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

合集下载

白族

白族

白族 风花雪月毓灵秀
• • • • - 风:下关为何风不止 - 花:美丽的上关花去哪了 - 雪:苍山雪的来历 - 月:洱海月的美丽传说
| | | | |
白族风俗 白族节日 白族艺术 白族建筑 白族美食
白族风俗
•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 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 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 • 白族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 有赛马、荡秋千、耍麒麟、泼泥赐福、跳 花盆、跳山羊等。
白族艺术
• 白族的雕刻艺术闻名于世,主要体现于石 雕和木雕。石雕以剑川石钟山石窟和大理 国经幢为代表。 •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 • 白族绘画艺术丰富多彩。《张胜温画卷》, 大理国画工张胜温创作于大理国盛德五年 (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是世界 佛教图像画中的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白族美食
• 1.砂锅鱼与砂锅豆腐:将火腿片、嫩鸡块、冬菇、蛋卷、腊干 片、豆腐、玉兰片、肉圆等按比例与弓鱼(或鲤鱼)放入砂锅 内,放好调料,文火炖制则成。若把主料鱼换成豆腐和少量卷 心菜,则成砂锅豆腐。 • 2.乳扇:是著名特产。做法是用羊奶放在锅中,点上酸水(或 明矾),使之呈半固态,用筷子挑起来,晒干即成乳扇,可生 食,也可煎煮。 • 3.猪肝鲜:“将猪肝切碎,拌上盐、辣椒、酒、芝麻、八角、 草果等,密封在陶罐里,可存放1年。可蒸食,也可做调味品。 • 4.吹肝:将完整的鲜猪肝吹足气后,放点盐,挂在阴凉通风处 晾干。食用时,将猪肝切片,放入香油、醋、辣椒、葱、香菜。 凉拌即可。 • 5.生皮:将猪宰杀后,用火烧烤去毛,使皮烤成金黄色,肉得 半生不熟,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葱、姜、醋、蒜泥等调料可 吃了。生皮是旧时年节的宴客菜肴。
白族建筑

白族

白族

白族婚嫁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 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 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 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 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再 见 !
白族节日
• 火把节是白民族内部唯一共同的节日。见于白族 民家,拉玛和勒墨三大民系内。是白族全年节日 中除去汉源节日外最正式最隆重的本土节日,在 白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相比之下,官 方认可的白族民族节”三月街“仅仅流行于泛洱 海区域的南大理一带(参见:南北大理),其影 响和重要性远不及火把节。火把节被简单地认定 为彝族民族节也因此导致白族民间的很多怨言和 不理解。
白族婚礼十分隆重,婚礼的活动一般分为“踩棚”、“正喜”、“散客”三个阶段。 头天 为“踩棚”,白天搭彩棚,给女方送衣物箱笼彩礼,夜晚由民间艺人在彩棚里演唱“吹吹 腔”、“大本曲”称之为“板凳戏”。第二天为“正喜”,新郎用花轿迎接新娘,新娘要 哭别父母、兄妹。到男方家门口时,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点下于大堂之内行大礼拜天地, 拜父母,夫妻对拜,旋即抢入洞房,争坐床头,意为先入为主。因白语中“辣”与“亲 热”、“富贵”谐音,故陪郎侍女们在洞房内将辣椒面撒入火盆,辣味四溢,呛得新娘大 咳不已;在酒菜中撒入花椒面,麻得新娘难以下咽,以示“亲热”、“富贵”。正喜这天, 通霄达旦地演奏“吹吹腔”、“大本曲”,热闹非凡。第三天“散客”,由新娘亲自烹饪 鱼菜招待亲朋好友,叫“吃鱼宴”。新婚后三日新娘才回门,七日新郎新娘到本主庙祭本 主,叫“颂平安子”,意为早生贵子早享福、早发财。

白族简介资料

白族简介资料

05
白族的传统艺术与手工艺
白族绘画与雕塑的艺术特点
白族绘画的特点
• 白族绘画以宗教、神话、民间故事为主题,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 • 白族绘画注重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白族雕塑的特点
• 白族雕塑以宗教、神话、民间故事为主题,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 • 白族雕塑注重形象的表现和材料的运用,具有较强的立 体感
白08族发展的现状
• 白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 • 白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 白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待 提高 • 白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
白族在现代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调整
•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 建立健全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 加强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提高保护水平 • 加强对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推动传承工作
•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 • 通过教育、培训、传承基地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网络传播等,拓宽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 • 加强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白族的历史发展
• 唐朝时期,白族建立了南诏国,统一了云南地区 • 宋朝时期,大理国取代了南诏国,白族文化进一步发展 • 元朝时期,白族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白族文化开始与中原文化 融合
白族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白族文化的特点
• 白族文化融合了汉族、藏族、彝族等多种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 白族文化注重家庭、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 白族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白族

白族

白族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两种民族文字,即老白文和新白文。

老白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白文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

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

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

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个节日都有应景食品。

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无节吃羊肚菌和检鱼包肉;中秋节吃白饼和醉饼;重阳节吃肥羊;冬至节吃炒养粒和羊肉场。

白族

白族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 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 精华部分。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 确实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一种光宗耀祖 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 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 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 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建筑 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 也独具风格。有的地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铁 钉或其它铁件,而联结却十分牢固,几十年 风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 大门,甚是庄重威严。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 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 是白族 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船族人 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来表示你的 谢意和感谢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 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 第一杯早 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 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跷 二郎腿。一些山 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 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 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 方和左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 火塘内吐品水,禁止从 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 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 家庭内忌讳戴着 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 来不洁。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 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 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 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 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 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 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 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 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 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 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

白族

白族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基本信息人口185万(2000年)中文名白族分布云南、湖南、贵州、四川等代表建筑大理古城、喜洲严家大院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

此各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有"民家"、"那马"、"勒墨"等等,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带的白族,汉语称为"民家";居住在丽江、迪庆、怒江一带的白族,纳西语称之为"那马",傈僳语称为"勒墨";藏语称之为"勒波",彝语称之为"娄哺"、"洛本"、"罗基颇",贵州一带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罗苴"、"龙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称呼。

白族简介

白族简介

二、族源
• 文化族源
• 指白族人自己认为自己
从哪里来的,反映的是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族源 价值取向。
• 考古族源
• 反映的是一个族群在历
史上的来龙去脉,是真 实意义上的族源。
三、语)
•新白文(拼音白文)
佛教
白族 信仰
本主 教
大理市无为寺 大理国二十二位帝王中,有十个帝王在这 里出家为僧。除帝王外,段室宗室还有十 五位皇族子弟出家无为寺。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 人在白族人堂屋里一年四 季不灭的火塘上用小陶罐 烧烤大理特产沱茶到黄而 不焦,香气弥漫时再冲入 滚烫开水制成。 第二道茶叫“甜茶”, 是用大理特产乳扇、核 桃仁和红糖为佐料,冲 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 “感通茶”煎制的茶水 制作而成。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 是用蜂蜜加少许花椒、 姜、桂皮为作料,冲 “苍山雪绿茶”煎制 而成。 二甜 三回味 一苦
和亲切
• 客人光临,必以烤茶招待。白族茶礼一般斟
三道,俗称三道茶。 对面
• 吃饭时,长辈坐首位,晚辈依次坐在两旁或
禁忌
• 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
下午或晚间为宜。
• 年节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 • 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斟
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
• 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
thank you!
“白人”。此各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有 “民家”、“那马”、“勒墨”等等,居于大理、昆 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带的白族,汉语称为“民家”; 居于维西、兰坪一带的,纳西语称之为“那马”;居 于碧江、泸水一带的,傈僳语称之为“勒墨”; 而居 于贵州威宁县的,共七姓,被当地称为“七姓民” • “民家”、 “那马”、 “勒墨” 是白族三大支系 • 95%都属于“民家”支系,云南省以外的都是“民家”

白族全面介绍尤其是文化方面

白族全面介绍尤其是文化方面

白族文化
白族文化
节日与习俗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绕三灵、栽秧 会、三月街等。这些节日有着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是白 族人民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重 要方式
白族的婚礼习俗也很有特色,通 常包括说亲、送大礼、吃酒等程 序。此外,白族葬礼也有着严格 的仪式和程序,体现了白族人民 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
白族文化
饮食文化
白族的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和 独特的风味而著名。白族人民的 日常饮食以大米、小麦、玉米等 粮食作物为主,同时配以各种肉 类、蔬菜和豆制品等。此外,白 族也喜欢食用酸辣食品和各种糕 点小吃。在饮品方面,白族喜欢 饮用茶和酒,其中以"三道茶"最 为著名
白族文化
手工艺文化
白族的手工艺文化非常发达,包括陶艺、雕刻、编织等 多种门类。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地域 风格而备受推崇。例如,大理的陶器、丽江的木雕和编 织品等都是白族手工艺文化的代表
-
XXX
感谢各位观看
xxxxxxxxx
演讲人:XXX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白族的刺绣、扎染、剪纸等民间艺术也具 有重要地位。这些艺术形式在白族人民的 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刺绣的服 饰、扎染的桌布等。此外,白族的舞蹈、 音乐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也具有独特的韵味
宗教信仰
白族主要信仰佛教, 其中又以大乘佛教为 主。此外,白族也信 仰本主崇拜和祖先崇 拜。这些信仰在白族 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 要地位,影响着他们 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 俗
特的艺术魅力
白族文化
语言文字
白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白族文字以汉字为基础,结合白族语音特点进行创制, 主要用于宗教、文学和历史文献等方面

白族

白族

五、白族的民族服饰
• 白族人崇尚白色,常着白色衣服。
•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缠白色或蓝色包头, 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 蓝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 挂长刀。
•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
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
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
• 饵块
• 饵块又称粑粑,是广泛流行于云南的传统 小吃。但是,大理饵块别具特色:将蒸熟 的米团,放在大理石垫板上,用工搓揉。 包入糖和核桃盐、卤腐等,置炭火炉烘烤。 这种现揉现烧的饵块,软香可口。
• 乳扇
• 乳扇是产于大理洱源的奶制品,是白族等 滇西北各民族中吃的一种奶酪。用牛奶制 成。乳白色,片状,成卷,状如折扇,故 得名乳扇。生吃、干吃、油炸、煎烤均可。 是下酒的好菜。
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
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
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 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
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
• 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穗子是下
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
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六、白族饮食习惯
白族
• • • • • • • • • •
一、白族历史 二、白族分布 三、白族传说 四、白族概况 五、白族的民族服饰 六、白族饮食习惯 七、白族的民居建筑 八、白族的传统节日 九、白族的其他习俗 十、白族的禁忌
一、白族历史
• 洱海区域和滇地区域皆是白族原始文化和古代文化的两大摇篮,也是祖国西 南边地最早的文化发祥地。大理州宾川县白羊村遗址表明:约距今4000年前, 相当于夏王朝早期,远古白族先民已进入比较完整的原始社会,已有木结构 聚落,能种植水稻,驯养家畜。距今3200年,相当于商王朝后期的剑川县海 门口遗址近千件出土文物表明:白族先民已进入铜石并用、以青铜为主的新 石器时代晚期。祥云县大波那铜棺墓葬、楚雄市万家坝、晋宁县石寨山、江 川县李家山等地丰富精巧的青铜器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战国时期,白族先 民已跨入有“常处”、有“君长”的家长制社会。在洱海西岸创建了以叶榆 部落为主体的“叶榆国”政体,定“益都”(今大理喜州)为“国都”,“创建 了洱海区域的农业文化”。同时代,大批游牧的“昆明”人进入农业民族的 叶榆人所居住的坝区,并部分与叶榆人融合。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秦王朝开 始经营“西南夷”。公元109年(元封二年),汉王朝在昆明设置益州郡,不久 在大理地区设置叶榆(今大理)、云南(今祥云)、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四 县,白族正式纳入益州郡建制。汉唐之际,叶榆后裔张氏龙佑那至张乐尽求 在洱海之南弥渡建立了历经300多年的“白子国”,“建城邑,务农桑”。至 唐朝贞观年间,始禅让于巍山蒙氏。唐代,公元8世纪40年代,白族先民与彝 族先民共同创建了强盛的“南诏国”。国王是“乌蛮别种”,但其文臣武将 中大多数由白族贵族担任。经济文化始终以白族先民“河蛮”为主导。大批 贵族子弟赴成都学习汉文化。以“河蛮”为代表的“白蛮语”为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 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 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 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

白族

白族

• 狂欢
•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 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会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 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 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 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 在工业时代,化纤织物 普及。化纤织物不耐热,所以遇上火把节是很惨的。
• 白族的节日有春节、绕三灵、火把节、 耍海会、石宝山歌会、本主会、蝴蝶会 等各种节日,其中有最为热闹的三月街, 也有富含传说故事的青姑娘节等。
• 三月街
• 又名“观音市”,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夏历三 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 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 交流会,还举行赛马、民族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被 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
• 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前伸重檐, 呈前出廊格局。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 用刻有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 常用天然鹅卵石砌筑。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 尤耀人眼目。山墙屋角均用水墨图案装饰,典雅 大方。木雕艺术也广泛用于格子门、横披、耍头、 吊柱、走廊栏杆等,尤以格子门木雕最为显眼。
• 绕三灵
• 大理白族绕三灵,白族称为"观上览"或祈雨会,"观"就是"闲逛" 或"游览"。绕三灵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三灵 指"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佛都"崇圣寺。时间为每年农 历4月23日至25日,三天行走四十多公里路程,吹吹打打,载歌 载舞,对歌应答。被称为白族人民的"狂欢节"。

白族介绍课件ppt

白族介绍课件ppt

白族服饰以白色为基调,男女 服饰风格各异,工艺精湛。
白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街”
每年农历三月举行,是白族传统的盛大 节日,有“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
之说。
“绕三灵”
每年农历四月下旬举行,是白族传统 节日之一,人们会绕着神山祭祀、歌
舞。
“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是白族 民间传统节日,人们会点燃火把游行 、唱歌跳舞。
“石宝山歌会”
每年农历七月末举行,是白族传统的 歌会,人们会在石宝山上唱歌、跳舞 、对歌。
02
白族的地理与人口
白族的地理分布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是该州的主体民族。
白族在省内外的其他 地区也有分布,但数 量较少。
此外,在昆明、丽江 、怒江等州市也有白 族聚居的地区。
白族的人口数量与结构
在地区中的影响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该地区的主要民 族之一。白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等都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在云南省,白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被广泛传承和 保护,成为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与合作
互动
白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经济、文 化、社会等方面。在经济方面,白族与其他 民族的贸易往来频繁,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 展。在文化方面,白族与其他民族互相学习 、借鉴,共同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 社会方面,白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也 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在历史上,白族地区曾经历过 多次战争和政治变革,如南诏 国、大理国等,形成了具有独 特历史背景的文化。
白族的文化特色
01
02
03
04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 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时通

我国的少数名族——白族(文档版)

我国的少数名族——白族(文档版)

我国的少数名族——白族一、白族简介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

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

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

(图1为白族邮票)二、三道茶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于茶文化范畴之内。

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三道茶分别为:苦茶、甜茶、回味茶。

(如图2、3)图1图2 图3 图4三、民族服饰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

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

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四、白族食俗1、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

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

居住在湖、河地区的白族以稻麦为主粮;居住在山区者,以玉米、养麦、马铃薯为主粮。

吃大米饭、包谷(玉米)饭及各种米面制品后于脑制牛、羊、猪肉及各种咸菜。

白族风情

白族风情

白族艺术(中)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 中外。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 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 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 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 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匠”之手。 怎么 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 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 剔”。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画 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它将南诏建立的 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形式精妙的描绘出来,生动优美,是我国 珍贵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张盛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 “南天瑰宝”。该画全长十丈,一百三十四开,以“护国人王经” 为主题,画着六百二十八个面貌不一样的人像。笔法精致娴熟,工 巧细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白族艺术(下)

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 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 白族能歌善舞,唐朝时南诏歌舞 即已流行到中原并列为宫廷乐。白族民歌分为白族调、汉调、长歌、 白族小调、叙事歌等,流传最广的是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 和洱源西山的白族调最有代表性。它们常在山野间吟唱,节奏自由, 曲调悠扬,纯朴自然。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南 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 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 《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 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 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 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 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 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 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白族讲解词

白族讲解词

白族讲解词摘要:一、白族简介二、白族文化特点三、白族传统节日四、白族风俗习惯五、白族美食六、如何融入白族文化七、总结正文:【一、白族简介】白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白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根据历史记载,白族先民在公元8世纪至10世纪建立了大理国,成为当时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

【二、白族文化特点】白族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崇尚白色。

白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高贵,因此在服饰、建筑等方面都喜好使用白色。

此外,白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大理石雕、剪纸、刺绣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白族传统节日】白族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月街。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民间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举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家。

此外,还有火把节、龙舟赛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四、白族风俗习惯】白族风俗习惯丰富多样。

比如,白族家庭重视长幼尊卑,年轻人要尊敬长辈,长辈也要关心爱护年轻人。

此外,白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到访时会以茶待客,并有“三道茶”的习俗。

【五、白族美食】白族美食丰富多样,口味独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鸡豆腐、甜水面、松茸炖鸡等。

这些美食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富有营养价值,让人流连忘返。

【六、如何融入白族文化】要融入白族文化,首先要了解白族的风俗习惯。

例如,在白族地区游玩时,要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遵循礼仪规范。

此外,可以尝试学习白族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刺绣等,体验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七、总结】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

其独特的文化特点、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美食吸引了无数游客。

白族

白族

白族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自称“白子”、“白尼”。

为唐宋“白蛮”的后裔。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

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末期,白族历史源远流长,族名的称谓也很多,如“白子”、”白尼”、“白伙”。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白族基本介绍

白族基本介绍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

此各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有"民家"、"那马"、"勒墨"等等,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带的白族,汉语称为"民家";居住在丽江、迪庆、怒江一带的白族,纳西语称之为"那马",傈僳语称为"勒墨";藏语称之为"勒波",彝语称之为"娄哺"、"洛本"、"罗基颇",贵州一带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罗苴"、"龙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称呼。

在贵州威宁一带的白族,因有七姓,被称为"七姓民"。

据文献记载,白族先民是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

元朝之前,部分白族先民、部分彝族先民、部分傣族先民都曾被称作"白蛮"、"乌蛮"、"上方夷"、"下方夷"、"百夷"、"僰夷"等带有"蛮"和"夷"的称呼;元朝以后,文化属性较为接近汉族的人群被确认为一个族群,并称之为"白人"。

白族

白族

白族传统节——三月街
三月街,赛龙舟。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 也叫大理三月会,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 期。会期是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 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规模的物资交流盛会, 也是滇西风格独具的民族体育和文化娱乐 盛会。
节 服 相 分 日 饰 关 布
白族的分布
白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 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 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 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白族人口数1858063。 使用白语,现代白族一般使用汉字 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 富多彩。 代表建筑大理古城、喜洲严家大院 善经营商业、农业。
白族——服饰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 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 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 蓝色长裤。 女子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 衣,红坎肩,右衬结纽处挂银饰,腰 系围腰,足蹬绣花鞋。在白族姑娘的 头饰上,蕴含着一个词语:风花雪月。 意为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 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 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 洱海月。

白族基础知识

白族基础知识

白族基础知识白族的名称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

此各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有“民家”、“那马”、“勒墨”等等,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带的白族,汉语称为“民家”;居住在丽江、迪庆、怒江一带的白族,纳西语称之为“那马”,傈僳语称为“勒墨”;藏语称之为“勒波”,彝语称之为“娄哺”、“洛本”、“罗基颇”,贵州一带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罗苴”、“龙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称呼。

在贵州威宁一带的白族,因有七姓,被称为“七姓民”。

据文献记载,白族先民是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

元朝之前,部分白族先民、部分彝族先民、部分傣族先民都曾被称作“白蛮”、“乌蛮”、“上方夷”、“下方夷”、“百夷”、“僰夷”等带有“蛮”和“夷”的称呼;元朝以后,文化属性较为接近汉族的人群被确认为一个族群,并称之为“白人”。

“白人”即当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统一族称,明清以后称为“民家”。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统一族称。

白族的经济白族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生产水平基本与周围汉族相同。

在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

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现居民已从事饲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

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

蜀汉时,洱海地区已发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

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田,创建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白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总的来说,封建地主经济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在一部分山区尤其是高山地区,还保持着封建领主制、奴隶制以至原始公社残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中心地区,采取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方式,于1953年完成了民主改革,并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男子服饰
白族服饰(二)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 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 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 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 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 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 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 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 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 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 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 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节日
• 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会,是白族 盛大的节日和街期。会期是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 至二十日。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规模的物资交流 盛会,也是滇西风格独具的民族体育和文化娱乐 盛会。 • 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把三月街定为“三 月街民族节”。节日期间,中外客商云集,集贸 市场活跃。由12个县市代表队参加的大型文艺 表演,演出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龙灯等富 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此外,还有赛马、洞经音乐 演奏、龙舟赛等文体活动。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 人在白族 人堂屋里一年 四季不灭 的火塘上用小 陶罐烧烤 大理特产沱茶 到黄而不 焦 ,香气弥漫 时再冲入滚烫开水制成。 第二道茶叫“甜茶”, 是用大理特产乳扇、核 桃仁和红糖为佐料,冲 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 “感通茶”煎制的茶水 制作而成。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 是用蜂蜜加少许花椒、 姜、桂皮为作料,冲 “苍山雪绿茶”煎制 而成 一苦。 二甜 三回味
• 其他的节日 • 绕三灵,每年农历四月下旬,白族 人民都要举行为期三四天的“绕三 灵”。 • 朝鸡节,每年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 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 耍海会,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 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 葛根会,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 举行。
禁 忌
• 1、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 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 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 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 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 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 2、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 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 3、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 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4、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 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 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 5、怒江兰坪白族有“七不出门八不归家”的说法,也就 是说大年初七不能出远门,大年初八不能从遥远的地方回 家。 6、 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 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男人休息。 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 走。 。 8、大理、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 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
饮食
•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是将整只猪或羊置于 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时,去毛再烤, 直至皮肉呈金黄色时为止。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 肉片,佐以姜、葱、蒜、炖梅、辣椒、芜美等调 料,又香又鲜,为款待贵客的民族佳肴。
• 饵块 • 饵块又称粑粑,是广泛流行于云南的传统小吃。 但是,大理饵块别具特色:将蒸熟的米团,放在 大理石垫板上,用工搓揉。包入糖和核桃盐、卤 腐等,置炭火炉*烘烤。这种现揉现烧的饵块, 软香可口。
服饰
• • • • • • 飘带 首饰 童鞋 头巾 头饰——风、花、雪、月 绣鞋
白族服饰(一)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 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 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 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 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 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 “鸳鸯戏水” 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 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白族女子服饰
婚俗
• 大理地区白族青年男女,婚前比较自由,婚事大 多由自己作主。找对象一般通过“对歌”认识结 为知己,然后再经过说亲、订婚、迎新、结为夫 妇几个阶段。说亲由男女父母央及媒人去女方家 提亲。女方父亲同意后订婚,订婚时男方要择吉 日送酒、公鸡和聘礼到女方家,聘礼必带“六 字”。茶三斤六两或六斤六两,酒六斤或六瓶, 糖果六斤六两等,意在“有福有禄”。女方家以 “三道茶”相待表示同意,又称“提亲鸡酒礼”。
建筑
• 白族建筑。云南大理白族聚居区的住宅都建有门 楼,以喜州门楼最佳。通常采用中原殿阁造型, 飞檐串角,木质部分凿榫铆眼相结合,与砖瓦部 分错落有致,精巧严谨。楼面以泥塑、木雕、彩 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织成丰富多 彩的立体图案,富丽堂皇,古朴大方。 •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 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大理民间有“大理 有三宝, 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 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 壁 ,也用于 门窗头横梁。
thank you!
thank you叫福旺午,于每年夏历 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 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 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 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午,人们带 上小火把、 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 扫墓、祭奠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 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 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 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
居住
白族民居正房中间的门,白族人称为隔扇门,是木雕艺术最精彩的 地方。隔扇门一般由6扇门面组成,白族格扇门的雕刻非常讲究, 每扇门上镶有4幅精美的木雕画,6扇门就有24幅之多,其中的12 幅是主画面,内容大多以一些中国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题材,雕 刻镂空成精美的图案。
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 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 之说
• 海水煮海鱼 • 洱海边的渔民煮鱼时, 特别是烹煮当地称为 “油鱼”等肥美鱼儿 时,一般都不用油煎。 他们舀来洱海之水, 待锅内水沸时,放入 鲜鱼,再搁上浓重的 辣椒粉和花椒粉,其 味鲜美麻辣,俗称 “海水煮海鱼”。
烤茶
是白族的传统茶俗。 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都设 置了镶以木架的铸铁火盆, 上面放有一个铁三角架,来 了客人,主人便让客人到堂 屋落座,并在火盆升火,放 上砂罐准备烤茶待客。烤茶 又称烤茶为“雷响茶”。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 “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 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 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 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 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 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 愿。
民居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 宅,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 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 由院墙、大门、照壁、正 房、左右耳房组成。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 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 耳"、"两房一耳"、"三坊 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 "等。采用什么形式,由 房主人的经济条件 和家 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 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 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 子,必须 用墙壁遮挡, 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 雕梅 • 产于洱源县的雕梅, 制作时先用石灰水将 盐梅浸泡。取出晾干 后,用小刀在梅向上 雕刻连续曲折的花纹, 并小心挤出梅核,使 其中空若缕,压扁后 其状似一朵朵盛开的 菊花。这时,放入酒 中浸泡,再用红糖浸 渍。几个月后开瓶取 出,雕梅色泽金黄, 清香四溢,是洱源县 出产的上乘果品。
• 乳扇 • 洱源邓川坝,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这里的农家素 有饲养乳牛的传统。当地出产的乳扇,为远近驰名 的特产。制乳扇时,先将鲜牛奶发酵成酸奶水,再 放入锅内加热至60C一70℃,随即倾入鲜牛奶,并 用竹筷轻轻搅动,使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渐渐凝 结成絮状,再用竹筷摊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风干而 成。
六、白族的饮食文化。
白族人民的基本口味嗜酸、辣、甜、 微麻。其烹调技法受汉族菜和佛教寺院菜 影响较深。善于腌制火腿、香肠、螺蛳酱 等食品。妇女多会制作蜜饯、雕梅、炖梅 的手艺。著名菜点很多,如:砂锅鱼、洗 沙乳扇,活水煮活鱼、柳条蒸肉、喜洲破 酥粑粑等。茶水色浓味醇,别具一格。 “三道茶”极丰人生哲理,寓义为“一苦、 二甜、三回味”。
领民族文化风骚—— 白族
周靖亭、李超收集资料 刘思雨制作PPT 白婷、苏翠讲解PPT
概况
•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自称“白子”、“白 尼”。为 唐 宋 “白蛮”的后裔。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 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 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 布。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 (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绝大部分操本族 语,通用汉语文。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 “汉字白读”。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 丰富多彩。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