物品藻,是通过社会舆论的品评向统治者推荐人才。
这种品评,由于当时各种情况,逐渐发展为不只看人物的道德节操如何,而且十分重视才能、智慧、应变的本领等等。
到了晋代门阀世族大兴之后,人物品藻更演变为对人物的个性气质、风度才华的品评。
这种品评不只是政治伦理的,而且更是审美的,后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种情况深刻地影响到各门文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经常从人的内在的个性、气质、天赋、独特的心理感受等角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问题,因而比前代更为深入地看到了审美与艺术所具有的特征。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说法,都明显地反映出受当时人物品藻的风气影响。
美与艺术被看作是同个体的精神、气质、心理不能分离的东西,这是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显著特征,也是它较之先秦两汉的美学大大前进了一步的地方。
魏晋玄学的兴起给当时的美学思想以深刻影响。
玄学的产生,同汉末儒家思想危机的出现,同社会动乱引起的文人对人生的感伤有密切关系。
其核心是企图从哲学本体论上去探求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玄学中关于“名教”与“自然”是否相符,以及“言”与“象” 能否“尽意”的两大争论,虽然不是直接针对美学问题而发,但与美学有密切联系。
前者涉及伦理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后者涉及审美、艺术同理论认识的区别问题。
此外,在玄学的影响之下,出现了过去所未曾有的、具有严格的理论思辨的专门性美学论文,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系统地论证了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自然之和”。
魏晋玄学发展到后期,同印度传入的佛学发生联系,这对东晋南北朝的美学产生了影响。
如关于灵魂与肉体即“神”与“形”的关系的辩论,直接影响当时的绘画理论。
人物品藻在我国古已有之,到了汉代,由于“察举”与“征辟”制度的实行,使人物品藻的社会意义与人生作用大为增强,故品评人物成为一时风尚。
虽然通过品鉴可以激发士人对名誉的追求,从而砥砺人格,但更多地产生了许多盗世欺名、名实相乖的流弊。
东汉桓灵之际,政治腐朽,宦官专权,士林遂盛行清议之风,“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
其中评论公卿是清议的一项重要内容,评判标准包括为官是否清廉,道德是否高尚,对待人才态度如何等,流行以经明行修作为人格美的价值观念,赞语大体流于“道德彬彬冯仲文”、“五经纵横周宣光”等形式内容。
当时亦出现了如许劭、郭林宗等品题人物的名家,和“月旦评”这一独特的人物品藻形式,然许、郭仍然看重人物的道德胸怀。
“党锢之祸”发生后,人物品藻开始倾向于崇尚士人在反对宦官权贵斗争中表现出的勇气与胆略,出现了如“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这一类的赞语。
而由于陈蕃敢于犯上,李膺严于慑下,“犯上难,慑下易”,故陈的声名居于李之上。
可见时人对党人不畏强权的人格精神的叹美,并在某种程度上扭转了东汉人物品藻崇尚虚名不重实际才干的恶浊风气。
但必须看到,此时人物品鉴所遵循的准则,依然属于儒家的道德范畴。
三、魏晋人物品藻与绘画审美魏晋时期风行的人物品鉴是将人物的个性、气质同自然风物和艺术特质联系起来,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绘画美学,而品藻人物本身就是传统艺术美学的重要成分,因此,魏晋时期的人物品鉴对中国绘画美学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对于整个中华艺术美学的影响也意味深远。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突出特征,是对艺术作品“传神”的较高要求,是艺术作品除了表现出艺术美之外还必须具有表达出生命、自然、宇宙等哲学意义的深刻内涵,而在绘画美学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命题,诸如“气韵”、“风骨”、“传神”、“萧散简远”等等概念则原本都是关于人物品格、气质的描述,产生于对人物品藻的过程之中。
这些本是对人物描述的词语被借用到艺术评价上,将人类所具有的精神、气质同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联系在一起,通过描绘人格美来描述艺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气质。
除了一些名词、概念之外,魏晋之后的中华绘画美学的思想,也大都是人物品鉴时产生的美学观的发挥,这些思想同美学名词一道成为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标志,因而中国绘画美学具有明显的人格美特征。
从审美角度而非实用、道德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品鉴,突出了在遵循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个性存在价值,人物品鉴所注重人自身的品格、气质,是生命意识进一步觉醒,也是尊重生命个体的表现,是人性的凸显,是个性的充分张扬,因此说,魏晋时代是审美自觉的时代,那时人们所拥有的审美观更加接近于人类审美意识的根本。
魏晋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摒除了功利因素,主要集中于无关痛痒而又相对安全的人物品藻和自然山水上面。
而领略自然山水之美,则又自然成为人们追求超迈风度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因此,人物品鉴不仅让人们的个性突显,更进一步将人们的精神世界同自然、宇宙联系在一起。
四、魏晋人物品藻与服饰魏晋风度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特点是穿宽大的衣服、跟高齿屐,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保持清秀的体形,望若神仙。
男子多穿着衣襟开敞,衣袖宽大的袍衫,袒胸露怀,头上加幅巾或戴小帽,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如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
彼时彼地人物容貌仪态和服饰行为是一种自觉的追求,是一种有文化背景与依托的服饰反叛行为,与豁达飘逸,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潇洒形象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这种着装行为也是统一在那个时代的服饰风格之中,它与服饰形象共同构成魏晋文化的审美风格。
1、以衣裳博大为美,即所谓褒衣博带。
2、以衣冠不修为美。
散发,箕坐,是直接违背儒家礼教的,魏晋士人故意为之,以示不拘礼法,傲俗自放。
解衣当风,常被后代文人奉为洒脱之举,特别是未入仕途或失意文人正是借助于魏晋士人的服饰观,表现出对倜傥风流的追求。
魏晋妇女则襦衣长裙,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当风飘逸,表现出优雅和摇曳的风格,似仙女下凡,如曹植笔下的洛神的形象。
洛神之风,是中国人的风采。
她不仅使人产生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般的美感,同时使人意识到,她的美是凭借了服饰的魔力,从而互为补充,终趋完善的。
妇女大多数服装的材料用丝织品,丝的柔软、丝的轻盈,再加上传统服装重在写意的肥硕宽大,使服装上端在肩或在腰,其垂下的部分则自然形成垂直的褶皱。
裲裆多为夹服,以丝绸为之或纳入棉絮,后运用于军服之中,制裲裆铠,改为铁皮甲叶,套于衬袍之外。
小结就中国服饰演变史来说,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是文人阶层兴起了褒衣博带之势,飘忽欲仙之感,而这些正出自于政治混乱之时,文人意欲进贤,可是又怯于宦海沉浮,不得已只得自我超脱,除沉迷于饮酒、奏乐、吞丹、谈玄之外,便在服式上寻求发泄,以傲世荣,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
就中国服饰演变和中国民族发展史的两方面来看,魏晋时期,它处于国际交流空前扩大规模的大文化背景下,在消极的政治形势中结出了积极的互进的交会果实,既对中华民族的向前推进和更加一体化作出了贡献,同时又形成了一些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服饰。
它宛如一个屡遭摧残的枝茎,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五、魏晋人物品藻总结魏晋人物品藻虽推崇精神美,但也同样推重外貌美,力求形与神的完美统一。
晋人心目中理想的“形”有以下几层内涵:容貌以“美须髯”“明眉目”最为重要;身材以高大为美;声音以宏亮为上;而“有风神”、“有远韵”则是容止之美的最高境界。
譬若当时著名的美男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萧萧肃肃,爽朗清举”,从而成为时人顶礼膜拜的理想人物,甚至被画在墓室的砖画上。
人物品藻推崇貌美,一方面与当时流行的喜好浮华的审美情趣相关,体现了士族审美的轻靡;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东汉以来人物审美意识的演进,人们开始注重对人物外貌美的独立品鉴,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由于欣赏人物的貌美,人们还常用自然界瑰丽的物象来譬喻、衬托人的美貌,如王恭“濯濯如春月柳”,司马昱“轩轩如朝霞举”,张绪如“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我们可以看到,魏晋人用自然界的事物纯粹比喻人的貌美,去除了“玉有六美,君子贵之”一类的教化色彩,其审美观显然较“比德说”更进一步。
这种比喻手法又被移入诗品、书品、画品中,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批评理论的一种基本方法。
钟嵘《诗品》中评价范云和丘迟的诗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
”梁武帝萧衍《书评》云:“钟繇书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该法以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感性形式,诉诸人们以美感,较之抽象的哲理分析更为人所喜闻乐见,但也因缺乏严密的逻辑分析,失之于模糊散漫。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东汉至魏晋的人物品藻,逐渐脱离了两汉儒教礼法虚名的束缚,从建安年代以气质才干为美,到正始时期以精神美为最高范畴,推崇人物精神与形貌的有机统一,并将外形美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观赏,影响到艺术品评领域。
这一过程,也是美学自觉与人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而人物品藻亦因之成为“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