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合集下载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研究报告(通用20篇)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研究报告(通用20篇)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研究报告(通用20篇)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日前,农业农村部宣布,今年我国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可谓是在特殊的年份完成了特殊的壮举,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来自于田埂上的信心和底气。

田埂上的自信,来自勤劳勇敢的中国农民。

“农,天下之大业也。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率先在农业领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小岗村“大包干”打响改革第一枪,再到农村集体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突围,创下了连续16个夏粮丰收季,养育了世界近1/5人口,等等,这一个个丰功伟绩,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中国农民,而今年春耕与疫情“撞期”,再加上倒春寒的不利因素,夏粮仍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是广大农民和农业战线工作者辛勤劳作的结果。

他们用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继续书写着“中国奇迹”,彰显“中国自信”。

田埂上的自信,来自“金扁担”的“科技范”。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金扁担”持续发力,农业生产从“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大马力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智能插秧机、智能化灌溉等“硬核”农业科技“装备”飞入寻常百姓家,“扬鞭催马送粮忙”的“三夏”大忙时节变成了“只见农机不见人”收获之际,“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也变成了“脚不沾泥、手不碰水,开着机器种田”的新型职业农民。

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效益。

疫情期间,“金扁担”更是发挥重要作用,北斗卫星导航、人工智能遥控、机械化自动收割等新农机、新技术把粮食生产基础夯得又牢又实。

田埂上的自信,来自国家的支持。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中央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而保粮食能源安全处于“六保”中基础性、前提性的地位,同时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硬”举措,有发放稻谷补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直接领取的政策“红包”,还有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等政策“优惠券”,这些“拆到手软”的政策“福利”为应对风险和挑战争取了主动,调动并保护农民和地方的积极性,让农民种粮不亏、地方抓粮不难,托举起亿万农民对“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信心。

实施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实施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实施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将其作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紧接着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重申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则将完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为首要工作加以部署。

为什么在我国粮食连续十年增和当前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低迷的背景下如此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如何理解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怎样才能实施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一、新形势下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建国以来,中央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始终高度重视。

改革前,我国长期受到粮食生产能力和进口能力不足制约,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紧张困扰着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

“以粮为纲”曾作为我国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

改革后,我国在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告别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普遍短缺状况。

随着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供给状况的改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迈开了步伐,并在1992年完全放开了粮食消费市场,从此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农产品短缺时代基本结束。

总体上说,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等农业生产。

但是,不同形势下发展粮食等农业生产政策的实施力度是不同的。

改革后,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明显的几轮周期,粮食生产形势时好时坏。

一般说来,每当粮食形势不好的时候,各级政府才真抓粮食生产,出台的政策“含金量”高,政策实施力度大,而当粮食形势好的时候,往往是“口号农业”,重视粮食生产形式上讲得多。

1998年,我国粮食生产曾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5.1亿吨,农民出现了普遍的卖粮难,虽然国家实施了粮食保护价政策,但是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粮价持续多年低迷,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伤害,粮食生产不断滑坡。

直到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明显减产,当年粮食总产量只有4.3亿吨,粮价在当年第四季度不断上涨,而且上涨幅度比较大,才促使2004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惠农强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分析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分析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毛泽东提出: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吃饭问题决定着中国共产党是否有能力领导建设好一个新中国。

邓小平提出: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

江泽民提出: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不能靠任何别的国家来解决,一是靠人家靠不住,谁也解决不了这个大问题;二是即使能够解决,也会受制于人。

在我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始终是一种战略性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到人民和国家的安危。

胡锦涛提出: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如果吃饭没有保障,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

习近平提出: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粮食基本上保持了供需平衡,但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一)我国稳居世界第一谷物生产大国,但人均谷物产量仍然偏低。

2018年全国谷物产量6.10亿吨(2019年6.14亿吨),占世界谷物总产量的20.6%;人均谷物437公斤,为世界人均谷物产量(388公斤)的1.13倍。

世界谷物产量排名前20位的国家中,有11个国家人均谷物产量大于500公斤,我国仅排名第14位,人均谷物产量分别相当于罗马尼亚、阿根廷、加拿大、乌克兰、美国、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泰国、缅甸和越南的27.0%、27.5%、27.9%、28.0%、30.6%、32.1%、45.3%、58.0%、80.8%、83.8%、85.4%。

(二)我国粮食自给率呈下降趋势。

我国粮食年消费需求量已达8亿吨,粮食自给率基本上保持在85%以上,谷物自给率95%以上,但自给率呈不断下降趋势。

2019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量为7.71亿吨,自给率86.1%,加上进口猪肉折粮,2019年我国实际粮食消费需求量已达8亿吨。

2019年我国谷物消费需求量6.28亿吨(近三年平均6.32亿吨),自给率97.7%;稻谷消费需求量2.09亿吨(近三年平均2.13亿吨),自给率100.1%;小麦消费需求量1.37亿吨(近三年平均1.37亿吨),自给率97.5%;玉米消费需求量2.66亿吨(近三年平均2.63亿吨),自给率98.2%;大豆消费需求量1.07亿吨(近三年平均1.07亿吨),自给率17.0%。

新形势下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论文(10篇)

新形势下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论文(10篇)

新形势下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论文(10篇)新形势下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论文(精选10篇)粮食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耕作得来的,每一粒粮食都是他们的心血。

粮食跟水一样,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之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新形势下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新形势下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论文(篇1)“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是国之根本、民之命脉;粮食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是“国之基石”“国之大者”。

各级党员干部要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从“国之大者”的政治角度深刻领会“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意义,切实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护好耕地“生命线”,方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守好耕地这条确保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切实承担起“保土”“管土”之责,不折不扣落实“田长制”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耕地管理高质效、耕地数量不减少;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赋能助力耕地修复和改造,让更多“望天田”变成“吨粮田”,确保耕地质量与效益双提升;引导科技特派员队伍和“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能人队伍,与种植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捆绑”发展,“传经送宝”到田头,带动群众采用绿色种植模式,推动粮食作物种植向绿色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升级种子“芯片”,方能确保“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

确保“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需要多方合力、与时俱进升级种子“芯片”。

种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校要形成合力瞄准“卡脖子”领域,打“翻身仗”,在继续稳固提升主粮作物基础上,在短板领域加大合作攻坚,力求早日突破;如果说种业是农业“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就是“芯片”的“芯片”,要保护种业科研活动的核心,做好种质资源收集、创新、应用和管理,进一步强化种质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合作研究,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和育种创新成果转化;必须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建设一支具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种子精神”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3.08.28•【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2023年8月28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受国务院委托,现就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市场供应充足、运行总体平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能力不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体系。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督促各地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

推动制修订土地管理法、种子法、黑土地保护法、反食品浪费法,修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制定农田水利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

印发实施“十四五”系列规划方案,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二)夯实发展基础,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全国耕地总量持续下降态势得到初步遏制,2021和2022年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

关于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摘要: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增长面临资源环境等制约情况下,本文初步通过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判断,确立了粮食安全战略的3个目标,得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几项举措。

关键词:粮食安全,战略,措施1.引言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粮食一直是历代王朝维护江山社稷的头等大事。

百姓一旦温饱问题没解决,就会揭竿起义,进而动摇王朝的统治甚至推翻旧王朝的秩序。

无论古今,粮食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管子《治国》篇中曾有“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强国之必生于粟也”的论述。

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写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这是我国历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今世界,粮食安全是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全球三大安全之一,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所高度关注。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能控制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因此,粮食安全始终是事关国家安全、政权稳定、百姓安宁的大事。

国际上使用的是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在我国常翻译为“粮食安全”或广义上的粮食安全,它包括粮食和其他所有能够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食物。

我国的粮食安全概念与国际通常使用的食物安全概念有一定差别,也可以称为狭义的粮食安全,主要是指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的国内自给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问题,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把粮食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断推进粮食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粮食产量跨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2010年的10946.7万公顷的情况下,粮食单产水平迅速提高,亩产先后跨越了200公斤和300公斤大关,总产量由30000万吨相继登上了35000万吨、40000万吨、45000 万吨和50000万吨的台阶,并跃居世界第一位,人均粮食占有量398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人口的奇迹。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一是走差别化竞争发展之路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还有很大潜力,要立足于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走差异化竞争发展道路。

在广袤平原地带推进规模化粮食生产,在自然景观优美的区域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在山区丘陵地带开发优质特产、有机绿色食品等,以优质化、高档化、生态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是实行粮食全产业链的安全保障措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分工更加细化,市场主体更加多元,粮食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涉及到更多产业门类和部门,必须完善粮食全产业链。

除保障生产环节的高产优质,粮食流通、加工、收储、销售等各环节都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过程,要通过对粮食全产业链多样化、综合性、全方位的开发,提升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控制力。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和外资监管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同时抓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的契机,加强双边或多边农业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和金融支持的带动,加强粮食贸易的衔接,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与贸易提供保障。

充分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平台,促进国际组织规则为我所用,共同促进世界粮食安全。

同时着眼粮食进口和外资进入对粮食产业的影响,实施外资安全审定制度,加强外资监管,强化外资企业贸易与经营信息报告制度,维护粮食产业安全。

四是加快构建更加系统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体系框架已基本确立,今后一段时期要加快构建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加大粮食安全大数据建设,尽快将国内外粮食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天气、自然灾害等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充分利用遥感、航天、地理信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对全球及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科学监测、预警和形势判断,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宏观调控能力。

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应急体系,从结构角度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储备布局,结合粮食品种空间分布、物流体系完善程度、区域销售规模与市场需求等,评估我国粮食安全的动态变化,保障薄弱地区、困难群体和应急状态下的粮食供应。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

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

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

②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世界粮食的新情况,将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改,确定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

③1996年11月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安全内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以上三个不同的表述,表达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粮食安全由低到高的不同要求。

1974年概念的要求最低,只强调数量供给上的满足;1983年概念从买得到(数量供给满足)和买得起(购买能力具备)两个方面来衡量粮食安全状况,说明在考虑粮食是否安全的问题时,已加入了低收入人群经济购买力的因素,比1974年的概念要全面。

1996年概念则在上述基础上又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

以上变化也说明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总的来说,我们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粮食安全的概念:角度一: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三个层次的完整概念,这三个层次既紧密相连,又呈递次发展。

其中家庭粮食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是一国粮食安全的最高追求目标;作为宏观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是家庭粮食安全、个人营养安全的保证。

若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部分低收入家庭的粮食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更无从追求所有社会成员的营养安全。

全面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全面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全面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者:韩长赋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4年第11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坚守“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强化了重农抓粮的施政理念和工作要求。

我们要深刻领会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高度的自觉、扎实的行动,全力以赴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和要求古往今来,足食都是治国安邦的首善大举。

古人讲,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取得了举世称赞的成就,现在,我国已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

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强调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我们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丰富内涵。

把握战略立足点,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受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粮食有缺口是客观现实,需要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

但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讨饭吃过日子,我们的饭碗要主要装自己的粮。

新形势下我国人口与粮食安全战略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人口与粮食安全战略思考

的 质 量 和 品 种,稻 谷 、小 麦 等 主 要口粮消费向精细化、高端化发 展,红薯、马铃薯、大麦等粗粮品 种作为健康饮食的消费量也将 有所增加。若考虑食物消费结构 变化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 口 进 城 增 加 的 粮 食 需 求,人 均 粮食消费水平将呈现显著上升趋 势。其次,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来 看,根据联合国对中国2020-2030 年间人口变化的预测,未来10年 间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增 长 最 多,达 到 4 3 %,中 国 人 口 老 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人口老 龄化使得粮食消费总量的高峰 提前到来,对人均粮食需求量起 到负向的作用 。最后,从工业用 粮来看,工业消费是第三大粮食 消费用途,我国工业用量主要包 括酿酒、制作调味品、制酱、制剂 和制药等,不包括生产食品糕点
具体来看,未来粮食需求还 受到居民消费结构、人口年龄结 构以及工业用粮等方面的影响。 首 先,从 消 费 结 构 来 看,随 着 城 镇化的加快以及居民收入水平 的 提 升,居 民 饮 食 习 惯 逐 渐 改 变,中 国 粮 食 消 费 结 构 不 断 升 级。具体表现为:稻谷、小麦等口 粮虽然仍然占据粮食消费的主 体地位,但是人均消费量逐步缩 小,但因对肉蛋奶及水产品的需 求 不 断 增 长,玉 米 、大 豆 等 饲 料 粮的需求增加 。此外,收入水平 的提高带动居民更加注重粮食
一、人口预测视角下的 粮食需求
虽然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 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人口总量仍 在不断扩大。第七次人口普查数 据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达14.1
亿 人,占 全 球 总 人 口 约 1 9 %,最 近10年人口净增加7205万人,仅 仅比上一个10年少增加了185万 人。2010-2020年间,我国总人口 年均增速为0.53%,较上一个10 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仍然保 持平稳增长态势。据联合国预测 (图1),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29年 达到峰值14.4亿,人口见顶之后 前 2 5 - 3 0 年 内 缩 减 速 度 较 慢,但 随着1962-1973年第二次婴儿潮 时期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生命 终 点,2 0 5 0 年 左 右 开 始,人 口 规 模缩减速度明显加快。预测数据 显示,2035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 到14.3亿,2050年中国人口总量 将 下 降 至 1 3 . 6 亿 。根 据 世 界 银 行 预测,2030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 量 在 4 9 1 公 斤 左 右,美 国 目 前 人 均 消 费 量 为 6 6 0 公 斤 左 右,考 虑 到未来城镇化加快以及饲料粮、 工业用粮的快速增长带来人均 粮食消费量的增加,假设未来我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与政策建议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与政策建议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与政策建议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与政策建议1. 引言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关系到国计民生。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市场变化、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风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国际市场变化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日益显现。

国际市场波动、价格变化等因素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进口和出口,进而对粮食供应安全构成一定挑战。

3.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气候变化给全球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我国也不例外。

特殊天气、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产量和供应。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4. 城乡发展差距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我国的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了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都对我国粮食供应安全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5. 政策建议在面对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的挑战时,政府应加大对粮食生产、流通、储备等方面的投入,完善现有政策,更加注重保障农民的利益,鼓励农民种粮养殖。

应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和防灾减灾工作,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农产品流通,稳定粮食价格,确保粮食供应安全。

6. 总结粮食是我国的国家命脉,保障粮食供应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只有加强政策支持,积极应对,才能更好地确保粮食供应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和经济全面发展。

7. 个人观点我认为,在全球化、气候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着很多风险和挑战,必须及时应对。

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积极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的粮食供应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实施方案

保障粮食安全实施方案

保障粮食安全实施方案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为了
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制定并实施相关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保障粮食安全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首先,要加强粮食生产的基础建设。

农业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大对
农业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要加强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的粮食储备体系,是保障粮食安
全的重要举措。

必须加大粮食储备的建设力度,完善储备设施,确保储备粮食的质量和数量。

同时,要加强粮食流通体系的建设。

畅通的粮食流通渠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
要保障。

必须加强对粮食流通环节的监管,保障粮食的质量和安全,同时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保持粮食价格的稳定。

另外,要加强粮食安全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的粮食安全监测和预
警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粮食安全管理和监督。

政府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必须
加强对粮食安全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粮食安全管理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工作的顺利实施。

总之,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
强粮食生产基础建设、储备体系建设、流通体系建设、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以及政府的管理和监督,才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认真贯彻实施上述方案,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积极的贡献。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1500字范文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1500字范文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1500字范文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要研究和完善粮食安全政策,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1500字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1500字内容篇1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

自1981年起,有关国际机构、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这一天都要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旨在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今年世界粮食日的活动主题是“齐成长、同繁荣、共持续,行动造就未来”,我国的系列宣传活动主题是“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目的在于进一步唤醒全民的粮食安全意识,用实际行动端牢中国饭碗。

粮食问题一直是全球问题。

当前,全球粮食紧缺问题是难以克服的“瓶颈”,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亿人口中至少还有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每9人就有1人在挨饿。

在发展中国家里,每5个人里就有1人营养不良,有20%的发展中国家人均粮食占有率是无法保障的,全球大约每4秒钟就有1人死亡,饥饿每年夺走上千万人的鲜活生命。

今年由于蝗灾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粮食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

民以食为天,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我国虽然粮食连年丰收,看起来供应充足,但中国的食物资源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安全问题仍是头等大事,不得不慎。

我国致力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在产业规划、精准施策、细化服务、技术护航等各方面大力扶持,让农村拥有大批能创业、懂创新的新农民,保住了耕地红线,促进了农作物优质高产,有效地稳住了农业的根基。

粮食安全来自于政通人和。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地端牢了中国饭碗,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了战略主动。

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实践样态与战略意义

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实践样态与战略意义

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实践样态与战略意义作者:徐晶晶来源:《粮食问题研究》2023年第06期摘要: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粮食安全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粮食安全论述,探讨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国际形势与国内背景。

通过兼顾粮食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保障粮食自主安全与合作安全;统筹粮食生产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实践样态,对新时代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我国新发展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粮食安全大食物观新安全格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益严峻和我国迈上民族复兴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形成背景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粮食安全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粮食安全论述,立足于全球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客观形势,回应了我国粮食安全工作的时代关切。

(一)理论背景: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理论依据新时代粮食安全观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粮食安全论述出发,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粮食安全思想,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以后不断丰富完善形成,其理论逻辑一脉相承。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粮食安全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与安全,他们的诸多著作中涉及粮食安全的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1],认为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认为粮食充足安全是人们获得解放的重要基础。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粮食安全思想。

中华民族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引领者,纵观历史发展,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将粮食作为重要的国家物资,摆在治国安邦的最重要位置。

在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战略定位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在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战略定位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2024年第3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吉林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省委、省政府把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作为吉林省的首要担当。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围绕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储备实力、强化协同保障、提高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和韧性,推动粮食流通“产购储加销”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切实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一、牢牢把握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根本性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特别是“一把手”抓粮食生产的政治责任,是应对新时期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创造性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是构建完善党政同责工作新格局。

省委高位推动,召开省委常委会议,成立省委、省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领导小组,省委书记、省长为“双组长”,形成粮食安全党政齐抓共管、小组专项推动的工作新格局。

二是探索形成考核工作新机制。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依托原有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工作机制,设立耕地保护考核专项工作组、粮食安全责任制专项考核工作组,理顺目标任务,成员单位根据职责分工,承担年度考核相关工作。

三是切实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对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种植结构调整等重点事项实行“一票否决”,将考核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年度重点督查事项,完成情况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加强跟踪督导,推动各地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落实。

四是明确保障粮食安全工作新目标。

围绕国家关于加快东北地区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部署,启动实施“千亿斤粮”生产工程,力争到2030年前,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不断提升我国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为确保国家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作出吉林贡献。

新形势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新形势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新形势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愈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客观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改善粮食供求形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有效供给能力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加强粮食供给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还存在一系列与粮食增产不相适应的环节。

例如,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水利基础设施陈旧,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方式落后,粮食流通体系滞后,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等。

粮食是特殊而敏感的产品,粮食供给即使出现一些细小的问题都可能引发人们不必要的恐慌,导致市场剧烈波动,并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目前,国际粮食形势严峻,我国粮食供给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采取战略措施,增加粮食供给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依靠国际市场无法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世界粮食市场供给无法有效满足我国的粮食消费。

稻谷是我国口粮消费的主体,占口粮的近60%消费量每年为3700—3750亿斤,而国际市场大米贸易总量也就是500—600亿斤,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5%^右,通过国际市场调剂的空间十分有限。

此外,世界粮食生产量与消费量并不同步增长。

据测算,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公斤,年均增长1.1 %;产量增加1000 亿公斤,年均增长0.5 %。

目前,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已接近30年来最低水平。

世界主要粮食库存消费比屡创新低,粮食供给紧张状况难以缓解。

世界主要产粮国进一步强化对粮食出口的政治干预。

近年来,由于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些粮食主产国颁布了粮食出口禁令。

尽管以求自保的出口政策无可厚非,但是必然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关系,给我国粮食供给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在2008年粮食危机中,一些国家不负责任地将粮价上涨的原因主要归于中国等新兴国家消费的增长。

如果我国的粮食消费20%依赖进口,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巨大的财政压力,而且还有巨大的政治和道义压力,以及保障有效进口的巨大压力。

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

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

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大国,粮食自给自足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的必要性、当前形势以及可行的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粮食自给自足是中国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巨大。

如果依赖进口大量粮食,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出现粮食供应不稳定的情况,将会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

因此,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可以保障中国的食品安全和国家安全,提高国家的抗风险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目前,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在90%以上,位于相对安全的水平。

然而,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人口增长使得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

其次,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减少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再次,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粮食的自给自足。

首先,要加强农业生产的科技创新。

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其次,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的种植收入。

通过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农村金融支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种植收入,增加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另外,要加强农产品储备和物流体系的建设。

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储备体系和物流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能力,确保粮食的有效供应,并降低粮食价格的波动。

最后,要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抗灾能力。

总之,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可以确保中国的食品安全和国家安全,提高国家的抗风险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全面落实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树立〃大粮食〃〃大产业〃理念,大力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深入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粮食机械装备提升行动、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增强我市优质粮油供给能力,提高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粮油消费升级需要。

二、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市粮油产品优质率提高到60%以上;绿色储粮仓容达到230万吨,准低温和氮气储粮仓容达到70%以上,实现市级政府储备粮食绿色仓储全覆盖;培育10个以上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20个以上优质粮食工程示范企业(园区、基地),培育15个〃好粮油〃产品,建立〃好粮油〃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产粮大县和储粮库点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重点建设4个粮食区域应急指挥配送中心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构成〃粮食135应急保障圈〃;力争新增粮食应急加工能力4000 吨/日,全市涉粮产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推广全产业链节粮减损技术,营造全社会爱粮节粮的浓厚氛围。

三、实施内容充分发挥2017年以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既有成效,大力推进〃三链协同〃,深入实施〃五优联动〃,将〃六大提升行动〃作为〃十四五〃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重点,推动全市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绿色科技储粮技术应用。

支持储粮企业对现有粮食仓储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升仓房的气密和保温隔热性能,推动粮仓分类分级管理和使用,满足〃优粮优储〃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者:李国祥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13期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将其作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紧接着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重申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则将完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为首要工作加以部署。

为什么在我国粮食连续十年增和当前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低迷的背景下如此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如何理解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怎样才能实施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一、新形势下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建国以来,中央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始终高度重视。

改革前,我国长期受到粮食生产能力和进口能力不足制约,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紧张困扰着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

“以粮为纲”曾作为我国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

改革后,我国在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告别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普遍短缺状况。

随着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供给状况的改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迈开了步伐,并在1992年完全放开了粮食消费市场,从此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农产品短缺时代基本结束。

总体上说,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等农业生产。

但是,不同形势下发展粮食等农业生产政策的实施力度是不同的。

改革后,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明显的几轮周期,粮食生产形势时好时坏。

一般说来,每当粮食形势不好的时候,各级政府才真抓粮食生产,出台的政策“含金量”高,政策实施力度大,而当粮食形势好的时候,往往是“口号农业”,重视粮食生产形式上讲得多。

1998年,我国粮食生产曾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5.1亿吨,农民出现了普遍的卖粮难,虽然国家实施了粮食保护价政策,但是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粮价持续多年低迷,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伤害,粮食生产不断滑坡。

直到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明显减产,当年粮食总产量只有4.3亿吨,粮价在当年第四季度不断上涨,而且上涨幅度比较大,才促使2004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惠农强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策,包括逐步取消农业税,建立对粮农的各项补贴制度,并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在主产区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为我国粮食十连增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

新形势下,中央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牢牢地将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中国人的饭碗主要盛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粮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和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到2020年,按照全国人口年均增长率大约0.5%和总人口估计大约14亿左右;城镇化率大约65%和城镇人口大约9亿计算,城镇居民家庭购买原粮大约为7800万吨到8300万吨,城镇居民在外用餐中直接消费的口粮原粮大约2400万吨到2600万吨之间;农村人口大约5亿,农村居民口粮消费总量大约6500万吨到7000万吨之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所消费的肉禽蛋奶水产品所消耗的饲料粮总量可能超过4亿吨。

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直接消费的口粮和间接消费的饲料粮可能超过6亿吨,再加上种子用粮、工业用粮和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等不可避免的损耗,粮食消费和消耗总量可能接近8亿吨,需要国内形成大约7亿吨的生产能力和进口大约1亿吨的粮食。

如此庞大的粮食消费消耗规模,必须尽早谋划,才能做到主动。

第二,有助于避免在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后出现粮食生产大滑坡。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是历史最高的。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突破6亿吨,粮食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供给宽松。

同时,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进口也十分有利。

但是,过去经验表明,我国粮食生产明显滑坡往往都出现在粮食增产后各地放松粮食生产。

新形势下,面对国际国内粮食供给形势,提出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对于各地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有助于处理好工业化和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关系。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

一些地方,受到土地财政的激励,长期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滥占耕地。

一些地方,工业化相对发达,土地紧缺,由于耕地用于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于是总想方设法挤占耕地,或者占用良田补劣质农田以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直接威胁粮食安全。

节约土地,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地少水缺基本国情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第四,有助于协调好当期和未来粮食安全。

我们在充分肯定新时期粮食十连增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为此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和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性。

为了增产粮食,各地普遍过多地施用了化肥,还有一些地方开垦了山坡地。

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方工业化水平上去了,粮食自给率却下来了,这些地方的粮食等农产品消费越来越依靠北粮南运。

这种利用农业资源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不仅威胁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而且削弱了农业生态功能,加剧了环境恶化。

保障粮食安全,不能长期单纯地依靠北方通过掠夺农业资源实现粮食增产。

为长久计议,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也必须承担起粮食安全责任,加上适度进口等途径,缓解粮食主产区农业资源过度利用压力。

二、如何理解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过去,我国始终强调“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显然,这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观是静态的、片面的、封闭的。

仅仅立足国内生产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面临粮食安全挑战的长期性和农业耕地和淡水资源的有限性,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而农业生产仍然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农业既需要发挥保障农产品供给功能也要发挥改善生态环境功能,也没有考虑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后农业也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外国内两种资源。

传统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已经很难再很好地指导我国粮食工作和经济工作,甚至有时是有害的。

对于世界人口最多、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粮食的进口大国,对国际粮食市场影响十分明显。

不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靠不住的,对我国不利,对世界也不利。

传统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导致一些地方盲目地不计代价地追求粮食产量,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一方面,我国粮食多年增产后,国家库容已满,已不得不动用社会的库容力量。

尽管如此,各地还面临着新的卖粮难问题。

另一方面,农业资源不能很好地休养生息,我们当代人与后代人在争饭吃,这是不应该的。

所以,粮食安全不安全,不能仅仅看当年的粮食产量,更需要看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

某年某地粮食减产了,可以动用库存储备,在不明显冲击国际粮食市场情况下也可以多增加进口,实现国内粮食供求平衡。

当今世界,尽管科技很发达,但是人类生产粮食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

我们既要藏粮于库,也要藏粮于田。

确保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不因粮食形势好和进口规模扩大而受到冲击,这是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重要任务。

不放松国内粮食生产,确保城乡居民消费的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这是我们合理利用国内农业资源能够做得到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必须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所有粮食和食物都应该基本自给。

实际上,仅仅局限于国内农业资源来满足我国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粮食和其他食物消费需求,则使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既做不到,也极其有害。

我国现有耕地按照现有方式生产粮食,每年仍然存在着国内粮食产需很大的缺口。

如果不参与国际分工,合理地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国外农业资源,仅仅局限于利用国内农业资源满足国内粮食和食物需要,我国至少尚缺有水资源匹配的7亿亩耕地。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出口国。

由于外汇储备充足,适度进口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既不会损害当期的国家粮食安全,还会实现多赢。

适度进口粮食,优化粮食和农产品进口结构,集中国内有限资源,依靠科技支撑,保障最重要的粮食品种生产,特别是口粮和其它谷物生产,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求,而且可以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更有条件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也不会威胁全球粮食安全。

即使是口粮来源的稻米和小麦,未来也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进口,但是总体上国内生产的稻米和小麦在数量上足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的需要。

三、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新形势下,中央已经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进行了重新总体设计。

未来必须要围绕着尽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体系,做好任务落实、长远规划和政策调整等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不断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必须让各级政府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中央政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首要任务,在调控粮食市场、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保护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督促检查地方政府切实履行粮食安全责任。

过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主要由中央政府和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承担。

未来粮食主销区也应负起责任,要在划定粮食功能区确保一定的粮食自给率、到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增加粮食库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责任考核和追究,切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落空。

除了督促主销区现有的粮食自给率原则上不下降外,还有督促检查主销区按照有关规定储足粮食。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必须更加严格地保护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核心是稀缺土地和淡水资源的保护和改善。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不能减少,而且还要保证耕地质量能够不断地提高。

无论什么地方,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在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上打主意,坚决杜绝在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中以劣质耕地替代良田的继续发生。

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农业技术集成化、作业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潜力仍然很大,要选择示范种粮农户进行扶持,集成配套推广使用适用技术,包括优良品种、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技术,实现优质高产。

农业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到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入庞大,关键要完善投入机制,改进配套投资政策。

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要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

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并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必须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谁来种粮?怎么种粮?核心是要让粮食生产有利可图。

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措施效果明显,需要坚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