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B课时训练
高一历史课时练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必修
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材料反映了()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解析:材料揭示“商贾”“不耕耘”“不蚕织”,却“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一不正常现象,重点在于批判商人囤积居奇,投机取巧的现象,故选D。
答案:D2.《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B.推行抑商政策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D.农民的负担较重解析:材料中“出三关”“余米五斗”“持米”“十斗九升八分之三”,可见关税50%以上,商品税率非常重,这反映的实质就是封建政府抑制商业的发展,推行抑商政策,选择B 项。
A、C两项并非实质,D项在材料中不能反映。
答案:B3.下列材料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抑商政策的是()A.(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B.(唐)“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C.(宋)“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D.(清)“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抑商政策。
“商之子恒为商”表明对商人的歧视和身份限制,D 项正确。
答案:D4.清朝时,民间流传一首《武夷山采茶歌》,歌词曰:“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材料说明()①清代一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②清代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③清代福建茶叶主要从江西销往海外④制茶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者生活艰苦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经济的发展,可用排除法。
高中历史 专题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2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化训练人民版必修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基础达标1.(2014·泉州毕业考)西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
商人地位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官僚机构日益扩大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文人社会地位提高D.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解析:本题首先要通过两则材料搞清楚商人地位的变化趋势,从两则材料对比来看,前者不允许穿丝绸、坐车,并收取重税,对商人极尽压制性;后者允许有才能的商人参加科举,政策相对开明,商人地位有所提高,A、C两项和题干没有关系,D项是商人地位变化的表现,所以排除。
答案:B2.在徽州地区的读书人家常见一副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秦代B.唐代C.清代D.汉代解析:材料反映了徽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
清代商品经济发展,徽州地区的读书人对经商亦很重视,“营商好”,故选C项。
答案:C3.(2014·惠州市调研)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可见,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B.官商勾结官商身份难以界定C.商业发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动D.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商人获得巨大财富后,可以购买庄园等家产,被人羡慕赞扬。
这反映了社会风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故选C项。
A项错误,清朝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摒弃,反而逐渐加强;B、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
答案:C4.(2014·汕头市质检)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了明代()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专题一 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同步训练 人民版必修2
训练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下列材料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抑商政策的是( ) A.(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B.(唐)“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C.(宋)“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D.(清)“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2.(清朝前期)“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以下各项不能正确反映材料中揭示的社会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B.大量资金投向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C.有利于维护自然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手工业扩大再生产3.明代晋商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清代乾隆时期,山西浑源、榆次两个州县的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
当时,这一社会现象(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活跃C.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D.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4.“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藉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下列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5.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说:“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他所说的“大错”最有可能是指“海禁”政策的实施( ) A.未能起到阻挡外来侵略的目的B.加快了封建制度衰落的步伐C.是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根源D.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6据此推断,这里的“某个时期”是指(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7.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群与明清徽商关系密切。
中国社科院吕政认为徽商衰落原因是“官商勾结”“买田置地”“买官”。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模拟练习题 人民版必修2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模拟练习题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反映了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2.《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
这种现象导致A.纸币产生成为必然 B.坊市制度被打破成为必然C.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4.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河南灵宝附近)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
这说明当时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 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C.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 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5.史学家万明指出“晚明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
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
”这说明这一时期①商品货币经济拉动白银流入②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③“海禁政策”被废止④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逐渐密切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广阳杂记》:“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由此焉转输。
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
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高中历史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提升训练含解析人民必修2
【讲练通】高中历史 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提升训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基础达标】1.(2021·河南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固守“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基本经济政策,主要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特征B.自然经济的特征C.对外贸易的需要D.手工业发展的要求2.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浮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浮现有( )①盐铁官营轨制②早市夜市泛起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3.(2021·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
《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避免海难发生B.防止鸦片走私C.杜绝西方思潮D.严控对外联系4.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方才获得独立的美国为打破英国组织的经济封锁,吩咐��消磨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华开展贸易。
该船将在中国停靠在( )A.宁波B.上海C.厦门D.广州5.(2021·湖州高一检测)明代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已经泛起了本钱主义萌芽,但是之后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况。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抵制B.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C.遭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D.“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材料体现了(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概念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2.(2021·巢湖模拟)“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时作业-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
课本练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总分 50 分,共 2 大题 16 题单选题(总分 30 分,共 15 题)1. (2分)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 (2分) 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也认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下列政策和措施与上述言论所反映的指导思想的相冲突的是A. 商人出不得乘车马,入不得住豪宅B. 盐铁官营C. 商人及其子嗣不得入仕为官D. 工商立国3. (2分) 《汉书》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尊农夫,农夫已贱矣”。
这段话表明当时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商人经济地位比较高③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④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D. ①②4. (2分)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A. 资本主义的萌芽B. 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 爵位制度的创设D.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5. (2分) 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
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A. 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B. 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C. 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D. 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6. (2分) (2017·临海选考测评)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最有可能是指中国()A. 忽视海防的重要性B. 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D.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7. (2分)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二课时训练: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B含答案
1。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B卷能力提升1.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2.《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3.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这说明()A.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B.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C.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D.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4.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5.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6.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
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澳门管理B.取消外交活动C.严控中外接触D.禁止海外贸易7.“尝考历世盐法……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 1.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B课时训练 人民版必修2
1.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B卷能力提升1.北宋时东京开封城内:“倘欲修整屋宇,泥补墙壁…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
”南宋时都城临安城内沿街的临时工匠,如补锅、修鞋帽、穿珠子、修刀剪、磨镜等匠人,随时可叫唤,大约有数十种。
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A.行业分工开始出现B.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C.以官营手工业为主要形态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2.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B. 万历年间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 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3.官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优势,其主要特点是()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日用品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对外贸易提供精品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4.《北齐书》记载了一种当时的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的兵器坚韧锋利。
这种技术出现于A.西周 B.秦朝 C.南北朝 D.明朝5.“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句网络流行语。
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显摆的财富不可能有()A、精美的青铜酒樽B、色泽鲜艳的粉彩瓷C、削铁如泥的钢刀D、闲置的曲辕犁6.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7.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高中历史 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同步训练 人民版必修2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历史 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同步训练人民版必修2(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 )。
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解析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A项是对这一政策的最相符的阐释,故选A。
答案 A2.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其根本目的是( )。
A.劝导农民重视农耕,维护传统B.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C.巩固封建统治D.限制和打击工商业解析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明太祖的告谕就是要求官员贯彻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C3.下列表述与重农抑商无关的是( )。
A.“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B.“商人大量买田置地,购置产业”C.“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D.“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肢。
C项反映了在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市场,与重农抑商无关。
而A、B、D三项分别反映了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影响和措施。
答案 C4.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从军”。
材料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
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海禁”C.“重农抑商”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解析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来分析,“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反映出抑商政策;而擅自出海者将被“发边卫从军”,反映出“海禁”政策。
答案 B5.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
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
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B.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其最大的影响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导致中国近代的被动挨打。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B课时训练人民版必修2
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B卷能力提升1.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竞只有6.9%。
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A.清朝经济的衰败 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2.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123处院落,房屋1118间,面积约45000平方米。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消极影响是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使手工业缺乏市场C.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D.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3.明朝中期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是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西学东渐现象出现 C.农商并重格局形成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4.中唐诗人张籍在《寄元员外》中写到“月明台上唯僧到,夜静坊中有酒沽”从诗中我们可能得到的信息有①唐朝始终实行严格的“市.坊”分界制度②当时“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有所松动③“坊”中所沽之酒,应该来源于私营酒肆④交易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5.下列中国古代的各项经济政策和法令,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②“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③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④“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A.①③④②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6.货币称为“钞票”,源于宋代的“钞引”制度,说的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物后换取的经营凭证,主要出现在暴利性的行业,如“盐引”“茶引”等,拿凭证到指定地点支取货物,再到指定地点销售。
宋代“钞引”的出现表明A.在商品贸易中开始使用纸币 B.商业活动打破了政府的限制C.商业经济发展有制度性进步 D.民间商人开始控制重要产业7.“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高一历史每课一练 1.4 古代的经济政策 4(人教版必修2)
1.4 古代的经济政策每课一练一、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始于()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C.秦始皇统一度量衡D.西汉实行盐铁官营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商鞅变法最先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B2.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载:“世所谓正月三日为田本命。
”明末清初周亮工《因树屋书影》载:“吴俗以正月三日为田生日。
”上述记载反映了()A.重农主义经济思想B.古代封建迷信盛行C.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D.人地矛盾异常尖锐解析:材料中的“为田本命”“为田生日”反映了“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传统理念,属于重农主义经济思想。
其他几项都不符合此意。
答案: A3A.汉代江南地区B.明代苏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唐代关中地区解析:佃农比例较高,表明租佃制的盛行;工场主和商人的比例较高,表明工商业的发展。
综合上述信息判断选B项。
答案: B4.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其影响是() 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乾隆时期富商大多将钱财用来买田置地,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 D5.“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 A.重文轻武B.重本轻末C.闭关锁国政策D.避战自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阅读分析的能力。
注意材料出处《海防纂要·卷七》,再结合材料中的“夷”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对“外夷”持防范的态度,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答案为C。
答案: C6.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选取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的变化趋势图,要注意观察变化,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表述不正确,排除含④的A、C、D三项。
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每课一练人民必修
1.4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一、选择题1.《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
”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A.抑制商贾发展B.提倡粮食节俭C.严禁商品流通D.稳定酒类物价答案及解析: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秦朝“禁止百姓酿酒”。
秦国的酒政,有两点,即:禁止百姓酿酒,对酒实行高价重税。
其目的是用经济的手段和严历的法律抑制酒的生产和消费,鼓励百姓多种粮食;另一方面,通过重税高价,国家也可以获得巨额的收入。
故选:A2.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答案解析】C3.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答案解析】【考点】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
“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这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4.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答案解析】D5.下列材料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抑商政策的是() A.(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B.(唐)“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B卷能力提升1.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 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2.《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3.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这说明()A.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 B.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C.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 D.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4.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5.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6.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
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澳门管理 B.取消外交活动 C.严控中外接触 D.禁止海外贸易7.“尝考历世盐法……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
自是历代皆踵行之。
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
有加无瘳(减损),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
”下列对该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制度B.垄断食盐经营的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C.“故不能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 D.该制度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8.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
西洋商船船钞减十分之二。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9.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D.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10.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B.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有利于农业经济商品化11.《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
这一变化说明()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12.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古代是“关市高而不征”,即只稽查是否有违法行为,而并不收税。
汉代说是对商人要“重租税以困辱之”,其实主要是实行国营工商业以取利。
(唐朝)杨炎行两税法,才正式收取商业税,对坐商按户征收资产税,对无居处而行商者,向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并且说要“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这就是说要使行商与农民、坐商、手工业者都一样向国家纳税,不允许他们有侥利,即多余的利润。
……到了宋代,由于工商业的繁荣,国家的商业税收越来越重要,有时它的数量超过了田赋收入。
材料二中国从战国时代起,逐渐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因为商鞅变法成功,秦因此富强,汉代遂也继承这一思想,并逐渐发展为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加以推行。
……与此同时(宋代),社会上对商人的看法也有变化,认为工商皆是本业,不应歧视他们。
而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商人的地位已经得到提高。
——以上均摘自马克圭主编《世界文明史》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国家与私人工商业间的主要关系。
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简述“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含义。
根据材料二,归纳“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过程。
(3)有人认为“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
请运用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简要评价这一结论。
餐桌上的经济史大家都乐于谈论餐桌上的经济学,因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居家过日子,一顿也离不了。
餐桌上的经济史却是一门寂寞的学问,大鱼大肉,大快朵颐,用得着问他们的来历出身么,这种“只问用不用,不问知不知”的痛快是吃饭的乐趣。
求知的乐趣却是“不问用不用,只问知不知”,放下筷子后,我们还可以继续享受求知的乐趣,研究一番餐桌上的经济史,问一问餐桌上粮食蔬菜的由来。
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品种丰富多样,起源于我国的农作物有小米、水稻、大豆、白菜、茶树等几十种。
外来农作物也不少,它们传入我国后,不仅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餐桌。
农史专家、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闵宗殿对海外农作物传入问题有专门研究,他认为,在我国现有的农作物中,约有四十多种是来自国外的。
笔者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整理了42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的资料,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以飨读者。
唐注:其他名称一项主要指古籍记载的该农作物的名称。
由表格可知,外来农作物传入集中在汉朝、唐朝和明清时期,特别是汉朝和明清时期,出现了外来农作物传入的两个高峰。
这主要归功于两次里程碑式的探险活动:张骞通西域和新航路的开辟。
张骞出使西域后,大量西域农作物传入我国,后来的古籍便夸称这些农作物是张骞从西域引进,表格中前十种农作物都可以在古籍中找到这样的说法。
这样的说法未必可信,却可以理解。
例如华夏始祖黄帝,史载他发明指南车、制音律、创医学等,这种把一切好事都加在一个受人敬仰的英雄人物身上的例子屡见不鲜。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五大洲的隔绝状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许多原产美洲的农作物走向世界,来到中国。
其中有蔬菜水果,更有一些粮食作物,如玉米、红薯和马铃薯等。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困境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讲了两种经济发展状况,令人深思。
一种是英国工业革命。
另外一种是中国明朝中叶江南地区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能发展壮大,或者说胎死于封建社会的腹中。
我们把英国革命和中国资本主义做一下比较。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萌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形态。
它具备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要素。
但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具备,力量不足够强大,还不能独立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一般形态。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假设:如果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不被打断,中国的资本主义也会发展壮大,进而中国有可能也发生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从而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我们先来看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
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是1765-1840年。
早在1640年英国就爆发了克伦威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并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
这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最大障碍。
(2)资金:英国工业革命资金源于本国人民的积累,海外扩张、掠夺以及黑奴贸易。
这些资本原始积累就为英国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3)劳动力:15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出现过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的现象。
这就是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使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一无所有的贫困无产者。
为了谋生,他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从而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雇佣工人。
(4)市场:英国国内政治稳定,国内统一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国内市场。
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广阔的殖民地成为英国的海外市场。
英国不仅可以从这些殖民地掠夺原料,还可以倾销工业品。
在生产---消费这一模式刺激下,就带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附带说一下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英国工业革命以纺织业为先导,然后是冶金、采煤等部门。
但实际上在这场革命中起重大作用的却是重工业的迅猛发展,即所谓煤铁革命。
如果没有这个煤铁革命,工业革命是不可想象的。
重大科技发明也是考察工业革命不可忽略的因素。
正是由于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才带动英国纺织业的进步,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解决了工业革命发展的动力瓶颈问题,从而使工业革命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
对比英国工业革命,不难发现中国明朝中叶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困境:(1)缺乏制度保障。
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得益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
该政权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如轻税收、实施专利制度、推行重商主义。
反观中国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外交政策上推行闭关锁国,经济上沿袭重农抑商政策。
面对初露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政府没有鼓励和扶持,而是极力压榨和摧残。
举个例子:苏州市明朝纺织业中心,也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最为明显的地方。
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901年),织造太监孙隆来到苏州检查税收情况,以此为生财之道,设立了名目繁多的税项,结果使得“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当地受到很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