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诉人情-谈新课标指导下的古诗教学
一粒沙粒看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分析
一粒沙粒看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分析《一粒沙粒看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从古至今,沙子以它特有的细小精致而受到世人的喜爱,更有谚语“一粒沙知天下事”,表达出沙子拥有强烈的诠释力。
上沙子那纯洁无暇的外表,即使只有一颗,也能够反映出桃李满天下。
在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更有意境的花瓣,它以淡雅的色彩,温柔恬静的姿态,承载着洋洋洒洒的文采,暗合着美好的梦想。
瓣是一种轻柔的象征,它以半瓣的模样,藏匿着古老的人情。
一粒沙子一半花瓣,小小的两样东西,乍看之下似乎微不足道,然而,它们却能很好地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特点,以及其中的纷扰模样。
一粒沙子看世界,每一颗沙子都拥有不同的集体精神和个体追求,正如中国古诗谚语所说:“一粒沙知天下事”。
们彼此间可以互相感应,隐藏着内在的创造力,即使面对无边的大海,它们依然能够努力追求自我的价值,实现自我的梦想。
此外,每一颗沙子都能进行漫长的探索,以及发现未知的世界,比如沙滩里的珍珠、沙洲上的海底宝藏,每一滴涓涓小流,都能勾勒出独特而令人惊叹的景象。
半瓣花里说人情,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花瓣又有着不同的意义,而最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千古美好的象征以及不朽的价值观。
人们用花瓣装饰婚礼,用花瓣包裹爱意,用花瓣祭奠死者,花瓣向往着永恒,儒雅而清新。
瓣的花瓣,蕴含着古老的文化精髓,它们深入地探索着人类的起源,更是一种自然的象征,传递着每个人都理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孝德、仁爱、友善。
一粒沙子一半花瓣,让我们以此为参照,仔细思考和观察自我、他人以及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本质,珍惜彼此作为人类的共同拥有,用真诚去服侍这个令人惊叹的宇宙。
无论沙子还是花瓣,它们缩小了距离,朗读出生活中的美丽和复杂。
们有着格外鬼斧神工的艺术力量,启发着我们的思考,怂恿着我们对于未知的探索,给我们勇气,让我们在拥有一份远大的梦想的同时,不断加强自我的完善,追求自我价值。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记叙中巧插抒情议论例说
一
粒 沙 里 见 世 界 半 瓣 花 上 说 人 情
— —
记叙 中巧 插 抒 情 议 论 例 说
湖北省 潜江市江汉油 田教育集团东 方红学校 谢 晓芳
初 中生 的 生活 经 历 不 丰 富 ,社 会 体 验 更 是 有 限 ,接 触 到 的 多是 凡 人 琐 事 。而 多数 学生 的 习作往 往 又只 是一 味 记叙 ,文章 难免 肤 浅单 薄 ,读来 味 同嚼 蜡。 《 新课 标 》明 确指 出 : “ 写 作 要有 真 情 实感 ,力 求 表 达 自己对 自然 、社 会 、人 生的 感受 、体验 和思考 。”那 么 怎样 让 学生 把这 些 凡人 琐事 写 出真情 实 感 ,写 出 自己的 思考 呢 ? 笔 者 认 为 ,可 以 尝 试 引导 学 生 在 凡 人 琐事 、小 景 小 物 上 感 悟 到 一 点 人 类 社会 、 自然历 史 、生 命成 长等 方 面具 有 普遍 意 义 的 思 想 、道 德 、情 感 、规 律 … …即 “ 一粒 沙 里 见世 界 ,半瓣 花上 说 人情 ” 的观 察 思辨能 力。把 思辨 的 结 果 用 简 明 扼 要 的抒 情 议 论 穿 插 在 记 叙 中 ,可 以一语 破 的 ,揭示 主 旨 ,提 升 文 字 的重 量 ,增 强文 章的 表现 力 ! 笔 者 分 三 个 阶 段 做 了有 效 尝 试 , 现 举例 说 明 : 第一 阶段 :学 习课 文 。丰盈 情 思 “ 语 文 教 材 无 非 是 例 子 ” ,可一 线 语 文 教 师 常 常 把 课 文 视 作 阅读 的例 子 ,而忽 视 它在 习作 中 的范例 地 位 。其 实 ,只要 多一 点 思考 ,也可 以把教 材 作 为 习作范 例用 好 。
文 末点 睛 材 料一 : 我 曾屡 次 发现 ,每 当我 感 到 前 途 茫 茫而 灰心 丧 气 时, 只要记 起很 久 以前 我在 那 座 小悬崖 上 所 学到 的经验 ,我 便 能应 付 一切 。我 提 醒 自己,不要 想 着远 在 下 面的岩 石 ,而要 着眼 于那 最初 的一 小步 ,走 了这一 步再 走 下一 步 ,直到 抵 达我 所 要到 的地 方 。这 时 ,我便 可 以惊
一粒沙里见世界(教学设计)60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现代散文的“小”与“大”主题鉴赏陆玲教学目标一、理解现代散文中“小”与“大”的关系。
二、理解想象、象征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单元说明本单元的三篇文章虽然艺术风格和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色:“一粒沙里见世界”。
即通过“小”事物展示“大”境界,或通过都江堰表现作者对社会文化的独特思考,或通过“灰色”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表现徐志摩的个性风采,或通过合欢树来表现深厚的母爱。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并进一步了解现代散文创作中想象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一、理解散文中想象的作用想象在散文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想象创造的艺术之“虚”,可以为生活之“实”插上翅膀,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本单元的三篇散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内容。
不过,三篇文章的想象方式各不相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仔细辨析。
《都江堰》中的想象更多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想象性还原,如“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这些都是作者站在历史角度所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艺术演绎。
《吻火》中的想象以出人意料取胜,作者不仅由“吻火”的细微动作联想到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而且把诗人因飞机失事而意外丧生的悲剧事件想象成“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的诗性意境,这些想象奇特、大胆而又令人赞叹。
《合欢树》中的想象则充满抒情意味,如“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这些想象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无比怀念和对母亲的深深理解,包含着浓浓的爱意。
二、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是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法,它通过选择合适而恰当的参照物,将“本体”和“比体”进行对照,从而收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事理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成功地使用了对比手法。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巧抓意象解诗歌
关键 词 : 意 象 意境 审 美情趣
行舟里面的孤子行人 , 以及行人无比寂寥怅惘的内心。 这使得广 阔辽远 的空间都充满 了浓密深沉 的烟霭 , 也
充满 了浓 密深沉 的离愁别绪 。这 番凄美 的意象构筑 了 凄美的意境 , 着实让人感动 , 涕泪涟涟。一句“ 多情 自古
伤离离情甚于常时 ; 一句“ 今宵酒 醒何处” ,问出了千百年来多少人的无奈与凄楚之情 !
诗人笔下多姿多彩, 灵动飞扬。 诗人在描摹比兴, 寄情寓 意中, 无不显示 了他们的不同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这 些多彩的意象给我们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 我们从 中分 明感受到古人的情感脉动, 思想 的锋芒 , 让我们得到美 的享受 , 的熏陶。引导学生鉴赏诗歌 , 美 就要掀开诗歌 灵动含蓄的面纱 , 透过意象感受意境 , 去体味在朦胧 的 意象背后的真挚的情感 ,体会它给我们 留下的无穷 的 韵味 , 真正达到鉴赏的 目的。 一、 借助意象特征 , 烘托诗人内心情感 一首柳永《 雨霖铃》不只唱出柳永心 中的忧伤与 , 愁苦, 更唱出了千千万万多情人的凄切与悲痛。其精妙 之处就在于选取恰 当意象 , 渲染氛围, 烘托词人心情。 柳永 可谓调情能手 , 诗歌开始就用 “ 寒蝉 ” “ 、骤雨 ”送 、 别的 “ 长亭”等意象来渲染 了一个清冷萧瑟的送别之 秋。把那“ 说成是“ 的, 蝉” 寒” 更加之以“ 凄切” 二字 , 又 用“ 、骤 雨初歇”“ 晚”“ 、无绪” 等词句渲染 , 悲苦凄凉的 氛 围瞬间笼 罩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田。那种将别未别 的 痛苦心情 , 唤起了不忍离别的“ 留恋处” 留什么呢? 留 ,
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以小见大写作手法 教案
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写作手法教案教学目标: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并体会其作用教学难点:在习作中尝试使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引趣法,回忆法,启发式双边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导入:有位名人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一个眼神里有思念的影子;一块岩石里有群山的影子,一声细语里有关爱的影子。
的确,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
细心观察生活的微小,往往能悟出大道理。
现在我们就来回忆一下我们是否学过从一件小事悟出大道理或表现大主题的课文。
(回忆莫怀戚先生的《散步》。
)一、回忆(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散步》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什么主题?(通过一家三代人散步这件生活小事,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表现了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大与小的关系:小: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相似性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教学研讨归纳:“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阐释(1)“以小见大”释义: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2)口述:“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散文中。
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
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
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
二、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
师生交流:大家想想,文章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归纳:(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归纳:(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归纳: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好,我们再次温故这一精彩过程,请大家齐读下面语段,并思考: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例谈高考作文“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例谈高考作文“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高考作文反对“假”“大”“空”,而以小见大之法则是打击“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假”“大”“空”的一个有效途径。
人情”,巧妙运用以小见大之法,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以小见大——大题小做大题小做就是将有关文章立意较“大”、较“宽”、较“虚”的话题具体为一个小事件、集中在一个小视野,近而为这些话题找一个“小”突破口来揭示其“大”内涵。
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切入:1.角度上以小见大。
即从一个大话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角度来作为切入点,近而来表现“大”话题的内涵。
如下例:大千世界,人们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他们也答出了自己的心灵。
苹果为什么落地?有人捧着苹果乐滋滋地啃上一口,回答——等我来吃,而牛顿却回答出了万有引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有人回答太阳绕着地球转,而哥白尼却回答日心说;盲人可以看见什么?有人疑惑地摇了摇头,而海伦·凯勒却答出了流传于世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们无意苛求答案的完美,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品味、探讨,使我们人类的生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优秀习作《生命的意义》片段“生命的意义”可谓一大话题,但这段文字,作者却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盲人可以看见什么”三个生活“小”角度揭示了生命意义之“大”话题的内涵。
2.题材上以小见大。
即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所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材料作为写作对象,通过对这些“小”对象的描述,近而来展示整个写作对象之“大”境界。
如下例:夏日的阳光耀眼却又灼人皮肤,我坐在凉席上,看着一旁玩耍的弟弟,心中很不是滋味:别人家的小孩儿在这么大时,早就会走了,可他……我越想心中越觉得苦闷,不停地用扇子扇风,耳畔的发丝轻轻扬起,右脚不停地抖动。
没一会儿,我把扇子一扔,抬腿向弟弟走去。
“宝宝,来,走起。
基于活动的古代诗歌群诗阅读教学——以“半瓣花上说人情”课堂教学为例
专题(二)树立“群”思维的意识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提升的过程。
对于群诗教学来说,“群”训练的过程,就是“群”思维发展的过程。
群诗往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每首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文本个性,几首诗词又具有某些共性特征。
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共性、鉴赏个性,在品味共性中发展求同思维,在鉴赏个性中发展求异思维。
要培养求同概括思维。
要引导学生能够在几首诗词中探究共性,或者领会作家的艺术特征,或者体悟深刻的思想意蕴。
从具体言语材料中抽象出共性特征,是归纳与概括的逻辑思维过程。
比如上述“因声求气”“讨论探究”两个语言活动,一个在几首词的吟咏诵读中体会婉约音韵美,一个在几首词的比较探究中体会铺叙艺术,有利于培养求同概括思维。
要培养求异分析思维。
要引导学生能够在同一作家、同一主题的作品中比较领会不同文本的言语个性,感受不同的思想情感,领会不同的艺术特色,体现学生对不同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
从具体言语材料中分析出个性特征,是分析与演绎的思维过程。
比如上述“比较赏读”语言活动,要求学生评析三首婉约词不同的思想情感倾向,让学生体悟《雨霖铃》的离别清秋愁、《甘草子》的暮秋孤寂愁以及《蝶恋花》的初春坚贞愁,体会不同的婉约韵味,并选择最打动人心的一首词、一句词进行个性化评析。
□◢摘要:基于活动的古代诗歌群诗阅读教学,是全新的教学实践活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教学中,教师须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使学习真正发生,须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并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还须具有课程意识。
关键词:诗歌教学;群诗教学;李清照词基于活动的古代诗歌群诗阅读教学——以“半瓣花上说人情”课堂教学为例姚尚春(浙江诸暨中学暨阳分校,浙江诸暨311800)在一次主题为“古代诗歌群诗阅读教学”的教研活动中,我校宋晓英老师以“半瓣花上说人情”为题上了一堂研讨课。
在教学中,宋老师以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六首词(《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减字花木兰·卖花担上》《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为教学内容,以“以花喻人”的手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并开展一系列活动。
高三语文《以小见大》教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高三语文《以小见大》教案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文贵在以小见大唐代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出土文物“折戟”和吴国“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真可谓大内容、大主题、大感慨。
但这首诗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这些大的方面的。
前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联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三、四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真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在作文时借鉴的。
笔者认为,根据“小”的内涵的不同,以小见大的写法大致有下列几种:首先,以小事见大这一类的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阐述一个大的事理。
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买橘子的两种方法》就是以小事见大的一篇典范之作。
这篇文章取材于生活小事——买橘子:“我买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
而且,我又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而公公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点枝叶都没有的那一种。
“我”比较看重橘子的观赏价值,而公公看重的是橘子的食用价值。
“我”没有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公公,而是在说明自己选择连枝带叶的橘子的理由后,又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选择光秃秃的橘子的心理原因。
他选没有梗叶的橘子买,是因为梗叶这些东西占重量,买三斤带梗叶的橘子等于少买了一个橘子,划不来。
公公这样做、这样想,自有其道理。
因为“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对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到多一枚的橘子,实在是开心之极的事。
他把这‘买橘秘笈’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
公公平日待人其实很宽厚,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没有把自己买的非常满意的橘子拿出来给公公看,而是“悄悄地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了自己的卧房”。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的作文复习课
2 0 1 6 年1 月6 日. 厦 门市 青年 教师 成长工 作坊送 教下 乡 ,
第一期学 员汇报 课在厦 门同安梧 侣学校 开展 。汇报课 既是 成果展示 . 又是送 教下 乡 , 开课 的班 级全班4 0 人, 9 0 %为进城
务 工 子弟 . 他 们虽 然基 础 薄弱 。 但 都 充满 朝 气 。 课 堂气 氛 比
典型 文章 .达 到温故 知新 的效果 。在此 基础 上进行 方法 指
—
⑤节选《 背影》 《 台阶》 , 共同点 : 以“ 生活小细节” 见“ 大”
主题 : 诉说真情 , 关注社会 。
4 . , J 、 结 呼应 “ 大” “ 小” 的意 义— — 小 的 内容 : 凡人 小 事 、 自然景 象 、 细 枝末 节 ( 类型 : 小 人
名 言和课 标要求 . 让 学生更 加重 视作文 求真 的意 义 . 进而 自
然 导 人 复 习 主 题
( 二) 知概 念 , 明“ 大” “ 小”
领பைடு நூலகம் 生 . 为他们 建构一个 作 文的 系统框 架 , 让他们 对未来 的
作 文学 习有 一个 整体规划 .同时这样 设计 可 以达 到送 教下 乡的 目的—— 以教带 训 . 以教带研 。”
生作文 的 电子 照片 . 在将 照片 打印成 电子文 档 的过程 中 , 我
越来越 清晰地发 现该 班学生 的作 文大 多空洞 , 叙 事俗套 , 情 感平淡 . 在 发现 问题 的过程 中 , 我越 来越 清晰地 找到 了本节 课 的设计 思路一 以小见 大。 考虑 到 本节 课涉 及 要实 现 多元 目标—— 作 文指 导 、 迎
面对没有系统作文指导训练的初三年学生要处理好作文指导课和作文复习课之间的关系第一节系统作文复习指导课与后期复习指导课的关系学生学情与中考现实的关系课堂教学展示与以教带训的关系等是比较困难棘手的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文中学会“以小见大”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文中学会“以小见大”摘要:“以小见大”既是一种精细选材的技巧,也是一种深刻立意的技巧,是记叙文常见的写作方法,也是初中学生最实用的写作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特点是切入点小,角度新,素材易于选取,结构易于驾驭,既能使学生的文章生动具体,不乏空洞,也能使描写易于深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题材大主题以小见大巴尔扎克说,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巴尔扎克的说法反映在初中生写作上,就是一位学生如果能够用最小的题材来表现最大的主题,那么,他的作品就是成功的。
“以小见大”,顾名思义,“小”指写小的事物,“大”是指表现大的主题。
“小” 是现象,“大”是本质,我们要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一、“以小见大”常见的几种方式(一)以小事见大这一类的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阐述一个大的道理。
如七上的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写了作者童年时与五个小伙伴为了好玩去爬悬崖,中途被放弃,进退两难,后在父亲的指引下成功脱险的故事。
其实,作者的“爬山”的经历是生活中极平常的事,可作者却能将普通小事上升到普遍规律,在文章结尾写了自己长大后,每次遇到困难挫折时,总会用“爬山的那段经历”提醒自己,学会将大困难分成小困难,不要想着前面的困难有多大。
卒章显志,凸显文章主旨引人思考和共鸣。
又如莫怀戚的《散步》,文章通过“一家四口散步”这样一件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家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浓浓亲情。
(二)以小物见大所谓的“小物”,就是不太受周围人关注,很寻常,但是意趣极大,揭示一定哲理的事物。
如七下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文中描写一棵在恶劣环境生长的小桃树,它曾被家人嫌弃,屡遭风吹雨打快凋零,但最后在暴雨中仍然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它的生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不屈不挠地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诉人情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诉人情作者:崔彤来源:《课外语文·下》2015年第01期【摘要】本文对如何有效地教学诗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笔者提出了一些做法,以供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古诗教学【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凝练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音韵,让人徜徉其中而留连忘返;其蕴含的人生哲理让人深思并引为箴言;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隔着两千五百年的遥远时空,我们似乎还能听到孔子谆谆切切地教导:“不学诗,无以言”。
少年,正是读诗的好时光,在朗朗的读诗声中,滋养的是心灵,丰富的是情感,夯实的是精神底色。
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教材范围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指导学生更多地接触古诗,了解古诗,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利用古诗教学和实践活动,我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由于古典诗歌离我们年代较远,其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
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孩子的天性是爱诗的,他们从小就对诗有着一种懵懂的向往,喜欢读诗、背诗。
古诗走进课堂,就是要使孩子这种天然的喜爱得以培植、滋养和提升。
于是,我理解的古诗教学,应该是把古诗当作珍贵的礼物送给孩子,领着他们在诗中进行快乐的旅行。
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诵读诗人说:诗,是感情火山爆发出来的岩石。
诵读中国古代诗歌,或赏心悦目,或酣畅淋漓,或肝肠寸断,或刻骨铭心,每一首好诗,都流淌着诗人丰富、细腻的情感。
情感,是诗流动的血液;情感,是诗歌鲜活的生命。
对诗中丰富情感的体会、感悟与抒发,都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
”通过朗读,才能分享充满诗人心灵的崇高感受;通过朗读,才能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体悟到的情感;通过朗读,才能品到诗的真味,获得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一粒沙粒看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分析
一粒沙粒看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分析
《一粒沙粒看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太阳终究会落在西边,海洋会将我们的脚步拉的很远,然而人的每一个情绪都可以用一粒沙粒或者半瓣花来描摹。
其实,人情世故也并不复杂,只要我们仔细去看,就会发现生活中每一个细节营造出来的柔情蜜意。
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上其实有许多小小的涟漪,流淌下来的,并不仅仅只有悲伤,更多的是平静而深沉。
用一粒沙粒看世界,带着一颗淡淡的心,记住每一个人的轮廓和容颜,记住每一份温暖的情,和点滴的话语。
当我们去审视的时候,会发现这世界上不仅仅有勇敢去探索的新鲜,更多的是温情而淡雅的老朽。
半瓣花里说人情,也许我们并不想要拥有过分的感情,但是我们也有不断寻求成长的欲望。
有时候,我们只需要在某一片花里,让所有的伤心和安慰,在那里淡然的绽放,以这样的形式,去深深的感受人情的真挚纯粹。
世间的一切都是相互交织的,你的心情和别人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从每一个神秘的角落,都在拼凑起精彩的画面,不仅仅因为有些人或事的存在,更因为我们都拥有共同的理解。
你总是会在一条河上望去,想着那些友情、爱情,淡淡的温柔,犹如清晨微风轻轻拂过那片海边的沙滩。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真正把那些珍贵的幸福带给你的他们,而你,也只需要轻轻的闭上眼的时候,
就会看到美好的一切。
用一粒沙粒看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一切都有着微妙的流变和变化,有着温情有着坚守,也正是这样的人情世故,唤醒我们曾经四处挣扎的心。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3.1都江堰
品读提示莫高窟文化以宗教形式出现,却蕴含着更多的美育素材。 节选部分所写的莫高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 感悟,这便是它的成功之处。文章写作技巧纯熟,多处运用排比手 法,文笔学者风范十足,对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都江堰
都江堰“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李冰的伟大精魂 之所在。李冰父子因其贴近苍生的生命实践而被人们供奉在二王 庙里。这或许不是李冰父子的本意,却是民众的愿望,是历史的愿 望。都江堰安详地卧在成都平原上,毫不张扬,毫不炫耀,像一位毫 无所求的乡间母亲,但只要清流不断,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学 习本文,要理解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理解文章运用对比 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 功业的高度评价。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 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 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 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知闻它的人,都会 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岷江干流上,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守李冰率领当地百姓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直到现 在它还造福人民,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文明史 上的一座丰碑。余秋雨在四川青城山时不期然与都江堰相遇,被深 深地震撼了,于是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易错字 堰 揠 郾 偃 掬 鞠
词语 tāo 略 舞 dǎo tāo 天 pēnɡ 然心动 pēnɡ 击 棋 pínɡ
易错字 韬 蹈 滔 怦 抨 枰
一粒沙粒看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分析
一粒沙粒看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分析
这是一个古老的谚语,表达了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一粒沙粒看世界,这里面含义不仅仅是指宏观的大环境。
它更多的是指我们把一个个微小的细节综合在一起就可以理解世界的特性。
一粒沙粒看世界蕴含着一种细致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可以洞察一些微小的细节。
另一方面,用半瓣花里说人情分析,代表我们研究人性时,要用心去看待每一个人物,从他们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节奏,每一种气质,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可以洞察出他们情感的变化,进而洞察人性的变化。
用半瓣花里说人情,更能比较准确的研究人性。
世界有着无穷多的变化,历史的发展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我们想要理解一切变化,就需要一粒沙粒看世界,把一个个微小的细节累加起来,得出一个宏观的结论,从而了解历史的变化规律。
人性自身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为了更加准确的洞察这种变化,我们就需要用半瓣花里说人情,把每一个人对这个社会的行为,以及每一个关于人类的思想,都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仔细研究和分析,从而再一次揭示出世界的精妙之处。
回顾这句谚语,其实它包含了一种生活哲学,希望我们能够从这句谚语中,学习到一种理解世界和人性的方式,并且融入到我们自身的生活中,把我们细心的思考和分析融入到一个个微小的细节,从而成就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 1 -。
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摘要:微型小说短小精悍却内含蕴意,这几年多被选入教材和高职考试卷,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文体之一。
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认识不明、解读不到位等情况。
本文以公开课?永远的蝴蝶?为例,从环境、情节、人物和情感等方面浅谈中职语文微型小说教学中该如何赏析其艺术技巧的运用,以提高微型小说教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微型小说;技巧;赏析郁达夫先生曾言:“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任何小事物都会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会含有真感情。
对于文学作品,并非只有鸿篇巨作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常言道: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阳的光芒。
一叶勃发而见春,一叶飘落而知秋。
有时浅墨淡笔、精致小作更能让人为之徘徊不前,难以忘怀。
微型小说,也称作“小小说〞、“一分钟小说〞、“镜头小说〞,是一种篇幅短小、情节单一、结构完整、注意省略、讲求寓意的小说品种。
它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体或文类。
很多微型小说名作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或作为现代文阅读大量存在。
材料入选高职考试题;不少高职考作文获高分的学生都读过甚至写过微型小说,而每年的高职考总分值作文和优秀作文,不少就是微型小说佳作。
无疑,微型小说教学理应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因为它情节的单一、布局的单纯、技巧的简单而无视甚至忽略挖掘文本,课堂上快速地解决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情感归纳,对文章不做揣摩和品味,对学生只是给予、灌输,而非赋予、感悟,以致学生对微型小说鉴赏不得要领,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中答题不知所措和不着边际。
微型小说的形体特征虽然是小的,但是其中却含有重的质。
篇幅是短小的,但不等于简陋;情节是单一的,但不同于单调;人物是单纯的,但不等于薄弱。
抓住这个本质特征来审视微型小说,才能真正科学地把握微型小说的审美特征,才能用真正的微型小说的艺术规律来指导我们的欣赏和创作。
笔者以公开课?永远的蝴蝶?为例,从环境、情节、人物和情感等方面谈一谈中职语文微型小说教学中如何赏析其艺术技巧的运用,提高微型小说教学的课堂效率。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袁鹰《筏子》细读 北师大版
《筏子》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袁鹰《筏子》细读这篇文章是袁鹰在1961年9月去甘肃兰州体验生活,为了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给全国人民鼓劲而写的,它的文化价值只有一个字就是“斗”。
整个文章节奏非常明快,声调非常响亮,意志非常昂扬。
最近重读这篇文章,我在文章中间,从原来“斗”的那种昂扬的意志中,读到了另一种文化价值,那就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
“与自然融合”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与自然是无法融合的,而在这样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过程中间,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如何。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在文化价值上,就转为——“敬畏自然”,你从一开篇的四个字就能看出来:“黄河滚滚”。
在黄河滚滚面前,我们的心理是怎样的?高兴、欢喜、害怕,以至于恐惧。
若把这些感情排一排队,也许“害怕”会排在第一个。
“畏”是因为身外的那个世界非常可怕,使我们内心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反应。
而这篇文章,就散文来说,在我看来,在那个时代,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散文的典范之作。
中国散文经过五四热潮之后,出现了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五六十年代的诗化散文,以刘白羽、秦牧、杨朔为代表,他们构成了诗化散文的总体版图,袁鹰、碧野都是属于这个阵营的。
他们极其强调散文的审美。
杨朔自己说,“好的散文就像一首诗”,这是最早的时候,“杨朔派散文”在散文革新中的一次呼喊,一次散文审美的变化。
然后他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这两句话,几乎成为那个时代这个群体极为重要的创作主张。
这是继五四以来,又一次中国散文的黄金时代。
此后就是八九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散文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贾平凹先生主编的《美文》功不可没。
他率先在《美文》中倡导“大散文”,开启了九十年代散文热的序幕。
我们大致明白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我们今天读《筏子》,或多或少心里总存在着一些疑虑,担心把它说得那么好是不是恰当。
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记叙中巧插抒情议论例说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记叙中巧插抒情议论例
说
谢晓芳
【期刊名称】《作文成功之路(下旬)》
【年(卷),期】2014(000)003
【总页数】1页(P96)
【作者】谢晓芳
【作者单位】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教育集团东方红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巧抓意象解诗歌 [J], 樊素晨
2.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论道具在《聊斋志异》中的妙用 [J], 徐文明
3.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记叙中巧插抒情议论例说 [J], 谢晓芳;
4.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合欢树》教学中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J], 陈云昌
5.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例说“以小见大”技法在记叙文中的运用[J], 李仰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 中的想象 通过 学生 的 诵读 来实 现 ,教 师放 开 手脚 ,让 学生 在 读 中借 助工 具 书译 出诗 文 ,对诗 中的情 与景 进行 初步 理 解 ,然后 , 鼓励 学 生插 上想 象 的翅 膀 , 自由翱翔 ,对 诗 文不 加 限制地 改 写 、描 摹 ,那 物 、那人 、那 景 、那情 就 会跃 然 纸上 ,可 谓 “ 众 里寻 他千 百 度 ,蓦 然 回首 ,那人 却在 ,灯火 阑珊处 。”
【 摘要 】 本文对如何有效地教学诗歌 , 让 学生更 好地 了解 祖 国博 大精深 的 文化 ,笔者 提 出 了一些做 法 , 以供 探讨 。 【 关键词 】 新课标 ;古诗教 学 【 中图分类号 】G 6 2 2 【 文献标 识码 l A
古诗 文是 我 国古代 文学 宝库 中一 颗璀 璨 的 明珠 。 其 凝 练的 语言 , 古 典 诗歌 是情 与景 、心 与物相 互 交融 而形成 的 ,它 是一 种感 性 和谐 优 美 的音 韵 ,让人 徜徉 其 中而 留连忘 返 ;其蕴 含 的人 生哲 理让 形象 。我们 常说 的诗 歌 的意 境正 是诗 人 的思 想感 情 的生 活 图景和 谐 人 深思 并 引为 箴言 ;其 闪 烁着 人类 智 慧的 光芒 更 是我 们 中华 民族 的 统一 形 成的 , 它需 要感 性认 识和情 绪 体验 , 王 国维 《 人间词 话 》 “ 境 光 荣 与骄傲 。隔着 两千 五 百年 的遥 远 时空 ,我 们似 乎还 能 听到 孔 子 非独 景 物也 ,喜 怒哀 乐亦 人心 中之 境”说 的 也便 是诗 的 “ 意境 ” 。
谆谆 切 切地 教导 : “ 不学 诗 ,无 以言” 。少 年 ,正 是读 诗 的好 时光 , 在 朗 朗的读 诗 声 中 ,滋 养 的是 心灵 ,丰富 的是 情感 ,夯 实 的是 精神 底色。 那么 ,“ 怎样 在 有 限的 教材 范 围 内 ,在 有 限的 课堂 时 间里 指导 学 生更 多地 接触 古诗 ,了解 古诗 ,了解祖 国博 大精 深 的传统 文 化 。” 我一 直 在思 考 这个 问题 ,利用 古诗 教学 和 实践 活动 ,我进 行 了初 步 的尝 试 。 古 诗 教学 是小 学语 文教 学 的一个 难点 。由于 古典 诗歌 离我 们年 代较 远 ,其 大 多有 着深 刻 的意 蕴 、丰 富的情 感 ,充满着 动 人的 诤 情 画意 。学 生 很难 把 握古 典 诗词 中所 蕴含 的 思想 精华 和语 言魅 力 。新 的课 程 标准 明确 指 出 :教读 古 典诗 词 ,应有 意 识地 在积 累 、感 悟和 运用 中提 高 学 生 的欣 赏 品 味和 审美 情趣 。孩子 的 天性 是爱 诗 的 ,他 们从 小就 对 诗有 着 一种 懵懂 的 向往 ,喜 欢 读诗 、背 诗 。古 诗走进 课 堂 ,就 是要 使 孩子 这种 天 然的 喜爱 得 以培植 、滋养和提 升 。于 是 , 我理 解 的古 诗教 学 ,应 该 是把 古诗 当作 珍 贵的 礼物 送 给孩 子 ,领着 他们 在诗 中进行 快乐 的旅 行 。
2 0 1 5年 第 1 期
C u r i f c u l u m r e s e a r c h
—睡豳
镙岁 { I 语 文
一
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 上诉人情
— —
谈新课标指导下 的古诗教学
崔 彤
( 新 疆乌 鲁木 齐市第 7 9 小 学 ,新 疆 鸟 鲁木 齐 8 3 0 0 1 1 )
三.随风潜入夜 ,润物 细无 声—— 背诵
把握 诗歌 的语言 美 、让 学生 背诵 积累 ,增 添其 文化 底蕴 。古 典 诗歌 是 语言 的精 华 。它 凝练 精辟 、生 动 形象 ,往 往一 字 千钧 、震 人 心灵 ,留给 读者 许 多想 象 的空 间 ,鉴 赏 诗歌 的语 言 ,能 丰富 学生 的 语言 积 累 。 “ 谁 言寸 草 心 ,报得 三 春 晖 。”这 精妙 含 蓄 的 语句 永 远值 得 学 生去 揣 摩 、体 味 。在 反 复 的揣摩 、体 味 、背 诵 中 ,学 生 深深 懂得 了 母爱 是 自己一生 最宝 贵 的财 富 ,在诗 人 情感 的感 召 下 ,懂得 感恩 , 不知 不 觉 中学会 感恩 ,对学 生心 灵 的教 育可 谓 “ 随风 潜 入夜 ,润 物 细无 声 ” 。在真 正尊 重 学生 的 自主学 习 前提 下 ,把握 诗 的音 乐美 、 意境 美 的 同时 ,让他 们 熟读 精背 以至默 记在 心 ,这样 的 诵读 ,犹 如 动 听优 美 的音乐 融入 于 耳 ,愉悦 于心 ,何乐 而不 为 ?读 读背 背 ,不 断地 积 累 ;背背 想想 ,细细 地体 会 ,在学 生 纯真 的心 灵 上 ,不 断地 加深 民族经 典 文化 的积 淀 ,提高 综合 的语文 素养 ,必 将 激发 他们 对 灿烂 文 明的 向往 ,扬 起 弘扬 民族 文 化 的风帆 。 四.忽如 一夜春风 来 ,千树 万树 梨花 开—— 拓展 古诗 是我 国传 统文化 的精粹 ,经 过千 百年 的沉 淀 ,流传 下 来 的 能够 选 人小 学课 本 里 的古诗 更是 精 华 中的精 华 ,可谓 字 字珠 玑 。它 是 中华 文化 的一 部分 , 是学生 近距 离 接触感 受 中华 文化 的一 个 窗 口。 它 是激 发学 生对 祖 国传 统文 化 的热 爱 的一个 切入 点 ,古 诗文 具有 很 高 的审 美价 值 ,是语 言 的艺 术 ,智 慧 的结 晶 ,思 想 的光 辉 ,是一 座 取 之不 竭 的美 的宝 藏 。学 习古 诗词有 助 于学 生继 承 和 发扬优 秀 的 中 华 民族 文化 与道 德 传统 ,也 有助 于 实现 语文 学科 在 增进 修养 、激 发 志 向 、陶冶 情操 、提 高素 质等 方面 所具 有 的独特 功 能 。 灿烂 的古 诗歌 中更 多诗 句则 以其 丰厚 的情 感和 精邃 的哲 理 启迪 后 人 ,流传 千古 。有 许 多 陶冶情 操 、脍 炙人 口的诗 句 ,成为 一 代 又 代人 的精 神食 粮 。学 生学 习 背诵 这些 诗句 ,对 于精 神 的提 升 、欣 赏 能力 的提 高 、人格 的塑 造起 着不 可估 量 的潜移 默 化的 作用 。 诗传情 ,文记 史 , 中华 民族 的 民族精 神 ,是 渗透在 、附 载在 中 华 民族 的千 古 诗文 中。千 百年 来诗 人所 传达 的感 情 ,伴 随着 古 老 的 河山,历经悠久 的岁月 ,载着智慧与才思,伴着历史的人间兴衰而 来 。让 我们 和 如花 如诗 的儿 童 携手 徜徉 于 绚丽 多彩 的 诗的 国度 里 , 创 造 出如诗 如 画的美 不胜 收 的人生 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