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复习测试卷:第22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山东专用)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习题岳麓版必修1
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危害。
(1)“全面夺权”展开后,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一元化权力机关——①____________,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②________被严重践踏。
(3)党的各级组织在“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踢开党委闹革命”的风暴中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4)是对③____________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严重倒退。
答案:①革命委员会②人权③民主与法制♨温馨提示文革发生的根源在于“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应用提升】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国家陷入崩溃边缘是在( C)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B.三年经济困难时C.“文化大革命”时期D.“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解析:根据题意,民主法制被严重破坏是在“文革”时期。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历史转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全面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首要环节:在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主持下,平反“文革”前后的①________。
(2)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了②____________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了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A.颁布了③____________,并相继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B.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④____________”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测试题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测试题一、选择题。
1.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
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2、“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3、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A、1949B、1956C、1966D、19784、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6. 1957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7.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
其主要目的是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8.下图反映的是1956—1965年间我国:A. 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 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C. 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 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9.《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18 同步练习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练习1.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2.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这里的“拢合”与“散伙”分别是指()A.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B.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土地改革与人民公社化运动D.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
即()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员 B.都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理论C.经济形势都异常的严峻 D.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4.下图是1958年发表于某家大报的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画的《跃!跃!跃!》。
这幅漫画的寓意是()A.当时渔业高产丰收B.经济建设出现“左”的错误C.社会主义建设的广阔前景D.当时经济上各行各业全面快速发展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创办情况表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成就图(部分)(1)阅读材料一、二,分别从工业地域分布和部门行业分布角度比较两者的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选择第(1)问中的其中一个角度把不同的原因写成历史小论文。
答案和解析【答案】1、A2、D3、D4、C5、(1)不同点: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一五计划以重工业为主;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新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2)论文要点:角度一: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一五计划以重工业为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模拟题: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模拟题: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A.与《共同纲领》性质充全一致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11.2019年8月13日,浙江省下达《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通知,标志着该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
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
假如将上述事实写成新闻报道,你认为能够用到的关键句子是()A.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D.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1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A.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B.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C.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D.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13.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
”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4.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A.人民民主原则 B.社会主义原则C.国民平等原则 D.依法治国原则15.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
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拓展练习 岳麓版 必修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拓展练习
1.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的政策是()
A.自愿互利 B.全部没收
C.赎买 D.劳资两利
[解析]在改造的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有利于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答案]C
2. 从“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应吸取的教训是()
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②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结合政治上所学知识和中共所犯错误,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 A
3. 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
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
以下四种意见,惟一正确的是()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厂长
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思路解析] 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不但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还要把他们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还要向他们学习技术和业务等。
[答案] D。
【VIP专享】2014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复习测试卷:第22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山东专用)Word版含解
第22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 1.1953年中共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
A.社会主义现代化B.农业合作化C.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D.科学技术现代化解析 本题考查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一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简称。
答案 C2.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解析 本题涉及的考点是建国后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考查学生理解和获取图文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三幅图分别对应“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变迁中农民最终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土地的所有权没有变化,仍然归集体所有。
土地的用途及规模改变较小。
答案 A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答案 A4.下图为《黑龙江省公私合营企业股票证》,图中的公章为“公私合营东华印刷厂”,发证日期为“1956年11月15日”。
当时国家颁发此凭证的目的是( )A.打击不法商人,整顿经济秩序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C.对私人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发展多种经济,促进经济恢复答案C5.1952年7月,在陈云的主持下,“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
该计划书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156项工程)。
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被称之为“中国工业化奠基之役”。
关于该计划的制定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将国家安全放在首要地位B.充分考虑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实际情况C.既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地区布局平衡D.其不足之处是一切以重工业为核心而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解析 “一五”计划在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把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同时进行,既发展了重工业,又兼顾到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文练习答案 岳麓版 必修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文练习答案一、解析与探究解析:本题补充了教材中没有的材料,帮助我们深入探究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认识它的积极意义。
在评价农业合作化时,可以依据辩证的观点,查找资料,打破教材单纯讲述积极作用的局限,一分为二地评价。
参考答案:土改后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的脆弱和分散不利于技术的更新和稳定发展,规模小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农民的贫困又使他们很难保证土地所有权,因此农业合作化的动因是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在农村确立了集体所有制,有助于生产技术的更新和规模的扩大,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但是合作化后期也出现过工作过粗过急和违反自愿原则的问题。
二、自我测评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收归国有是苏俄等国的一般措施,我国的政策是改造中的伟大创举,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和手工业改造的措施。
答案:②2.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历史进程的概括和总结。
概括时注意突出两个重点,一是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始,即“一五”计划;二是计划经济的基本确立,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参考答案: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国家制定了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同时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对农业和手工业采取逐步推行生产合作社的措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逐步公私合营的赎买政策,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了。
3.解析:本题能力要求较高,考查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论概括与总结的能力。
总结时需要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进与曲折的史实进行提炼,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逐条分析列出。
参考答案:经验:经济的计划性有助于经济的稳步发展,如“一五”计划的制定为经济建设确定了目标;积极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如苏联;稳步推进社会变革,如三大改造中的三步走和赎买政策;及时纠正经济建设中的错误政策,如20世纪60年代的调整;合理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依据国情制定政策方针,实事求是,如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中共八大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同步练习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练习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合理调整工商业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解析] 建国之初.在国民经济中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存还没有完全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之前,这种经济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相比是落后的,但与个体经济相比,又是先进的。
它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对实现国家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还将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合理调整工商业,而不是对它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B2. 下列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其基本内容是一化三改 ②特点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③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④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惟一的经济基础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及对史实的准确掌握程度。
解题关键是正确掌握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述。
易错选③的原因是没有把“一五”计划的任务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有关内容区别开。
本题选C。
[答案] C3.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的是()A.重工业B.轻工业C.交通运输业D.农业和商业[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和分辨历史事实的能力。
只要对书本重点知识了解的话,很容易得出答案。
[答案] A4.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A.华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解析] 重工业项目以东北地区最多,如:鞍钢无缝钢管厂、第一汽车制造厂、飞机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都集中于东北地区。
[答案] C5. 20XX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C.峥嵘岁月千年局变中国新生伟大转折继往开来世纪跨越D.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伟大转折中国新生世纪跨越继往开来7.《巍峨与卑微:太阳神坛下的祭牲》中载:刘少奇在一次批判大会后从怀里抽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说:“……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严厉制裁的。
”刘少奇用《宪法》维护自己权利的依据是()A.《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B.《宪法》是由人民制定的C.《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D.《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8.1966—1976年间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当时正在进行()A.社会主义改造B.“大跃进”C.“文化大革命”D.人民公社化运动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说……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
随后,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之为“内阁总理”的周恩来马上开展工作。
这一史料说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A.推动解放战争发展B.由乡村转移到城市C.恢复和发展生产力D.筹建新中国的成立10.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
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A.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B.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C.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11.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最主要在于()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B.防止教条主义的个人崇拜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12.“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
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
”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A.《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3.“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
2014-2015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课后知能检测试题(新版)岳麓版
【非常学案】2014-2015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课后知能检测试题(新版)岳麓版必修1一、选择题1.右边图示教材最有可能出现在我国( )A.中华人民某某国建国初期B.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C.十年“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析】图中人物为“文革”时期佩戴红袖章的红卫兵,右手拿着“红宝书”,从这些信息可判断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 C2.“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
这反映当时( )A.某某法制遭到严重破坏B.政治协商制度被抛弃C.多党合作制度一度停止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断【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被停止,说明我国的某某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答案】 A3.“今年的五月十六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四十多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了。
它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超越了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
”导致此浩劫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B.反党集团的推动和利用C.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D.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推动【解析】分析材料“浩劫”指“文化大革命”,根据所学,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把在社会主义社会一定X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这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思想方面的主导原因。
【答案】 C4.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坚持并加强社会主义某某与法制建设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文革”最大的教训就是某某和法制遭到践踏。
【答案】 A5.新时期我国某某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 )A.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B.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C.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实行基层某某选举制度【解析】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我国某某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新岳麓版历史必修2提高练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能力达标检测(十八)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这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
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A.重工业基础雄厚B.中共八大方针的指导C.“一五”计划的实行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2.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个体经济则由72%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
这主要是由于()A.我国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B.“一五”计划取得突出成就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个体经济不符合中国国情3.198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一个几亿人口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其中“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指()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如图是某同学在网上查阅资料时发现的上海求兴机器厂的公章红印。
依据图片中的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处于()A.中华民国成立初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大跃进”运动时期D.国有企业改制时期5.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这是因为中共八大()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6.1958年5月27日,村民阿牛在日记中写到“广播里面说全村的人都要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最新理论指示”。
是因为当时正在()A.开展“三大改造”运动B.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C.庆祝“一五”计划超额完成D.庆祝“八大”胜利召开7.“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4-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练习同步练习(含解析) 岳麓版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4-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练习同步练习(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2·开封)毛泽东认为,只有把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才能提高生产力。
因此,他提出“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
这反映出毛泽东( ) A.在经济恢复工作中,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B.在所有制结构上,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C.在变革私有制上,主张采取强制措施D.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主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答案】B【解析】两个“绝种”实际上是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私有制,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2012·衡水)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这说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 ) A.只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化B.农业的社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条件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D.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先完成农业集体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农业实现社会化对巩固社会主义的决定作用,进而可推知当时已经认识到旧有的生产形式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C项符合材料。
A项土地与农业社会化问题、D项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问题都未在材料中反映,排除。
3.(2012·云浮)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业98.7%的户、98.8%的职工、99.5%的产值和私营商业82.2%的户、85.1%的从业人员、93.3%的资本额实现了公私合营,这说明中国基本完成了( )A.社会主义工业化B.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D【解析】由1956年提示可知,材料体现了三大改造,而户、职工、产值、从业人员、资本都是工商业的参照指标,所以应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同步练习1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练习目标解读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前提,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脱离实际的政策,社会主义建设也经历了曲折,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通过本课学习,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
经验教训: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
重点: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的决策难点: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课堂大检查一、选择题:1.(原创)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不正确的是:A.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B.为工业化的实施提供了条件C.工业化建设提上了日程 D.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2.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后者服从于前者 B.建设中两者同时进行C.前者为主体,后者喻为两翼 D.后者先于前者完成3.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错误的是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C.暂时不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和农业D.有步骤的促进三大改造4.(原创)“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
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学校、工厂、机关。
农村、军队……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日夜苦战。
全国城镇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
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③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④经济建设成就瞩目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5.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述错误的是A.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的变化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6.(2005浙江五校1月模拟)新中国建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练习与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练习与解析思路导引1.1950年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了()A.农村合作社经济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农民个体经济解析:1950年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答案:D2.下列关于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后者服从于前者B.建设中两者同时进行C.前者为主体后者喻为两翼D.后者先于前者完成解析:总路线的特点就是工业化和改造同时并举,因此是两者同时进行。
答案:B3.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错误的是()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C.暂时不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和农业D.有步骤地促进三大改造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不发展其他行业,还强调了处理好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
答案:C4.从建国到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A.由经济残破到国民经济的恢复B.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经济C.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D.由农业国到工业国解析:从1949年到1956年,我国经济经历了恢复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两个阶段,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答案:B5.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与此相关的经济因素有()①合理调整工商业②“一五”计划的正确决策③中共八大④三大改造的完成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②④解析:“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正确决策、中共八大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B6.下列对1956年中国社会重大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关键是土改使土地归谁所有←根据总路线的特点来回答。
←对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正确理解。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根据事件的时间来判断。
完成来判断。
←阶级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改造。
←首先判断材料现象的时代和具体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1953年中共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社会主义现代化B.农业合作化C.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D.科学技术现代化解析本题考查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一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简称。
答案 C2.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是建国后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考查学生理解和获取图文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三幅图分别对应“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变迁中农民最终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土地的所有权没有变化,仍然归集体所有。
土地的用途及规模改变较小。
答案 A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答案 A4.下图为《黑龙江省公私合营企业股票证》,图中的公章为“公私合营东华印刷厂”,发证日期为“1956年11月15日”。
当时国家颁发此凭证的目的是( )A.打击不法商人,整顿经济秩序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C.对私人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发展多种经济,促进经济恢复答案 C5.1952年7月,在陈云的主持下,“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
该计划书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156项工程)。
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被称之为“中国工业化奠基之役”。
关于该计划的制定表述不正确的是()。
A.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将国家安全放在首要地位B.充分考虑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实际情况C.既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地区布局平衡D.其不足之处是一切以重工业为核心而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解析“一五”计划在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把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同时进行,既发展了重工业,又兼顾到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
答案 D6.河南人民出版社曾出版了《西平和平社“大卫星”飞上天,丰产亩小麦亩产七千三》一书,下面对该书中的农业生产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A.原因是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东方红一号”带回了优质粮种C.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大面积推广的结果D.提供的信息不准确,因为当时“浮夸风”盛行解析据《西平和平社“大卫星”飞上天,丰产亩小麦亩产七千三》可以判断这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时期的情景,由此可以得出这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的“浮夸风”的表现,因而材料提供的信息不准确。
答案为D。
答案 D7.1958年12月,赫鲁晓夫在同美国参议员汉弗莱谈话时说:“公社制度今天对俄国是不适宜的。
无论如何这个词是用错了,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选用了这个词。
”“中国人选用了这个词”是由于()。
A.向苏联学习B.完成“一五计划”C.犯了“左”倾错误D.文化大革命的推动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由材料中“1958年”这一时间信息可以判定“公社制度”是指人民公社。
1958年,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因而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C8.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从材料中的口号可以判断它出现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这不能说明②④,故可排除。
答案 C9.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口号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它其实是穿着文化的外衣来表现政治的内涵。
用口号来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
据你推测,与图片中的口号相关的是( )A.建国初期,经济凋敝B.土地革命,国家稳定C.人民公社,信心膨胀D.改革开放,国人自信解析从材料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超美”“超英”可判断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与其相关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C10.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解析该杂志发表于1958年11月,封面内容为水稻放卫星。
从中可知信息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盛行,故A项正确。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分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73、1970年,故B、C两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11.新中国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可说是重农主义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等,都是他提出来的。
然而“文革”期间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粮荒”。
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还会出现“粮荒”的原因不包括( )A.计划经济体制影响B.“文化大革命”冲击C.人民公社体制束缚D.“大跃进”运动开展解析“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1960年,“文革”是1966~1976年。
答案 D12.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以下成为“后来者居上”直接表现的是()。
A.社会主义的改造运动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开展“反右倾”斗争D.在全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解析“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反映的是毛泽东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所以应该选择B项。
A项时间在1953~1956年,而且是正确的;C项发生在1959年,D项时间是在1966年。
答案 B13.1966~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如下表所示(部分)。
阅读下面的表格,指出导致后两年经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B.国际形势紧张,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备战C.“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D.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解析“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使“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使工业总产值和国家的财政收入骤减。
答案 C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解析在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来还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导致左倾错误泛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到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 C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解放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和连年战争的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
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
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
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
材料二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材料三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
(2)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中所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
为扭转这种局面,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3)材料三中的票证反映我国当时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票证制度的原因。
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工农业生产下降”、“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巨量投机资本”、“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来概括建国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
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的表格信息及相关史实,概括回答。
第(3)问,结合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概括回答。
答案(1)原因:工农业生产下降,国家财政基础薄弱,投机资本造成市场不稳。
危害:造成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的巨大困难。
(2)情况:农副产品产量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业生产。
努力: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3)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原因: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短缺。
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
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
……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材料二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材料三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2)材料三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3)为纠正材料三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2)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就: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