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年高中新人教版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质课教案(新必修2).
2019年高中新人教版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质课教案(新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
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
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
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相同。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
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和比较法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
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三大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1.2 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江苏省邗江区瓜洲中学高一地理必修二《13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从容说课本节内容主要分析了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 (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及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获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及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的信息。
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直观、动态的教学效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并加深记忆。
也可采用比较法,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使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人口迁移特点。
借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教材第9页的活动1可以请家庭或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也可开展小组互动学习,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的发生及影响,获得感性认识。
活动2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学生可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村庄的人口移出与移人情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作社会调查。
以当地的事例来延续教材内容,开放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也可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案例2可根据教材图1.9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运用电脑动画课件演示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过程与路线。
根据课件展示的资料,重点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影响,还要注意分析人口迁出地区与迁入地区的推力与拉力因素。
案例3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并将其信息结合活动1、活动2提出的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本文字、图像中提取有关信息。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高中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2
辽宁省大连市四十四中高一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二新人教版必修2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概念、类型。
2、我国人口迁移的发展变化。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具、资料:课本插图、课件、补充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主要原因:(1)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剩余状态。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大批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显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小城市寻找就业机会;(2)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3)城乡及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人口迁移与以前人口迁移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不同,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外出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而迁移的人数也逐步增加。
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引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务工和经商)。
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总上所述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因素;3、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因素。
二、人口迁移的意义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探究性问题:关于广东省的外来人口问题,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广东省肇庆市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 人口的空间变化(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东省肇庆市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 人口的空间变化(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东省肇庆市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 人口的空间变化(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
2 人口的空间变化(2)。
1.2人口的空间变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
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都有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2.引导学生阅读案例二完成活动题
通过文字归纳美国人口迁移
学习本节第二个重点知识
总结(3分钟)
1.抽点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2.教师补充总结
回顾本节课知识
总结梳理,提升能力
学习人口迁移分来中的国际人口迁移
以图片配合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的特点
国内人口迁移(15分钟)
1.新中国成立前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诸侯纷争衣冠南渡、向南水热条件比较好,比较适合发展农业)、自然灾害(人民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只能举家搬迁)
2.新中国成立后
(1)1949-1980s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有组织(雷锋、流动要证明,不能随便转户口)
(3)分类,按照是否跨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学习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掌握重要的知识
国际人口迁移特征:欧洲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开拓新大陆……
2.二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原因是发达国家能提供工作岗位、环境条件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流向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归纳法。
教学手段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
视频导入:
(2分钟)
播放春运相关视频,提问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算不算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习目标1。
掌握世界及我国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明确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不相同。
3。
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课前预习知识点一人口的迁移1.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
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几种类型?3.什么是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知识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分别包括哪些内容?试举例说明。
往往哪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课堂探究[合作探究一]人口迁移要满足哪些条件,和人口流动一样吗?[合作探究二]明确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阅读课本学生自主完成以下表格)1.阅读课本P8第3段内容和图1。
8,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国际人口迁移的状况:段内容和图1。
9,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状况:2。
阅读课本P8第4[合作探究四]阅读课本P10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思考:1。
分析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2.归纳美国国内四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3.分析美国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课堂练习1。
高中地理 1.2.1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一、人口迁移1.概念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前二战后迁移特点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国->未开发国集团性、大批量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多。
迁移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迁移路线欧洲->美洲;非洲->美洲(殖民者掠夺);中、日、印等->东南亚、美洲(帝国主义招工)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外籍工人->西亚南欧->西欧影响促进新大陆的开发,种族、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美洲人口剧增,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大批印第安人被杀害。
缓和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也造成了人才外流;对移入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板书:3.国内人口迁移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word教案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word教案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要紧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把握阻碍人口迁移的要紧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要紧缘故。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点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关心学生明白得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进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进展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缘故。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缘故。
【教学设计】一.人口的迁移1.迁移所谓人口迁移确实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畴内发生改变。
它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缘故之一。
补充: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淌两种形式。
人口流淌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农闲季节到都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外出旅行、度假、疗养等。
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畴内发生改变,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样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
而是改变居住地需连续一段时刻。
例如,旅行、探亲等短期人口流淌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定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2.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过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宅达到一定时刻(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2《人口的空间变化》word教学设计3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概念以及三者的区别和联系2、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典型类型3、了解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教学重点1、了解工业聚集的主要原因和优点2、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教学难点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地域联系的影响二、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3′)工业的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二)自主学习(12′)1、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概念是什么?2、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典型类型?3、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4、完成P63页的活动。
(三)小组讨论(5′)(四)展示交流(15′)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也锻炼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展示时,尽量让各个小组都有机会展示,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回答不够完整或回答不出的,教师再列为精讲内容进行分析。
(五)当堂训练(5′)1、依靠钢铁工业而在其周围集聚的工业有()A、纺纱厂B、造船厂C、食品厂D、电视机厂2、关于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叙述,错误的是()A、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B、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获得规模效益C、凡是存在工业联系的工厂一定形成工业集聚D、新兴中小企业多以分散为主(六)课后作业完成课程新坐标练习三、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系列三
1.2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分析:把握本条“课标”重在“举例”两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如果学生只能复述出几条原因,我们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原因;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表明学生真正理解了。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用结合实例讲述的方法。
结合实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归纳法,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验证和说明。
提供给学生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资料,包括迁移的大致人数;迁出迁入的地区分布;这些地区的自然经济文化状况等。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各阶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学生可能会发现,在历史早期,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所在地区人口迁移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教材分析】教材对“人口的空间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由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两个因素入手,引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接着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基本状况以及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
然后结合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和案例3“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分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从中让学生理解: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重要的作用,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影响人口迁移。
在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地理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高中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3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地理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新课标:(1)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其中第一条是本节的核心(第二条则贯穿整个第1、2章各节,本小节主要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宗教、文化的地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斥力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其中起的什么作用等)。
课标表述的行为动词看,把握本条标准的重点在“举例”两个字上,特别注意课标在活动建议说法:运用本地的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迁移特点。
如果只是由老师讲述几条原因,是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原因的。
更无法完成课标所要达到的能力和情感目标。
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则可表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的姊妹篇。
就体例而言,与第一节有相似之处——即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举例来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依据高中地理新课标关于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地理科学思想和国情、国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
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正确的人地观,逐渐形成从情感、精神、文化的层面理解和处理事物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可尝试通过调查、收集身边的人口数据,增强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方法,形成地理原理和规律。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情感目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知识结构:概念、意义类型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影响因素 五、 重点难点:重点: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转变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转变学习重点与难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知识要点梳理:1.人口迁移的概念:是指人的在国际或范围内发生改变。
①概念:是指人口并达到一按时间(一般为)迁移活动特点:以性、的移民为主流向:欧洲到和为主特点:从国家流向国家③二战后移民减少,短时间增加。
流向:迁出地域变成迁入地域的,迁入地域变成迁出地域的,从境外招募外籍工人的和石油输出国。
①指在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移居的现象②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和力量束缚及经济的脆频繁的和等。
特点:国家有,有进行。
20世纪80年代前流向:由向和。
③新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特点:流量,流向也明显转变。
流向:由中、西部迁往部。
环境和环境的转变宏观因素个人对或需求的转变4.(起重要作用)、微观因素、训练与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人口迁移是指()A.人口地理位置永久或长期地转变B.人口由一个居住地到另一个居住地C.跨越行政区界限的人口空间移动D.人口在两个地域之间的空间移动,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该人口居住地2.最近几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 A.大量民工流向沿海地域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发人口迁移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派形成人口迁移3.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正确说法是( )A.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B.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域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C.参与国际旅游的属于人口迁移D.空间移动距离在100千米以上属于人口迁移的范围影响从口迁移4.下列地域在国际人口迁移中,由迁入地变成迁出地的是( )A.亚洲B.拉丁美洲C.欧洲D.大洋洲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去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C.省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有( )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②短时间流动的人口减少居住移民增多③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域变成人口迁出地域④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成人口迁出地域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量外籍工人A.①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7.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慢慢增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B.政治因素C.婚姻家庭因素D.社会经济因素8.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农村到城市B.城市到农村C.农村到农村D.城市到城市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3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3第2课时[ 新课导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口迁徙,认识了国际人口迁徙及我国的人口迁徙。
那么人口为何要迁徙呢 ?人口迁徙终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影响人口迁徙的因素(板书)师:请看下边文字,说明影响人口迁徙的因素主假如什么。
1.天气寒冷的高纬和高峰地域,水分稀罕的沙漠和土壤贫乏的地域,人烟稀罕。
而水、热条件较好的温带和热带常常成为世界人口集中的地域。
2.温带和热带肥饶的冲积平原和某些大河流域,人口也较为集中。
3.逐水草而居是初期人口迁徙的最基本形式。
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到现在也是人口密集地域。
4.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生:以上资料说明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徙的主要因素。
师:对。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计和发展的条件,地域间自然环境的差别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徙有重要的影响。
在必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老是希望从自然环境恶劣或自然资源困穷的地域迁往自然环境优胜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域。
其次,自然灾祸也会成为人口迁徙的直接原由。
自然环境主要有天气、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因素,它们是如何影响人口迁徙的呢 ?( 生议论,师总结)(1)天气不单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并且影响着一个地域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侧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人口迁徙。
光、热、水、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乏的基本条件。
(2)水是人类生计重要的物质条件。
人类生活、生产要耗费大量的水,所以,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散布,从而影响着人口迁徙的方向和规模。
此刻跟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散布状况的依靠程度有所减弱,可是淡水资源还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
(3)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人口迁徙的重要因素。
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域是人口浓密地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新课标:(1)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其中第一条是本节的核心(第二条则贯穿整个第1、2章各节,本小节主要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宗教、文化的地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斥力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其中起的什么作用等)。
课标表述的行为动词看,把握本条标准的重点在“举例”两个字上,特别注意课标在活动建议说法:运用本地的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迁移特点。
如果只是由老师讲述几条原因,是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原因的。
更无法完成课标所要达到的能力和情感目标。
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则可表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的姊妹篇。
就体例而言,与第一节有相似之处——即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举例来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依据高中地理新课标关于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地理科学思想和国情、国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
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正确的人地观,逐渐形成从情感、精神、文化的层面理解和处理事物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可尝试通过调查、收集身边的人口数据,增强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方法,形成地理原理和规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情感目标: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知识结构:
概念、意义
类型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影响因素
五、重点难点:
重点: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3、学会归纳、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难点: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重点是民工流动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
2、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六、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深圳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一个仅仅有数万人口的小县城。
在1984年后的二十多年里,深圳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
目前深圳已是一个有数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思考:深圳人口爆发性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一)区分概念:
1、人口迁移和人口移动
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
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2)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分布)(3)人口迁移方式(例如自发的,政府组织的,外力强迫等)(4)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5)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作用。
2、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这是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
(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跳转到第(二)部分的世界人口迁移在二战前后的不同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
跳转到第(三、四)部分的美国的人口迁移和中国的人口迁移。
(二)国际人口迁移
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该图可主要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影响的因素,带来的影响。
(由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三)国内人口迁移
1、美国的人口迁移
读书上P10 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分析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自1850年以来人口迁移的规律、原因,带来的影响。
2、中国的人口迁移
读书上P11 案例3“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和P9图“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分析中国各个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和原因,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主要原因:(1)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剩余状态。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大批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显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小城市寻找就业机会;(2)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3)城乡及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人口迁移与以前人口迁移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不同,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外出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而迁移的人数也逐步增加。
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引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务工和经商)。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总上所述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因素;
3、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因素。
(五)人口迁移的意义
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探究性问题:
关于新郑市外来人口问题,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