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亡诱导因子和突变型p53在胃癌前病变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侵袭性的关系
JCi It nMe , c br 0 0 V l2 N .0 l ne d O t e 1 , o,7, o 1 n r o 2
・
6 93 ・
・
论著 ・
缺 氧 诱 导 因子 一 在 胃癌组 织 中的表后 差。缺氧诱导 因子一O在多种恶 1L 性肿瘤 中过度 表达 , 在维 持肿 瘤细 胞 的能量 代 谢 、 并 新
wt pors f atccne , m r naindphadl p o eme s s ( i rg s s acrt o vs et n m hnd t t i P<0 0 ) b th r i h e og r i u i o y a as . 1 ,u tee s n o e t nb tenH F l pto g n ieet t no atccne ( > .5 . o c s n ocr l i e e I —仅,ahl ya dd rni i f si acr P 0 0 ) C n l i ao w o f ao g r uo
css adnr a gs ctse 5 ae)w r ea a db muo iohmi leh iu. ’ or— ae) n om at su (0css ee vl t yi nhs ce c cnq e , ecr l i r i ue m t at I h e
lt n b t e n i x r si n n l ia i nf a c e e e au t d Re u t HI 1 wa o r lt d ai ew e t e p e so s a d ci c sg i c n e w r v a e . s l o s n l i l F. s c re ae
P53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与HP感染的临床研究
69·临床研究·P53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与HP感染的临床研究董丽丽1,项锋钢2,周雯1,黄萍1,张宁1(1.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 消化科,山东 青岛 266041;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病理科,山东 青岛 266003)关键词:胃癌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96.0530 引言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较长的、多步骤的过程,涉及多个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或失活。
p53基因是研究最广泛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的突变与人类一半以上的肿瘤密切相关。
有关胃癌p53基因突变和表达的研究国内外已有较多报道,但对胃癌前各阶段病变及胃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动态研究则未见系统报道。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癌前各阶段病变及胃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状态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揭示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HP感染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收集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及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2015年经内镜及手术诊断并经病理证实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30例,非典型增生30例),胃癌30例(术前未行放、化疗)。
均经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4um厚常规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复核病理诊断,并按WHO标准分型、分级。
100例病例中男59例,女21例,年龄35~83岁,平均62.3岁。
1.2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P53阳性物质分布于细胞核,呈棕黄色颗粒,参照有关文献[1]制定免疫组化判定标准:每张切片随机选取10个高倍镜(*200),每个高倍镜视野计数100个细胞,观察阳性细胞染色强度,并计数阳性细胞百分数,首先按染色强度记分:无染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深棕黄色或棕褐色为3分。
再按阳性细胞计数记分:≤5%为0分,6~30%为1分,31~70%为2分,≥71%为3分,在以阳性细胞百分率记分和强度记分相加所得总分进行判断。
凋亡相关因子XIAP和Caspase-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其与 临床病 理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3 0例癌旁 正常组织中 X A IP和 C sae一 aps 3蛋 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 中 X A I P的阳性表达率 明显 高于 胃良 性病变组织 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 ( P<00 ) .5 。胃癌组织 中 C sae一3的 阳性 率明显低 于 胃良性病变组 织和 癌旁 aps 正常黏膜组织 ( 0 0 )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0 0 ) P< .5 , P< .5 。胃 良性病 变组织 和癌旁 正常 黏膜组织 中 X A C sae IP、 aps
psieepes nrt eg tc a cr i us a l e ta oei epeacru s ntse n eaj et om l a・ oiv xrsi e i t a r ne s e s o r hnt s t rcneo sei s s dt d cn nr a g t o a snh si c ts w w h nh l o iu a h a s
C rep n i g a t o :Y A Ba o rs o d n u h r U N o—l Emal b n @ 1 3 c m i n, i:y l n 6 .o
[ s at Obet e os d eepes no X A n ap s 一3i u a atccne s e adi orlinwt Abt c ] r jci T t yt xrsi f I Pa dcsae nh m ngs acri us n s r a o i v u h o i r ts t c e t h
宁夏 医学 杂志 2 1 5月第 3 0 2年 4卷第 5期
Nigi Me , y 0 2, 0 3 , . nxa dJMa 1 V l 4 2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survivin、PTEN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
明显低 于 H P阴性者 ( 00 )其余各组 H P< .5 , P阳性者与 H P阴性者差异均无 显著 性( 00 ) P> .5 。结论 胃癌及 癌
前病变组织中 , r v 蛋 白逐渐增高 ,T N表达逐渐降低 ; P致癌作用可能最终是通过癌基因实现的。 svi u in PE H 关键词 : 幽门螺杆菌 ; 胃肿瘤 ; 癌前病变 ; 生存率 ; 1 第 O号染色体上 同源丢失 的磷酸酶张力蛋 白 中图分 类号 :7 52 1 3 . 1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编号 :0226 2 1 ) 8)6 42 10 -6 X(00 1402 )
12 方 法 .
12 1 srv 、T N检测方 法 采用免疫组化 .. uv i P E in E Vs n n io 法检测 , i 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以已知 阳性切片作 为阳性对照 , 阴性对 照以 P S代替一 B 抗。结果判定 : r v s vi u in以细胞质或细胞核呈棕黄色 为阳性细 胞 ,T N以细胞 质 染棕 黄 色为 阳性 细 胞 。 PE 观察 5 个具有代表性的高倍视野 , 计数 阳性细胞 占 总 细胞 的百分数 , 阳性 细胞数 <1%为 阴性 ; 细 0 阳性 胞数 >1 %为 阳性 。 0 122 H .. P检 测 方 法 采 用 w— 染 法及 美 兰 染 S银 色法确定 H 感染 , S P w— 银染法染色 H P呈杆状、 黑 色或棕黑色; 兰染色 H 美 P为蓝色。两者均 阳性为 H P阳性 , 两者均阴性为 H P阴性 。
山东医药 2 1 年第 5 卷第 l 期 00 0 8
胃癌及 癌 前病 变 组织 中 sri n P E uv i、T N性
葛 恒发
( 淮安 市第一人 民 医院 , 苏淮安 230 ) 江 230
Survivin在胃腺癌、异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53、bcl-2的相关性
,
p 3 n b l一2 we e 5 a d c r
( m re c eat n f i h i nvri fl t opt ) E egnedp r t n a u iesya ia dh si 1 me o Q g t fi e a
A s at Obet e T td eepes no rii adi lt nhpwt teepes n 5 n bt c r jc v os yt xrsi f uv n n s e i si i x rsi s f 3a d i u h o s v trao hh o op
,
me s r d b te tvdi —p r xd s mmu o itc e sr n 5 a e f g src d n c r i o a u e y sr p a i n e o ia e i n h so h mity i 0 c s s o a t a e o a cn ma i
刘晓 兰 张 煦
( 海大 学附属 医院急救 中心 ) 青
摘 要 目的 探 讨 凋亡抑 制基 因 S r vn在 胃癌 、 uv i i 胃黏 膜 异 型增 生 组 织 中的表 达及 其 与 突 变型 p 3 bl 2的相 关性 。方 法 应 用免 疫组织 化 学 S 5 、c一 P法检测 5 0例 胃腺 癌组织 、2例 异 型增 生 3 组 织和 2 0例 正常 胃黏膜 组 织 中 S ri n的表 达 。 结 果 S ri n在 正常 胃黏膜 组 织 、 uv i v uvv i 胃癌 组 织及 轻 、 重度 异型增 生组 织 中的 阳性表 达 率分 别 为 0 、 6 、 % 、0 、4 5 , 、 中、 % 5 % 9 1 % 5 . % 轻 中度 异 型增 生 组织 中 S rii 阳性表 达 率 明显低 于重度 异 型增 生 和癌 组 织 中的表 达 ( 0 0 ) 而在 重度 异 uv n的 v P< . 1 , 型增 生和癌 组 织间 无显 著性 差异 ( P均 >0 0 ) S ri n的表 达与 胃癌 的组 织 分化 、 .5 ; uv i v 浆膜 侵 犯 、 淋
中国胃癌基因突变谱
中国胃癌基因突变谱
中国胃癌的基因突变谱是指在中国胃癌患者中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和频率。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以下是中国胃癌常见的基因突变谱的一些重要成分:
1. TP53基因突变,TP53是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突变在胃癌中非常常见。
这些突变会导致TP53基因功能丧失,从而促进胃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2. HER2基因扩增,HER2是一种与胃癌相关的重要靶向治疗标志物。
在一部分胃癌患者中,HER2基因会发生扩增,导致HER2蛋白的过度表达,从而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
3. KRAS基因突变,KRAS是一个参与细胞增殖和生长的关键基因。
在一些胃癌患者中,KRAS基因会发生突变,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进而促进胃癌的发展。
4. PIK3CA基因突变,PIK3CA是一个编码PI3K蛋白的基因。
在一些胃癌患者中,PIK3CA基因会发生突变,导致PI3K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从而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基因突变在中国胃癌中也有一定的频率,如BRAF、MET、EGFR等。
这些基因突变的存在使得胃癌在个体化治疗方面具有挑战性,因为不同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能对不同的治疗药物有不同的敏感性和抗药性。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胃癌的基因突变谱可能会因地域、人群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准确了解特定胃癌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对于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胃黏膜不同病变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研究
(.延安大学 ;. 1 2 延安 市卫 生学 校 , 陕西 延安 7 6 0 ) 10 0
摘 要: 目的 通过对 胃癌高危人群 胃黏膜不同病变组织中突变 型 P 3蛋白的检测 , 5 探讨在 胃癌高发区 胃黏膜不同病变组织 中突变 采用 免疫组化 S P — 法检测 了本研究的 胃黏膜标本 18 7 例来 自胃癌高危人群普查和 6 例 胃癌组织 3
tcm cs.Meh d h uo i ce i l ti n cnq e( —Pme o )W sdt dt t eep si so u x 7 r uoa i to s ei nhs hm c a igt h iu S t d a ue e c t xr s n f n3 18 T mm o t as n e h s o e h e o R seie eppltna g tccne s d 3s c e tcc cr eut ①11 po i epes nrt o ual p 3 p c ni t ouao a r acr i a i ng r a e.R sl m nh i ts i rk n 6 p m e s a i n s 1 rt n xrsi e f t e 5 e e o a m b
o 0 3 % T i r cs mogC G, S n Ch dovo i icne P< .0 . t 6 . t . ed e n e a n A C Ga dG a b i ss nf ac ( 0 0 5) ② I 3csso si acr he h fe u gi n6 ae f atccne,t g r
i S n C G,C AG ,I ,DYS,G r . 0 , 5. o , 0 0 % , 5 5 % a d 6 . 1 r s e t ey h e p oe n e p si n o t: M C a e4 9 % 2 0 % 4 . 0 5 .5 n 0 3 % e p c i l .T r ti x r so fmua v e
VEGF和突变型p53在胃癌组织表达及意义
VEGF和突变型p53在胃癌组织表达及意义穆桂芳;周利克;陈文军;穆雪峰;毕海静;曲玲;谭悦菊;孙光喜;董祟海;白厚桥;高才华【期刊名称】《中国免疫学杂志》【年(卷),期】2016(000)001【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活检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突变型p53基因(mtp53)的表达,探讨VEGF和突变型p53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通过胃镜组织活检收集19例正常胃组织、22例肠上皮化生、47例胃肠黏膜不典型增生、54例胃癌样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中VEGF和mtp53的表达水平。
结果:VEGF、mtp53的表达水平在正常胃组织,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以及胃癌中呈逐渐增高的规律。
胃癌组织中VEGF和mtp53表达较正常胃组织、肠上皮化生组织显著增高(P<0.05),而与不典型增生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VEGF与突变型p53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胃组织病变的恶化程度有关。
【总页数】3页(P90-91,96)【作者】穆桂芳;周利克;陈文军;穆雪峰;毕海静;曲玲;谭悦菊;孙光喜;董祟海;白厚桥;高才华【作者单位】青岛医学院附属威海医院威海市立二院消化内科,威海 264200;青岛医学院附属威海医院威海市立二院消化内科,威海 264200;青岛医学院附属威海医院威海市立二院消化内科,威海 264200;青岛医学院附属威海医院威海市立二院消化内科,威海 264200;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深圳第六人民医院消化科,深圳 518067;青岛医学院附属威海医院威海市立二院消化内科,威海 264200;青岛医学院附属威海医院威海市立二院消化内科,威海 264200;青岛医学院附属威海医院威海市立二院消化内科,威海 264200;青岛医学院附属威海医院威海市立二院消化内科,威海 264200;青岛医学院附属威海医院威海市立二院消化内科,威海 264200;青岛医学院附属威海医院威海市立二院消化内科,威海 264200;青岛医学院附属威海医院威海市立二院消化内科,威海 264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9【相关文献】1.老年胃癌组织MMP-9、p53、VEGF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徐铖;罗华荣;甘梅富2.胃癌中VEGF及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J], 穆桂芳;孙光喜;董崇海;孔令亭;郑京华;魏虹;孙爱涛3.胃癌组织中RUNX3和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李华4.VEGF和突变型p53在胃癌组织表达及临床诊断价值 [J], 李娟5.VEGF和突变型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诊断价值 [J], 陈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4008・光明中医2020年12月第35卷第24期CJGMCM December 2020. Vol 35. 24Response [ J ]. Cell Cycle ,2007 ,6 ( 8 ) :931 -942.[6 ] PALATTY P L, AZMIDAH A , RAO S , et al. Topical application of asandal wood oil and turmeric based cream prevents radiodermatiti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 :a pilot study [J]. Br J Radiol , 2014,87 (1038 ) : 20130490.[7 ]梁键,黄露•复方紫草地榆油外用防治放射性皮炎效果观察[J].内科,2014,9(3) :306-307.[8 ]王小璞,李学,王珍,等.溃疡油防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炎38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5,56(23) :2030-2032.[9 ]康宁,宋凤丽,李京华,等.加味四妙勇安油治疗乳腺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9,26(2) :35-39.[10]徐彦,杨巍娜,赵世恩.三黄膏联合蜂蜜防治乳腺癌术后放射性 皮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药房,2014,25(19) :1789-1791.[11] 彭瑞娟,李冬梅,黄石群,等•紫草液喷雾剂联合护理干预在降低ID 度及以上放射性皮炎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 15) :3074-3075.[12] 吴博,鲍沈平,范成龙,等•复方芦荟凝胶对放射性皮炎大鼠模型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 (21 ):122-125.[13] 朱中成,魏志江,王明,等.自制中药油外涂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放射性皮炎42例[J].河南中医,2016,36 ( 8 ):1383-1385.(本文校对:孟旭芳 收稿日期:2020 -05 -08)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基金项目: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科研项目(No. JKC201958 );南京市谏水区研究课题(No. LW201903)作者单位: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江苏南京210046)通讯方式:E-mail ;2905360242@ qq. com吉如意'陆敏2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胃镜及病理的重视及日渐深入了解,自癌前病变中独立出现的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也逐步受到重视,而中医药对其防治有着独特优势。
P53在胃癌前病变与胃癌中的表达研究
膜 癌 变 倾 向 作 出 判 断 , 一 步 提 高 早 期 发 进
现 胃癌 或 预 测 胃癌 发 生 的 可 能 Nhomakorabea性 。
[]乌 新 林 , 立 民 , 占 民 , . 5 、 c一 8 冯 王 等 p 3 b l 2 c e b - 在 胃癌 及癌 前 病 变 中 表 达 、- r B 2 的 意 义 [】 中 国 现 代 普 通 外 科 进 展 , J.
l 8 3
l l 8 5
O
6
O
1
8 13 .0 1/ 16 .0 /2( 8 1%) 3 2 (1 9 %)
2 / 05 %) 2 4 (5 1/4 (5 8 04%)
①注 : 者 原 单 位 是 山 西 省 运 城 市 卫 生 学 校 。 作
科 技资讯 S E CE & T CH OLO I OR CIN E N GY NF MATIN O
病 理 类型 肠 上皮 化生 组
总 例数
十 + + +十 +
阳性 例数 ( %) 1 2 6 0 0
阴性 便激 ( %)
8 59.
l 8
2 81 . 1 1/1(8 8 %) /1 (1 1%) 6 88 .9
非 典型 增生 组
胃腺 癌组
2 l
4 0
PJ R ea i s p t e n xpr si n f . l ton hi bew e e e so o K A I m e a t ss s 1 t s a i uppr s or ge es ne,
例 p 3 性 表 达 , 随 着 病 变 的 发 展 , 5 【】J c s n P, r 5阳 而 p3 6 ako G i mm MO, i g l A, Kns y E e 阳 性 率 也 在 增 加 , 胃 腺 癌 组 p 3 性 表 在 5阳
p53基因突变在胃癌组织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的变化 。癌变是多基 因相互协 同作用 的过 程 , r a s 基 因与 p 5 3基
因在 此 过 程 中有 协 同致 癌 的 可 能 , 尚待 进 一 步 研 究 。
( 本文 图 1 , 2见 插 页 I)
8 . 0 %, P< 0 . 0 5 ,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具体见 图 2 。
突 变 所 在 的位 点 。
型P 5 3抑制肿瘤增殖 的作用 , 而且突变本 身又使得 该基 因具 备
了癌基因的功能。突变 后 的 P 5 3蛋 白 与 野 生 型 P 5 3蛋 白相 结
1 . 5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 P S S 1 1 . 5版 统 计 学 软 件 对 实 验 数 据 进
合, 形成不能结合 D N A的寡 聚蛋 白, 这使得 一些癌基 因转 录失
控, 进 而 导 致 肿 瘤 的发 生 。 综上 所述 , p 5 3基 因 突 变 在 胃癌 发 生 过 程 中较 为 常 见 , 也 可 能 占据 主 要地 位 。 胃癌 的 发 生 可 能 是 p 5 3基 因 的突 变 导 致 P 5 3 蛋 白异 常 积 累 的结 果 。 本研 究 中 所 涉 及 的 部 分 病 例 出 现 了 p 5 3
行, 反应条件 为预变性 9 4 ℃3 m i n ; 9 4  ̄ C 3 0 s , 6 2  ̄ C 4 5 s , 7 2  ̄ C 3 0 s , 2 8 个 循环 ; 最后 7 2 ℃延 长 5 m i n 。 扩 增 产 物 置 于 一2 0 ℃ 冰 箱 中 保存 备用 。
潍 坊 医学 院 学 报
2 0 1 3年
第3 5卷
第 2期
1 37
2 0 ℃保 存备用 。 1 . 4 . 2 P C R扩增 反应 p 5 3扩增 以 胃组织所 提取 的 D N A为模 板进行 , 反应 体系为 5 0 1 x l , 模板 D N A为 2 l x l , 于P C R扩增仪 中进
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11 临床 资料 选 择 19 . 97年 1 一19 月 98年 1 2月 在 泸州 医学 院 附属 医 院普外科手术 治疗 的 胃癌患者
6 O例, 4 男 3例、 1 ; 女 7例 年龄 3 7 2— 6岁、 平均 5 2 岁 。病 理分 型 、 分类 和病 变 范 围 的确 定 均 以术后 病 理 检查 结果 为准 。 12 方法 将 胃癌手 术 切 除标 本 制 成蜡 块 , x . 5} m 厚 连 续 切 片 , 用 免 疫 组 化 法 检 测 胃癌 组 织 中 采 VG E F和突变 型 p3的表 达 。结 果 判 断 : 瘤 组 织 5 肿 无 p3 V G 5 、 E F表达 或阳性肿 瘤细胞 <肿瘤 细胞 总数 的 3 %为 阴性 ; 瘤组 织染色 或 阳性 肿瘤 细胞 数 ≥ 0 肿 肿瘤细胞 总数 的 3 %为 阳性 。 0 13 统 计 学 方法 采用 SS 1. 计 软件 。p3 . PS 10统 5 和V G E F相 互之 间 以及其 与 临床 病理 因素 的关 系采 用 检验 。生存 期 差异 经 l — n o r k时序 检验 分 析 , ga 并 绘 制 K pa— i al Me r曲 线 ( 存 率 阶 梯 曲 线 ) n e 生 。 VG E F和突变型 p3以及临床病理 因素对预后影响 5 的生存分析由 C x比率风险回归分析。P .5 22 胃癌组织 中 V G 、5 o ≤00 为 . E F p 3表达的关系 V G EF 差异 具有 统计学 意义 。 阳性 的 4 0例标 本 中 p3阳性 3 5 3例 , V G 而 E F阴性 2 结 果 的 2 标本 中 p3阴性 8例 , E F与 p3呈 明显 O例 5 VG 5 正相关 ( = . 1 , 0 0 ) r 0 5 3 P< .5 。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p53表达与胃癌及胃癌前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p53表达与胃癌及胃癌前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作者:于金林孟卫东初瑞雪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第02期[摘要]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p53表达与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方法收集聊城市人民医院疑似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胃黏膜标本及胃镜活检采取的胃黏膜标本140例,分为胃良性病变(BGL)组29例、胃癌前病变(GPL)组47例和胃癌(GC)组64例,采用Warthin-Starry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试验观察不同胃黏膜组织中Hp的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
结果 GC组和GPL组Hp感染率、p53阳性表达率高于BG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胃癌;幽门螺杆菌;p53[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b)-0038-03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高发恶性肿瘤,死因位居癌症第二位。
细胞的过度增殖、异常凋亡是引起GC发生的主要原因,GC的发生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引起、多个阶段组成的复杂发展过程[1]。
文献证实,GC的发生、发展与基因的众多相关分子密切相关,p53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但野生型p53仍存在发生肿瘤的可能[2-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其是慢性胃炎和胃溃疡发生、发展的主要致病因子,且Hp感染与GC的发生密切相关。
本文探讨Hp感染和p53表达与GC发生、发展的关系,为研究GC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收集聊城市人民医院GC患者手术切除的胃黏膜标本及胃镜活检采取的胃黏膜标本140例,其中男83例,女57例;年龄38~69岁,平均52.5岁;经病理检查证实,胃良性病变(benign gastric lesion,BGL)组2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胃息肉11例);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GPL)组4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肠上皮化生14例,不典型增生21例);GC组64例。
P53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caspase-3的相关性研究
性。 旨在阐明 p 5 3 与c a s p a s e - 3 在 胃癌发生 、 发展及预后 中的作用。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资料 选用新乡 医学 院第一附属 医院 2 0 0 8 ~ 2 0 1 0 年 胃癌手 术切除标本 5 2 例( 所有 患者术前 均未行放 、 化疗 ) 。男 3 9 例, 女 1 3 例, 年龄 1 9 — 7 6 岁, 平均 5 6 . 5 0  ̄ 2 . 3 5 岁; 高分化 胃癌 1 3 例, 中分化 胃癌 l 8 例。 低分化 胃癌 2 1 例。上述标本均经病理检查验证和归类 。 1 . 2 方法 所有标本经 4 %多聚甲醛固定 、 石蜡包埋 、 4 m连续切片。鼠抗人 p 5 3 单克 隆抗体 ( 工作 浓度 为 h 1 0 0 ) 、 鼠抗 人 c a s p se a 一 3多克 隆抗体 ( 工作浓度 为 h l O 0 ) 均购于武汉博 士德 生物工程有 限公 司 . 应用免疫 组化 s P 法检测 p 5 3 与c a s p a s e 一 3 的表 达。 1 . 3 结果判断
科技信息
。本刊重稿O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F O R M A T I O N
2 0 1 3 年
第l 3 期
P 5 3 基 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 与c a s p a s e 一 3的相关性研究
李冬霞 董 鑫 李冬兰 邓晓慧 汤 政 郭娟宁 ( 1 . 新乡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 河南 新乡 4 5 3 0 0 3 ; 2 .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0 )
P 5 3 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关系最为密切的抑癌基因。突变 的p 5 3基 因( 突变型 p 5 3 ) 丧 失 了正 常 p 5 3基 因的功 能 , 使得 衰老 细 胞、 异常细胞不能按 正常程序死亡 而不断地增殖 . 导致 肿瘤的发 生【 u 。 有研究表明 , p 5 3在细胞 内发挥抗凋亡作用与 c a s p a s e 一 3有关。本文从 蛋 白水平 研究 胃癌组 织中 p 5 3 蛋 白的表 达及其 与 c a s p a s e - 3 的相关 由1 O 个 内含子 和 1 1 个外显子组成 , 总长度约 1 6 — 2 0 K b的 D N A片段 , 编码一个 由 3 9 3 个氨基 酸残基 的组成 的磷 酸蛋 白.其分子量大约 为 5 3 K D 。 在人类 5 0 %以上的肿瘤 中发现了 p 5 3 基因的突变 . 是肿瘤中最 常见的遗传学改 变. 说 明该基 因的改变可能是人类肿瘤产生的主要发 病 因素 。p 5 3 基 因突变后 , 由于其空 间构 象发生改变 , 失去对细胞 生 长 、凋亡 和 D N A修复 昀调 控作用 . p 5 3 基 因由抑癌基 因转变为 癌基 因 。本研 究表明 , p 5 3 蛋 白在 胃癌组织 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 ; p 5 3 蛋 白阳性表达与 胃癌患 者的年龄 、 性别及病 理分期无关 . 与 胃癌 的分化 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提示 p 5 3 蛋 白阳性 表达与 胃癌的发生有关 , p 5 3 表达上调可 能在促进 胃癌 细胞异 常增 生及恶性 转化 中起重要 作 用 。p 5 3 蛋 白表达上调是 胃癌恶性程度增高 的标志 . 一定 程度 p 5 3 蛋 白高表达有助于胃癌浸润和转移 c a s p a s e 一 3又称 为半胱 氨酸蛋 白酶 3 2 ( C P P 3 2 ) . 是研究 较为深入 的与肿瘤 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凋亡相关基因。正常情 况下 . 细胞 质中 的c s a p a s e 一 3 无活性 , 以酶原的形式存在 。当细胞接受 凋亡刺 激时 , 它 被系列反应激 活 。 活化 的 c s a p a s e 一 3 可作用于其它 c a s p s a e 成员 . 以瀑 布式活化 . 进 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本研究发现 c sp a s a e 一 3 蛋 白在 胃 癌 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 。提示 c a s p a s e 一 3 蛋白表达降低 与胃 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 , p 5 3 与c a s p a s e 一 3 之间呈负相 关关系 。 提示在 胃癌 中 p 5 3 通过抑制 c s a p a 8 e 一 3 级联来 发挥其抗 凋亡 作用 。 从 而引起肿瘤 的发生发展 、 浸润及 转移 。 综上所述 . 笔者认为 p 5 3 及e s a p s a e 一 3 的表达与 胃癌的发生、 发展 密切相关 , 并相互关联 , 联合检测 p 5 3 及c a s p a s e 一 3 可能有助于对 胃 癌 恶性程度 的判定及侵袭转移能力的评估 . 进 而为胃癌的预后判 断和合
部分泛素特异性蛋白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部分泛素特异性蛋白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杨静① 张丽璇② 张晨钰③ 安康③ 【摘要】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USPs)家族是去泛素化酶家族中成员最多的一种,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脏、肝脏、脑、胰腺等组织中,且在不同物种间有表达差异性。
目前的研究表明,虽然USPs特异性选择水解的泛素链的机制还不清楚,但USPs在机体生命过程中有极大作用,USPs在调控肿瘤发生及转移、免疫调节、炎症反应、能量代谢、病毒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部分USPs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期望能够对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 肿瘤 治疗靶点 Research Progress in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Partial 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YANG Jing, ZHANG Lixuan, ZHANG Chenyu, AN Ka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01): 149-154 [Abstract] The family of 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 (USPs) is the most abundant member of the deubiquitinating enzyme family, different and is mainly present in skeletal muscle, heart, liver, brain, pancreas and other tissues, with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mong different species. Curr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USPs has a great role in organismal life processes, although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e USPs specifically selects ubiquitin chains for hydrolysis is not clear. USPs have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s in the regulation of tumorigenesis and metastasis, immune regulation, inflammatory response, energy metabolism and viral infection.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reserch progress on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partial USPs in recent years, expecting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lated diseases. [Key words] 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 Tumors Therapeutic target First-author's address: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075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01.036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s)家族是最大的一类去泛素化酶,包含56个成员,该家族中的部分成员已被证实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关系[1]。
Ki-67、p53、P504s在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591·
Ki67、p53、P504s在胃癌前病变和 智1 孙 琦2 沈珊珊3 邹晓平3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消化科1(211100)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2 消化科3
背景: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逐渐进展的过程,发生细胞学和结构异常的同时常存在某些分子表达的 异常,涉及多种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目的:探讨 Ki67、p53、P504s在正常胃黏膜、萎缩性胃炎伴肠化 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 2015年 1月—2016年 12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44例正常胃黏膜、44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黏膜、4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8例高 级别上皮内瘤变和 35例早期胃癌组织,以免疫组化法检测 Ki67、p53、P504s表达。结果:Ki67、p53、P504s在萎缩性 胃炎伴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上升,且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 膜组织(P<0.05)。结论:Ki67、p53、P504s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参与了胃癌发生的早期过程,检测上 述三种分子标记物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进展趋势,有利于提高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其在扁桃体的生发中心细胞睾丸组织的未分化精原细胞上皮基底层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表1ki67在不同阶段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组别例数ki67表达n阳性率n正常胃黏膜44359009205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442120302352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1982403278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82129636947早期胃癌3512171534971与正常胃黏膜组织比较p005表2p53在不同阶段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组别例数p53表达nn正常胃黏膜44440000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444130036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126104115366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810961328737早期胃癌358461727771与正常胃黏膜组织比较p005表3p504s在不同阶段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组别例数p504s表达nn正常胃黏膜44377007159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4426180018409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11821202356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881312530789早期胃癌3571081028800与正常胃黏膜组织比较p005495胃肠病学2018年第23卷第10期中均有表达与细胞增殖状态相关多用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以及恶性程度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复发转移等情况
SRC-3、TFF3在胃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血管生成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SRC-3、TFF3在胃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血管生成的关系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胃癌是全球范围内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发生于亚洲地区。
其发生发展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当前,尽管通过早期筛查和治疗手段可以降低胃癌的死亡率,但其治疗效果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和预测早期胃癌发生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SRC-3和TFF3是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两个重要分子标志物。
SRC-3是一种核受体转录因子,在肿瘤细胞增殖、转移、侵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TFF3是一种黏膜保护因子,在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外基质降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血管生成也是胃癌发生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通过研究SRC-3、TFF3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可以为早期胃癌筛查、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SRC-3、TFF3在胃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它们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3. 研究方法3.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以下条件的胃癌、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经病理学证明为胃癌或癌前病变;2)未接受过化疗、放疗或手术治疗;3)愿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样本采集通过内镜下活检对研究对象胃部病变组织进行采集。
分为三组,包括胃癌组、胃癌前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
对采集的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于分析组织形态学和SRC-3、TFF3、CD34的表达情况。
3.3 数据统计通过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进行分析,计算SRC-3、TFF3、CD34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胃癌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
4. 预期结果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预期SRC-3、TFF3在胃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同时,CD34表达水平也将显著增加。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将探讨SRC-3、TFF3与血管生成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机制,为早期胃癌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Survivin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PTEN表达的关系
Survivin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PTEN表达的关系许俊龙;周庚寅;王永生;张杰;李玉红;尹艳华;任玉波【期刊名称】《中华肿瘤防治杂志》【年(卷),期】2007(14)10【摘要】目的:探讨Survivin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PTEN表达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vivin、PTEN基因蛋白在30例正常胃黏膜、20例不完全型大肠化生,93例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54例早期胃癌中的表达。
结果:Survivin在正常胃黏膜不表达(0/30),在不完全型大肠化生的阳性表达率为5.00%(1/20);在轻、中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的阳性率分别为6.25%(2/32)、8.57%(3/35)和65.73%(17/26),其中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早期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8.51%(37/54)。
Survivin 基因在早期胃癌中的阳性与阴性表达中PTEN的阳性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564,P=0.0000。
结论:Survivin在早期胃癌中表达上调,说明该基因在早期胃癌的发生过程中作用重要,Survivin表达越高,早期胃癌的分化程度越低。
早期胃癌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PTEN阳性表达密切相关。
【总页数】3页(P733-735)【关键词】胃肿瘤/病理学;胃肿瘤/流行病学;癌前状态;基因表达【作者】许俊龙;周庚寅;王永生;张杰;李玉红;尹艳华;任玉波【作者单位】聊城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相关文献】1.Survivin、PTEN、p53、Ki-67在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J], 夏雪雁;李连宏2.Survivin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TEN表达的关系 [J], 孙迪文;陈启3.溃疡型胃癌和癌前病变中PTEN、Surviv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王志红;鲍德明;石振旺;赵敏;陈正徐;方东;王华;张芬4.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survivin、PTEN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 [J], 葛恒发5.PTEN蛋白在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J], 张斌;曹俊;周强;陈洁宇;邹晓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p 5 3 异常表达可能在 胃癌发 生发 展过程 中发挥作用 。AI F蛋 白表达量升高 和p 5 3 基 因发生 突变 在 胃癌发 生过程中均是早 期事件 。AI F 在 胃癌发 生过程 中可能执行氧化还 原酶和细胞凋亡 的双重 功能 ,对 其分子作用机制 的深入探讨 可能为 胃癌 的早期诊治提供新 的思路 。 关键词 :凋亡诱 导因子 ;突变型 p 5 3 ;凋亡 ;氧化还原酶
文 章 编 号 :1 0 0 0 — 2 8 1 2( 2 0 1 5 ) 0 2 — 0 0 4 1 — 0 5
凋亡诱 导因子和突变型 p 5 3 在 胃癌前病变组织及
胃癌组织 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朱 薇 ,史 平 ,张 煦 ,晏 红 ,董 驰 ,李晓呜
1 .兰州大学第二 医院 病理科 ,甘肃 兰州 7 3 0 0 3 0 2 .兰州大学医学 院 基础医学 院病理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n c e r o u s l e s i o n s a n d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t i s s u e a n d 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Me t h o d s S p e c i me n s o f r a d i c a l
Ab s t r a c t : 0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a p o p t o s i s — i n d u c i n g f a c t o r ( AI F ) a n d mu t a n t p 5 3( mp 5 3 )
r e s e c t i o n ga s t r i c c a nc e r a nd g a s t r os c o pe bi o p s y f r o m 1 25 c a s e s , i n c l u di ng 2 0 no r ma l muc os a , 42 l o w gr a d e i n -
况 。 结果 A I F 在正 常 胃黏膜 、低级别上 皮 内瘤变 胃黏膜 、高级别上皮 内瘤变 胃黏膜及绝 大多数 胃癌 细胞胞质 中表达 ,
在少数 胃癌细胞 胞核 中表达 ; mp 5 3 均 在细胞 核内表达 。A I F与 mp 5 3 的表达 无相关性 ( P>0 . 0 5 ) 。AI F和 mp 5 3 在低 级
中图分类号 :R 7 3 5 . 2 文献标识码 :A d o i :1 0 . 1 3 8 8 5 / j . i s s n . 1 0 0 0 — 2 8 1 2 . 2 0 1 5 . 0 2 . 0 0 8
S t u d y o n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a p o p t o s i s - - i n d u c i n g f a c t o r a n d mu t a n t
Zh u We i ,S h i Pi ng ,Zha ng Xu ,Ya n Ho n g ,Do n g Ch i ,Li Xi a o - mi ng
1 . De p a r t e me n t o f P a t h o l o g y , S e c o n d Ho s p i t a l o f La n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 La n z h o u 7 3 0 0 3 0 , Ch i n a 2 . Re s e a r c h I n s i t i t u t e o f Pa t h o l o g y , Ba s i c Me d i c a l S c h o o l o f L a n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 L a n z h o u 7 3 0 0 0 0 . Ch i n a
p 5 3 i n g a s t r i c p r e c a n c e r o u s l e s i o n s a n d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t i s s u e
a n d i t s c o r r e l a t i o n
摘要 : 目的 探 讨凋 亡诱 导 因子 ( AI F )与 突变 型 p 5 3( mp 5 3 )在 胃癌 前病 变组 织及 胃癌 组织 中 的表 达及 其相 关性 。 方法 胃癌根治术切除标本及 胃镜活检标本 1 2 5 例 ,其 中2 0 例正常 胃黏膜标本 ,4 2 例低级别上皮 内瘤变 胃黏膜标 本 ,2 3 例 高级别 上皮 内瘤变 胃黏膜标本 ,4 O 例 胃癌组织 标本 , 采用 免疫组织化 学染色技 术检测 各组 的AI F 及m p 5 3 的表达情
第4 l 卷 第2 期 2 0 1 5 年 4月
兰州 大学 学报 ( 医 学 版)
J o u na r l o f L a n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 M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Vo1 . 41 No. 2 Ap r . 2 0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