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项医疗核心制度

合集下载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国政府在医疗领域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旨在解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问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健康。

下面是医疗核心制度的十八项:1.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实行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障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2.推进三医联动。

协调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均衡性和覆盖面。

3.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构建以社区医疗为基础、急诊和重大疾病救治为重点、城市医疗为支撑的医疗服务体系。

4.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减轻大医院压力。

5.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

加强药品供应链管理,降低药品价格,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6.推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优化医疗服务价格机制,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实现医疗费用合理分担。

7.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推行医疗质量考核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8.实施中医药强国战略。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9.加强医疗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支持医疗技术创新,培养高水平的医疗人才,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10.推动信息化建设。

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信息化应用水平,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11.加强医患沟通和医疗纠纷处理。

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加强医患互信,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维护医患关系稳定。

12.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13.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加大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力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4.实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多方便的健康服务。

15.推进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规范和监管,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6.加大医疗资源投入。

增加医疗资源投入,提高医疗设施和设备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17.加强国际医疗合作。

简述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简述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简述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国机关领导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通过一系列和措施推行的医疗改革方案。

这些核心制度旨在解决中国医疗系统面临的问题,提高人民医疗保障水平,降低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

具体包括以下会议项核心制度:1.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基本医保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

2. 医疗救助制度:实行了医疗救助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医疗救助。

3. 医疗费用控制制度:加强了医疗费用管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速度。

4. 健康体检制度:加强了健康体检服务,提供预防性健康检查。

5. 在线医疗服务制度:推动了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在线咨询、挂号、购药等服务。

6.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加强了药品供应保障,降低药品价格。

7. 社会办医改革制度:支持社会办医,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兴办医疗机构。

8.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行按病种付费。

9. 公立医院改革制度: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10. 医生和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生和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1. 城乡医疗协作制度:推进城乡医疗协作,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能力。

12. 医患关系改革制度: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疗纠纷调解机制。

13. 中西医结合制度: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药事业。

14. 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医疗学术研究和医务人员培养。

15. 医疗设备采购制度:改革医疗设备采购制度,降低设备采购价格。

16. 重大疾病保障制度:建立重大疾病保障制度,提供对特定疾病的保障。

17. 疫苗安全保障制度:加强疫苗安全保障,保障民众的免疫安全。

18. 共享健康信息制度: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的互通共享。

这些核心制度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

医院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八项核心制度
1.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2. 医疗卫生安全制度: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3.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4.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解决医患纠纷和提供合理赔偿方案。

5.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并防止费用虚高。

6.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7. 职业道德规范制度:规范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和道德规范。

8. 患者隐私保护制度: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

9.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管理和运用医疗信息以优化医疗服务。

10. 医疗诊疗规范制度:制定和执行医疗诊疗的规范。

11. 医疗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12. 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培养医疗人才和管理医务人员。

13. 英才引进和激励制度:吸引和激励优秀医疗人才。

14. 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评估和奖励医务人员的绩效。

15. 疾病防控制度: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和其他流行病。

16. 药品管理制度:管理和使用药品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17.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护医疗信息和网络安全。

18. 工作流程优化和改进制度:不断优化和改进医疗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和效果。

18项医疗核心制度

18项医疗核心制度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在医疗行业中,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制度。

这些制度涵盖了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从医疗机构的管理到医疗人员的职业道德,从医疗设备的使用到医疗费用的收取,都有相应的规定和制度。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18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具体内容。

1.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2. 医疗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医疗人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护患者的权益和隐私。

3.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4.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使用和管理医疗设备,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5. 医疗卫生信息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6.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和稳定。

7.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纠纷处理制度,保护患者的权益和利益。

8.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收取医疗费用,保证患者的合法权益。

9. 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参加医疗保险,保障患者的医疗保障权益。

10. 医疗诊疗规范制度: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诊疗,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11. 医疗知情同意制度:医疗机构必须在进行医疗服务前,告知患者相关信息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12. 医疗随访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随访管理制度,保证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13. 医疗科研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科研活动,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14. 医疗人才培养制度: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医疗人才。

15. 医疗志愿者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保证志愿者的权益和利益。

16. 医疗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必须保持医疗环境的卫生和整洁,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实行的18项核心制度,是为了推进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而提出的。

具体制度如下:
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三级医院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医联体和分级诊疗机构共建共享制度:推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基层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立居民医生团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高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医改红利分配制度:将医改红利按照各方贡献程度进行合理分配。

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制度:保障离休干部的医疗待遇。

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建立医疗服务价格透明化制度,遏制医疗行业乱收费。

医疗保险基金筹资制度: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基金筹资制度,实行分级管理。

医药联动机制:优化医药市场环境,实现医药联动,控制医药费用。

零差评制度:建立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制度,推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

诊疗规范制度:推广和实施诊疗规范。

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建立医疗机构评审和监管制度。

信息化建设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共享。

内审制度:建立医疗机构内审制度,推进医疗机构管理水平提高。

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实现医患关系和谐。

疾病预防和控制制度:强化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升国民健康水平。

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提升医疗卫生工作者素质和能力。

医学伦理和医德医风规范制度:强化医学伦理和医德医风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形象。

预约挂号和候诊管理制度:建立预约挂号和候诊管理制度,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就医效率。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分别是:
1. 首诊负责制度。

2. 三级查房制度。

3. 会诊制度。

4. 分级护理制度。

5.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6.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7.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8. 术前讨论制度。

9.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0. 查对制度。

11.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2.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13.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14. 危急值报告制度。

15. 病历管理制度。

16.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7.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8.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基础,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执行本机构的核心制度,并遵循每项核心制度的定义和实施基本原则及关键环节的要求。

医院-18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院-18项医疗核心制度

18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查房制度;三、会诊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查对制度;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五、病历管理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

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医疗18项核心制度

医疗18项核心制度

医疗18项核心制度1.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规定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管理职责和管理程序,确保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

2. 医疗服务规范制度:规定医疗服务的标准和规范,包括医疗诊疗、护理、康复等方面的规定。

3.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具体的临床路径方案,规范医疗活动和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4.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医疗质量评价方法和程序,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5.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医疗安全和应急处置能力。

6.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规定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责任分配,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7. 药品管理制度:规定药品管理的标准和规范,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8.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规定医疗器械的管理标准和规范,确保医疗器械安全和有效性。

9.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规定医疗费用的计算、核算和报销标准和程序,防止医疗费用过高或低于合理水平。

10. 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医疗保险的管理和执行程序,保障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11. 医疗人员管理制度:规定医疗人员的招聘、培训、聘用和考核程序,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12. 医疗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制度:规定医疗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维护医疗职业的正常秩序。

13. 健康档案管理制度:规定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保密标准和程序,保障患者的隐私权和健康权。

14. 患者满意度评价制度:规定患者满意度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5. 医学伦理规范制度:规定医学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保护患者的人身权益和尊严。

16. 医学科研管理制度:规定医学科研的管理和评价标准和程序,促进医学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17. 医学教育管理制度:规定医学教育的管理和评价标准和程序,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8. 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规定医疗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促进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18项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18项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18项1.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规定和操作,确保医疗行为和结果符合质量标准。

2. 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医疗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和追踪机制。

3.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流程和管理机制,促进对医疗事故的及时发现、处理和追究。

4.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规范医疗设备的选择、使用、维修和保养,提高设备安全性能和可用性。

5. 医疗药品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医疗药品供应和使用流程,确保药品安全使用。

6. 感染病控制制度:建立医疗感染预防控制机制,降低感染风险。

7. 医疗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医疗事故应急预案、处置流程和应急演练机制。

8. 医务人员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医务人员考核和监督机制,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9. 住院病历管理制度:规范住院病历的书写、管理和保密,确保病历信息准确、完整和安全。

10. 输血管理制度:规范输血的供血、采血、配血和输血操作,保证输血安全。

11. 双人核对制度:建立双人核对和确认制度,预防因操作疏忽和信息不准确引发的医疗安全事故。

12. 术前皮肤消毒制度:规范手术前皮肤消毒的流程和操作,保障手术安全和病人健康。

13. 医疗处方审核制度:规范医疗处方审核和发药流程,防止因药品使用不当引起的安全事故。

14. 输液泵管理制度:建立输液泵的选择、使用和维护机制,保障输液安全。

15. 营养支持治疗管理制度:规范营养支持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确保病人安全进食。

16. 病人权益保障制度:建立病人知情、知识产权保护和生命安全保障机制,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

17. 自身安全保护制度:建立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安全保障措施,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18. 医院管理规定制度:建立医院管理的规约和制度,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稳步提升。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最新版)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最新版)

18项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查房制度;三、会诊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查对制度;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五、病历管理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

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激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活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举措。

为此,中央近年来出台了许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一系列的医疗核心制度,其中包括以下十八项。

1. 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和补充,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2. 实施综合医改政策,推进医疗资源配置优化,提升医院服务水平,推行按疾病诊疗分类付费,鼓励医院从事公益性服务。

3. 建立健全城乡医疗卫生体系,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提高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行村级卫生室个体办医合作机制。

4. 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医保制度,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益,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减轻患者负担。

5. 改革医疗卫生行业药品供应和价格管理制度,推动药品价格合理化,加强药品质量监督,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6. 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水平。

7. 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监管,提高患者满意度。

8. 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创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与医疗保险、医药产业的融合发展。

9. 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和健康信息管理制度,推动健康信息共享,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加强健康教育。

10. 强化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1. 鼓励和支持公立医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形成公立医院转型发展的新模式。

12. 完善医疗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和健全医患纠纷调解机构,加强医患沟通与矛盾化解。

13. 加强医院安全管理,提高医院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医疗卫生机构安全可靠。

14. 加大对农村乡镇卫生院、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1. 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为全民提供医疗保障。

2.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 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用药需求,提高药物可及性。

4.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5. 科研和创新支持: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6. 医疗人才培养和管理: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完善医疗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

7. 医药卫生监督管理:加强医药卫生监督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8. 医疗设备和器械管理:加强医疗设备和器械的监管,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9. 药品供应保障: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良好的药品供应。

10. 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1. 医患沟通和医疗卫生教育: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率。

12. 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13. 医疗资源配置和调控: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医疗服务供需平衡。

14. 医疗救援和应急机制:建立医疗救援和应急机制,提高医疗救援效率。

15. 中药发展和保护:推进中药发展和保护,发挥中药在医疗中的作用。

16. 医疗健康促进和预防:加强医疗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7. 医疗资源统筹和患者流转:加强医疗资源统筹和患者流转,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18. 综合管理和监督:建立综合管理和监督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国政府为改善和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所推出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

这些制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服务水平,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并推动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

具体的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包括:1.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通过合理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平衡医疗资源的供给和需求,降低就医费用负担。

2.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覆盖率和报销比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3.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加强药品供应保障,规范药品流通和采购,降低药品价格。

4. 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允许医师在多个医疗机构执业,增加医疗资源供给。

5. 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6. 分级诊疗制度:推行分级诊疗制度,让患者在就近的医疗机构得到适宜的医疗服务。

7. 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加强医患关系管理。

8. 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制度: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宣传,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9. 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制度: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10. 医疗技术评价制度:建立医疗技术评价机制,促进医疗技术创新和应用。

11.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人员素质和能力。

12.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

13. 医疗资源配置和调控制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对医疗资源的调控和监管。

1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或减费。

15. 医疗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制度:建立医疗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制度,引导医疗行业良性发展。

16. 老年人医疗服务保障制度:加强对老年人医疗服务的保障,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17. 就医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就医质量评估制度,评估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业绩。

18. 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制度:推动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18项医疗核心制度

18项医疗核心制度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在医疗领域中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

以下是涵盖了医疗核心制度的18项内容。

1.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2.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标准,确保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和可承担性。

3.医疗费用结算制度:建立医疗费用结算体系,规范医疗机构和病人之间的费用结算程序。

4.医疗机构分类制度:将医疗机构按照规模、设备、技术水平等进行分类,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5.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建立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估,确保医疗机构的质量和安全。

6.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制度:建立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制度,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

7.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监督和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8.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建立医疗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确保医疗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9.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

10.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技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11.药品监管制度:加强药品监管,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性。

12.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规范使用和维护。

13.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建立医疗纠纷处理制度,保障病人合法权益,解决医患纠纷。

14.医疗法律责任制度:建立医疗法律责任制度,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和专业道德。

15.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医疗安全管理制度,预防和控制医疗事故和职业暴露。

16.医疗援助制度:建立医疗援助制度,帮助贫困人口和特殊群体获得必要的医疗帮助。

17.医疗科研和创新制度:加强医疗科研和创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治疗效果。

18.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制度: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这些医疗核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为人们提供全面、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医疗18项核心制度

医疗18项核心制度

医疗18项核心制度1.医疗机构分类制度:将医疗机构按照规模、功能、服务水平等划分为不同等级,以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2. 医疗卫生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机构的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架构、管理程序、服务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有效性。

3.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医疗质量评估、医疗纠纷处理、医疗安全等方面的规定,以促进医疗服务的改进和提升。

4. 医疗服务规范制度:建立医疗服务规范体系,包括医疗服务标准、医疗流程、医疗记录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5.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费用管理体系,包括医疗费用审批、医疗费用结算、医疗费用监管等方面的规定,以防止医疗费用的过高和浪费。

6. 医疗资源配置制度:建立医疗资源配置体系,包括医疗设备、人才、药品等方面的规定,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7. 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援助等方面的规定,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8.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信息管理体系,包括医疗信息采集、医疗信息共享、医疗信息保护等方面的规定,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9. 医疗事故处理制度:建立医疗事故处理体系,包括医疗事故预防、医疗事故调查、医疗事故赔偿等方面的规定,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10. 医疗诊疗规范制度:建立医疗诊疗规范体系,包括医疗诊疗指南、医疗诊疗标准、医疗诊疗流程等方面的规定,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11. 医疗器械监管制度:建立医疗器械监管体系,包括医疗器械注册、医疗器械质量监管、医疗器械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规定,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12. 医疗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医学院校教育、医疗人才培训、医疗人才评价等方面的规定,以保障医疗服务的人才资源。

13. 医疗科研管理制度:建立医疗科研管理体系,包括医疗科研评价、医疗科研资金管理、医疗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规定,以促进医疗科研的创新和发展。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1. 医疗保险制度: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基本医疗保障。

2.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和评审制度,规范医疗机构的设立和运行。

3. 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度: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人才储备和流动。

4. 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事故的监管和处理。

5.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控制医疗费用,合理定价和支付方式。

6. 药品管理制度: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7. 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8. 中医药管理制度:保护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中医药的治疗水平。

9. 疾病预防控制制度: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10.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11. 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保障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制度,保证基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12. 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医疗救助体系,保障贫困人口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

13.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建立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医疗纠纷。

14. 医学伦理和伦理审查制度:建立医学伦理和伦理审查制度,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5. 国际合作交流制度: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合作和交流,促进医疗发展。

16. 医疗科研评价制度:加强医疗科研的评价和管理,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17. 医疗发展规划制度:制定医疗发展规划,推动医疗事业的整体发展。

18. 医疗监管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疗行为的监管,保障医疗秩序和正常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项医疗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一、首诊科室指患者就诊的第一个科室,首诊医师指第一个接诊患者的医师。

首诊负责制度是指首诊医师(门诊、急诊及住院)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患者,应热情接待,仔细检查,认真书写病历,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负责联系会诊、转科,对患者进行隔离控制、流行病学调查、向相关部门报告等事宜。

二、对已明确诊断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收住院治疗。

急、危、重、疑难患者待病情稳定、允许转运时,由首诊医师与相关科室联系,落实接收科室、安排相关事宜。

必要时请示上级医师。

三、对尚未明确诊断的患者,在未确认接收科室之前,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对患者全面负责,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确定为他科患者后,首诊医师应及时完成患者病情及交接注意事项的记录,与接收科室做好患者交接工作。

急、危、重、疑难患者的首诊医师应亲自或指定护士陪同转运并做好交接工作。

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由首诊医师负责处理并上报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协调解决。

四、急危重症患者需要抢救时,由首诊医师进行抢救并及时通知上级医师、科主任(急诊科主任)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拒绝抢救。

五、已收住入院的患者经检查不属本专业病种,或主要疾病不属本专业需要转科时,主管医师应写好病历,经有关科室会诊同意后方可转科。

六、因医院技术条件所限、或者非本院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需转院,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七、凡不认真执行本制度而造成医疗差错、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的,由科室和当事人承担责任。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主治医师每日查房1次,应有住院医师、实习医师参加;科主任每周查房2次,应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 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二、查房一般流程:查房前,下级医师要做好准备工作;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报告简要病历、当前病情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主任或主治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和病情分析,并做出肯定性的指示。

上级医师的分析和处理意见,住院医师应及时记录在病程记录中,并请上级医师签名。

三、急危重患者查房流程: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随时检查患者。

四、新入院或新转入患者查房流程:住院医师应在入院后即时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危重患者住院期间24小时内应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查房。

3会诊制度一、科内会诊流程(一)医疗小组对入院三日内未能明确诊断的病例提交科主任同意后,召集全科医务人员会诊。

(二)会诊时,由主管医师报告病历并分析诊疗情况,同时做好会诊记录,并认真执行会诊确定的诊疗方案。

二、科间会诊流程(一)由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填写会诊单,上级医师同意签名后送往会诊科室。

应邀医师急会诊应10分钟之内到位,普通会诊不超过24小时内完成。

(二)会诊请求人员应当陪同完成会诊,会诊后,会诊医师将诊断处理意见记录于会诊单上(时间记录应具体到分钟),主管医师应将会诊意见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会诊医师如遇疑难问题或病情复杂,应立即请本科上级医师协助会诊。

三、急会诊流程(一)由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提出紧急会诊申请,并在会诊单上注明“急”字。

在特别情况下,可电话邀请。

危重患者的治疗应及时进行,不得因请会诊而延误诊治。

(二)会诊后,被邀会诊医师应将诊断处理意见写在会诊单上,并向请会诊医师交待处理意见,请会诊医师应将患者以上内容记录与于病程记录中。

四、院内多学科会诊流程(一)由科主任提出,主管医师填写“院内多学科会诊申请表”,提前一天报医务科申请备案后。

(二)医务科确定会诊时间后,通知被邀科室人员参加。

(三)会诊由医务科主持,必要时请分管院长参加。

主治医师报告病历,科主任提出本次会诊的主要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等;参加讨论的人员充分发表意见。

主管医师做好记录并填写好“院内多学科会诊记录”,认真执行会诊确定的诊疗方案。

五、邀请外院专家会诊流程(一)经科主任批准后,由主管医师向患者说明会诊目的及费用等情况,填写“邀请院外专家会诊申请单”、“院外专家会诊及会诊费用协商记录单”,并上报医务科审批备案。

(二)会诊科室科主任做好接待和配合会诊医师的工作,主管医师做好被邀请医师的资格证书、职称证书等资料的备案工作,并提交医务科。

六、外出会诊流程(一)接到会诊邀请后,由医务科会同相关科主任及时安排医师外出会诊。

(二)医师外出会诊严格执行有关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会诊过程中如发现难以胜任会诊工作,应当及时、如实告知邀请医疗机构,并终止会诊;发现邀请医疗机构的技术力量、设备、设施条件不适宜收治该患者,或者难以保障会诊质量和安全的,应当建议将患者转往其他具备收治条件的医疗机构诊治;如果患者拟转入我院进一步诊治,应事前通知相关科室或者医务科做好相应准备。

(三)医师在会诊结束返回我院2个工作日内将外出会诊的有关情况报告所在科室和医务科。

4分级护理制度一、医生根据护理分级标准开立医嘱:(一)特级护理: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确定为特级护理。

1.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

2.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

3.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二)一级护理: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患者。

3.手术后或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4.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三)二级护理: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二级护理。

1.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2.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3.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

(四)三级护理: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无需依赖的患者,可确定为三级护理。

二、护士根据级别护理医嘱,增加或更改患者床边级别护理牌。

三、护士应遵守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和疾病护理常规,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和医生制定的诊疗计划,按照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并在工作中应关心和爱护患者,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一)特级护理标准:1.严格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良肢位位。

6.实施床旁交接班。

(二)一级护理标准:1.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三)二级护理标准:1.每二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四)三级护理标准:1.每三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四、自理能力分级的评定要求:(一)根据Barthel 指数总分,将自理能力分为重度依赖、中度依赖、轻度依赖和无需依赖四个等级,并提供相应生活照护。

具体见表1(二)初始评估:凡新入院、转入患者责任护士均需根据Barthel 指数进行评估,评估当班完。

(三)再评估:重度依赖住院患者每天进行再次评估;中度依赖住院患者每三天进行再次评估;轻度、无需依赖住院患者每7 天进行评估;病情变化随时评估。

(四)护士长定期检查护士对住院患者Barthel 指数ADL 评估的正确性及患者需求满足情况,监督责任护士做好患者生活护理。

表1 自理能力分级及照护需求5值班和交接班制度一、医师值班流程(一)值班医师负责值班期间各项医疗工作,因工作需要离开病区,应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听到呼叫后5分钟内必须到岗。

遇有疑难问题时应请示二线上级医师会诊和处理,必要时应报告总值班协调处理。

(二)值班医师应做好值班期间各类医疗文书记录,并在次晨早会上进行集体交班;在下班前,接受各级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巡视病房,了解危重患者情况并做好床前交接。

二、交接班流程(一)各科室每晨由科主任或护士长召集全科室医护人员实行集体交接班,内容包括:夜班护士和值班医师分别报告出入院患者及重点患者的诊疗、手术及护理要点;上级医师补充;其他医护人员汇报或提出相关问题;科主任和护士长讲评、指导,安排当日工作;科室晨间各种学习;床旁交接班及查房。

(二)四级手术患者手术当日和急危重患者必须床旁交班。

(三)交接班内容应当专册记录,并由交班人员和接班人员共同签字确认。

(四)各科室医师在下班前应将危、急、重、新入院、手术后、有特殊处理的患者做好交接班工作。

交接不清时交接人员均不得离开岗位直至交接清楚,接班时发现问题由交接者负责,接班后发现问题由接班者负责。

6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一、需进行讨论的疑难病例, 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没有明确诊断或诊疗方案难以确定;疾病在应有明确疗效的周期内未能达到预期疗效;非计划再次住院和非计划再次手术;出现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的并发症;不明原因的病情恶化;院内感染经积极抢救仍未脱离危险、病情仍不稳定者;病情复杂、涉及多个学科或者疗效极差的疑难杂症;病情危重需要多科协作抢救病例;涉及重大疑难手术病例;住院期间有医疗纠纷争议倾向;住院超过30天的病例以及其它需要讨论的病例。

二、科主任主持疑难病例讨论。

三、参加人员:本科室全体医师,相关护理人员(护士长、责任护士)。

特殊病例、疑难病例可邀请医务科、其他临床科室、功能检查科室人员或院外专家参加。

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成员中应当至少有2人具有主治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讨论流程:由主管医师介绍病情及诊疗经过;主治医师详细分析病情变化及目前主要的诊疗方案,提出本次讨论的主要目的、关键的难点疑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参加讨论的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尽可能明确诊断,确定进一步诊疗方案。

对经组织院级讨论仍不能明确诊断、解决问题的患者,科主任和主管医师须向家属或单位及时交待诊治方面的相关问题,必要时提出转上级医院治疗等建议。

五、讨论内容应专册记录,主管医师做好讨论记录经主持人审核并签字,讨论的结论应当记入病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