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同时,教师还需注重课后反思和评价,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模糊,对物质性质的描述不准确,实验操作技能有待提高。此外,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对实验充满好奇,善于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则对理论知识更感兴趣,善于思考和总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通过课后实践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激情。
2.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⑵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⑵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学过程】主导活动主体活动设计意图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

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

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

演示实验: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

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过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再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3] 演示[实验1—4]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描述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过前两年的化学学习后,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应用和深入理解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此时,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善于观察和思考。因此,针对这一学情,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语言: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等方面的变化,不改变物质的本质。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性质上发生的变化,会生成新的物质。
2.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示、表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特点。
3.学生互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
(三)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互动:学生积极发言,总结所学知识,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列举出生活中至少5个物理变化和5个化学变化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判断依据。
2.完成课后练习题:参照教材第XX页,完成第1-5题,重点关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针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教学设计将围绕上述目标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培养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物质性质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物质的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 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类型。

2.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关系,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讲解等教学方法,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 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5.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关系。

6. 巩固知识,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盐酸、硫酸铜、氢氧化钠、酚酞等。

3.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动画等。

4. 教学参考资料:教材、教案、实验指导书等。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区别。

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反应过程,理解物质变化中产生的现象与本质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此外,通过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是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及其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识别。

难点在于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化学原理,尤其是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教学时应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并辅以图示和模型加深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教材、实验器材、教学课件等。

教材需准备初中化学教材及相关辅导资料;实验器材包括用于演示物质变化现象的试剂、烧杯、试管等实验器具;教学课件应包含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点、图片和动画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还需准备好足够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实验教学的安全进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程的开始,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铁生锈、水的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接着,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知识讲解1. 物质的概念与分类教师详细解释物质的概念,即物质是具有特定组成和结构的客观存在,包括纯物质和混合物。

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和区分这两者。

2. 物质的性质讲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等;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3. 物质的变化阐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区别。

物理变化主要指物质的状态改变,而化学变化则涉及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

教师可举例说明两种变化的区别,如水蒸发和水的电解过程。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1.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物质性质的概念和分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利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第二章: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2.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第三章: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3.2 教学内容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物质性质的特点和表现记忆和理解能力的培养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特点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第四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和技巧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4.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和分组实验法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利用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5.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和评价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小组分享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通过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利用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第六章:固液气体物质的变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6.2 教学内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变化特点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7.2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概念、原理和判断条件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第八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方法和计算技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8.2 教学内容溶液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溶液的稀释方法及其计算技巧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方法及其计算技巧利用练习题和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第九章: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9.2 教学内容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点中和滴定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固液气体物质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10.2 教学内容固液气体物质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的学习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和评价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10.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小组分享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通过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利用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第十一章: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基本反应类型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反应类型的特点和区别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1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及其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和区别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1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基本反应类型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不同反应类型的特点和区别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第十二章:有机化学基础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1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十三章:生活中的化学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3.2 教学内容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1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十四章:实验安全与环保让学生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14.2 教学内容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方法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1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方法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的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基础、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15.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的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基础、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的学习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和评价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1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小组分享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通过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利用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的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基础、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等方面的内容。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定义。

物质变化和性质的例子。

1.3 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观察,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兴趣。

使用图表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第二章:物质的物理性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密度等。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定义和例子。

物质物理性质的观察和描述方法。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物理性质的变化。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物质的变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定义和例子。

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的过程和特点。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物质的化学性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化学性质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定义和例子。

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化学性质的变化。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质化学性质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和特点的总结。

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建议。

5.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和特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
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和分析身边物质的常见变化,实现对概念的认识的转变。

2.通过物质变化的相关实验,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感受化学
实验基本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行分析和判断,感受化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

2.通过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体会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区分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六、实验准备
试管、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烧杯、铁架台、研钵、镊子、药匙、玻璃片、集气瓶、胆矾、石灰石、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水、澄清石灰水等。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的特征
特征: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昧、
状态、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
性、碱性、毒性、稳定性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概念,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材中提供了小实验进行证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初中化学的学习者,对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理解可能较为模糊。

他们对实际的观察和实验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通过小实验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实践。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概念,能够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数据整理和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关注环境保护意识,科学诚信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概念,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2.教学难点:通过小实验进行证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3.突破方法: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小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导入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实践学习法。

六、教具准备实验材料:燃烧器具、试管、盖子、小方糖、蜡烛、镁带、酸性溶液、碱性溶液等。

七、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质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何区分它们?”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概念,它们区别在哪,用小实验进行证明首先,通过简单的定义概念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强调其区别。

然后,进行小实验:(1)取一枚小方糖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小方糖发生溶解,产生气泡。

解释这是化学变化。

(2)取一块蜡烛,点燃后放置在试管中,观察氧气与蜡烛燃烧,解释这是物理变化。

通过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特征。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概念,它们区别在哪,用小实验进行证明首先,通过简单的定义概念解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强调其区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但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尚需提高。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容易局限于表面现象,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性质:如燃烧、腐蚀、氧化、还原等。
3.实践应用:讲解如何运用物质的性质解释实际问题,如灭火器的原理、铁生锈的原因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讨论主题:针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性质的应用等方面,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3.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4.汇报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答疑解惑: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 环节2】 科 学探 究、挖掘 信息 :初 步感 知物质的各种变 化 以及它们的特点 。 【 环节2 】 说明教法 ,指导学法 【 教学 内容 】 通过对 学科特点 的分析 ,指出本课 题的研 究 方法是实验 探究法 ,并对 学生进行 必要 的学法指导 ,指导 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观察。
【 环节6】 强化练习、提升概念 【 教学 内容 】 通过练习 ,将学生获得 的概念进行提升 【 活动设计 】 完成下列练 习,判断下列变化 的类型 :( 啪 【 活动 目标 】引导学生对变化 的类 型以及变化 的特征进
行分析 ,进一步的提升对概念 的理解 。
【 媒体 使用及分 析 ( 交互式 电子 白板使 用功能 )】 利 用 课件 ,展示 图片 ,使 物质的变化更 加形象生 动 ,加深 对物理 变化 和化学 变化的定 义和概念 的理 解 ,并将 其应用到 判断物 质 的变化 中去 ,同 时利用物质 的变化 ,又将 判断物理 变化 和 【 活动设计 】1 、讲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 化 学变化 的实质提升 ,使 学生 明确 判断物理 变化和化 学变化 学 ,因此 ,本 节课我们采用 实验研究 法进行 研究 。那 么 ,如 的根本依据 。 何进行实验研究呢?如何观察 实验 呢? 【 环节7 】 强化训练 、提升概念 2 、展示 实验 前 、实验 中 、实 验后需 要 观察 的现象 和 内 【 教学 内容 】 通过练 习 ,总结 出化 学变化的特 征 ,以及 容: 判 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 据 实验前 :关注物质的颜 色、状态 、光泽 、气味 、硬度等 【 活动设计 】 通过对以上化学变化的判断,化学变化的 实验 中 :关注物质 的变化 ,发光 、放 热 ,以及反 应的条 特征是什 么呢?如何 判断物 理变化 和化 学变化?化学 变化 的 件 ,如加热 、点燃等 特征 :1 、生 成其 他物 质 ;2 、伴 随有能 量的变化 。判 断物理 实验后 :关注反应 生成 的物 质的颜 色、状态 、光 泽 、气 变化和化学变化 的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味 、硬度 等 【 活动目标 】 引导学生从分析中找出化学变化的特征以 【 活动 目标 】 通过 学法 和教 法指导 ,引导学生 明确学 习 及 判断物理 变化和 化学变化 的依据 , 进 一步提升概念 的理解 的方法 和学习 的内容 ,使得学 习更具有 目的性 ,使学 生 的效 和 应 用 率更高。 【 媒体使用及分析 ( 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功能 )】 利用 【 媒体使用及分析 ( 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功能 )】 利用 课件 ,展示化学变化 的特征 以及判断依据 笔功 能将 观察 的要点 进行强化 ,从而使 学生对科 学探 究 的观 【 环节8 】 信息提炼、总结延伸 察更准确 。 【 教学 内容 】 总结与延伸 【 环节3 】 科学探究 、挖掘信息 【 活动设计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 教学 内容 】 进行 实验 ,获取信息 :将学生 分组 进行 实 在进 行化学研 究时 ,我 们经常采用 的方法是 什么 ?在进 验。 1 、水受 热蒸 发;2 、粉笔 的研磨 ;3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 行研究使 , 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酸铜溶液反应 ;4 、蜡烛燃烧 。 【 活动目标 】1 、总结延伸,加深巩固 【 活动设计 】 通 过学生对 物质变化 进行 的探究 ,并将所 2 、指导总结研究方法 和学 习方法 ,为后 续的学习进行 指 得的实验 现象记 录在学案上。 导

人教版(2024)-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化学

人教版(2024)-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化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作用。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帮助学生建立变化的观念,认识到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同时理解变化中的平衡和稳定性。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建立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模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课前解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性质的分类还需要系统学习。

三、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别。

4.能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教学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五、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和药品,如蜡烛、镁条、稀盐酸、石灰石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学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如冰融化成水、铁生锈、木材燃烧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展示了很多变化,你们能说说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首先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物质的变化。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物理变化的概念。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玻璃破碎等。

讲解物理变化的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联系及运用。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神奇的“化学”【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

合作探究探究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

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探究实验实验及装置变化前的物质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水的沸腾液态的水液态水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液态的水无(2)胆矾研碎块状的胆矾蓝色块状固体被研碎成粉末粉末状的胆矾无(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粒状石灰石等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课堂讨论变化前观察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2)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1)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2)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1)有几种物质生成(2)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实验(1)、(2)]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知识拓展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生动的实验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逻辑性强,从定义到特征,再到实验验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

二、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

然而,对于物质变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性质的准确判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特别是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物质性质的判断等知识点。

此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并描述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doc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doc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会判断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

2.能够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应用。

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水平,并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得出准确的结论。

2.物质的性质和物质和变化之间的区别。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课题引入】请同学们首先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都哪些教学设备?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同学们所回答的这些都是物质,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物质的,人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盖房的木料、织布的棉花、制造汽车的钢铁、农田施用的化肥等都是物质。

世界上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物质,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下面我们就来观察几个变化,看看有什么不同。

【演示】实验一、水的沸腾实验二、胆矾的研碎。

实验三、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实验四、石灰石和盐酸反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实验的方法;实验前后分别应注意的事情。

理解各物质的状态,颜色等的变化。

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学会由现象分析本质。

【比较】实验后,引导学生填写下表:(见课本)【问题】1.总结两变化的重要特征2.物质在变化前后的种类变化【指出】水变成水蒸气仅仅状态的变化,胆矾仅仅由块状变为粉末而物质本身没有变化,但另两种却是有新物质生成。

【板书】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他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板书】2.写出化学变化的反应式(文字表达式):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提问:1.两变化有什么区别吗?请例举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这两种物质变化形式很多时侯不易区别。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变化及其表现形式。

2.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4.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

2.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沉淀、气体的生成及其特征。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提问法: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

3.案例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4.图像法: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形象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物质的化学变化1.导入(10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个鸡蛋的实物和一个空气球,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发现鸡蛋和气球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气球会放大?”引导学生思考。

2.概念讲解(15分钟)a.老师通过示意图展示物质的化学变化,解释化学反应的概念及其特点。

b.引导学生猜测鸡蛋和气球之间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什么气球会放大。

3.实验探究(20分钟)a.布置实验任务:用一只空气球将鸡蛋装起来,观察15分钟后的变化。

b.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观察结论。

c.学生交流实验结果,讨论鸡蛋和气球之间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4.总结(10分钟)a.教师总结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b.学生回答导入问题:“为什么气球会放大?”并确立下一课时的目标。

第二课时:物质的物理变化1.导入(10分钟)a.老师通过展示一个冰块和一杯冷水,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发现冰块放在冷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变化后的冷水比之前的容易喝?”引导学生思考。

2.概念讲解(15分钟)a.老师通过示意图展示物质的物理变化,解释溶解的概念及其特点。

b.引导学生猜测冰块放在冷水中是否发生了溶解,为什么变化后的冷水比之前的容易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区分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仪器和药品: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纸。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2分钟)【引入】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等等。

【实验感知】(1)将纸揉成一团。

(2)将纸撕碎。

(3)将纸点燃。

【提问】:上述变化有什么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本节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板书课题)。

学生倾听、思考。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

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新课讲授(26分钟)一、物质的变化【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3.对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质变化,能作出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

4.能够初步区分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过程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会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

教学难点: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课型:新授课
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内容: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师导入新课】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用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

各种物质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等。

谁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生】倾听、思考、举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教师演示】实验1-1,1-2,1-3,1-4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实验完毕后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来描述: 1.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 2.反应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3.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学生】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了解变化的基本特征,学习观察实验的方法。

培养科学观察的能力、规范表达。

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教师提问】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结果并回答: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
【教师讲解】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归纳】 1.物理变化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
【设计意图】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归纳,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提问】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师讲解】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学生】2.识记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特征并举例
【展示】图片: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学生】观看图片,认识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教师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演示文稿】课本第10页1、2,逐题提问
【学生】口答,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知。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锈,铜能生铜绿,碳在空气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学生】理解记忆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学生】举例
【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学生】倾听记忆、理解。

自学课本中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教师演示】实验1-5
【学生】观察现象,尽可能多的描述物质的性质。

并试着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理解及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及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教师】举例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
【学生】结合P9最后一段实例理解。

【课堂练习】出示POWERPINT演示习题:课本10页3
【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
【教师归纳】变化描述的是过程,性质描述的是物质本身的一种“能力”,是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能、是、会、可以、难、易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两者的本质区别。

另外,要能初步区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可通过多做一些练习,理解巩固。

布置作业:课本10页1、4
板书设计: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例:
2.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例: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锈,铜能生铜绿,碳在空气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3.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例如:
三、变化与性质区别
变化描述的是过程,性质描述的是物质本身的一种“能力”,是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能、是、会、可以、难、易等。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