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六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9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二自然灾害与我们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自然灾害与我们一、选择题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是( )①训练爬高能力②预备钢制家具③听汛期天气预报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⑤学会游泳⑥学会救生演习的知识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 D.④⑤⑥2.下列洪水应急方法错误的是( )A.登上大树B.爬到电线杆上C.抓住木板等漂浮物D.尽量跑到高坡上3.下列洪水互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B.对溺水人员进行人工呼吸C.划船、游泳去救人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解析:1.B 2.B 3.D 钢制家具易沉入水中,不适宜防洪;爬到电线杆上,可能导致触电;对落水人员应及时救治。
4.下列室内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④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A.③④ B.①②C.②③ D.①③解析:选D 地震来临时,不同地点应选择不同的避震方式:在家里、教室里,如果不能立刻出去,应选择牢固的遮挡物,“伏而待定”;在人数多的影剧院,不能盲目外出,以防踩踏,应躲在椅下;室内避震应选择物体结实,有支撑的,易于形成三角空间开间小的地方。
5.地震时,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A.不停地大声呼救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C.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D.不停地祷告解析:选C 不停地大声呼救,会导致体力的大量消耗;睡觉可能错过营救机会。
6.地震防灾中,有一个名词叫“黄金12秒”,具体指( )A.横波到达并造成破坏前的时间B.纵波到达并造成破坏前的时间C.人在地震中从意识到到躲避所用的最短时间D.人从感觉晃动到意识到地震的时间解析:选C 地震来临时,人从感觉晃动到意识地震发生需要3~5秒,然后以最快速度躲避的时间也只有7~9秒,这个时间被称为“黄金12秒”。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传统民宅是乡村聚落中最具特色的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传统民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福建土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B.陕西窑洞主要受建筑水平影响C.四合院反映聚落主要受交通影响D.云南竹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2.从风水学上说,我国的建筑物都要求“坐北朝南”(大门、庭院布局在建筑物的南边),关于这一说法从地理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A.是一种迷信的说法B.朝南阳光较充足C.空气清新湿润D.南面的地形比较平坦解析:1.D 2.B 第1题,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故A错;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均一,冬暖夏凉的窑洞适合人居,故B错;北方平原,易建宽敞的建筑,天气变化大,风大,有相连的四合院可以改善局部的气候,故C错;云南竹楼主要是适应于当地终年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而建,故D正确。
第2题,中国地处北半球,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边照射过来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朝南向的。
故选B。
河北承德市双滦区,一座座工业厂房正拔地而起,以前满目的低丘、缓坡已变身为集中连片、错落有致的“坡地工业”区。
近几年,承德市通过山地整治,累计新增建设用地近万亩。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多地在打造坡地工业区。
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多地发展“坡地工业”的主要原因是( )A.山地面积大B.人均耕地少C.工业用地不足D.坡地地下水充足4.承德双滦区大量发展“坡地工业”,对当地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缓解了坡地的水土流失B.缓解了城区的交通压力C.使城市人口向坡地转移D.提高了企业的集聚效应解析:3.C 4.D 第3题,坡地利用难度相对于平地大。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面临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在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下,“坡地工业”可以缓解工业用地不足问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选择题下表为我国某区域水资源、人口、耕地的组合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据此完成1~3题。
1.A.人口数量B.人口密度C.粮食产量D.年径流量2.该区域位于()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C.华北地区D.华南地区3.该区域水资源供应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深居内陆,降水稀少B.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差C.地势低平,储水条件差D.降水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径流量小解析:1.A 2.C 3.D第1题,人口密度等于区域人口总量除以土地面积,表格中无法体现土地面积;粮食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耕地总面积有关,表格中无法体现;年径流量=年内各月径流量之和,表格中无法计算各月径流量;利用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与人均水资源量之比,可以计算出人口数量。
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以计算出该区域人口数量为1 035×108÷409≈2.5亿人,可见该区域人口众多;对比该区域和全国的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可知,该区域水资源总量较少、人均水资源更少,华北地区水资源总量少,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少。
第3题,该区域位于华北地区,属于东部沿海,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储水条件与当地的水库建设、湖泊多少、河川径流量多少等有关,表中无法显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而且降水总量较少(大部分地区介于400~800 mm),因而河流径流量较小。
如图示意2010年三种主要能源在世界主要国家的重要度。
读图完成4~5题。
4.①②③分别代表的能源是()A.石油、煤炭、核能B.煤炭、石油、核能C.核能、石油、煤炭D.石油、核能、煤炭5.能源③在法国、日本等国家的重要度较高,是因为这些国家()A.该能源分布广且易开采B.常规矿物能源贫乏C.多海港,进口该能源便利D.经济实力强且科技发达解析:4.A 5.D第4题,读图可知,①能源沙特、墨西哥重要度高,这两国有丰富的石油;②能源我国重要度高,应为煤炭;③能源法国重要度最高,应为核能。
2019-2020年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一初识自然灾害鲁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一初识自然灾害鲁教版一、选择题1.下列地理现象不属于自然力量的释放带给人类恩惠的是( )A.爪哇岛上的农民喜欢到火山附近进行农业耕作活动B.唐山大地震后,我国政府在废墟上又建设起一座美丽的新城市C.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就了黄河三角洲D.每年发生的台风给陆地上带来了丰富的淡水资源解析:选B 灾后重建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不属于自然力量的释放带给人类的恩惠。
2.下列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可取的是( )A.大自然的报复是可怕的,人类应屈服于它B.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C.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就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D.这是天意,我们对此无能为力解析:选B 自然灾害具有双重性,应该辩证地对待它,既不能屈服于它认为无能为力,也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但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结合灾害、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回答3~4题。
3.下列现象或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酸雨危害生物体B.马航MH370客机失联C.墨西哥湾石油泄漏D.印度洋地震、海啸4.下列可以正确表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灾害关系的是( )解析:3.D 4.C 第3题,酸雨是人为原因引起的;B、C两项为人为灾害;印度洋地震、海啸既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又有承灾体,所以属于自然灾害。
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了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三者之间的关系。
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属并列关系。
阅读下表,回答5~6题。
5.表中既属缓发型灾害,又属气象灾害的是( )A.大旱B.飓风C.地震D.大旱和飓风6.表中灾害发生时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少,这说明( )A.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B.自然灾害的强度越来越小C.人类已能控制灾害的发生、发展D.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小解析:5.A 6.A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自然灾害分类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5题,地震属于地质灾害,而飓风属于突发型灾害。
最新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综合检测 中图版
第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综合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右图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这条曲折“摇摆”在贵州省晴隆县山地的公路被称作“二十四道拐”。
山区交通运输线首选公路,是因为( )A.公路运输速度快B.公路建造难度较小C.公路运输量大D.公路运输价格低解析:选B。
山区的地势起伏较大,建造交通线的难度和造价较高,修建公路难度相对较小。
2.(2015·高考广东卷)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
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解析:选A。
题目涉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其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故A选项正确。
北坡属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寒潮影响较大,故B选项错误;该地区种植春小麦,积雪厚不利于牲畜越冬,故C选项错误;阴坡采光条件差,故D选项错误。
(2018·孝感高级中学调考)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据此,完成3~4题。
3.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4.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解析:第3题,全球变暖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中游)。
读图回答1~2题。
1.依据图中信息,从①到④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是(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B.河流的含沙量增大C.结冰期变长D.无变化2.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解析:1.B 2.B 第1题,从图中可知从①到④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
第2题,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与植被、地形等有关,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图中哪个箭头起到关键的作用( )A.③ B.④C.⑦ D.⑩4.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A.水文B.地貌C.植被D.气候解析:3.A 4.D 第3题,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绿洲的形成主要是受水源的影响,图中起关键作用的应为③。
第4题,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都是指当地典型的地理特征,主要是气候不同造成的。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5~6题。
5.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5.A 6.C 第5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同一区域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019版高中一轮复习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九) 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 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单项选择题江苏省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有关江苏省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季节分配比较均匀B.南、北地区水资源数量差别较大C.过境的水资源数量较少D.污染的水体较少,优质的水源多2.造成江苏省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因素不包括()A.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数量少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需水量大C.不合理的生产造成水污染较严重D.南水北调工程导致水资源大量减少3.缓解江苏省水资源问题的有效措施有()①海水淡化②从珠江调水③修建水库④大力开采地下水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1.B 2.D 3.A第1题,江苏省位于季风气候区,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差别较大;随着自南向北季风势力的减弱,降水逐渐减少,南北差别较大;长江和淮河流经江苏,过境的水资源数量大。
第2题,南水北调工程调水量有限,对江苏省水资源的影响不大。
第3题,修建水库可以缓解江苏省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江苏省靠海且经济发达,海水淡化也是缓解水资源问题的措施之一;从珠江调水不符合实际情况,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
(2018·湘潭模拟)弃风限电,是指在风电机组设备状态正常、风况良好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风电场被迫暂停一些机组发电的现象。
我国风电开发利用的商业化时间相对较短,但增长速度快,至2012年我国风电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成为风电大国,但“弃风限电”现象也日趋严重。
读2013年我国上网电量(上网电量指发电厂向电网公司输入的电量)和重点地区“弃风”电量图(单位:kW·h),完成4~6题。
4.我国“弃风限电”最严重的地区是()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华北地区D.华东地区5.重点地区出现“弃风限电”的根本原因是()A.我国风能资源开发时间短B.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大、种类多C.我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D.发电量与用电量存在时空差异6.下列缓解“弃风限电”的主要措施,不可行的是()A.提高本地区风能消纳能力B.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弱风速C.通畅能源外送通道D.放缓风电基地建设速度解析:4.A 5.D 6.B第4题,读图分析可知,重点地区“弃风”电量图中,蒙东、蒙西、甘肃大部分都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因此“弃风限电”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北地区。
[配套K12]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寒潮 水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寒潮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一、选择题如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B.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低C.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增强D.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2.下列关于我国寒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B.秋末和初春发生的频次低,但是强度比较大,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C.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生产的减产一定比较严重D.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小于南方解析:1.B 2.D 第1题,根据图中温度距平和寒潮频次曲线看,二者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应越高。
第2题,影响我国的寒潮冬季频次最高,但北方农作物不生长,危害轻,而秋、春季节农作物仍在生长,因而危害最大,也进一步说明农业减产的轻重主要与寒潮发生的季节和采取的防范措施是否得力有关。
东北地区冬半年农作物不生长,而南方初冬、冬末农作物还在生长,受寒潮危害较重。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如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我国涝渍灾害分布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B.分布在地势较高处C.河流两侧地区分布面积较大D.与蒸发量大有关系4.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B.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C.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D.土地盐碱化严重,引发涝渍解析:3.C 4.D 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但第二级阶梯上黄河流域也有分布。
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处。
河流两侧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形成大面积的涝渍分布区。
涝渍发生地区蒸发相对较小。
第4题,涝渍与土地盐碱化无关。
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
2019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三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中图版
课时跟踪检测(三)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由西向东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的差异B.降水的差异C.文化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解析:选A 墙壁增厚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欧洲传统民居由西向东增厚是因为欧洲冬季气温由西向东不断降低。
2.人类的衣食住行对地理环境依赖最大的阶段是( )A.采集和狩猎阶段 B.农业社会阶段C.工业社会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解析:选A 采集和狩猎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的生存条件取决于地理环境,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极大。
3.下列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位于季风气候区的是( )A.尼罗河下游 B.美索不达米亚平原C.印度河流域 D.黄河—长江流域解析:选D 尼罗河下游为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热带沙漠气候;印度河流域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
黄河—长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4.在后工业化阶段,新技术产业对地理环境的要求是( )①自然资源丰富②交通运输条件优越③环境污染小④温度、湿度适宜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选D 在后工业化阶段,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技术的发展,新技术产业对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产业多布局在环境污染小、温度和湿度适宜、环境优美的地区。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71%的面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自古以来,海洋与人类关系就十分密切B.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沿海地区C.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和城市向内陆集中D.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6.海岛经济开发的潜力包括( )①海运和港口优势②优美的自然景观③丰富的土地资源④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③④解析:5.D 6.A 第5题,古代,人类主要活动在内陆地区,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很小。
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大陆内部。
目前,世界上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
2019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三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
课时跟踪检测(三)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一、选择题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图,回答1~3题。
1.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C.不相关D.不确定2.影响土壤侵蚀程度主要人为因素是( )A.农业活动B.工业生产C.破坏植被D.修建梯田3.下列有关我国土壤侵蚀的区域问题,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最严重B.东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不明显C.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重D.东北土壤冲刷严重,黑土肥力下降解析:1.B 2.C 3.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损失率越小,因此二者之间为负相关。
第2题,人类破坏植被后,会加剧水土流失。
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以风蚀为主;东南地区因人类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地区以地质灾害为主;东北地区因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黑土肥力下降。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反映出的问题是( )A.洪涝灾害B.地面沉降C.海水入侵D.大水漫灌5.造成图中问题的原因是( )A.洪涝灾害B.破坏植被C.海水入侵D.过度开采地下水解析:4.B 5.D 漫画反映了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问题。
下图为北京—天津地形及地下水位剖面,读图回答6~7题。
6.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地下水为潜水B.地下水位线的起伏只由地形引起C.北京地下水位最高D.图示滨海地区海水入侵严重7.北京和天津城区的地下水位状况,容易导致的危害是( )A.洪涝加剧B.盐碱化加重C.滑坡增多D.地面沉降,地面建筑坍塌解析:6.A 7.D 图中地下水埋藏于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可以判定为潜水。
北京、天津的地下水位低,是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容易造成地面沉降,地面建筑坍塌。
二、综合题8.狮泉河盆地风速≥17 m/s的大风日数多达113.4天/年。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最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什么,其成因有哪些?(2)人类活动可减轻自然灾害,如何减轻该灾害?解析: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再加上人类破坏植被,因而易发生沙尘暴天气。
2019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三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
课时跟踪检测(三)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一、选择题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图,回答1~3题。
1.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C.不相关D.不确定2.影响土壤侵蚀程度主要人为因素是( )A.农业活动B.工业生产C.破坏植被D.修建梯田3.下列有关我国土壤侵蚀的区域问题,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最严重B.东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不明显C.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重D.东北土壤冲刷严重,黑土肥力下降解析:1.B 2.C 3.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损失率越小,因此二者之间为负相关。
第2题,人类破坏植被后,会加剧水土流失。
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以风蚀为主;东南地区因人类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地区以地质灾害为主;东北地区因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黑土肥力下降。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反映出的问题是( )A.洪涝灾害B.地面沉降C.海水入侵D.大水漫灌5.造成图中问题的原因是( )A.洪涝灾害B.破坏植被C.海水入侵D.过度开采地下水解析:4.B 5.D 漫画反映了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问题。
下图为北京—天津地形及地下水位剖面,读图回答6~7题。
6.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地下水为潜水B.地下水位线的起伏只由地形引起C.北京地下水位最高D.图示滨海地区海水入侵严重7.北京和天津城区的地下水位状况,容易导致的危害是( )A.洪涝加剧B.盐碱化加重C.滑坡增多D.地面沉降,地面建筑坍塌解析:6.A 7.D 图中地下水埋藏于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可以判定为潜水。
北京、天津的地下水位低,是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容易造成地面沉降,地面建筑坍塌。
二、综合题8.狮泉河盆地风速≥17 m/s的大风日数多达113.4天/年。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最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什么,其成因有哪些?(2)人类活动可减轻自然灾害,如何减轻该灾害?解析: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再加上人类破坏植被,因而易发生沙尘暴天气。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六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11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1.下列关于风暴潮及其特点的组合,正确的是( )A.热带气旋风暴潮——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B.温带气旋风暴潮——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C.热带气旋风暴潮——增水过程相对平缓、破坏力强D.温带气旋风暴潮——增水过程相对平缓、破坏力强解析:选A 风暴潮的两种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其中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分布于渤海、黄海沿岸,热带气旋风暴潮其速度、强度、破坏力和来势都强于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气旋风暴潮。
2.热带和温带气旋风暴潮危害都比较严重的区域有( )A.欧洲北海沿岸B.美国东海岸C.我国东部海区沿岸D.南亚印度洋沿岸解析:C 我国东部沿海地带这两种气旋风暴潮引起的灾情都十分严重,而美国东部和印度洋沿岸仅分别对应温带气旋风暴潮和热带气旋风暴潮。
3.读图,分析杭州湾沿岸风暴潮频发并导致灾情严重的原因( )①地理位置特殊,受台风影响显著②湾口呈喇叭口状朝向太平洋③沿岸地势低平④人口密集⑤海底地震⑥地壳运动A.③④⑤⑥ B.②③⑤⑥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解析:选D 风暴潮灾情可以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杭州湾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间位置,湾口呈喇叭口状朝向太平洋,沿岸地势低平,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又经常受台风影响。
2018年12月,全国农技中心对2019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
预计2019年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发生将重于2018年。
其中,小麦赤霉病、蚜虫、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玉米螟、棉铃虫等重大病虫害将偏重及以上程度发生。
据此回答4~5题。
4.我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小麦病害是( )A.小麦白粉病B.锈病C.枯萎病D.赤霉病5.我国棉花的重大致灾害虫是( )A.棉红铃虫B.棉铃虫C.棉红蜘蛛D.棉蚜虫解析:4.B 5.B 我国幅员辽阔,环境复杂,农作物病虫害类型多样,其中的小麦锈病、水稻稻瘟病及棉花棉铃虫病的影响范围和危害都是各种农作物中最严重的。
2020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自然资源与人类 自然灾害与人类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自然资源与人类自然灾害与人类一、选择题弃风限电,是指在风电机组设备状态正常、风况良好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风电场被迫暂停一些机组发电的现象。
我国风电开发利用的商业化时间相对较短,但增长速度快,至2012年我国风电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成为风电大国,但“弃风限电”现象也日趋严重。
读2013年我国上网电量(上网电量指发电厂向电网公司输入的电量)和重点地区“弃风”电量图(单位:kW·h),完成1~3题。
1.我国“弃风限电”最严重的地区是()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华北地区D.华东地区2.重点地区出现“弃风限电”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风能资源开发时间短B.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大、种类多C.我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D.发电量与用电量存在时空差异3.下列缓解“弃风限电”的主要措施,不可行的是()A.提高本地区风能消纳能力B.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弱风速C.通畅能源外送通道D.放缓风电基地建设速度解析:1.A 2.D 3.B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重点地区“弃风”电量图中,蒙东、蒙西、甘肃大部分都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因此“弃风限电”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北地区。
综上所述,选A项。
第2题,我国风能资源的开发历史悠久,A错;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大,但由于经济发展迅速,能源需求量大,能源短缺,B错;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但这不是出现“弃风限电”的主要原因,C错;甘肃、蒙东、蒙西等大型风电基地都位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本地电量消纳空间有限,而电网外送能力又不足,只能“弃风”,D对。
综上所述,选D项。
第3题,缓解“弃风限电”的主要措施有:放缓风电基地建设速度,提高本地区风能消纳能力,通畅能源外送通道;但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弱风速不是缓解“弃风限电”的措施,故B错。
综上所述,选B项。
读我国重点缺水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重点缺水地区),完成4~6题。
4.下列对图中①②③④地区缺水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地降水量小,农业用水量大B.②地生产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C.③地降水量小,近海养殖用水量大D.④地降水变率大,生产用水量大5.⑤地区是我国降水最为稀少的地区之一,却不是重点缺水地区,推测其原因可能有()①人口稀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小②有大河流过,带来大量的水资源③地下水丰富④高山冰雪融水大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解决③地缺水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A.增加人工降雨B.修建梯田C.大力开采地下水D.跨流域调水解析:4.C 5.B 6.D第4题,近海养殖业为海洋养殖业,与华北地区的缺水关系不大,C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单项选择题江苏省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有关江苏省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节分配比较均匀B.南、北地区水资源数量差别较大C.过境的水资源数量较少D.污染的水体较少,优质的水源多2.造成江苏省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因素不包括( )A.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数量少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需水量大C.不合理的生产造成水污染较严重D.南水北调工程导致水资源大量减少3.缓解江苏省水资源问题的有效措施有( )①海水淡化②从珠江调水③修建水库④大力开采地下水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1.B 2.D 3.A 第1题,江苏省位于季风气候区,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差别较大;随着自南向北季风势力的减弱,降水逐渐减少,南北差别较大;长江和淮河流经江苏,过境的水资源数量大。
第2题,南水北调工程调水量有限,对江苏省水资源的影响不大。
第3题,修建水库可以缓解江苏省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江苏省靠海且经济发达,海水淡化也是缓解水资源问题的措施之一;从珠江调水不符合实际情况,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
(2018·湘潭模拟)弃风限电,是指在风电机组设备状态正常、风况良好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风电场被迫暂停一些机组发电的现象。
我国风电开发利用的商业化时间相对较短,但增长速度快,至2012年我国风电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成为风电大国,但“弃风限电”现象也日趋严重。
读2013年我国上网电量(上网电量指发电厂向电网公司输入的电量)和重点地区“弃风”电量图(单位:kW·h),完成4~6题。
4.我国“弃风限电”最严重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华北地区D.华东地区5.重点地区出现“弃风限电”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风能资源开发时间短B.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大、种类多C.我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D.发电量与用电量存在时空差异6.下列缓解“弃风限电”的主要措施,不可行的是( )A.提高本地区风能消纳能力B.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弱风速C.通畅能源外送通道D.放缓风电基地建设速度解析:4.A 5.D 6.B 第4题,读图分析可知,重点地区“弃风”电量图中,蒙东、蒙西、甘肃大部分都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因此“弃风限电”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北地区。
综上所述,选A项。
第5题,我国风能资源的开发历史悠久,A错;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大,但由于经济发展迅速,能源需求量大,能源短缺,B错;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但这不是出现“弃风限电”的主要原因,C错;甘肃、蒙东、蒙西等大型风电基地都位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本地电量消纳空间有限,而电网外送能力又不足,只能“弃风”,D对。
综上所述,选D项。
第6题,缓解“弃风限电”的主要措施有:放缓风电基地建设速度,提高本地区风能消纳能力,通畅能源外送通道;但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弱风速不是解决的措施,故B错。
综上所述,选B项。
(2018·泰州二模)广西梧州市是一座山城,多为丘陵地形,每年有百十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
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高度大于30 m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以下的斜坡上。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的含义是( )A.滑坡、降雨量、崩塌B.崩塌、滑坡、降雨量C.降雨量、滑坡、崩塌D.降雨量、崩塌、滑坡8.关于该市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表明该市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均衡性B.降雨是地质灾害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C.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活动有关D.海拔高处滑坡多,海拔低处崩塌多解析:7.C 8.B 第7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西地区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甚至有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降水充沛,由图中曲线及降雨量坐标数值可知a曲线应为降雨量。
由材料可知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高度大于30 m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以下的斜坡上,而梧州市多为丘陵地形,海拔较低且地形坡度不会很大,可知滑坡的频次应高于崩塌,则b、c曲线分别应为滑坡和崩塌,故选C。
第8题,由图可知,该市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时间上(季节性)和空间上(不同海拔不同坡度多发的地质灾害种类不一样)都呈现不均衡性;由图可知,地质灾害集中于降雨量大的季节,可推知降雨是地质灾害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但并非所有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活动有关;滑坡不只与海拔高度有关,还与坡度等其他因素有关,故选B。
二、双项选择题(2018·扬州中学测试)下表为部分国家与世界人均水资源及利用状况对比表,据表完成9~10题。
9.有关我国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有( )A.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B.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低C.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D.人均水资源比澳大利亚少是因为我国河流径流小10.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有( )A.建设大型水利工程B.缩减工业生产规模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D.加强水资源的高效配置解析:9.BC 10.CD 第9题,中国总人口远远多于法国,所以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于法国,A错。
我国多大江大河,而澳大利亚气候干燥,缺少大江大河,D错。
第10题,节水型社会要围绕“节流”做文章,而非“开源”,所以A错。
缩减工业规模会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可取的,B错。
我国水资源浪费严重,应提高其利用率;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提高其水资源配置效率成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第一要务。
(2018·苏北四市中学测试)2015年第22号台风“彩虹”10月4日在广东省湛江市沿海登陆。
如图为中央气象台3日20时发布的未来24小时大风预报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预报图显示( )A.台风向东北方向移动B.黄岩岛多为偏南风C.海口市风力逐渐增强D.西沙群岛最大风力7~8级12.台风“彩虹”带来的主要影响有( )A.诱发地质灾害B.加剧环境污染C.加重淡水短缺D.影响渔业生产解析:11.BD 12.AD 第11题,预报图不能显示台风移动方向,排除A。
台风已经登陆湛江,海口未来风力会减弱,排除C。
此时台风(气旋系统)中心位于湛江沿海地区,根据气压判断风向,可知此时黄岩岛为偏南风。
根据图例可读出,西沙群岛最大风力7~8级。
第12题,台风能带来大量降水,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台风风力大,渔船不能出海,影响渔业生产。
三、综合题13.(2018·泰兴一中测试)读中国风电场分布图及上海风电站规划建设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中国风电场分布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地区风能资源短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
乙地区风能资源丰富而风电场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上海风电场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4)简述上海开发风能资源的意义。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中国风电场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如新疆、内蒙古,及东部沿海地区。
第(2)题,甲地区位于四川盆地,风能资源短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乙地区位于青藏高原,风能资源丰富而风电场少,主要原因是人口稀少,经济落后,需求量少。
高寒的环境,开发难度大,且区域的地热、太阳能等替代能源丰富。
第(3)题,读图,上海风电场主要分布于沿海及近海地区。
因为沿海有夏季风、海陆风等影响,风能资源丰富。
风电场占地面积大,近海地价低廉。
第(4)题,上海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开发风能资源,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答案:(1)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新疆内蒙)及东部沿海地区(2)地形人口稀少,经济落后,需求量少;开发难度大;替代能源丰富(3)主要分布于沿海及近海地区。
沿海风能资源丰富;近海地价低廉。
(4)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环境质量。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的中心8月8日4点40分前后在台湾省花莲县沿海登陆,22:10前后在福建省莆田市沿海登陆。
新闻报道称受台风影响,福州变“湖州”,部分城区内涝严重。
材料二如图为台风“苏迪罗”移动路径图。
(1)8日20时到9日8时福州风向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速的可能变化为________。
(2)简要分析台风“苏迪罗”导致福州变“湖州”的原因。
(3)简述台风“苏迪罗”对莆田市民生活的可能影响。
解析:第(1)题,8日20时台风中心位于福州的南方,福州吹东北风,9日8时台风中心位于福州的西方,此时福州吹东南风。
由图示可知8日20时到9日8时风力减小,故风速可能变小。
第(2)题,台风“苏迪罗”导致福州变“湖州”的主要原因可从降水和排水两个方面思考回答。
第(3)题,台风一方面带来狂风暴雨,造成灾害,但同时也可缓解干旱,带来凉爽的天气。
答案:(1)东北风逐渐变成东南风变小(2)台风强度大,风力强;来自海上,带来大量水汽;盛行上升气流,容易成云致雨;受地形阻挡,易形成地形雨;福州排水设施建设滞后。
(3)有利:结束高温,天气凉爽。
不利:车辆通行困难,出行不便;商店、餐馆等关门停业;蔬菜、日用品等价格上涨;供水供电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