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 教案3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3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3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推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准备提前熟读课文。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1、听示范课,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教师领读。

4、师生齐读。

三、疏通文意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案: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 ,语气词。

2、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孟子》两章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分析并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孟子简介:生平、思想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两章:选定两章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文言文阅读技巧:推测词义、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修辞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孟子》两章的观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培养阅读技巧。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孟子生平图片、文言文文本等。

白板:记录学生讨论的重点和问题。

教学PPT:提供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播放孟子生平介绍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孟子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3.2 学习孟子生平及思想背景讲解孟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学术成就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背景,如战国时期的特点、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3.3 深入解读《孟子》两章学生自读选定的两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章的内容和孟子的思想。

3.4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推测词义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词性等。

分析句子结构,讲解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记录学生的讨论重点和问题,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调整。

4.2 阅读理解评估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

学生提交阅读笔记或小论文,评估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比孟子的思想与其他儒家学者的观点,如孔子、荀子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如宋明理学等。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孟子纪念馆或相关历史遗址,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 通过阅读理解、课堂讨论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增强其对智慧、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1. 概述《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2. 解读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3. 分析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意图;2. 辨析作者的论述和观点。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3. 分析法: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的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复述《孟子一章》的主要观点。

2. 提问学生:你们对孟子有怎样的了解?他所讲的哲学思想与其他思想家有何不同?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孟子二章》。

2.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你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什么?三、精读与解读(30分钟)1. 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述进行解读和分析。

2. 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分组讨论,并在全班分享你们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生而有异同之分,这是什么意思?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孟子提到的“哀不能入人之怀”和“乐不能入人之形”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四、总结(10分钟)1. 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同总结《孟子二章》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2. 通过总结,回答开篇提问: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与本文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小组展示。

2. 鼓励学生从其他文本中寻找与孟子相似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古汉语知识。

⑴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⑴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⑴了解孟子和《孟子》;⑴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

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课件)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引导学生产生对《孟子》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述《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和兴趣。

3. 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内容:1. 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生平事迹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第三章:《孟子》的经典名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让学生体会孟子的思想智慧。

教学内容:1. 选取《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解读并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学生分享对经典名句的理解。

3. 教师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及启示。

第四章:孟子的仁爱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引导学生践行仁爱精神。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仁爱思想。

2. 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学生分享对仁爱思想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第五章:孟子的义利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义利观。

2. 正确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学生分享对义利观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第六章:孟子的道德修养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良好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材:《孟子》第二章(《性善》)段落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章内容,包括对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观点的理解;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孟子的理论观点,并与其他经典文献进行对比;3. 培养学生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对人性的理解和评价;- 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人的行为是受天性还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更大?”等。

2. 阅读理解(1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学生可以标记重要内容,或者做笔记。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组织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讨论以下问题:a. 孟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本善?b. 他是如何进行论证的?c. 你认为孟子对人性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d. 孟子的观点与《论语》中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e. 对于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意义是什么?4. 小组展示和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同时从听到的其他小组的观点中挑战和补充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对孟子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并提醒学生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教师对孔子和孟子的观点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学生观点可以进行投票,展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6. 知识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观点如何应用到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中;-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现实问题,如公平正义,教育制度,家庭教育等,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7. 结束(5分钟)-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提醒学生记住本次课程的重点观点和问题;- 学生可以提问、回顾或给出自己的学习感悟。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小组讨论、展示和讨论、个人思考)2. 学生的笔记、问题和讨论记录3. 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应用能力4. 学生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和评价是否准确和深入。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介《孟子》的主要内容。

3. 阐述学习《孟子》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孟子及其思想。

2. 讲解《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学习《孟子》的意义。

练习与作业:1. 学生课后阅读《孟子》一章。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掌握孟子的主要思想。

教学内容:1. 孟子生平事迹简介。

2. 孟子主要思想概述。

教学步骤:1. 讲述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分析孟子的主要思想。

练习与作业:2. 绘制孟子思想脉络图。

第三章:孟子论人性善恶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人性善恶观。

2. 掌握孟子论人性善恶的论证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人性善恶的观点。

2. 孟子论证人性善恶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人性善恶观。

2. 分析孟子论证人性善恶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第四章:孟子论仁义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仁义观。

2. 掌握孟子论仁义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仁义的观点。

2. 孟子论证仁义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仁义观。

2. 分析孟子论证仁义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2. 结合生活实例,阐述对孟子仁义观的理解。

第五章:孟子论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掌握孟子论道德修养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道德修养的观点。

2. 孟子论证道德修养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分析孟子论证道德修养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2. 结合自身经历,阐述对孟子道德修养观的理解。

第六章:孟子论治国理政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治国理政观。

2. 掌握孟子论治国理政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治国理政的观点。

2. 孟子论证治国理政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治国理政观。

2. 分析孟子论证治国理政的方法。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5篇《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二章教案部编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部编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这本古代经典著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孟子》第二章的内容,包括《尽心》和《尽言》两篇文章的要点和主旨。

3.培养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孟子的思想进行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使用文献研读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孟子》第二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掌握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道德修养和君子风范。

难点1.学会使用文献研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孟子的背景和主要思想,激发学生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兴趣。

2. 学习《孟子》第二章的内容1.第一节:介绍《孟子》第二章的概况和组成部分。

2.第二节:逐篇解读《尽心》和《尽言》两篇文章。

3. 文献研读和讨论1.学生分组阅读文献,并准备相应的问题。

2.分组讨论各自的阅读体会和问题。

3.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4. 思考和行为规范1.通过案例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制定一些行为规范,如:尽责任、尽孝道、尽友情等。

5. 总结和巩固1.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学生对文献研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学校图书馆或网络上的《孟子》文本。

2.相关的讲义和资料。

3.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4.教学用的投影仪和幻灯片。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经典著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2.拓展孟子思想的应用领域,如教育、政治、经济等。

3.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或比赛,提高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孟子》两章教案的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孟子》这本古代经典著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主要思想,理解《孟子》第二章的内容,并学会使用文献研读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了解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熟练背诵《孟子》二章。

2.能力目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直、勇敢的品质。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分析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孟子画像,引导学生关注孟子。

简要介绍孟子生平及《孟子》一书。

2.学习《孟子》第一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一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学习《孟子》第二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5.课后作业背诵《孟子》二章。

写一篇关于《孟子》二章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孟子》二章,使学生了解了孟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分享,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师:请大家思考,孟子是如何论述“性善”的?生1: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

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背诵全文。

3、赏读并学习运用孟子的雄辩艺术。

1、理解中心论点,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2、赏读并学习运用本文孟子的雄辩艺术。

一、直入导新课提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在这座宝藏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提到儒家经典,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另外一部经典,那就是《孟子》。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一部经典的经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着孟子学雄辩。

二、初读明节奏1、通过视频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贵君轻;长于雄辩。

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雄辩之势。

三、品读赏雄辩1、过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激烈,他们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热衷于战争,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一统天下,实现霸业。

因为战争连绵,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国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对不义战争。

请看第一章标题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运用他的雄辩艺术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张的。

2、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读思考。

3、分享交流。

学生1:要雄辩先得有自己的观点。

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请你分别解释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学生1: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8《孟子》两章教案

8《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两章的内容及主旨。

2.分析孟子关于人性善恶、教育作用等方面的观点。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孟子·公孙丑章》2.《孟子·告子章》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孟子·公孙丑章》1.导入(1)简要介绍《孟子》及孟子其人。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孟子》篇章,如《孟子·梁惠王章》等。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孟子·公孙丑章》,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分析课文(1)讨论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

(2)探讨孟子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

4.课堂小结(2)强调孟子关于人性善恶、教育作用的观点。

第二课时:《孟子·告子章》1.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孟子·告子章》的背景。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孟子·告子章》,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分析课文(1)讨论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

(2)探讨孟子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

4.课堂小结(2)强调孟子关于人性善恶、教育作用的观点。

第三课时:综合讨论1.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孟子观点的现实意义。

2.讨论话题(1)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是否正确?(2)孟子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3)孟子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启示?3.小组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话题。

(2)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

四、课后作业1.阅读并翻译《孟子·公孙丑章》和《孟子·告子章》。

2.写一篇关于孟子人性善恶观点的短文,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孟子》两章,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关于人性善恶、教育作用的观点。

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能够分析并解读《孟子》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能够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孟子》的内容。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孟子》与其他文献的关联和区别。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道德伦理的思考和关注。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学习了《孟子》中的两章内容,分别是“梁惠王问蛙”和“公孙丑问士”。

1. “梁惠王问蛙”:讲述了梁惠王与一位智者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对话。

通过智者对青蛙的比喻,说明了君主应该关心民生,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2. “公孙丑问士”:讲述了公孙丑与孟子关于士的定义和作用的讨论。

孟子认为,士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才能够担任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分析并解读《孟子》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孟子》与其他文献的关联和区别。

(2)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孟子》的背景和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章内容,理解其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分析《孟子》与其他文献的关联和区别。

4. 实践活动:让学生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的理解程度。

3. 创新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教学目的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教学设想一、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着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张并熟悉课文。

二、两篇短论的教学处理应略有差别,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重点在于理清脉络,了解论证方法;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则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

三、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初读课文。

1.了解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况。

2.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谷子。

与“栗”区别。

3.对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

4.教者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材依据九年级语文必修教材《孟子》二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能够充分理解孟子思想中的“性善”、“性恶”二元论;b.能够理解孟子思想中的“性善”的重要性;c.能够充分理解孟子思想中的“天命”和“天赋”。

2. 能力目标a.能够分析孟子思想中的二元论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渊源;b.能够分析孟子思想中的“性善”和“天命”的实践意义;c.能够运用孟子思想中“人性本善”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3. 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b.培养学生对善恶的区分和选择的观念;c.培养学生对自己人性上的优点的自信和发扬。

三、教学方法1. 听说结合的课堂讨论通过提问、交流和讨论带出孟子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领悟。

2. 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性善”和“性恶”、“天命”和“天赋”等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

3. 个案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授课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难点。

四、教学内容1. “性善”和“性恶”分析a.引导学生理解“性善”和“性恶”的概念和内涵;b.分析孟子对“性善”和“性恶”的二元论看法及内涵,以及与庄子、荀子等其他学说的异同;c.讨论“性善”和“性恶”两者的斗争关系,并分析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和实践意义。

2. “天命”和“天赋”分析a.介绍“天命”和“天赋”的基本概念;b.分析孟子对“天命”和“天赋”的理解和看法;c.引导学生探讨“天命”和“天赋”之间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3. “人性本善”论述a.引导学生理解“人性本善”的概念和内涵;b.分析“人性本善”这一概念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c.讨论“人性本善”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1. 思维导入:与孟子二章相关的一幅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对“性善”和“性恶”的理解。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最新教案《孟子》两章最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比较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第三板块:才华展示(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关于思想内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3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3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3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3
◎课题◎ 26 孟子二章
〔天柱县高酿中学杨胜乾〕
◎学习目的◎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积累哲理、抒情名句。

3、尽可能积累和理解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力求理解背诵。

2、积累理解“道、环、委、发、举、生、死、人和”等文言实词、短句的含义。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说明的哲理。

◎教学难点◎
1、理解积累名句。

2、理解和学习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德育内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怀天下,用春天般的心情去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老师板书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政论文
※课内记忆练习〔前提测评、板书设计 A〕
1、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是、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教案
教学目标:
1.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2.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重点: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

难点:1.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

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
1.投影习题,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
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讨论问题
(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练习: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
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

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1.指导朗读。

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傅说忍性法家拂士曾益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

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

重要的语句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

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

(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
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