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人际交往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docx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互动理论的应用.doc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互动理论的应用作者:高建凤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5期[摘要]人际互动是人类社会活动与社会交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人际互动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应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际互动关系的构建,人际互动目标的确立、人际互动模式的选择、人际互动缺失分析和人际互动策略的选择等是最为重要的方面,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人际互动关系价值构建[作者简介]高建凤(1970- ),女,山东青州人,枣庄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山东枣庄 277160)[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3-0075-03在人类社会中,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的获取和彼此的信息沟通,而信息的获取、沟通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彼此信息互动的过程实现的,互动越充分、频率越高,获得信息的机会就越多,信息沟通的效果越明显。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互动理论应用更有其特定的价值。
当前,深入研究和实践人际互动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人际互动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人际互动”是人与人之间在语言、行为、活动中的相互交流、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是一种以社会关系为背景的动态的人际活动。
人际互动的理论就是有关人际互动关系建立、协调的观点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思想发生转变的工作,首先需要对工作对象进行基本情况的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信息获取,通过信息的获取而探知工作对象的观点、倾向,从中分析和找出其缺失之处,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另一方面,互动可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者向学生发送信息,即应有针对性地根据工作对象的自身状况,通过与之交流互动,向其传达(灌输)导向观念、信息,最终对其施加教育影响。
人际交往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际交往 实践 中引导 大 学生树 立 正确 的人 生观 、 值 观 , 养 大 学生核 心价 值 体 系, 价 培 有助 于提 高大 学 生 的 思想 政 治素质 , 有利 于构 建 温馨 、 和谐 校 园 , 利 于培 养 社会 主 义 的合 格 建 设 者和 可靠接 班人 。其人 际 交往 方 式 有 和 策略 可对 大学生 思 想政 治教 育 工作 者解 决 实 际问题提 供 现 实途径 。
确 的世 界 观 、 生 观 和 价 值 观 , 高 大 学 生 的 思 想 政 治 素 质 , 应能力强 、 人 提 满足社会需求 的新 型当代大学生 , 正是高校 思想政
将大学 生培养 成合格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事业 的建设 者 和 治教育工作总 体 目标的具体体现 。 接班人 。 …这 一总体 目标成 为衡 量高校 思想 政治 教育 工 作成 功与否 、 质量高低 的标准 , 但是 总体教育 目标不 是抽 象概 念 ,
鉴于此 ,高校思想政 治教 育 就不 能在 教育 理论 、 体措 具
化的灌输 、 说教模 式 , 必须 以大学生 为 中心 , 针对 其情 感心 理 施 内加以封闭地思考 , 应将总体 目标 与人 际交往能 力结合起
微信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群组讨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案例
总结词
微信群组讨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讨论和思考。
详细描述
通过建立微信群组,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线上讨论和交流,引导大学生围绕某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展开讨论。 同时,可以通过在群组中分享相关的学习资料、新闻报道等素材,丰富讨论的内容和形式。此外,可以利用微 信的即时通讯功能,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和反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01
02
03
教育方式单一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方式单一,以课堂教育 为主,缺乏创新和吸引力 。
教育内容枯燥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 际应用和案例分析,难以 引起大学生的兴趣。
教育效果不佳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教育效果不佳。
微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微信融入大学生
04 思想政治教育的 效果评估与改进
建议
效果评估的方法与指标
方法
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专家评估等多种方 式进行综合评估。
指标
评估指标包括教育效果、传播效果、用户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考虑短期 和长期效果。
改进建议与未来展望
改进建议
加强内容审核与管理,提高信息质量;加强用户教育与培训,提高用户参与度; 建立相关政策与法规,规范微信使用行为。
未来展望
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升级与普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加便捷高效;同时, 微信也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拓展教育内容和形式。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微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 体,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潜力。通过合 理利用微信的功能和资源,可以增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人际环境
案例二
通过改善校园人际环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在交往中共同进步。
案例三
校园人际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人际环境有助于提升教育效果。
结论一
目前,部分校园的人际环境存在一些问题,如冷漠、疏离等,需要引起重视和改善。
它包括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术团队关系、社团组织关系等多个层面,这些关系共同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校园人际环境。
构成
概念
行为模式引导
环境的优劣往往决定学生的行为模式,如团结合作、友善互助等,从而影响其日常行为和决策。
价值观塑造
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对其人格塑造有积极影响。
情感与心理健康
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带给学生正面的情感体验,有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
强化效果
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更易接受和内化教育内容。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削弱效果
不良的校园人际环境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抵触、逆反等心理,从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人际环境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引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校园人际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优化校园人际环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
01
CHAPTER
引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涉及个体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的培养,也与校园人际环境密切相关。
03
02
01
知识目标
了解校园人际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
试论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关键词 ] 人 际交往 ; 大 学生 ; 思想政 治教 育; 作用
[ 中图分类号 ]G 6 4 1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5 8 2 3 ( 2 0 1 3 ) 0 1 - 0 1 0 8 - 0 2 [ 收稿 日期 ]2 0 1 2—1 0— 2 6
杨友 国
(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系 ,四川 汶川 6 2 3 0 0 2 )
[ 摘
要]加 强和改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 当前 高校的 重点工作。根 据 大学生思想政 治素质发展和教 育 的规律 , 把
交往 作为教 育行 动理念 , 其创新价值对 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 具有十分特 殊而重要 的效 应。这种效应 主要体现 在提 高
第2 9卷
Vo 1 . 29
第 1 期
No .1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 O URNAL OF L A NZ HOU I NS T I T UT E OF E DUC AT I ON
2 0 1 3年 1 月
J a n .2 01 3
试论人际交往在大 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 用
发 展 的决定 性 因 素 。这 种决 定 性 影 响 在 于 社 会 实 践 几个 方 面 :
的介质作用 , 它将社会环境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合 起来 , 通过一定的群体活动和交往活动等社会实践方
( 一) 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 将融洽的人际关系注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中, 可
形成知无不言、 言 无 不 尽 的 式在人的意识和行为 中不断渗透 , 使人的思想品德逐 避 免 师生 相 互 间 的顾 虑 , 从而使学生将 自己的思想 、 观点 和态度真实表 步形成。因此 , 可以说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人 态势 , 让 教 育者 更 好 地 透视 学生 内心 世 界 , 了解 和 积极适应社会环境的结果 , 人际交往在一定条件下决 达 出来 ,
QQ人际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1·8(中)网络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活动,它以文字和符号为主要表达方式。
目前,以腾讯QQ 为代表的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 ,简称IM )是国内主流的网络人际传播方式之一。
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3.53亿人,比2009年增长29.5%,而腾讯QQ 的最高同时在线帐户数在2011年第一季度达到了1.372亿,比上一季度增长7.6%。
即时通信的广泛使用产生着深刻的社会影响,已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主要渠道和社会化网络的连接点;即时通信还扩充了社会交往机会,丰富了人际关系的内涵,使人的社会性得到空前延伸和发展。
本研究将利用QQ 进行的网络人际传播简称为QQ 人际传播。
由于大学生是QQ 使用的主力军,其用户数量逐年攀升,使用频率居高不下,研究QQ 人际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它将揭示网络是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影响大学生个体交往和群体互动的,对揭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舆情也具有借鉴作用,对以提高实效性为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QQ 人际传播的特点1.内容的原生态和私密性。
本研究调查发现,大学生QQ 聊天内容可以概括为22个话题,它们可以分为“现实生活与未来理想”,“明星与八卦”,“恋爱、娱乐和时尚购物”,“饮食、美容与减肥”,“好友与同学近况”等六大类别。
这些话题包罗万象,涵盖了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以私人事务为主,缺乏公共性的话题,具有原生态和私人性的特征。
2.交流的可控性和情感的易表露性。
网络交流较之面对面传播更具可控性,因为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回复。
不仅如此,在QQ 人际传播中,借助表情符号的帮助,交流者能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感表露,尤其是那些现实生活中不善表达的人。
3.交流时间的便捷性。
QQ 具有视频语音通话、延时聊天功能,用户既可以选择即时交流,也可以进行延时交流。
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16
3、明确的交往目的 4、平等式交往 5、交往内容的针对性强 (二)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1、信息内容 2、信息传播技术 3、信息的可信性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态度
17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品质
政治品质;工作作风,言传身教;工作能力; 道德水平等。
第二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内涵
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在交往双方在个性、意见、态度、思想感情等方面
亲密或疏远,相互吸引(相容)或相互排斥(对立
)。
5
决定人际关系的实质性问题在于:需要 需要:物质的朋友、精神的朋友
二、人际关系的组成
认识因素、动作因素、情感因素 1、认识因素 结合人际关系的一方对另一方的认识和态度。 认识因素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 相互认同(一致)是基础。否则不可能建立关 系。
斗争状态的教育对象谈话时,双方的人际关系常常
表现为拘谨。
23
4、冷漠型 缺乏情感因素,而且动作因素也生硬,不和谐 ,更谈不上相互了解。 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双方意见不一致,但是 并不是十分对立和冲突;教育对象不大愿意同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者交往;在一般情况下,对意见,左 耳朵进右耳朵出;对教育对象的谈话内容不感兴趣 ,不耐烦;开会的时候,开小差,或者打瞌睡,说 话。
3、团体内的某些Hale Waihona Puke 员希望改变其在团体中的地 位的愿望。
(二)对信息的选择
1、倾向于选择自己赞同的信息,排斥不赞同的 信息。
2、对两种截然相反的信息没有明显的选择性。 3、越是不让接触的信息,人们越想选择。
4、兴趣的有用性、可信性、趣味性。 (三)对信息的理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模式的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模式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网络的普及,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活方式。
采用微传播模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
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学校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更多有益的思想政治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
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模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该模式的特点、应用案例、效果评价以及优缺点分析,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模式的应用情况及效果评价,分析该模式的特点以及优缺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已有案例进行研究和总结,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广泛性,拓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局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本文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模式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引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3 研究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模式的应用,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模式的应用,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及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
通过微传播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处理网络信息,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和信息获取能力。
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促进高校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在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内 容上 必须 是 紧 紧 围 绕 在 “ 以人 为 本 ” 的
思想 政 治 教 育 中 , 们 更 应 该 注 重交 往 的体 现 。要 运用 辩 证 的 理 念 基 础 上 . 进 学 生全 面 发 展 这一 目标 来 组 织 和 建 构 的 。高 我 促
% 第 3 2卷第 2期
Vo . 2 No2 13 .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 uh aUnv ri o r a iu iest oS y
21 0 2年 4月
Ap r.2 2 01
论高校 思想政治教 育在人 际交往 中的作用
邓 福 庆 王 莹
(. 1 哈尔滨 金融 学 院 黑 龙江 哈尔滨 10 0 ; 2齐齐 哈尔 大学 5 0 0 . 黑龙江 齐齐 哈 尔 1 1 0 ) 6 0 0
在 共 同 的 中 间客 体 即有 形 客 体 和无 形 客 体 。 有 形 的 是 教 育 资 代 表 ” 要 思 想 和科 学 发展 观 的坚 定 信 念 , 而 引 导 大 学 生 去 重 从
料 多媒 体 等 手 段 : 形 的 是 教 师 与学 生 人 与人 的 交 往 。教 师 要 自觉 树 立 建 设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崇 高 理 想 ,增 强 民族 的 自 无
展。
的生 活 . 近 大学 生 的 内心 为 指 导 思 想 , 对 大 学 生 的 自身 发 贴 把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 给 广 大 学 生 前 从 未 有 的关 注 , 予 展 的 需 求 和 当 前 社 会 对 大学 生 的要 求 , 证 统 一 的结 合 起 来 。 要 给 辩 他们的主体地位。 “ 即 主— — 客— — 主 ” 教 师 和 学 生应 该 建 立 要 确 立 始 终 以坚 持 马 列 主 义 、 泽 东 思 想 、 小 平 理 论 、三 个 。 毛 邓 “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汇报人:2023-12-18•引言•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目录•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目录•结论与展望01引言交往视域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语言、符号等交往媒介,在相互理解、协商、认同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视野。
交往视域的定义包括主体间性、语言符号互动、共识建构等方面,强调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理解、尊重与合作。
交往视域的内涵交往视域的概念与内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知识精英,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对社会风尚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注大学生的政治方向、道德品质,还关注他们的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研究目的与意义揭示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通过深入研究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原则和方法等,揭示其内在规律,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从交往视域出发探索新的教育路径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通过引入交往视域的理论和方法,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实现教育的与时俱进和持续发展。
02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交往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强调交往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密切联系,认为交往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推动力量。
人际吸引规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启示
人际吸引规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启示1. 引言1.1 人际吸引规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教育者需要借助人际吸引规律,运用心理学原理,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深入了解人际吸引规律的基本原理,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增强亲和力和吸引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思考意识。
只有通过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网络,教育者才能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教育目标,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子。
2. 正文2.1 了解人际吸引规律的基本原理人际吸引规律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针对人类心理的一种普遍规律。
了解人际吸引规律的基本原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
人际吸引规律包括相互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
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会根据对方的性格、能力、兴趣等特点,产生不同程度的好感或厌恶。
了解这一原理可以帮助高校教育者更好地选择合适的交往对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吸引规律还包括相似性原则和亲近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指的是人们更倾向于与自己具有相似性的人建立关系,因为相似性会增加共鸣和理解,促进交流和互动。
亲近性原则则强调了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联系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情感上的接触和亲近,才能真正实现人际关系的稳固和融洽。
人际吸引规律还涉及到亲和力和信任度等因素。
亲和力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吸引力,包括外表、态度、言行举止等方面。
信任度则是人际关系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因素,没有信任,就无法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通过了解这些基本原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际关系的内在规律,从而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2.2 运用人际吸引规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的建议如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人际吸引规律可以提升教育效果。
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
倡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虚拟人际交往习惯,如合理安排时间、规范言
行举止、尊重他人隐私等。
03
提供支持和帮助
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如心理咨询、学习辅导、生活指导
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虚拟人际交往中的挑战和问题。
04 大学生虚拟人际 交往的思想政治 教育应对策略
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的现状和影响
现状
大学生是使用虚拟人际交往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 具、论坛等途径与他人进行广泛的交流和互动。虚拟人际交往为大学生提供了更 广阔的社交空间和机会,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影响
虚拟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包 括拓展人际关系、促进跨文化交流、提高社交能力等。消极的影响包括产生社交 焦虑、沉迷网络、影响学习和人际关系等。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
总结词
缺乏自律、缺乏兴趣、缺乏目标
VS
详细描述
该案例涉及一名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无 法自拔,导致学业受到严重影响。通过深 入了解,发现该生缺乏自律,对学习没有 兴趣,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其沉迷于 虚拟世界。
案例二: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遭受欺凌
总结词
欺凌问题、心理创伤、需要帮助
。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虚 拟人际交往的交叉领域,深 入挖掘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
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 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开展 实证研究,制定更加具有针 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方案。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 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应对虚拟人际交往提供保障 和支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人际环境
创新研究方法
尝试运用跨学科的研究 方法和技术,如社会网 络分析、情感计算等, 以更全面、深入地揭示 校园人际环境对思想政
治教育的影响。
推动实践创新
与高校合作开展实践项 目,根据实证研究结果 为高校提供定制化的教 育策略建议,助力高校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
THANKS
感谢观看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多元交流
举办主题讲座
01
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
跨文化交流意识。
开展文化展览
02
定期举办各类文化展览、艺术作品展等活动,让学生在欣赏中
感受多元文化魅力,提高审美素养。
促进国际交流
03
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培养
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教育内容单一
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满足 大学生多元化需求。
教育方式陈旧
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缺乏互动性和 创新性,难以引起大学生兴趣和参 与。
教育环境复杂
受到社会多元化、网络信息化等影 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 趋多样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 战。
校园人际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教师角色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 言传身教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
完善心理辅导机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建立心理辅导体系
完善心理辅导机制,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 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 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关注特殊群体
针对经济困难、学业压力较大、心理困扰较多等特殊群体学生, 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关怀。
人际交往中的思政元素
人际交往中的思政元素近年来,人际交往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们通过交往建立联系、增进了解、共同合作,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人际交往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行为,它还涉及到思想政治的内容与要素。
在人际交往中,思政元素的存在与发挥,对于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人际交往中的思政元素表现为思想观念的交流与传播。
人们在交往中,会通过言语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态度和价值观念。
这种思想观念的交流和传播,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加强彼此之间的共鸣。
同时,思政元素的存在也可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高对道德规范的遵守,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人际交往中的思政元素还体现在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升上。
人际交往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不仅需要人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还需要在交往中不断培养和提升道德素养。
在交往中,思政元素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影响作用。
通过交往的实践,人们可以感受到和体验到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追求和修养。
同时,思政元素的存在也可以引导人们遵守法律法规,遵循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人际交往中的思政元素还体现在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上。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人际交往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交往,人们可以传递和交流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促进文化的多元融合和发展。
思政元素在文化交流中的体现,可以引导人们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人际交往中的思政元素还对于塑造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交往中,个体不仅仅是自我存在和追求个人利益,更要考虑到他人的需求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思政元素的存在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主动承担起个体应尽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际交往思政故事
人际交往思政故事《人际交往思政那些事儿》提到人际交往和思政,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很高深莫测的话题,其实啊,它们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记得以前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和班上的一个同学闹了点别扭。
那家伙,非得说我拿了他的橡皮,我这暴脾气,怎么可能干这种事嘛!但我俩就为了这事儿吵得不可开交。
后来,还是思政课上学到的换位思考起了作用。
我想,要是我是他,丢了东西肯定也着急呀,说不定也会怀疑别人。
这么一想,我就不生气了,主动找到他好好沟通,最后才发现是他自己把橡皮掉在了桌角缝隙里。
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遇到事情别冲动,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很多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还有一次,我们一群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分组的时候,大家都抢着和自己熟悉的人一组,结果有个比较内向的同学就被落下了。
这时候啊,我想起思政课老师说过要关心弱势群体,不能搞小团体。
于是我主动邀请那个同学加入我们组。
一开始他还有点紧张,但是在我们的热情感染下,他也慢慢放开了,后来和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体会到了思政教育中关于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意义。
进入社会后,和同事、领导的相处更是一门学问。
思政里讲的尊重他人、诚实守信,那可真是太重要了。
要是你在工作中不诚实,偷奸耍滑,那肯定没有人愿意和你合作。
有次公司里有个项目出了问题,大家都互相推诿责任。
我就站出来,诚实地说出了自己在其中的失误,并且表示愿意承担责任。
没想到,领导不仅没有责怪我,反而对我很赞赏,觉得我是个有担当的人。
从那以后,我更明白思政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道德准则,更是在职场上立足的法宝。
其实人际交往思政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它教会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当我们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时,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充满温暖。
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人际交往和思政,它可有着大魔力呢!让我们在生活中多多践行思政的道理,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愉快吧!。
人际传播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人际传播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刘于勤摘要:当前社会正处于向全球化和现代化不断发展迈进的阶段,高等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作为高等教育的受众对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较为重视的问题。
人际传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传播方式,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传播思想、学说和理论,对于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理解师生之间的交往困境、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际传播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一种教育传播活动,其传播的内容主要是与思想政治相关的教育信息。
师生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采取人际传播的方式,人际传播在传播方式中最突出的特点即为反馈及时,传播者可以及时了解和接收到受传者的反馈信息,进而根据接收的信息以及受传者的反馈,结合传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尽快调整交流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传播的策略。
这有利于高校管理者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直接掌握教育对象心理、把握教育的节奏,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特点参差不齐1.缺乏上进心,道德弱化。
现在的“90后”“00后”较为缺乏自力更生的意识,对国家政策和发展漠不关心,对民族精神和红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识和了解,不愿意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社团、校外兼职等,而沉迷于卡通动漫、热门综艺、社交网络和网络游戏等,思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蜕化,存在贪图享乐、崇洋媚外的心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更是少之又少。
2.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愈发激烈。
青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并且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在父母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中成长,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脆弱。
同时,遇到困难后不主动和老师、家长沟通,心理问题堆积,使得少数大学生出现抑郁、偏执、神经衰弱等心理症状,甚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张宏【摘要】:人际交往在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转型期人际交往出现的许多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解决。
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呈现与计划经济不同的新特点。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特点和存在的现实问题、思想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因势利导,进行深入有效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人际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在人际交往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对于解决困扰大学生的人际问题,以及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与人交往,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良好的主体素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为指导,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立适应新型社会的人际交往原则。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同时,对宿舍、班级、校园等大学生生活的小环境入手,通过市场经济社会观念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交往意识与愿望,加强交往观念,交往技巧教育,遵循市场经济平等的原则、竞争与合作的原则、互惠互利原则、宽容原则等,不断调适人际关系,学会自我教育。
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人际冲突问题建立预警机制和人际交往突出问题档案,进行跟踪教育,把人际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学位授予单位】:河海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G641【DOI】:CNKI:CDMD:2.2007.167998【目录】:∙摘要5-6∙ABSTRACT6-9∙引言9-11∙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概述11-18∙(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11-12∙(二) 人际交往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12-14∙ 1. 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12-13∙ 2. 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形成大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13∙ 3. 良好的人际交往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13-14∙(三)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14-18∙ 1. 人际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领域14-15∙ 2.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规范调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作用15-16 ∙ 3. 有利于确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16-17∙ 4. 有利于巩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17-18∙二、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境及原因分析18-25∙(一) 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总体状况18-19∙ 1.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多样性18-19∙ 2.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个性化19∙ 3.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趋向于以自我为中心19∙(二) 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境19-22∙ 1. 社会转型时期观念的迷茫20∙ 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失范20-21∙ 3. 人际冲突引发的大学生其他问题21-22∙(三) 产生大学生交往困境的主要原因22-25∙ 1. 大学生自身原因22∙ 2. 家庭环境原因22-23∙ 3. 学校环境原因23-24∙ 4. 社会环境原因24-25∙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25-32∙(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的理论依据25-27∙ 1. 马克思主义人际关系理论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的根本依据25-26 ∙ 2. 中国传统道德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的重要借鉴26-27∙(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的现实依据27-29∙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与要求28∙ 2. 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特点28-29∙(三)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原则29-32∙ 1. 平等原则29-30∙ 2. 诚信原则30∙ 3. 互利原则30-31∙ 4. 合作原则31∙ 5. 宽容原则31-32∙四、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32-38∙(一) 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素质32-33∙ 1.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心理素质32∙ 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2-33∙ 3. 增强大学生待人接物的意识与技巧33∙ 4. 提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33∙(二) 构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化解机制33-35∙ 1. 对人际冲突中突出问题的预警34∙ 2. 通过师生交往及时捕捉学生人际交往信息34-35∙ 3. 通过及时细致的教育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35∙(三) 营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和谐环境35-38∙ 1. 营造和谐的宿舍交往环境35-36∙ 2. 营造和谐的班级、院系交往环境36∙ 3. 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36-38∙结语38-39∙参考文献39-41∙致谢4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王晓娟【摘要】: 20世纪下半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力量渗透到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文社会科学也不例外。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际关系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际关系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着重说明人际关系和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最后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出几点浅见。
关键词: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78-02人际关系在社会学上被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通过人际间的信息沟通达到的。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协调人际关系,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就必须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沟通,从而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1、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处于主动地位,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受教育对象进行人际交往时,受教育者是接受者和被解惑的客体,使得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依附状态,其主体地位难以确认,主体性受到压抑。
[1]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不平等式交往。
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用命令的形式,用简单的行政命令的做法使得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产生反感,从而影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同时也违背了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3、受教育者太过被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存在防御抵制心理,不能够完全信任教育者。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1、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都有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教师被推祟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中国古代教育主张教师权威,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
《荀子.礼记》中指出:“君师者,治之本也”,《礼记.学记》中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知道尊。
道尊,然后民之敬学”。
人际交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人际交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许波荣
【期刊名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6)001
【摘要】人际交往是人的社会性的存在方式,是生活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际交往本质是一种思想实践.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瓶颈,出现了教育对象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方式虚拟化、人际冲突复杂多样等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人际交往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视角:在平等、倾心交往中自我教育,提高主体素质;运用人际关系平衡原理解决人际冲突,实现观念与行动的一致;强化多学科交融,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待人接物技能;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扩大大学生的"朋友圈".
【总页数】5页(P116-119,140)
【作者】许波荣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人本主义视野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
2.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分析
3.具身认知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实践
4.人
际交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人际交往虚拟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交网络载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
社交网络载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摘要: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大学生的交流形式。
社交网络自身的特点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带来了机遇。
这其中就包括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和师生之间新关系的建立。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为了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及其有效实施,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注重对话教育,提高人文效应。
注重沟通,多元化人才培养;随着我国网络技术手段的进步与提升,社会网络及其自身的优势已成为高等教育强有力的思想政治载体。
此外,它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促进思想政治改革和创新。
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社交网络载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进行详细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日后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社交网络;载体;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一、社交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1、增强了社交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社交网络的最大优势是与亲友保持联系,实时获取信息,并及时和他们互动。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功能发布评论,上传记录等来改善他们传统的社交方式。
尽管有许多文献表明,社交网络的出现导致大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与人交流,并显著减少了社交活动中的真实生活。
但是根据一项调查,大多数学生不参加社交网络以限制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而一些学生参加社交网络并增加现实交流。
在大学生的社交群体中,几乎所有的朋友都与大学生同龄。
从社会分析的角度来看,社会群体中的大学生属于同一年龄段,整个群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一种思政教育人员,可以参与到这种群体活动中,通过沟通与交流和大学生之间减少距离感,从而方便开展各类思政活动,同时这也是大学生创造正确思想观念的最佳方式之一。
2、不良信息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因为社交网络是属于开放的,同时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平台。
因此,这其中有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现如今,社交网络环境比较复杂,大学生们在使用社交网络的同时也会获得一些不好的信息,一些用户在网络上的评论比较极端,虽然大学生们没有进行参与,但是这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人际交往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
人际交往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
交往存在于人的一切社会活动之中,人只有在交往关系中才能获得人之为人的本质,获得新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交往活动中展开育心、育德、育人的社会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生命品质的精神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达成识与觉解的精神交往,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交往实践”的意义图景,借鉴信息科学研究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传播网络,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
一、人际交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
“交往”这个概念最宽泛的含义是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传递和共享。
从交往的内容和形式来看,人际交往可分为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信息交往。
当人们越来越需要通过信息进行交往,信息交往已成为一种基本的交往形式。
从信息交往的层面上理解,人际交往是在社会活动过程中,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实现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里,发言者和听众,从他们自己所理解的生活世界的视野,同时论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1\]。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际交往过程相互交换情感、信息和态度,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得以传播和理解,通过解释生成新的意义。
从传播学视角探析高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人际传播,意在为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引向丰富多彩的多元主体间交往图景。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50。
这一概念包含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围绕交往中介(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进行的精神交往和文化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交往,是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及调控品德行为的精神交往活动。
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基本形式,是个体品德及其道德关系形成的客观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实践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融于交往实践过程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中展开的,以语言沟通为主要方式,依托交往情境这一平台,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效应,在平等对话、相互理解中交流信息,达成认识与觉解的精神交往。
其次,人际交往实践承载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目标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良好的交流互动,通过双方彼此间心与心的沟通和思想意识的交流传递,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
没有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获得人之为人的精神。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究的思维层次上,需要凸显交往实践对人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植于人的生活世界,实现教育交往的意义沟通。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人际传播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一定的人际传播网络,处于不断信息交流的互动之中。
人际传播网络是指—定群体或场合中人们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状况。
根据传播关系理论,分析组织个人成员之间的互动状况称为网络分析。
以一个社会组织来说,网络分析通常可经由三个层次来观察:整体系统、团体及个人网络。
这种分法其实正是依据系统观念将组织分成系统、次系统及次一级系统而得。
其中个人网络是基础的,团体网络从整体系统均是由个人网络发
展而来。
社会组织是一个大系统,这一系统中的成员之间的传播关系总是错综复杂的,某个成员和某些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较为频繁,而与其他成员的交流较少,甚至不发生信息交流。
这种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常会形成固定的模型,即某成员固定地和另一某成员或某些成员互动较多或较少。
美国学者李察斯通过分析个人之间的传播关系提出G型人际传播网络。
即某一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在人际关系网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担任一定的角色。
依据成员之间信息传播的不同状况,这些角色可进—步分成四类,即“群”(clique)、“桥”(bridge)、“联”(liaison)、“独”(isolate)。
三人或三人以上彼此互动频繁即形成“群”(或称组织);“群”内和其他“群”互动之主要成员谓之“桥”;组织中和两个以上的“群”互动,而其本人不属于任何“群”的个人是为“联”;和其他成员甚少互动的个人称为“独”;两人互动频繁,但和其他成员甚少互动的称之“独对”\[3\]128,具体情况见图1。
G型人际传播网络分析理论指出,社会组织中扮演“联”角色的人通常比扮演“独”角色的人职位高,资历老,较了解组织情况,也更为开明。
“联”和“桥”成员在组织的人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团体和人际传播中,“联”和“桥”成员的传播行为表现得非常活跃,通常是传播网络的中心人物。
“独”成员则通常年纪较轻,在组织的时间短,自我认知和成就动机不高,不喜欢与组织其他成员交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在高校人际传播活动中,大学生是以个人、群体两种形式存在,与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和兼职(党政干部、专业教师等)德育队伍相互联系,结成一个有机的网络。
“群”是指学生群体,包括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大学生加入按照社会规范建立起来的班集体、党支部、团支部、分团委、学生会等组织。
加
入组织的大学生因担任相应角色而获取必要的信息,实现自身发展并履行组织成员角色维持组织的统一。
非正式组织是大学生因为具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或有共同的志向加入具有一定的临时性、随机性和偶然性的笔友会、老乡会、兴趣特长协会、联谊会等组织,其成员相互沟通,形成群体压力与群体约束。
“联”在高校是指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和兼职(党政干部、专业教师等)的德育队伍,维系着学生群体(群)、学生骨干(桥)和其他成员较少交往的学生(独)。
“桥”是指学生组织中的“意见领袖”,包括在学生会、共青团、行政班等正式组织党员和爱好型团体、亲缘型团体等非正式组织中的活跃学生骨干。
“桥”与大学生及“联”保持密切联系,在拓展大学生学习研究、规划决策、人际交往、开拓创新等能力素质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独”是指在高校中一些与其他成员甚少互动的学生,因为性格、沟通渠道的缺乏往往人际交往对象较为单一。
G型人际传播网络分析理论指出,—个组织中,“联”、“桥”、“独”成员人数的多少,要受到成员个性、组织结构及其风气的影响。
而这些角色相对比较人数的多少,也可能影响组织成员间的人际传播行为、人际关系以及传播效率。
一般来说,如果组织中“联”成员多,可能表示该组织的“群”也多,而且“群”与“群”之间的异质性高,需要更多的“联”来进行协调与沟通;如果组织中“桥”成员多,可能会使该组织成员更为活跃,组织关系较为密切,传播更为频繁,而且组织的开放性较高。
如果“独”成员多,则可能表示成员的个性较孤僻或组织关系松散,传播过程不容易进行,组织比较封闭,这样对组织风气及其组织效率必然造成负面影响\[3\]129。
G型人际传播网络分析理论对于从实践层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人际传播问题具有如下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