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与监事会能力:德国私有银行与国有银 行比较1
外资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劣势分析
外资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劣势分析作者:杨睿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10期【摘要】文章对外资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各自的优劣势进行了对比,并指出了国有商业银行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在同外资银行竞争的过程中,要树立信心、抓住机遇、苦练内功、提高素质、迎接挑战。
【关键字】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优势与劣势一、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优势1.业务开展的基础比较好,具有强大的网络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已形成了自己规模庞大的分支机构网。
在中国广大消费者心中已经树立起信任形象。
国有商业银行仍是人们存款的首要选择。
此外,国有商业银行相对熟悉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各个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和心理。
2.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较大。
在以往的经营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客户,特别是一些大型、特大型的客户,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它们已形成了互相依赖、互相支持、密切相连的关系。
3.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本土经营优势。
我国商业银行根植于本国经营,有深厚的客户基础和和庞大的经营网点,特别是遍布全国各地的经营网络,这是外资银行不可比拟的。
4.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本币业务上具有绝对优势。
迄今为止,国内的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占比还很小,无论存贷款量还是结算业务量都比不上任何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省市级分支机构。
5.国有商业银行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银行业市场的竞争。
银行业的开放是双向的,即“请进来”和“走出去”。
国有商业银行到海外拓展业务将主要受自身经营状况和东道国金融监管条例的限制,而较少受到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有利于经营状况良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劣势1.在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最大、最根本的劣势是经营理念上的差距。
在经营过程中,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大锅饭”思想,缺乏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观念,特别是效益观念、国际观念还比较淡漠,粗放经营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次贷危机后美、英、日、德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借鉴
次贷危机后美、英、日、德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借鉴宗承渊【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逐渐加强,各类新兴金融产业的不断涌现,在丰富和发展金融市场的同时,也扩大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外延。
目前“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能否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已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热点。
借此,论文介绍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从中发现我国现存监管体制中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期刊名称】《农村金融研究》【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6页(P31-36)【作者】宗承渊【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在今年6月召开的G20前瞻国际研讨会上,作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的李扬提出,随着我国金融混业化经营趋势的不断加强,各种金融控股公司(集团)介入多种业务领域,金融业交叉经营的风险不断加大,对现行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
如果不改革,我国金融稳定就会受到冲击,也会影响社会安定,下一步中国有望对现有金融监管体制进行重大调整。
回顾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过程,自1997年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就开始了现行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由于当时我国的金融法制不完善,各类金融机构由单一的银行业务不断介入证券、保险、房地产等银行业务,金融秩序十分混乱,因此强调分业监管与机构监管的理念,对我国当时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金融秩序的稳定起到了有效的维护作用。
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各类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趋势不断增强,各类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渗透,股权结构互相融合,加之互联网金融、私募股权投资、信托等新兴金融产业的兴起,使得现行的分业监管范围与效力备受质疑。
因此,为适应我国当下的金融环境,“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本文将以欧美等发达国家现行的监管模式为例,探讨我国未来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方向。
(一)美国监管模式:《多德-弗兰克法》法案下的新型伞式监管次贷危机后,美国于2010年6月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法案,该法案围绕监管系统性风险和消费者金融保护这两大核心进行了以下创新:首先,新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SOC)负责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控,财政部以及联邦储备委员会(FRB)仍是综合管理的上级机构,但针对其权利范围进行了重新修订,以避免监管重复和监管漏洞。
一张图,让你了解次贷危机的各方利益关系
看了某个网友的《10分钟让你全面了解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文章,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增加了一些内容上去,画了一张逻辑关系图,请大家看看。
原文如下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政府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有文章指出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采用“杠杆”交易;另一些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的背后是62万亿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
那么,次贷,杠杆和CDS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通过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机?在众多的金融危机分析文章中,始终没有看到对这些问题的简单明了的解释。
本文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解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答案,为通俗易懂起见,我们使用了几个假想的例子。
有不恰当之处欢迎批评讨论。
一。
杠杆。
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
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
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二。
CDS合同。
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运行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
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
这种保险就叫CDS。
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
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
A对B 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
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
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
所以对A 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
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
中国银行业面对的两个信贷周期:私有 VS. 国有
中国银行业面对的两个信贷周期:私有VS. 国有
近日,德银通过对山西、浙江和上海等地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等进行考察,评估了中国目前银行业系统性信贷风险、供给侧改革进程,以及影子银行收紧措施的实施情况。
德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两个信贷周期、两个不同阶段并行的复杂局面。
以浙江省为代表的私人部门信贷周期远远领先于国有部门,坏债已见顶,资产质量将不断回升;而以山西省为代表的国有部门而言,随着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拉开,信贷周期则刚刚起步。
对中国银行业而言,这两种信贷周期也导致行业模式差别巨大。
私有企业而言,市场力量将主导信贷周期;而国有企业信贷周期中,政府干预才是主要推动力。
鉴于政府对国有企业债务重建的帮助,银行并不能直接确认不良贷款,因此从长期来看,资产收益率压缩的影响将大于坏账损失。
德银报告指出,唯一能够对资产收益率缩水负面影响进行对冲的仍是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而目前中国零售银行业务仍大规模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和招商银行。
并行的两个信贷周期:私有VS. 国有
就私人部门而言,坏账已见顶。
私人部门信贷占系统信贷余额的25%,以中国东部,尤其是浙江省,为代表。
德银报告显示,当地的资产质量将逐步好转,因为不良贷款已被充分吸纳,并伴随着新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互联网,健康卫生,先进制造业等。
就国有部门而言,信贷周期刚刚起步。
国有部门信贷占系统信贷余额的。
德克夏银行危机及其对我国银行监管的影响
2012.03LAN ZHOU XUE KAN德克夏银行危机分析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孙剑平1,2邓钦2张峥3(1.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2.国家开发银行,北京100037;3.财政部,北京100820)[摘要]作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基础设施融资银行之一,德克夏银行成为本次欧债危机中第一家接受政府救助的银行。
此次危机主要原因包括欧债危机、美元回流、评级下调三大外部市场因素和流动性风险加大、资产质量过度乐观、盈利能力恶化、杠杆比率过高四大内部管理因素。
这一事件对中国银行业具有重要启示,为确保稳健经营,国内银行有必要更加重视流动性管理,实现筹资多元化,不断强化自身盈利能力,并逐步提高自身风险控制能力。
[关键词]德克夏;银行;债务危机;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2)03-0102-05[收稿日期]2012-01-06[作者简介]孙剑平,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博士生,国家开发银行工作人员;邓钦,男,硕士,国家开发银行工作人员;张峥,女,硕士,财政部工作人员。
德克夏银行集团(Dexia Group)作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基础设施融资银行之一,2011年11月被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列入首批29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2008年金融危机时,德克夏银行已遭重创,成为第一批接受国家救助的银行;随后其加快财务转型,陆续出售和处置旗下金融产品组合,并加大对长期稳定资金的吸取力度,但在本次欧债危机中,该行再次成为第一家接受政府救助的银行,旗下个人零售、公共基础设施融资和资产管理三大主营业务被拆分,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政府将为其部分资产提供担保。
文章回顾德克夏银行危机演变过程,对危机产生原因进行剖析,并探讨其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一、德克夏银行基本情况作为欧洲分权统治及金融市场自由化的产物,德克夏银行最初起源于1816年成立的法国信托局(CDC)。
四国银行治理比较
美英德日银行公司治理比较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美英德日银行公司治理的比较,发现治理的目标的一致性,即通过发挥管理和监督功能,来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或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但由于法律制度、资本市场、政治体制的差异,各国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又不尽相同。
本文试图在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为我国银行改善公司治理提供启示和借鉴。
金融,银行-[飞诺网]关键词:银行治理;比较;研究;借鉴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之后,如何协调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解决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矛盾,抑制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越来越成为备受关注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这就是公司治理问题。
公司治理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外部公司治理或称外部监控机制,是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如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兼并市场等)和管理体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实施激励约束的制度;内部公司治理或称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监控机制,是指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组织机构及其权利职责形成的用来约束、激励经营者行为的制度。
因此,公司治理是涉及资本市场、信用制度、法律框架、产权界定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的问题。
由于法律制度、资本市场、政治体制的差异,各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尽相同。
银行是一种经营货币的特殊公司,其公司治理水平不仅对银行的业绩与稳健影响巨大,甚至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仅就最具代表性的美英德日四国银行的内部治理作以分析。
一、对美英德日银行公司治理的考察1、美国花旗集团的公司治理2005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的全球银行1000强出炉,花旗集团以核心资本794.07亿美元雄居榜首,同时以1.49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位列第五,该集团普通股权收益率2004年为17.0%,2005年高达22.3%。
(1)公司治理目标。
花旗集团立志实现最高标准的道德操守:准确、及时披露信息,实现高透明度,遵守公司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当局法令。
花旗集团公司治理框架如图1所示。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看我国的银行业监管
美 国 的次 贷 危 机 彻 底 改 变 了美 国 的 金 融体 系构 架 。这 次 危 机 的 深 入 发 展 可 能会 导致 全 球 经 济 秩 序 的 变 化 ,给 全 球 的 贸易 体 系 和 贸 易格 局 带 来 深 远 而 不 确 定 的 消 极 影 响 ,美 国 和世 界 范 围 的金 融 结 构 、监 督 体 系 以及 国际 间 的 协 调 需要 一个 比较 长 的调 整 适 应
鼓 励 、 导 大 众 采 取 房 贷 手 段 , 于 大 众 的 经 济 承 受 能 力 、 续 发 引 由 持
展能力各不相同 , 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其
打击 。其 结 果 是 直 接 导致 一 万 零 五百 家 银 行 倒 闭 , 占全 美 银 行 的
4 % 。 由于 金 融 危 机 的 巨 大 破 坏 性 和 对 美 国经 济 的 巨 大 打 击 . 9 以 斯 蒂 格 尔 众议 员 和格 拉 斯 参 议 员 为 首 的众 多 官 员认 为 加 强 监 管 迫 在 眉 睫 。 13 于 9 3年 提 出并 推 动 通 过 了银 行 法 。 该法 律 的 核心 是 : 严 格 分 离银 行业 和证 券 业 、 对 其 进行 分 业 经 营 。 后 成 立 联 邦 储 蓄 并 随
政 金 融
从 美国 的次贷 危机看我 国的银行业监 管
武 汉理 工大 学管理 学院 程进
20 0 7年 以来 因 为 美 国 房 地 产 业 下 跌 引 发 的 次 贷 危 机 牵 动 着 全球的神经 . 一被前美联储 主席格林斯潘称 之为“ 年一遇 ” 这 百 的 世 纪 性 大 危 机 带 给 了我 f q 多 的思 考 。作 为 一 名 商 业 银 行 从 业 人 ql il 员 。有 责 任 和 义务 对 这 一 问题 进 行 更 深 入 的思 考 和 更 加 深 刻 的 认
“次贷”危机后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国际比较
监管影 子银行 的权 益资本 ,监 管 当局 可介 入来管 理市场 活动 和金融 工具 的风 险等 。 近 年来 中 国的影子银 行体 系融资 规模 迅速膨
体 系稳 定性有 重 大影 响。 后危机 的金 融体 系 中 , 在
资产证券化将受到严格的监管来防止过高的杠杆
收 稿 日期 :02 0 - 3 2 1- 4 0
(S 从 宏观 和 微观 两个 视角 分 析 了 当前 的影 子 F B) 银行监 视举措 ,并 且提 出 了可行 的监管 框架 和措 施 , 监管商业 银行 与影 子银行 权益 的交 易活动 , 如
、
影 子 银行 监 管 的文 献评 述
影 子银行 迅 速发展 却游 离 于金 融审慎 监管框
认 为 ,影子 银行 的兴 起和发 展意 味着更 多市 场主 导 的银行 活动 ,应加 强 由市场主 导 的交 易行 为的
信 息披露 ; 由于杠杆率 在银行 风 险传导 中 的作 用 , 应 制定更好 的杠杆 率指标 ,具体 衡量银 行 的真实
风险 。Z l n P za ̄ 过介 绍机 构现金 池 , o a osr t 从需求 的视角解 释 了影子银 行 出现 的原 因 ,主张 通过控
架 之外 ,在金 融 体系 内部 积 累了 巨大的 内生性 风 险, 最终 导致 了系统性 风 险 。o is A r n H u T ba di , y n a S n hn 为 , o g S i认 影子 银行 系统 、 产证 券 化 、 资 银行 与资本 市场 的一 体化发 展趋 势对 金融 危机 和金融
监管银 子银行的途径 ,为我 国完善我 国金融监管体系,提 高对影子银行监管的效率提供参考建议 。
关键 词 :“ 次贷 ” 危机 ; 子银 行 ; 融监 管 影 金
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一、次贷危机产生背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元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
首先,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和下跌是次债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95年后快速增长的住房所有率迅速增长,而大多数美国人都采取门槛较低,利率则高于正常利率30%的次级贷款方式消费,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公司多采用固定期/浮动期利率来计算。
但是在9.11以后,美联储为了融资,迅速把基本利率从6%降低到1%,之后为了加强美元的地位,在之后的5年间美元利率持续加息17次,同时也刺破了房地产泡沫。
其次,信贷金融创新产品助长也助跌,加大了房价的波动性。
再次,评级机构对结构性金融产品信用评估体制存在缺陷。
第四,中间人利益驱动因素的影响。
第五,浮动利率按揭贷款的影响。
第六,数据模型投资缺乏风险控制。
二、次贷危机对国内外金融业的影响(一)对国外金融业的影响1.金融机构遭受巨大损失整个信用市场低迷,各类抵押贷款相关资产大幅缩水,并最终导致各家金融机构纷纷计提减值。
2.融资成本攀至历史高点投资者为了躲避风险,纷纷卖出与次贷抵押资产有关的金融债券;由于各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受阻。
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迅猛提高。
3.股票价格暴跌由于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遭到质疑,股价不断下降。
(二)对国内金融业的影响由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涉足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不多,因此受到的直接影响较小:1.我国股市在次贷危机中出现高位调整我国内地股市对外资开放程度尽管有限,但随着港股联动性的加强,香港股市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传导至内地A股市场。
2.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由于国际上商品期货价格关联度较高,美次贷危机打击了国外的商品期货市场,我国商品期货各交易品种也延续了盘跌的趋势。
3.金融机构面临一些损失比如,我国有6家大型商业银行在次级债券危机中损失近49亿元,次级债券的投资规模减少15至37.5亿元之间。
三、分业和混业经营模式以及我国经营模式的现状实际上,美国在历史上也经历了银行混业-分业监管-再混业的过程。
商业银行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商业银行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基于中、美、德商业银行体系的比较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如何把握好市场与管控的平衡,无疑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
因此,本文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中国、美国及德国商业银行,在体制、机制和管控三个层面进行全面对比研究,以期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市场化改革进程。
关键词:商业银行改革国际比较借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如何把握好市场与管控的平衡,无疑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1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
据此,本文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我国银行体系)、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商业银行(以下简称美国银行体系)、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2商业银行体系(以下简称德国银行体系)进行全面比较,以期寻找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和平衡点,为推进金融改革提供参考及借鉴。
一、中外商业银行根本金融制度的比较与西方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根本金融制度的区别在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具有明显的国有主导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信用和隐性担保,一旦银行经营中出现危机,国家1因各国划分标准不一,本文中的“商业银行”泛指具有商业银行性质或业务的金融机构。
2就“社会市场经济的范畴”而言,“市场”是指市场经济,“社会”是指社会保障,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但二者又彼此制约,其实质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宏观控制的市场经济。
通过不良资产剥离、财政注资等手段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在经历了多次危机后,依然保持健康蓬勃发展之势。
资本主义商业银行体系则实行的私有制,国家对商业银行治理大体上采取放任发展,认为金融市场同样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出现经营危机时亦不积极采取救助措施,银行机构倒闭破产现象较为普遍。
中国、德国和美国商业银行效率差异及其比较优势分析
市场势力的环境中使用 , 已有利润效率研究通常采用的是替代利润效率模型 。
国 际 金 融 研 究 2012 · 9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89
银行业研究
态 分 布 ; z 表 示 非 效 率 影 响 因 素 ( Battese & 水平之比 。 效率模型结果的统计检验方法参见
研究中通常也包含了存款成本因素 ( 迟国泰等 ,
2005; 刘玲玲和李西新 , 2006)。 但是 , 银行存
款利率水平不仅受市场竞争的影响还受中央银 行宏观调控的影响 ,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期间存 款利率受货币政策影响变动大且频繁 , 将存款 成本因素纳入成本效率模型将使得效率结果难 以反映银行对经营成本的真实控制能力 。 特别 是在跨国银行业比较研究中 , 金融体制及应对 危机的金融政策差异导致各国银行存款利率变 动方向和强弱存在较大差异 。 此外 , 目前关于中外商业银行效率的比 较 研究还比较少 。 张健华和王鹏 ( 2011) 对中 国 和 25 个国家的银行利润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 , 认为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绝大多数国家利润效 率呈下降趋势 , 而中国商业银行利润效率则呈 上升趋势 。 刘玲玲和李西新 ( 2006) 对中国 和 德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 , 认 为德国商业银行成本效率高 , 中国商业银行改 进速度快 , 所有银行趋同 。 这些研究虽然对各 国银行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 , 但都没有基于银 行数据本身深入挖掘各国银行效率形成 、 发展 和变化的本质特征 。 而通过财务数据分析各国
是否应该废除私人银行制度?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私人银行制度?辩论辩题正方,应该废除私人银行制度。
首先,私人银行制度存在着诸多弊端。
首先,私人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忽视社会责任,导致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发生。
2008年的次贷危机就是私人银行制度导致的金融危机的典型案例。
其次,私人银行制度使得金融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金融资源无法公平合理地分配。
再者,私人银行制度存在道德风险,银行家可能会滥用职权,进行内幕交易和欺诈行为,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其次,废除私人银行制度有利于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金融体系。
如果银行不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就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减少贫富差距,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金融市场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把资金转移到最有利于社会的地方。
”废除私人银行制度将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
最后,废除私人银行制度有利于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私人银行往往会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如果国家掌握了金融主导权,就能更好地调控金融市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正如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金融机构的管理权应该属于政府,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
反方,不应该废除私人银行制度。
首先,私人银行制度的存在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竞争和创新。
私人银行之间的竞争能够促使它们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
如果废除私人银行制度,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垄断,降低金融市场的效率和创新力。
正如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所说,“市场竞争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自由的最有效手段。
”。
其次,私人银行制度的存在有利于吸引和保护投资。
私人银行能够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
如果废除私人银行制度,就会降低金融市场的活跃度和吸引力,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正如投资大亨沃伦·巴菲特所说,“私人银行是经济的重要支柱,对吸引和保护投资至关重要。
次贷危机对国际银行的影响及其警示
! 入银行资产负债表— ——债务由 OBSE 承担,银行借此 回避资本—储备义务。如果 OBSE 只是与专业市场参 与者而不同一般公众进行交易,银行也不负责其财务 状况。因此,这种表外安排,可以释放部分银行资本 转作其他用途。银行作为 OBSE 发起人和主办方还可 收取设立费和管理费用。
一般地,OBSE 以低利率在货币市场融资,包括 发行商业票据,借入短期资金,再投资于收益率较高 的抵押贷款证券及其它资产担保证券,以获取利差收 益赚取利润,并偿付 OBSE 债券持有人。为增加所发 行 债 券— ——ABCP (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资产担保商业票据)和资本债券 (capital note)— —— 对投资者的吸引力,OBSE 一般采用信用增级方法来 吸收损失,提升债信。信用增级的形式包括超额抵 押、第三方信用担保和信用保险。为保证票据的到期 偿付,银行也提供流动性支持。银行主办的 SIV 结构 通常包含一个 364 天期限的流动性便利,大多 ABCP 项目均有银行 100%的流动性便利承诺。
传统上,OBSE 资产包括贷款和信用卡应收款, 而最近两年越来越集中于缺乏流动性的产品,包括抵 押贷款产品和 CDO (担保债务证券)。而其负债则主 要为短期票据,大多数期限在 35 天左右。截至 2007 年 3 月末,各类管道公司估计 ABCP 市场债务总额 1.4 万亿美元。由于信用紧缩,市场对商业票据等短 期资产的投资需求干涸,OBSE 资产价格陡降。2007 年美国 ABCP 价格暴跌如图 2 所示。
【
《金融发展研究》第 9 期 【1 3
理论研究
图 5:美国最大型银行资本资产比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Globle Insight。
最终确定前很难准确估计。问题是现在还看不到信贷 紧缩走出低谷的迹象。银行仍可以感觉信贷紧缩的影 响,除巨大的预期抵押贷款损失外,消费贷款业务可 能还有更多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的不确定损失和清理 问题的负担和费用,还将付出更多的代价。到目前为 止,银行已报告约 2300 亿美元的损失和资产减计。 因此,银行需重建资产负债表,集资或削减资产,以 应付危机压力。
两家银行对比分析
• 无独有偶,摩根也是过度信任其CIO及其主 要交易员 。媒体关于“伦敦鲸”铺天盖地 的报道,让摩根大通感到了压力,但并未 引起足够重视。摩根大通CEO戴蒙认为, 该公司执行此类对冲交易已有多年,技术 驾轻就熟,并轻描淡写地用“茶杯里的风 暴”回应媒体的质疑,并且对CIO的交易策 略不加干涉。
二.自营交易
• • •
六.市场预测失误 巴林银行预测日本经济复苏,而期间却发 生日本地震,打断了经济复苏进程; 摩根大通预测美国经济复苏,所以采取做 空策略,买入短期CDS,卖出长期CDS,但 是随着欧债危机的加剧和美国经济复苏的 放缓,CDS价格不断上升,由此造成投资 失误。
• 下图是IG9的10年期合约息差(上半部分)与其 变动率(下半部分),从图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数 天波动超过3sigma。 • 伦敦鲸的巨量敞口在这种市场波动中遭受大量 损失。 • 来自高收益级企业债券CDS市场的表现显示 出伦敦鲸开始使用这些新券(on-the-run)指数来 对冲此前的风险敞口。因为HY18系列指数的偏斜 度大幅增加,但未结清合约净名义金额仅仅小幅 下降。
•
• •
•
•
四.内部操作方面原因 摩根大通倒闭的操作原因:利用CIO加大风险投资; VaR估值模型运用错误,在旧模型下,原先披露的CIO 的VaR从每天平均6700万美元大幅上升至1.29亿美元, 而在季度末更是升至1.86亿美元;而且过度依赖估值模 型;和对冲基金进行对赌,对赌失败。 在以成本控制著称的杰米戴蒙眼里,CIO的人员以及融 资的低成本优势非常明显,因此戴蒙将越来越多的交易 业务放到CIO进行。事实上,随着时间推移,除了对冲 风险的本职工作,CIO已经变成了利润中心。 巴林银行倒闭的操作原因:88888账户客观上为里森的 错误提供了解决措施,和巴林银行的倒闭密切相关。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的警示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的警示中国银行业在次贷危机中没有造成伤筋动骨之害,与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审慎持续的有效监管是分不开的。
但对于日益走向国际化的中国银行业而言,深刻的思考与灵活的策略应对至关重要。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警示首先,虚拟经济的增长要与实体经济的增长相一致。
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一个经济体的实际增长率如果等于其潜在增长率,则为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
前者低于后者,是发展不足;高于后者,则是发展过度。
近年来,以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呈现出几何状增长,据国际清算银行(BIS)今年3月公布的调查结果,全球金融衍生品总值从2002年的100万亿美元已暴增到2007年末的516万亿美元,为同期全球GDP总额48万亿美元的10多倍,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CDO,在2000年的时候市场发行量非常小,到2006年,其规模就已经接近2万亿美元。
可以说,依靠高杠杆率的过度融资发展起来的,复杂繁多且信息披露不足的金融产品,就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只要海浪大一点,就必然坍塌。
我认为,就金融创新而言,其基本初衷应该在于提高经济效率,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而不应是通过复杂模型和假设计算的过度投机,甚至是赌博。
其次,借款人未来现金流仍然是评价还款能力的最重要标准。
近年来,银行贷款出现了“重抵押、轻偿付”的倾向,更加注重贷款抵押物的价格,而对于借款人的现金流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很多经营次级房贷的公司,在明知借款人无力还款的前提下,仍然敢于放款,其风险管理的逻辑就在于即使借款人不能还款,依然可以将房屋出售偿还贷款,不会形成损失。
但他们的逻辑起点是建立在房价一定会永远上升的基础之上的。
从2000年到2006年,美国房价大约上升了一倍,而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同期美国工人平均工资仅上涨了23.7%,显然,这样的房价上涨是不可持续的。
当房价下跌趋势开始,没有稳定还款来源的次级贷款就必然出现问题。
中德金融监管体系比较
中德金融监管体系比较[摘要]文章通过比较中国和德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后的监管模式、监管目标、监管方式和手段等方面,思考如何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才更适应中国金融业发展,试图从中得到启发和获得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中国;德国;金融监管体系;比较在战后欧洲的金融发展中,德国堪称稳健发展的典范,而德国的金融监管更是独领风骚。
2002年5月1日,德国把德意志联邦银行和保险监管、证券监管机构合并,成立统一监管组织———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
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成立,标志着德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变化。
而在我国,随着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沿用了近50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和银行监管“大一统”的管理模式正式结束,我国金融业分业监管的体系已基本确立。
因此,研究中德两国同在21世纪初的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正确认识和比较两国金融监管体系,将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一、中德金融监管体系比较1. 金融监管模式不同。
世界范围内金融监管机构设立的类型主要是分立与整合两种类型,中国的“一行三会”监管体系即中国人民银行(PBC)、中国银监会(CBRC)、中国证监会(CSRC)、中国保监会(CIRC),体现了严格分立的监管模式。
我国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是伴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逐步完善,最先人民银行从经营与监管合一转变到放弃经营功能,成为一个超脱的金融监管主体;而后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
人民银行管理体制多次进行了重大改革,终于形成目前的人民银行承担货币政策制定工作,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各类银行、信用社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这些机构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709家城市信用社、近3 4万家农村信用社、200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以及153家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负责证券业、保险业监管的分业监管格局。
中国银行业与西方银行业(特别是美国银行)的差异综述
只要求企业定期 向银行递交财务报表,对企
业其他方面的情况则基本不管。
可以立即中止借款协议。
10
在银行业务方面的差异: 在个人金融服务方面
西方银行已经普遍进入了个性化服务的 新境界。客户进人银行就像进人超级市场那
在我国 ,一时还难以做到这一点。客户 进人银行,在很大意义上说是来“接受”什
我国多数银行提出了“存款立行”的
指导思想,只要能够拉到存款,什么手段都 可以用。
的临时需要以及个人消费信贷。美国银行
业还有一种做法,就是让信贷人员拥有银行 的股份,对他们的奖励和晋升与其管理的资
产挂钩。
8
在银行业务方面的差异: 提取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 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坏帐,需要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贷款、不同 资信级别的客户、不同的抵押比例,分别提取。
题,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 我们就一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银行业提取标准是3%
我国企业的信用状况明显不如发达国家 我国银行业的提取标准仅为1%,明显偏少
9
在银行业务方面的差异: 依法订立严格的借款契约
西方的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一 般都要有律师的参与。合同中对借款人的
在我国,根本没有如此详细的合约保证。 信贷人员对企业的考察也以财务报表为准,
约束条款也相当多,不仅仅涉及到财务管理、
所致。掩盖在这资产后面的 , 是让人触目惊心的现象 : 数量惊人的坏帐损失 , 微薄的利润 , 冗杂的员工队伍。
3 冗杂的员工队伍
2
单就盈利能力这一项而言 ,我国银行业与国外银 行就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资本回报率平均为1%,而世界前20家银行的平均资 本收益率达 20% 。正是这种差距 , 导致了我国银行 业在国外同行竞争时 , 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 我国 资本回报率 世界
德国监事会与美国独立董事制度比较分析
美国独立董事制度与德国监事会制度之比较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与德国的监事会制度是公司内部监督的两种模式。
独立董事的监督是董事会内部的监督,监事会的监督是董事会外部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
两种模式的目的均在于降低公司治理成本,解决公司治理问题,以保证投资人和公司的利益。
为实现这一目标,两大制度的作法均强调分权与制衡。
在基本职能与作用方面,两大制度事实上是具有同质性。
但从具体制度的设计构架上,两大制度存在差异。
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选任、解聘经营者,为实现对经理层的监督制约,其措施是确保董事特别是独立董事的外部性和独立身份,以构筑一个超越经理之上的战略机构,并在该机构中通过具体分工,选之以贤、诱之以利、戒之以责,对经理进行事前(提名机制)、事中(薪酬机制)及事后(审计机制)的监督。
德国公司治理的特点是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监事会选任董事。
监事会与董事会并立,两乾之间实现业务监督和业务执行的分离。
监事会与董事会成员不得交叉,监事会的地位处于董事会之上,以确保其不受董事会和经理层牵制地履行业务及财务的监督职能英美模式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外部监督为主的模式.英美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权较为分散,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对管理层实施控制.在这一模式下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用权分散的股东不能有效地监控管理层的行为,即所谓的"弱股东,强管理层"现象,由此产生代理问题, 从而导致内部人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主要是靠外部的监督机制.首先, 是建立一个由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为主的董事会来代表股东监督经理层, 在董事会下设以独立董事为多数并领导的审计,薪酬和提名委员会; 其次, 是发展机构投资者, 使分散的股权通过机构投资者得以相对集中; 第三, 是依靠中介机构的约束, 包括外部审计机构,投资银行等; 第四, 是依靠强有力的事后监管和严厉处罚, 以提高违规成本; 第五, 是依靠健全的法律制度, 特别是股东诉讼制度, 如集团诉讼和衍生诉讼制度, 使股东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得到补偿; 第六,是对管理层实行期股期权, 使经理层的利益和公司长远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达到降低委托--代理的成本的目的.德国模式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两会制",即监事会和董事会.德国模式是"内部控制"型模式.两会中包括股东,银行及员工的代表,对管理层实行监控.其中,职工代表在两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德国,最多的股东是公司,创业家族,银行等,所有权集中程度比较高.德国的银行是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可以持有工商企业的股票,另外,公司相互持股比较普遍.银行对公司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股票投票权和向董事会派驻代表,有些还是监事会主席,银行代表就占股东代表的22.5%.德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另一特色就是强调职工参与,在监事会中,根据企业规模和职工人数的多少,职工代表可以占到1/3到1/2的职位.1.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英美公司法上“一元化”治理结构的产物,作为上市公司董事会体制改革、强化监督功能、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标志,它于90年代以来在市场高度自由化、法治化的英美发达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及其启示(doc 16页)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及其启示(doc 16页)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来筛选客户如某外资银行每年会根据信贷政策委员会确定的地区最高额度指标确立市场目标及风险接受标准只有符合目标市场条件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业务管理部门通过行业研究列出可接纳客户的条件及细节包括对公司规模、管理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限制信贷人员以此为依据寻找符合条件的客户进入贷款程序2、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专用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并将评级结果广泛运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动特征(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来筛选客户如某外资银行每年会根据信贷政策委员会确定的地区最高额度指标确立市场目标及风险接受标准只有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4、通过动态评占资产组合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彼此互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某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风险测试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一些敏感性贷款在五级分类中将被归为“可疑”类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下调6、设立独立机构评估风险与绩效如某外资银行总部有独立的风险审核小组对各分行信贷组合和信贷管理程序进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审核审核小组通过计算信贷组合的加权平均损失概率确定信贷组合的风险级数5级以上为合格如果不合格审核部门将及时给予改善建议要求业务管理部门改进并在6个月后复查12—18个月后再次复查直到确保风险隐患消除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这造成了近几年商业银行无论国有民营、无论规模大小盲目“抢大户”的情况新增贷款大量涌入交通、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和上市公司集中于少数贷款大户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短期看虽然能增加银行盈利降低不良贷款但从长远看贷款大户的系统性、行业性、政策性风险大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对放贷行甚格审核部门将及时给予改善建议要求业务管理部门改进并在6个月后复查12—18个月后再次复查直到确保风险隐患消除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至整个银行业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国内银行虽然借鉴外资银行做法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一般只能在新客户申请贷款时和每年年初进行不能即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评级结果的普遍运用也与外资银行有一定差距(三)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主权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外资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独立考核部门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上级信贷主管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审批权限的动态调整一方面给信贷管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督促其自觉控制资产质量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层在短期内能够查明风险、采取对策二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采用财务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殖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现象三是通过设计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实现人员间的时时制约和事先制约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行为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一些要求和规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银行规定新增贷款要实现“零不良”;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单调基本还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老一套主要的财务激励措施——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了固定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四)财务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备的自主性对贷款的会计处理和计提呆帐准备金的实践是银行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基本要素外资银行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保持信贷资产账面数字不变时在资产方设立对冲项目——呆账准备金用于备抵贷款资产项目的损失使其按照实际价值得到反映在负债方相应核减资本金外资银行对呆账准备金什么时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受财务、税收部门限制常常会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自担风险如某外资银行除计提1%一般准备外贷款降为不良后会根据贷款项目预期损失程度计提相应的专项坏账准备金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已设立了呆账准备金科目用于抵减资产价值但呆账准备严格按照财政部确定的计提标准——年末贷款余额的1%提取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存在呆账准备提取水平过低、提取方式单一、提取范围过窄和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的问题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的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既不利于及时揭示银行贷款风险也不利于促进管理人员自觉控制风险首先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个时刻的资产存量是按历史成本计算原则而制定的不能及时根据贷款的实际形态作出调整这就意味着银行资产没有按其实有价值进行核算和反映存在相应数量的账面“虚拟资产”贷款风险不能及时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其次贷款损失与经营利润不挂钩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才予确认甚至由于财政部门出于税收考虑损失发生后仍不能或不予确认其结果必然是高估利润在客观上会造成基层经营单位的贷款扩张冲动和管理人员“重贷轻查”的倾向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贷款发生损失很难追究到个人责任但湾收贷款时若熊收回贷款反而?艿玫浇崩庖苍谝欢ǔ潭壬献萑萘瞬涣即畹牟?/P(五)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如在某外资银行贷款发放后基于同客户建立长期信贷合作关系的理念客户经理往往渗透到客户整个经营过程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如果客户出现还款困难也会尽量帮助其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出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置于死地二、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对我们的启示综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一)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遵循信贷组织机构设置的三大原则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遵循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动作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即规模较大的分行可在现有审贷部门、风险审查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资产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潜在集中风险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行监管机构、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还可设置信贷政策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制订地区性信贷政策、草拟信贷文件与信贷监管机构进行沟通等同时应将风险审查部门与信贷业务部门在行政上的管理主线区别开来以改变当前由于偏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控制部门意见导致风险审查部门事实上无法从组织上来制衡业务部门的弊端(二)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从人与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双重闸门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份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降低了工作效率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陆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三)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我国银行业在信贷管理中往往陷入两个极端一是灵活性过强对上市公司、垄断性企业等客户群体在信贷管理中放松条件不顾企业负债总规模和偿债能力为企业多头开户、盲目授信甚至于违反国家账户管理、现金管理等有关制度依赖垒大户带来的短期效益二是过于教条在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仍然绝对主体但在信贷管理中过份强调形式上的风险防范一味要求提供抵押担保手续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品种消极逃避承担适当信贷风险的责任灵活性过强实际上是没有原则性过于教条则制约正常发展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可能消除信贷和冲销制度近年来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严重滞后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才予确认甚至仍不能确认其结果必然是高估利润累积风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四)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符合谨慎经营和审慎会计原则的呆账准备金的计提和冲销制度近年来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严重滞后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才予确认甚至仍不能险因此尽快改革我国银行业呆账准备金制度已刻不容缓首先可适当提高普通呆账准备金水平可以规定按银行年末贷款总余额1%—3%的范围实行差额提取在浮动范围内由各银行根据经济发展、贷款总量、构成、构成以及预计损失情况等自主决定提多提少其次在提取普通准备金的基础上分类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人民银行应要求各银行在统一的分类指导原则下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对各类不良贷款提取适度水平的专项呆账准备金在尚未获取经验数据的初期可参照国际标准对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分别计提25%、50%和100%的呆账准备第三放宽呆账核销条件简化呆账核销程序逐步建立呆账准备自主使用机制建议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协商制定“银行业贷款呆账核销办法”将呆账认定核销权力还给银行同时对已核销呆账的管理作出严格规定对股份制银行贷款核销则可由其信贷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提出内审部门审核认定董事会批准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原文发表于 Economic Policy,2009 年第 24 卷 60 期(volume 24, issue 60) 。本中译稿经哈罗德
次贷危机与监事会能力: 德国私有银行与国有银 行比较1
哈罗德·豪 日内瓦大学,瑞士金融研究院 马赛尔·图姆 德雷斯顿工业大学,德雷斯顿 ifo,CESifo
1. 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对德国国有银行的清偿能力产生了巨大冲击。 德国政府不得不动用纳 税人的钱对西德意志银行(WestLB ) ,德国工业银行(IKB Deutsche Industriebank) ,萨克 森州立银行( Sachsen LB ) ,巴伐利亚州立银行(Bayern LB )等四家完全国有或部分国有 的商业银行提供紧急纾困。知名商业财经记者沃夫冈 · 明肖(Wolfgang Münchau)就此评 论道:
“更为有趣地是,不知是否事出偶然,德国陷入困境的银行几乎都为国有银行。[…] 这次危机再次提醒我们,德国经济中充斥着过量的银行以及银行家。服务于这些商业银 行的监事会成员大多数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识,他们对如何投资担保债务凭证(CDOs)和 信用违约掉期 ( CDs) 等新式金融工具几乎一无所知。 他们疏于构建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
•豪教授和马赛尔•图姆授权。
异? 探索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意义并不仅限于德国银行业。因为在世界范围内,有相当大 比重的银行资产被政府持有。La Porta, Lopez-de-Silanes 和 Shleifer (2002)的研究表明,平 均而言,在 1995 年每个国家前十大银行 42%的股权被政府持有。某种程度上而言,国 有银行占较大比重的德国银行业正是全球银行股权分配的典型代表。国家所有权往往伴 随着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此结构下,高级公务员或政治家行使本应由私人股东或其 代理人行使的监督职能。与此同时,这种结构也引发了如下重要问题:这种银行监管模 式的监管质量如何?银行的国家所有权是否是以牺牲银行管理效率为代价?这些问题 的经济意义远远超出了对德国银行业本身。 在近期政府发起银行资本重组计划的背景下,国有银行的比重很可能会剧增。甚至 在美国和英国等国有银行所占比重微不足道的国家, 银行业也呈现出了部分国有化的态 势。政府是否会寻求与其持股比重相当的代表权,并委派财务代表和政治家就任相应银 行的监事会成员?探索政府委派对监督有效性影响的必要性再次彰显。在此,德国经验 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研究案例。 银行危机无疑也会导致私营银行陷入财务困境。首先,我们并不认为私有制是银行 危机应变能力的充分条件。 事实上, 私有银行同样也会面临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 然而, 私有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的不足并不能否定银行监管的重要性。其次,在面对风险选择 时,股权所有者通常不具有最优的动机。公司金融理论强调私有股权的期权特征会鼓励 股东过度承担风险。具体而言,由于有限责任,股东能够在收益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提高 自己的平均收益。但是,由于缺少破产机制,股东的长期收益必然会不断下降。因此, 相对于公司治理问题,如薪酬机制设计不当,管理者监管不力等,任何社会目标和股东 目标的冲突可能都是次要问题。 本次金融危机再次激起了人们对银行业稳定性的兴趣。人们——甚至包括监管者和 标准制定者——普遍意识到银行监管在过去过于宽松和无效。 然而, 同样值得注意地是, 这种宽松可能正是金融业开展政治游说的结果。最后,信贷的普遍扩张与金融杠杆化过
对德国银行体系的全面考察可见 Brunner 等(2004) ,Krahnen 和 Schmidt(2004) 。 Vins(2008)分析了德国国有储蓄银行的政治影响。 6 根据相关法律,“区域性原则”将储蓄银行的业务范围限制在其所在的区域。因此,监管而不是银行管理决策部分 决定了金融资源的分配。
这种情况下,最广泛认可的政策措施是将银行同业交易从场外市场转移到有保障的、进行集中清算的交易所。而 这种高度敏感的措施并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3
2. 德国银行体系及其在次贷危机中的表现 我们将在本节简要介绍德国银行体系的基本特征, 并讨论其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 我们认为,由于私有银行与国有银行并存,德国银行体系成为研究不同治理结构与银行 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之间关系的理想样本。 2.1 德国银行业概览 德国银行业的特点之一是商业银行,合作银行以及公共部门银行三者并存。 4 第一,商业银行是属于公司性质的综合银行。就总资产而言,德国本国商业银行在 银行部门中的占比为 28.6%(见图 1 ) 。商业银行归私人所有,监事会由私人股东代表组 成。德国银行统计数据将同样属于私有银行(除少数例外)的住房抵押贷款银行(real estate banks)单独列出,这类银行的总资产在银行部门的占比为 11.1%。 第二,合作银行具有独特的治理结构。股东(通常是合作银行的客户)拥有独立于 其股份的平等投票权。一般而言,德国的 1200 余家合作银行均有明确的区域性。为克 服结构分散的不足,德国成立了两家中央合作银行( DZ 银行和 WGZ 银行) 。除了其他银 行业务外,这两家银行通常还为小型合作银行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总体来看,合作银行 的总资产占比为 12%。 第三, 德国银行体系还包含一个较大的国有/ 公有银行部门。 根据国有银行的地域范 围,它还能进一步分为两类。储蓄银行主要开展本地或地区业务,通常所有权归所在的 市或县。 5储蓄银行的总资产所占的比重为 13.8%,这些银行通常不开展国际银行业务。
2
他的政策措施,在银行监管不健全的背景下提高其稳定性。 3 我们将在本文检验银行治理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从形式上来看,德国国有银行和 私有银行的治理框架受制于同样的法律条款, 相关条款规定了管理委员会与监事会分离 的双重董事结构。此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私有银行都追求利润 最大化的经营模式。然而,进一步观察数据表明,不同性质的银行在危机期间的表现差 异较大。 我们能从这些业绩差异中学到什么?是否可以用银行治理的质量来解释业绩差 异?本文通过实证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主要有以下五大发现: 1. 本文研究了规模最大的 29 家德国银行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其中国有银行 整体表现不佳。在调整银行规模后,从 2007 年第一季度到 2008 年第三季度,国有银行 的资产减记与损失平均是私有银行的三倍。 2. 对德国规模最大 29 家银行的 592 位监事会成员的履历进行仔细研究后发现,私 有银行监事会成员的管理和财务经验整体高于国有银行。监事会能力的实际差异较大, 并且在统计上高度显著。 3. 金融危机期间,银行损失规模与监事会成员的财务能力不足高度相关。因此,监 事会成员监督能力不足是国有银行在危机中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 通过使用政府委派的 监事会成员数量作为外生工具变量, 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监事会能力与银行表现之间的 因果关系。 4. 我们的研究表明, 没有证据显示与国家所有权相关的其他管理约束可以解释国有 银行的运营状况。例如,国有银行高管的薪酬略低于私有银行(约 9.5%) 。 5. 研究表明, 薪酬水平与银行损失正相关, 而这与有效市场理论所支持的薪酬特征 相反。此外,相对与提高高管薪酬,投资于管理层监督和聘用所得的回报更高。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德国的银行体系,回顾国有银行的历史表 现,并对比国有银行与私有银行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业绩。第三部分就银行治理与危机 中的业绩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同的假设。 第四部分详细考察国有银行与私有银行的公司治 理质量。我们使用了 593 名监事会成员的履历数据来评估监事会能力与监管水平。第五 部分研究监事会能力与银行危机中的表现之间的关系。第六部分探讨国有银行与私有银 行业绩差异的可能解释,诸如国有银行的管理约束,以及高管薪酬等。第七部分总结, 并提出政策建议。
2.2 国有银行在本次银行危机前的表现 德国国有银行是否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前已经表现出财务状况恶化的迹象?围绕着 这些银行的金融动荡显示出确实如此。IMF(2006)计算出,1991 年至 2005 年,德国州 立银行从其公共所有者收到了 90 亿欧元的注资(见表 1 ) 。多数情况下,公共部门注资 是为了补充州立银行大面积亏损后的资本金。 8 由国家,市政府以及北莱茵-威斯特法伦( North Rhine-Westphalia)储蓄银行共同所
6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将在分析研究中忽略储蓄银行。我们的研究重点是
11 家主要的国
有银行。这些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并参与国际业务的经营。这些银行大多数都 属于所谓的州立银行(Landesbanken) ,其最初成立的宗旨是提供区域发展融资,并对本 地储蓄银行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然而在事实上,支持区域发展并不是这些银行的经营 重点,尽管它还不时出现在州立银行的运营报告中。Sinn(1999,56 )如此评价德国国 有银行的作用: “ 诚然,州立银行也发挥清算银行的作用, 并且是政府机构的有机组成部 分,然而它们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毫无二致,开展相似的业务。如果非要说出州立银行 的特色的话,那就是它们高度的国际化水平(… )”IMF(2006,77 )持相同的看法:“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州立银行已越来越多地开展大规模的商业贷款和海外业务,获取 经营收益已成为其资金的主要来源。尽管意味着面对大量的新风险,并远远超出促进地
4 5
区发展的宗旨,然而对某些州立银行而言,海外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其业务的重要组成 部分。 ”因此,州立银行已经发展成为以获取利润为导向的综合性银行, 在市场上与私有 银行展开直接的竞争。这些银行的资产规模在银行部门中的占比为 21%。除了州立银行 之外,德国银行体系还存在几家特殊目的的银行(如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和德国 IKB 工业 银行 7等) 。它们为联邦政府或州政府直接或间接拥有(有少数例外) 。总体而言,公有银 行的资产规模在德国银行部门中的比重为 46%。 外资银行在德国发挥的作用较小。 如图 1 所示, 外资银行资产所占的比重仅为 2.1%。 这里的外资银行是指外国银行在德国设立的非自治分支机构。根据德国有关法律,外国 银行在德国设立的自治分支机构被划归为本国银行。然而,即使将自治分支机构算作外 资银行,德国也是欧洲国家中外资银行比重最低的国家之一。外资银行资产比重(即外 资银行总资产与全部银行资产的比率)仅略高于 10%。在欧盟国家中,只有瑞典一个国 家低于该水平(见 ECB(2008)表 2,表 11 及表 13 ) 。因此,在我们研究德国不同治理 框架下银行业绩时,外资银行所产生的混合效应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除了外资银行渗透率低外,德国银行业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国有银行占有较大的市场 份额。该特征为我们进行银行业绩研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公共部门银行样本。几年来, 奥地利,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显著减少了公有银行在其银行系统中的比重。欧洲部分国家 公有银行的市场份额信息可见图 2 。图 2 显示了相关国家前十大国有银行所占的市场份 额。其中,La Porta,Lopez-de-Silanes 和 Shleifer(2002)为 1995 年的数据。世界银行采 用了不同的分类标准, 将市场份额粗略地定义为公有银行资产占银行部门总资产的比重。 其数据来源是 1999 年和 2005 年。与其他高度工业化的经济体相比,公有部门积极参与 德国银行业的趋势在最近几年极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