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9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即经济活动人口】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4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用公式表示为:VMP=MP.PVMP=W又MP.P=W长期下【投入要素可变】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8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概念:是指劳动力工资率w增长1%所导致的劳动力雇佣量e变化的百分比。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2、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6、期望工资总收入——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除以贴现率得到的现值之和。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7、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工资水平 = 劳动者工资总额 / 劳动者平均人数。
工资水平有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两种表现形式。
8、工资指数化-即通过立法,将工资增长指数与生活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定期按照规定的比例自动增加工资,它是一种制度化手段。
9、最低社会保障 -----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即贫困线。
对达到贫困线的人口给予相应补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做法。
10、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11、隐性失业: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失业但未被记录在官方失业统计数据内的情况,诸如那些那些放弃寻找工作的个人,或是提早退休,以及从事季节性或者兼职工作的人都算为隐性失业。
12、效率工资: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1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也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来表示。
3. 人口年结构: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岁一组的年龄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个人劳动力供给: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
5.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的相对规模,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
6. 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指正在工作的人口7.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被临时解雇等待原来雇主将他们召回,或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且一旦找到工作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上岗的人口。
8. 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是指没有工作而且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口。
9.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存在一些失业,例如,一些人正处于从上一个工作向下一个工作转换的过程中,等等。
这种类型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10. 同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与商业活动的波动即“商业周期”联系在一起的失业。
11.工资:工资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酬12.广义工资:广义的工资,是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货币和实物报酬,包括直接的经济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以及间接的经济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和企业福利等。
13. 狭义工资:狭义的工资,仅指劳动者得到的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构成。
二简答题1.简述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由什么因素决定?答: 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
《劳动经济学》
聊城大学管理学院函授《劳动经济学》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 劳动力市场2. 派生需求3.基本工资4.一般培训5.菲利浦斯曲线二、单项选择题1.一般来说,人口总量增多,则劳动力资源()。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2.新古典学派的()提出了创立关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关键性理论概念。
A.马歇尔 B.舒尔茨 C.亚当·斯密 D.希克斯3.两种劳动力间为总互补关系时,其交叉工资弹性为()。
A.正 B.负 C.零 D.任意值4.我国实行的最低工资制度是()。
A.统一数额的最低工资标准 B.不同行业中规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C.只在某些部门中实行最低工资标准 D.按地区规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5.实行计件工资制,工人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承担。
A.企业 B.工人 C.政府 D.社会6.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来支付。
A.企业 B.员工C.政府D.社会7.集体谈判的双方为()。
A.雇主和员工 B.雇主和工会C.雇主和政府D.政府和工会8.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发源于()。
A.英国 B.德国C.法国D.美国9.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 )。
A.相对的 B.绝对的C.既不相对也不绝对的 D.既相对也绝对的10.下列关于无差异曲线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无差异曲线随主体偏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状B.同一主体的无差异曲线绝对不能相交C.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低D.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恒为负值三、判断题1.劳动力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2.在劳动力供给假设中,劳动者追求收入最大化。
()3.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进行变动。
()4.最低工资立法维持了公认的基本生活需要,增加了社会就业数量。
()5.工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是工人经济利益的代表。
()6.充分就业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就业率达到了100%。
()7.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取投保资助模式的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意愿和就业资格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答:宏观经济状况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第三章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答: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利润量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状况科学技术进步第四章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4.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有哪些?答:经济因素,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使用成本非经济因素组织性要素,指工会、政府以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社会性要素,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等5.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原则有哪些?答:公平竞争原则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保护儿童原则残疾人就业原则最低工资原则反垄断原则非歧视原则第五章1.劳动力流动: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工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徙和流动,它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的基本现象2.刘易斯模型:理念:线代工业部门只要保持一种高于农村工资率的收入水平,就可以从传统农业部门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具有完全弹性。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
下面是一些劳动经济学的知识点:
1. 劳动供给与需求:劳动供给是指一定时间内,愿意为工资而提供劳动力的人数;劳动需求是指雇主愿意支付工资雇佣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劳动市场上的工资水平。
2.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的地方。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包括劳动力的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工资刚性等。
3. 工资决定理论:工资的确定有多种理论解释,包括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力市场博弈论、工资刚性理论等。
4.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所获得的对劳动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和市场价值。
5.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它可以提高某些领域的劳动力需求,但也可能降低其他领域的劳动力需求。
6. 劳动力市场不平等: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种族、地区等差异,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影响就业机会、收入分配等方面。
7. 劳动移民与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移民对劳动力市场也会产生
影响,移民可以填补某些行业的劳动力缺口,但也可能导致本地劳动力的失业率上升。
8. 政府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可以包括最低工资法、劳动法规、培训补贴等,这些政策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保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经济学是一个广泛且复杂的领域,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进一步学习这个领域可以深入研究这些知识点,并结合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来加深理解。
劳动经济学(9)解读
14
摩擦性失业
产生原因 劳动力市场具有内在的动态性;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 企业和工人在寻找最佳匹配当中的成本。
15
摩擦性失业
特点 它的影响跨越了所有人口群体、行业和地区中相对大数 目的人口; 倾向于相对较短的时期,失业水平由进入和退出劳动力 市场的人员流量以及失业者找到并接受工作的速度决定; 不可避免; 不仅带来经济成本,还会带来经济利流量模型 失业的测量 失业类型 失业原因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
1
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模型
总人口
非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力人口
不在劳动力人口
就业人口
失业人口
受人雇用
自我雇用
图8-1 总人口存量的划分
2
相关说明
首先,将经济中一定时点的总人数划分为劳动年龄人口 和非劳动年龄人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年龄在16-60 周岁之间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在我国,16周岁 作为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限,将法定退休年龄作为上限, 即男性为60周岁,女性为55周岁。 劳动年龄人口划分为劳动力人口(labor force)和不在 劳动力人口(not in labor force)。
10
就业、失业测量的缺陷
低估失业成本:失业量中不包括丧失信心的工人;兼职 工作者简单看作就业者。 夸大失业成本:收入转移项目的存在;劳动力人口中青 少年与妇女比重的增长。 我国的统计问题:统计口径狭窄;失业与就业范畴交叉 (隐性就业,隐性失业)。
11
几个指标
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 就业率=就业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口×100% 城镇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从业人员+城镇 登记失业人数)×100% 。
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
名词解释:1、派生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1.短期: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不变生产要素。
2.长期:在长期内,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生产要素,只有资本是不变生产要素。
3.卖方垄断企业: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市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市完全竞争。
4.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5.替代效应: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6.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变现为从B点到C点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
7.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8.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9.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a)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b)公式:ed =-(△L/L)/(△W/W)=-(△L/△W)/(W/L)1.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
10、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指的是增加额外一单位劳动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
(三)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一. 名词解释1. 劳动经济学2. 工资刚性3. 自然失业率4. 就业弹性5.特殊培训6. 统计性歧视7. 家庭生产函数8. 理性经济人9. 劳动力生产费用10. 内部劳动力市场11. 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12. 劳动力参与率13. 余暇时间14. 非均衡分析15.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16. 补偿性工资差别17. 就业结构18. 磨擦性失业19.季节性失业20. 帕金森定律二. 判断题1. 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
2. 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
3.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
4.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
5. 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
6.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
7.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
8. 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
9. 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
10. 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
11. 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12. 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
13.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
14. 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
15. 劳动力市场即买卖劳动者的市场。
16. 劳动力供需均衡是经常的、永久性的。
17. 劳动投入收益理论,是揭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
18. 劳动力资源同一切经济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
19. 规范分析方法不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
20.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是一种内部制度性与外部价格性的关系。
劳动经济学第九章 失业
• 产生原因: – 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有职位空 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需要花 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 间的持续流动过程。
– 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大工作信息的流动。 如:促进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的发育,改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 改革失业保险体系。 更为慷慨的失业保险福利水平,将意味着工人保留工资的上升,更 高的保留工资将会延长失业时间的长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且将提高失业时期过 后的预期工资率。应适当降低失业保险给付水平,并规定支付期 限,且实行不同期限的差别待遇。 – 采用工作分享计划或通非全时工作/灵活就业等灵活雇用形式减 少摩擦性失业。 1993 年实施的美国联邦家庭医疗假期法案,允许工人在一个有限 时期内休假而不是要求辞退这个人来减少摩擦失业。
至少每天有1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家庭企业或 农场中从事无薪酬工作的人员,也应包括在内。
美国劳工部定义 就业者:劳动者年满16岁以上,且在调查周 内(或被调查的前一周)为获得工资性报酬而 工作至少1个小时以上,或在家庭企业中每周 至少工作15小时的无酬劳动者。一个人有工作 但因为休假、疾病、天气或罢工而暂时离开也 被认为是就业者。 失业者: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标准:(1)他没 有工作(2)如果提供工作,他愿意并且有能 力工作(3)他在调查周的前4周内积极寻找过 工作。
– 政府对培训项目的提供或资助
– 通过提供再次安置津贴鼓励失业者流动,走出
经济不景气地区。
– 通过提供给长期失业者的公共服务工作,作为
政府最后雇主的应对措施。
• 产生原因:
• 经济中总需求不足以为求职者创造足够的工作。与
经济运动的上升和下降周期性变化有关,在周期中上
升时期,失业率下降,在经济衰退期,失业率上升。 • 工资刚性的存在也是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劳动经济学——精选推荐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劳动力的特征: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二、在我国是按法定退休年龄规定的,把男到60岁、女到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
三、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是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丧失劳动能力的若不算劳动力资源。
包括:潜在的和现实的。
还可分为潜在劳动力资源和现实劳力资源。
在劳动适龄人口总体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如残疾人,精神病人等都不算劳动力资源。
劳动年龄以外的未成年人和退休老人,一般不属于劳动力资源。
达到劳动年龄而实际参加劳动的人,以及超过劳动年龄却仍在从事工作的人,也算作劳动力资源,如未成年人、重新被聘用的退休职工、农村中的半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等都是劳动力资源。
四、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范围比较狭窄。
五、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杠子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是由市场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起的。
六、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需要的区别: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
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
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需要和需求区别是否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
七、劳动力需求的划分: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不是时间的划分,是功能的划分。
短期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惟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
长期需求是指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
八、劳动力需求的假设: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九、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要素其他因素不变时: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因素之间可替代性增加产品的需求弹性增加其他生产因素的攻击弹性越大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所占的比重越大1、要素替代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第九章失业
三、技术变革和国际贸易与对失业的影响
(一)技术变革对失业的影响 第一,技术进步常常会导致新的产品出现, 而新产品的出现会在两个方面对生产老 产品的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技术变革常常是与自动化或者资本对 劳动力的替代联系在一起的。主要通过 两条途径显示出来,一种途径是降低了 原有资本的价格;另外一条途径是推出 新的技术。
O
替代效应
P 规模效应 R
技术进步导致资本价格下降, 从而对劳动力进行替代。从R点到 终点P,其中R到P点是规模效应,劳 动力增加,同时资本也增加;从P 点到O点是替代效应。劳动力减少 而资本增加。此图反映了替代效应 大于规模效应,劳动力总体上减少 而资本总是增加的。该企业会使用 更多的资本,以便使替代效应超过 规模效应。该情况反映了资本和劳 动力是总替代关系。技术进步导致 失业增加。
工资率
A0 A1
S
W0 W1
D0 D1
0
E2
E1
E0
劳动力数量
图9.5 工资刚性与周期性失业
(二)经济不景气时期的工资刚性假设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关于导致货币工资刚性存 在的原因的基本假设,从这几个假说中我们可以 看到劳动力供求双方为何更加青睐以牺牲就业的 方式,来保住货币工资的不下降或少下降。 1、工会。 2、组织的特殊人力资本。 3、雇主-员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资深员工的风险规避倾向。 5、劳动者的地位与社会标准。
四、季节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seasonal unemployment)与需 求不足性失业有类似之处,它也是由于劳 动力需求的波动而引起的。只不过造成季 节性失业的需求波动通常是有规则的,它 在一年当中的变化方式是遵循某种系统规 律的,因而能够被预见到。 由于产品需要进而劳动力需求的季节变化 而导致的有规律的就业岗位的丧失现象, 就是季节性失业。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H/△W>0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完整word版)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1.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产生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3.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4.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长期:指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
5.劳动力需求、供给曲线(图1-1)图1-1劳动力需求曲线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π=R-C=QP-(Lw+Kr) 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图4-2):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都先增后减/AP 与MP 的交点是AP 的最大值/MP=0,总产量最大)8.假设企业的产量X 增加,价格P 不变(完全竞争),SD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盈亏平衡点)9.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当边际收入MR=MC边际成本时,产量X*,获得最大利润10.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1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12.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L*W=L1W1+L2W2+…13.在长期劳动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14.等产量曲线:表明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不同组合,其产量相等。
15.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效应。
(w↑,等产,劳动L1-L2被资本K2-K1取代,等产量曲线曲率越小,替代的可能性加大)规模效应: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供给曲线左上移动)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效应。
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
名词解释:1、派生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1.短期: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不变生产要素。
2.长期:在长期内,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生产要素,只有资本是不变生产要素。
3.卖方垄断企业: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市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市完全竞争。
4.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5.替代效应: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6.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变现为从B点到C点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
7.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8.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9.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a)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b)公式:ed =-(△L/L)/(△W/W)=-(△L/△W)/(W/L)1.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
10、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指的是增加额外一单位劳动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
(三)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完整版)劳动经济学 教案
劳动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劳动经济学产生的时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研究对象和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产生劳动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1925年,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劳动经济学的问世。
劳动经济学是伴随着劳动市场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经济学的分支。
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来看,工业革命后,产生了雇佣劳动,以及在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力供给、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劳动经济的问题。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雇佣劳动所产生的诸如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市场上的各类问题不断涌现,促使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
埃利·理查德1886年出版了《美国劳工运动》一书,他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市场、劳动条件的决定方面的作用,开创了对劳动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
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劳动市场日趋成熟。
1925年出版了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本正式以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
该书开始系统涉及劳动市场上的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的分析。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失业形势,引发了经济学家对宏观劳动问题的深入思考。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也是宏观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先河。
历史表明,市场经济国家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产生了对劳动市场分析和研究的需求,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劳动经济学家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定义是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的特征。
如1931年,朱通九在所著的《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九及参考答案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九及参考答案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库及参考答案试卷九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根本原因是()A.工资率B.生产技术 C.货币资本规模D.企业的性质2、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大于1,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A.无限弹性B.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D.富有弹性3、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4、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表述错误的是():A MRL=MCLB MRP=MCLC MPL =W /PD MRP= W /P5、下列关于由劳动要素增加所引起的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及其相互关系说法错误的是():A TP、AP、MP三条曲线都是先增后减B 当AP与MP相交时,TP达到最大值C当MP达到最大值时,TP曲线出现拐点D AP与MP相交后,AP大于MP6、造成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上升的因素有( )A、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需求曲线不动B、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供给曲线不C、劳动力供给增加,需求减少D、劳动力供给增加,需求也增加7、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A、摩擦性失业周期长,结构性失业周期短B、摩擦性失业周期长,结构性失业周期长C、摩擦性失业周期短,结构性失业周期长D、摩擦性失业周期短,结构性失业周期短8、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工资率与总的边际产价值相比,()A、前者大于后者B、前者等于后者C、前者远大于后者D、前者小于后者9、对于需求弹性大、供给弹性相对较小的商品,对该商品课税,则会导致劳动力需求():A、下降B、上升C、不变D、不确定10、从总供给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成因的通货膨胀类型是()A、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B、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C、结构调整型通货膨胀D、惯性通货膨胀11、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来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