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
中医药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医药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医药论文选题参考1、中医药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2、中医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征求意见稿)3、循征医学与中医药临床研究4、中医药抗消化性溃疡复发的机理研究进展5、中医药抗体力性疲劳的整体思辨与应用前景6、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的优势7、中医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行性探讨8、中医药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综述与评析9、关于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立法思考10、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11、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文章的质量评价12、中医药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3、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质量控制14、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15、老年期痴呆的中医药研究思路16、《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四时17、《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运数18、中医药研究中有关自由基研究近况19、《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证验20、《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意识二、中医药论文题目大全1、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实践健康促进2、《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气(精气)3、生存质量及其量表在中医药疗效评价中的应用4、《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天人5、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研究6、中医药治疗肺癌研究思路和临床经验7、浅谈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8、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文章的质量评价9、关于传统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问题10、中医药对重症瘀胆型肝炎的退黄效果:附312例分析11、对中医药戒毒的看法及建议12、肺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13、中医药配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14、循证医学与中医药临床研究15、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性血管生成与中医药16、中医药分阶段结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17、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18、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中医药治疗体会19、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20、中医药现代化与中药指纹图谱分析三、热门中医药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现状调查2、生存质量评测及其在中医药疗效评价中的应用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医药疗法4、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探讨5、乳腺增生病与中医药周期疗法6、细胞膜流动性与中医药研究7、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现状和展望8、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9、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方法学问题与挑战:循证医学的观点10、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方法学问题与挑战:循证医学的观点11、中医药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12、中医药行业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13、加强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研究14、中医药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15、中医药对肿瘤放化疗的增敏减毒作用16、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17、中医药对肠道细菌易位作用的研究进展18、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思维19、论建立中医药信息学20、中医药组方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与展望四、关于中医药毕业论文题目1、中医药对维护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2、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3、中医药在肝癌防治中的作用、地位和存在的问题4、中医药对维护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5、中医药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6、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7、数据挖掘及其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8、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若干关键环节的思考9、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研究概况与展望10、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探讨11、中医药维护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12、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13、中医药辨治糖尿病肾病100例临床分析14、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中结局指标的选择与应用15、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16、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17、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18、化学计量学用于中医药研究19、微量元素与中医药20、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研究思路与方法五、比较好写的中医药论文题目1、中医药对提高非小细胞肺癌中位生存期的作用研究2、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3、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现状和评价4、中医药抗内毒素血症治疗的研究进展5、中医药微生态学的研究现状6、中医药学术期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章评阅及建议7、手足口病的中医药预防与治疗8、量表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9、循证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10、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炎临床研究述评11、从热力学角度审视和研究中医药12、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13、袁浩教授对股骨头坏死中医药论治的学术思想14、关于中医药疗效评价和机理研究的思考15、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探讨16、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若干问题思考17、替代指标和中间指标及其在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中应用价值的思考18、危机中医药——告别中医中药19、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评价20、中医药醒脑散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是系统论与还原论统一的最佳形式
【 关键词 】系统论 与还原论; 究方法比较; 研 中医与西 医; 分析与综合 ; 中西 医结合 【 中图分类号】 2 0 1 R —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7 — 63 2 0 ) 10 5 — 3 6 3 6 1 (0 80 — 0 0 0
同的基 因等之 间相互关系的 阐述 .这便 是还原研 究方 法所 固有的局 限性之所在
丰 哲, 刘华盛 , 黄有荣 , 黄国东, 岳桂 华
【 摘要】西医的研 究方法是还 原论 , 中医学的研 究方法是 系统论 , 由于研 究方法 的固有缺 点造成 了两种 医学理论的
缺 陷。 只有做到分析与综合 、 还原与系统 、 局部 与整体 、 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 才能弥补两种医学 的缺 陷, 中西 医结合能 避免两种研究方法的缺陷, 做到系统论 与还原论 的统一, 是两种研究方法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最佳形式。
[ 者单位 ] 作 广西 中医学院附属瑞康 医院, 广西 南宁 5 0 1 30 1
各部分不能离开整体而孤立存在, 中的部分不同于 整体 从整体中分离的部分 。自系统论创立 以来 , 多领域都 很 引入了系统论 , 对于生命科学来讲 , 人是最典型的系统 ,
对人和疾病的考察与调节应当遵循 系统规律 。
方法。“ 只研究孤立 的各部分不是认识事物本质 的最精 确方法 。……重要的不是各部分 的总和 。 而是各部分如 何相互作用” 。近几 十年来 , 现代科学研究 也充分认识
到这一点 , 了更加深入的认 识 自然和人体 , 为 出现了各 种边 缘学科如 系统 生物学 、 息生物学 、 信 各种“ ” 蛋 组 ( 白质组学 , 因组学等 ) 基 学等, 实际上就是为了在整体上
:
系统生物学和中医学结合将推动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一:系统生物学2005年底,美国能源部宣布,自2002年开始实施的后基因组计划(“从基因组到生命”)下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要发展系统生物学——一门整合了大科学和传统实验科学,并涉及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的综合学科。2006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要求在2007年为这项计划资助一亿一千九百万美元。美国能源部表示,这项计划的潜在影响可能涉及新的生物技术产业、纳米材料和环境科学等方面,将对经济、社会和人类本身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兴领域小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达到一定成熟度以后,会出现若干有重大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目标和方向,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和大批科学家参与方能完成,即大科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多个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后基因组”、“干细胞”、“癌症基因组”等大科学研究
“目前,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是从‘小路’走向‘大道’以至‘高速路’,”。近日,在中外著名科学家云集的“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饶子和教授对当今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进行“点题”,并分析了国外生命科学研究重要计划的最新动态。
关键词四:结构基因组人的身体需要数以亿计蛋白质分子的协调行动,每一个蛋白质分子都有一个独特的三维结构。假如一种蛋白质的三维构相发生了变化,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2000年,NIH发起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规模相当的“蛋白质结构启动计划”,即“结构基因组计划”,它的最终目标是在10年内获得10000个蛋白质的三维结构。2005年7月,NIH宣布再注资3亿美金,以尽快解析一大批蛋白质结构,并集中力量研究如何攻克难度大又富有挑战性的蛋白质,包括那些药物靶标蛋白。
该研究触及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在系统生物学背景下中药现代化与西药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系统生物学将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强力手段,但一开始系统生物学则更容易成为西药现代化的强力手段,因为西药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基础比中药要强大得多。西药现代化就是在系统生物学思想指导下设计出更好的西药,更好的西药很可能就是复方西药。简单的复方西药国际上已经存在,但是系统生物学的高速发展将可能导致西药的大规模复配,即配伍西药。配伍西药的基本技术问题是生物分子网络的调控技术,简称生物网络技术,该技术在国际上属于发展的早期,但是发展是很快的。在本文中只考虑了基因网络,对应的是基因网络技术。西药在系统生物学指导下会出现网络药物,形式之一是配伍西药。配伍西药对中药现代化是一个冲击,甚至是致命的颠覆者。科学的配伍性西药估计可以达到绝佳的疗效。
浅谈系统生物学与中医体质学的关系
[ 关键词 ] 生 物学 ;体 质学说 ;中医 [ 图分 类 号] Q; 中 R2 [ 献标 识码 ] A 文 [ 文章 编号 ] 1 7 —9 7 2 0 ) 60 7 —4 6 21 7 (0 6 0 —5 50
Rel t on hi be w e sys em bi o d r t on Chi es c a i s p t en t ol gy an t adi i al n e ons i u- tt t onaIm e ci e i di n
维普资讯
中 西 医结 合 学 报 2 0 0 6年 1 月 第 4卷 第 6期 J u n 1 f hn s n e r t e Me i n ,No e e 0 6 Vo・ ・No 6 1 o r a o ie e ltg ai dc e C V i v mb r2 0 - l4 ・
W eiRon . g ZHANG .J n ig LI
(1 Ex e i e a hig Ce e ,Sha ha ni r iy ofTr dii . p rm ntTe c n nt r ng iU ve st a tona i es e i ie,Sha ha 01 03,Chi lCh n e M d cn ng i2 2 na;2. Re e r h s ac Ce ero m plx Sy t m ,Sha ha ni r iy o r dii alCh n s e cne,Sha ha O1 03,Chi nt fCo e se ng iU ve st fT a ton i e e M dii ng i2 2 na)
c n t u i n ed c n O s i tO aI t m i i e.
K EY O RDS bi l g W o o y;ph sc on tt t h r y ial c s i i t eo y; tadion lCh n s u on r t a i e e mediie i cn
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发展及展望
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发展及展望中医药系统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旨在运用系统生物学理论和方法,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原理。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围绕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及展望进行深入探讨。
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强调了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相互、相互影响的整体观念。
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系统生物学的思想不谋而合,为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现代中医在实践中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种个体化的诊疗方式为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数据和宝贵经验。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通过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对人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通过对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进行研究,揭示证候与疾病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科学依据。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机理研究:针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实践,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原理。
技术方法的限制:中医药系统生物学涉及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十分复杂,目前仍存在技术方法的限制,如对中医药作用机制和疗效原理的阐述不够深入。
临床数据的匮乏:由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具有个体化特点,导致相应的临床数据相对匮乏,给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带来一定困难。
缺乏多学科交叉合作:中医药系统生物学需要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但目前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尚不够充分。
大规模测序技术在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大规模数据的测定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各种生物分子网络的变化情况,为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原理提供微观层面的证据。
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在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对大规模测序技术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生物标志物,为中医药的疗效评价和疾病预测提供支持。
系统生物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系统生物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宋挺【摘要】我国中药的体内作用过程一直不明确,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将中药的研究与系统生物学相结合,有可能从系统的角度诠释中医药多靶点、平衡调理和标本兼治的治病机制和分子机制,为中药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The action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body is not clea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 it is possible to explain the cure mechanism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eatures with multi-target, balance regulating, taking measures both from its root cause and symptoms from perspective of system by combining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systems biology, offering some new thought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期刊名称】《合肥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3页(P86-88)【关键词】系统生物学;中药研究;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作者】宋挺【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医院,安徽合肥2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即传统中国药,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深刻影响。
从系统论到还原论看中国近现代医学的发展
Vo 1 . 2 8 No . 2
J u n . 2 0 1 5
观事 物而 不善于 用定 量测定 ,只善用哲 学 思想指 导 医学 ,缺乏数 理统计 学方 法来 验 证 医学 ; ( 4 ) 多 以实 践 经 验 ,而 缺 乏 实 验 论 证 J 。 上 述 主 要 因素结 合 的结果 ,导致 西方 医学 逐渐取 代 了传统
思 维 ,故 其说 服 力 不 足 ; ( 2 )论 表 象 较 多 ,内 部 实质 较少 ,由此而来 论 客观整 体详 细 ,论 微观
结构不足,论功能变化详细,论机体微结构运动
不 足 ;( 3 )主要 用 直观 的定性思 维方法 判 断客
作者简介 :梁子聪 ( 1 9 8 6一) ,男,在 读硕 士研 究生,主要从事 中医药基础及临床研 究。
・
8 2・
第2 8卷 第 2期 2 0 1 5年 6月
黔 南 民 族 医 专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Q i a n n a n Me d ic a l C o l l e g e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地位 。 中国和西方 两种 完全不 同 的医学 流派之 间
医学理论体系,具有浓厚的中医特色。中医理论 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
体和谐 、协 调 和 统 一 ,认 为人 体 是 一 个 有 机 整 体 ,既强调人 体 内部环 境 的统一 性 ,又注 重人 与 外界 环境 的统 一 性 ¨ J 。 因此 人 体 的 健 康 或 者疾
此受到牵连。《 黄帝 内经》也 阐述人体的整体系 统中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单一器官发病必然 逐渐累及其他器官 ,如 “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 当先实脾” 等,为中医认识人体 生理病理提供 了理论 依据 ,并 作 为后人认 识 、诊断 、治疗 、预
浅谈系统生物学与中医体质学的关系
研究发现 ,肥胖 人痰 湿体质 的总 胆
固醇 、 甘油三酯 、极低 密 度脂 蛋白 、血 糖及 胰 岛素 水 平显著 高 于 非 痰 湿 体 质 ,高 密 度 脂 蛋 白 及 红 细 胞 揭示了痰湿体质在脂 类 代谢 、糖 代谢 及能 量 代谢 上 循环有异常 变 化 。 李 东涛 等
[13 ]
[ 11] [10 ]
。 同时 也 发现 不 同 性 味的 食 物 对 于
[20 ]
。 栾杰
相应体质的 调 整作 用 是明 显 的
。 这些 研 究 结 果
也曾用中医体质理论研究亚健康状态的证型 。 苏庆民等
[ 12]
论证了各型体质必然 具 有代 谢上 的差 异的 观 点 ,同 时也论证了后天饮食因素对体质的影响作用 。 中医药对多种常见病及重大疾病确有可靠的治 疗作用 , 如优势病种中的哮喘 、肝病 、 肾病 、风湿免疫 性疾病等 。 其许多的治疗机制可以追溯到中医体质 学说 , 如上海中医药 大 学肝 病研 究所 扶正 化 瘀方 中 扶正思想的运用正是 建 立在 调整 体质 、增 强 自身 抗 病能力的基础上
生物学的现状 、 特点 ,谈谈系统生物学与中医体质学 说的关系 。 1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 1. 1 中医体质学 说 的实 验研 究 张 伟荣 等
[6]
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 而王琦
[1 5]
则认 为 , 体 质是 由
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 所 形成 的形 态结 构 、机 能活 动 方面固有的 、 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 。 也就是说 ,体质 的形成首先具备了先 天 的遗 传基 础 ,这就 使 得从 基 对自 因角度研究 体 质 成 为探 讨 体 质 本 质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环 。 倪红梅等
还原论让位于系统论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还原论让位于系统论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振聋发聩的开创性见解“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副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劝勉联,浅显明白,人人都会讲,可搁到自已头上,却又掉以轻心,往往是在被事情逼迫之下才会认真对待。
我2005年购买了一本祝世纳编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出版发行的《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按说,我这个毕生从事中医药研究的人,应该如鱼得水,一睹为快,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可我在忙于门诊接待病人之余,又要忙于应对某些行政部门的许多不当干扰,一直未开卷研读。
此时,在思考现代医学发展中一些扑朔迷离的问题,发现自己理论功底浅薄,无法对医疗现状中种种错误进行穷源竟委的梳理时,这才在书堆里找到它。
读后不禁感慨万千:这不就是我在以往所写文章中反复探究而又始终难以捋清思路、明晰表达的指导思想么?感慨之余,疑问随之产生:为什么这部对中华古典医学理解如此之深的力作,不列入医科大学的教材?用系统论作大学生乃至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习指导总纲,他们各自对中西医药科学的岐见不是可以消除在课堂上么?不是可以在学生时代就奠定中医和西医,还原论和系统论形成互补,为将来的执业生涯构筑起坚实的发展基础么?如此,既有益于莘莘学子,又有益于芸芸众生,有关政府部却闭目塞听,置之不顾!疑惑之下,为病人计,为社会计,禁不住把该书中一些具体理论的重要章节,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辑录下来,把典籍中倡导的精髓,言简意赅地作一些概括性的介绍,让病人了解,供一般职业医师参考,俾有所益。
中医的思维方式基于系统论观点,是钱学森院士首先提出来的。
他在写给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的信中说:“西医起源和发展于科学技朮的‘分析时代’,也就是为了深入研究事物,把事物分解为其组成部分,一个一个认识。
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整体的东西割裂了(笔者注:也就是把生命的特征阉割了)。
西医的毛病就在于此。
然而,这一缺点,早在100年前恩格斯就指出来了。
到20年前终于被广大科技界所认识,要恢复‘系统观’,有人称为‘系统时代’。
探讨中医学还原论思想与系统论思想
探讨中医学还原论思想与系统论思想作者:郭锐刘霁堂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3期摘要: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同一对象进行研究中发现了不同的现象和规律,指导中西医学研究人员的哲学思想不同以及思维方式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
通过对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伤寒论》、《瘟疫论》的研究,探索发现中医古籍中的还原论思想与系统论思想,以深刻理解中医学术形成的深刻哲学背景。
关键词:还原论思想;系统论思想;中医学中图分类号:B0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051-02众所周知,中西医之间的学术思想存在着深刻的差异。
一般认为,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孕育这两种医学的哲学背景不同,以及在各自的哲学背景下产生的思维方式不同。
西医学的哲学背景是古希腊的原子论,随着16世纪以后欧洲原子论思想的复兴,在自然科学研究中逐步形成了还原论思维方式,西医学很自然地借鉴并采纳了还原论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哲学背景是中国古代的元气论,元气论对世界的理解与西方的原子论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中医学接受了元气论的思想,把它贯彻到临床实践中,很自然地形成了朴素系统论思维方式。
所以,学术界普遍认同中西医之间的学术差异内在本质是系统论与还原论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
这就容易使人们产生误解,误认为中医学中只有朴素系统论思维,而没有还原论思维。
笔者认为,中医学在病因寻求中多有还原论思想,而在病机分析以及治法探讨中多采用系统论思想。
一、中医学中的还原论思想“还原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认为复杂事物是一些更为简单、更为基本的成分的组合物,主张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的成分来研究,从低层次规律来解释高层次现象,把宏观现象降解为微观现象,从微观现象来解释宏观现象。
西医学在16世纪开始的医学革命中冲破神学的禁锢,移植自然科学的还原论思维方式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发展了对人的还原研究,形成了医学还原论思维。
医学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
既往的医学、生命科学研究习惯于提出科学假设,设计实验,然后用实验检验假说,从而探索科学规律,这种“假设驱动”的科学方式对于一个对象明确、构成简单的小系统始终是可行的。遇到医学、生命科学中的复杂现象,由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仅仅根据直觉、经验、观察等来形成假说并设计实验、诠释结果的研究路线,显得力不从心。加之在实验手段上,高通量技术改变了传统实验方法,如何设计实验、分析大规模数据,成为能否合理把握新技术的前提。
生物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复杂系统,其中种类繁多的基因、蛋白质等往往具有众多的功能、时空变化各异、相互作用复杂。因此基因组的功能研究、蛋白质组研究、基因组的调控与信号传导、多基因病的分析、疾病诊断及药物设计等,无论是局部还是整体研究,都需要从系统的视角,特别是网络、层次、非线性等复杂系统的视角展开,需要计算与实验结合的研究策略。将系统复杂性理论引入当代医学科学研究,突出表现在研究者们转向了对各层次生理、病理信息的相互作用、整合机制、功能实现、涌现行为等的关注,体现了从还原论向系统论的进步。
从还原到系统:设计、计算与实验从还原到系统,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研究策略与方法上的转变,即从既往的“实体→功能”转向“关系→功能”;研究模式从“假设→实验→理论”转向“计算模型→实验验证→理论”,这种转变并非截然的扭转,而是强调还原论与系统论的互动,强调“假设驱动”(Hypothesis-driven)与“发现导向”
面对复杂的机体,系统了解各层次生命过程中所涉及的功能变化、时空信息,认识系统的结构、功能、要素、信息和反馈等,是构建系统模型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的“组学”数据快速增长,然而离揭示生理、病理系统的特征还有漫长的距离。数据的增长也伴随着有效信息贫乏,“噪音”与“混杂”的增加数据与数据之间难以沟通等等问题。因此,在系统的时代,还原分析依旧重要,甚至更为需要。二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真正的系统分析需要还原方法提供的信息积累,以及对于初始条件、计算参数等的有益提示;与此同时,“系统”的研究策略,则在传统的以“解构”、“简约”为特点的还原论研究中,注入了真正的生命的内涵。
浅谈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看医学的发展
浅谈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看医学的发展摘要:本文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还原论、系统论和医学的概念,并指出医学的两大体系—西医和中医差异的背后是各自起源的哲学基础不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其方法论上。
具体来说,西医是在还原论指导下发展而成的,而中医则是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发展壮大的。
进入21世纪以来,医学飞速发展,中西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还原论指导下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医学发展的需要,显现出不容忽视的缺陷。
于是系统论指导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诞生了。
在新的医学模式下,西医和中医两大医学体系也逐渐走向了一条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发展道路。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还原论和系统论有机结合的最佳形式,必将推动医学发展取得更加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还原论系统论医学医学哲学基础医学模式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
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本质。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
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创立的。
系统论原则是整体性原则、结构功能原则、目的性原则及最优化原则。
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
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同时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医学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处理人健康定义中有关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的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
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学
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学:跨界融合,共筑健康未来系统生物学,一门致力于研究生物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医药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历经千年沉淀,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当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学相遇,二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为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系统生物学为中医药学提供理论支撑系统生物学强调从整体、动态的角度看待生物现象,这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辨证观不谋而合。
在系统生物学的指导下,中医药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生物分子网络的调控机制研究。
通过对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生物学阐释,为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在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时,系统生物学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整体上把握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揭示中药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这有助于提高中药研发的效率,为中医药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中医药学为系统生物学提供实践沃土中医药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系统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通过对中医药理论的挖掘,系统生物学研究者可以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拓展研究视野。
同时,中医药学中的许多独特疗法和药物,为系统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其作用机制一直备受关注。
系统生物学研究者通过研究针灸对生物分子网络的调控作用,揭示了针灸治疗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为针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跨界融合,共筑健康未来1. 尊重传统,挖掘中医药学的精髓,将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为中医药学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2. 立足实际,将系统生物学理论应用于中医药学研究中,提高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 强化合作,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学的深度融合,共筑健康未来。
四、推动教育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学的融合,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我们需要改革教育体系,培养既懂中医药学又具备系统生物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看医学的发展
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看医学的发展宦娣西南大学药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通过分析还原论及系统论的哲学观念,指出中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关键词:还原论,系统论,中药1.还原论与系统论1.1还原论还原论是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纸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近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运用许多具体的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方法,模型方法,统计与概率方法,类比方法等等,科学巨匠牛顿在构建他的引力学说中甚至还使用过历史方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数学分析方法,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在自然科学中,还原论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方法是把研究对象分解成部分,以为把每个部分都研究清楚了,整体也就清楚了。
按照这一方法论,当今生物学对生命的研究也到了基因层次,应该说已经研究得很“深入”了。
但现实情况却告诉我们,认识了基本粒子还不能解释大物质构造,知道了基因也不一定能回答生命是什么,这些事实使科学家们认识到“还原论不足之处正日益明显”。
这就是说,还原论方法由整体往下分解,研究得越来越细,这是它的优势方面,但由下往上回不来,回答不了高层次和整体问题,这又是它不足的一面,所以仅靠还原论方法还不够,还要解决由下往上的问题。
这就要求科学家要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1.2系统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联系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
系统生物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
系统生物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摘要】系统生物学作为21世纪的一门新兴科学,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与传统的中医学有很多相似之处。
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有助于揭示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和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
系统生物学的技术平台为组学,其中蛋白质组学为明确中医证候的本质和中药复方的作用提供了实验方法;相对于基因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来说,代谢组学更加直接、快速和简便,特别是为中医药防治肾脏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系统生物学; 证候; 中医现代化; 蛋白质组学Abstract: Systems biology is a new science of the 21st century,which resembl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study method and design. Adoption of systems biology approach would do much help for exploring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CM syndrom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ts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such as genomics, proteomics and metabonomics, provide powerful tools for th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CM syndrome and the function of herbal compound recipe. Compared with other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 such as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metabonomics method is more direct and more concise, especially for providing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TCM therapy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kidney diseases.Keywords: systems biology; syndrome complex; moderniz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teomics21世纪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面临新的挑战。
从还原论到系统论浅析医学的进展
从还原论到系统论浅析医学的进展浅析西医还原论的进展模式与中医系统论的进展模式,从两种医学的进展模式看中、西医学的理论结合。
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机械性方式。
还原论以为,各类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大体的要素,各大体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大体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表现象的本质[1]。
这在诊治疾病中就强调局部定位,这一特点与传统的原子论自然观是一致的。
这就把人视为“机械”,把疾病视作机件失灵,由此西方医学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寻觅失灵的机件上,着眼从部份、细节和微观机制上研究和诊治疾病。
他们沿着人体的层次结构,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进而到量子水平;从宏观领域深切到微观领域,对各个层次上的病明白得剖、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研究。
这种研究方式,对医学进展有踊跃的推动作用。
且形成了近代生物医学模式,西医学的要紧成绩确实是在运用分析还原方式取得的。
现今医学领域内,有一种趋势确实是研究的问题越微观就越科学,微观才是生命的本质。
西医学的精华确实是通过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途径将人体还原为独立的器官、组织、细胞、蛋白或基因,希望通过对单个细胞,蛋白或基因的研究找出阻碍生命运动规律(即致使疾病)的最微小最特异的生物学转变。
但它偏重于线型关系,轻忽致病因素的因果网络作用,把医学研究的视角仅仅投射在人体自身某一层次的病变上,只重疾病、重医治、重个体、重局部病变、重生物性因素。
很多疾病有可还原性的一面,可找到特定部位,或微观机制的生理、病理转变。
但部份与整体、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之间有质的不同,因此,人体和疾病有不可还原性的一面。
完全用还原方式来探求错综复杂的疾病现象是不可能取得对疾病的全面熟悉的。
例如,在现代社会,居于前三位死因的心血管疾病、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进展中,心理紧张、人格不同、行为不良和环境污染等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光靠生物学手腕要解决这种疾病的防治问题显然力所不及[2]。
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
2007 第九卷 第一期 V o.l9N o.1本期中医药现代化科技论坛: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编者按 ∀系统生物医学#是系统论与医学在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结合,在系统理论指导下,把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加以研究。
通过大规模提取各类生物信息,深入研究基因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等生物信息与环境信息的相互作用,阐明发病机理,研究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从而引领现代医学进入预测性、预防性和个性化的时代。
中医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整体观#、∀动态观#、∀辩证观#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与系统生物医学的研究思路不谋而合。
2006年11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91次学术讨论会,陈竺教授、刘德培教授、王永炎教授和陈凯先研究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医药学、中医药学、中西医结合、生命科学、系统科学、哲理数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的35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
会议中心议题有∀系统生物医学与中医药#、∀复杂性系统科学方法与中医药的发展#、∀系统生物学的思路和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医学发展趋势和前景分析#。
与会专家围绕系统生物(医)学、复杂性系统科学与中医药的发展、中医的发展如何借鉴系统生物医学等现代生命科学文明成果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为使广大读者深入了解会议的核心内容,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心协助下,本刊组约了会议的重点稿件将陆续刊载,以飨读者。
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王永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 100700)摘 要:本文论述了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
作者认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需要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应融入非线性复杂性科学;中医药学是科学人文水乳交融的学科,他体现了中医学原创思惟、原创成就与原创的优势;组学的发展,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亟需系统论意义指导下的还原分析;中医从整体论的角度出发,从望闻问切对神色、形态、症状、体征信息的收集、观察,进一步分析证候,证候就是一种生理、病理的过程与状态。
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学
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学(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系统生物学;中医药学;中药复方;化学物质组学系统生物学是旨在从整体高度理解生物系统的新的研究领域,代表21世纪生物学的未来。
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及其理论的突破,将会对医学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将中医药的研究与系统生物学相结合,将有可能从系统的角度诠释中医药多靶点、平衡调理、标本兼治的治病机理和分子机制,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中医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整体观、辨证论治、方剂干预为鲜明特色,是一门应用信息进行调控(通过测定和改变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来调节系统的状态),并将其作为主要医疗手段的医学[1]。
中医对接诊的患者首先采取以外揣内的方法,通过四诊获取人体处于何种状态的信息,再通过各种辨证方法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最后按照中药性味及方剂中最佳配伍的信息组合进行组方,用以调动机体这个复杂系统的自修复能力,把人体不平衡的病理状态调整到平衡的最佳状态,抵御外部入侵,从而使之向健康状态转化。
这种“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与系统生物医学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研究思路也不谋而合。
因此,中医的发展可以借鉴系统生物医学等现代生命科学成果,从更高层次的信息流上去开展研究。
中医学的整体观虽然具有系统科学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在几千年的自身发展过程中,仍驻足于哲学和经验的层次上,以阴阳、五行、气血等概念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并未“自上而下”地继续下去,缺乏物质作用基础的局部分析研究,属于“黑箱操作”,在它指导下的整体调节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没有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无法解释系统内部组成成分和动力学过程。
而系统生物学“系统整合”的观点与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在核心思想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但系统生物学研究仍以还原论为主,是从最简单的系统,如单个细胞入手进行研究,再将多个简单的系统通过研究网络,“自下而上”地构建出完整而复杂的人体生命系统,把人体生物系统化为“白箱”,不仅要了解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还要揭示出系统内部各组成成分的相互作用和运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 2 1世 纪科 学与人 文 的融合 是 时代 的主题 ; 生
人们 被淹 没在 海量 数据 的汪 洋 之 中 , 渴 求 生命 的淡 而 水, 当下 亟需 系统 论 意 义指 导 下 的还 原 分 析 。医 学 生 命科 学 中 的系统论 是 贝塔 朗菲 ( et a f ) 1 4 B r ln y 在 9 8年 a 创 立 的一 门逻辑 与数 学 领域 的科 学 , 上世 纪末 又 提 出 系统生 物学 概念 及其 理论 和方法 。 中医学与 系统论 的 关系 , 于上 个世 纪 8 0年代 以来 , 用 系统 论 、 制 论 、 运 控
维普资讯
20 第九 卷 0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期
*V 1 o 1 o. N . 9
本 期 中 医药 现 代 化 科 技 论 坛 :
系统 生物 学 与 中 医药 的发 展
编 者按 “ 系统 生物 医学” 系统论 与 医 学在 全 新 的技 术 背景 下 的 结合 , 系统 理 论 指 导 下 , 人 是 在 把 体作 为一 个 完整的 系统加 以研 究。通过 大规 模提 取各 类 生物信 息 , 入研 究基 因组 、 白组和代谢 组 等 深 蛋 生物信 息与环 境信 息 的相 互 作 用 , 阐明发病机 理 , 究新 的诊 断和 治 疗技 术 , 而 引领 现 代 医学进 入 预 研 从 测性 、 防性 和个 性化 的 时代 。 中医学 是 生命 科 学 的一 个 组 成部 分 , 一 个 复 杂的 巨系统 , 整体 观 ” 预 是 “ 、 “ 态观 ” “ 证观 ” 中医理论 的特 色, 系统 生物 医学的研 究 思路 不谋 而合 。 动 、辩 是 与 20 0 6年 l 1月 1 6—1 7日, 北京 召开 了主题 为 “ 在 系统 生物 学与 中 医药 的发 展 ” 的香 山科 学会 议 第
维普资讯
世 界 科 学 技 术 一 中 医 药 现 代 化 ★科 技 论 坛
康 。 同时 , 官、 织、 器 组 细胞 、 因、 白、 学, 基 蛋 组 各种微 观的研 究也朝 向人 的健康 , 向 疾病 的防治 。关键 问 朝
题是 我们要 寻求契合点 。要 重视 系统论 意义 下的还 原分析 , 别强调还原论 与 系统论 的互 动。 特 关键词 : 生命 科 学 系统论 还 原论
命科 学研 究需 要在 整体 论 、 系统论 指导 下 的还原 分析 ,
应融 人非 线性 复杂 性科 学 ; 医学科 学则 以科 学 的成就 、
精 神来体 现 人文 的关怀 。科 学求 真 , 人文求 善 , 科学 为
人 文奠 基 , 文 为科 学 导 向 , 学 人 文合 而 不 同 , 补 人 科 互
摘 要 : 本文论述 了中医药研 究 中系统论 与还原 论 的关联 关 系。作 者认 为 :1 纪生命 科 学研 究 需 2世 要在 整体论 、 系统论 指导下 的还原 分析 , 融入 非线性复杂 性科 学; 应 中医药学是科 学人 文水 乳 交融的 学科 , 他体现 了中医学原 创思惟 、 原创成 就与原创 的优 势 ; 学的发展 , 来 了海量 的数 据 , 组 带 对海 量数据 的处理 亟
究、 育、 教 医疗 4 O余 年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中风 病 与 脑 病 的 临 床 与 基 础研 究 。T l00- 04 1 , - i:a gy p bi.t.e.u e:1 -4 14 1 Ema w n)@ u l bantc 。 6 l c
7 【 r Si c n eho g  ̄ dri t no rdtn l hns d i n z aMei ) O wo c neadTcnl yMoen ai Ta ioa i eMe ̄n adMa d dc e o z o f i C e e a
收 稿 日期 :0 7 0 -5 2 0 -1 1
★
第 2 1次香 山科 学 会 议 主 题 评 述报 告 。 9
★ 联 系人 : 永 炎 , 刊 缡 委 会 副 主 任委 员 , 授 , 任 医 师 , 国工 程 院 院 士 , ★ 王 本 教 主 中 中国 中 医科 学 院 名 誉 院长 , 医 内科 学专 家 。从 事 中 医 内科 学研 中
议 。会议 中心议 题 有“系统 生物 医学与 中医药” “ 杂性 系统科 学方 法 与 中医药 的发 展 ” “ 、复 、 系统 生物 学
的 思路 和 方 法在 中 医药研 究 中的运 用 ” “ 、 医学发展 趋 势和前 景 分析 ” 与会 专 家围绕 系统 生物 ( 学 、 。 医)
复 杂性 系统科 学与 中 医药 的发展 、 医的发 展如 何借 鉴 系统 生物 医学等现 代 生命 科 学 文 明成 果 等相 关 中 问题 展 开讨 论与 交流 。为使 广 大读者 深入 了解 会议 的核 心 内容 , 上 海 中 医药 大 学 中 医复杂 系统研 究 在 中心协 助下 , 本刊 组 约 了会议 的重 点稿 件将 陆续刊 载 , 以飨读 者 。
需 系统论 意义指导下 的还原 分析 ; 医从 整体 论的 角度 出发 , 望 闻 问切 对神 色、 态、 中 从 形 症状 、 体征 信 息 的
收集 、 观察 , 一 步分析 证 候 , 候 就是 一种 生 理 、 理 的过 程 与状 态。 进 证 病 天地 人 、 气神 , 观朝 向人 的健 精 宏
2 1次 学术讨论 会 , 竺教 授 、 9 陈 刘德 培教授 、 王永 炎教授 和 陈凯先 研 究 员担 任会 议 执行 主席 。 医 药学 、 中 医药学 、 中西 医结合 、 生命科 学、 系统科 学 、 哲理 数 学、 学等 相 关 学科 的 3 化 5名 专 家 学者 应 邀 参 加 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