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帝国_化石燃料与1580年以来的地缘政治
中国期刊对环境史研究的关注_郭秀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3日/第010版期刊中国期刊对环境史研究的关注——《学术研究》开辟环境史专栏郭秀文环境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而后传播到世界其他各国并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美国学者唐纳德・修斯的说法,环境史“是一种试图理解在时间变迁过程中,人类生存、劳作和思考时与其周围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历史”。
它使历史学家的视野从对人及人类社会的历史考察扩大到了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历史探询,由此构建起人与自然、自然史与社会史相关联的历史叙述模式。
这样,环境史在我们通常所熟悉的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史与文化史之后,成为了历史编撰和叙述的新类型。
环境史的出现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就学科而言,环境史家致力于研究长期以来历史研究中所忽视的环境问题或环境灾害、环境保护等内容,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史学的范围。
他们从人与自然互动的角度认识历史运动,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具有塑造历史的作用,并且更新了对人、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
从现实来讲,在20世纪中后期,人类在饱受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之后,痛定思痛,需要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历史,揭示造成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环境史的研究可以为世界各国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国环境史的研究起步较晚,不论研究队伍还是成果都相对比较薄弱。
有鉴于此,《学术研究》从2006年起开辟了环境史专栏,至今已有5期,编发了5组20篇文章。
这些文章可以分为三大类。
探讨环境史的基础理论问题第一类文章是对环境史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进行探讨。
如王利华将“人类生态传统”视为环境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并以此对环境史作出新的界定:“环境史运用现代生态学思想理论、并借鉴多学科方法处理史料,考察一定时空条件下人类生态系统产生、成长和演变的过程。
它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视为一个互相依存的动态整体,致力于揭示两者之间双向互动(彼此作用、互相反馈)和协同演变的历史关系和动力机制。
世界历史中的能源与资源
世界历史中的能源与资源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看,能源与资源一直是支撑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能源与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对社会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探讨世界历史中的能源与资源的重要性和演变。
1. 古代文明中的能源与资源在古代文明时期,人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直接开采来维系生存和生活。
早期的人类利用木材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用于生火、取暖和烹饪等基本需求。
此外,各地区的土地、水源和金属矿产等资源也是古代文明发展和扩张的重要基础。
2. 工业革命与能源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煤炭成为了主要的能源来源。
煤炭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机器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的利用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人类开始寻找和发展更加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替代品。
3. 石油时代的来临20世纪初,石油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引领了另一次能源革命。
石油的广泛应用使人类在交通、工业生产和农业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然而,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和依赖性使全球能源安全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
此外,石油的燃烧也会造成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4. 可再生能源的崛起为了应对能源和环境双重挑战,全球开始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
这些可再生能源不仅具有无限供应的潜力,而且对环境影响更小。
各国纷纷制定并实施政策和计划,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以实现清洁能源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5. 能源与资源的地缘政治能源与资源的获取和控制也成为了世界历史中重要的地缘政治问题。
一些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能源和资源,成为了全球能源和经济竞争的焦点。
为了争夺资源,各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纷争。
这也使得能源和资源问题成为了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6.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面对日益紧张的能源和资源局势,可持续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2024六安阳光电力维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优选全文
2022六安阳光电力维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网络整理真题,题目顺序与原题可能不一致)单选题1.特高压由_____和±800 千伏及以上直流输电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
A.1000 千伏及以上交流B.800 千伏及以上交流C.750 千伏及以上交流D.110 千伏及以上交流参考答案:A2.我国的电价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上网电价+_____+线损折价+政府基金及附加=销售电价。
A.输配电价B.容量电价C.居民电价D.一般工商业电价参考答案:A3.新型电力系统是传统电力系统的跨越升级,从供给侧看,_____将逐步成为装机和电量主体。
A.化石能源B.风能C.核能D.新能源参考答案:D4.实现“双碳”目标,关键在于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在能源供给侧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在能源消费侧_____。
A.加快煤电灵活性改造B.大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C.全面推进电气化和节能提效D.积极推动海上风电开发标准答案:C5.电力系统应统筹建设足够的调节能力,常规电厂(火电、水电、核电等)应具备必需的_____能力。
A.调峰、调频和调压B.调相机、静止同步补偿器、静止无功补偿器C.调频、调速、调流D.调峰、调流、调压参考答案:A6.对于分布式电源较多的区域,应同时进行电力平衡和_____平衡计算,以分析规划方案的财务可行性。
A.负荷B.电量C.功率D.电压参考答案:B7.接入配电网的分布式电源按照类型划分,不包括哪一种分布式电源?_____A.变流器型分布式电源B.变压器型分布式电源C.感应电机型分布式电源D.同步电机型分布式电源参考答案:B8.当正常运行方式下的电力系统受到以下哪项故障扰动后必要时会采取稳定控制措施?_____A.任一大负荷突然变化B.任一段母线故障C.同级电压的双回或多回线和环网,任一回线三相故障断开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B9.内隐学习是指一种无需意志努力的潜意识的学习。
地缘政治学主要流派课件
经济实力对国家的地缘政治影 响力至关重要。经济发展水平 与国际影响力之间存在紧密联 系。
能源、矿产资源、战略物资等 资源的争夺成为地缘经济的重 要内容,影响着国家利益和安 全。
3 3. 经济合作与区域一体 4 4. 新兴经济体与地缘经
化
济
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是推动 地缘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促 进国家间的经济融合和共同繁 荣。
国家行为的驱动因素
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家决策,国家之间互动受地理位置、资源、 安全等影响。国家战略、外交政策和军事部署均受地缘政治因素 驱动。
国际合作与冲突
地缘政治影响国家之间合作和冲突,共同利益可能促进合作,而 利益冲突则可能引发矛盾。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家间关系的稳定 性。
地缘政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马汉提出海权论,强调海洋力 量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海权 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3. 陆权论
麦克因德尔提出陆权论,认为陆地力量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陆权是 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关键。
空间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空间决定论强调地理环境对国家 发展的影响,认为地理环境决定 了国家的命运。
自然资源
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为国家 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地理位置
优越的地理位置,例如交通枢纽 、战略要地等,有利于国家与其 他国家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气候条件
适宜的气候条件,例如温和的气 候、充足的降水量等,有利于农 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海权论
海洋控制
认为控制海洋是获取资源、发展经济的关 键。
海上力量
强调发展强大的海军力量,维护海上贸易 和安全。
岛屿战略
地缘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新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未来,地缘政 治学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科技发展、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并将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力量。
浅谈地缘政治学
浅谈地缘政治学姓名:关秀玉学号:2012511153年级:2012级地理科学摘要:地缘政治学从现实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术语,因此我主要从地理与政治、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三个视角阐述了地缘政治学的不同内涵。
根据国内外有关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资料,把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演变归纳为五个时间段,并对每个时间段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介绍、梳理和评价,有助于人们较系统地认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一、地缘政治学的涵义界定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
它历经兴衰,至今仍通行于西方世界,成为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
"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 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
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着重研究国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地缘政治学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
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地缘政治学涵义的理解,我把地缘政治学归纳为以下三个视角:1.政治与地理英国学者奥沙利文(Patrick O‟Sullivan)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他认为,各国之间冲突的基本量度是地理性的,geopolitics“研究的是权力的行使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他们或是国家的统治者或是跨国集团的领导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
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地缘政治学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地理化过程,它突出了地理或地理空间因素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地缘政治地理背景分析
地缘政治地理背景分析所谓地缘政治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加以考察国家问的政治关系。
因此,国家间政治地理关系实际上是空间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在军事上表现为安全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关系,在经济上表现为财富关系。
安全、权力和财富是各国在全球格局中谋求的主要目标。
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
海洋在地理上有重要意义:①交通价值。
目前,同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较,海洋运输不仅运量大,而且价格便宜。
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世界上的许多大城市、工业和人口都趋向于沿海地带。
②资源价值。
海洋中有大量的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海洋将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大宝库。
③国防价值。
海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国防线。
由于海洋也是军舰活动的场所,所以凡是具有海岸线的国家,都要发展自己的海军,以保卫自己的海疆。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性的开发海洋热潮。
海洋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之一。
为适应国际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新形势,国际社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使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例如,长期争执不休的领海宽度问题得到了解决;国际海底及其资源被确立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
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千米。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为建立国际海洋法律新秩序迈出了重要一步。
但是,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兼顾各个国家的利益和要求,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明确之处。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例如,在封闭或半封闭的海域,周边国家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就可能存在着重叠,还有一些岛屿主权争议和渔业资源分配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相邻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国际冲突的新的因素。
能源革命后的地缘政治
能源革命后的地缘政治作者:卢朵宝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4年第12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1945年,沙特阿拉伯创始人阿卜杜勒·伊本·沙特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秘密会晤,为20世纪末地缘政治的核心打下基础:美国以安全援助换取沙特的石油。
美国的盟友英国因被蒙在鼓里而愤怒不已。
2013年,相似一幕再现,沙特被排除在美国与伊朗秘密外交活动之外。
“能源革命改变了国际能源格局,即将催生新的地缘政治协议。
”在近日发布的题为《催生新秩序——能源给地缘政治和安全带来的新后果》的报告中,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学者解释了这种“历史的相似性”,建议美国不应倚仗能源革命带来的战略优势向竞争对手施压,而应极力促成主要大国商定一项新的地缘政治协议,以某种形式的亚洲力量平衡换取海湾力量共管。
“其重要性应类似美国与沙特70年前达成的协议。
”能源新格局带来全球风险重心转移报告认为,国际能源格局的一场巨变正在进行。
从能源种类来看,尽管各国都在推动新能源发展,但化石燃料的长期主导地位远未结束。
石油的黄金时代已接近尾声,天然气的开采肯定会加快,在其他能源价格高企时,煤炭仍将占一席之地。
报告特别提到,石油的开采变得更加昂贵、复杂和具有风险。
从国别来看,这场能源格局巨变更为惊人。
现在,美国将超越沙特和俄罗斯成为最大产油国;加上天然气领域的新发展,美国有望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主要玩家。
与此同时,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
印度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也在增加,美国的盟友日本和韩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仍很大。
这一切将导致风险重心转移。
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面临与能源生产和运输相关的地缘政治风险,但亚洲强国现在面临的这种风险正越变越大。
目前为止,最大的赢家是美国。
能源地缘政治的变化使得美国重新获得战略手段,美国的能源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国内生产增加,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税收;能源供给实际安全性增强;能源成本低于竞争对手,这对整个石化产品和制造业都有帮助。
是否应该推行全面禁止化石燃料使用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推行全面禁止化石燃料使用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全面禁止化石燃料使用是必要的。
首先,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
据统计,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因此,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全面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
其次,化石燃料的储量有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化石燃料资源将会日益枯竭。
而且,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资源争夺、环境破坏和地缘政治冲突。
因此,为了确保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转向清洁能源,全面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必要的。
名人名句,美国总统拜登曾说过,“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全面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才能保护地球的未来。
”。
经典案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并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发展。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和推动经济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反方观点,全面禁止化石燃料使用是不现实的。
首先,化石燃料在当前社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主要能源来源。
全面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将会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导致能源供应不足、生产成本上升和就业岗位减少等问题。
因此,全面禁止化石燃料使用是不现实的。
其次,尽管清洁能源在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技术和成本上的限制,无法完全替代化石燃料。
全面禁止化石燃料使用将会导致能源供应不稳定,影响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不是一味地全面禁止。
名人名句,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曾说过,“我们不能一刀切地全面禁止化石燃料使用,而应该寻找可持续的能源转型之路。
”。
经典案例,一些发展中国家依然依赖化石燃料来满足能源需求,全面禁止化石燃料使用将会加剧发展不平衡,导致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下降。
因此,我们应该在能源转型过程中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化石燃料与全球能源危机
化石燃料与全球能源危机近年来,全球能源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尽管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但传统的化石燃料资源却逐渐枯竭,这对全球能源供应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化石燃料的定义、全球能源供需形势以及应对能源危机的可行性方面,探讨化石燃料与全球能源危机之间的关系。
一、化石燃料的定义化石燃料是指自然界形成的一种具有高热值并可以用作燃料的矿物质,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这些能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等方面。
二、全球能源供需形势目前全球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攀升,主要原因包括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发展等。
然而,传统化石燃料资源却面临着产量下降、储量枯竭等问题。
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虽然仍有可开采的储量,但其开采难度和成本不断增加。
此外,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三、应对能源危机的可行性虽然面临能源危机的形势严峻,但我们仍有一些可行的应对措施。
首先,应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这些源源不断的能源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且对环境影响较小。
其次,应加强节能和能源管理,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对能源的需求。
例如,推广节能灯具、改进工业生产工艺等,都能够有效降低对能源资源的消耗。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手段。
各国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交流等方式,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应,降低对单一能源的过度依赖。
综上所述,化石燃料与全球能源危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随着资源的不断枯竭和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传统化石燃料的地位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应对能源危机需要我们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强节能和能源管理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能源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解析
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政治地理学所研究的空间政治现象分三个尺度,即国家的内部的区域或地方的政治格局与关系,国家的政治地理特点以及国家之间的政治格局与相互关系。
在第二章至第六章,我们分别从国家的起源、民族的形成、国家的空间特征和综合国力与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政党、选举地理来阐述国家级与国家以下的区域级的基本特征与空间结构。
第六章是介绍各家的关于国家的政治地理理论。
以下四章则是阐述国家级以上的国家间的政治地理。
地缘政治学是其特征的规律性阐述与理论概括。
由于国际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并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等实力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其空间的格局亦有所不同,故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地缘政治论说。
有时,由于角度与侧重点的不同,同一时期,有不同的地缘政治论说。
另外,地缘政治学虽然是根据客观实际进行理论概括,但是由于人的思想现点、哲学思维、阶级立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不同,地缘政治学的论说亦受其影响。
因此,各家论说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甚至,有的走上邪路,滑到为本国的侵略扩张服务的道路上去。
为了先掌握些有关国际关系的背景知识,故本章放在第七章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之后。
对第九、十两章来说,则是先学些规律性概述,为深入了解这两章打下基础。
一、地缘政治学概念及其复兴地缘政治学(Geopolitik)一词是在德国哥德堡大学政治学教授基伦(Rudolf Kjellen,瑞典)在其所著的《生存形态的国家》(1916年)一书中提出的。
他吸收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和“生存空间”的理论,并进一步发挥,建立了用地理环境来说明政治现象与事件的地缘政治学。
当时,这一术语并未引起学术界与社会的注意。
后来,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浩弗于1924年在《地缘政治学杂志》发表大量的地缘政治文章,并为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制造理论依据和提供宣传工具。
这不仅使地缘政治学突然之间为世人所知,同时也使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的地缘政治学受到玷污,不仅其本身受到学术界的非议、社会的指责,几致身败名裂万劫不复的地步,而且亦使政治地理学受到牵连,较长时期遭受冷遇。
化石燃料我们的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博弈
化石燃料我们的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博弈化石燃料一直以来都是人类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
然而,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崛起,化石燃料在能源产业和环境保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化石燃料对能源的重要性化石燃料作为能源的重要来源,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可以提供大量廉价的能量,推动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交通、工业生产等领域,化石燃料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此外,化石燃料资源丰富、开采成本相对较低,使其成为很多国家主要的能源选择。
全球范围内,依赖化石燃料的国家众多,这也反映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
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然而,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加深,化石燃料作为主要能源来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首先是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其次是空气污染问题。
化石燃料的排放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导致雾霾等严重后果;另外还有水资源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问题,这些都凸显了化石燃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可再生能源崛起为了解决化石燃料对环境的伤害,人们开始寻找替代方案,而可再生能源成为了最有前途的选择之一。
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长足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成本不断降低,可再生能源正在逐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
这包括补贴政策、优惠价格政策、减税政策等,为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持。
能源转型面临挑战尽管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迅猛,但其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技术挑战。
目前,可再生能源技术还不够成熟,存储和输送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其次是经济挑战。
部分可再生能源项目仍然存在成本较高、回收周期较长等问题;另外还有市场变化、政策调整等引发的不确定性等挑战。
因此,在实现能源转型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应该全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
首先,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包括水污染、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例如,石油泄漏和煤矿事故都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此外,化石燃料的有害排放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率上升。
名人名句,美国总统拜登曾经表示,“气候变化是我们时代最紧迫的挑战之一,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
经典案例,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了历史性的《巴黎协定》,几乎所有国家都同意限制全球变暖幅度在2摄氏度以内,其中包括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反方辩手观点,不应该全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在当前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首先,化石燃料是全球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将会导致能源供应短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其次,许多发展中国家依赖化石燃料来推动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可能会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另外,尽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迅速,但目前仍然无法完全替代化石燃料,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可能会导致能源转型的困难和成本增加。
名人名句,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美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持,化石燃料是我们的重要选择。
”。
经典案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也在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但仍然需要依赖化石燃料来满足能源需求。
综上所述,全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对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但也需要考虑到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因此,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同时,应该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不是一刀切地全面禁止。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话题:地缘政治和文化地缘政治学2008年01月14日08:19绪论一,地缘政治学概念释义1,_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2,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3,_ “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4,_ 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5,_ 地缘政治与地理政治(Ceopolitik)和政治地理的关系;地缘政治与地缘关系,地缘战略的关系.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1,_ 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2,_ 地缘政治的研究目的是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定外交政策.3,_ 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实力的地理基础;第2,实力的地理结构;第3,实力间的利益关系.4,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第1,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第2,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第3,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斯派克曼”;第4,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三,参考书目:(德)拉采尔《政治地理学》1896年;(瑞典)契伦《国家有机体》1901年版;(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1992年,《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将来》2003年;(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英)H·J·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民主的理想和现实〉1919年;(美)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和平地理学》1944年;(美)索尔·科恩《分裂世界的地理与政治》1964年;(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1993年;(美)Z·布热津斯基《运筹帷幄》1986年,《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1993年,《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1997年;(美)约翰·柯林斯《大战略》1978年;(英)P·奥沙利文《地理政治论—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1991年;(德)豪斯浩弗尔《太平洋地缘政治学》1942年;(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1987年;(意)G·杜黑《制空权》1950年;刘雪莲《地缘政治学》2002年.内容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1,_ 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一)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是亚洲和非洲.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二)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即是如此.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三)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上,以杜绝外部世界腐化风气的影响,如英国莫尔(T.More)的”乌托邦”,意大利康泊内拉(T.Canpanella)的”太阳城”以及英国洛克(Locke)设想的国家都是如此.2,古希腊人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罗马帝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博(Strabo)把整个地球分成若干四边形,其所谓”可居住地带”即在四边形的一个之内.而只有这片地区才具有政治地理学方面的意义,应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中心.3,自西欧文艺复兴之后,在政治地理学方面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家是法国让.博丹(J.Bodin)和孟德斯鸠(Montesquieu).博丹明确指出,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与国家政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孟德斯鸠把自然条件与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生活等等结合起来,称之为”法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他的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为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地理决定论”的代表人物.4,在孟德斯鸠之后,还有不少学者试图对社会政治现象提出地理学,或者广而言之,自然环境方面的解释.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Toynbee)提出的”挑战—应战”的文明发展模式当中,自然环境就囊括了他所列举出的5种挑战性刺激因素中的两个方面,即那种气候,地势和土壤条件恶劣的地区以及需要通过勘探,开垦和发展才能把荒野变成良田的地区都可能刺激文明的发展.5,在其他的三种”刺激性因素”(来自某一外国的挑战,来自外部的不断增加的压力,惩罚的刺激)当中,前两者也是与政治地理学分不开的.由此也可看出汤因比的历史观中环境因素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了.6,强调自然环境因素对政治—历史进程的影响作用的另一位知名的近代学者是美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1893年,特纳在美国历史协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的演说,后来又出版了《美国历史上的边疆》一书.7,特纳的理论被其他的学者加以演绎和阐发,并由此形成了美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所谓”边疆学派”,这些学派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边疆”的存在及其作用来解释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边疆学说”在美国有十分广泛的影响,从肯尼迪提出的”新边疆计划”到里根政府时期的”高边疆政策”,都可以看出”边疆”思想的痕迹.”高边疆”一词最初由格雷厄姆中将于1980年提出.所谓”高边疆”就是太空领域,指历史上对于开拓国家边疆具有独特情结的美国,应该对地球的外层空间进行新的开拓,从而使得太空领域成为美国新的边疆.8,在欧洲的传统思想当中,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古罗马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他们在国家间的关系问题上都没有较大的建树.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更多地考虑地理环境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这是政治地理学的研究长期以来更多局限于国内政治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到19世纪才有所改变,而正是这种改变导致了西方地缘政治学的诞生.9,这个变化的产生自然有其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那就是自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联系和国际冲突在规模和程度方面的急速增加.这一切为人们从一种全球的视野来探讨国家间的关系乃至人类历史的进程提供了素材;而哲学,历史学,自然史学以及地理学的发展,则为这样的探讨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10,西方地缘政治学首先诞生在德国.179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他的《论永久和平》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世界政府的设想.亚利山大·洪堡就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史学家和探险家之一.他以其广博的自然史知识与德国的卡尔·里特尔一道创立了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整体论思想的德国的地理学学派.洪保和里特尔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强调人,国家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1,里特尔从1822年到1859年连续发表的19卷本巨著《地理学及其与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关系》所阐释的主题.由洪堡和里特尔所开创的德国地理学派在两个方面为后世的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12,首先就是这个学派强调人类生活单间的整体性以及地理学的人文色彩,其次由于它既强调地理研究中的整体性,又强调它的区域性,从而为后人对各地域的比较研究提供前提.13,地缘政治学的真正的创始人,则是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西·拉采尔.他秉承了洪堡和里特尔的地理学思想,相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接受了当时非常浒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反映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哲学观念.1897年,拉采尔发表了《地理政治学》一书;正是他提出了地缘政治学其他概念框架—虽然他自己尚未使用”地缘政治学’一词.并且明确地把国家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这本著作的主题.14,他认为国家乃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因而,与自然界的所有有机体一样,它必然地具有必须适应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一面,又必须具有不断生长发育,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求得自己的生存的一面.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成就,也就相应的具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即第一,看它是否能够成功地适应它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第二,作为一个”空间有机体”,看它是否能够通过不断的领土扩张而增强自身的力量.15,拉泽尔据此还提出了后来在德国被广泛作用的”生存空间”的概念,用以指一个国家的健全发展所需要的地理条件.”国家的疆域不可能是永久不变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因而不可能被压制于生硬的界限之内.国家的形式和力量依赖于它的居民,而它的外向性的运动则体现为其所占有领土的收缩或者扩张.16,在当时的德国,这一理论倍受青睐.因为它不仅把当时思想界最为流行的达尔文进化论,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以及传统的德国哲学和地理学融为一体,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应和了当时在德国已经逐步滋生的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思潮.17,最先对拉采尔的地缘政治学思想作出积极反应的是瑞典人鲁道夫·契伦是一位彻底的国家有机体论者.契伦于1901年出版了《国家有机体》一书,就是在这本书中,他首创了”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他建立一种全新的国家理论—国家的有机体论.契伦提出了有关国家的5个重要的变量:地缘政治,经济政治,人口政治,社会政治和法律政治.18,由于国家是一种空间的有机体,因而疆土就是国家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富于生命力却又空间有限的国家以殖民,兼并乃至征服的方式扩展其疆土是一种绝对的政治规律.因此他提出了建立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中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邦联的设想,这个邦联将分别以顿克尔克,里加,汉堡和巴格达作为它的四角,囊括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19,到20世纪初,地缘政治学在德国就已经初具规模,在其他国家,像美国,英国和法国也都出现了各不相同的地缘政治理论.战后随着这些理论的进一步综合,使地缘政治学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第二讲: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及其流派(战前和二战时期)一,马汉与海权论马汉(1840-1914)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航海史学家.1890年,其发表《1660-1783年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系统提出了海权理论.此书与后来出版的《1793-1818年间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及《纳尔逊生平-英国制海权的化身》一起构成了其海权理论三部曲.马汉的海权论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强调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二是规定一系列指导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即通过历史上海军行动对海洋政治的控制与一支强大海军对于大国外交政策影响这两者之间关系加以考察.关于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马汉提出海军体系,运输体系和驻泊体系构成其海权论三个重要环节,因此,马汉提出了影响国家海权的六个基本条件,即地理位置,自然结构(地形),疆域,人口,民族性格和政治制度;关于对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的研究,1911年,马汉出版了《海军战略—与陆战原则的对比》一书,集中论述了海军战略原则和路线.集中海上优势兵力摧毁敌人有生力量,并给予毁灭性打击,是马汉海权战略理论的基础.从全球来看,马汉认为,以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为界的北部陆半球因其活跃的贸易和政治活动,是世界力量的中心.其中亚洲特别是北纬30-40度之间从中国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带,他称为”争执中的和可争执中的中间地带”,属于地缘政治上的无人区,一直是俄国和各海权国家争夺的焦点.此外,马汉认为美国处于两大样之间,传统上把美国和欧洲分割开来的地缘政治观点已经过时,美国具有发展海上力量的独特优势,应介入欧洲大陆的内部事务.其理论对美国海军战略的制订具有重大的影响.二,麦金德与陆权论麦金德(1861-1947)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战略家.其基本观念”是人而不是自然在行动,但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行使着控制权.”1904年,其发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一文,首次系统阐述了其地缘政治学理论.这一理论,虽经其多次修改,但其核心却始终如一.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麦金德的世界史的地理观,就是认为世界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陆上国家与海上国家反复斗争的历史,而陆上力量的中心即所谓”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则是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带.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中部平坦的大草原曾经便利了蒙古人对欧洲的入侵,而十字军东征,则被麦金德作为是欧洲人对亚欧大陆中心的第一次攻击.麦金德提出,在哥伦布时代,这种大陆与海洋的对抗对于海洋一方有利;然而,随着一个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系统和武器系统的发展变化,力量对比已经开始向大陆一方倾斜.二战时期,麦金德对其理论做了进一步修改,并且提出了”大陆心脏学说”的第三种版本.其观点主要反映在1943年发表的《环型的世界与赢得和平》一文.麦金德首先再次对”心脏地带”的范围加以修正,使之与苏联版图完全重合.其次,他首次提出”陆间大洋”的概念,就是北大西洋.麦金德认为这是在”心脏地带”之外,能够在经济上和战略上维持强大的政治权力的地区,并被其称之为”我的第二个地理学概念”.此外,他还认为”枢纽地带”不再是便于运动的地区,而是建立在人口,资源和内部联系基础上的”力量堡垒”,这就大大降低了亚欧大陆东北部边缘及其内部沙漠和荒原地带的重要性.几乎同时,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不少与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相似的地缘政治理论其中较著名的是英国费尔格雷夫和美国人斯派克曼.其与麦金德理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将陆上力量与海上力量的对抗视为世界历史的主题.三,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有影响的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是斯皮克曼.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大力量中心: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和东亚沿海地区(后两个地带被他称为所谓的”内新月地带”),对于世界主导权的争夺就表现为包括南北美洲大陆的西半球和包括心脏与边缘地带的欧亚大陆的战略性对抗.斯皮克曼认为,在欧亚大陆上,并不是”心脏地带”反而是”边缘地带”构成对海上力量的主要威胁,”上个世纪旧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格局就是海上通道周围的英国海上力量与试图冲破其周围的包围圈的俄国陆上力量的对抗”.并且他提出了一个对麦金德的上述著名命题的修正:”如果说在旧世界的权力政治中有一个公式的话,就是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斯皮克曼理论的实际含义就是,德国与日本的结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有可能控制上述三个世界力量中心进而控制整个世界.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势,美国要保证自己的实力地位,就只能与英国结成战略同盟.由于三大力量中心的理论,以及俄国与英国在欧亚大陆的边缘的争斗的理论构成了斯皮克曼地缘政治学的基调,因而在他对战后世界格局的设想中,由美国主导的三大力量的平衡就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与此相适应,斯皮克曼也不赞成彻底消灭德国和日本的实力,这两个国家应该成为制约俄国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企图的重要力量.为了有效地遏制俄国的扩张倾向,美国还必须在”边缘地带”保持优势的军事存在---这些观点成了战后的杜鲁门主义直接的理论先导.五,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1,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渊源:首先,一战后德国地缘政治环境为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政治背景;其次,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为其提供了理论来源;最后,拉采尔关于”生存空间”理论与国家有机体学说,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2,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第一,国家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张的能力;第二,地缘政治学体现了对世界历史的地理学解释,世界史就是国家间的征服史.国家在政治上的生长完全是由其地理环境条件所决定,是作为一种有机体存在的国家与这个国家赋予了人格特征的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种族与土地具有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一种国家的天然疆界与持续的领土扩张之间的动态关系.3,_ 以豪斯霍夫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家阐发了一整套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政策服务的理论体系.首先是关于”泛区”的思想,即在”空间中寻求其存在的超民族的全球性思想”.其次,在不同场合,德国地缘政治学家提出了三个或四个”泛区”,即泛美地区,泛东亚地区和泛俄罗斯地区,这几个泛区将分别美国,德国和日本所主导.最后,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将来自于这些泛区之间的力量平衡.因此,此一时期德国地缘政治学已完全变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工具,失去了任何意义上的科学性.地缘政治学在战后也被当成是扩张主义的代名词,但把纳粹德国的暴行归罪于地缘政治学则是不公平的.六,杜黑与制空权理论杜黑(1869-1930),意大利空军战略理论家,制空权理论的创始人.1909年军用飞机在美国刚刚投入使用,杜黑即意识到”天空即将成为战场”.1921年,他发表《制空权》一书,系统论述了其空权思想.杜黑认为由于陆上力量只限于陆地,海上力量限于海面,而空中力量不仅可以制陆,制海,还可以制空,因此,在未来战争中谁控制天空并取得空战胜利,谁就能赢得战争胜利.其主要内容为一,空战改变了以往的战争模式,使过去的平面战争演变为立体战争;二,独立空军就可以赢得战争胜利,如何加强空军建设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三,掌握制空权是空战和战争胜利的关键;四,夺取制空权后,空战目标就是轰炸和平居民和中心城市,战争将是短暂的.但是,杜黑的理论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美国战略地理学家塞维尔斯基(1894-1974)发展了杜黑的空权论.他在1950出版的《空军:生存的关键》一书中提出了航天理论和北极中心思想.塞维尔斯基认为,北极由于是美苏空中力量控制范围的重叠区,因而可能成为未来空权争夺的焦点.谁控制北极谁就控制地球.其航天理论成为后来高边疆战略的理论先导,由此,对空权的争夺从表层空间延伸到外层空间并成为当今大国谋求空中优势的主导方面.第四讲:战后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演变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发展到了极端状态.纳粹德国的覆灭,不仅意味着带有浓厚的地理决定论色彩的旧地缘政治学的终结,而且也标志着地缘政治研究的中心如同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一样,从欧洲转到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地缘政治学对于传统的旧地缘政治学而言,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批判和发展的一面.前者表现在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乃至于某些思维方式仍然被人们所使用;而后者则体现为在。
是否应该推行全球禁止化石燃料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推行全球禁止化石燃料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推行全球禁止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因空气污染导致的疾病和死亡,而化石燃料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
同时,化石燃料的使用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因此,为了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健康,全球应该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
名人名句,美国总统拜登曾说过,“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减少对气候的影响,否则我们的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句话表达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担忧和对采取行动的呼吁。
经典案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采取行动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
例如,欧盟计划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意味着将逐步淘汰化石燃料。
这些行动表明,全球禁止化石燃料是可行的,并且已经开始得到一些国家的支持和实施。
反方观点,不应该推行全球禁止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在当前的能源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将给全球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依赖化石燃料来满足能源需求,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可能会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贫困问题。
此外,禁止化石燃料还将导致数百万人失业,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名人名句,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我们不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牺牲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
”这句话反映了一些人对于气候政策可能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担忧。
经典案例,禁止化石燃料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能源,甚至引发地缘政治冲突。
例如,一些国家可能会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化石燃料,导致资源争夺和冲突。
因此,全球禁止化石燃料可能会引发更多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全球禁止化石燃料是一个复杂的议题,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正方和反方都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需要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寻求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是否应该推行全球禁止化石燃料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推行全球禁止化石燃料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推行全球禁止化石燃料。
首先,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
如果不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地球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气候灾难,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巨大的威胁。
其次,推行全球禁止化石燃料可以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
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将迫使人们寻找替代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清洁能源,这将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正如美国总统拜登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必须转向清洁能源,否则我们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
最后,全球禁止化石燃料也可以促进全球能源安全。
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了能源供应的不稳定和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
而发展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安全风险。
正如前英国首相戈登·布朗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需要转向可再生能源,以确保我们的能源安全。
”。
反方观点,不应该推行全球禁止化石燃料。
首先,化石燃料在当前阶段是全球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
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将导致能源供应短缺和经济发展受阻,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正如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业,这是我们的经济命脉。
”。
其次,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也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负担。
这些国家依赖化石燃料来满足能源需求,禁止化石燃料将使它们难以实现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正如印度总理莫迪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需要保护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益,不能让他们为了环保而牺牲经济发展。
”。
最后,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除了能源转型之外,还需要全球合作和创新技术来应对气候变化。
禁止化石燃料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效果,而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环境效果。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需要全球合作和创新技术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是否应该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辩论。
首先,化石燃料在目前仍然是全球主要的能源来源,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辩论可以保障全球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化石燃料占据全球能源消费的80%以上,而可再生能源的供应仍然不足以完全替代化石燃料。
因此,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的辩论可以确保全球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
其次,化石燃料产业是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辩论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许多国家依赖化石燃料产业来维持经济运转,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的辩论可以保障这些国家的经济稳定。
例如,美国的石油产业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之一,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的辩论可以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
此外,化石燃料在一些领域仍然是无法替代的能源来源,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的辩论可以保障这些领域的正常运转。
例如,航空业和船运业无法完全依赖可再生能源,因此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的辩论可以保障这些关键领域的运转。
综上所述,应该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的辩论,这样可以确保全球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关键领域的正常运转。
反方观点,不应该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辩论。
首先,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的辩论将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的影响。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的辩论将加剧这一问题。
其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的辩论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随着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能源已经可以替代化石燃料在许多领域的使用,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的辩论可以促进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此外,化石燃料的使用也会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取消全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的辩论将进一步加剧这些环境问题。
化石燃料我们的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博弈
化石燃料我们的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博弈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我们对于能源的需求愈发迫切。
然而,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供应方式却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担忧。
化石燃料作为一种主要而廉价的能源来源,背后隐藏着与环境破坏、气候变化等严重问题的博弈关系。
能源需求与挑战在当今社会,化石燃料一直扮演着主导能源市场的角色。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被广泛应用于发电、交通、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
它们的高效便利使得人类生活更加便捷,经济更为发达。
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环境危机的警钟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森林减少、海洋升温、极端天气频发等现象无不在提醒我们: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化石燃料的开采与利用也直接导致了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灾害,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健康。
可再生能源的光明前景为了改善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博弈关系,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成为新的热点,它们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且几乎无排放,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通过研发和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我们有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缓环境变化的步伐。
能源转型的挑战与机遇然而,要实现能源向可持续、清洁发展的转型并非易事。
从技术、政策到市场,都需要全面配套的支持和协同努力。
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产业的利益格局也令转型之路充满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努力,才能迎来转型的机遇。
在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博弈中,我们需要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是我们对环境问题做出的积极回应。
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更加清洁、美好的未来。
请珍爱地球,从每一个小事做起。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化石燃料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化石燃料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全面禁止化石燃料是必要的。
首先,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
此外,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也导致了水和土壤的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因此,为了保护地球和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全面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
其次,发展清洁能源是全面禁止化石燃料的必然选择。
随着科技的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已经成熟并且成本逐渐下降,可以替代化石燃料成为主要能源来源。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我们必须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研发,才能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因此,全面禁止化石燃料的实施将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
最后,全面禁止化石燃料也将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好处。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清洁能源的发展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安全。
而且,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也将减少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
因此,全面禁止化石燃料是符合全球利益的选择。
反方观点:不应该全面禁止化石燃料。
首先,化石燃料在目前仍然是全球主要的能源来源,全面禁止将导致能源供应不稳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正如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所言,“化石燃料是我们国家的主要能源,全面禁止将导致能源危机和经济下滑。
”因此,我们应该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不是全面禁止。
其次,清洁能源的发展仍然面临技术和成本的挑战。
虽然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是目前仍然无法完全替代化石燃料。
而且,清洁能源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时间,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清洁能源的发展,而不是全面禁止化石燃料。
最后,全面禁止化石燃料也将导致能源价格的上涨和社会不稳定。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清洁能源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成本较高。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化石燃料?——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化石燃料?——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加剧了全球变暖的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因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同时,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也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加剧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名人名句:美国总统拜登曾经说过:“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停止使用化石燃料,保护我们的地球。
”这句话表达了对化石燃料的担忧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经典案例: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巴黎协定》中,全球各国都同意采取行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这表明国际社会对于化石燃料的限制已经形成共识。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目前全球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可能会导致能源供应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依赖化石燃料来支撑其经济发展,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可能会加剧贫困问题。
名人名句: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化石燃料是我们国家的能源支柱,我们不能轻易放弃。
”这句话反映了一些国家对于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看法。
经典案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要依赖化石燃料产业,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可能会导致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可能会导致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崩溃,进而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
综上所述,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否应该被禁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可以通过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入和技术创新,逐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实现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能源帝国:化石燃料与1580年以来的地缘政治
能源帝国:化石燃料与1580年以来的地缘政治化石燃料对现代地缘政治史、尤其是国际体系中的霸权或占主导地位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还是20世纪的美国,它们在能源供应和消耗上的优势对其政治上的成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荷兰、英国和美国都拥有价格低廉的能源,这种能源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使之一方面能够建立起高效有竞争力的经济,另一方面有能力负担昂贵而先进的军事机器。
就英国和美国而言,它们不但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而且这种低廉的能源优势还直接转化成了军事和地缘政治优势。
研究能源之于地缘政治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在历史上、在当前和未来50-100年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宋朝,中国人创立了一种军事和工业复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
按现代标准来衡量,这个复合体规模虽小,但却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
这个复合体是建立在采煤和冶铁基础上的。
煤采自中国西北。
冶铁产量在1080年代达到年均10万吨以上,这在当时的世界历史上是非常高的,英国直到18世纪末发生了工业革命以后才超过它。
煤铁的大量应用增强了宋朝的军力,对内有助于巩固统治,对外有能力安定北部边疆。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着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复兴,但制约中国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源供应。
这个问题如何演变对中国将在未来的世界体系中赢得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至关重要。
一、泥炭和荷兰的黄金时代(1580-1680)泥炭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腐烂的植物变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苔藓,学名叫“泥炭藓”,有时也称为“沼泽藓”。
如果这种植物埋在地下并经历数百万年高压之后,就会变成煤炭;但如果时间不够,就是泥炭。
大部分的泥炭都是在过去6000年形成的。
湿冷的气候是泥炭形成和保存的必要条件。
因此,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泥炭都蕴藏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地区,如加拿大、斯堪底那维亚和西伯里亚。
虽然泥炭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但大都在不便接近的地方,不过,荷兰是个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 年 第 6 期
·环境史·
能源帝国: 化石燃料与 1580 年以来的地缘政治 *
约翰·R·麦克尼尔 [著] 格 非 [译]
[摘 要] 化石燃料对大国的兴衰和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泥炭与荷兰、煤炭 和英国以及石油和美国三个案例的分析, 从横向上展示了能源与经济和军事发展以及领土扩张的复杂关系, 从纵向上揭示了能源与霸权更替的关系。这为我们理解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对分析 中国在近代初期的落伍和现在的崛起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时的世界历史上是非常高的, 英国直到 18 世 纪末发生了工业革命以后才超过它。煤铁的大量 应用增强了宋朝的军力, 对内有助于巩固统治, 对外有能力安定北部边疆。当前, 中国正在经历 着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复兴, 但制约中国复兴的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源供应。这个问题如何演变, 对中国将在未来的世界体系中赢得一个什么样的 位置至关重要。
自己的能源优势, 直到 1680 年代泥炭资源开始枯 竭。
从某些方面来看, 荷兰经济是世界上第一个 现 代 经 济 体 。 在 17- 18 世 纪 , 荷 兰 因 为 有 泥 炭 , 肯定是世界上能源最密集的经济体, 也在很大程 度上是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经济。荷兰也可 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也许日本在 这方面和荷兰有一比。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有利 于在荷兰创造一个新社会。这个社会与其他社会 有很大不同, 它是一个有更多城市、人口更为集 中、更强调买卖习惯的市场导向的社会。在这个 社会, 商业习惯根深蒂固, 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 拟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 16- 17 世纪 的荷兰社会的原 因。这个观 点 是 否 站 得 住 脚 , 取 决 于 如 何 定 义 “资 本 主 义 ” 这 个 词 。 但对我们研究能源与地缘政治的关系, 它是否可 靠并不重要。不管荷兰社会是否是资本主义社会, 荷兰发展了繁荣的工业经济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有繁荣的经济就不可能创建帝国, 而经济繁荣在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用了低廉的能源供应。
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 荷兰的繁荣不仅仅是 建立在泥炭的基础上的,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在发 挥作用。我无意夸大泥炭的重要性。根据荷兰历 史学家的计算, 在 17 世纪中期, 泥炭只占荷兰经 济所需的能源的一半。荷兰的繁荣也得益于处在 莱茵河口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以及荷 兰实行的共和体制。我还想强调的是, 一些海外 殖民地并不是荷兰国家的, 而是荷兰公司的殖民 地。这些公司也可以称为准国家公司, 因为它们 都是由私人和政府共同投资和控制的。其中最重 要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荷兰西印度公司。它们 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贸易, 也有自己的军事武装, 而且都与政府合作。我还想指出的是, 荷兰帝国 并不是真正的 19 世纪英帝国意义上的世界帝国, 它只是一些海外据点和小型殖民地的集合。即使 是在 荷兰东印度 ( 现 在的印度尼西亚 ) , 直 到 19 世纪, 荷兰的存在范围也主要局限在爪哇岛上的 巴达维亚。荷兰没有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控制大片 领土。所以, 我无意夸大荷兰殖民帝国的重要性, 也无意夸大泥炭对荷兰经济繁荣的重要意义, 我 只是提请大家注意泥炭、经济繁荣和建立帝国之 间的联系。
泥炭是化石能源, 但从能量密度上来讲, 比 不上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从单位能量的产出来 看, 最高的是石油和天然气, 其次是煤炭, 最低 的是泥炭。每公斤泥炭所释放的能量只有煤炭的 1/6。泥炭燃烧不能提供冶金所需的高温, 所以不 能用泥炭来冶铁和炼钢。尽管如此, 泥炭对荷兰 经济的发展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酿酒业和石灰 烧制业是荷兰享受低廉能源优势最突出的两个产 业。在 17 世纪, 石灰是最基本的建筑材料, 烧石 灰是能源密集型产业。同时, 荷兰也以酿造优质 啤酒而闻名于世, 酿酒业也是能源密集型产业。 荷兰成本低廉的泥炭为这两个行业的发展打下了 良好基础。在 17 世纪, 制糖业也是能源非常密集 的产业。尽管荷兰不生产蔗糖, 荷兰殖民地在 1653 年 ( 葡萄 牙人把荷兰人从 重 要 的 蔗 糖 产 地 、 巴西的东北部赶了出去) 后几乎不生产蔗糖, 但 世界制糖业的中心在阿姆斯特丹。玻璃制造业、 烧砖业和制盐业也都是能源密集型的, 一般情况 下它们使用薪材或木炭。这意味着凡是存在这些 产业的地方的森林就会被毁灭, 因为人们要从森 林中打柴或烧木炭, 随之而来的工业就会滥伐所 有的森林。不过, 在荷兰, 这种类型的工业可以 在城市立足, 因为它有丰富而便宜的泥炭。所以, 从 1560 年代开始, 荷兰在经济发展中持续利用了
[关键词] 化石燃料 经济优势 军事革命 海外帝国 地缘政治 〔中图分类号〕 K1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7326 ( 2008) 06- 0108- 07
化石燃料对现代地缘政治史, 尤其是国际体 系中的霸权或占主导地位的力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 17 世纪的荷兰、19 世纪的英国, 还是 20 世纪的美国, 它们在能源供应和消耗上的优势对 其政治上的成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荷兰、英国 和美国都拥有价格低廉的能源, 这种能源优势转 化成了经济优势, 使之一方面能够建立起高效有 竞争力的经济, 另一方面有能力负担昂贵而先进 的军事机器。就英国和美国而言, 它们不但拥有 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 而且这种低廉的能源优 势还直接转化成了军事和地缘政治优势。
荷兰之所以需要工业经济是因为它遇到了严 重的地缘政治和军事挑战。第一个挑战来自西班 牙哈布斯堡王朝, 它从 1560 年代起就想控制低地 国家 ( 现在的比利时和荷兰) 。哈布斯堡家族是统 治西班牙和奥地利的王朝, 在 16 世纪获得了对拉 丁美洲大部分地区和菲律宾的统治权。荷兰人从 1568 年 开 始 起 而 反 抗 哈 布 斯 堡 王 朝 , 直 到 1648 年才获得成功。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获得独立 后, 荷兰又遭到了英国和法国的侵略。在 1650 年 代初, 荷兰人发起了持续三年的反对英国人的战 争。在 1670 和 1690 年代, 荷兰人两次 反抗法国 的占领。虽然荷兰人并没有完全赢得这些反抗的 胜利, 但是他们一直在设法维持 1648 年赢得的来 之不易的独立。与此同时, 他们也想方设法要建 立一个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在那个时代, 打仗 的费用越来越昂贵, 因为世界军事正在发生被后 世历史学家称为 “军事革命”的变革。
研究能源之于地缘政治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 中国在历史上、在当前和未来 50- 100 年在国际政 治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宋朝, 中国人 创立了一种军事和工业复合体 (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 )。按现代标准来衡量, 这个复合体规模 虽小, 但却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这个复合体 是建立在采煤和冶铁基础上的。煤采自中国西北。 冶铁产量在 1080 年代达到年均 10 万吨以 上, 这
泥炭还帮助荷兰人创建了自己的海外帝国。 荷兰的殖民帝国面积并不大, 但展现在地图上却 是一个全球性帝国。在 17 世纪, 荷兰这个西北欧 的小国居然能在北美、南美、非洲和亚洲建立自 己的殖民据点,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现在的印 度尼西亚, 这简直有点不可思议, 因为创建和维 持这样一个殖民帝国也很昂贵。也许有人会认为 后来是殖民帝国支撑着荷兰的经济, 但我认为, 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清楚地断言, 帝国到底是产 生利润的还是烧钱的。不过, 可以肯定的是, 没
* 本文是作者 2006 年 4 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 “环境史系列讲座”上发表的演讲, 英文记录稿经过了作者审定。 作者简介 约翰·R·麦克尼尔 ( John R. McNeill) , 美国当代著名环境史学家, 现任乔治敦大学历史系和外交学院双 聘欣可·海马诺斯讲席教授; 格非,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北京, 100871) 。
泥炭不能直接用于军事, 不能用它来驱动任 何轮船或车辆, 没有实际的军事用途, 也不能直 接降低军事费用。战争费用的大幅度提高主要来 自军事革命中的两个关键因素城堡和大炮的发展。 例如荷兰的布雷达城堡, 高达几百米, 周长 1- 2 公里。那时的军事工程结构复杂, 军事技术也比
- 109-
较精良。大炮和加农炮的口径很大, 制造这些军 事器械的花费自然会很大。如果一个国家修建了 坚固的城堡, 那么敌国一定会想方设法更胜一筹, 制造出更厉害的大炮。这种竞争使战争的费用进 一步得到提高。军事革命的另一部分是建立大规 模的 “常备军”。常备军就是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和 平时期都保有的军队, 因为军队必须坚持不断地 训练。步兵战术要求士兵必须协调一致行动, 士 兵只有坚持常年操练才能形成习惯。一般情况下 是几千士兵在一起操练。1700 年之前, 一场战争 动辄就得动用数千士兵, 还要保证军队能够正常 运转。这些都提高了战争的开销。开发新战船也 是军事革命的一部分。从 16 世纪起, 海军开始建 造吨位更大的战船, 装备威力更大的大炮。战船 的建造和维修都需要很多财力。另外, 战船上还 需要大量水手, 他们也需要训练, 以使其动作能 整齐划一。这也同样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所以, 军事革命让战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昂贵, 这无 论是在欧洲、奥斯曼帝国, 还是在印度和中国都 一样。当然, 并非军事革命的每一个方面都在欧 亚大陆的任何一个角落发生, 例如奥斯曼帝国就 没有采用建有大型炮台的战船。但是, 从英国到 日本的各个地区至少都发生了军事革命中的某几 项变革。这些都抬高了备战和打仗的费用。军事 变革实际上有利于荷兰, 因为它有发达的经济, 可以支撑不断提高的战争费用。战争毫无疑问是 个巨大的负担, 但比起其他国家, 对荷兰只是一 个小负担。因此, 我认为, 价格低廉的泥炭能源 转化成了活跃的经济, 繁荣的经济进一步转化成 了有效的军事机器, 这保障了荷兰能在比它大得 多的国家的包围和侵略中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