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下肢动脉栓塞

合集下载

房颤诊疗常规

房颤诊疗常规

心房颤动【概述、定义】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

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 )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

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 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F)【诊断依据及标准】(一)典型体征(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

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

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

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

3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分析

3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分析

3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分析作者:郭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4期【摘要】目的提高临床上房颤与脑栓塞关系的认识。

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3年本院3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病例(所有病例均不合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用食道超声探查左心房血栓及左房大小,用CT对脑梗死部位定位。

结果所有病例多为老年人,房颤发生时间均在半年以上,左心房均可见云雾状血栓,梗死部位多为颞额顶部,面积较大。

结论老年人房颤无高血压、高血糖等中风高危因素,却易发生脑栓塞,临床上加以重视,房颤患者早期食道超声检测左心房有无血栓、早期抗凝为预防中风关键。

【关键词】房颤;脑栓塞;心房结构重构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均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中风高危因素,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55~75岁,平均年龄(65±5)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5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冠心病2例,无甲亢及器质性心脏病20例。

房颤发生时间6个月~1年6例,持续一年以上24例。

1. 2 方法所有30例病例均用食道超声检查左心房有无血栓及左房大小,用CT对脑梗死部位定位。

2 结果所有病例年龄均较大,平均年龄(65±5)岁,房颤发生时间均在半年以上, 10例左心房前后径3.6~4.0 cm, 20例左心房前后径>4.0 cm, 30例均有左心房血栓,其中5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为左心房云雾状血栓, 25例无瓣膜病为左心耳血栓;额颞部梗死7例,额顶部梗死10例,顶叶并颞叶梗死10例,小脑及脑干梗死3例,其中小脑及脑干梗死占10%,额颞叶梗死占23.3%,额顶叶并颞叶梗死占66.7%。

3 讨论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生呈上升趋势,多数老年人房颤无器质性心脏病,可能为心房肌退行性变,心肌纤维化,或三尖瓣峡部折返,肺静脉入口异位节律点有关。

老年人房颤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中风高危因素,却易发生脑栓塞,房颤成为影响脑卒中发生率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1],慢性房颤引起左心房电重构与结构重构,心房部位不规则收缩,左心房扩大,血液淤积在左心房形成血栓,房颤形成血栓与房颤发生时间、左房大小、心功能成正相关,房颤时间大于半年,左房内径大于4.0 cm,易形成血栓。

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维普资讯
实用全科医学 20 0 8年 2月第 6卷 第 2期
A pi ora o e e l rci ,eray2O , o 6,o2 p ldJu l f nr ate Fbur 0 8 V 1 N . e n G aP c .

21 ・ 3
数 。
2 结 果
塞患者 1 , 7例 急诊行 Fgr oat y导管取栓 术成功 。现将 围手 术期 护理体会总结 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临床 资料 本组共 1 , 性 1 . 7例 女 1例 , 男性 6例 。其 中风 湿性心脏病伴 房颤 1 , 心病 伴房 颤 7例。股 动脉 栓塞 8 0例 冠
13 护 理 要 点 .
1 7例全部取栓成功 , 中切 口渗血 2例 , 其 经调整肝素用量 , 延长压迫时间出血停止 , 无其它并发症 , 均痊愈 出院 。
3 讨 论
13 1 术前心理 护理 ..
患 者术前 有 明显 的恐 惧 不安 心理 , 担
心患肢将完全残废 , 甚至截肢。同时对手术恐惧 , 心不足 , 信 且 患病时间短 , 不能接受事实。因此心理波动 大。向患者介绍 下 肢动脉栓塞 为血管外科常见病 , 早恢复动脉血 供是治疗 的关 尽 键, 在发病 1 2h内手 术 , 愈率 为 8 %… 。但 如不 及时 治疗 , 治 0 则导致患肢缺血坏死 。目前早 期手术 以 Fgr 导 管取栓术 为 oay t 首选 , 该手术方式损 伤小, 疗效确切 , 术后恢复 良好。通过 以上 心理 护理 , 患者平静地 配合 检查 治疗 , 争取 了手术时 间。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血管外科常见急症 , 多继发 于器质性 心脏病 , 房颤 。血 液 涡流将 粘 附于心 脏 内壁 的血 栓 冲击 下 如 来 , 落的血栓随血流进入下肢动脉 , 脱 停留在某血 管分叉处 , 并 引发 继 发 性 血 栓 发 生 , 终 导 致 动 脉 栓 塞 。早 期 治 疗 以取 栓 术 最 为首选 。在其 围手 术期 护理 中, 视该病的全身并 发症非 常重 重 要 。我科 19 99年 1月 一 06年 1 20 2月共 收治急性 下 肢动 脉栓 血或皮下大面积青紫扩散 , 明确存在 出血及时增加补 液速度并 调整加压包扎。如仍不能纠正 , 及时通 知医生 ; 呼吸增快 , 明 说 肺可 能存在 毒性 物质 损 害致 肺水 肿 , 至肺动 脉急 性栓 塞可 甚 能, 应及时通知 医生 。防治 肾功能衰 竭 , 由于肢 体缺 血产 生大 量有毒代谢 产 物 , 致 肾小 管 上 皮坏 死 , 发 急 性 肾功 能 衰 可 诱 竭 J 。尿量是衡量 肾功能 的敏感指 标 , 要每小 时记尿 量 1次, 及时发现急性 肾功能衰 竭。 13 33 患肢 的观察 与护理 由于 术 中及 术后 血液肝 素化 , .. . 伤 口渗血较多 , 每半小时应挤 压引流管一 次 , 保证通 畅 , 口更 伤 换敷料并 加压包扎 , 并注意伤 口周 围有无皮 下淤血扩 散。观察 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 , 肤颜色是否苍 白及温度 是否 皮 下 降, 毛细 血管 充 盈 时 间是 否 延长 , 穿刺 侧 下肢 有 无 感 觉 障 碍 J 。由于血供恢复 , 可观察到患肢皮温逐渐升高 , 术后 6h 后 与健侧皮温一致 。足背动脉在术 后 4h内搏 动较弱 , 随后逐 但 渐增强 , 甲床血供也 随之恢复 良好 。 13 34 其 它护理 卧床 期间 , ... 应用 离被架 , 以免 肢体受 压 , 肢体环形绷带包扎不宜过紧 , 协助 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 的主动 或被动活动 , 防止肌 肉萎缩 , 能行 走时 , 可靠拐杖行走 , 日 1— 每 2次 , 次不 少 于 5 m n 以后逐 渐 离拐 行 走 , 增加 锻 炼 次 每 i, 并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ppt课件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ppt课件

护理要点
组织灌流不足:与右下肢动脉栓塞引起有下肢血容量减少有关
卧床休息:绝对卧床减少活动,患肢应低于心脏15°,密切观察生命
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肢的变化
完善各项检查:重点明确血管栓塞的部位和程度。 溶栓抗凝治疗:抗凝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防止栓塞节段动脉远近端血栓延
伸,心房附壁血栓再发生,以及深静脉继发血栓的形成。但是抗凝期间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凝血功能。密切关注凝血四项和伤口出血 情况。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心脏病。(房颤病史)
护理要点
• 活动无耐力:与有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有关 • 指导患者活动和休息:动脉栓塞的急性期应该注意卧床休 息,以免脱落的栓子活动栓塞到其他重要的器官,恢复期 或出院后,可适当的有规律的进行步行锻炼,可使症状得 到缓解 功能锻炼:指导病人进行buerger(勃格 )练习,促进肢 体侧支循环的建立。鼓励病人步行锻炼,以疼痛的出现作 为活动量的指标。 戒烟。
临床表现
动脉栓塞的肢体常 具有特征性的所谓 “5P”征:疼痛、麻 木、运动障碍、苍白 和无脉。 上述现象的出现及其 程度与缺血程度有关。
临床表现
• 疼痛:大多是剧烈疼痛,部分可仅感酸痛,个别无痛感。 • 麻木:患肢远端呈袜套型感觉丧失区,由周围神经缺血所 引起。 • 运动障碍:栓塞时间长,已有周围神经损害及肌组织的缺 血坏死时,可引起指、趾运动障碍 • 苍白:由于组织缺血,皮肤乳头层下静脉丛血流排空,皮 肤呈蜡样苍白。皮温可降低3~5℃。 • 动脉搏消失或减弱(无脉):栓塞部位的动脉有压痛,栓 塞以下后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
常用药物有纤溶 抗凝及扩血管药物, 目前仍以尿激酶最为常用。
栓塞后的危害
肾功能损害:动脉栓塞常伴有全身性疾
病。再灌注损伤三联征即外周肌肉坏死、

房颤栓塞及出血风险评分

房颤栓塞及出血风险评分

房颤栓塞及出血风险评分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导致心脏不规律地跳动,增加血液在心脏中凝结的风险。

这种凝结物可能会脱落并通过血液流向大脑,导致中风。

另一方面,房颤患者在服用抗凝药物时也会面临出血的风险。

因此,评估房颤患者的栓塞和出血风险非常重要,以便为他们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栓塞风险评分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血管疾病等因素进行评估的。

根据欧洲心脏学会(ESC)提出的CHA2DS2-VASc评分系统,将这些因素进行加权评分,以确定患者的栓塞风险等级。

以下是CHA2DS2-VASc评分系统的具体评分标准:1. 年龄(Age):- 小于65岁:0分- 65-74岁:1分- 大于等于75岁:2分2. 性别(Sex):- 男性:0分- 女性:1分3. 高血压(Hypertension):- 无高血压:0分- 有高血压:1分4. 糖尿病(Diabetes):- 无糖尿病:0分- 有糖尿病:1分5.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无心力衰竭:0分- 有心力衰竭:1分6. 血管疾病(Vascular Disease):- 无血管疾病:0分- 有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周围动脉疾病等):1分7. 中风/栓塞史(Stroke/TIA/Thromboembolism):- 无中风/栓塞史:0分- 有中风/栓塞史:2分8. 血管性疾病家族史(Vascular Disease Family History): - 无血管性疾病家族史:0分- 有血管性疾病家族史:1分9. 年龄65-74岁(Age 65-74):- 无:0分- 有:1分10. 性别女性(Female Gender):- 无:0分- 有:1分根据以上评分标准,将各项得分相加,得出总分。

根据总分,可以将房颤患者的栓塞风险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低风险:总分为0分,无需抗凝治疗。

- 中风险:总分为1-2分,可以考虑抗凝治疗。

下肢动脉血栓及护理(1)

下肢动脉血栓及护理(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下肢动脉栓塞 病因: 1心源性:最常病因是心源性,过去,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在风湿性心脏病
中,尤其是二尖瓣狭窄时,心房内血流滞缓加上内膜的风温病变,血液中 纤维易附着心房壁形成血栓;近年来,心脏源的性质和相应的发病率有变 化,风湿性心脏病不像以前占绝对优势,相反动脉硬化和心肌梗塞起了更 重要作用,冠状动脉心脏病,特别当心肌梗塞,左心室扩大,收缩乏力, 血液不能排空时,更易发生血栓形成。 2血管源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时动脉硬化粥样物质形成的栓塞,近来有所增 加。大的栓塞可来源于大的动脉粥样物质、血栓和胆因醇结晶的混合物, 脱落到动脉循环。小的栓塞由于胆因醇结晶的释放或由于溃疡性动脉硬化 斑点脱落引起。 3医源性:心脏人工瓣膜置换和人工血管移植、动脉造影、血液透析的动静脉 瘘、动脉内留置导管,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都可能引起动脉栓塞。
(4)动脉鞘的护理:术后绷带压迫鞘管穿刺部位,保持鞘管通畅,尿激酶使用完毕后用肝素稀释液 封管。 介入治疗期间可继发动脉栓塞,常见原因为①插管时损伤血管壁;②导管在血管内停留 时间长,使血小板在局部沉积形成血栓,拔管时造成栓塞;③术后穿刺部位压迫过紧,使血流受 阻,血栓形成[1]。拔管后加压包扎穿刺部位,压迫的力度不宜过大,以可触及动脉搏动为宜, 压迫时间不宜过长,20~30min即可,密切监测穿刺点极其周围状况,注意有无血肿、局部发 热、疼痛,观察软组织硬度等。
下肢动脉栓塞 临床表现:1、疼痛:突然发生剧烈的患者疼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部分病人仅感酸
痛或呈钝痛,少数病人疼痛并不明显,而是感觉丧失与麻木。肢体远端疼痛是最为 剧烈,活动时产痛加重,因而使活动受限。静息痛,在休息时间也可感到肢体疼痛、 麻木和感觉异常,尤以夜间最为明显 2、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栓塞部位远端由于周围神经的缺血而引起感觉及运动的障碍。 出现感觉的丧失或感觉异常,自觉患肢麻木,有针刺样感;栓塞近端有感觉过敏区 或感觉减退区,感觉异样为袜套式;下肢易麻痹,活动无力,可出现足下垂。在活 动或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肌肉疼痛、痉挛和疲乏无力,这时患者常需要停止活动或 行走休息数分钟后才能继续活动和行走,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 ,血流 受阻血供减少后,局部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生理生化技能发生紊乱而致疼痛抽筋 .腿 抽筋 3、皮色苍白:动脉栓塞后,由于组织缺血,皮肤乳头层下静脉丛血液排空,皮肤呈蜡 样苍白。若皮下浅血管仍有少量血液存留,亦可出现青紫色斑块及条纹,病久发生 坏死呈紫黑色,以足远端明显。浅表静脉萎邉,毛细血管充盈缓慢,腓肠肌呈生面 团样。 4、皮温降低: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触之冰凉,受累肢体皮温降低比栓塞部位低一个关 节面,越远降低越明显,而且界限清楚。腹主动脉末端栓塞者,皮温改变约在双侧 大腿和臀部,髂总动脉约大腿下部,股总动脉约在大腿中部,动脉约在小腿下部。

临床药师参与一例房颤伴下肢静脉栓塞的血液透析患者抗凝治疗的药学实践

临床药师参与一例房颤伴下肢静脉栓塞的血液透析患者抗凝治疗的药学实践

46中国处方药 第19卷 第2期·医院药学·房颤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需要长期抗凝。

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普遍存在凝血活性亢进及血小板活化,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

同时,由于各种代谢产物等毒素作用,患者血小板功能低下,导致出血倾向。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疾病因素,本身加剧了抗凝药物的使用风险。

因此,选择合理的长期抗凝治疗方案及药学监护,对该类特殊人群显得尤为重要。

1病例资料患者,女,82岁,体重55.2 kg,身高142 cm。

因“维持性血液透析半年余,胸闷、气促2周”于2019-8-19入院。

2周前自觉胸闷,伴气促,外院诊断持续性房颤,透析时发现左股静脉临时管流量不佳,完善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提示“左侧股总静脉、大隐静脉近心端血栓形成”,予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 110 mg bid抗凝。

并再次予右侧股静脉置入临时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每周3次治疗,此次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

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50 mg bid治疗,自诉血压控制可。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T:36.1℃,P:97次/分,R:20次/分,Bp:108/78 mmHg。

贫血面容,双侧下肢中度水肿。

辅助检查:HGB:89 g/L,PLT:263×109/L;Scr:237.03 μmol/L;ALT:20 U/L,ALB:31.10 g/L,总胆红素:16.1 μmol/L;凝血指标:INR:2.4,PTA:31.0%,PT:26.90 s,APTT:104.5 s,FIB:4.73 g/L,TT:>240.0 s,D- 二聚体:1 460 ng/ml。

双侧股、腘动脉探查提示:左侧大隐静脉近心端血栓形成,双侧股、腘静脉未见明显异常。

颈部血管B超提示: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硬斑、混合斑)。

入院诊断:慢性肾脏病5期;心房颤动(CHA2DS2-VASC评分6分,HAS-BLED评分2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左侧股总静脉、大隐静脉近心端);高血压。

下肢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什么是下肢动脉栓塞的栓子?栓子是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管腔的自体或外来的异物,就相当于水管中的杂质。

栓子常分为心源性(来自心脏)、非心源性(来自血管腔或肿瘤)和来源不明性三种,常见的栓子包括:血栓、斑块、空气、肿瘤栓子等。

为什么会发生下肢动脉栓塞?下肢动脉栓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突发的急症,可以导致下肢肢体坏死。

动脉血液从心脏流出后,需要到达人身体各处为机体供血,心脏或血管的栓子脱落后,会随血液流动,当流动到下肢动脉某个部位时,突然出现卡塞,就会导致下肢动脉急性缺血,就好像是管道被突然卡住,血液不能流通。

动脉栓子脱落后经常卡在哪些部位?栓子脱落后,随血液流动,经常卡在腹部的腹主动脉分叉处,下肢的股动脉(大腿处的血管)、腘动脉(小腿处的血管)等部位。

这些部位由于管腔径突然变小,容易出现卡塞。

哪些人可能出现下肢动脉栓塞?患有房颤、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等的病人,以及行过心脏瓣膜手术、血管置换手术的病人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的几率比较高。

房颤等心脏疾患可以出现心脏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导致栓塞;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的病人常常由于血管壁上的斑块或血栓脱落导致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发生后会有哪些症状?一旦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病人常会感觉下肢疼痛、麻木、发凉,并出现下肢肢体苍白,特别是脚趾,时间长了还会出现脚趾青紫,触摸下肢还会出现感觉麻痹,并感觉皮肤温度降低。

一旦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就是发生了下肢动脉栓塞吗?不一定。

并不是所有的下肢疼痛、麻木都是下肢动脉栓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会有下肢疼痛、麻木的表现。

下肢动脉栓塞有什么危害?下肢动脉栓塞是临床急症,发病比较急,危害性大,常可因下肢动脉缺血导致下肢肢体坏死,出现截肢的可能。

为什么有些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需要截肢?下肢动脉缺血时间长,会出现下肢肌肉的坏死,如果出现肢体坏死明显,则应及时截肢治疗。

行截肢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生命,因为长时间缺血,肌肉坏死后,会出现全身重症感染,坏死物质吸收会出现肾功能衰竭。

1例下肢深动脉血栓病例讨论

1例下肢深动脉血栓病例讨论

相 关 知 识 讨 论
临床表现
6、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一般首先触诊患者的足背动 脉及胫后动脉,如摸不到搏动,再触诊腘动脉,最后是 股动脉。
相 关 知 识 讨 论
[手术治疗]
1.动脉导管取栓术:是主要的手术方式,即用Forgarty导管取 栓。原则上取栓手术越早越好,最佳时间应少于8~12小时。栓 塞时间越长,由于缺血造成的肌肉、神经、皮肤等损伤和坏死 几率越大。 2.动脉插管溶栓术: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和rt-PA (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等,溶栓效果取决于血栓形成的 时间和血栓量。
相 关 知 识 讨 论
病 因 2、血管源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时动脉粥样物质形成的 栓塞,大的栓塞可能来源于大的动脉粥样物质、血栓和 胆固醇结晶的混合物,脱落到动脉循环,小的栓塞由于 胆固醇结晶的释放或由于溃疡性动脉硬化斑点脱落引起。 3、医源性:心脏人工置换和人工血管移植、动脉造影、 血液透析的动静脉瘘、动脉内留置导管,动脉疾病的腔 内治疗。
相 关 知 识 讨 论
临床表现(概括为5P即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 和苍白) 1、手脚冰冷,常常伴有麻木的感觉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 闭塞症的前期表现。 2、间歇痛,在活动或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肌肉疼痛、痉 挛和疲乏无力,这时患者常需要停止活动或行走休息数 分钟后才能继续活动和行走,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 “间歇性跛行”。 3、静息痛,在休息时间也可感到肢体疼痛、麻木和 感觉异常,尤以夜间最为明显。
病 情 汇 报
辅 助 检 查
2017-11-08: ◆血 凝:PT 13.70 S APTT 26.20S FIB 257.00mg/dl。 ◆D二聚体:1.99mg/l ↑ ◆超敏C反应蛋白: >5mg/l ↑ 肌酸激酶同工42.91ng/ml ↑ 心肌肌钙蛋白I: <0.01 肌红蛋白: >600ng/ml ↑ ◆血糖:25.45mmol/L ↑ 心电图: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全胸片:左下肺心尖旁模糊影,乳头影。

房颤栓塞及出血风险评分

房颤栓塞及出血风险评分

房颤栓塞及出血风险评分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容易发生栓塞和出血等并发症。

为了评估房颤患者的栓塞和出血风险,医学界提出了一系列评分系统,其中最常用的是CHA2DS2-VASc评分系统和HAS-BLED评分系统。

一、CHA2DS2-VASc评分系统CHA2DS2-VASc评分系统用于评估房颤患者的栓塞风险,其包括以下几个指标:1. 年龄(Age):根据患者的年龄赋予相应的分数,普通分为65岁以下和65岁及以上两个分组。

2. 性别(Sex):女性患者不需要额外加分,男性患者不赋予分数。

3. 同伴疾病(Congestive heart failure,Hypertension,Age ≥75 years,Diabetes mellitus,Stroke,Vascular disease):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这些同伴疾病赋予相应的分数。

4. 血管疾病(Vascular disease):包括先前的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和主动脉斑块等,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这些疾病赋予相应的分数。

5. 年龄(Age):65岁至74岁之间赋予1分,75岁及以上赋予2分。

6. 性别(Sex):女性患者不赋予分数。

7. 血压(Blood pressure):收缩压≥160mmHg赋予1分。

8. 1型或者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赋予1分。

9. 中风或者TIA(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赋予2分。

10. 补充因素(Vascular disease):包括先前的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和主动脉斑块等,赋予1分。

根据以上指标,将各项得分相加,最终得分范围为0-9分。

根据得分,可以将患者分为低风险(得分0)、中风险(得分1-2)和高风险(得分≥3)三个等级。

二、HAS-BLED评分系统HAS-BLED评分系统用于评估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其包括以下几个指标:1. 高血压(Hypertension):收缩压≥160mmHg赋予1分。

房颤的抗凝治疗策略

房颤的抗凝治疗策略

房颤的抗凝治疗策略房颤的抗凝治疗策略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成人房颤发病率为0.3%~0.4%,60岁以上发病率为2.0%~4.0%,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0%~11.0%,男性为女性的2倍。

著名的美国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资料显示房颤患者死亡危险较无房颤者高1.5~1.9倍。

房颤最危险的并发症为脑栓塞,较正常人高出5倍,不同病因的房颤检塞发生率不同,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检塞危险是非房颤者的5.6倍,而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检塞危险则是非房颤患者的17.6倍。

在西方国家,非风湿性瓣膜病的房颤占缺血性中风病因的15%-20%。

通过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和减少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

有实验证实,规范有效的抗凝治疗可以使阵发性房颤和慢性房颤的脑卒中发生率降低65%~86%。

无论在2006年ACC/AHA房颤治疗指南中还是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治疗专家组关于房颤的“治疗建议”里,均对房颤抗凝治疗不吝笔墨,这反映了抗凝在房颤治疗中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心房颤动同血栓栓塞的关系房颤与血栓栓塞的关系尚未完全明了。

房颤患者心房失去了主动收缩和舒张功能,血液不能正常充盈和排空,进而导致局部血流淤滞,为形成血栓的基础。

尤其是左心耳部位,其血流速度明显减低甚至完全淤滞,加之左心耳内肉柱表面肌小梁凹凸不平,使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率极高,成为导致脑卒中及机体其他部位栓塞的栓子的重要来源。

国内外文献报道,与房颤有关的脑卒中80%以上来自于左心耳部位栓子的栓塞。

另外,血液在心房淤滞使凝血因子的局部浓度升高,激活的凝血因子不能被清除,而且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也增高,血液黏度增加。

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流形成涡流,直接损伤心房壁的内皮细胞,使内皮下的基底膜及结缔组织裸露,促使血小板吸附、聚集其上,形成血栓。

还有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局部电荷促使血小板聚集等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第一部分概述一、前言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其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动脉缺血发作、脑卒中等。

我国临床医师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特别是对于VTE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VTE是目前国内各级医院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医疗纠纷的主要根源之一。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涉及多个器官系统,错综复杂,制订一个综合性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指南,对于提高临床医师的防治意识和水平、规范诊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南编写方法第二部分静脉血栓性疾病PTE和DVT合称为VTE,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的DVT,PTE是DVT的并发症。

PTE和DVT具有相同的易患因素,是VTE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一、肺血栓栓塞症(PTE)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

PTE为肺栓塞的最常见类型,占肺栓塞的90%以上,通常所称肺栓塞即指PTE。

(一)诊断建议基于疑诊、确诊、求因、危险分层的策略,对急性PTE 进行诊断和评估。

1.疑诊:【推荐意见】(1)推荐基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的综合评估,筛选可疑的 PTE患者(1C)。

(2)疑诊PTE 的患者,推荐根据是否合血流动力学障碍,采取不同的诊断策略(1C)。

(3)推荐基于临床判断或应用临床可能性评分(简化的Wells评分、修订后的Geneva评分量表)联合D-二聚体筛查急性PTE(1A)。

临床评估低度可能的患者,如D-二聚体检测阴性,可临床除外急性PTE;如D-二聚体检测阳性,推荐行确诊检查(1A)。

病例分析——精选推荐

病例分析——精选推荐

病例摘要:男,24岁,工人。

现病史:半年前于工地施工中,不慎左脚被钉子刺伤,当时局部感染化脓,下肢红肿,约2周后逐渐恢复,此后左小腿又有数次疼痛和肿胀。

2个月前左小腿疼痛肿胀达到膝关节周围,收入院治疗症状有所减轻。

4天前左下肢肿胀,疼痛加重,并有发冷发烧。

昨日开始咳嗽,咳痰,今晨咳痰带有少量血液,无胸痛。

查体:除发现左下肢浮肿外,其它未见明显异常(病人在职工医院住院)。

今日下午2点15分左右患者由厕所回病房途中大叫一声倒在地上,医务人员赶到时见患者四肢痉挛、颜面青紫、口吐白沫、瞳孔散大,抢救无效,于2点50分死亡临床诊断:急死、死因不清申请病理解剖:患者家属及医生要求查明死亡原因。

解剖记录摘要:身长174厘米,体重60公斤。

大体检查:左下肢浮肿,以膝关节以下为显著,左脚面有一外伤愈合的小瘢痕,剖开左腿见左股动脉及其分支无明显异常改变。

左股静脉:大部分变粗变硬。

从腘窝至卵圆孔一段股静脉内完全被凝固的血液成分堵塞,该血液凝固物长约40厘米与血管壁连接不紧密,大部分呈暗红色,表面粗糙,质较脆,有处呈灰白色与血管连接紧密。

肺动脉的主干及两大分枝内均被凝血块样的团块堵塞,该团块呈暗红色无光泽,表面粗糙、质脆,与肺动脉壁无粘连。

左肺内较小的动脉分枝内也有血凝块样物质堵塞。

显微镜检查:左股静脉主要为红色血栓结构(纤维素网内充满大量红细胞,少数处为混合血栓结构(可见少量血小板梁),靠近血管壁处有肉芽组织长入血栓内。

肺动脉主干及两大分枝内大部分为红色血栓结构。

左肺小动脉分枝内血凝块样物仍为红色血栓,靠近血管壁处血栓有肉芽组织长入。

思考题:1、左股静脉内有什么病变?为什么能形成这种病变?为什么股动脉无此改变?2、肺动脉内为何种病变?根据是什么?参考答案:1、血栓形成,左脚钉子刺伤→静脉炎→(血栓形成条件)静脉管内膜损伤→血栓形成。

股动脉深在,壁厚不易损伤。

2、肺动脉内为血栓,根据为肺动脉主干及大分枝为暗红色凝血块样物,无光泽,表面粗糙,质脆与肺动脉壁无粘连,镜下为红色血栓。

房颤栓塞及出血风险评分

房颤栓塞及出血风险评分

房颤栓塞及出血风险评分1. 引言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在心房内出现快速而不规则的心电活动。

房颤患者存在着较高的栓塞和出血风险,因此评估房颤患者的栓塞和出血风险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房颤栓塞及出血风险评分的标准格式文本。

2. 房颤栓塞风险评分房颤栓塞风险评分用于评估患者发生栓塞事件的风险,常用的评分系统包括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

2.1 CHADS2评分系统CHADS2评分系统包括五个风险因素: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65岁以上、糖尿病和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历史。

每个风险因素计一分,总分为0-6分。

根据CHADS2评分,患者被分为低风险(0分)、中风险(1-2分)和高风险(≥3分)三个等级。

2.2 CHA2DS2-VASc评分系统CHA2DS2-VASc评分系统是CHADS2评分系统的改进版,增加了更多的风险因素。

除了CHADS2评分中的五个风险因素外,CHA2DS2-VASc评分还加入了年龄75岁以上、女性性别和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三个新的风险因素。

每个风险因素计一分,总分为0-9分。

根据CHA2DS2-VASc评分,患者被分为低风险(0分)、中风险(1分)和高风险(≥2分)三个等级。

3. 房颤出血风险评分房颤出血风险评分用于评估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风险,常用的评分系统包括HAS-BLED评分。

3.1 HAS-BLED评分系统HAS-BLED评分系统包括九个风险因素:高血压、肝肾功能受损、出血史、血红蛋白异常、卒中、老年(年龄≥65岁)、药物或酒精滥用、药物治疗(如抗凝药物)、不可调整的因素(如遗传因素)。

每个风险因素计一分,总分为0-9分。

根据HAS-BLED评分,患者被分为低风险(0-2分)和高风险(≥3分)两个等级。

4. 结论房颤栓塞及出血风险评分是评估房颤患者栓塞和出血风险的重要工具。

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系统用于评估栓塞风险,而HAS-BLED评分系统用于评估出血风险。

房颤诊疗常规

房颤诊疗常规
离的特点,可见心室夺获波和室性融合波,且 R-R 间期基本相等,频率在 150~200 次/ 分左右。
(2)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在极快的心室反应时酷似室速,但仔细测量 R-R 间期绝对不齐,由于预激程度的不同, QRS 波群的形态有变化,既往可能有预 激综合征的病史,或者既往心电图显示显性预激。
(3) 房颤合并 III 度房室传导阻滞:R-R 间期固定,但频率为 35~55 次/分, 看不到 P 波。
(2) 特发性房颤的诊断:必须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 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除外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 能亢 进、电解质紊乱等才可诊断特发性房颤。
2、 常见的鉴别诊断:
1
当房颤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或冲动沿预激综合征旁道前传时应与室速相鉴别。 (1)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宽大畸形的 QRS 波,但心电图具有房室分
三、 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1、 诊断要点: (1) 诊断: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悸、气短或者心电图发现房颤律。查体:
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次数明显少于心搏数。心电图特征: P 波 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隔极不规则的颤动波(f 波),频率 350 〜600 次/min ; QRS 波群形态为室上性型,与窦性节律中的 QRS 波群基本相 同,如 引起室内差异性传导,可使 QRS 波群变异;心室波群间隔很不规则,但 合并完全性 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律变为慢而匀齐。
(2) 有无血栓栓塞史: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等病史,发生的时间,当时 的 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和后果。
(3) 有无房颤继发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有无活动后气短, 夜间平卧憋醒情况,有无端坐呼吸,活动或运动耐力情况,评价心功能分级。

房颤伴左房血栓及动脉栓塞的诊断与处理

房颤伴左房血栓及动脉栓塞的诊断与处理

存在问题
导管消融治疗是否也可以作为慢
性房颤的一线治疗?
New AFFIRM!
存在问题
房颤导管根治后是否还需要华法
林治疗?
谢谢!
房颤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 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是窦律的5倍 • 全美发生的脑卒中15-20%与房颤有关
• 房颤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机会4.9–12%
• 不同年龄组有差别,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
孤立性房颤左房血栓检出率
• 行食道超声检查的连续113例房颤患者 • 平 均 年 龄 53.3±12.3 岁 (25 岁 ~76 岁 ) , 年 龄 <60岁者占72.6% • 年龄<60岁,没有任何危险因素者占52.2% • 合并危险因素者,左房血栓18.5% • 年 龄 <60 岁 , 不 伴 危 险 因 素 者 左 房 血 栓 16.9%
Am Heart J 2000;140:150-6
结果
• • • • 31例合并左心房血栓的患者 小剂量华发林(2mg/d) 左心房血栓均由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证实和随访 体积最大者3cm×4cm×6cm,最小者1c m×1cm×0.5cm • 3例失访,28例随访到血栓消失 • 血栓消失的时间在2~12个月之间,85.7%血栓 消失的时间<6个月
(Grade 1A).
脑栓塞后抗凝治疗-HAEST 研究
• 多中心、随机双盲双对照临床试验 • 比较LMWH和Aspirin对房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早期再栓塞的预防及脑出血的作用 • 入选449例房颤伴急性脑栓塞患者 • LMWH组应用法安明100IU/Kg皮下注射,2次/天; Aspirin组口服160mg/天 • 在栓塞事件发生后及早开始治疗,持续14天
Lancet 2000; 355: 1205–10

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2024

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2024

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2024摘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栓栓塞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但目前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某些生物标志物和风险评分可用于预测房颤相关血栓栓塞的发生发展。

本文从患者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等方面,对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全球有3000万~1亿房颤患者,约70%的房颤患者年龄超过65岁。

血栓栓塞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房颤会增加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下肢、肠系膜及内脏、上肢动脉栓塞等)的风险,其年发生率分别为1.92%和0.24%。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年发病率是非房颤患者的3~5倍;在一般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风险每10年约增加1.45倍。

然而,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某些生物标志物和风险评分可用于预测房颤相关血栓栓塞的发生发展。

本文从患者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等方面,对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1、患者基本资料1.1年龄年龄是发生房颤和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及血栓栓塞的患病率升高。

据估计,房颤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50~59岁的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1∙5%,而80-89岁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23.5%。

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75岁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

在单变量分析中,年龄是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素:每增加10岁,脑卒中风险就增大2倍。

一项对隐匿性脑卒中和潜在房颤的研究发现,年龄增长和长期房颤发作之间存在相关性。

迄今为止最大的房颤研究涉及>50OOO例新诊断的房颤患者,在这些患者中,2年内非出血性脑卒中和大出血(包括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科普
动脉栓塞宣教
发表时间:2008-11-16 发表者:熊江(访问人次:1585)
动脉栓塞对身体有什么严重危害
动脉栓塞,会迅速阻断栓塞远端肢体的动脉血供,造成肢体缺血,短时间内引起肌肉、神经、皮肤等不可逆的坏死,随后大量的坏死组织产生的毒素播散到全身,引起全身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大脑意识的改变,最终威胁生命。

动脉栓塞有什么表现
动脉栓塞,一般指急性动脉栓塞,最常见的表现有5个征象:1.无脉:就是触摸不到栓塞部位以下的动脉脉搏;2.疼痛:栓塞部位出现突发而剧烈的疼痛;3、苍白:栓塞部位以下组织颜色呈现蜡白色;4、感觉异常:出现皮肤的麻痹、感觉减退;5.运动障碍:表现为肌肉僵硬、坏死,不能活动。

什么是动脉栓塞
所谓动脉栓塞,一般都是急性发作的,来源于心脏或动脉壁脱落的血栓或粥样斑块等栓子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卡在口径比栓子小的动脉并堵塞管腔,发生肢体、器官和组织的缺血和坏死。

为什么要对动脉栓塞疾病进行宣传?
关注动脉栓塞的原因有三个:1、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心脏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逐年增加,因此动脉栓塞的病例数也在不断增加;2、对中老年人的医学知识普及和临床医生对动脉栓塞的认识还不够,临床上经常遇到因动脉栓塞延误诊治的病例;3、动脉栓塞是一种凶险的急症,如果诊断不及时,轻则手术截肢,重则威胁生命。

因此对动脉栓塞疾病进行宣教,是血管外科医生的重要工作。

动脉栓塞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大约有80%-90%的动脉栓塞的栓子来源于心脏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是“房颤”,栓子有60%-70%的来源是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最常见的是心梗后形成的血栓成为栓子;另外一个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硬化斑块出现破损和溃疡,诱发血栓形成,导致动脉栓塞。

怎样的人群应当特别留意动脉栓塞?
中老年人,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液)粘度、高烟瘾的人,特别对于有冠心病、发作心梗的人、房颤的人、动脉粥样硬化和腹主动脉瘤的人是高发动脉栓塞的人群。

另外,动脉损伤、恶性肿瘤和心脏粘液瘤,也是发生动脉栓塞的原因。

动脉栓塞常高发于哪些部位呢?
根据临床统计,动脉栓塞高发于下肢,最常见的是股动脉,其次是髂动脉和腹主动脉分叉,上肢动脉有3/4发生于肱动脉,另外,腹腔内脏动脉也可能发生,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肠系膜动脉栓塞引起的小肠坏死。

临床上遇到怀疑动脉栓塞的患者,常用什么检查最能快速诊断?
遇到怀疑肢体动脉栓塞的患者,一般血管外科医生通常会触摸远端的脉搏,如果没有脉搏,要高度怀疑了,常用的辅助检查是彩色超声和CT血管成像,能检查到动脉血管是否还有血流,也能看见动脉中的栓子。

另外,血管外科医生在治疗中,会采用动脉造影,评估栓塞动脉的部位和范围并同时进行治疗。

血管外科门诊经常有一些脚趾刺痛,伴有颜色稍有发暗的患者就诊,血管外科医生为什么看一下就能判断为动脉栓塞?
这种动脉栓塞患者没有明显肢体缺血的表现,如果该患者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推断,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的微小栓子阻塞了足趾的动脉,导致单个或者多个的足趾缺血坏死,因颜色偏暗,通常称为“蓝趾综合征”,这类动脉栓塞因为硬化斑块不断脱落可能会反复发作。

王老伯有房颤病史,突发脚趾疼痛,到血管外科门诊,诊断为动脉栓塞,医生建议用药物保守治疗,不是说动脉栓塞有高风险么,为什么使用保守治疗呢?
动脉栓塞一旦确诊,要立即治疗,治疗的方案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肢体还没出现坏死;较小动脉栓塞,侧枝代偿良好;动脉栓塞时间长,肢体远端已经坏死,但是没有影响生命的。

王老伯这样的,属于微小动脉的栓塞,可以采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抗感染的方法治疗。

但是,如果非手术保守治疗后,肢体缺血症状没有明显改善,而且进行性加重,栓塞的地方没有形成代偿的侧枝循环,这个时候应当机立断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否则肢体不保,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动脉栓塞的手术治疗适合怎样的病人呢?
传统的动脉栓塞手术治疗包括动脉取栓和截肢,对于动脉栓塞早期,还没有出现肢体肌肉坏死,神经功能尚存,皮肤颜色还没有发黑,皮肤没有出现水疱的,可以考虑取栓,同时用抗凝、溶栓的方法进一步治疗,一般能够保存肢体。

对于已经出现肢体坏死的,只能考虑截肢以挽救生命,取栓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促使大量毒素进入全身,威胁生命。

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因为动脉栓塞在某医院就诊,因为高龄,不能耐受取栓手术,血管外科医生用动脉注射的方法,挽救了肢体和生命,请问这是什么治疗方法呢?
对于高龄动脉栓塞的患者,因为心、肺、肾功能差,无法耐受手术创伤,根据患者肢体情况,属于栓塞早期,还没有出现坏死,血管外科医生使用局部动脉注射的方法,在局部麻醉下,将溶栓、抗凝、扩血管药物直接注射到动脉中,目的是溶解栓子继发形成的血栓,并促进侧枝建立,某些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这种方法可以作为某些动脉栓塞高龄患者首选的方法。

我父亲因小腿行走无力,麻木半个月,在医院做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大腿动脉栓塞,为什么他没有象很多动脉栓塞的病人那样病情危急呢?
这个病人考虑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诱发的动脉栓塞,动脉闭塞过程相对缓慢,下肢缺血不是突然发生,表现为进行性加重,所以短时期内没有急性缺血表现,并且不会影响肢体功能。

但是随着下肢动脉阻塞加重,并且代偿侧枝建立不良,下肢缺血会进一步加重,造成下肢严重缺血,导致栓塞部位以下神经、肌肉萎缩、坏死,需要截肢。

我父亲在医院接受了小腿动脉取栓术,小腿缺血逐渐改善,颜色逐渐恢复,疼痛缓解,力量也增强了,我父亲出院以后,是不是就不需要看血管外科门诊了?
象您父亲这样的,在医院经过取栓恢复下肢动脉血供,可能短期效果不错,但是动脉栓塞可能是一种反复性疾病,为了维持取栓后动脉血管的通畅性,需要接受血管外科专科维护,如果有房颤等心脏疾病,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要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改善循环药物,预防栓子的脱落,预防粥样狭窄部位再次发生栓塞以及改善缺血部位的血供。

所以一旦得了动脉栓塞,应当终生与血管外科医生打交道,维护生命管道的通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