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1、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向。
2、上司承诺:当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时,上司承诺就发生了。
指对上司的认同和情感依赖,变更上司会给自己带来损失,由于社会规范而导致的不愿变更上司的程度。
3、积极性:主要用于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对学习与工作的主观态度.与主动性紧密相连.积极性是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表现。
也是人内在潜力的一种外在发挥。
4、个性(人格):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
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5、规范: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
它们可以由组织正式规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
企业组织为了做到别具特色,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影响组织的决策与行动。
6、意志:就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7、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需要: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8、优势动机:指在全部动机结构中占最强有力地位的动机。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常常不只存在一个动机,而是同时存在着很多动机,但其中最优势的动机决定着一个人在当时的活动。
9、激励机制: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的功能。
10、价值观: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这个定义包括着判断的成分,反映了人们的判断和评价。
11、组织承诺:是指一种束缚力,它把个体约束到与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相关的行动上。
12、晕轮效应: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13、从众: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群体2.沟通3.领导力4.态度5.价值观二、简答题1.动机理论包括哪些?2.群体发展有哪些阶段?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三、分析说明题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答案1一、名词解释1.群体: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影响、互相依赖而形成的组合。
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2.沟通:对意思的传达和理解3.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4.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 代表着基本的信念:“个人和社会接受一种特定的行为或终极存在方式,而摒弃与其相反的行为或终极存在的方式。
”二、简答题1. 动机理论包括:早期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麦戈雷格的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戴维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
当代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2.群体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解体阶段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目标实现的需要三、分析说明题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一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人职匹配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
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适合的职业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动机是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
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
方向:指向有利于组织的目标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能维持多长时间。
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一、名词解释1.社会惰化2.合作3.管理幅度4.群体思维5.群体规范二、简答题1.哪些因素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2.简述麦克莱兰需要理论3.简述管理方格4.简述大五人格模型的五个维度三、分析说明题1.克里斯玛型领导风格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试用相关领导理论进行分析。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六章群体过程与行动6.1群体6.1.1定义: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6.1.2特点①成员们的目标共同性群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它是以若干人的共同的活动目标为基础的,正是有了共同的目标,他们才能走到一起并彼此合作,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以他人之长,弥合自己之短,使群体爆发出超出单个个体之和的能量。
群体的这一特性,也是群体建立和维系的基本条件。
②群体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群体虽然是由一个个的个体所构成的,但一个群体,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面。
它有着自身的行为规范、行动计划,有自己的舆论,而这些规范、计划和舆论,不会因为个别成员的去留而改变。
③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性作为一个群体,它之所以能对各个成员发生影响,并能产生出巨大的动力,就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某一个群体里,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在心理上,彼此之间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成员。
④群体的有机组合性群体不是一个个个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在这个群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职务,负一定的责任,并以作好自己的工作而配合他人的活动,使群体成为一个聚集着强大动力的活动体。
6.1.3结构群体的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及这些成分的有机组合。
群体成员的结构可根据不同纬度进行划分,如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以及观点、信念的结构等。
群体结构对于群体成员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
群体成员搭配不当,会使群体涣散,经常发生冲突,降低工作效率。
群体结构根据其成员在群体组成成分的接近性程度可分为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
同质结构指群体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方面都比较接近。
研究表明,在以下三种条件下,同质群体可以达到最高的生产率:⑴当工作比较单纯,而又不需要许多种类的资源来完成工作时,同质群体有较高效率;⑵当完成某一件工作需要大量合作时,同质群体往往有效。
组织行为学复习
组织行为学复习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提高组织绩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群体和组织(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P3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①全球化②多元化③组织结构的变化④应对“临时性”⑤新型雇佣关系⑥面临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困境⑦互联网与大数据P12-14第二章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P20社会知觉: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的知觉。
P22选择性知觉:人们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个性、定型的知觉及心理预期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而本能地忽略或歪曲那些使他们觉得不舒服或威胁到他们观点的信息.P23知觉防御:我们的情绪过滤掉大量威胁我们信仰和价值观的信息。
P23知觉偏差(9个):①选择性知觉②知觉防御③首因效应④近因效应⑤刻板印象⑥参照框架⑦虚假同感效应⑧晕轮效应⑨期望效应P23—24晕轮效应:指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突出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
P24归因: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的原因。
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内的内部责任来源;外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外的外部责任来源。
)P25归因的三要素: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
P25归因错误:①自利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更好地表现自己②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归因时往往忽视情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或人格等)的影响.P26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
P27情绪智力: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分析情绪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P28情绪劳动:指在人际交流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的努力、计划和控制.P29情绪失调:人被要求的情绪与真实情绪之间的冲突P29态度: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相对积极或消极,喜欢或不喜欢。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20选5)1、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指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后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一个人的工作不仅包括工作内容本身,还有与同事上司的互动、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达到绩效标准、工作环境等等,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常常是对大量不同工作元素综合概括的结果。
2、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3、群体群体指的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合到一起并形成互动和互相依赖关系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
4、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的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以及愿意留在该群体中的程度。
5、人格人格是个体对他人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格是一个动态概念,用于描述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
6、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人们关于判断的最基本的信念,反映个体对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看法与观念。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是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
7、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指的是群体中成员热衷保持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从众压力使得该群体难以批判性地评估那些不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的或者不受欢迎的观点。
8、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让成员知道自己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9、角色知觉角色知觉,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10、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即遵守某种角色要求会使另一种角色要求难以实现。
例如一个人的家庭角色(丈夫)和社会角色(职业经理人)就会有时间分配等问题的冲突。
1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指的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一套能够将本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分开来的意义体系,代表组织成员的共同认知。
如从创新冒险、关注细节、结果导向、团队导向、进取心、稳定性等方面,组织成员共享对本组织、组织开展工作的风格以及组织成员应有的行为方式的理解。
12、组织设计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人类的力理是在本质上是组织力量2.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在一定的机构,成为形成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使人们等为组织活动过程。
3.人们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4.人们行为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5.所谓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来能被观察到一切外显的活动。
6.广义的行为是指出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7.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
8.组织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既包括单个工作者的个体行为和工作政组科室,部门的群体行为,又包括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企业、机关、学校等整个组织的行为规律。
9.研究组织行为学习基本的目的是: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效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
10.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边缘性2.两重性3.应用性11.边缘性主要表现为多学科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
12.两重性的直接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交其工作能力提交组织的工作成绩效。
13.应用性的直接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交其工作能力提交组织的工作绩效。
14.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在美国15.组织行为学产生在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16.行为=f(人的主观特性·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
17.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外显的。
18.人类学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19.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它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
20.所谓测验可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21.测验的信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一、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5个,每个3分)2.选择题(15个,每个3分)3.判断题(10个,每个1分)4.简答题(20分)5.论述题(10分)二、重点知识1.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2.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动机:动机的原意是引起动作。
心理学上把引起个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做动机。
4.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手段、办法、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它具有内在的按组织目标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的功能。
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处理好刺激变量,机体汴梁及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5.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1)理性价值观(2)唯美价值观(3)政治性价值观(4)社会性价值观(5)经济价值观(6)宗教性价值观6.罗克奇的价值观分类第一种是终极价值观,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人一生中希望实现的根本目标。
另一种是工具价值观,指的是人喜欢的行为方式或者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7.知觉:直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8.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他是知觉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着主体的社会行为。
9.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人的知觉(2)人际知觉(3)自我知觉(4)角色知觉10.态度:态度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11.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12.认知失调理论(列昂,费斯廷格)认知失调指个体可能感受到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和谐。
任何形式的不和谐多是令人不安的,因而个体将试图减少这种不协调,寻求使不协调最少的稳定状态。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第一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1.4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 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2、群体: 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
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 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 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3.组织文化: 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4.激励因素: 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
这类因素的改善, 或者使这类需要得到满足, 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上的激励, 产生工作的满意感, 有利于充分、持久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即使不具备这些因素和条件, 也不会引起职工太大的不满意。
5.人际关系: 也叫人群关系, 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它包含在社会关系体系之内, 而社会关系有更为广阔的内容, 它只能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
6、个性: 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 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7、群体规范:有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 或是指群体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8、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 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9、社会知觉可分为哪些知觉?(1)对人知觉。
这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 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2)人际知觉。
这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这种知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 以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3)角色知觉。
这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人们通过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和业务活动, 不断产生对他人的各种角色知觉, 并借助于思维活动, 掌握各种角色的行为标准, 形成角色意识;(4)因果关系知觉。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第一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人的行为特点:A适应性;B多样性;C动态性;D可控性;E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选择)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A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用,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B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C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D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E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使管理者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F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边缘性表现为:A多学科相交叉性、B多层次相交切性。
两重性表现为:A一般规律的自然属性、B特殊规律的社会属性.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教授,自1958年起正式开始用“管理心理学”名称代替原来使用的“工业心理学”名称。
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影响个人行为的困素:1 人的主观特征(A生理;B心理;C文化)2 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各种特征(A物质环境;B社会环境;C组织内部环境;D组织外部环境)费恰特指出,文化的功能有五点:A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B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C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D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E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组织行为学复习整理
《组织行为学》复习一、名词解释(3’x5题=15’)(1)凝聚力: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2)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3)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4)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5)组织变革: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改变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的过程。
(6)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与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7)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8)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组织的一种态度,它可以解释员工为什么要留在某企业,因而也是检验职工对企业忠诚程度的一种指标。
(9)沟通:是指信息在传递者和接收者之间交换的过程。
(10)态度: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二、填空(1’x10空=10’)(1)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创立了“人群关系理论”。
(2)科学管理理论由美国泰勒提出,并在其中阐述了”劳动定额”、”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
(3)激励理论的几个层次?8个层次目标激励、内在激励、形象激励、荣誉激励、兴趣激励、参与激励、感情激励、榜样激励(4)马斯洛层次理论的几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5)群体的分类方法及分类: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分类:大型群体、小型群体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分类:正式群体、分正式群体根据群体的开放程度的原则分类:开放群体、封闭群体(6)团队的分类方法及分类:按照团队存在的目的和形态进行分类: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跨职能团队按照团队在组织中发挥的功能进行分类:生产/服务团队、行动/磋商团队、计划/发展团队、建议/参与团队(7)权利的五种来源:法定权:因在组织中所处职位而授予的权利奖赏权:有给予奖励、提升的权利强制权:能够惩罚或建议惩罚的权利专长权:具有高度的技术专业知识而具有的权利模范权:来自于个人魅力的权利(8)组织变革的三个步骤:解冻、变革、再冻结(勒温(K. Lewin)的三阶段模式)(9)司徒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6类理性价值观、唯美的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三、简答题(5’x5个=25’)1、简述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9.领导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特质理论阶段,行为理论 阶段,权变理论阶段,其中行为理论阶段大致在20世 纪40-60年代. 10.以下不属于管理的职能的是配置. 11.破除公司自上而下的垂直结构,打破公司内部各 职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除财务,人事两部门设 少数高级行政人员外,公司员工均组成工作组来执 行诸如产品开发,促销等核心工序(流程),这种管理 是扁平化管理. 12.以下不属于小道消息传播形式的是双向传言链. 13.以下不属于沟通双方存在的障碍的是信息适应 性. 14.沟通的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激励,情绪表达和获 取信息. 15.以下不属于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观点的是成功 理论. 16.以下不属于决策的特征的是静态性. 17.将名义群体法和尖端的计算要技术相结合的群 体决策方法是电子会议法. 18.在人格类型中,总是不断地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 时间里干最多的事情,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 或者其他事情进行攻击,这种人格类型是A型人. 19.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冲突理论中 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传统观点. 20.在组织变革理论中,提出适应循环学说的学者是 沙恩. 1.关于组织行为学的含义,从动态上看,组织是安排 分散的人和物使其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2.越过部门边界创建项目团队的一种方式划矩阵组 织. 3.按照利克特的四种制度组织理论,效率高的组织 方式是参与式. 4.如果以企业组织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企业企业 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企业的各类内部组织之总和 的是群体. 5.计划的准备阶段是预测. 6.下属成熟度的不同阶段中,第三象限指的是参与 7.根据归因理论,通常被看作内因的原因是努力程 8.正式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是在1949年. 9.梅奥在霍桑试验分析中认为,影响生产效率提高 的最重要因素是社会因素. 10.研究方法分为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和因果研 究的依据是研究的目标. 11.以下不属于网络结构基本思想的是拥有. 12.以下不属于设计有效团队步骤的是"群体"帮助.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一、群体决策•群体决策就是由多人组成的群体进行的决策。
•克服个人决策中个人认识的局限•群体决策优点:提供更多信息;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决策更容易被接受性;决策过程和结果更加合法;高满意度缺点:浪费时间;少数人控制局面;责任含糊不清;群体成员从众压力大;群体思维•效率与效果:群体决策优于群体中平均的个人所做的决策;速度;创造性;接受程度;效率,效果;•群体决策组成的互补性原则,提高效率。
群体决策的结构互补:•知识结构互补•性格、气质和决策风格的互补•年龄、性别、所处阶层的合理分布•决策群体的人数。
5—11人的中等规模群体决策最有效;4 —5人的群体容易使成员感到满足;2 —5的小群体容易使达成一致。
群体决策与风险心理:•个人决策,对决策方案的风险偏好取决于个性的冒险性。
•群体决策中群体动力的作用下,风险心理表现为“冒险转移”现象。
•实验研究表明:群体决策的冒险水平要高于个人决策冒险的平均水平。
群体决策中冒险水平增加的现象就是所谓“冒险转移”现象。
•日常观点:群体决策更小心谨慎,更倾向于保守,“冒险转移”现象证明群体行为有相反的趋向。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个人决策从理论上应该比集体决策更稳妥和安全。
二、冲突•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冲突不仅使个体体验到一种紧张情绪,还会影响群体内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群体之间关系。
•冲突对象是目标不同的另一方,竞争的双方则具有同一目标,不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
•竞争和冲突的区别在于一方所采取的行动是否会影响另一方目标的实现。
如果双方都能从竞争结果中获益,那么竞争就不可能变为冲突。
冲突的演变•传统观点:20世纪40年代中期之前,冲突是管理不善的结果,有害无益。
应当避免冲突。
•现代观点: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保证高绩效所必需的;有的冲突有害;冲突可促使寻求新的策略和方针,帮助克服停滞和自满情绪。
•处理冲突:确认适宜的冲突水平;选择减少冲突的策略;在冲突不够强烈的地方,管理者也可以有意识地引起冲突。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含义: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的能力,以及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问题:一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二是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3.组织必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4.组织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的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的研究目的:掌握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达到组织目标。
5.组织研究的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6.组织行为研究的发展过程:⑴亚当斯密、小瓦特、巴贝奇等,人们开始重视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进入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⑵欧文——“人际关系之父”,试图在企业中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⑶丹尼尔麦卡纳姆、J.汤姆森、亨利普尔等对美国铁路企业管理的研究。
⑷20世纪20年代,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拉开了行为科学研究的序幕。
“人群关系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
⑸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的会议上,把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⑹20世纪60年代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内任何群体的行为。
其特征是既注重人的因素又注重组织的因素。
⑺现代管理已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激励管理。
⑻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阿吉雷斯、麦格雷戈,1957年阿吉雷斯《个性与组织》从组织角度来分析影响职工发挥潜力的原因。
1960年麦格雷戈《企业的人的方面》总结了人性对立的两方面即X理论和Y理论,认为传统理论来源与教会和军队,没有接触现代化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因此把人看做是厌恶工作、需要严格控制的消极因素,称为X理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一般人没有充分发挥潜力称为y理论。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资料一、判断题01.受聘于耶鲁大学的美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于1912年发表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并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02.乔治·埃尔顿·梅奥,通过霍桑试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在西方心理学界他被公认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管理心理学的先驱。
03.行为科学成为对企业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员工的需要、动机、个性、情绪、态度,特别是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04.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正式开始用“组织行为学”代替原来所用的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等名称,使得组织行为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05.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在论述企业社会责任时将其区分为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两个部分,认为一个企业只要履行了经济和法律责任,就算履行了社会义务,而社会责任则是在社会义务的基础上再加上道德责任。
06.远程办公可以使组织跨越地理位置的限制,与掌握关键技能的工作人员保持接触。
07.信息技术在办公场所和生产场所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强度,带来了工作效率,而且对于员工的生理和心理也不会产生副作用。
08.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虽然它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但与管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心理学等邻近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09.心理学探讨的人的个性是指把人看成一个综合的整体,反映一个人之所以成其为自身而区别于他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的综合,其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0.由于文化的不同,人们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学习潜力,不同的生物节律、反应时间和对挫折的忍耐力。
11.群体的个性是由与之有接触的群体中的成员们塑造的,也是由个体对群体这个统一体的认识塑造出来的。
12.研究表明,内控者与外控者相比对工作更不满意、缺勤率更高、对工作环境更为疏远、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更低。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2、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指的是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他们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
3、态度: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价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一个人对某一印象的内心感受。
4、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指人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
5、认知失调理论:是列昂.菲斯廷格提出的,致力于对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做出解释,不协调意味着不一致。
认知协调泛指任何情况的不和谐。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个体会努力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寻求一种能把失调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态。
6、群体: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租者而成的集合体。
7、人格: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8、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9、角色知觉:是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10、晕轮效应:指的是我们以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为基础,从而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时所受到的影响。
11、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价可以使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一个人对某一印象的内心感受。
12、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不可能接受所见到的每一件事,而只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北京、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的接受其中的某些刺激。
13、冲突:是指一种过程,当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不利影响或将要产生不利影响时,这种影响就开始了。
14、管理方格理论:是布莱克和莫顿2人发展了领导风格的2维度观点,在“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的基础上提出的,充分概括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关怀与结构维度以及密执安大学的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维度,但是管理方格理论主要表明的并不是得到的结果,而是为达到这些结果领导者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环境一组织行为学需要解决的问题(1)帮助管理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3)为管理者改变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提供帮助(4)帮助管理者实现组织的变革(5)适应全球化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1 密切关注顾客2 持续提高3 企业应做到所有质量均要提高4 准确计量5 雇员权力的授予(二)实施企业再造工程(三)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行为(一)行为的产生和本质1 刺激—反应说华生S+R2 行为的本质①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S-R联结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③勒温行为公式B=f [P.E](二)行为与心理1 刺激—机体—反应说S-O-R2 心理的实质(1)产生方式,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机体感官产生的大脑反射(2)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和客观现实的统一(4)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 心理、行为与管理二组织行为(一)组织的概念1 组织的定义特点:(1)组织是人的集合体(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需要分工协作2 组织的功能(1)实现组织的目标(2)满足员工的需求3 组织的系统观4 组织的新发展组织的新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二)组织行为的概念1 定义: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2 组织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①组织对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影响方式②个人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3 组织行为的分类(1)分析水平不同宏观组织行为:整个组织微观组织行为:某个个体或小团体(2)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不同①正向组织行为②反向组织行为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管理科学的发展:1 古典管理理论: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②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③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2 现代管理理论:⑴管理科学学派⑵行为科学学派⑶系统与权变管理学派(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1 工业心理学的诞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2 人群关系理论: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霍桑实验(1924-1932)①照明实验(工作物理实验)②福利实验③群体实验④谈话实验(态度调查)霍桑实验结论:①人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后者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式群体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④新型的领导、民主管理对生产极具重要性3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 ) 工业心理学丽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莱维特(1958)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一)研究内容1 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学科2 层次分析(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的基本理论观点及相应的管理策略(一)“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1、理论要点:源于享乐主义,人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2、基本假设:大多数人(1)天生趋于懒惰,尽可能讨厌和逃避工作(2)缺乏进取心,宁受他人领导不愿担负责任(3)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4)缺乏理智易于盲从(5)认为生理和安全最为重要,选择获利最大的事情去做(6)习惯于抵抗变革3、相应策略(1)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完成任务方面,主要采用任务管理的措施,强调建立严密的组织制度、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如工作定额、技术规程。
(2)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一方面靠金钱和无知利益的激励,一方面靠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人为组织目标努力。
(3)要求集权化管理,即通过权威的运作及执行督导与控制。
(二)“社会人”假设梅奥指出:管理中应强调与人协作,而不是乌合之众的相互竞争;人除了物质利益的追求外,还有人际关系的需要,甚至有时为了维系和同伴的感情,愿意放弃自己的经济利益;人除了理性思考外,更多的时候是受到感情的影响。
1、理论要点“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2、基本观点(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2)从工作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失去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里寻找回来(3)与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员工会更易于对同级同事们所组成的群体的社交因素作出反应(4)员工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视管理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纳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3、相应策略(1)管理者不应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完成任务上,而应更多的注意为完成任务工作的员工需求上(2)管理者不应只注意指挥、计划、组织的控制,而应关心体贴员工,致力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注意员工归属需要与尊重需要的满足(3)应注意集体奖励,而不仅只是个人奖酬(4)管理者要从单纯的监督者变为下级员工与更上层领导者之间的联络人(三)“自我实现人”假设1、20世纪40至50年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共5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为学复习资料第⼆章⼈格与⼯作第⼀节⼈格(⼀)⼈格含义的复杂性⼈格,最初的意思是指⾯具、脸谱,但很快就发⽣了变化。
(⼆)组织⾏为学中⼈格的概念具体⽽⾔:⼈格是个体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理⾏为模式。
⼆、⽓质(⼀)⽓质的含义在组织⾏为学和⼼理学中,⽓质是指⼀个⼈天⽣的、表现在⼼理活动的动⼒⽅⾯的典型的、稳定的⼼理差异和特征(从这个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质和⼈格在含以上的不同。
⽓质指的是天⽣的差异,⽽⼈格并没有强调差异的先天性。
)(⼆)⽓质的分类(重点)巴甫洛夫⽓质分类苏联著名学者巴甫洛夫认为,⽓质的差异主要受到⼈的神经活动特征的影响。
他依据神经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将⽓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巴甫洛夫的⾼级神经类型学说现代学者认为⽓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的⼈情绪兴奋性⾼,反应迅速,⼼境变化剧烈,抑制能⼒较差,易冲动,热情直率,不够灵活,经理旺盛,动作迅猛,性情暴躁,脾⽓倔强,易粗⼼⼤意;感受性较低⽽耐受性较⾼,外倾性明显。
多⾎质的⼈情绪兴奋性⾼,思维、语⾔、动作敏捷,⼼境变化快但强度不⼤,稳定性差,活泼好动,富有⽣⽓,灵活性强;乐观亲切,善交往,浮躁轻率,缺乏耐⼒和毅⼒,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外倾性明显。
黏液质的⼈情绪兴奋性和不随意反应性都较低,沉着冷静,情绪稳定,深思远虑,思维、⾔语、动作迟缓、内⼼很少外露,坚毅执拗,淡漠,⾃制⼒强,感受型较低⽽耐受性较⾼,内倾性明显抑郁质的⼈感受性很强,善于觉察细节,见微知著,细⼼谨慎,敏感多疑,内⼼体验深刻但外部表现不强烈,⾏动迟缓,不活泼;易疲劳,疲劳后也易回复;办事不果断和缺乏信⼼,内倾性明显。
(三)⽓质在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作⽤第⼀,⼈——职位匹配中需要考虑⽓质类型与⼯作岗位的匹第⼆,根据⼈的⽓质特征来合理调整团队构成,增强团队战⽃⼒。
第三,在组织管理活动中,需要“因⽓质施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2.激励就是组织及其个人通过设计适当的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及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及其个人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个人目标。
3.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不同的作用。
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
4.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这正是知识型组织的理想状态,是知识型组织的实践目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的效应。
简答题1.2.非语言沟通是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是指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语气语调、仪表服饰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表情。
在这里,声音和表情都是非语言沟通的形式。
从这个公式不难看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只有7%是通过语言实现的,高达93%的沟通都不是用嘴说出去,而是通过声音和表情表达出来的。
所以,人们不只是单纯地从你说的话里判断是非,更能从你的肢体语言、眼神、表情、语气语调里面分析出其它意思来。
对业务伙伴而言,学会用非语言沟通来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3.“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前提,是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分析工具,从“经济人”假设出发,由此构建了西方经济学大厦,可以说,没有“经济人”假设,就没有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市场制度。
认真分析“经济人”假设,并顺利完成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的转化,以促进经济学向社会科学其它领域的延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12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一、考试形式:半开卷、笔试二、考试时限:90分钟三、题型和分值1、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2、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30分)3、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4、配对题(将概念与解释进行匹配。
每题2分,共20分)5、案例分析选择题(凡四项备选答案的,为单选,五项备选答案的,为多选,每题3分,共15分)6、案例分析说明题(每小题9分,共27分)四、复习要求1、单选、多选、判断(参看综合练习,同学们可以在我校网上课堂下载!)2、重点概念(参看重点概念,见附录,用于配对题)3、案例分析(参看典型案例,见附录)五、附录:概念1、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2、人本管理:指在管理的一切活动中,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臵,在手段上,着眼于最充分地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臵;在目地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效益的最大化。
3、气质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点。
4、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5、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6、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7、激励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行为的驱动力。
8、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
9、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是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10、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会有明显提高。
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11、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大大降低,这种想象被称为“社会抑制作用”12、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但愿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行为上的矛盾。
13、工作团队是由少数为到达共同目标、具有互补技能和整套工作指标及方法,并共同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人群集合。
14、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自然或社会原因而使得其权利处于不利地位的特定群体15、权力是个体影响其他个体或群体行为的能力。
16、组织政治行为是那些不是由组织正式角色所要求的,但又影响或试图影响组织中利益分配的活动。
17、领导效能就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的过程中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即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能力和所获得的领导效率和效益的系统综合。
18、组织设计就是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和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
19、劳动分工是指按工作任务逐步进行分工和分解,最后把组织分成若干个不同的职位。
20、部门化是对所分工的工作的合理组合,也就是将工作和人员组编成可管理的单位。
21、管理层次就是组织的纵向等级数。
22、管理幅度,是一个上级管理者直接有效地管理的下级人数。
23、组织结构就是一个组织内部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确立的相关形态。
24、工作设计就是为了有效达到组织目标,而采取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
25、工作轮换就是将员工轮换到同一水平、技术要求相近的另一个岗位上去工作的工作设计方法。
26、工作扩大化是一种横向扩展工作的设计方法,主要是扩展工作的种类,把多种属于或低于同一水平的不同工作任务结合在一起交给一个人操作。
27、工作丰富化是一种纵向的工作扩展。
它主要让工人有自主权、有机会参加工作计划与设计,获得信息反馈,估计和修正自己的工作,从而增加他们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对工作的兴趣。
28、组织文化就是组织成员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其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
29、组织变革就是对组织进行有计划、系统的长远的变革与开发,并形成了一整套开发和变革的策略。
30、组织发展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民主价值观基础上的有计划变革的干预措施的总和。
31、工作生活质量是由工会和管理部门共同合作,以改善职工生活福利和工作环境、增进参与决策为手段,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职工满意感的目的的一项根本措施。
六、附录:案例(一)大连三洋制冷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对企业来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做好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建设。
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是自发产生的,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在成立伊始时,公司总经理肖永勤就把企业文化的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建设。
公司刚成立时,人员来自社会各个方面。
有的公司员工是下岗后被招聘来的,有的是应届大中专毕业生;还有的是国有企业派来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他们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行为规范,也有着不同的价值理念。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公司的管理走上正轨呢?当时公司借鉴了国有企业中被实践证明了的一些有效的管理经验,也借鉴了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就是说做好企业文化建设。
首先,公司针对方方面面不利的因素,开始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并设定了严格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创世界一流企业的方针和目标。
通过我们的严格管理,规范了员工行为,使公司员工把公司制度变成自觉的规范,进而统一到公司共有的价值取向上来。
在价值取向的建设当中,公司在成立时就设定了把企业的发展要和社会环境共存、企业要和顾客利益共存、企业要和劳动者共存这样一些价值观念。
通过培训,在教育和规范大家的行为基础上,把公司共有的价值观念,融入到我们的管理和工作中去,使我们员工的价值观念达到一致。
如何把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合资企业中得到实施呢?这就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它既是管理基础,又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灵魂。
员工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立足于岗位自我管理,立足于岗位的自我改善,有效的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把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发展,有效地融入到公司的发展当中去。
公司也把立足岗位自我改善这项活动和ZD小组无缺陷活动和促进这些活动的开展,都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实施和推广;把公司员工立足自我改善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在我们生产现场,两万多平方米的生产面积,165名生产工人当中,没有一个质量检查员,完全依赖于公司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员工的高质量意识和公司企业文化的运行,使得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成为质量管理的主体。
他们是生产者,又是产品质量保证者和确认者。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也建立了使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有效运行机制。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员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了较好的培训,提高了员工的素质,这就实现了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人本管理有效循环。
通过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而能够带动起企业生产的高效率,产品的高质量,服务的高水平,企业的高效益,进而还要回归到员工的高收入上。
这是对我们员工价值的一个充分体现。
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离不开企业的文化。
三洋公司近几年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一)大连三洋制冷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案例选择题(凡四项备选答案的,为单选,五项备选答案的,为多选)1、大连三洋制冷公司的标志,属于组织文化的哪方面内容(A)A、组织文化的显性内容B、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C、组织文化的内层D、组织文化的深层2、公司在成立时就设定了企业的发展要和社会环境共存、企业要和顾客利益共存、企业要和劳动者共存这样一些价值观念。
这体现了组织文化的哪一方面内容 (B)A、组织哲学B、价值观念C、组织精神D、组织心理3、组织文化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属于组织文化内层的是 (C)A、物质层B、精神层C、制度层D、无法确定4、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包括 (ABCDE)A、组织哲学B、价值观念C、道德规范D、组织精神E、组织管理的思维方式5、企业文化既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又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其功能表现在 (ABCDE)A、导向功能B、规范功能C、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D、创新功能E、辐射功能6、组织文化的显性内容包括 (ABCD)A、组织标志B、工作环境C、规章制度D、管理行为E、组织管理的思维方式7、公司在成立时就设定了企业的发展要和社会环境共存、企业要和顾客利益共存、企业要和劳动者共存这样一些价值观念。
通过培训,在教育和规范大家的行为基础上,把公司共有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公司管理和工作中去,使员工的价值观念达到一致。
三洋公司的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作为根本点和出发点。
(D)A、厂区厂貌B、工作制度C、组织文化的显性内容D、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8、企业文化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大连三洋在成立伊始时,总经理肖永勤就把企业文化的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建设。
公司把立足岗位自我改善这项活动和ZD小组无缺陷活动以及促进这些活动的开展,都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实施和推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建设需要 (AB)A、领导者重视、调节和控制B、领导者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C、科学合理地制定招聘、挑选、提升、退休和解聘职工的标准D、领导者对重大事件和企业危机做出适当反应E、合理制定与实施分配报酬和提升的标准9、组织文化既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又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其功能表现在A、导向功能B、规范功能C、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D、创新功能E、辐射功能案例分析题:1、从结构上来看,组织文化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P288组织文化,主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在企业中通常称它为企业文化。
组织文化的结构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
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条件,它往往能折射出组织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
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又称为组织文化的内层。
它集中体现了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及精神层对员工和组织行为的要求。
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深层,主要是指组织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2、从形式来看,组织文化包括哪些内容?P288答:从组织文化的形式看,其内容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
1.组织文化的显性内容(1)组织标志;(2)工作环境;(3)规章制度;(4)管理行为2、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1)组织哲学;(2)价值观念;(3)道德规范;(4)组织精神3、塑造和增强组织文化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292答:1、领导者重视、调节和控制。
2、领导者对重大事件和企业危机的反应。
3、领导者进行详细的角色示范、教育和培训。
4、制定分配报酬和提升的标准。
5、确定招聘、挑选、提升、退休和解聘职工的标准、4、企业文化发挥了哪些功能?P291答:1、导向功能;2、规范功能;3、凝聚功能;4、激励功能;5、创新功能;6、辐射功能5、大连三洋是如何建设企业文化的?答:大连三洋制冷公司的企业文化从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面上,把企业的价值观念、组织信念、组织目标、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组织情感等要素很好地结合起来,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合资企业文化,并使其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创新功能和辐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