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公元187-266年),字 子桓,曹操次子,沛国谯县人(安 徽亳县)。史称魏文帝。有后人辑 《魏文帝集》。曹丕的文学见解主 要见于《典论.论文》和《与吴质 书》。 • 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 丕生于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 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 即能为文。
•
•
其大意为:奏议之类的公文,经常用于朝 廷和军国大事,其言语风格应该典雅;子书和 论文的写作,辨名析理,应当以理为主,不应 以言辞求胜;碑诔之作应朴实无华,忌溢美失 实;诗歌和辞赋属纯文学,其语言形式应辞藻 华丽。 本:文学的本质。“本同”即文章皆是用 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
•
•
末:文体的特征。“末异”即不同的文体 在表现形态、语言形式、体貌风格上各有不同。
三大理论范畴:言意论、形神论、才性论
• 1、言意论 •
重意轻言,得意忘言,追求玄妙之境 。 •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 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 王弼《周易略例· 明象》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 言。 ——陶渊明 • 刘勰重“文外之旨”,钟嵘讲“文已尽而意有余”。
• 3、才性论
• • 才性说始于荀子,儒家提倡才性并举,重其 德而非才。 曹操“唯才是举”:曹操求贤‚勿拘品行‛, 只要有治军用兵之策,哪怕有‚盗嫂受金‛之 劣迹,也委以重任。(第一次把‚才‛从儒家 ‚德‛中解放出来,赋予‚才‛独立的意义。 [李泽厚]) 玄学篇章钟会的《才性四本论》认为才性无 外乎四种情况:同、异、合、离。其中才性离 异论在魏晋时期一度成为主流。
• 自魏晋起,气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同 时也指艺术家的生命力、创造力、才力、 才情之所本,亦是艺术作品的生命、精魂 之所在。
魏晋时的“才性说” 看重人的才能和 性情,道德意识淡漠,心理学色彩更为浓厚, 审美意识也逐渐加强。(如曹丕的“文气 说”) • 德性与才性之别: • 德性是社会的整体规范,它要求的是 人的群体性(共同性),从而忽略甚至消 解了人的个体性或独特性。
陆机:论述10种文体的风格特征,其中有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文心》中自有《明诗》至 《书记》整整二十篇,分别对近三十 种文体进行系列而深入研究。 桓范的《世要论》、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 李充的《翰林论》到刘勰《文心》,这些著作中的文体论, 都是《典论论文》的进一步的发展。
•
阮咸和同族人一起用大盆盛酒,围坐而饮, 这时,猪跑来喝,也不以为意; • 阮籍居丧时,饮酒食肉,毫无顾忌,其嫂尝 还家,他无视‚叔嫂不通问‛的礼制,公然与之 搭话道别。有人讥笑他,籍曰:‚礼岂为我辈设 也!‛。 •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 之,谓曰:‘死便埋我!’” “伶处天地间,悠悠荡 荡,无所用心。‛ • 他还裸形屋中纵酒,客来而处之泰然。‚我 以天当被,屋当衣裤,客缘何人我衣裤中?‛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一节 概 述
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治上最混乱,社
会上最苦痛的时代,也是一个美的成就极
高的时代。”
——宗白华
一.时代背景
•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起义不 断,分裂割据,征战连年。 ‚百骨蔽平原,千里无鸡鸣。‛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先是王粲病逝, 接着徐干、陈琳、应玚 、刘桢均死于斯年一 场瘟疫。
• “备善”和“相轻”:
•
•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文人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 也‛。 例子:“傅毅之于班固,仲伯之间耳,而固 小之。‛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 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亦良难矣!‛
• •
•
而分类的习气对后世影响很大。
• 2、曹丕在文论史上首次提出纯文学“丽”的 标准。
曹丕之前对文体的分类
王充:“论贵是而不务华”
•
建安七子之一徐干说论者:“必原事类之宜 而循理焉。” • 刘熙:“论,伦也,有伦理也。”与曹丕 “书论宜理”与之相通。 • 杨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 淫。”
曹丕之后对文体的分类
• 1、道家思想的复兴: •
•
东汉党人范滂本对朝廷一片忠诚,反遭党锢 之祸,临行留下遗训:‚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 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
•
儒家思想日益显 示出其虚伪性。 嵇康曾云:‚老 子、庄周,吾之师 也。‛‚读庄、老, 重增其放。‛
阮籍则‚行已寡 欲,以庄周为模 则‛ 。
•
•
‚象魔术似的,庄子突 然占据了那个时代的身心, 他们的生活、思想、文艺— —整个文明的核心是庄子。 他们说‘三日不读 《老》、《庄》,则舌本间 强’。尤其是《庄子》,竟 是清谈家的灵感的泉源。从 此以后,中国人的文化上永 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曹丕用“丽”来概括诗赋的风格特征,较 为准确地标示出了文章与文学在语言风格上的 区别,指出了文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形式 美”,表明了那个时代文论家对文学独立和文 学自觉的体认。
杨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陆机: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
(南朝)《萧统文选》 (第一部诗文总集,收集 的文学性作品。)选文的 标准是:‚综辑辞采,错 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 归于翰藻。‛ 其中包含了文学的侠 义概念,表明了那个时代 对文学的自觉认识。
• 2、形神论 • 魏晋盛行人物品藻之风,讲究的是“神 采”“神韵”“风神”“神情”“神气”, 主张神鉴,重视人物的内在神理,而不看 重外在形名。
顾恺之画人,数年不 点目精。人问其故,曰“四 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 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顾恺之与人论画曰 “手挥五弦(绘其形)易, 目送归鸿(绘其神)难。”
• •
•
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饥馑,阴谋 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 洒风流‛的时代。
• 二.思想文化观念的演变
• 儒家学说(名教)丧失了统治地位,老庄道 学开始复兴,魏晋玄学兴起,儒道释三教合流— —这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繁荣的思想文化的动 因。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两次‚党锢之祸‛, 残骸忠良,使得儒家的忠君忧道思想日益动摇。
大抵南朝多旷达, 可怜东晋最风流。
——杜牧
•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 风姿特秀。见者叹曰: “萧萧肃肃,爽朗清 举。”或云:“肃肃如 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 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 立;其醉也,傀俄若玉 山之将崩。”(《世说 新语· 容止》)
嵇 康
•
嵇康在自家大柳树下打铁,御 用文人钟会来访,他旁若无人,临 行不交一言。 • 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 而去?‛ • 答曰:‚闻所闻而来,见所 见而去。‛ • 嵇康因替朋友吕安申冤而或 狱,终因钟会谗言而遭杀害;临刑 东市,他索琴演奏了一曲《广陵 散》,叹曰:‚《广》于今绝 矣!‛。
•
张翰(季鹰)在洛为 官,见秋风起,因思家乡 吴中的菰菜、莼羹、鲈鱼, 于是便决然脱离官场,回
乡满足口福去了。
• 王羲之‚坦腹东床‛,
无动于衷,是出于对荣华
富贵的冷漠淡然。
王羲之
•
• • • • •
王子猷因夜静大雪,决 意雪夜访隐士戴逵,经过一 夜的舟行,却‚乘兴而行‛, ‚造门不前‛,‚尽兴而 返‛。 邺下悲慨(三曹七子) ——竹林徘徊(竹林七贤) ——金谷焦虑(左思、张华、 陆机、潘岳等) ——兰亭玄淡(王羲之、谢 安等) ——南山冲淡自然
•
闻一多
• 2、玄学的兴起 • 玄学:魏晋时期, 何晏、王弼等运用道家 的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 义而形成一种哲学思潮。 • 魏晋玄学的发展大 体上经历了从“道学复 兴”——“儒道兼综” 的阶段。到东晋之后, 佛教传入与兴盛,又出 现“三教合流”的局面。
何 晏
王 弼
清谈家
•
清谈,也称玄 言,是魏晋时期崇尚 虚无、空谈名理的一 种风气,多用老庄思 想解释儒家经义,摒 弃世务,专说玄理, 佛经也往往成为名士 们的清谈之资。
•
•
钱钟书《谈艺录》论 “文如其人之笔性”说: • ‚所言之物,可以饰伪: 巨奸之人为忧国语,热中人 作冰雪文,是也。‛ 但是,‚其言之格调, 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之人 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淡,豪迈 之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 严。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 也。‛
•
•
魏晋时期文学批评重才气,轻德行。
•
当时的文人首先肯定诗人才性,并且 强调作家才性的差异性,并认为那些政论 型、应用型的作家“虽谢天才,且表学 问。”
•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 致。‛——曹丕《典论· 论文》 • ‚写气图貌‛——刘勰《文心雕龙· 序志》
•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
咏。‛——钟嵘《诗品序》
• 魏晋盛行以气品文、品人之风: • 魏晋品人论物,皆曰有无生气,是否 大气,如神气、清气、逸气,所谓意气风 发、气定神闲、浩然大气、气韵等、磅礴 之气、气象万千等,皆以一气论之。
曹丕将文体分为八目四科(八种四类)
八 目 ( 八 种 )
无 韵 之 笔 有 韵 之 文
奏 议 书 论 铭 诔 诗 赋
雅
理 实
言偏 形于源自文库式语
丽
想偏 内于 容思
四 类 ( 四 科 )
• “文本同而末异”的理论意义: • 1、曹丕综合提出各种文章体裁与风格的关系
问题,这在批评史上尚属首次。这种因风格异
• 《典论.论文》题解: • 典:常也,法也。(萧 统《文选》附蔡邕《典引 注》) 《典论》按照作者的原 意即是讨论各种文体的法则。 《论文》一篇即讨论文章文 体,也评论作家,是《典论》 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篇。
•
•
曹丕的《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现 存的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 • 在此以前,如《诗大序》,班固《离骚 序》、《两都赋序》、王逸的《楚辞章句序》 均是就一部书、一篇文章立论,而非专门的文 学专论。 • 《典论论文》从评论作家出发,论及各种 问题的特点及风格,文章的地位和作用,文学 批评应有的态度等方面内容。篇幅不长,不足 900字,但涉及范围颇为广泛,提出的论点皆 “引其端绪” 。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
•
北朝北魏的孝文帝用佛教 来统治国家,大修佛院,至此 之后,佛教渐渐渗入百姓民间。
“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
云冈石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中”。
• 4、魏晋名士之风
•
魏晋崇尚名士之风,即重视貌美,重视自 我,重视个性,重视才能,重视情感,轻视品 德,轻视功名,轻视务实。 • 名士之风“魏晋风度”:愤世嫉俗,蔑视权贵, 超脱雅量;任情旷达,不拘礼法,不随于俗; 纵酒任性,放诞不羁,崇尚自然,颂扬隐士。
•
“潘岳妙有姿容, 好神情。少时挟弹出 洛阳道,妇人遇者, 莫不连手共萦之。” “潘安仁夏侯湛 并有美容,喜同行, 时人谓之连璧。”
掷果盈车图
•
西晋文人潘岳之才性离异: “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岳藻如江,濯美锦而增绚” 。
《晋书· 潘岳传》云:“岳 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 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 尘而拜。”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 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 争信安仁拜路尘。”(元好问)
• 3、佛教的盛行
•
•
魏晋时期是宗教崇拜的时代。
魏晋玄学主要发展了老子的贵无哲学, “无”正好与佛教的“一切皆空”相似。 刘勰:“动极神源,其般 若之绝境乎!”,即谈玄学的 “贵无”。 “无”与“空”的相通是 玄学与佛学之融合的重要表现。
• 玄学与佛教的融合:
佛 •
•
教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 佛教传入之初即与中国的神仙方术思想结 合,佛法与道术相混。因为佛教宣扬无为无欲, 精灵起灭,中国人常常视佛为仙,视佛法如道 术。 汉代佛教被称为“佛学 方术化”时期,与此相衔接 的则是魏晋佛教的“佛学玄 学化”时期。
雪 夜 访 戴 图
三、文学批评的重大成就
• ‚人的觉醒才能带来文的觉醒。‛——鲁 迅 • 四个第一: • 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第一次专门讨论作家的才性; •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 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 第一部体大精深的文论巨制——刘勰的 《文心雕龙》。
理论观点:
• 一、文本同而末异(即文体论)
•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公文)宜雅, 书论(议论性的子书及单篇文章)宜理,铭 (碑铭,悼念文章)诔(悼词)尚实,诗赋欲 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偏好)也,唯 通才能备其体。‛ (原文见教材p97,文论选 p69 )
“文本同而末异” 是讨论文体与风格的关系, 认为何种文体对应何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