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系统论反思
当代中医的反思
作者/彭坚⊙编辑/党卫阁⊙校对/杨克卫、小熊等:导致中医出现后继乏人、医术不古的原因是什么?现代中医如何发展?你怎么想?看看“铁杆中医”彭坚老师怎么说吧~当代中医的反思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爆发的五四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与民主,这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试图挣脱几千年封建枷锁发出的内心呼喊,也是近代西方文化在东方的一次成功扩张,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作为中国文化一个分支的中医,自然也逃脱不了被鞭挞的命运。
“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
唯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
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过于力士羽流之术。
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焉也。
”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的这个评价,代表了当时许多“先进人物”对中医的普遍看法。
命运与症结中医进入近现代社会,命运坎坷,其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表达自己理论体系的那些概念,无法用当代科学语言解释。
许多名人和科学家,并不否认中医治病有效,只是因为读不懂中医的语言,即认为中医“不科学”。
北洋军阀和汪精卫政府曾经试图以“不科学”为名,取缔中医。
但由于中医界团结一致,据理力争;广大人民群众信赖中医,中医治病疗效好,费用低廉;中医队伍人数多,担负着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卫生保健任务,那时的西医,完全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取代中医。
几次“废止中医”的提案,最终没有执行。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0年代,政府把“团结中西医”作为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办法,以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
1980年以后,卫生部制定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宪法总纲,规定了“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的条款,将中医的发展纳入国家大法。
200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2007年1月,国务院又公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展现了未来15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主讲:周雪亮2008年4月11日同学们,孙宏昌同学代表研究生会,请我这个西医来和大家谈谈对于中医学的认识,为大家打打气。
般门弄斧啊!我犹豫再三,还是来了,因为,这样可以为中医的振兴而做出一分努力。
同学们,中医衰微呀,从来没有这么衰微,同学们中间,甚至整个中医界,都弥漫着一种颓废的气氛,许多同学都很迷茫,不知道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古代印度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众人或以为象如树干,或以为如墙壁,或以为如绳索,或以为如扇子,各执一偏,争论不下,最后牵象人忍不住了,告诉了他们象的全貌如何,他们才恍然大悟,知道原来大家都搞错了。
同学们,不知大家用接触过盲人没有,这么愚蠢的,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个愚言所警示的是视力正常的盲人,由于所面对的事物比较复杂,大家各执一偏,所得有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犯了睁眼瞎的毛病,同学们,现在的中医,就是那只可怜的象呀。
有什么知识可以给我们一双慧眼,使我们能看清中医的全貌呢,我想就是系统科学。
我们现在强调学习中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到底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学到什么?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叫作“求中和” ,陈立夫先生曾经为一本中医书写序言,强调的就是这“求中和” 。
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多年。
开始觉得有点可笑,以为老先生读孔孟读多了,后来,我才理解,中国古代文代的精髓就是这和。
现在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的也正是这和字。
邓小平说:“现在我们既要防止左,又要防止右,但主要的还是防止左。
”同学们,防左防右,追求什么?对,和!一个和字,看起来简单,细想起来却很复杂,我们进行中医的临床,所难求的也正是这和。
一和难求呀,疗效不能保证,临床大大痿缩,病人与家属也不那么信任中医了,许多中医医生便没有自信了,同学们学起中医来更是将信将疑了。
一个和字,为什么这么难以理解,难以达到呢呢,我想,是由于没有从适当的角度去看待的缘故。
换个方法学中医(一)中医系统论的中心是一个“和”字
换个方法学中医(一)中医系统论的中心是一个“和”字换个方法学中医(一)中医系统论的中心是一个“和”字#01百年中西医之争、现代科技大潮的风雨洗礼使中医历尽沧桑,但中医并没有倒下,在21世纪之初,中医将重铸中医之魂,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
中医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是由于中医学有许多正确理论的支撑,如中医的“天人合一论”“平衡论”“全息论”“系统论”等。
时光到了20 世纪中叶,人们才逐渐发现现代科学的分析还原论的办法用于医学并非完美无缺,许多医学精英也发现医学绝不是纯粹的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用化学的、物理的方法并不恰当,有人说医学不完全属于科学。
现代医学沿着还原论之路已经分析到了DNA的基因水平,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疾病都弄明白,如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牛皮癣、白癜风等杂病的病理都不太清楚,所以治疗起来十分棘手,现代医学对许多疑难病治疗并没有超越古老的传统中医。
还原论的分析法把医学引入了歧途,医生只相信检验的“金指标”,查验越分越细,药品越分越贵,所谓高端治疗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越来越多。
“分而治之”的结果是难分难解,猛然回首才发现,中医“整体论”的方法并不比西医差,对付诸多慢性病,中医与西医相比均有过之而无不及。
20世纪之初,现代医学的模式也在默默地变化着,先是搞起了“循证医学”,近几年由于基因组学的进步,又提出了“精准治疗”“转化医学”等,但无论怎样改变,其分析还原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02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人体科学研究一定要有系统论思维,这正是中医的观点,西医学和整个医学都要走到这条路上来,中医现代化的中医开方速成法核心内容,也应该是系统科学的应用。
中医一开始就从整体出发,从系统出发,所以中医的成就正是西医的缺点和错误。
钱学森的说法十分中肯,中医的发展和创新始终不能忘记生命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系统论也明确指出整体≠部分之和,生命体绝非是一个零部件的组合体,且不可随意拆开、替换。
中医药的方剂中的君、臣、佐、使绝非是1+1=2那么简单,复方中药是一种整合功能,中医没必要去考察每味中药具体含有什么化合物,是哪一味药起了治疗作用。
中医反思总结
中医反思总结中医反思总结篇1本人于2______年8月开始在____市中医院实习。
本抱着潜心学习中医的决心来到大连,但实际情况与我所想竟全然不同。
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教授抄方学习,让我受益非浅。
我经常与肾病的中医专家王荣欣老师谈论中医的各种学术问题。
我们畅所欲言,我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最后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好友。
她常借我买的一些书看,我也经常到她的门诊去听她看完书后的体会,我就能比较和我看完书后的体会有何不同。
那三周和后来的几次拜访是我学到东西最多的时间。
后来就是连续的病房实习。
那时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医生对中医知识的缺乏。
我有时问自己:“这是中医院吗?”因为他们看病治疗几乎都是以西药为主。
中药只是补一补正气,提高一下免疫力之类的,根本不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他们还含笑而说:“周四是开大方的日子。
”而开一些很大的方,很多味药,价格也很高。
不仅如此,他们还让学生开这些方,“看着差不多就行”就下医嘱了。
偶尔有时候会改方,但原因竟然是学生开的某几味药太便宜,换几个差不多功效的而价格高一些的药。
难道这就是我将来要工作的我们中国的中医院的情况吗?在神经二病房的时候,我的同学因没在带教老师陪同下去与患者交流而被主任痛骂。
他只是想去补充收集一下老师没有收集完整的中医四诊资料而已。
学校要求我们要写16篇临床病历。
我虽然觉得抄这些病历几乎提高不了自身的什么修为,但还是决定硬着头皮抄两篇交差。
还没等下笔就被主任痛骂,说些什么这是患者的隐私,不能让你抄之类的。
看来她对我印象不怎么样。
骂得好!我本就觉得这是浪费我时间,不抄了。
当我要转到普外实习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
我断然拒绝了医院的安排,自己去找了内科门诊的主任---大连治脾胃病最有名的中医—李吉彦教授。
他平时是不带学生的。
但看到我的诚意,又经我跟科教那边多方协谈,他终于同意了。
我终于感觉到我开始学中医了。
他先看一个患者,写方,递给我,我抄,我再重新看一遍那个患者(这时他看另一个患者),望,闻,问,切,自己来一遍,再自己开个方,跟老师的比一下。
探讨中医学还原论思想与系统论思想[权威资料]
探讨中医学还原论思想与系统论思想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同一对象进行研究中发现了不同的现象和规律,指导中西医学研究人员的哲学思想不同以及思维方式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
通过对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伤寒论》、《瘟疫论》的研究,探索发现中医古籍中的还原论思想与系统论思想,以深刻理解中医学术形成的深刻哲学背景。
关键词:还原论思想;系统论思想;中医学B028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4)08-0051-02众所周知,中西医之间的学术思想存在着深刻的差异。
一般认为,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孕育这两种医学的哲学背景不同,以及在各自的哲学背景下产生的思维方式不同。
西医学的哲学背景是古希腊的原子论,随着16世纪以后欧洲原子论思想的复兴,在自然科学研究中逐步形成了还原论思维方式,西医学很自然地借鉴并采纳了还原论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哲学背景是中国古代的元气论,元气论对世界的理解与西方的原子论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中医学接受了元气论的思想,把它贯彻到临床实践中,很自然地形成了朴素系统论思维方式。
所以,学术界普遍认同中西医之间的学术差异内在本质是系统论与还原论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
这就容易使人们产生误解,误认为中医学中只有朴素系统论思维,而没有还原论思维。
笔者认为,中医学在病因寻求中多有还原论思想,而在病机分析以及治法探讨中多采用系统论思想。
一、中医学中的还原论思想“还原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认为复杂事物是一些更为简单、更为基本的成分的组合物,主张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的成分来研究,从低层次规律来解释高层次现象,把宏观现象降解为微观现象,从微观现象来解释宏观现象。
西医学在16世纪开始的医学革命中冲破神学的禁锢,移植自然科学的还原论思维方式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发展了对人的还原研究,形成了医学还原论思维。
西医学的还原研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
中医辨证实训报告反思
月亮的光芒初中作文【250字】
姓名:高可言
年级:初二年级
月亮在自己的光芒中睡着了,
模糊的世界是她温柔的梦乡。
天空中有一个玉盘正在燃烧着,
大地在牛奶般的幽白里荡漾。
那光芒的深处藏着甜香的月桂,
树下,站着永远在砍树的吴刚。
嫦娥怀抱玉兔正思念着后羿,
广寒宫中的灯笼一片萤萤的明亮。
那璀璨的银河河水中间,
有天鹅正在展翅飞翔。
牛郎织女在静谧的河畔,
正隔着河翘首相望。
在月亮闪烁的梦境之中,
千千万万的人物相继上场。
王维在林中弹琴长啸,
李白吟诵出“床前明月光”。
你若问我为什么知道的那么清楚,
我会附在你耳边悄悄地讲:
因为在这摇曳的光芒之下,我正写下这篇小小的诗章。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9篇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9篇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通用9篇】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精选篇1中医虽然已经明确认识到了寄生虫、厉气、胎传等疾病病因,但是在治疗上仍旧应用辩证求因入手,其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其重要原因是中医的理论整体性使然,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因为并不是这些疾病只要杀死了寄生虫或者将某些传染源清除掉以后就能使身体马上回复到健康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因为在这些疾病的发病的过程中已经造成了机体内阴阳脏腑气血的病理改变,所以中医还会在杀灭这些治病因素的同时,还要增加调理已经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失衡的改变,从而来进一步扶正祛邪,尽快使机体康复。
比如在治疗肠道寄生虫服用清除寄生虫的专用方剂的同时,还会从中医湿热生虫的病症辩证认识论上着手清热祛湿,用以调理机体。
再有就是,或者病变的体征表现正好就是这些疾病从健康发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严重的病理环境。
如肠道寄生虫病的病症可见有湿热表现,或者湿热正好产生比健康状态更趋偏碱性或者偏酸性的肠道寄生虫优势生存繁殖环境,这同样也是机体调节或者说是正邪交争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的明显病症表现。
所以,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即从清除寄生虫卵入手又从调理机体阴阳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提高机体机能入手。
分别此类疾病的标和本,从致病因素说寄生虫卵是本,体征表现是标。
从脏腑机能来说湿热是本,寄生虫卵是标。
在发病的过程中,从初病到病症严重两者标本可以互相转化,中医恰恰是从标本兼治的理念全面进行治疗的。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精选篇2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
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中医教学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中医这门学科以来,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参加中医教学课程,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等方面有了更为全面的掌握。
以下是我对中医教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中医理论的学习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方面。
在学习中医理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我对中医理论学习的几点体会:1. 阴阳五行理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根本理论,它揭示了万物变化的规律。
通过学习阴阳五行,我明白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阴阳五行理论使我学会了从宏观角度看待疾病,为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2. 脏腑经络理论:脏腑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体各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学习脏腑经络理论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相互协调,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同时,我了解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3.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着人体的营养物质、能量和体液。
通过学习气血津液理论,我明白了气血津液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理气血津液来治疗疾病。
二、中医诊断的学习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了解病情。
在学习中医诊断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中医诊断的独特之处: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态等来了解病情。
通过学习望诊,我学会了如何从患者的外在表现中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病情。
通过学习闻诊,我认识到声音、呼吸等变化与病情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参考。
3. 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了解病情。
通过学习问诊,我学会了如何通过患者的描述来判断病情,为治疗提供了方向。
4. 切诊:切诊是通过脉诊来了解病情。
通过学习切诊,我掌握了脉诊的基本技巧,能够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从中医系统论的基本原理认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从中医系统论的基本原理认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本文从中医系统论的六个基本原理分析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重点阐释了有序性原理和自主性原理。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现代系统科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在中医学里已经以朴素的形式体现出来,印证了中医学的思维是朴素的系统论思想之说。
标签:思维方式;中医系统论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指出:“我们所观察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
” 这里“探索问题的方法”指的就是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决定着医学研究的角度和视野,支配着医学研究的思路,制约着研究方向,内在性的决定着研究成果的性质和水平,对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先导作用[1]。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医学对自身思维方式的认识才逐步明确,从定性的角度来看是系统论的,从发展水平来看是朴素的,尚未达到现代系统论思维方式的水平。
中医学朴素的系统论思想,是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的认识和驾驭,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它的六个基本原理[西医学“合整体观”][中医学“元整体观”]3功能性原理该原理指出中医学注重功能性病变,重视阴阳失调、气机失调和正邪相争;相对而言,西医较为重视器质性病变,重视局部的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
4有机性原理该原理又称联系性原理。
该原理认为中医学是“关系中心论”,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关系”(阴平阳秘)正常,疾病的本质是“关系”(阴平阳秘)不正常。
5有序性原理该原理指出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有如下特征:①人的机体的稳定是高有序度上的稳定。
②人的机体的有序稳定是靠耗散物质、能量建立和维持的。
③人的机体的有序稳定在热力学上是非平衡的。
该原理的重点在于正确认识到“阴平阳秘”不等于“阴阳平衡”:人体阴阳的运动变化反映着生命过程中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和转化。
①在热力学上,阴、阳的任何一方,其自身都不能是平衡的。
“阴平”是“阴藏精”过程流的最佳,“阳秘”是“阳化气”过程流的最佳,都是远离平衡的。
②阴与阳之间的关系更是不能平衡的。
2024年中医科培训总结与反思
中医科培训总结与反思时光荏苒,2024年的中医科培训即将落下帷幕。
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受益匪浅。
以下是对此次培训的总结与反思。
一、培训内容回顾本次培训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多个方面。
在理论学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核心概念,掌握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学习了如何通过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法进行疾病诊断。
在实践操作中,我们练习了针灸、推拿、拔罐等传统中医疗法,并进行了病例讨论和模拟诊疗。
二、培训亮点与收获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不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让我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2.案例分析与讨论:通过分析真实的中医诊疗案例,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还锻炼了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
3.师资力量雄厚:培训邀请了多位中医领域的专家和资深医师,他们的丰富经验和专业指导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团队合作与交流: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学员共同学习,交流经验,这不仅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还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三、个人反思与提升尽管在培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1.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在某些中医理论的理解上,我还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实践操作的熟练度有待提高:虽然通过培训掌握了一些中医技能,但距离熟练运用还有一定距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和总结。
3.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需进一步锻炼:在面对复杂的临床病例时,我需要更加冷静和全面地分析,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4.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视野需拓宽: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同时也要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中医发展的最新动态。
四、未来展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以此次培训为新的起点,继续深化中医理论学习,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注重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浅议中医学与系统论
浅议中医学与系统论标签:中医学;系统论;浅议李约瑟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的思想和哲学传统在许多方面都比基督教徒的世界观更与现代科学合拍。
”在数十年中人们对欧洲以外的伟大文明古国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科学技术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现代科学家们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研究和认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认定,中国传统方式与现代科学一致性的分析。
本文列举几个和中医有关的系统工程的常规问题和大家讨论。
1就现代医学比较而言,中医更符合将来的“系统医学”模式十八、十九世纪的机器医学模式到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科学家恩格尔为代表的“生物医学模式”都未能完善“系统医学’,模式,当今吵得沸沸热热的全科医学模式中心理问题、障碍、疾病边缘、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等等都有局限性。
中医学虽然朴素但大巧若拙更符合将来的“系统医学”模式。
从系统论来说人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矛盾就是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
故“人”和“健康与疾病”就成了医学模式中必须对应的要素。
中医学在《内经》中就指出心理活动称之为“心”或“神”,并提出了神的活动是经过“五神”和“五志”表现出来的。
《内经》又指出了“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以成为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立而终矣”等等“形神相即”的思想,这种心身统一的思想,贯穿在中医的方方面面,非常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的“21世纪的医学模式,不应该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为医学模式主要研究方向”相统一。
可见中医比现代医学更符合系统医学模式。
2中医学包含着大量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更好体现了中医系统化的特点控制论就是以机器模拟人的功能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门”快速通过非直线区”和“迟缓区”是中医和系统工程广泛接触的一大方面。
通俗地说在人体这个系统中往往是运动变化着的并且很不稳定,病人尽可能离开危险的时间,药效尽可能大是医生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中医学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汇集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汇集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1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年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至今如宝收藏,但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和温病学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经是经得起考验,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
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开始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中医,中医古籍经典是一个中医生必读之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同时也是治未病等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其中针灸理论知识在今世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是一部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奇书,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医学,而且涵盖了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文学、社会科学等。
当时先进的各项科学成就。
因此,要读懂《黄帝内经》要追溯秦汉历史背景。
《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辩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伤寒,以脏腑论疾病,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其中刘河间依据《内经》有关火于热的病机条文,结合《伤寒》,首创火热论,世称寒凉派李东垣发挥《内经》胃气结合《难经》、《金匮》,提出脾胃论世称补土派,张子和发挥经文治责创立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金元时的学术,特色鲜明各自不同角度阐释经典,对明清及今后医家产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独立学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萌芽时期,成长时期,成熟时期,具有代表的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梦英四大温病学家的著作及学术成就,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思想和三焦辩证的独特思想。
通过四大经典的朗读,老师的讲解,给我的认知是:一,树立中医学习的信心,众所周知,中医教育其实并未能培养中医人才,由于各种因素如课程培养目标过于广阔,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未能培养扎实的辩证论治思维,不注重中医经典的学习,欠缺方法及中西医比较课程,学习混淆中西医概念等,经过老师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讲解,很多都是老师经验介验,特别是感受到了老师对中医经典的热爱和绝对的支持,使自己受到感染,树立坚定的信心。
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系统论的视角对中医的理解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一种由若干个有特定属性的要素按特定关系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任何系统均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突变性、稳定性、自组织性、相似性等性质。
系统层次性原理认为,系统存在等级、层次概念,即任何系统都可以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
中医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
我们可以将人体这个整体看作一个系统,将其分割成若干个小的脏器系统,每个脏器系统以本脏为中心,与其相关的肢体百骸甚至与其相表里的腑与本脏一起构成一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一个完整的诊疗过程,就是医者通过对知识的获取、理解、分析、综合、应用与评价,不断对头脑中的构象扩充与重构的过程,不断逼近医者对该病所能达到的最佳认知状态的过程。
可见,中医医者的认知过程,是从整体、动态、联系的观点去把握人体健康、疾病与药物之问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上升过程。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中医医者对疾病的认知,无不贯穿着系统论的的思想。
对中医和西医做深入的比较,西医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还原论的;中医的思维方式是系统论的。
科学已从分析时代进人系统时代,中医的思维方式更符合现代科学思维的发展方向;西医的思维方式也要走到系统论的道路上来。
人体科学和医学研究都需要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而这正是中医的思维方式。
092yxl。
学习中医中的一点反思
学习中医中的一点反思最近事情看多了,也开始反思一些事,比如怎样提高中医临床技术这种务实性问题。
在一个人行医过程,总是会遇到很多疾病,很多病人,而总是有一些是束手无策,只是在这束手无策背后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这就好比一个哲学问题:“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那要医生干嘛?”因此,提升临床技术这种事,总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是在于治好病,而不仅仅只是有效率,有效率有时并不代表这个病真的好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临床技术只是其手段而已。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比较出名的医学是中医与西医。
就我所知,今天一个朋友跟我讲,现代中医看病多是西医思维。
什么叫西医思维?就是看西医化验单、西医检查结果、西医预后标准来诊断用药,并判断疾病是否痊愈了。
对我来说这些都没啥,只要能先解除症状就已经很好,剩下的可以慢慢深造,好与坏都是双方各自选择而已。
所以我先将中医思维与西医思维用通俗的方法表达出来,然后再逐渐探讨怎样提高中医临床技术,当然,仅供参考。
一有段时间,我闲着没事,专门去找人聊人家恋爱史。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很好玩的事,基本上能恋爱成功并结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恋爱的目的是为了结婚,而在把女朋友变成媳妇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使用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但又殊途同归。
在这个过程中,中医思维关注的多是:你爱不爱我?你怎么证明你爱我?你的行为是否是一个作为丈夫或妻子的行为?你是否成为一个合适的伴侣?(是不是跟中医望闻问切一样?)西医思维关注的是:你有房么?你有车么?你美或帅么?你有钱么?你有的怎么变成我的?(是不是跟西医的诊断方式方法一样?)而从古到今,只要是人都是这两种思维的结合体,一个看重精神气脉,一个看重物质世俗,只不过侧重不同吧。
二懂了这两种思维以后,我们就能够很清晰的明白,万事万物都是有流标准流程,标准套路可以去执行,这一点就是我们诊断用药的基础。
先且不说西医,只就以中医而言。
从《伤寒论》之后,中医在用药上开始有了自身标准流程,什么时候用什么药都有讲究。
中医发展的反思总结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医发展的反思中医药学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
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生命意识的积累所成。
正因为有了这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才有了祖先对生命的不断认识和认识上的步步深化。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有了飞速发展,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国内外医学交流不断增加,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日益成熟,取得了诸多成就。
著名医家华佗发明并应用中药全身麻醉剂——麻沸散,给患者施行手术,使患者在无痛苦的情况下接受治疗,并且术后用中药外敷伤口,使伤口快速平复,不留疤痕。
这些成就,在中国医学史上影响很大,而在世界麻醉学和外科手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至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政府重视医疗保健事业,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宋朝以后直到清朝中期,中医药学有了长足发展,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全盛时期。
20世纪3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科学化”运动的兴起,“中医科学化”思潮也应运而生。
以陆渊雷为代表的学者鉴于余云岫等人倡言中医不科学,竭力废止中医的情况下,以“中医科学化”为目的,致力于整理发扬中国医学,提出改造中医的主张。
再加之,自北洋军阀时期开始,政府不断采取各种排斥、限制、消灭中医的措施,甚至把消灭中医作为崇洋卖国的一项政策,对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使中医药学受到严重的摧残,处于面临衰亡的境地。
当今进入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并行的新世纪,形成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不断有国内外专家指出,随着各个国家对中医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和专家们的深入研究,中医药正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SARS、禽流感、艾滋病及猪链球菌感染等新型传染病的治疗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在癌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缺血性中风等疑难性疾病的治疗中,能起到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对冠心病、血管性痴呆、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见病,疗效显著。
中医科实习中医诊断与治疗中的心得总结与反思
中医科实习中医诊断与治疗中的心得总结与反思在进行中医科实习期间,我深入学习了中医诊断与治疗的理论知识,并参与了一系列的实际操作。
通过这一过程,我不仅增加了对中医学的了解,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和反思我在实习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一、对中医诊断的理解与运用在实习期间,我发现中医诊断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首先,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的方法,即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综合考虑病人的整体状况,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其次,中医注重辨证论治,即通过辩证辨别疾病的病机,然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一理念的运用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并为个体化的治疗奠定基础。
然而,在实践中,我也发现自己在运用中医诊断方法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的观察力和分辨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时很难准确判断病人的体征和病机。
其次,我在询问病史和症状方面有些欠缺,导致对病情的了解不够全面。
因此,我认识到在后续的学习中需要更加重视这些方面的训练,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二、对中医治疗的理解与运用在中医治疗中,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熟练掌握中药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对于治疗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在实习中通过观摩和亲自操作,了解了不同中药对病症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并学习了一些常用中药的用法和用量。
此外,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实习期间,我亲身体验了针灸的操作过程,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针灸穴位和技巧。
在实际操作中,我深刻体会到针灸对某些疾病的疗效,比如对于一些慢性疼痛症状的缓解和改善。
然而,我也发现了自己在中医治疗中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对某些中药的功能和用法了解不足,需要继续学习和积累经验。
其次,我对针灸穴位和技巧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因此,我计划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加强对中药和针灸疗法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治疗能力。
三、对中医实习的反思与展望在中医科的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治疗优势。
中医反思总结
中医反思总结中医反思总结篇1按照市局20_年年初下达的中医药工作目标和乡政府20_年中医药工作计划安排,经过我院全体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圆满完成了20_年度中医工作任务,现将本年度的中医工作总结如下:一、切实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今年,我院继续把创建山东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列入医院工作目标,并纳入我院社会事业发展远期规划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在院长的带领下,层层落实,切实加强了创建工作的领导。
并设置中医科,定编人员,配备专职干部,实施专人专管,从而加强组织建设,保障中医药工作顺利进行。
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本地中医药资源按照年初计划,今年我们对中医医疗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到20_年底,经过合理配置,我乡30个行政村,其2个村卫生站均已按照《标准》改造完毕。
切实加强了农村中医药服务工作的力度。
三、中医工作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20_年,我院对中医药工作的各项档案实行了规范化管理,中医台账涉及的内容包括中医药人员花名册、中医药人员基本情况汇总表、中医科室登记表、中医药工作统计表、中医药业务收入统计表、中医药学术论文登记表等各项登记表,并且有专人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进一步落实中医专项经费和创建经费20_年,乡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给予了政策保证和支持,按照创建标准,按辖区内人平不低于0。
3元/人安排中医专项事业经费,今年划拨专项经费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25%。
用于中医药医、教、研工作,确保了中医事业后劲,促进中医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加强基础建设,健全和完善中医药三级网络今年,根据《山东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要求,切实加强了中医药各项工作,抓好了乡卫生院中药房、中医科和村卫生站的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必备设施的投入。
同时,加强内涵建设,加大新项目、新技术的引进与利用,强化专科、专病建设,提高危重症的救治能力。
六、加强中医药人员培训乡卫生院的中医药人员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目标。
20_年,乡、村两级中医药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逐步提高了我乡医务人员的中医药专业知识水平。
中医科总结反思报告范文
一、前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医科在院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全科室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认真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以下是中医科一年来的工作总结与反思。
二、工作总结1. 业务开展情况中医科在业务开展方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本年度,我科新引进了超短波治疗仪、颈腰椎牵引机、电针仪和TDP神灯等设备,提高了治疗水平,满足了患者的需求。
在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患者满意度较高。
2. 科室建设中医科现有医生三人,其中主治医师两人,医师一人。
科室设有病床4张、治疗床2张,共计接诊门诊病人1500人次。
在科室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和医疗技术操作常规,定期进行医疗质量检查、评比,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3. 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医科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兄弟医院的合作与交流,提升科室整体实力。
本年度,科室成员参加学术会议5次,发表学术论文3篇。
三、反思与改进1.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在医疗服务方面,部分患者反映等待时间较长,需进一步优化就诊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今后,我们将优化预约挂号、就诊流程,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2. 加强科室团队建设在科室团队建设方面,要加强同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团队凝聚力。
定期开展内部培训,提升科室整体业务水平。
3. 深化中医特色在中医特色方面,要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
同时,积极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提高患者对中医药的认识和信任。
4. 提高科室管理水平在科室管理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
四、结语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中医科将继续秉承“厚德、精诚、博爱、创新”的院训,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
学中医第一周收获与反思
学中医第一周收获与反思
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
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
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经过了这一周的学习,我首先要端正态度。
中医理论的反思
中医理论的反思
瞿岳云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28)1
【摘要】经验的自然科学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相继被淘汰,唯有我国的中医学.它不但把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术保留到今天,而且还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中医凭借着它卓著的临床疗效,呈现着无穷的魅力。
这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大奇迹。
【总页数】3页(P3-5)
【作者】瞿岳云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中医理论教学的困惑与中医思维能力训练——兼议中医理论的实验教学问题 [J], 王海莉
2.中医理论现代研究的反思 [J], 路玉滨
3.日常生活经验与中医理论的建构——经验思维与中医理论建构研究之一 [J], 邢玉瑞;张喜德
4.中医理论中的认识论特点及哲学反思 [J], 李鲲;许家松
5.临床实践经验与中医理论的建构——经验思维与中医理论建构研究之二 [J], 邢玉瑞;张喜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系统论研究思路的反思中医系统论研究对于阐明中医学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揭示中医学的根本特点及其在当代医学发展中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从是否有利于中医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把现代系统论应用于中医学的研究思路,也确实存在着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反思的战略问题。
1、中医系统论研究是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的延续和发展,其主要贡献是从崭新的角度和前所未有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医学的科学实质。
纵观近代以来中医学术发展史,当西方医学伴随西方科学的时代潮流日益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产生、发展于科学的蒙昧时代,尚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中医学,曾一度被斥为“唯心主义”、“民族的耻辱”,甚至被等同于骗人的“巫术”而予以废除。
从那时起,中医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自身的生存,力图运用西方的哲学和医学理论来证明中医也是科学,而不是“唯心主义”和“玄学”的努力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倡导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的先辈们都未能对中医的科学性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
直至现代,中医学还时常徘徊在理论是否科学,疗效怎样解释,如何才能把自己纳入现代科学体系的迷惘之中。
现代系统科学的勃兴为我们解决这一“世纪难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带有全方位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正因如此,才没有哪一种更先进的“武器”比用系统论在阐发、揭示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上更全面、更合理、更透彻,也更令人信服。
如此看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医系统论是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的延续和发展。
三者在兴起的背景、研究的出发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力图说明中医的“科学性”,不同的只是在运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中医系统论较其他二者更先进一些,所取得的成就更大一些而已。
这样说,决无丝毫轻视或否定中医系统论研究的意图和倾向。
对此,德高艺馨、声誉九州的已故名老中医周凤梧先生曾说过:“(中医系统论)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对中医学进行研究……对中医学的科学内涵挖掘得较深……一经理解和掌握,就会从从未有过的深度上认识到中医学的科学实质。
”[1]这可以说是对中医系统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充分、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正因如此,才使得中医界众多的人士一直对中医系统论研究抱有太高、太多的期望,奢图其能够带动和推进中医的创新与发展。
2、中医系统论研究是经学式研究方法的变形,并不能导致任何新的理论突破,反而会使原本混乱的中医概念和范畴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和把握。
追溯建国以来的中医研究发展历程,在内容和方法上作过几次大的调整,其调整程度和规模之大,堪称运动。
如上世纪50年代的偏方收集运动、60年代开始的中西医结合运动等。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中医界出现了一种“寻根热”,即从中医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挖寻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所提供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原理。
中医学以“象”为特征的抽象概括和理论推演方式,又一次将跨据宏阔时空的、有着不同内容的科学体系“有机”对应联系起来。
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等为研究手段,对中医学进行放大观察,以寻求其相似性和现代解释是其主要方式。
但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以现代自然科学为手段对中医学的历史积淀的挖掘研究,只是经学式研究的变形。
其意义除了使人们对中医学的科学性坚信不疑之外,实用价值却不大。
因为这种逻辑上的求同比较对一种需要变革的学科来说,其促进力是软弱的。
这种以新量旧、以今证古的研究方式,同以作注、考据、推衍、引申的经学式研究可谓异曲同工。
同样地,这种以新“经”释旧“经”的形式研究中医,也不能导致任何新的理论上的突破。
在“寻根热”已持续近30年的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研究本身并没有导致中医理论的任何飞跃,更谈不上临床的发展了。
不仅如此,由于中医系统论研究在其最初兴起时给中医界带来了阵阵兴奋,人们期望它能够带动和推进中医的创新和发展,也由于中医系统论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矢志进取,中医系统论研究已经提出了一个所谓能够指导中医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养生保健的“新”型方法论模式。
为构建这一“系统”工程,必然需要涉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新兴学科中的大量崭新的概念、范畴和深刻的理论内容。
而另一方面,中医学所固有的概念和范畴尚有许多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而这又正是困扰目前中医现代研究处于胶着不前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只有从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将目前所存在的理论概念模糊不清,理论之间缺乏严密逻辑关系等问题作出合理、圆满地解决之后,中医现代研究才会有所作为。
[2]在此之前,一相情愿地引进大量没有相当的知识准备和理论素养又难以掌握和理解的概念和范畴来解释它们,也许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混乱,使中医的概念和范畴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和把握。
事实上,中医学从奠基之时起就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并通过其理论模式和方法的整体性特点表现出来,且有机地融合在对人体的认识之中。
因而中医学的多学科之“根”是不寻而自在,且时时支配着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一位自然科学史专家曾针对将“阴阳辩证”与“负反馈调节”、“五行学说”与“内稳定器”、“脏象学说”与“黑箱理论”等同或联系起来解释的做法,这样尖锐的评价到:“这些用最新学科对古老中医学的解释,最受当代中医欣赏。
实际上反映出中医界人士欲求中医科学化,能够被理解、被承认的迫切心愿。
只是他们没有能力将其合理考核,即所以然的问题说清说透。
”[3]德国中医学会会长M.PerRert教授也反对“随便的不加批判的把据认为是科学的方法接受过来”,反对“用西方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希望“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评价并确立中医的价值。
”[4]3、中医系统论研究难以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从中医理论自身寻找与当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影响和带动全局的突破口。
以中医系统论研究为代表的“寻根”研究方兴未艾之后,人们循着其研究的思路,对中医创新与发展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思考:传统中医学可以超过还原(分析)时代而直接进入系统(整体)时代,它具有超阶段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传统中医学的直接观察法与现代系统方法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现代系统论是经过了最近四百多年获得巨大进展的各种孤立因素的研究之后形成的,是与还原论互补的方法。
侯灿教授二十多年前就曾指出:“构成论方法(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等)是在分析基础上进行辨证综合研究的方法。
”[6]同时,现代科学的构成论是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定量研究方法,本质上属于科学的实验观察法,不是传统中医学的直观定性方法可以比拟的。
科学发展史也证明,一门科学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迎头赶上最新发展潮流。
但只是在时间上可以压缩,时代可以跨越,而被跨越的时代的科学成就却不可以跨越。
[5]因此,中医学并不具有超阶段发展的运动机制。
或曰:发展现代中医系统论可以通过移植西医学和现代科学的实验技术,把还原论思路形成的实验模式加以改造和创造新型的中医实验研究方式得以实现。
[5]近二十年来,应用上述两种方式对中医理论进行的现代研究,“咋看起来是登上了科学的…宝塔尖‟,而实则是钻进了…牛角尖‟,甚至陷入死胡同和不能自拔之地。
”[7]其研究成果“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贡献甚少,对整个医学的发展也毫无意义。
客观上,这种研究已经导致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不言而喻,通过上述方式是难以推动中医创新与发展的。
诚然,中医学也确实面临着如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尽快迎头赶上时代步伐的学术危机。
但通过什么途径与方法来解决,却是值得我们中医界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才能实现。
目前,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一直处于徘徊的境地,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理论课题面前面临着重重困惑和迷茫,难以持续和深入下去。
其最基本、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医界对《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还相当肤浅、局限。
在认识十分模糊,还未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关键环节以及中医理论尚不具备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在机制的条件下,即盲目地接受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西医学和现代科技“信息”,从而使中医理论逐渐丧失了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
令人欣慰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创新研究只有在整理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准备好赖以站立的“巨人的肩膀”之后,才能有所作为。
行文到此,笔者不禁想起了电子计算机传入中国之初,在如何解决汉字输入电脑这一问题上,人们所采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当时,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力主汉字拼音化,以图快速解决汉字不能直接输入电脑这一难题,使中文信息处理走上现代化的轨道;而少部分有识之士却坚决反对这种做法,力主完整保留汉字,哪怕推迟中文信息处理步入现代化的步伐也在所不惜。
后来,王永民先生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内部框架结构,从汉字本身找出了可以输入电脑的内部规律,发明了五笔字型,解决了既能输入电脑使中文信息处理现代化,又能完整保留汉字这一难以两全的“难题”。
同样,中医学也完全能够同现代科学相结合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其途径和方法也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下大力气从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寻绎出其内部所蕴含的某些带有本质性的规律,探赜寻觅出隐藏在其深层的某些固有规律,以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思维方式,统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各种环节,严密审视研究起点,充分验证具体细节,然后付诸实际,这样就有可能从中医理论自身寻找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影响、带动全局的突破口。
否则,在对中医理论错误理解的前提下,生拉硬套,牵强附会,一味地用所谓的最新学科理论对中医学进行“套改”,势必导致中医自身学术体系的丧失和理论整体性的削弱,也必然会造成对中医理论的干扰、扭曲、阉割、排斥。
而一旦忽视中医自身主体性理论的建设并尽量抛弃自己的传统,力图向西方科学改弦易辙,其后果自然是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