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孟子》两章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 通过阅读理解、课堂讨论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增强其对智慧、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1. 概述《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2. 解读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3. 分析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意图;2. 辨析作者的论述和观点。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3. 分析法: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的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复述《孟子一章》的主要观点。

2. 提问学生:你们对孟子有怎样的了解?他所讲的哲学思想与其他思想家有何不同?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孟子二章》。

2.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你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什么?三、精读与解读(30分钟)1. 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述进行解读和分析。

2. 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分组讨论,并在全班分享你们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生而有异同之分,这是什么意思?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孟子提到的“哀不能入人之怀”和“乐不能入人之形”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四、总结(10分钟)1. 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同总结《孟子二章》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2. 通过总结,回答开篇提问: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与本文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小组展示。

2. 鼓励学生从其他文本中寻找与孟子相似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孟子二章教案模板

孟子二章教案模板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孟子》两章,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积累文言词语。

2. 教学难点: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孟子及其《孟子》的背景。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孟子》两章,理解文意。

(2)学生圈点勾画重点词语,积累文言词语。

3. 小组合作(1)小组讨论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论点。

5.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孟子》两章,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2)教师挑选精彩片段,让学生进行背诵。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交流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掌握程度。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引导学生产生对《孟子》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述《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和兴趣。

3. 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内容:1. 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生平事迹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第三章:《孟子》的经典名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让学生体会孟子的思想智慧。

教学内容:1. 选取《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解读并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学生分享对经典名句的理解。

3. 教师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及启示。

第四章:孟子的仁爱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引导学生践行仁爱精神。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仁爱思想。

2. 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学生分享对仁爱思想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第五章:孟子的义利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义利观。

2. 正确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学生分享对义利观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第六章:孟子的道德修养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良好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孟子》两章;(2)理解《孟子》两章的文意,把握孟子的思想观点;(3)学会分析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孟子》两章;(2)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3)掌握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孟子文中的一些特殊文言现象;(2)孟子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1)让学生预习《孟子》两章,了解文章背景,把握文章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

2.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3. 课堂讲解:(1)讲解《孟子》两章的文意,分析孟子思想观点;(2)讲解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3)针对文中一些特殊文言现象进行讲解。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并背诵《孟子》两章;(2)进行文意理解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孟子》两章的朗读和背诵;2. 深入研究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其表达效果;3. 写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孟子》两章的文意理解程度;2. 学生对孟子思想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孟子文章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能力;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孟子思想;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资源:1. 孟子原文及其注释;2. 相关研究孟子的学术论文和书籍;3. 网络资源,如孟子思想的相关网页等。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材:《孟子》第二章(《性善》)段落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章内容,包括对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观点的理解;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孟子的理论观点,并与其他经典文献进行对比;3. 培养学生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对人性的理解和评价;- 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人的行为是受天性还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更大?”等。

2. 阅读理解(1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学生可以标记重要内容,或者做笔记。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组织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讨论以下问题:a. 孟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本善?b. 他是如何进行论证的?c. 你认为孟子对人性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d. 孟子的观点与《论语》中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e. 对于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意义是什么?4. 小组展示和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同时从听到的其他小组的观点中挑战和补充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对孟子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并提醒学生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教师对孔子和孟子的观点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学生观点可以进行投票,展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6. 知识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观点如何应用到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中;-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现实问题,如公平正义,教育制度,家庭教育等,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7. 结束(5分钟)-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提醒学生记住本次课程的重点观点和问题;- 学生可以提问、回顾或给出自己的学习感悟。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小组讨论、展示和讨论、个人思考)2. 学生的笔记、问题和讨论记录3. 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应用能力4. 学生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和评价是否准确和深入。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精选10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

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孟子》两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孟子》两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孟子》两章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孟子》两章中的基本字词和语法结构。

2.理解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深刻道理和思想内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其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孟子》两章中的基本字词、语法结构和重要名句。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两篇文章的道理和思想内涵,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介绍《孟子》的作者和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背景介绍:讲解《孟子》的成书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为理解两篇文章提供背景知识。

3.字词讲解:详细解释两篇文章中涉及的重要字词和语法结构,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4.课文讲解:对两篇文章进行逐段讲解,分析文章中的名句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和主张。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两篇文章的主题和思想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6.练习与作业:针对课堂讲解内容,布置相应的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PPT等课件展示重要字词、语法结构和文章讲解内容。

2.通过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和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篇文章所表达的道理和思想内涵。

五、课堂练习与作业1.课堂练习:针对讲解内容,设置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两篇文章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其中之一进行深入剖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课件:使用精美的课件,展示孟子的思想观点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相关书籍:推荐一些关于孟子和儒家思想的相关书籍,例如《四书章句集注》、《孟子译注》等,供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

3.在线资源:介绍一些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如人教版教材官方网站、古诗文网等,方便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论点后层层推进、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比较两篇短文,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智取生辰纲》中的有关内容导入本课。

二、检查预习1、集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

2、课件展示孟子和《孟子》的图文资料。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三、疏通文意1、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通“叛”,背叛。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模仿录音齐读。

(1)借助课下注释,同桌间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多媒体课件显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

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

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之(寡助之至):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齐读课文。

四、研析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师生共同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明确: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后面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内容,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中心论点得到论证后,文章进一步阐发,首先,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因而文章后面部分绝非多余的闲笔。

教师提醒:“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

“故”一笔概括了上文内容,“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后面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五、赏析全文(前后两桌四位同学讨论,合作完成如下问题)1、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后面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2、应该怎样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

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作用。

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六、拓展延伸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

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看法?七、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参照课后练习一,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教师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正字正音。

二、学生齐读,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教师指点示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加点词重读)三、研读第一部分,发现、解决问题1、理解积累。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所以曾.益.其所不能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注:所有加点的词均为使动用法;下画线的词为通假字。

2、质疑明确。

(1)文章第一段前面每一个分句中均有一个“于”字,而比“于”字少一次出现的则是“举”字,请问“发”、“举”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发”字在第一段中的第一句“于”字之前,和其后5个句子中都处于“于”字之前的“举”是一样的。

“发”与后5个“举”字意义也差不多,在这里可解为“发达”、“发迹”等,但也有细微的差别,“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后说的几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多媒体显示如下思考题)(2)课文连举古代哪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列举古代名人的事例想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有点难度,学生独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师可作点拨)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4)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终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明确: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

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五、讨论第二部分,明确中心论点(本节难度较大,可由教师逐句串讲)1、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

(多媒体显示)恒:常常。

过:过错。

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bi)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度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

“拂”:匡正过失。

2、小组讨论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从而论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七、小结本文写法特点提问后明确: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开篇用了6个“于”和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2、以点带面、从小到大。

文章从个人经受的磨难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从而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

这种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八、指导背诵课文,力求当堂成诵(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或扼要板书,学生寻找规律背诵)课件:首先:以六个人物为线索接着:以“故、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为线索最后:以“改、作、喻、入、出”为线索九、辩论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为辩论题目展开辩论,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说出各自的理由。

教师要掌控辩题方向,把小辩论的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并最后小结。

(旨在让学生认识到顺境和逆境都能出人才,因为关键因素是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十、拓展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十一、反馈检测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

畎(quǎn )亩:田间水沟曾(zēng)益:增加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ǔ)乱:违反、阻挠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拂:同“弼”,辅佐,辅弼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 穷困缺乏) 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乱(使......受到阻挠)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5、多义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6、特殊句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