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与李贽思想的历史生成---王飞修改2
明代中后期社会下层价值观的转变
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经济, 虽然只 是萌芽 , 但它却使母体躁动不安起来 。人们特别是 社 会下层 人 民 的行 业 观 念 也 随之 发 生 了巨大 的变
V 12 o3 o.9N . 2 1. 006
明 代 中后期 社会 下层价 值 观 的转 变
李 竞艳
( 河南 大学 , 南 河 开封 450 ) 70 1
摘
要: 中国封建社会里, 家思想一直 占据着主流思想的地位 , 在 儒 重义轻利、 重本抑末等价值
观是儒 家思想的根本。而到 了明代 中期 , 封建农业经济 内部孕育出了与母体相矛盾 的 商品经济 , 并逐渐繁荣起 来。商业和手 -_ 的成果和利润刺激 了一向受贫困压抑的社 rl -k ,
想, 主张“ 存天理 , 人欲” 将人们 的思 想束缚在 灭 , 封建纲常伦理 中。他们所说的“ 包括“ 欲” 物欲” 和
“ 情欲 ” 物 欲 ” 。“ 即是 “ ”,情 欲 ” 利 “ 即是 人 的 “自
由情感 ” 。社会 下层人 民处 于程朱理学思 想 的控 制之下, 价值观念 也受其 左右。而到 了明代 中后
的财利 了。正是 孔 孟 对 义 和 利 的 态 度 奠定 了 中 国
传统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 , 要求人们丢掉欲望
的念头 , 为那看不见摸不着的“ 仁义 ” 而奋斗终生。 人们 的欲望被掩盖在封建统治阶级所谓 的仁义道 德、 忠孝节义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直到明代 中 后期 , 商品经济的繁荣给人们的思想注人了新的活 力, 巨大的商业利润刺激 了人们 的欲望 , 社会下层 人们将这种欲望变成 了赤裸裸的公开的利益要求 , 在“ 和“ 的天平上 , 义” 利” 将砝码倾 向了“ ” 利 的一 方 ,重利” “ 的成分 已经超过了“ 重义 ” 的成分 , 重利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1)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 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 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 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 想的范畴。
一、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的“异端”思想 (一)异端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李贽的生平 (二)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 (三)评价 二、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原因) (二)三大思想家主要的思想主张 1.王夫之 2.黄宗羲 3.顾炎武 (三)评价(影响)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归纳:
黄宗羲在《原君》篇中指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 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 奉我一人之淫乐”。他公然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他认为臣对君的关系不是奴仆而应是平等的“师友”,无须 “杀身以事君”,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抨击君主专制、鼓吹君臣平等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首先是 1、王夫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1)世界观:强调“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 在物质世界之中 ;气先于理
(2)方法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考察客 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
(3)伦理学:“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 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使劲背诵基础知识 加油啊!
李贽是晚明的一个特殊人物。他的理论非圣非法,喝佛骂 祖,按传统道学观念,他是彻头彻尾的异端。在中国历史上, 不乏才高气傲之士屈死在统治阶级的樊笼中的,李贽就是这样 的一位。用现在的话来说,李贽所犯的是思想罪。在他的思想 中,充满了一种追求个人自由与解放的反叛意识。他最主要的 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里面 反映的也大多是这种思想——对封建理学进行批判。二Fra bibliotek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代文学发展流变
明代文学发展流变明代是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从明初到晚明,极端的皇权专制走向破碎的自由,严厉的禁海政策走向民间贸易的失控,官场的冷酷逐渐被丰富多彩的市场所腐蚀,文学艺术在曾经的冰天雪地上蓬勃兴起,蔚为大观,封建社会走到了末期,社会无可阻挡地向前发展。
在这277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无疑是最为璀璨的建筑,从明初到灭亡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明代前期文学明初到成化(1368-1487)二、明代中期文学弘治到隆庆(1488-1573)三、明代后期文学万历至明亡(1573-1644)一、明初明初,朱元璋在政治上进行大肆改革,废除秦汉以来实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对东南沿海地区加以残酷打击,以削弱这一地区的力量,铲除对王朝统治可能构成威胁的基础;用军队封锁海上交通,禁止民间的对外贸易,以贯彻“重农抑商”的政策。
明初独裁统治使人心惶惶,“胡惟庸案”“大将军蓝田案”“空印案”“郭桓案”等,使“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当此时,朱元璋将推行伦理教化作为基本国策,诏定八股文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力倡程朱理学形成“述朱”局面,大兴文字狱,并剥夺文人“隐”的权利:“寰中士夫不为君用者”,“罪至抄笞”。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杀死不效忠于他的方孝孺,灭十族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标志着正统文学的最终确立,也标志着正统文学一统天下的实现。
明初到成化末年的一百多年间,元代末年所形成的自由活跃的文学风气,在明初残酷的政治手段和严厉的思想统治下戛然而止。
这一时期的文坛主要以由元入明的文学家独领风骚,以宋濂、刘基、高启等为代表,文学风格整体上呈现出由乱世之文、山林之文向治世之文、台阁之文转型的趋向,这种趋向与朱元璋政权在政治上逐步实行专制统治是同步的,更与其在文化上对文人士大夫实行思想钳制是同步的。
而稍后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呈现出雍容典雅的风范,但他们的诗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气节。
明代文学发展流变
明代文学发展流变明代是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从明初到晚明,极端的皇权专制走向破碎的自由,严厉的禁海政策走向民间贸易的失控,官场的冷酷逐渐被丰富多彩的市场所腐蚀,文学艺术在曾经的冰天雪地上蓬勃兴起,蔚为大观,封建社会走到了末期,社会无可阻挡地向前发展。
在这277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无疑是最为璀璨的建筑,从明初到灭亡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明代前期文学明初到成化(1368-1487)二、明代中期文学弘治到隆庆(1488-1573)三、明代后期文学万历至明亡(1573-1644)一、明初明初,朱元璋在政治上进行大肆改革,废除秦汉以来实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对东南沿海地区加以残酷打击,以削弱这一地区的力量,铲除对王朝统治可能构成威胁的基础;用军队封锁海上交通,禁止民间的对外贸易,以贯彻“重农抑商”的政策。
明初独裁统治使人心惶惶,“胡惟庸案”“大将军蓝田案”“空印案”“郭桓案”等,使“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当此时,朱元璋将推行伦理教化作为基本国策,诏定八股文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力倡程朱理学形成“述朱”局面,大兴文字狱,并剥夺文人“隐”的权利:“寰中士夫不为君用者”,“罪至抄笞”。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杀死不效忠于他的方孝孺,灭十族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标志着正统文学的最终确立,也标志着正统文学一统天下的实现。
明初到成化末年的一百多年间,元代末年所形成的自由活跃的文学风气,在明初残酷的政治手段和严厉的思想统治下戛然而止。
这一时期的文坛主要以由元入明的文学家独领风骚,以宋濂、刘基、高启等为代表,文学风格整体上呈现出由乱世之文、山林之文向治世之文、台阁之文转型的趋向,这种趋向与朱元璋政权在政治上逐步实行专制统治是同步的,更与其在文化上对文人士大夫实行思想钳制是同步的。
而稍后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呈现出雍容典雅的风范,但他们的诗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气节。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
理的主张;③他还认为不能以“圣人”之
言作为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
④在诗文写作上也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 风,对晚明文学有重要影响;著作有《藏 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76岁时被官府以“蛊惑世人”罪名逮捕而
自杀。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问题2: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有哪些?有何作用? 答案:(1)主张:①黄宗羲,浙江余姚人,曾 参加抗清斗争,著有《明夷待访录》,是 浙东学派创立者,他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认为国君是天下的大祸害,废除“君主一
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 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 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
A.李贽
C.顾炎武
B.黄宗羲
D.王夫之
解析:在所给选项中,李贽最有个性,被视
为“离经叛道”,在反正统,反传统,尤
6.清朝初年,唐甄在《潜书》中指出“自秦 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这说明唐甄 的思想主张是( )
考据学之先河;②他批判“私天下”(以天
下为君主的私人财产)的君主专制,提出不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问题4:王夫之的思想有哪些? 答案:①王夫之,人称船山先生,抗清失败 后隐居,著有《船山遗书》,以大无畏的 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2000多年的文化遗产 予以批判总结,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
古代哲学的顶峰;②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
答案:黄宗羲的君臣平等思想;顾炎武的
“众治”思想。 (2)上述两种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简析
产生这种思想的历史条件。
课上讲学(学生用书P11)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问题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有哪些? 答案:①李贽号卓吾,泉州晋江人,祖、父 都是从事商业的伊斯兰教徒,受传统思想 束缚较少;②他针对“存天理、去人欲” 的命题,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
高三历史必修3课时知识点复习课件23
(3)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法,具有划时 运动 (4)静止是相对的,_______是绝对的,具 代的意义 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历史影响: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 了巨大影响。
[易错提醒]
(1)道学家不同于道家。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
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 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
作用
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 顾炎 开一代朴实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题,写成《_________________》 武 风的先河 (2)后人概括他的思想为“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 (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2)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 _____可循 启示了近代人 们的思维方
王夫 之
史料二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②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 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李贽《藏书》
◆①指:汲取儒家的民本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成分,是对 儒学的新发展。 ◆②指:是非的价值标准具有时代性。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2)据史料二总结李贽的思想主张。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背景 (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市民工商业者 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2)经济:江南一带的_____________ 道学家 (3)思想:____________ 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4)个人: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
异端 。 2.特点:离经叛道,自称______
(3)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鲜明的叛逆 色彩和战斗精神,他的某些主张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滁州教师考编】-师出教育-历史考编备考知识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滁州教师考编】-师出教育-历史考编备考知识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定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明朝的社会思潮与思想变革
明朝的社会思潮与思想变革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社会思潮和思想变革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明朝社会思潮与思想变革的几个方面。
首先,明朝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民本思想的兴起。
民本思想主张以民众的利益为中心,强调统治者应该关心人民的福祉和利益,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一思潮的兴起与明朝初年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有一定的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对农民问题给予了重要的关注,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这种重视农民利益的思想观念也逐渐渗透到整个社会中,成为明朝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明朝社会思潮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文化思潮的繁荣。
明朝时期,文化繁盛,书院成为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
同时,进士科举制度的推行也为人们追求知识和智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这种思潮的兴起,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提升了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和综合实力。
再次,明朝社会思潮的一项重要变革是宗教思想的转变。
明朝时期,佛教、道教和儒教并存,但在明朝儒学起了主导作用。
儒学强调人伦道德和理学思想,主张“仁者爱人”,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观念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明朝社会思潮的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思想的变革。
明朝中期,商业经济的兴起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也给人们的经济思想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文化人开始思考商人地位和利益与传统儒家伦理的关系。
他们开始提倡商业思维和创业精神,认为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这一经济思想的变革为后来的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明朝社会思潮与思想变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这个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
民本思想、文化思潮、宗教思想和经济思想的变革都对明朝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思潮和变革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明末清初文学派别的创新与变革
明末清初文学派别的创新与变革明末清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
从明代的宽松自由到清代的专制封建,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
对于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也发生了许多创新和变革,这些变革体现在了明末清初文学派别的形成以及文学思潮的转变。
一、明末文学派别的形成明末文学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是以李贽为代表的“稗官野史”学,另一个是以袁了凡为代表的“奇书异谈”学。
李贽是明末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学家和学者,他提倡古体诗和文言文的运用,反对汉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抵制。
他倡导将社会百态写入文学,去除文学的假大空和空洞抽象。
通过其著作《稗官野史》等,李贽在文学思想方面获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袁了凡则是另一股明末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
他提倡白话文的运用,认为白话文能够更好地表达人民群众的生活情趣。
在他的著作《酉阳杂俎》中,袁了凡对于民间故事和传说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且将这些内容运用于文学作品之中。
二、清初文学的创新在明末文学的基础上,清初文学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些创新与变革。
清初的文学形式与明末相比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以往文言文还是主流,而清初所创新的地方便在于将白话文与文言合二为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白话文学。
这种文学形式的出现,也让文学更加贴近百姓,更加生动鲜活。
除此之外,清初文学还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思考方式对文学进行了创新。
文学家如曹雪芹、纪昀、吴敬梓等人都留下了许多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清初文学思潮的转变虽然在明末文学和清初文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文学思潮的创新与变革。
但是,他们之间的变化还是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在明末,文学家更多的关注社会百态,注重研究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更加关注文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但在清初,文学家对于社会和历史的关注却逐渐减弱,更多的关注个人的情感和意志。
举个例子,清初的小说《红楼梦》但看上去是一部家族史,但其中却包含着极其深刻的人性思考,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等等。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每日一题李贽的思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李贽的思想(2024—2025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李贽的思想特殊朴实,接地气,说出人世诸多真相,可谓“百无禁忌”,而闻名的“童心说”正是他提出的。
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下列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A.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B.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C.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须要D.体现了发展独立特性的愿望【参考答案】D【解题必备】李贽的思想1.背景(1)明朝后期,社会冲突空前尖锐。
(2)江南市民工商业者有较强经济实力。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2.思想(1)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改变而改变,反对一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挑战正统思想,强调人正值的私欲。
3.作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下列选项中,关于李贽观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否定孔子是“圣人”B.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D.强调用“调查探讨”的治学方法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由此推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主见A.志向主义B.敬重人性C.大爱精神D.个人主义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要敢指责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
这表明李贽A.反对尊崇孔子B.提倡独立思索C.反对专制皇权D.批判程朱理学1.【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李贽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故A项错误;李贽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改变而改变,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故B项正确;C项是黄宗羲的观点,解除;D项是顾炎武的主见,解除。
2.【答案】B3.【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新儒学。
李贽仍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反对尊崇孔子”与材料“读孔子之书”“学仲尼之精神”不符,解除A项;据材料信息“不拘泥于其书”“说其未说之话”“不仿其形态”可知强调要独立思索,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皇权的看法,解除C项;“批判程朱理学”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D项。
【精品】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黄宗羲2、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强调“经世致用” ——关注社会现实,运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一》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3、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唯物思想
将《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梁启超
章炳麟改名绛(顾炎武初名绛)
孙中山将《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分发同志,鼓舞反清革命。
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黄宗羲2、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强调“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十七世纪左右,西方在文艺复兴的思想洗礼下逐步迈向近代化;同一时期的中国也涌现了一批先进的思想家,使明清之际成为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文化:理学盛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为唯一标准经济:商品经济繁荣重农抑商思想盛行
从此观之,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何可言无也?吾故曰 …… 势利之心,亦吾人秉赋之“自然”矣…… 使天下之民各遂其生,各获其望。——《明灯道古录》(《李氏文集》卷一八)
一、李贽(明中后期)的离经叛道1、反对以孔孟之道为绝对权威2、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人的正当欲求3、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
如何认识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如何认识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思想家们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冲击。
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文化现象在哪些方面冲击了传统儒学?它的出现起什么样的作用?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征〔反正统意识产生原因〕。
祖父两辈都是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生活在理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2.李贽的反正统思想主张:第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第二,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3.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学术界对李贽评价很高,《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专制思想1.共同点: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
二是三位思想家都曾亲自参加激烈的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
三是由于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
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2.各自特色:〔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离经叛道的李贽 11-12 修改
李贽的主张
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 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 的理论,是非标准依时代变 化而变化。
李贽的主张
批判存天理灭人欲பைடு நூலகம்吃 饭穿衣就是人伦物理。
影响
1. 对理学的批判使得儒学增加了新的生命力。 2. 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再见
离经叛道的李贽
主讲教师
历史背景
1. 政治上:明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 锐;专制腐败的王朝政治;农民起义。 2.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市民工商业者成为重要力量;重商主义风气盛行, 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 文化上:明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 旧;因循守旧的八股取士;文字狱;理学家鼓吹的 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逆反。
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与李贽思想的历史生成---王飞修改2
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与李贽思想的历史生成摘要:李贽是明朝中后期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一直被学界看作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异端”。
作为一位杰出的早期启蒙思想家,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的保守落后、空疏颓废,他敢于奋起向封建传统观念公开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在晚明的思想界独树一帜。
这些体现在哲学、史学和宗教诸方面的独特思想见识,超越了前人与同时代人。
究其形成原因,与其所处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变迁和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关键词:李贽思想;人生经历;社会变迁;思想内涵;历史生成;引子长期以来,李贽作为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一直被学界看作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难得的“异端”。
他的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处于明代中后期的中国社会,政治黑暗,宦官专权,民不聊生。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26岁的李贽考中举人,自此步入仕途。
由于他不愿受人挟制,不会巴结献媚,仕途并不顺利。
历经磨难的仕宦人生,以及身处时代的社会变迁,促使他切实地对当时当世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加以深刻的反思,从而极大地生成铸就了其特立独行的思想个性。
本文结合李贽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分析其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特征,并就这些独特思想形成的历史动因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李贽的人生经历(一)青少年时期(1527-1556)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百泉居士、思斋居士,福建泉州人。
明嘉靖六年(1527年),李贽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
李贽家族在其一世祖林闾时期已经积累了巨额财富,到二世祖林驽时期更是青出于蓝而胜要于蓝,不仅多才善贾,而且还代表政府出使西洋。
可是到李贽出生时,李家的家道已经一落千丈。
李家时代经商,而经商是要下西洋的。
可是后来明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此后,明朝统治者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并对日本“闭绝供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
这样一来,泉州的海外贸易萧条了,林家祖传的谋生之道被堵塞了。
从李贽的五世祖起,家道中落,以至于李贽曾祖父死后连买坟地的钱都没有。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件人民版必修3
(3)提出“童__心__说__”,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写作风格,主张“_真__心__”,反对摹古文风。 2.著作:《_藏__书__》《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3.影响: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对社会现实大 胆批评。
[名师点拨] 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明清之际思 想界再次活跃,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明清时 期专制统治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
[名师点拨] 黄宗羲之所以能提出“工商皆本”的 宝贵思想,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结果。在新的生产 方式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注意到了工商业发展的重要 性。这说明一定时期的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思想。
2.顾炎武: (1)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_众__治__”的主张;提 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著作:《_日__知__录__》《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3)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 潮的推动者。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目标导航]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 (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_理___”就在 百姓日常生活中。 (2) 反 对 盲 从 孔 子 , 认 为 儒 家 经 典 不 是 “ 万 世 之 至 论”。
三大思想特点: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带有早期民主色彩 经济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反对重农 抑商 学术上:提出了学以致用,注重实学的观点
要点 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主要特点及评价
1.产生条件。 (1)经济因素。 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②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
明末清初思想家知识点总结
明末清初思想家知识点总结明末清初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
以下是对明末清初思想家的知识点总结,共计约1000字。
一、明末清初思想背景1. 明朝晚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加剧,社会思潮多元化。
2. 明末时各种反封建思潮兴起,如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李贽的“天演论”。
3.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导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思想环境发生巨大变革。
4. 郑成功等人的抗清斗争激励了人们的反对侵略的意识和热情。
二、王夫之1. 王夫之被称为“明代心学宗师”,提出“心即理”的思想,主张修心养性,以人为本。
2. 他认为心是人的本性,理是宇宙的根源,通过修炼心性可以达到宇宙的统一。
3. 王夫之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体内心的转变,强调自觉和责任感。
4. 王夫之的思想对后来的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黄宗羲1.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被称为“明末清初杂家宗师”。
2. 他主张重视历史经验,强调研究经典及历史实证,批评朱熹理学的空泛和教条。
3. 黄宗羲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因果关系,主张对历史进行综合研究,挖掘历史的真相。
4. 他提出了“百世之利”、“道德经学”等重要思想,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方以智1.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他的思想集学术研究和社会改良于一体。
2. 方以智主张兼收并蓄,倡导实证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学问需以实际应用为目标。
3. 他主张发展实用科学技术,关注农业、水利、医学等应用科学领域,并著有《农政全书》等重要著作。
4. 方以智对后来的农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唐甄1. 唐甄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倡导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
2. 唐甄主张以学问为本,注重实践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他提出“学以致用”、“读书当以用心,看书当以实验”等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在实际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4. 唐甄的教育理念对后来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相关教学素材 人民版必修3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内容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本目重点、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难点:在于通过对这些思想主张的学习,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一、出现的社会背景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根本)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思想文化: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得士,限制了思想的自由。
当时,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冲击。
思想家对儒学进行修正,儒学进一步发展,思想领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又一次活跃局面。
二、活跃的表现:(一)明末: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生平与性格生平:求学→做官→入狱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反正统意识产生原因(1)社会背景:(略)(2)生活经历:青年时代生活困乏,中年做过小官,目睹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3)家庭影响:祖父辈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李贽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4)学派的影响:继承并发展泰州学派反传统的精神(泰州学派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传统意识的学派)2.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等多种著作。
3.思想主张(1)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2)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从明代文学看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潮
从明代文学看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潮引言中国的明代和清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
从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这些社会变迁的思考和反映。
本文将通过分析明代文学作品,探讨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潮。
一、明代社会变迁明代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流动性增加、商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突破。
1.1 社会流动性增加明代的社会流动性明显增加,这首先表现在士人阶层的壮大。
明代的科举制度为社会底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晋身士人阶层的途径,这使得社会上的地位变得更加流动。
同时,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也使得社会的变动更加剧烈。
著名的农民起义如红巾军起义、张献忠起义等都对明代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1.2 商业经济发展明代是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朝的海禁政策的放松,使得海外贸易得以恢复和发展。
海外贸易的繁荣带动了国内商业的兴起,各地的商业市场繁荣起来。
商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经济的繁荣,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1.3 科技文化突破明代是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在这个时期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技突破,如火药的应用、铸造技术的改进等。
这些科技突破不仅改变了战争和农业生产的方式,也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明代文艺复兴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文人雅士们追求文学艺术的成就,将文化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明代文学的思潮明代文学思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反封建、人性思考、社会现实。
2.1 反封建思潮明代是封建制度最为严格的时期之一,社会上的歧视和压迫使人们对封建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这种反封建思潮在明代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例如,《红楼梦》中对封建礼教和官僚主义的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士人的思想动态。
同时,明代的杂剧也是批判封建道德和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和讽刺,传达了对封建道德的悲观态度。
李贽思想演变史
李贽思想演变史
此书以中国近代思想转型期的重要思想家李贽为研究对象,变换常规地对其思想结果做静态分析的学术路数,而转为将其思想生成过程作动态的描述,从而成为李贽研究中第一部展示其思想生存历时态的思想史著作。
此书以李贽生平事实与著述编年为研究依据,以与文学关系密切的心学思想为描述主体,依年逐文考察伊斯兰教、儒学、心学、老庄、佛学以及百姓日用迩言对李贽思想蕴育、生成、演变的影响,对李贽思想中许多重要问题一一加以重新审视。
对伊斯兰教与李贽洁癖习性、好洁心理、以净为真为美思想关系的揭示;对“性空缘起”说、“真空”说、“凡圣如一”说、“游戏人生”说与佛教之关系的细心钩沉;对老庄思想与“自然真空”说形成的分析;对《童心说》义理结构、反理性本质及其缺失的论证;对李贽“狂怪”和“与世无争”的双重文化人格及其演变的考察等,多发人所未发,由于论著资料翔实,视角新颖,既重思辨,又重实证,且新见迭出,创意良多,从而把李贽思想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水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与李贽思想的历史生成摘要:李贽是明朝中后期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一直被学界看作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异端”。
作为一位杰出的早期启蒙思想家,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的保守落后、空疏颓废,他敢于奋起向封建传统观念公开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在晚明的思想界独树一帜。
这些体现在哲学、史学和宗教诸方面的独特思想见识,超越了前人与同时代人。
究其形成原因,与其所处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变迁和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关键词:李贽思想;人生经历;社会变迁;思想内涵;历史生成;引子长期以来,李贽作为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一直被学界看作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难得的“异端”。
他的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处于明代中后期的中国社会,政治黑暗,宦官专权,民不聊生。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26岁的李贽考中举人,自此步入仕途。
由于他不愿受人挟制,不会巴结献媚,仕途并不顺利。
历经磨难的仕宦人生,以及身处时代的社会变迁,促使他切实地对当时当世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加以深刻的反思,从而极大地生成铸就了其特立独行的思想个性。
本文结合李贽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分析其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特征,并就这些独特思想形成的历史动因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李贽的人生经历(一)青少年时期(1527-1556)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百泉居士、思斋居士,福建泉州人。
明嘉靖六年(1527年),李贽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
李贽家族在其一世祖林闾时期已经积累了巨额财富,到二世祖林驽时期更是青出于蓝而胜要于蓝,不仅多才善贾,而且还代表政府出使西洋。
可是到李贽出生时,李家的家道已经一落千丈。
李家时代经商,而经商是要下西洋的。
可是后来明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此后,明朝统治者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并对日本“闭绝供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
这样一来,泉州的海外贸易萧条了,林家祖传的谋生之道被堵塞了。
从李贽的五世祖起,家道中落,以至于李贽曾祖父死后连买坟地的钱都没有。
李贽的祖父见经商这条路已经行不通了,当时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于是让李贽的父亲林白斋改习孔孟之道。
林白斋科举考试屡试屡败,以秀才终老,并没有稳定的收入,再加上膝下五儿三女,支出很大,入不敷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在这种家庭条件下,李贽度过了一点苦涩的童年。
经济上的拮据还是次要的,最为痛苦的是李贽六岁时母亲徐氏的去世。
失去母爱,对李贽幼小的心灵投下苦涩的阴影。
母亲早逝,父亲对李贽的管束又相对不是那么严厉,这一方面使他学会独立,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他孤独、倔强的个性。
由于家境不好,李贽并没有上私塾。
但李贽有一个秀才父亲,虽然科举不利,但学问还可以,所以李贽就跟着父亲“读书、诗歌、习礼文”。
少年时代,李贽已经体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人生志趣和思维方式。
12岁时,他父亲要他以“老农老圃论”为题写一篇作文。
李贽一挥而就。
大意是:樊迟问孔子如何种粮食和蔬菜,孔夫子不能回答,说自己不如老农和老圃;孔夫子之所以在背后骂樊迟为“小人”,是因为樊迟明知道孔夫子对中粮食一窍不通,还要提问。
“学则优而仕”,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何况李氏家族已经衰落,高中科举,出人头地,已经成为一个家族的希望。
李贽文章写的好,他自然也就是家族的希望。
李贽不负众望,26岁就考中举人。
(二)、25年的仕途生涯(1556-1581)由于家庭经济状况面临的实际困难,李贽决定放弃靠进士,去做官。
明朝官吏选拔途径有三种:进士、举贡、杂流,既“三途并用”。
①有明一代,举人、进士等级分明,非进士不能如翰林,非翰林不能入阁。
举人可以授官,但官职大都低微,除非才能出众,否则很能有出头之日。
端赖河南辉县五年苦读的精神,给李贽带来良好的声誉,嘉靖三十五年,30岁的李贽被任命为河南省共城县的儒学教谕。
就在他任命之前不久,其长子不幸夭折,这对李贽是个巨大的打击,也给他的仕途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可以说,长子的夭折与家庭贫困、饥饿不无关系。
所以,做官所带来的微薄收入,无疑是雪中送炭。
嘉靖三十九年(1560),李贽受到赏识,以文章擢升为南京国子监博士。
上天给李贽开了一个黑色玩笑,在上任没几天,就接到其父亲林白斋去世的消息,于是其不得不回家奔丧。
三年过去了,守孝期已过,二屡遭打击的李贽已经不想做官,而是非常想念远在共城的妻女。
下面一段自述,真实的描述了他当时的心境:“吾时过家毕葬,幸了三世叶缘,无宦意矣。
回首天涯,不胜万里妻孥之想。
乃复抵共城,入门见室家,欢甚。
问儿女,又知归来数月,俱不育矣。
此时黄宜人泪相随在目睫间,见居士色变,乃作礼,问葬事,乃其母安乐。
居士曰:“是夕也,吾与室人,秉烛相对,真如梦寐矣。
乃知妇人势逼情真,吾故矫情镇之,到此方觉屐齿之折也。
”②但为了养家糊口,李贽不得不继续做官。
其后,李贽先后兼职五年礼部司务,后五年又在刑部员外郎任上做了五年,过了十年比较安定平稳的日子。
这段时间,李贽已经开始逐渐接受王阳明的学说,同时对泰州学派的学说也心生向往。
(三)弃官,削发为僧,走向异端(1581-1601)1581年,李贽弃官,从此成为官权体制以外的人。
有两样东西是儒家的命根子,一是家,二是官。
没有家,也就没有所谓“夫为妻纲,父为子纲”,没有夫妇、父子、长幼之伦常;没有官,也就没有所谓的“君为臣纲”,同时抛弃了五常中的四种,只剩下朋友一伦。
③至于他为什么在官运亨通的时候弃官。
其实也不难理解。
他曾经说过,五十年间他做的就像一条狗,数十年间身不由己,个性受到压抑;他既然已经以作狗为耻,自然就要做自己的主宰。
他看透了专制官僚体制,纵然官当的再大,也只不过是皇家所谓一条狗,只能任凭他人摆布。
要不是因为“假升斗之禄以为养”,30岁那年,他就不会去做官。
“人不伤心岂学佛。
”62岁那年,已过知天命的李贽出家了。
几十年的奔波,亲人频频故去,使李贽精神深受打击,官场上的不顺也使他心灰意冷。
出家崇佛成为一位老人无奈的倾诉。
1588年,李贽写成《藏书》初稿。
这是一部重新评述千年历史的著作,书中颠覆了千年的是非,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异端邪说“。
李贽鼓吹的异端思想,严重触动了统治者敏感的神经,严重颠覆了儒家的传统,地方当局几次要抓他,使其遭到了无情的迫害和诋毁。
万历三十年,一场以清除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异端、株连李贽的追随者的政治密谋在萧然酝酿着。
都察院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上书弹劾李贽,最终李贽被捕入狱。
入狱后,李贽不堪受辱,自尽而亡。
李贽不仅是被“封建统治者”迫害而死的。
应该说是被多方势力共同打压致死的。
表面看,李贽是死于皇城中,是万历皇帝亲自下令将其逮捕治罪的。
除此之外,东林党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因素。
作为明后期历史舞台上一支主张改革的政治势力,为什么要迫害李贽呢?问题在于李贽反对儒家的“君子之治”而提倡“至人之治”,反对儒家的道德伦理①张惠:《李贽:老愤青的童心》,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②许苏民:《李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③许苏民:《李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0页。
至上而提倡社会功利主义。
二、李贽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的保守落后、空疏颓废,李贽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伪善和无能;敢于公开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在晚明的思想界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他在哲学、史学和宗教等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他的异端思想对于晚清的思想解放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哲学思想1.“童心说”——崇尚个性的自由解放“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他思想自我逻辑的起点。
他的全部思想,仿佛都是从“童心”这个起点出发,从“童心”这个核心向四周辐射。
如果说程朱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天理”的话,陆王心学的核心范畴是“良知”的话,那么,可以说李贽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就是“童心”。
李贽对袁中郎提过他的“童心说”。
“童心者,童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绝假绝真,最初一念之本性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也;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①“童心”,是一颗有认识和思考能力的纯真之心。
“童心”不仅仅理解为儿童的心灵,其还包括成年人不失纯真和直率的心,敢于对一切假大空作出批判的心。
李贽所面对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用他的话说就是“无所不假”、“满场是假”。
专制传统的道德教化中充满着假话、空话、大话;官场和文坛上充满着假人、假事、假文。
在道学交流和官场交往中,大多是家谦恭真狡诈和欺骗,看似冠冕堂皇的礼节,往往充满着阴谋和杀机。
这一切与李贽的个性完全相悖。
面对这样虚伪和残酷的现实,李贽拿出与千万人为敌的勇气,举起了“童心说”的旗帜,把矛头直指这黑暗的一切。
2.“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对于孔子的偶像崇拜的批判自从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思想就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统治思想,成为社会生活的最高指导原则。
历代统治者以孔子的学说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称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圣人”,亲自主持祭孔大典,把孔子抬到很高很高的高度,孔子的学说就是真理,谁都不可以提出怀疑,否则就会因为“非圣无法”的罪名而祸及身家性命。
宋代的朱熹更把孔子吹上了天,说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认为孔子的学说是学术正统。
到了明朝,统治者尊孔更甚。
总之,历代的统治者通过不断的抬高孔子,强化孔子的学说权威,来加强对于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以维护专制统治的权威。
面对孔子的绝对权威崇拜,李贽公开打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旗帜,并且坚持到生命的终结,这需要无比的勇气。
张居正改革的失败,使李贽看到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不足,看到了儒家思想的不足。
并且他从自己磕磕绊绊的人生经历中感悟到:人们尊孔子,斥异端,以孔子是非为是非,都是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都不具有独立思考的意愿。
不准怀疑孔子,其实就是不准怀疑封建君主专制。
这种氛围通过世世代代的沿袭,已经深深渗入到每个人的骨髓,人们不自觉的接受,视其为金科玉律,以至于使其虽有心但无所思,虽有目而无所用。
为了使孔子从神坛返回人间,李贽一起无所畏惧的“童心”去看《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言行及其形象,剥去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者赋予孔子的神圣外衣,甚至揭露出不如普通百姓的真实面目。
他要告诉人们,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作为历史人物,是研究对象,而不是盲目崇拜的对象。
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
李贽主要是反尊孔,而非反孔;他反的并非孔子本人,而是反对独尊孔子,借孔子之名扼杀异己。
(二)史学思想李贽是我国杰出的史学家。
他的史学思想既是对以往史学思想的批判又是对以往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明代后期的史学界独树一帜。
李贽一生著作丰富,其中有很多就是史学著作。
如《藏书》就是记载从春秋时代到元朝历史的通史。
《续藏书》是专记明初到万历年间的断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