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知什么

合集下载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文库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文库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

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

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

不是老童是老圣?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

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

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

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

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

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

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

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

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

“二十”无暇?当然不是。

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

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

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噯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

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

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

解读孔子的三十而立

解读孔子的三十而立

解读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

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

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说完五十,再说六十。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

二十为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典故

二十为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典故

二十为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二十,弱冠吧,不过孔老先生没有说过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是什么呢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是什么呢

答:“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展开全文孔子在《论语.为政第二》中有一段自述,讲他一生学习、成就的过程,共分为六个阶段:“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经常挂在嘴头上,但如果让你讲出它的含义,可能就讲不明白了。

下面就为大家简单分享一下这段话的意思,有不妥之处,还望多多批评指教。

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说他从十五岁开始,就向往圣贤之道,有志于求学了,这里的学,是《大学》的学,是大学之道。

孔子在十五岁就立下这样的志向,希望明明德于天下,能真正成为圣人,利益社会,利益大众,使天下大同,世界和谐。

二、三十而立。

立的是什么?不是赚钱了,买房了,开公司了,不是世俗人讲的这些,而是指圣贤人的事业,也就是道德学问这方面,到了三十岁以后,就已经成立了。

十五岁有志于学的时候,就好比一颗小树苗,到三十岁的时候,就长成根深叶茂,禁得起外面风雨考验的参天大树了。

简单地说,就是他学成了,可以出山了,学习圣贤的志向,不会被外境环境动摇了。

三、四十而不惑。

到了四十岁,就到了不惑之年。

什么是不惑?就什么事情都看明白了,心中没有什么可疑惑的了。

到了这个年龄,已经没有年轻时那么有棱有角了,虽然依然讲究原则,但也懂得权变之道,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了。

四、五十而知天命。

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间是干什么的,应该去做什么事业。

我们很多人可能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来世间到底是干什么的。

孔子知道,干什么呢?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不但知道,也真正做到了。

所以后人赞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五、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到了六十岁,孔子的听觉更灵敏了,而是说任何人讲的任何话,他都能完全听得进去了,都能完全明了人家的意思了,没有执着和分别了。

这个能力就不简单,我们一般人就做不到耳顺,别人夸奖我们,就沾沾自喜,别人批评我们,就听不进去了。

三十而立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三十而立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三十而立
【原文】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五十而知天命(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

” (《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
(1)有:同“又”。

(2)惑:迷惑。

(3)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逾矩:逾,越过,超越;矩,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时不被外界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够听得进去并能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


【评析】
孔子自述了自己的一生,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少年时学道,志在此而不厌;青年时能自立于此道,立于道而不移;壮年时心智清明不迷不惑;知天命者已穷尽其理;耳顺之人所闻皆通;心欲所为不逾矩则已在道中。

孔子告诉我们,人生修养要达到某种境界,并非一朝一夕所成,要循序渐进,要穷尽一生。

孔子还告诉我们,道德修养的提升是将思想、行为都同化于道的过程,最后才能完全溶于道中。

【延展】
1、孔子说“四十不惑”,看看我们“惑”在何处?怎么能做到不惑呢?
2、你怎么看待天命呢?人定胜天成不成立?
3、要做到“耳顺”,得具备怎样的个人修养?。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一百期颐;“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十为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典故

二十为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典故

二十为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xx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二十,弱冠吧,不过xxxx没有说过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xx: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xx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xx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原⽂⼗岁不愁、⼆⼗不悔、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古来稀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独到的视⾓审视⼈⽣百态,他们喜欢⽤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指点江⼭、世态。

⽐如对⼈从⽣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都喜欢引⽤古训:⼗岁不愁、⼆⼗不悔、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古稀、⼋⼗耄耋。

九⼗是什么?九⼗⽼童呗。

你看凡年逾九⼗的翁妪⼏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聋⼝拙、问南⾔北,上厕所忘拉裤⼦,出门不认⼉⼥,令⼈忍俊不⽌。

不是⽼童是⽼圣?⼗岁不愁:玩是⼉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

包括成年⼈因贪玩⽽⽆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没肺、游戏⼈⽣。

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

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则称之为顽⽯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

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

孩⼦们都是塑造出来的。

⼆⼗不悔:中国⼈喜欢讲⾃古英雄出少年。

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战沙场或激扬⽂字指点江⼭,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部分。

⽆怪乎伟⼈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年轻⼈朝⽓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上。

“⼆⼗”⽆暇?当然不是。

⼆⼗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勃,顽劣尚存,⾃谓热⾎,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

⽆论跌倒或撞的头破⾎流,总会⼀⾔蔽之:⽆悔。

再⽤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嗳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

如果因√⽽失去你,那我宁愿×⼀辈⼦——讲这话时⼀定不会想到,⽣命有限⼈⽣⽆常,少壮不努⼒⽼⼤徒伤苦。

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限的,那些⽼时⼀事⽆成、穷困潦倒的⼈,⼏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限的赌资任意透⽀⽽糟蹋了。

三⼗⽽⽴:⾃2000多年前⽼夫⼦说他三⼗即建功⽴业后,三⼗就成了中国⼈特别是⽗辈衡量男⼉(⼦孙)是否安⾝⽴命的度量衡。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古稀80耄耋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古稀80耄耋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古稀80耄耋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孩童时期称为“总角之年”。

女孩十三四称为“豆蔻之年”。

女子许婚要结发上簪,因为古代二十许婚者少,十五许婚者多,所以这一特点就用来称呼女孩十五岁,叫做“及笄之年”女孩十有六岁就被称为“破瓜之年”。

男子二十岁可以称为“弱冠之年”“而立之年“就指人到三十岁,”“不惑之年“就指人到四十岁,”“知命之年“就指人到五十岁,”“耳顺之年“就指人到六十岁。

”八九十岁被称为“耄耋之年”人到百岁可以称为“期颐之年”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在学也。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行,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字,音义皆同「又」字。

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

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

」《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

「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

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

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

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

」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

」刘氏《正义》:「立,谓学立。

」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

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

」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

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

立,守经也。

不惑,达权也。

」「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

「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是什么呢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是什么呢

答:“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解释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解释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是一句流传千年的古训,它概括了人生的三个重要阶段,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三十而立所谓“三十而立”,意味着在三十岁这个芳龄,一个人应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立身之地。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应该已经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开始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能力养家糊口,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三十岁也是一个人体力和精力处于巅峰状态的时期,正是一展身手、奋发向上的好时机。

在这个阶段,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四十不惑“四十不惑”意味着到了四十岁,一个人应该有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已经对人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应该能够理性地对待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对待自己的成就和挫折有清醒的认识。

四十岁也是一个人走向中年的时期,应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保养身体,追求身心的平衡。

三、五十知天命“五十知天命”意味着到了五十岁,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知道自己来自何处,要到何处去。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应该逐渐淡化对物质的追求,开始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并且开始为自己晚年的生活做准备,为子女的未来规划。

结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一句简洁而含蓄的古训,它概括了人生不同阶段的重要指导意义。

只有紧紧把握每个阶段的任务和责任,才能更好地度过人生的旅程。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不同的阶段,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句古训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这句古训的更深层含义,以及它对当代人生的启示。

我们要明白“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并非一成不变的规律,而是一个大致的指导方向。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经历不同,人们对这句古训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然而,这句古训所凸显的阶段性思考,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读书做学问,三十岁立身处事感到有把握了,到四十岁能通晓一切事理,不再有迷惑,五十岁知道什么是天命,做到了不怨天尤人,六十岁对听到的一切,能辨别真假、是非,不再感到违逆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也不会超越规矩法度。

“三十而立”为其第一个阶段,是指学有所得,无论立身、处世,都能按照当时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事,做到人际关系应付自如,就可以站稳脚跟了。

“四十而不惑”,是第二个阶段,是指对外界一切事物的是非、曲直、善恶、臧否、顺逆、安危、祸福等等都能以自己所学,通达事理本身,为人处世,不再冲动,不再愚蠢,不会被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是第三个阶段,是指纵使“而立”“不惑”,但世事纷纭复杂,人心不同其面,越是志向高,奋勉前行,越会遇到困难、厄境。

这些并非人力所能预知,也不是人力所能克服,就需要知天命之学。

天命,是指人生一切当然的道义与职责。

认准自己的信念,一切求诸己,尽其在我,犹如置身于“唯天知我”的境界。

孔子名言四十而立

孔子名言四十而立

孔子名言四十而立1.“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四十是什么意思四十指的是四十岁。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出自《论语·为政》。

原文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扩展资料: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论语·为政2.岁月随想岁月如梭,常常想起孔子的名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这句话含有太多的人生哲理,是中国人定位人生时间的坐标。

小时侯对于外部的世界,是好奇心强,什么都好奇,自已又找不到答案,万事都需要别人帮助,是一种外部依赖性心理。

老师说的,电视、电影里的、书上写的,都是权威的,是知识的来源地。

记得小时候,小朋友之间争论什么问题,常常是以“书上说的”为准,“书上说的”严然是尚方宝剑,是“金标准”。

到了“三十而立”,就可以确定自已的人生道路,可以立业了。

好奇心已经大大地减弱,对世界有个大体的把握,实际上是不需要太多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依赖少了。

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五十知天命

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五十知天命

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五十知天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追求完满人生的典范,尤其是三十以后。

那么,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的人生是怎么度过的呢?三十而立三十岁,是人的一道分水岭。

这个年龄段的人基本已经确立了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也应该能够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

而“立”就是能够站起来,成家立业。

立身,就是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包括思想修养、道德修养、能力修养和自我提升。

其中自强是立身之本,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立业就是确立自己的事业。

三十岁的人应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职业。

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一定的能力,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

立业是求生的手段,经济独立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历程。

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

当今社会激烈竞争,虽然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从人类繁衍的角度,这个岁数正为合适。

而且人到三十,多已明白了爱和责任。

家庭的意义是温暖。

立家,心灵才有了栖息的港湾。

至于立业、立家的先后,每个人视情况不同,不必刻意分先后,二者也更应该相辅相成。

四十而不惑四十岁,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年龄。

是一个可以洞察世间万物的年龄,是一个成熟的年龄。

这不惑,是清醒,是明白,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

对外,明白了社会。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内心应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对内,明白了自己。

就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把外在的东西变成了内心的能量。

四十岁的人,是最讲实际的年龄段的人,不应该再犯过多过错而走迂回的路了。

对自己,明白了责任。

四十岁的人最大特点是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他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对父母的孝心,抚养孩子的责任。

40岁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对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知什么?三十立什么?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

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我认为它应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

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

立身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立业,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

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本领,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

这是为生的必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会越来越高。

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尽到社会责任所必备的。

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

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我还认为三十岁立家已经不早了。

至于是先立业后立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每个人情况不同,也不必要分哪个为先哪个在后。

年轻人必须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三十而立是对年轻人的起码要求,可现实却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的距离,这当然和国人对孩子的溺爱及就业压力有关,这也是中国特色吧!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么?“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

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四十岁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对内,他明白了自己;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

对外,他明白了社会。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

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度就会越高。

四十岁的人,不再年轻,缺少了对社会那种幻想和迫切投身于社会中的激情。

生活的经历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稳。

挫折让他明白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体左右不了群体,那就必须正视它,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空想。

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对内,他明白了自己。

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

有理想,而不妄想;有愿望,而不奢望;有作为,而不妄为。

有理想,想是应该,但关键在打理,去实践;有愿望也可以,关键在于切合实际;有作为,关键在适度。

四十岁的人,是最讲实际的年龄段的人,人生走过一半,机会和机遇少了,不应该再犯过错而走迂回的路了。

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

四十岁的人最大特点是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他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抚养子女责任。

首先,他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不单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是必须尽到的社会责任。

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辛勤工作,才换来整个社会的进步。

其次,四十岁的人,其父母年龄都大了,作为四十岁的人,必须承担起赡养老人的家庭责任,尽心、尽力、尽早去尽孝。

还有,四十岁的人,子女都处在学习阶段,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为社会延续和发展所应尽的社会责任。

四十岁的人,是人生辉煌时期,也是为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时期。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么?“五十而知天命”。

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决定人类命运。

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天命”的观点。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因果报应,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别强求。

乐天知命,丝毫强求都没有,到五十岁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

不管这个说法对否,也不管还有多少说法,“天命”很简单,就是你该怎么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说白了就是人生观而已。

“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开来,指必然性或命运。

人生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大体基本轮廓依稀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应该不变了。

到了五十岁,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

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

三十岁时,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是跳跃式地上升,四十岁的人生轨迹到了高峰,五十岁的人生轨迹就相对平稳了。

如无特殊情况,很难再出现大的波动了。

五十岁的人,走过人生的大半,他们正处于人生最清醒的阶段,他决不会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现实。

而且还十分清醒地预测到自己的未来,会十分平静地工作和生活。

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

无论他从事的职业是什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专业水平、技术水平,还是经验、决策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诸方面都达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相当高的水准,可以说具有了一定的实力。

在经济上,经过二十几年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财力。

经过二十几年的磨练、有了丰富的阅历,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尽管每个人的实力、财力、能力有差异,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尽相同,但就每个人自己和自己纵向比较,五十岁时,这几方面应当说是处于高水平状态了。

五十岁的人,决不会再埋怨别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习惯了自己应扮的角色。

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

五十岁的人,还没到退休年龄,但也不是遥不可及,这时,都会想到要继续工作十年,还要尽到社会责任。

五十岁的人,其父母都年迈了,时常为老人繁杂、琐碎的生活杂事去奔波,因为他们还要尽到家庭责任。

五十岁的人,孩子正处于读书和就业的关键时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他们必须尽到当好父母的责任。

五十岁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责任,都油然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不敢有任何懈怠,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

五十岁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阶段,成功和辉煌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时常伴有一些压力,但他们都能很坦然地面对,因为他们了解了社会,他们更知道自己!六十耳顺,看透了什么?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生气,心里依然平静。

胡适说:耳顺是能容忍“逆耳”之言,听“逆言”不觉得“逆耳”。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这个岁数,不管听到什么言论,遇到什么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动,冷静地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绪顺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律。

学会不暴躁、不气馁、不悲伤、不退缩,达到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境地。

我认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

六十岁,可以说,就到了或者说是接近了这种境界。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

人生就是三个时期:从出生到走向社会之前,是学习各种知识,学习本领,学会做人,这大约到二十岁左右为一个阶段,我称之为生长期;二十岁左右工作到退休,这四十年左右是工作阶段,为社会做贡献,为家庭做贡献,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我称之为贡献期;从退休起,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到以家庭角色为主,享受养老金,享受子女的抚养,我称之为收获期。

六十岁的人,明白了这些,就乐于接受这个现实,他们清楚知道,每个年龄段的人就应该有那个年龄段的人应有的生活。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

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决定和影响着生命,所以六十岁的人,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健康快乐地生活,不但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是对社会一种贡献,起码可以减少医药资源的消耗。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大于向社会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

在工作时,所从事事业中的角色,决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退休了,相应的角色也变化了,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变成以家庭角色为主了,把原有的角色还给了社会。

例如,你工作时是什么处长、科长、主任、工程师、教师、医生……退休了,就一个称呼:退休人员。

至于利,你退休后的养老金必然少于在岗位时的薪酬,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财产,当你离开人世时,也都留给子女了。

唯有身体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别人替不了,你健康快乐,别人也左右不了。

六十岁的人,经历了岁月的打磨,经历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迹,成就的却是自己丰富的阅历、涵养、修养。

六十岁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脚步慢了,却可以细细品味人生,欣赏人生旅途中各种景色,享受于向社会提供自己辛勤劳动后的成就感中,享受于无忧无虑的轻松生活中,享受于品味酸甜苦辣的回忆所带来一番别致感觉中。

六十岁的人,是人生的晚秋,但只有晚秋才有它与众不同的风采!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应该怎样去做?七十从心所欲,很简单,就是顺从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很重要的是后面的三个字:不逾矩,得不违反规矩,那么,应该怎样去做,我认为应该是: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从心所欲要不逾矩。

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

对外界,没什么抱怨了,养老金多少不计较,孩子是否常来不在乎。

对物质生活没过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够住就可以。

对自己,有兴趣的事,就去做,对别人的看法不顾忌,对身体的衰老不惊慌,对死亡不恐惧,一切顺其自然。

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

面对生活各种遭遇都坦然面对,遇到高兴的事,不过度兴奋;遇到悲伤的事,要尽快摆脱伤感;遇到失意的事,不计较,甚至对疾病的伤痛也能坦然面对,默默承受。

总之,不管是遇见什么事,都是保持从容安定的心理状态。

从心所欲要不逾矩。

从心所欲并不是什么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规矩,对哪些事要合乎规矩呢?我认为就是三个字:情理法。

一般来说,违法的事,谁也不会去做,如何讲情讲理,倒是应该注意的。

和老同志、老同学、老朋友之间,在家庭内部之间,要多讲情少讲理。

甚至在家庭中就只讲情,别讲理了:没有什么谁对谁非了,老两口相伴健康地度过余生,就是幸福了。

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事,那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你感兴趣,只要你高兴,只要你快乐就行。

有人说:六十岁的人,当官不当官的一个样,七十岁的人,有钱和没钱的一个样,这话有一定道理。

七十岁以后,人人一个样,都是追求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保证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别追求高寿,要追求高生命质量,高的生命质量,才是完美的人生。

人在旅途,七十岁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前七十年已经度过,七十岁以后,又是新的起点。

总把自己放在人生旅途中,就会感到来日方长,就不会感叹自己年老力衰来日苦短了,就会高兴过好每一天。

向前看,新的一天,总会有新的生活内容,也总会有新的快乐,你就会看到生命的一份希望和念想,记住来日生活的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