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和一些原生生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英国科学家约翰·鲍尔发现了植物能够产生氧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19世纪,瑞士植物学家尤金·威廉·帕斯特为光合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通过实验发现,光合作用需要光合色素的参与。
20世纪初,德国的植物生理学家梅尔文·卡尔文和同事开始研究光合作用的机理。
他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成功追踪了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路径,为光合作用的详细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取得了更多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调控和改变,成功实现了提高作物光合效率、抗旱、抗病等目标。
总之,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是科学研究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
光合作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加粮食产量,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 1 -。
光合作用发现史
光合作用发现史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是由“土壤汁”构成的。
这一观点一直沿用到18世纪中期。
17 世纪上半叶,比利时学者海尔蒙特所做的柳树试验,使他自然而然地相信:柳树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来自于浇灌的水。
这个结论首次提出了水参与植物有机物制造,但没有考虑到空气对植物体物质形成的作用。
2、我国明代学者宋应星、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也曾指出:植物在生长时主要用空气当养分。
但他们并未用实验证明这一判断。
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由于普里斯特利所做的这个出色的实验,人们把1771 年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代。
但是,他并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而是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植物的生长。
当时有人重复他的实验,却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
因此这个实验引起人们的关注。
4、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直到1785年,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5、1782年,瑞士牧师吉恩.谢尼伯证实了英格豪斯的发现,并指出植物“净化”空气的活性,除光合作用外,还取决于“所固定的空气”。
6、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研究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吸收量、有机物生成量、氧气释放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他发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总量和氧气释放量,远远超过二氧化碳吸收量。
根据实验中除植物、空气和水以外,没有其他物质,他断定光合作用除吸收二氧化碳外,二氧化碳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反应物。
7、1817年,法国的两位植物学家,佩利蒂欧和卡文陶从叶片中分离出叶绿素。
后来有人证明叶绿素对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8、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当时人们用下式表示光合作用:绿色植物CO2 + H2O + 光——→O2 + 有机物质+ 能量9、1864 年,法国植物生理学家鲍辛高特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精密地测定多种陆生植物,发现它们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的氧气和吸收的二氧化碳体积的比值接近1。
光合作用三个过程
光合作用三个过程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使植物能够制造出所需的有机物质。
光合作用主要由三个过程组成:光能捕获、光反应和暗反应。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过程的作用和机制。
一、光能捕获光能捕获是指植物叶绿素分子吸收太阳光中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子激发态。
在植物体内,叶绿素分子位于叶绿体中,其结构包括一个长链烷基和一个带有镁离子的卟啉环。
当太阳光照射到叶绿体中时,叶绿素分子吸收其中的红、蓝、紫波长段的光线,而反射或透过其中的黄、绿波长段。
吸收到的光子会使叶绿素分子中一个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形成电荷分离状态。
这个过程称为电荷分离或激发态形成。
随后,这些电子被传递到反应中心(即PSⅠ和PSⅡ),参与到下一步光反应中。
二、光反应光反应是指利用光能将水分子分解成氧气和氢离子,同时产生ATP和NADPH的过程。
在植物体内,光反应主要发生在叶绿体内的PSⅠ和PSⅡ中。
PSⅡ是一种复杂的蛋白质-叶绿素复合物,其中含有多种色素分子和电子接受者。
当电荷分离状态的电子进入PSⅡ时,会被传递到色素分子中,并最终被传递到电子接受者中。
这个过程会释放出能量,用于将水分子分解成氧气和氢离子。
同时,这个过程还会产生一些高能化合物(如ATP),用于后续暗反应中的有机物质合成。
随后,电荷转移链将从PSⅡ传递来的电子转移到PSⅠ中。
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高能化合物(如NADPH),也用于后续暗反应中的有机物质合成。
三、暗反应暗反应是指利用ATP和NADPH等高能化合物将CO2还原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植物体内的叶绿体基质中。
暗反应分为三个阶段:碳固定、还原和再生。
在碳固定阶段,CO2被加入到一种含有5个碳原子的分子中,形成一个6碳的化合物。
这个化合物随后被分解成两个3碳的化合物,称为3-磷酸甘油(PGA)。
在还原阶段,ATP和NADPH提供能量将PGA还原成更高级别的有机物质。
在再生阶段,一些3碳的化合物被重新组合成含有5个碳原子的分子,并用于下一轮的CO2固定。
光合作用发现历程
光合作用发现历程
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净化”空气。
2.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
一半遮光,然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3.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
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4.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
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6-1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7世纪,范· 海尔蒙特的实验 •18世纪,普利斯特莱的实验
•20世纪,希尔的实验
归纳每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实验
范.海 尔蒙特 普利斯 特莱 希尔
结论
植物是从水中而不是从 土壤中得到营养物质。 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 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气体
O2
氧 气 有机物
光
二 氧 化 CO 2 碳
叶绿体
水 HO 2 光照 二氧化碳+水 氧气+有机物 叶绿体
光合作用定义: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 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 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 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能源: 太阳光
2)场所: 叶绿体
二氧化碳 淀粉 + 3)原料: 二氧化碳、水 空气中的 + 氧 水 二气化碳 光 释放到空 气中 4)产物: 有机物(淀粉)、氧气 从泥土中吸收的水分
三、光合作用的意义:
1、把无机物变成 有机物; 2、把太阳能变成 可贮存的化学能; 3、维持大气中氧 气和二氧化碳的相 对平衡。
想一想
乱砍乱伐
被占用的耕地
地球只有一个!
考 考 你
1、海尔蒙特从柳树栽培实验中得 到启发,绿色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 质主要是: ( )
B
A.二氧化碳
B.水
C.无机盐
D.氧气
甲 乙
乙中水草是假的,因为它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水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支持金鱼的呼吸。
2、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告诉我们 绿色植物生长所需要吸收( ) 同时放出( )。
DLeabharlann AA.二氧化碳B.水
C.无机盐
D.氧气
3、下列各因子那个不是植物 生长所必须的: ( )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
01
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光能,通 过光合色素吸收光能,转化为化 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02
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利用光能 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 氧气,实现了能量的转化和物质 的循环。
03
CHAPTER
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光合作用机制的研究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 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
光合作用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光合作用的出现为地球上生命的存在 提供了能量和物质基础,并促进了生 物多样性的起源和发展。
适应环境的进化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护
光合作用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 气,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 氧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维护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
不同生物通过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发展出不同的光合作用机制和策略, 从而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空气,首次发现光合作用。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 过实验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 用中产生淀粉,首次揭示了光
合作用的产物。
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 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 用的场所,并观察到叶绿体在 光下产生氧气。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 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标记法证 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 自于水。
02
CHAPTER
光合作用的科学发现
叶绿体的发现
01
02
03
叶绿体的形态
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状,是 植物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细 胞器,主要负责光合作用。
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在光合作用过程中, 能够吸收光能,将二氧化 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 释放氧气。
叶绿体的分布
叶绿体主要分布在植物的 叶肉细胞中,尤其是栅栏 细胞和海绵细胞中。
光合作用的历史
光合作用的历史一、古代发现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观察到一种神奇的现象,即植物在太阳下生长茂盛。
古埃及人相信太阳是所有生命的创造者,植物能够通过太阳的光线进行某种转化来生长。
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光合作用的好奇与探索。
二、植物光合作用的启示17世纪,“生命之火”的理论被研究者鲍因提出,他认为光合作用如同植物的呼吸一样,是植物生存的关键。
这种启发促使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植物如何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光合作用的关键发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荷兰科学家范尼尔发现植物只有在光照下才能释放氧气,他发现了氧气的来源是水分子,这一发现揭开了光合作用的核心过程。
四、光合作用的机制解析20世纪,科学家们对光合作用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发现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光能被捕获并转化为化学能。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糖类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五、现代光合作用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变得更加深入和细致。
科学家们利用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结构等技术手段,揭示了光合作用背后更为复杂的化学过程。
六、光合作用的意义与展望光合作用作为自然界中一个重要的生命过程,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制造出氧气、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为整个生物圈的生存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语光合作用的历史早已悠久,经过多个阶段的探索与发现,人类对光合作用的了解不断深化,这一生命之源的奥秘仍然让我们充满好奇和探求。
愿科学家们继续保持对光合作用的研究热情,揭示更多有关这一生命过程的秘密。
光合作用发现的历程
光合作用发现的历程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
以下是关于光合作用的发现的简要概述,共计超过1200字。
古代虽然当时人们并不了解光合作用的机制,但古代的一些文化已经开始观察到了与光合作用相关的一些现象。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人们就注意到了一种神秘现象,即当植物受到阳光照射时,它们会变得更加健康。
17世纪在17世纪,一些科学家开始对光合作用进行初步的研究。
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在1771年发现,绿色植物在清洁的空气中生长得更快,并重新提高了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他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植物生长的气体”。
18世纪在18世纪末,荷兰科学家雅各布斯·琴马(Jan Ingenhousz)进一步发展了普里斯特利的研究。
他观察到,只有在阳光下,植物才能产生氧气,并将其释放到周围的环境中。
他还注意到,植物在黑暗中释放二氧化碳。
琴马得出结论,光是植物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
19世纪在19世纪,科学家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在1804年提出了著名的“黑暗反应”的概念。
他认为,植物在光线较暗的条件下仍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尽管反应会更慢。
同时,瑞士科学家尚-若瑟夫·冯特(Jean Senebier)在同一时期也对光合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观察到,植物在阳光下吸收了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20世纪初20世纪初,德国植物生理学家奥托·沃伯恩(Otto Warburg)进一步揭示了光合作用的机制。
他发现,在发生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器官中,存在一种能产生氧气的催化剂。
这个催化剂后来被称为“光合作用酶”。
20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科学家们对光合作用的机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美国科学家梅尔文·卡尔文(Melvin Calvin)是首个成功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科学家。
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
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1.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比利时科学家范·海尔蒙特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木桶里放入称过重量的泥土,然后种上一棵2千克重的柳树,每天只浇一些水,过了5年树长高了。
他把柳树拔出来称了一下,竟有75千克重,再称了一下泥土,不禁大吃一惊,它只减少了几克。
于是范·海尔蒙特认为柳树增加的重量是由水提供的。
其实,他只说对了一半。
后来,大约到了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莱又做了一个实验。
他在一个大瓶子内点燃一支小蜡烛,然后将瓶口盖住,过了一会儿,蜡烛熄灭了,这时,在瓶内放进一只老鼠,它很快死去。
接着,他又在瓶内放上一棵植物,过了几天,再放进一只老鼠,它却安然无恙,这是怎么回事呢?普利斯特莱认为植物可以把有害的空气变好。
1779年,荷兰医生扬·英根豪斯,上百次地重复普利斯特莱的实验,发现在太阳光照射下,瓶内植物会很快地把周围的空气变好,而在阴暗的地方,瓶内植物却会把好空气变坏,从而发现太阳光是光合作用的动力。
后来,科学家通过测定空气的组成成分,得知“坏空气”中没有氧气,“好空气”中含有氧气。
在普利斯特莱的实验中,蜡烛的燃烧耗尽了瓶内的氧气,老鼠进到没有氧气的瓶内就会很快死去。
放进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了氧气,这时再放进老鼠,它就可以生存。
植物在呼吸时和动物一样,也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阴暗的地方,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所以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老鼠在瓶中也会逐渐死亡。
2.光合作用研究中的分子动态结构学——实验与理论新方法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能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基础。
太阳光能的接收和利用是由植物、藻类以及光合细菌光合膜中的色素—蛋白复合体完成的,色素—蛋白复合体是自然界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而形成的,具有惊人的高效率。
例如,反应中心实现光—电转换的光量子效率几乎达到100%。
光合作用发展史
在新能源开发中的应用
生物质能源
利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 化为生物质能,用于生产 生物质燃料,如生物柴油、 生物燃气等。
生物质发电
利用光合作用产生的生物 质能进行发电,是一种可 再生能源发电方式。
生物质材料
利用光合作用产物中的木 质素和纤维素等,生产生 物质材料,如生物纸、生 物塑料等。
THANKS FOR WATCHING
18世纪植物生理学的兴起
随着18世纪植物生理学的兴起,科学家开始深入研究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 光合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科学界的接受
19世纪实验证据的出现
19世纪的一系列实验证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这一 发现奠定了光合作用的基础。
20世纪的深入研究
进入20世纪,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分子机制 和过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01
02
03
碳汇作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 氧化碳,降低大气中的二 氧化碳浓度,从而缓解全 球气候变暖。
空气净化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 机物的过程中,可以吸收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起到 净化空气的作用。
水土保持
植物根系通过光合作用合 成有机物,可以增加土壤 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 结构,保持水土。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效率 的影响
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重要环 境因素。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植物能够进 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然 而,当光照强度不足时,植物的光合作用效 率会降低,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温度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 响
温度也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重要环境 因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 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也会提高。然而, 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1.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大象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大象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引入在五年级的科学上册中,我们学习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其中包括生物的营养方式。
而光合作用就是一种重要的营养方式。
那么,我们知道光合作用是什么吗?它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本文将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什么是光合作用在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中,通过吸收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成为光合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是人类生命所必需的。
三、光合作用的历史发现关于光合作用的历史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巴利和比利时的约翰内斯.冯赫尔莫。
当时,他们发现一种绿色的藻类可以将光线转化成能量进行生命活动。
在19世纪时,英国科学家约翰.布莱斯发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从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存在。
在20世纪初,德国生物化学家门德尔森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以及一些细菌类等光合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途径。
这项研究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们逐渐发现,光合作用不仅是植物进行生命活动的方式,而且在大气、水中的浮游生物,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等都以光合作用为主要营养方式。
四、实验方法和结论门德尔森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在光照环境下测量绿色植物放出的氧气和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发现在光照环境下,植物会放出氧气。
他们随后发现,如果将植物置于完全暗处,氧气的产生会急剧下降。
这个实验结论表明,光合作用是仅在光照环境下发生的。
在之后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光合作用的关键是叶绿体细胞膜中的色素分子吸收光子的能量。
它们将被吸收的能量转换成电子流,促使水的分解代谢和产生氧气。
五、结语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我们对光合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它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氧气和有机物,同时也是地球生命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合作用发现历史资料整理
光合作用发现历史资料整理一、传统史料---光合作用反应式的发现1.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完全依靠于土壤。
2. 1648年,一位荷兰科学家范·赫尔蒙特对此产生了怀疑,于是他设计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
虽然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但从此拉开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史。
赫尔蒙特把90千克的土壤放在花盆中,然后种上2千克重的柳树,并经常浇水,5年过去了,柳树长到76千克重,而花盆中的土壤只少了60克。
3.早在1637年,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一文中,已注意到空气和植物的关系,提出“人所食物皆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耳”。
可惜因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精辟的论断。
直到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才提出植物生长时主要以空气为营养的观点。
而最先用实验方法证明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养分的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
在1771年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坏”了的空气。
4.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恩豪斯(Jan Ingenhousz)进一步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起使空气变“好”的作用,而其他所有器官即使在白天也会使空气变坏。
这些实验结果为后来人们认识植物绿色部分和光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
5.1872年,科学家塞尼比尔(J.Senebier)如何做实验证明光和CO2的必要性。
6.1804年,瑞士学者德·索苏尔研究了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放出的氧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发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和释放出的氧的总量,远远超过它们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
由于实验中只使用植物、空气和水,别无他物,因此,他断定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不仅需要二氧化碳,水也必然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一、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通过吸收太阳光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这个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在植物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个过程是如何被科学界发现和揭示的呢?早在17世纪,荷兰科学家范·豪斯汀就开始了对植物生长的研究。
他观察到植物在光照下可以生长,而在黑暗中则不能。
这表明植物的生长与光照有关。
随后,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和拉瓦锡进一步探讨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拉瓦锡提出,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了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氧气。
到了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对光合作用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他发现,光合作用是植物中的叶绿体通过吸收太阳光能而进行的。
这一重要发现为后来的光合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光反应、暗反应和产物运输。
1.光反应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叶绿体中,植物通过光合色素吸收太阳光能,并将水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和氢离子。
同时,电子从还原型的辅酶Ⅱ传递给氧气,生成高能态的电子和还原型的辅酶Ⅱ。
这一过程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合成ATP。
2.暗反应阶段:在暗反应阶段,植物利用光反应中生成的ATP和还原型的辅酶Ⅱ,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质,如糖类。
这一过程需要多种酶的参与,包括羧化酶、磷酸二氢酶等。
暗反应生成的有机物质被运输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位,供生长发育所需。
3.产物运输阶段: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生成的有机物质需要通过运输才能到达植物体内的各个部位。
植物体内有一套复杂的运输系统,可以将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质从叶绿体运输到其他部位,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三、光合作用的机制光合作用的机制涉及到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是反应中心的电子转移和伴随的能量变化。
在光反应阶段,光合色素吸收太阳光能后,将电子从水分子中激发到高能态,再传递给氧气生成高能态的电子和还原型的辅酶Ⅱ。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5章第1节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5章第1节知识点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一、光合作用发现史:海尔蒙特柳树实验:他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苗种在木桶里,每天用雨水浇灌,5年后,柳树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不到100g。
海尔蒙特认为柳树增重除了吸收了土壤中少量无机盐外,主要是吸收了大量的水,水是合成柳树体内有机物的原料,忽略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蜡烛熄灭,小白鼠死亡。
分别在两个装置中加一盆植物——蜡烛没有熄灭,小白鼠正常活着。
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二、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表达式:3、光合作用的条件:光。
4、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
5、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二氧化碳来自空气中,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叶肉细胞,水来自土壤通过根尖成熟区吸收,由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细胞)。
6、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机物和氧气。
有机物通过叶脉中的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氧气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空气中。
7、光合作用实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8、光合作用的意义:(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养育了其它生物。
因此,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这一生理活动主要是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
9、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在温室大棚内种植西瓜,为了提高产量,瓜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在农业上可采用合理密植等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作物产量。
②延长光照时间,增大光照强度。
③温室种植蔬菜可增施气肥或有机肥,以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以提高产量。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植物界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过程的发现史。
早在公元前350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的观点。
但是,直到17世纪,人们才开始对光合作用进行研究。
当时,荷兰科学家凡·赫尔莫特(Jan Baptista van Helmont)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将一棵小树苗种在一块土壤中,然后每天给它浇水。
在五年的时间里,这棵小树苗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但是土壤的重量却没有变化。
这个实验表明,植物的生长并不是由土壤提供的物质所决定的,而是由其他因素所决定的。
在18世纪,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提出了光合作用的概念。
他认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但是,他并没有对这个过程进行详细的研究。
到了19世纪,德国科学家朱斯图斯·冯·利比希(Julius von Sachs)开始对光合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发现,光合作用只能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而且需要叶绿素的参与。
他还发现,光合作用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氧气。
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梅尔文·卡尔文(Melvin Calvin)对光合作用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他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氧化碳被还原成葡萄糖的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进行的。
这些反应被称为卡尔文循环,是光合作用的核心。
总的来说,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探索和研究。
现在,我们已经对这个过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们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都非常重要。
生物知识点解析:光合作用
生物知识点解析:光合作用名词:1、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
语句:1、光合作用的发现: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
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
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
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
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 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2、叶绿体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
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
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和叶素3、叶绿体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阶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 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5、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
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目录
• 光合作用的发现 • 光合作用的机制研究 • 光合作用的生物进化意义 • 光合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 光合作用的应用前景
01 光合作用的发现
早期的观察和猜想
早期人类观察到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并对光合作 用产生初步的猜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与阳光有 关,认为阳光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能量。
总结词
光反应阶段是光合作用中光能转换为 化学能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叶绿体类 囊体膜上。
详细描述
光反应阶段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 转换和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和还原态 的电子供后续的碳反应阶段使用。
碳反应阶段
总结词
碳反应阶段是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转化 为有机物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叶绿体基 质中。
VS
详细描述
碳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还原和 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最终生成糖类物质, 如葡萄糖。
优化种植结构
通过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种植 方式,优化作物群体结构,提高 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油
利用光合作用合成的生物质能,通过生物发酵技术转化为生物柴 油,作为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生物氢气
通过光合作用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氢气可作为清洁能源用于燃 料电池等。
生物乙醇
利用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物质,通过发酵转化为生物乙醇,可作为 燃料替代石油。
环境保护和修复
空气净化
土壤修复
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并释放氧气,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 放,改善空气质量。
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光合作用,促进 土壤有机质的合成和积累,改善土壤 质量,修复受损的土壤生态系统。
水体净化
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通过 光合作用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实现 水资源的保护和修复。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和释放氧气的过程。
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光合作用的了解也不断深入。
光合作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植物生命的初期。
早期的地球大气中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而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然而,对于光合作用的探究是在17世纪初开始的。
在1643年,意大利人查尔斯·斯图尔特发现了光对绿色植物的作用。
他将一堵墙分成两半,一半被遮住不透光,另一半则被阳光照射。
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被阳光照射的一半植物长得更好,而被遮住的一半则几乎不生长。
这个实验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到了18世纪,研究者开始深入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
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发现了绿色植物在光照下会产生氧气。
他将一片绿色植物放置在密闭的容器中,使用酒精燃烧,发现氧气的火焰更为明亮。
这个实验进一步确认了光合作用是植物释放氧气的过程。
到了19世纪,研究者开始探索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和机理。
德国科学家朱斯塞普·法托尼提出了光合作用是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的过程。
这个方程式被称为光合作用方程式,成为了后来研究的基础。
在20世纪初期,科学家们追溯和发现光合作用的主要酶。
瑞典生物化学家卡尔·辛斯泰恩和德国生物化学家奥托·瓦沃尔德研究了光合作用的黑暗反应。
他们发现黑暗反应需要一种酶-鲨烯二磷酸羧化酶,这个酶可以催化二氧化碳和鲨烯二磷酸转化为有机物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现代科学家已经发现光合作用的详细过程和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酶和分子。
他们通过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了光合作用的机理以及植物如何感知光线,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
今天,光合作用的研究已经超出了单个植物的范畴,也包括了微生物和其他光合细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2.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3.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了解其原料、条件和产物。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猜想陈述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难,科学方法培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科学家们建立学说的过程和方法,学习如何更好地分析事实与证据,并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阅读体会发、资源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资源导入,让学生感知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探究过程
(一)、学生阅读体会“光合作用是怎样被发现的”(小组合作完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表)
(4)、这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植物能"净化"空气。
提问: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甚至发现植物还会更严重地污染空气。
为什么学者们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讨论回答引出下一个实验
3. 1779 英格豪斯实验
分析英格豪斯的实验。
(1)英格豪斯的实验所选材料为绿色植物,如果不是绿色植物能成功吗?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强调:实验设计中所选器材要便于分析和观察研究,这是实验设计中十分重要的。
(2)为什么要用玻璃罩罩住植物并进行密封处理?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强调:实验设计中要注意排除实验中其它因素的影响,确保实验准确性。
(3)为什么将实验装置放在光照和黑暗两种环境中?实验采用的是哪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强调: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一定要注意唯一变量的原则。
实验设计要做到科学、严谨,无懈可击。
4、1782年瑞士牧师谢尼伯实验
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在此基础上,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对光合作用首次进行定量测定,发现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植物的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
因此他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要消耗水,这也与海尔蒙特的结论相吻合。
5. 1864 萨克斯实验
分析讨论:
1、将绿色叶片先放在暗处处理几个小时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
3、能否将装有酒精的小烧杯直接加热?
4、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遇碘呈现什么颜色?
实验使人们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光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而且能够合成淀粉等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所用。
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动称为光合作用。
这样,柳苗的生长之迷也终于被揭开了。
"
提问: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各是什么?这样一个生产加工的过程是在哪进行的呢?
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阳光;产物是淀粉和氧;场所是叶绿体。
三、教师小结:
经历了近200多年的时间,科学家们才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因此科学发现是艰难的。
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综合利用各学科的成果和研究手段,不会有科学的发现。
今天这节课里,我们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对于这部分内容,同学们不要只记住结论,更重要的是理解科学家们的设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