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两种对外开放模式的比较研究
拉美和东亚利用外资的比较_江时学
拉丁美洲研究2001年第3期拉美和东亚利用外资的比较江 时 学 主要观点 自60年代起,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基本上是由外资带动的;在拉美,外资同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初级阶段,拉美国家希望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来满足进口替代对资本和技术的需求,东亚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吸引外资。
拉美和东亚利用外资的特点:两个地区不时受到起伏不定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除六七十年代的拉美国有化运动以外,两个地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基本上是宽松和开放的,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的刺激性优惠也基本相同;外资对拉美和东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自80年代起,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拉美和东亚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短期资本的流入量也相当可观。
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东亚和拉美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为“雁阵模式”和“后院模式”。
作者分别就这两种模式在产业结构中发生的变化作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 拉美和东亚 利用外资 比较研究作 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北京 100007) 自60年代起,东亚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增长。
这一增长基本上是由出口和外资带动的。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大量外资的流入,东亚的“经济奇迹”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在拉美,外资同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90年代拉美之所以能摆脱80年代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外资再次大量流入这一地区。
换言之,尽管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国际资本的不规则流动(尤其是投机性短期资本的流动)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总的来说,拉美和东亚都因利用大量外资而受益匪浅,也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众所周知,自7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形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特点是: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重要;外国间接投资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官方资金流入在减少;银行信贷仍居重要地位,但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东亚_拉美_印度现代化之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东亚、拉美、印度现代化之比较*樊 文 娥摘 要 现代化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主旋律,通过比较中国与东亚、拉美、印度现代化道路,得出:中国既要坚持自身的特色,即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体制与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佳体制组合,同时也要借鉴他国成功之举以加速推进本国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现代化 比较 启示作者樊文娥,南通大学教授 (南通 226001)。
人类社会的现代发展,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实现现代化。
在世界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开始于1500年前后,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社会现代发展问题才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也在一些国家走俏起来。
中国的现代化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其间曲曲折折,历程艰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走上了一条特色之路。
今天,我们比较不同国家现代化之路,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以坚定我们成功现代化的信念,以调整我们的现代化思路、战略和工作重点。
一、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认同不同国家对现代化的认识、重视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不发达国家在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落后的民族经济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上的不平衡,激发起这些国家的人民、领导人研究和实现现代发展的强烈欲望。
发达国家以实现自身 再发展 需要,也促使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去研究发展问题。
他们首先开始研究的不是自身的 再发展 ,而是第三世界不发达的原因,并开出 西方化 的药方。
之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学者也对不发达问题的性质展开探讨。
发展研究逐渐成为世界潮流。
由于人们的研究都围绕着 发展 这一主题,并且从不同角度涉及到影响不发达国家现代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即影响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传统、经济因素、政治制度、人为因素以及政策选择等各种相关问题,研究发达国家、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与不发达国家发展的关系。
这就从不同的侧面深化了对主题的认识;而对相同问题的讨论,则使真理愈辨愈明。
这样,对现代发展的认识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入,并不断形成认识上的认同。
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与择优借鉴
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与择优借鉴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某壹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壹定时间,并在国际经济领域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占据显赫的竞争地位,其发展方法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措致处于竞争弱势各个不同的主体,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
如战後,日本、德国的迅猛发展,导致人们对于日本、德国模式的重视。
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因爲学习日本模式并取得成功,并统称爲东亚模式。
欧洲的壹些国家因爲崇尚德国模式而纷纷要求加入欧洲经济联合矩阵。
20世纪90年代,美国取得“新经济”创记录的繁荣,美国模式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
随著美国高科技企业进入调整,股票市值大幅度缩水,又出现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造假事件的冲击,壹些人开始怀疑,甚至指责美国模式的弊端。
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经济发展模式优劣之争。
经济模式作爲世界经济领域的壹个重要课题,需要予以重视并加强研究。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确立适宜的发展道路和运行方式。
有必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利用後发优势,有选择地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中成功的运作方式。
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新的发展模式。
壹、经济模式概念辨析及层面确定孔夫子认爲,名不正则言不顺,爲使我们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我们需要“正名”,即对于文章所探讨的概念的本质特点、范围和层面,进行明确的阐述和规范。
1.概念辨析爲了清楚地认识和科学地把握经济模式的本质特征,我们把与经济模式概念相近的几个概念加以分析。
(1)经济制度:又称“社会经济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壹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産关系总和,即壹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
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産资料公有制爲基础的社会主义生産关系的总和。
(2)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决策并执行有关生産、收入和消费决策的壹组机制和制度,任何经济体制都是由决策结构、经营结构和动力结构组成的。
[6](3)经济模型: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关系进行抽象的、简化的表达。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作品思想
二、该书对东亚经济发展及其多样性产生影响的主要经济理论作了新探索
作者认为,对东亚早期经济发展具有影响的理论包括了建立在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学派基础之上的 各种“增长理论”,建立在新马克思主义或激进学派基础之上的各种依附理论,以及前苏联传统 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东亚中期经济发展具有影响的理论包括了建立在新古典综合派基础之上 的各种增长与发展理论;新自由主义各流派,其中重要的是现代货币主义理论;以及各种追赶理 论,包括“雁行理论”“技术阶梯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所受的影响除了上 述理论外,还吸纳了建立在西方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之上的各种自由市场理论、建立在发展主义 和新制度学派基础之上的国家推动发展理论,以及新古典综合派与现代货币主义的合流产物—— 新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制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东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不平衡 规律的支配,东亚政府对经济理论的选择与取舍采取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的态度,由此导 致东亚各个层次的发展中经济体政府所选择的作为制定其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化计划以及宏观与 微观经济政策组合依据的经济理论是大相径庭的。
作品影响
作品影响
获奖记录 2003年11月,该书获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沈红芳,女,上海市人,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世界经济专业硕士与博士生导 师,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谢谢观看
作品思想
作品思想
一、该书明确提出东亚不存在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
作者认为,东亚地区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在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资源禀赋 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发展民族经济的过程中,受到各种经济发展理论的影响,选择了不 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采取了种类迥异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资源配置机制。加上各个经济 体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力度和能力存在着差别,受外部经济影响的程度也不同,使得东亚地区 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形式各异多种经济模式。从共性的角度考察,东亚主要发展中经济体至少存在 四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模式:(1)亚洲“四小”(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为 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2)东盟三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为综合型经济发展模式; (3)菲律宾为拉美型二元断裂性经济发展模式;(4)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中国和越南为过渡 型经济发展模式。从特性的角度考察,东亚每一个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均有其特色。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摘要:通过分析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发展模式和中外对比,结合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探讨研究中国今后发展的方向。
比较“东亚模式”与“中国模式”之异同,阐述和思考“中国模式”以及中国发展的未来。
最后强调文化和教育对于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亚模式;大国崛起;社会市场经济;理性政府;科教强国;兼容并蓄20世纪是一个风起云涌的世纪。
世界的重心也随着这波澜壮阔的画卷的展开,而悄然改变着。
进入20世纪后半期,随着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兴起,更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大步跃进,以及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向东亚的转移,无怪有人高呼:“亚洲时代即将来临!”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凭借其特有的发展模式,在不同时期里领一时之风骚,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进而提高了区域竞争力,成为20世纪发展模式的典范。
很显然因为国情以及国家目标的不同,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拿来主义”般地直接套用别国模式。
但是全面了解这些模式,剖析其成功和不足,无疑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模式”的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东亚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特点,以及从宏观上分析大国崛起的基本规律,然后从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教育与文化几个方面比较中国与上述东亚国家,进而探究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一、“东亚模式”面对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在战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人们将东亚的现代化进程总结为“东亚模式”。
尽管东亚模式极大地繁荣了上述国家的经济,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重创了上述东亚和东南亚的亚洲经济大国,使得一些经济学家对于东亚模式有了更多的质疑。
因此对于如何看待东亚模式,我们需进一步认真思考。
那么,什么是“东亚模式”呢?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东亚模式”的解释是观点不一的。
主要的观点有:1、它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东亚地区不同形式自由贸易区的比较分析——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研究
《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SocialSciencesinYunnanNo.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
与此同时,由于各种贸易保护势力妨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许多国家不得不试图通过建立区域贸易组织来规避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促进本国以至于本区域内贸易的发展。
在这种潮流下,欧洲经济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纷纷付诸实施,极大地激发了亚洲国家联合自强的意识。
在东亚地区,中国和东盟国家已经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并且开始落实削减关税等贸易自由化措施。
本文将分析东亚地区三种不同形式自由贸易区:首先是已经达成协议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其次是以东盟为中间人建立的中国-东盟、日本-东盟和韩国-东盟三个自由贸易区;第三是将中日韩三国和东盟十国整合在一起建立“10+3”自由贸易区。
本文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别对这三种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一、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结构我们使用GTAP模型来分析东亚国家不同形式贸易合作的经济影响。
GTAP(GlobalTradeAnalysisProject全球贸易分析项目是在美国普渡大学教授ThomasW.Hertel领导之之下开发出来的多国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CGE),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贸易政策之分析[1]。
GTAP模型考虑了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以及产品非对称性等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我们所采用的是GTAP数据库的第6版[2],这一版本是根据2001年的基期数据统计的。
模型中共有57个部门87个地区,为了集中本文的分析目标,我们将部门和地区进行整合,将其分为14个部门和20个地区来进一步分析①。
在我们分析的14个部门中,除了农产品部门是完全竞争的以外,其余生产部门都是垄断竞争的,各个生产者可以自由进入或者退出该行业。
在消费方面,消费者在消费不同产品时采用两阶段的消费方式。
对外开放论文
对外开放论文对外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外部开放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家的发展和增强国家的影响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对外开放的意义、影响和挑战。
对外开放可以带来许多经济上的好处。
首先,通过对外开放,国家可以扩大市场,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外资的引入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投资机会,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
同时,外国技术的引进可以提升国内技术水平,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此外,对外开放还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增加国家的出口额,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国际贸易,不仅可以丰富国内市场的产品种类,还能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给消费者,推动经济的繁荣。
除了经济上的好处,对外开放还可以促进政治上的合作与交流。
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可以加深政治上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开展政治对话,国家可以共同解决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增进相互利益,并共同应对国际挑战和威胁。
此外,对外开放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加深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然而,对外开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对外开放可能会导致国内产业的竞争压力增加。
对外开放可能会使国内企业面临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国内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对外开放还可能会使国家面临外部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和金融风险可能会对国家经济造成冲击,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
综上所述,对外开放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外开放,国家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改善政治关系,加强文化交流。
然而,对外开放也会带来竞争压力和外部风险。
因此,国家需要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应对挑战,实现对外开放的最大利益。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对策研究2.中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变迁研究3.××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4.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5.中国战略性产业的选择与培育6.论培育某省(某市、地区)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7.从路径依赖理论看中国贸易方式转变8.中国对外贸易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方向9.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及政策调整10.论中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策略11.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12.中国××行业出口产业集群效应研究13.现代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应用14.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评述15.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重构16.中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17.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现状与问题18.中美钢铁贸易研究19.中国钢铁贸易的发展策略研究20.中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国际比较21.中国与××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较研究22.黑龙江(或××省)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23.××省(市)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障碍与对策24.对外文化产品贸易的现状与发展对策25.××省××产品出口发展策略研究26.贸易自由化对××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27.中俄(中日。
中美等)××产品(如木材)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8.××省××产品走出国门的对策研究29.规范××行业出口竞争秩序的对策研究30.行业协会在防范出口竞争秩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1.××产品(如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研究32.××省进出口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研究33.××省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34.优化××省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措施35.我国玩具制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36.我国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策略37.转基因××产品进口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及对策38.标准化与中国农产品出口39.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对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40.黑龙江农产品出口俄罗斯的结构与比较优势分析41.黑龙江农业国际化问题与对策研究42.××(省或地区)农业国际化问题与对策研究43.××产品(如五金制品)出口竞争优势研究44.××对××行业(或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45.××行业出口经济效益研究46.提高××省××产品出口经济效益的研究47.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研究48.我国技术出口的机遇及发展策略49.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因素50.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与对策51.××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研究52.自主创新与增进我国出口商品比较利益研究53.××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54.促进××省(市)××产品出口的对策55.促进中国对××国××产品出口的对策研究56.××产品出口××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57.××省民营企业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58.我国××行业(或地区)民营出口企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59.汽车零部件产业出口问题研究60.扩大中国汽车出口的策略研究61.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62.中国汽车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63.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借鉴与启示64.我国技术出口的机遇及发展策略65.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研究66.贸易自由化趋势下××产品出口贸易政策调整67.××产品进口贸易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68.我国先进技术及设备引进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69.我国技术引进中的问题及对策70.进口大豆冲击下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71.××省承接国际××产业外包的策略72.中国承接IT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73.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74.加快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战略规划75.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策略研究76.离岸外包与中国贸易增长的关系研究77.中国(或××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对策研究78.中国(或××省)发展服务外包的产业选择研究79.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机遇与挑战80.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和战略取向81.中国承接跨国制药公司的制造外包的策略研究82.黑龙江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研究83.印度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84.印度和爱尔兰服务外包发展模式比较研究85.中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比较研究86.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服务外包在中国的发展研究87.××省(或市)劳务输出策略研究88.××省对外劳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89.开放经济下中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研究90.××行业应对服务市场开放的对策研究91.不同国家服务贸易开放模式比较及中国政策选择92.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93.服务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94.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瓶颈与对策研究95.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96.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97.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问题研究98.优化中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对策99.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研究100.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101.中国金融服务业应对市场开放的对策研究102.中国服务贸易的战略转变与战略选择分析103.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104.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105.中俄边境旅游产品开发研究106.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107.金融业市场准入的路径选择及风险分析108.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109.中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110.中国国际技术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1.国际知识产权交易的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112.韩国文化产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113.中韩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的成因与对策114.美、日、韩三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115.促进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策略研究116.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17.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壁垒研究118.促进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研究119.提高中国影视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策略研究120.对外工程承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21.××产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122.产业内分工与中国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关系研究123.加工贸易对××省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124.加工贸易战略转型问题及对策研究125.延长中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研究126.××地区(或省)加工贸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27.××省(市)加工贸易发展的策略研究128.××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129.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与对策130.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策略研究131.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市场研究132.商品包装与销售技巧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及对策133.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134.培育中小企业出口核心竞争力的对策135.内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对比分析及应对对策136.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137.中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138.××省(行业)服务外包竞争力分析及对策选择139.社会责任标准(SA8000)对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140.环境成本内在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与对策141.金融危机下各国对华的贸易保护主义比较142.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我国应对措施研究143.贸易壁垒调查制度比较研究144.WTO框架下反倾销规则与竞争政策关系研究145.我国遭受反倾销的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146.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在国际贸易救济中应用及我国策略147.反倾销法中替代国制度研究148.欧美反倾销中的透明度问题研究149.××行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价格策略研究150.行业协会在应对反倾销中的作用及对策151.欧美反倾销中的透明度问题研究152.利用反倾销措施保护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问题研究153.构建××行业反倾销预警机制154.基于反倾销应对的成本核算问题研究155.欧盟对华反倾销歧视的原因及应对措施156.××产品遭遇××反倾销的成因与策略157.××行业应对××国反倾销的对策158.反倾销保护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159.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实行双反调查的研究160.国际贸易摩擦中的反补贴应对措施161.出口产品面临的反补贴诉讼问题研究162.出口产品遭遇美国反补贴贸易救济调查的对策研究163.技术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及我国政府的对策164.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影响及对策165.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环境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研究166.××出口遭遇技术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167.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府政策选择研究168.国际贸易标准化与中国应对措施169.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标准问题研究170.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途径研究171.××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172.绿色壁垒对××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173.绿色壁垒对××产品出口××国(地区)的影响及对策174.绿色包装对××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175.国际贸易中的动植物卫生检疫对××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176.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问题研究177.低碳经济中的贸易壁垒研究178.发达国家与环境相关的贸易政策(措施)研究179.欧美国家环境安全立法与环保策略探讨及借鉴180.美国征收“碳关税”对××的影响和对策研究181.欧盟特别保障措施对××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82.中国应对发展中国家实施保障措施的对策研究183.出口贸易摩擦的效应分析与我国应对措施研究184.中俄(或中美等)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对策185.中×(某国)贸易摩擦的成因及解决机制186.中国与××国××产品(纺织品)贸易摩擦的根源及解决机制187.中美高技术贸易争端的根源及对策188.加强外贸出口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研究189.中国版权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90.对外贸易中商标权领域平行进口问题研究191.出口贸易中的商标保护问题研究192.建立出口促进体系的对策研究193.××政策对××出口(进口)的利弊分析194.中国与××国对外贸易政策对比分析195.农业补贴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196.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197.中国粮食进口依赖性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198.中美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对比研究199.中国与欧盟(或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比较200.中国与欧盟农产品市场准入政策比较研究201.中欧农业补贴政策比较研究202.中×(如中日)农业保护政策的比较研究203.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启示204.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研究205.对全球贸易保护升温下中国贸易救济政策研究206.高额外汇储备对经济内外平衡的影响及对策207.高额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策略208.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209.贸易顺差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对策210.论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平衡的影响211.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分析212.人民币盯住一揽子货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及对策分析214.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影响及对策215.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策略研究216.人民币升值与对外贸易产业政策调整217.人民币升值后中国纺织业出口模式选择218.欧元汇率变动对中国向欧盟出口的影响及对策219.中韩贸易形成逆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220.国际结算支付方式的选择及运用221.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应用探讨222.美国金融危机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223.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及中国企业对策224.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225.金融危机对××产业出口的影响与对策226.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及对策227.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地理方向的影响及调整对策228.中国与×国双边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29.中美贸易顺差的利弊分析及解决策略230.中国对美国贸易长期顺差原因和利弊分析231.××口岸中俄边境贸易发展战略研究232.××市边境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33.中俄边境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对策234.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互补性研究235.××省对俄罗斯贸易发展战略研究236.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237.中韩(日)教育服务贸易合作研究238.中韩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239.中韩(或中日、中俄)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240.中日(或韩、俄)经贸发展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及对策241.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利弊分析242.原产地原则对自由贸易区的影响研究243.××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模式研究244.××省与××国经贸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245.中×(如中俄等)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246.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47.东北亚经济合作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48.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路径选择及经济影响研究249.东亚能源战略合作规划可行性研究250.加强中俄石油合作的可行性与策略分析251.中俄能源合作新态势及调整对策研究252.俄罗斯加入WTO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及解决对策253.上海合作组织的贸易效应分析254.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北老工业振兴255.东盟“10+3”的贸易转移效应研究25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的经济效应分析257.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对策258.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问题研究259.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260.中国××行业在东盟的发展机会261.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对其对外贸易发展的意义研究262.文化差异对中日(或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263.国际货物贸易中风险转移问题研究264.防范提单欺诈的对策研究265.网络平台下的信用证欺诈及防范措施研究266.信用证欺诈与防范措施研究267.信用证软条款问题研究268.非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外贸企业出口风险及防范269.出口企业收汇风险及防范措施270.国际保理业务风险防范271.国际保理在出口贸易中的应用研究272.国际贸易融资欺诈风险防范273.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结算方式的应用比较分析274.商业银行防范包买票据业务风险的对策研究275.中小出口企业信用证结算风险问题研究276.提高中国企业国际信用水平的对策研究277.借助出口信用保险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发展278.出口信用保险创新研究279.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280.涉外企业外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281.进出口企业规避外汇风险问题研究282.我国外贸企业全程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研究283.构建对外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体系研究284.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与风险规避285.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应用探讨286.出口骗税问题剖析及其防范287.退税环节中骗税问题剖析及防范措施288.规范海上货物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289.国际货物运输中海运保函问题研究290.规避国际货运代理行业风险对策研究291.进出口货运代理的风险与防范292.国际货运代理业存在的问题与调整对策293.中国国际货运代理业发展环境及经营策略研究294.中小企业利用国际融资的障碍及对策研究295.民营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研究296.国际融资性租赁在中国使用效果的实证分析297.跨国并购下我国xxx行业的对策298.××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优化产业结构研究299.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项目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300.××行业中外合资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301.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研究302.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行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关系研究303.中资银行(或××银行)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策略研究304.外资银行进入对中资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305.中外资银行竞争力对比分析306.我国大型零售企业(或其他行业)如何应对外资挑战307.跨国快递公司对中国快递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308.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与中国金融安全309.××省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发展研究310.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与防范措施311.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商业风险规避312.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研究31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结构特点及成因分析314.××行业(或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315.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16.企业跨国经营的目标市场选择研究317.××产业海外投资战略研究318.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障碍及对策探讨319.××行业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研究320.“走出去战略”下的中国资本管制政策调整321.××省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实证研究322.××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对策研究323.××企业对××国投资问题研究324.建立境外投资风险防范体系325.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326.××产业(或产品)进入××国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327.体育用品企业的国际营销策略328.出口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研究329.加强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的对策研究330.××行业自主品牌创新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331.××行业贴牌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32.贴牌生产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研究333.中小贴牌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334.××企业开拓××市场的策略研究335.××产业(企业)国际化对策研究336.××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37.影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338.××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SWOT分析与策略339.××公司海外经营策略研究340.商品包装对商品国际营销的影响及意义研究341.全球采购模式对xxx行业发展的启示342.我国大型零售企业(或其他行业)如何应对外资挑战343.服务业内部并购的影响及意义研究344.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模式研究345.××行业跨国并购的路径选择346.中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并购的策略研究347.外资跨国并购××产业的影响及发展策略348.××行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及其防范349.企业跨国并购的整合风险及应对策略350.在××国实施跨国并购程序与对策研究351.××行业跨国并购的时机及路径选择352.××行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353.原产地规则对企业跨国生产决策的影响及对策354.跨国采购对外贸公司的影响和对策355.论××产品向××地区出口中国际营销策略的应用356.××省××产品国际市场营销现状与对策分析357.××行业低价出口的弊端及对策研究358.企业海外并购中文化冲突问题及对策359.出口企业实施跨文化营销的策略研究360.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问题研究361.合资企业文化融合问题研究362.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战略定位研究363.中国外贸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研究364.中国外贸代理制模式研究365.外贸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策略366.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管理研究367.跨国公司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368.生产要素空间流动性与跨国公司区位选择369.跨国公司对中国××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370.跨国公司对中国零售业的垄断效应分析371.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形成原因与运作模式372.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化现象研究。
2021年国贸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0审核结果
每位老师各按比例分配欧阳光明(2021.03.07)教授:曾春久17人、丁恒龙17人、姜鸿17人、丁跃进7人副教授:张艺影15人、姜国刚15人、韩英15人、卓岩15人讲师:陆继峰13人、张普13人、潘伟强13人、李颖13人、王采平13人、康键13人、刘德光13人、徐军13人、张名誉10人、季小立3人、张韬3人曾春久1、贸易救济与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问题研究;2、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3、气候变化与贸易摩擦问题研究;4、中国与新兴国家(印度、巴西、阿根廷)纺织品技术类贸易摩擦研究;5、我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问题研究;6、新兴战略产业融资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7、某省、市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8、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投资壁垒分析;9、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结构性问题分析;10、我国外贸平稳发展问题研究;11、输入性通胀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应对研究;丁恒龙1.我国服务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思考2.国际价值链视角下的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研究3.人民币升值预期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分析4.利用外资与我国服务业发展研究5.人民币升值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研究6.国际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7.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8.国际金融风险及其防范9.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及其管理10.国际贸易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1.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研究13.××市利用外资与产业升级研究14.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壁垒研究15.跨文化营销的风险及对策研究16.××市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关问题研究17.开放性经济对××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18.××市外贸企业竞争力分析19.××市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系研究20.我国外贸企业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对策思考丁跃进1论后危机时代国家风险及其防范2论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前景和影响3全球经济低迷下中国外贸逆势上扬的原因探析4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中国外贸逆势上扬的原因探析5论中国“外汇储备困境”的成因与破解6论“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对策7论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8产业转移(产业软化)与失业率的国际比较9发达国家失业率的国际比较---以美国和德国为例张艺影1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的污染排放2环境规制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3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4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不平衡的影响及政策研究5两税合并对中国FDI流入影响分析6珠三角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研究7中国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研究8中国对外贸易、外汇储备与物价水平关系的研究9全球经济再平衡问题研究10世界经济再平衡中的中国经济走向研究11中美贸易不平衡、人民币汇率与全球经济再平衡12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问题研究1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14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对中欧经贸的影响15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成因探析及对中国的启示16经济增长、汇率波动对中国FDI影响分析陆继峰1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我国海关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研究3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4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弊端及其改革5中国出口贸易非正常低价现象探讨6关于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研究7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8“10+3”框架下中、日、韩经济合作问题研究9低碳经济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10中国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比较研究11中日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12中国与印度贸易关系的变化与特点13我国奢侈品贸易的发展现状与策略14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15我国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问题研究姜鸿1、发展低碳经济对江苏出口的影响研究2、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出口倒逼机制研究3、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进口倒逼机制研究4、外贸在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研究5、国外以外贸倒逼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借鉴研究6、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借鉴研究7、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外贸发展模式研究8、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逆差问题研究9、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外资政策研究10、自贸区框架下中国俄罗斯技术合作模式研究11、中国企业在自贸区内投资策略研究12、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研究13、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研究14、中美风能产业对比研究15、中日太阳能光伏产业对比研究16、常州出口贸易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7、常州进口贸易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8、常州与苏州外向型经济对比研究19、常州与无锡外向型经济对比研究20、常州与南通外向型经济对比研究姜国刚1稳健货币政策时期常州外贸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江苏沿海开放开发战略背景下常州发展定位与战略研究3引进外资对常州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4常州新能源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5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的国内外比较研究6资源税计价从征对江苏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7人民币升值对江苏省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8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江苏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9低碳经济引导政策的国内外比较研究10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国际比较11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沿革与趋势分析12资源税计价从征对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13贸易保护强化背景下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4江苏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5加速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16江苏省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17江苏省出口加工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研究18江苏省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19江苏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问题思考张普1人民币升值的贸易结构效应研究2金融发展对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作用研究3实际汇率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4我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贸易的关系研究5外汇储备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汇率的影响6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7人民币升值趋势下出口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对策8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9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结构与风险管理10中国出口退税与贸易结构优化问题研究11中美货币汇率之争的缘由及其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12通胀预期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如何实现增长13人民币升值预期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14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出口结构的变化(包括数量、种类、价格)15全球汇率之战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6试论述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路径选择17金融发展差异对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影响研究18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借鉴潘伟强1基于差异化竞争战略的XX省对外贸易研究2我国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3提高江苏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路4我国外贸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5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与对策6江苏省服务贸易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7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及策略分析8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9电子商务对小型外贸企业业务发展影响10 低碳经济下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11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及贸易政策研究12电子商务条件下国际贸易新特点及企业的对策13绿色壁垒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14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及对策李颖1东亚与欧盟区域的产品需求结构与贸易模式比较2美日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比较研究3后危机时代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4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美贸易的影响5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投资环境与模式分析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FDI流向的影响效应分析7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分析8FDI对苏粤本土工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分析9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薪酬福利问题——以欧美市场为例10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11大连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对策探讨12绿色贸易壁垒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效应分析——以XX省为例13后危机时代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14危机时代中拉贸易存在的机遇与挑战15金融危机后中日经贸的新变化与新策略王采平1试析江苏省(或其他省市)对亚太地区贸易的发展特点及趋势2试析江苏(或其他地区)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3江苏省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4江苏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特点及趋势分析5试论江苏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意义及面临的问题6浅析安徽(其他省市)省对外贸易地域结构的演变7浅析苏州市对外贸易产业结构的特点及优化8常州市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9常州市(或其他省市)对外贸易结构及调整研究10试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对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意义11浅谈江苏省对外贸易如何进一步开拓非洲市场12加强中越经贸合作的思考与建议(也可以是中国与其他国家)13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及其对常州市外经贸发展的启示14中美(或其他国家)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前景15江苏(其他省)制成品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16长三角地区(或其他地域单元)外资企业结构研究17江苏省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研究18论我国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发展战略19关于我国和欧盟经贸关系的新研究20关于近几年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研究康键1江苏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之探析3江苏对外出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4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之影响5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6新疆口岸对外贸易优劣势分析7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8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北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10中日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我国贸易之影响12浅析现代物流对中国国际贸易之影响13江苏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4中国——东盟贸易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之分析张韬1贸易保护主义的因素、影响及应对策略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下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对策3比较优势理论在虚拟水贸易中的应用4中美贸易博弈的政策分析5国际产业分工中产业的整合和提升思考6上海航运中心与江苏沿海开发联动机制研究7江苏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9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10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研究刘德光1江苏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2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3江苏省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4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常州纺织业发展状况分析5保税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前景分析6从美国301条款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保护措施7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以玩具行业为例8基于自然人流动视角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9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保税区转型研究10集群经济在我国外贸竞争力提升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11开放环境下我国农产品进口保护政策的缺失及影响分析12产业集群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效应分析13服务贸易争端剖析及其解决机制的研究14战略性贸易政策中的R&D补贴及其实施策略研究张名誉美国特保措施对中国产品出口的影响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我国商品出口的对策对外贸易与江苏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金融深化与国际贸易发展金融发展水平与收入分配关系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与提升中国外贸产品竞争力后危机时代江苏企业走出去中国外汇储备的合适水平探讨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行业协会在规模外贸竞争中的作用韩英1、中国与XXX的贸易现状与前景2、关于我国XXX产品XXX国际贸易壁垒问题的研究3、我国(或XXX省)XXX产品遭遇XXX壁垒的成因与对策分析4、国际市场(或XXX国)对XXX产品的XXX要求和我国出口企业的应对措施5、XXX壁垒对我国XXX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6、我国(或XXX省或XXX市)XXX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7、XXX省(或市)XXX企业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论我国XXX产品出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9、XXX省或市XXX产品出口研究10、江苏省(或其他省)高新技术产品(或软件等)出口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11、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经验借鉴12、XXX省(或XXX市)承接加工贸易转移问题研究13、中国XXX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14、XXX省XXX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服务贸易方面)15、XXX省(或市)XXX产品出口竞争力(或国际竞争力)研究16、XXX地区XXX产业出口竞争力状况研究17、XXX公司出口市场分析或出口战略分析或面临的问题和对策18、XXX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分析19、XXX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策略研究20、国际直接投资对XXX省或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21、苏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经验借鉴卓岩1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进出口贸易互动机制研究2论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及其对策3人民币汇率和中美贸易问题研究4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策略研究5我国企业并购行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6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调整与我国出口战略应对7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与我国的对策8欧盟对华反倾销及我国的对策9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可具体分析某一产业)10中国出口退税体制改革研究11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性研究12国民待遇原则与我国外资政策的调整13对外开放与产业安全研究(可具体分析某一产业)14我国机电产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和对策建议15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难题及对策16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17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18中美贸易的互补性与互利性研究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出口业务风险及识别程序研究(可从某一案例分析为载体)行业中介组织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中美贸易的互补性与互利性研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研究提高我国某类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经济特区研究(可具体分析某一经济特区如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的现状和功能创新)。
证券市场中外开放模式的比对与反思
开放过程中选择 的开放策略却有所差异。 在 西方 国家 中只有很
熟 的 企业 , 可 以鼓 励 这 部 分企 业 在 西方 的证 券 市场 上 上 市 , 并 允
许西方企业到中国的证券市场投 资, 不断地完善和 发展我 国的 证券交易市场 。
四、 结 语
护本国的经济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 的不断加深, 将逐渐被
直 接 开 放模 式所 慢 慢 取 代 。 二、 中外 证 券 交 易 类型 的 比对 虽 然 大 部分 新 兴 证 券 交 易 市场 都 采 用 开放 式 模 式 ,但 是在
由化程度相吻合 , 并且随着资本账户 自由化程度 的加深 , 证券市
场 的开 放 程度 也会 不 断 加 快 。 目前 阿 根 廷 、新加 坡 等 国家 普 遍
采用这种证券交易市场模式 。 但是一个 国家其证券交 易市场的 开放程度受到国家金融机构 的限制 , 因而不会 是完全直接 的开 放模式 。 间接开放模 式是 与直接开放模式相对应的另一种开放 模式 , 是指在部分国家或地 区还没有实行资本账户 自由化之前 就已经对原有的证券交 易市场有开放打算的证券市场类型。 在 这种 间接开所以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 通常将外 币业务和本国业务分开或
场不断完善和发展。 目 前 的国际证券市场 , 根据市场 的开放程 放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 这主要是 由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决定的。
、
中外证券交易市场模式分类
目前的证券市场根据对外开放 的形式可 以划 分为直接开放
模式和间接开放模式 , 还能将 直接 开放模式细分为激进式有限 制直接开放模 式和渐进式有限制直接开放模 式。
在 新 兴 证券 市场 开放 模 式 的 不 断完 善 下 , 为 了 促进 我 国 证
对东亚区域合作“开放性”的再认识
对东亚区域合作“开放性”的再认识作者:秦治来来源:《当代世界》2011年第08期开放的地区主义最初发轫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时至今日,开放的地区主义已经超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模式,成为引领东亚区域合作发展潮流的一面旗帜。
东亚是世界上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东亚的发展与繁荣得益于东亚的开放。
东亚系列峰会的召开,深化了人们对地区主义“开放性”的认识。
秉承准确的“开放性”地区理念,对推进东亚合作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放性”在区域合作中的基本含义理解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前提,是厘清“开放性”对区域合作的基本要求。
开放的地区主义之所以出现不同看法,与人们对地区合作之“开放性”的不同认知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区域合作中的“开放性”应具有以下基本内涵:一是来去自由——强调自愿合作,不拘泥于形式或者制度。
开放地区合作空间应立足于相关国家的实际和意愿,不主张“一刀切”。
在地区合作中,自愿“让渡主权”与强制“让渡主权”有着本质区别。
从逻辑的角度看,既然开放的地区主义主张地区合作向所有相关国家开放,它就理应尊重国家在“让渡主权”方面的利益,即国家保留必要时可以“不合作”的权利。
从实践的角度看,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区域组织成员并未被迫让渡部分国家主权,仍旧保持较为完整的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按照地区主义的“开放性”的要求,区域组织大多主张通过发表声明、宣言等方式对其成员提出建设性意见。
例如,10+3既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也是亚欧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它积极参与、支持并扩展多边规则,但是并不致力于构建一个封闭的、歧视性的集团。
“非制度化”、“非形式化”是开放地区合作空间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是一视同仁——倡导多样包容,追求内外开放的互动。
尊重多样性,是开放地区合作空间的基本前提。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应该承认各国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模式的差异。
同样,推动区域合作,需要域内国家以平等开放的精神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地区。
对内扩张与对外开放优劣比较研究
对内扩张与对外开放优劣比较研究在当代国际经济秩序下,对内扩张与对外开放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选择。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面临的抉择尤为艰难。
对内扩张和对外开放各有优缺点,本文将会展开对这两种选择的分析。
一、对内扩张对内扩张是指一个国家在自己的国内市场上大力扩张其产能和经济规模,通过经济增长来达到国家发展的目标。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的市场规模和人口数量巨大,对内扩张因此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选择。
各国在这方面的做法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在其经济改革的早期,采取了对内扩张的路线,通过国家计划和寻求自给自足来加速经济发展。
在此时期,中国强调国家主导的大型企业,鼓励国内市场和人民大众消费。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企业也不断崛起,凭借着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迎来了更高的发展速度。
对内扩张的优势在于:1.增加经济规模及就业机会。
随着产业的扩张,各种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便由此产生。
2.增加政府税收收入。
发展经济会带动税收收入的增长,而税收收入则可以用来投资于其他的固定资产,如建筑工程、公路、桥梁等等。
3.提高国内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实力。
增加国内消费需求在其它两条因素的基础上,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住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增强国家的实力。
但是,对内扩张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1.企业生产成本高,很难与外国企业竞争。
在国内市场以国家的名义来推广商品会让企业显得生产成本高昂,比如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体系中,往往存在着产能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起到了增加成本和减少竞争力的作用。
2. 全面主导的国有体系缺少竞争活力。
国企、公企的体系往往会出现仅仅为了产生利润而开展的经营行为,没有竞争的压力推动企业不断进步,无法适应当代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3. 重工业占比高、生态环境受损。
对内扩张容易造成大规模的资源和环境破坏,尤其是重工业的占比普遍较高的情况下。
如中国在对内扩张的时期,大量的煤炭和其它能源被用于国内重工业,导致环境污染,可持续环境和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由于始发于东南亚地区的金融危机波及到了东北亚的日本/韩国等地,许多人对所谓“东亚模式”产生怀疑,把这次危归结为“东亚模式”的危机,进而全面否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这样的看法具有片面性,会误导对这次金融危机的认识。
一、并不存在单一的“东亚模式”理论界对“东亚模式”的讨论已有一段时间。
最初的分歧来自对日本以及后来的亚洲“四小龙”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
它们持续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是史无前例的。
大多数持正统观点的经济学家强调市场力量的基础作用,也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它们的政府(主要是日、韩等国政府)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1993年世界银行推出名为《东亚奇迹》的报告,将这两种观点进行调和,认为日本、“四小龙”及印尼、马来西亚、泰国8个国家和地区在1965年~1990年间的快速增长,是政府政策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肯定了日、韩和台湾地区实行的有选择干预措施起到了促进增长的作用。
这一研究引起了对所谓“东亚模式”的更多讨论。
比如,保罗。
克鲁格曼1994年撰文指出“东亚奇迹是被夸大的神话”,他认为除日本外,大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而不是提高要素生产率,与当年苏联的高速增长性质相同;伴随投入增加速度的下降,它们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最终会降下来。
1997年以来,青木昌彦等人则提出系统的“市场增强论”,从克服“协调失败”的角度对东亚政府的经济作用进行了新的阐释。
1997年世界银行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也可认为是这一讨论的继续。
该报告指出:“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并且认为政府的核心使命,是完成这样五项基本任务: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性的经济环境,包括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投资于基本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保持承受力差的社会阶层;保护环境。
这一报告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并不是“最小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浅谈两种发展模式
浅谈两种发展模式[摘要]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总结了东亚及拉美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经济发展中的特点。
两种模式各有其特点,但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渐趋相近。
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暴露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许多问题,透过危机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促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外向型;经济危机1 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的内容所谓东亚模式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制度安排和发展战略上的诸多特点。
东亚模式基本上可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1997年7月的出口导向工业化阶段,以及1997年以来至今的三个阶段。
东亚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呈现出“雁行模式”经济梯度增长结构。
“雁行模式”来源于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行发展形态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成熟的或者具有潜在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了四小龙。
20世纪80年代后,四小龙又将成熟的新产业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诸国。
这样东亚出现了技术密集型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的梯度式产业结构。
雁阵分工有利于区域内的贸易投资格局,实现了东亚地区的自我发展。
拉美模式主要是指拉美经济取得的成绩和经历挫折的共同点。
拉美模式的开始早于东亚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20世纪30—50年代初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以耐用消费品工业为主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阶段,20世纪60—80年代初的进口替代和出口相结合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后进口替代阶段。
在拉美国家长期奉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中,国家对国内市场过度保护,致使国内市场缺乏竞争,生产效率底下,增长缓慢,社会贫富差距极大。
它们没有像东亚地区那样抓住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和设备的机会。
四类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报告
四类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展方式比拟研究从理论上说,经济开展方式的本质是对各国经济开展战略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具体表达的抽象,它一般包含开展动力、开展机制及开展特征等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是经济的根本增长方式。
由此,要想对经济开展方式进展深入分析和理解,就必须从经济开展源泉、经济开展体制和经济开展特征等方面对已有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展“基准方式〞进展分析,并着重归纳和分析其中实施经济开展方式转变较为成功国家的经历,通向和具体路径,从而为我国经济选择XX的开展方式和实现快速增长提供有益的经历启示。
对于我国而言,有三类国家的经济开展方式最有借鉴意义:一是先发国家和地区,二是曾经与我国经历类似经济开展过程的后发国家和地区,三是与我XX取不同开展方式的后发国家和地区。
其中,第一类为欧美兴旺国家,第二类是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第三类主要包括拉美国家和印度在内的开展中国家。
由此,本文将从经济开展源泉、经济开展体制和经济开展特征等三个方面,根据经济开展方式本身具有典型特征和对中国转变经济开展方式有借鉴意义的原那么,重点总结东亚、拉美、印度和美国等四种根本经济开展方式。
一、东亚经济开展方式:出口导向型出口导向型经济开展方式也称为“东亚模式〞。
主流经济学界认为,“东亚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许多国家采取的经济开展方式。
这种经济开展方式的开拓者是日本,该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场了这种经济开展方式的开拓;20世纪80年代,作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中国XX和中国XX成功地复制了这一方式;而东盟10国和中国大陆也自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践行了与之类似的经济开展方式。
“东亚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赶超型开展方式,其核心是“出口导向〞的开展战略。
〔一〕经济开展源泉“东亚模式〞作为赶超型的经济开展方式,为了解决包括资金、市场和技术在内在“经济增长约束瓶颈〞,主要依靠外部资本引入和产品出口导向实现工业化,其增长本质是要素投入和市场规模驱动的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两种对外开放模式的比较研究徐长生 张 茵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东亚存在两种对外开放模式——“外贸主导型”和“外资主导型”,并且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着经常项目风险和资本项目风险。
通过分析两种模式分别在日本和东盟国家的实际运行情况,得出了关于调整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三点启示,并据此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模式的大概构想。
徐长生: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教授张 茵: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硕士通讯处:武汉市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430074 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国外资源及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外开放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战略的主流。
本文将考察东亚国家与地区采取的两种不同的对外经济开放模式,分析比较这两种模式的效果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外贸主导型”与“外资主导型”开放模式 回顾过去几十年东亚的经济成长,不难发现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东亚各经济体的共同规律之一。
然而,由于经济社会条件和所处国际环境的差别,各国和地区采取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并不相同,基本上形成了两种对外开放模式:一种是以出口为经济增长“引擎”的“外贸主导型”模式,另一种是通过引进国际资本推动出口增长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外资主导型”模式。
(一)“外贸主导型”开放模式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日本采取“外贸主导型”发展模式。
其特点是“贸易立国”,即通过全力发展出口产业,抢占海外市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利用出口所得外汇进口原材料,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弥补国内资源短缺和技术落后的缺陷,实行进口替代战略。
与此同时,严格控制进口,限制外资流入,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控制尤其严格,以保护国内幼稚企业,发展民族工业。
“外贸主导型”模式要取得成功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首先,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源短缺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低下的发展起点决定了对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的刚性进口需求,再加上出口能力不强,很容易导致经常项目赤字。
即使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口能力增强且国内中间产品制造业也已经发展起来时,经常项目赤字的压力依然存在,国内经济对国际市场仍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其次,经济发展的速度会受到国内储蓄水平和出口能力的制约。
根据钱纳里的“两缺口”模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公式中存在着两个缺口——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在没有外资流入的情况下,两者的较大缺口将决定经济发展速度。
这就意味着要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必须使储蓄率和出口能力都相应提高。
(二)“外资主导型”开放模式除日本以外的其他东亚国家(地区)基本上采用了“外资主导型”模式,其中东盟国家更为典型。
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循环流,一个是类似于“外贸主导型”模式中的商品循环流,另一个是・9・期1第年99913济经界世通过引进外资形成的资本循环流。
与“外贸主导型”模式中的商品循环流相比较,这一模式中的出口行业以加工组装为主,通过进口零部件,出口制成品获取外汇收入,这就意味着出口的扩大必须以进口的增长为基础。
因此,“外资主导型”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以外资流入带动外贸发展,以国外资本投入带动国内投资需求增加,从而创造出新的投资能力,并且在国内中间产品制造业发展起来之前,这种外资带动内资运动的方式不会改变。
“外资主导型”模式的运行也存在两个潜在的障碍:第一个是经常项目风险。
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仅需要进口加工用的机器设备,还需要进口零部件,经常项目可能出现持续的逆差。
如果能不断完善国内工业体系和提高技术水平,特别是发展中间产品制造业,进口刚性就会逐步下降,经常项目风险会因而降低。
第二个是资本项目风险。
虽然这种模式突破了在“外资主导型”模式下国内储蓄水平和出口能力对经济发展速度的限制,但是任何形式的外资流入都是以将来的资本流出为代价的。
因此,无论是外国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还是对外借款,实质上都是一种负债,必须偿还。
而外资的偿还又是以出口外汇收入为基础的,一旦经常项目发生危机,资本项目难免不被波及,特别是在国际融资证券化使国际资本流动性大增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大规模资本抽逃。
同时,由于“外资主导型”模式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以外资流入为发展动力的,在此期间内,如果外资流入发生困难,经济发展就会受挫,资本项目危机又会反过来加剧经常项目逆差,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这种模式对外汇收入和外汇储备的要求很高,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风险较大。
二、两种开放模式的实际运行日本实施“外贸主导型”模式的具体策略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1限制进口,大力扶植本国重化工业以降低进口需求。
最初的限制进口措施主要是外汇配额制和进口数量限额制。
有限的外汇收入优先分配给出口产业,用以进口原材料、机器设备和引进先进技术,奢侈品和与处于扶植过程中的新兴产业相竞争的商品进口则受到严格限制。
60年代初期以后,由于受到来自发达国家贸易自由化的压力,日本转而更多地倚重关税手段保护国内市场。
对贸易自由化的审慎态度使得日本的进口商品结构长期以初级产品为主,制成品所占比重很小。
1965年,日本进口中初级产品比重为7410%,制成品为2313%,此后的大多数年份后者都在20%以下。
①这种尽可能减少进口的政策,从商品流入方面降低了经常项目风险。
21全力振兴出口。
促进出口扩大的措施包括出口优惠金融制度、出口振兴税制和出口保险制度等。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推行出口导向战略的过程中非常注意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出口所得利益迅速用于引进先进技术,用于设备更新和投资,有效地提高了出口型产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了出口结构。
1960—1985年间,日本的出口额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1985年出口总额已居世界第二位。
在出口产品中重化工业品的比重从1955年的3617%提高到1965年的6210%和1975年的8313%②。
31限制对日直接投资,运用各种财政、金融手段动员国内储蓄。
为了加速企业资本积累,日本长期实行低工资、低税收、高折旧率政策。
对红利和利息收入免征所得税,而几乎对任何商品都课征重税,以抑制消费,促进投资和储蓄。
政府还通过发行建设国债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实社会资本,改善投资环境。
在金融领域,采取高度保护与严格限制并举的方针。
这些政策措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日本战后的储蓄率与积累率一直维持在很高的水平,1971—1973年平均积累率为39%,1974—1979年平均为34%,1980—1982年平均为32%③,从而在严格限制外资流入的情况下(见表1),仅仅依靠国内储蓄就完成了赶超美欧发达国家的任务。
表1日本金融市场资金供给结构比例(%)1965-19691970-19741975-19791980-1984金融机构9217911789158913证券市场510514811715外资市场213219215312 资料来源:钟晓鹰:《战后日本金融的特点》,《现代日本经济》1989年第2期。
以上三点战略措施帮助日本克服了“外贸主导・01・ 期1第年99913济经界世①②③张锁柱:《战后日本高速度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与特点》,《现代日本经济》1990年第1期。
朱立南:《评日本从贸易立国向对外经济综合战略的转变》,《现代日本经济》1992年第1期。
朱立南:《评日本从贸易立国向对外经济综合战略的转变》,《现代日本经济》1992年第1期。
型”模式中的两大障碍,使日本在短期内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也给日本经济体系留下了一些后遗症:11“外贸主导型”模式强调出口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且限制外资流入,因而伴随鼓励储蓄、抑制消费以及政府为推动企业设备投资,大力扶植产业界发展,压低公共投资和社会福利支出。
由于轻视国内需求,日本国民在住房、环境设施、物价、劳动时间等生活质量方面缺乏像富裕国家那样的感觉,显然有违经济发展初衷。
日本经济转入低速增长后,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由高储蓄率和巨额贸易盈余带来的资金便大量过剩。
大量过剩资本追逐相对稀缺的投资机会,造成资产价格猛涨,成为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形成的重要原因。
21为了鼓励国内投资,日本政府一方面实行低税收、高折旧政策,另一方面又大举进行财政投资,当收入与支出不相匹配时大量发行国债。
国债发行确实有效动员了国内储蓄,成为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基础,但也使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1996年度日本政府财政赤字占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14%,政府债务累计额占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达8818%。
“国债依存型”财政体制使政府的宏观调控难有作为。
31金融发展与改革的滞后,也是“外贸主导型”模式带来的最为严重的副作用。
与“外贸型”模式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属于政府主导型,它以对金融机构的高度保护和严格管制为特征。
在资金不足、证券市场落后、金融机构实力弱小的条件下,这种体制对保证产业资金的充分供应尤其是向重点产业倾斜,推进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经济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它也造成了资金配置以银行为核心的局面,国内储蓄特别是个人储蓄的绝大部分集中于银行。
随着日本国内资金供求状况由超投资型转为超储蓄型,银行资金开始大量过剩。
为了替剩余资金寻找出路,各金融机构一面向海外扩张,一面向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大量投资。
然而,在长期保护与管制下成长起来的日本金融机构竞争能力弱,难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竞争,投入国内房地产与证券市场的资金又因“泡沫经济”的破灭大半化为不良债权,以致酿成金融危机,并成为当前经济恢复的主要障碍。
与日本不同,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实施的是“外资主导型”发展模式。
其中,东盟国家对引进外资尤其重视,继七八十年代引入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后,又于90年代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促进引资渠道多元化,以证券、借款等形式扩大引资规模。
东盟各国的“外资型”模式在实际运行中表现出以下特点: 11外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出口行业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新加坡是东盟国家中最早开始大力吸收外资的国家,1987年外资在制造业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已达8311%。
80年代中期以后,其他东盟国家也开始积极引进外资。
马来西亚在1987—1993年间共计引资200多亿美元,占其投资总额的60%左右。
在泰国,日本人开发了汽车工业和家用电器工业,美国人提供了半导体工业,各外国公司建起了泰国的纺织业和玩具业,其合成纤维厂也大多是同外国企业合资兴办的。
泰国投资中有1 4左右来自外国公司,出口总额中约有1 3由外资企业提供。
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面向出口的制造业部门,1989年马来西亚出口型外商投资项目的比重达到8016%,印度尼西亚1990年时达到了73%,泰国日资企业的平均出口比率从1986年的71%上升到1990年的9215%①。
大量外资的涌入提高了出口产品中制成品的比重,有力地推动了各国出口的增长,1980—1990年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的出口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19%、315%、1410%和1019%,1990—1995年进一步提高到1018%、914%、1412%和1414%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