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FL学习者英语情态动词习得研究
中国EFL学习者英语情态动词习得研究
话人对命题真值( u a e trthvl )的肯定程度 。归纳如下表一 : u
表一
情 态 动 词 Cn a C ud o l
英语核心情态动词的基本情态语义
道 义 情 态 义 允许 、 能 力 允许 、 能 力 (a 的过 去式 ) cn 认 识情 态 义 可 能 ( 辑判 断潜 在 的 可 能 ) 逻 可 能性
了统 计 学 的 分 析 。结 果 见 表 二 。
国内外对于二语习得领域内的情态动词研究大多数是静态 的研究 。缺少针对 同一母语背景中的不 同语言水平的英语学习 者情 态动词 的使用特点及语义习得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采用横 向实证调查 , 描述 、 比较分析不同英语水平层次 的中国学生 习得
化术 艺
衡的现象 , 使用道义情态动词的正确率都高于使用认识 隋态动词
的正确率 , 使用认识 隋态动词的正确率呈现出从初级到中级再到
高级 的逐步增加的发展趋势。 因此 , 英语教学 中, 应尽可能地提供
恰当的语境来让学生感受和习得情态意义的表达方式 。
参考文献 :
… Aj r, . 0 2 M oat d acdS e i a es i me K 2 0 . dl i avne w ds l r r i n y h en
21 0 1 2年 0期
更 放唷. 高教
S a n iJa y Ga j o h a x io u・ oi a 化 艺 术
中国得 F 究
张 琳
要】对 中国学 习者情态动词语义的习得研 究是二语 习得研 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 究采
w ie nel g ae [A 】.I .Gr g r, .Hu g & S r tn i r n u g t t a nS a e J n n .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情态动词及情态序列的研究
此,语言学家将情态动词的句式及其情态语义间的 对应关系概括如下[4] :
表 1 情态动词的句式及其情态语义间的对应关系
典型句式 VM +认识情态副词 引导词主语 + VM
VM +完成体 VM +进行体 VM +静态动词 VM +动态动词 有灵主语 + VM 无灵主语 + VM there+ VM + be
1 情态动词的各情态序列所对应的 情态语义
情态动词的基本句法相对固定,它们通常与助 动词或实义动词一起构成“ 主语+情态动词+助动 词或实义动词” 的情态序列( Modal Sequences) [3] 。 但其所表达的语义却相当复杂,因为大多数情态动 词不但一词多义,而且相互间的词义或重叠或细微 有别,常需借助语境来确定其准确的意义[3] 。 为
句式举例 can probably do it may be true that must have done must be working
must be must work kangaroos can the weather may there must be
认识情态 义务情态
是
否
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本族语议论文作文作为对比研究语料,分析了中国 面,冯莎发现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 在中国大学生
0 引言
情态动词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既需要重点掌握, 却总是难以吃透的语法知识点之一。 难点在于情 态动词本身的多义性及各情态动词间微妙的区别 使中国学习者对情态动词既敬又畏。 近十来年,学 者们发现情态动词所在的句式即情态序列与情态 语义之间存在强烈的对应关系,可根据所用句式的 不同来预测情态语义属性[1⁃2] 。 因此,语言学家和 学者们对情态动词的研究重点从以往的意义阐释 转移到对情态动词短语或情态序列的关注。
基于语料库的情态语义类型和中国EFL学习者英语水平相关性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情态语义类型和中国EFL学习者英语水平相关
性研究
王冠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1)007
【摘要】长期以来,情态一直被认为是人类语言与思维最难把握但同时却又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当然对于研究者而言也是一个既复杂又棘手的问题。
选择WECCL2.0作为被观察的语料库,LOC-NESS作为参照语料库,分析中国EFL学习者中初级组和高级组在义务类情态序列和认识类情态序列的使用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研究发现,中国EFL学习者中水平越低越倾向于使用义务类情态序列,认识情态的使用能力则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态序列特别是认识类情态序列的教学。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王冠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不同水平中国EFL学习者情态动词CAN的使用情况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J], 王颖;陈建生
2.基于语料库的情态语义类型和中国EFL学习者英语水平相关性研究 [J], 王冠
3.中国EFL学习者对“against”的使用研究——基于WECCL2.0和LOCNESS语料库 [J], 张茉莉
4.中国EFL学习者对“against”的使用研究——基于WECCL 2.0和LOCNESS 语料库 [J], 张茉莉;
5.中国EFL学习者对doubt的使用研究——一项基于BROWN、LOB和WECCL 语料库的研究 [J], 蒋晓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情态动词CAN、SHOULD和WILL使用情况的研究
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情态动词CAN、SHOULD和WILL使用情况的研究[摘要] 本研究借助语料库相关工具,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中学生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发现,中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总体上过多使用了情态动词CAN、SHOULD和WILL。
随着成绩的提高,中国中学生在三个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上与美国中学生存在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些现象反映出我国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语体意识的欠缺、写作句式单调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英语写作;情态动词;CAN;SHOULD;WILL一、引言情态动词是英语动词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表示说话者对所说动作或状态的看法,或表示主观设想(章振邦,1986)。
情态动词的形态虽然简单,但是其语义、语用等方面却极为复杂。
正如Palmer(1979)所说,情态动词是英语语法系统中最难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语法项之一。
国内外学者对于情态动词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是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的。
语料库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研究情态动词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和思路,通过运用语料库及相关软件,人们对情态动词的研究从理论层面逐渐转向了大规模的实证研究,尤其是针对本族语者和二语或外语学习者之间情态动词使用的对比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使用语料库及其相关软件对我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我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上存在明显差异,在某些情态动词上存在超用、少用或者误用等情况(马刚、吕晓娟,2007;程晓堂、裘晶,2007)。
但是这些研究有两点遗憾:一是研究使用的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与本族语者语料库话题、语体等不一致,这有可能导致其研究结果出现偏差;二是研究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我国的大学生,到现在为止国内很少有学者对我国高中生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做定量的统计与研究。
鉴于此,笔者建立了作文话题一致的中国中学生英语写作语料库与美国中学生英语写作语料库,希望通过对两个语料库的对比研究发现我国高中生在情态动词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的情态动词研究-教育作文文档
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的情态动词研究1 情态动词英语的情态动词又叫“情态助动词”,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动作或状态的看法,或表示主观设想(章振邦,1986:319)。
Biber et al(1999:483-484)将英语情态动词分为三类:核心情态动词、边缘情态动词和半情态动词。
核心情态动词: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shall, should, will, would边缘情态动词:dare, need, ought to, used to半情态动词:have to, had better, have got to, be supposed to, be going toPalmer将情态动词分为基本和次要两类,认为前者指“现在时”情态动词,后者指“过去时”情态动词,过去时情态动词更“情态化”,因而礼貌程度更强。
Palmer (1990) 指出,在所有的英语语法体系中,情态动词是最重要、最难的(there is, perhaps, no areas of English grammar that is both more important and more difficult than the system of the modals.)。
前者是由于在不同的文体中,其出现的频率都很高,表达了人的情感和意象;后者是因为其语义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语言学家认为情态动词的语义呈现多样性,且在一个限定动词词组中只能用一个情态动词(章振邦,1986:320 - 333),使用极为复杂。
例如:(1) Helen can play the piano.(2) Helen will play the piano.(3) Helen may play the piano.在不同的语境中,例1中的can可表示“能力”、“许可”或“可能”,例2中的will表示“意愿”、“意图”、“坚持”或“预见”,例3中的may表示“许可”或“可能”。
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使用的语料库研究
.
.
墨
中 国 英 语 学 习者 情 态 动 词 使 用 的 语 料 库 研 究
鞠 瑞 艳
( 山 东万 杰 医学 院 公 共 教 学 部 英 语 教 研 室 , 山东 淄博
摘 要 : 本 文 运 用 定 量 和 定 性 的 语 料 库 方 法对 中国 学 生 英语 口笔语 语 料 库 ( S WE C C L ) 中出现 的 情 态 动 词 的 分 布 进 行 了研 究 .对 比 分 析 了 中 国 英 语 学 习者 与 本 族 语 者 和 其 他 国 家 英 语 学 习 者 在 使 用 情 态 动 词 方 面 的 特 点 , 并 且 用 统 计 的 方 法 对 作 文 得 分 与 情 态 动 词 使 用 频 率 之 间 的相 关 性 进 行 了 验 证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中 国英 语 学 习 者 在 情 态 动 词 的 使 用 方 面 存 在 着 过 度 使 用 的倾 向 , 而 且 这 种 过 度 使 用 仅 局 限 于 少 数情 态动词 。 关键 词 :中 国英 语 学 习者 情 态动 词 语 料 库研 究
规律。 2 . 情 态动 词 的 定 义
Q u i r k 编 写的《 英语语 法大全 》 对 情 态 动 词 进 行 了 更 为 全 面的阐述 . 情态动词的主要功能被概括为“ 说话 者 对 命 题 真 实
程度 的可能性 的一种判断。” ( Q u i r k , 1 9 8 5 : 2 1 9 ) 进而把情态动
1 . 引言
2 5 5 2 1 3 )
在传 统语 法 中 , 情态动词被置于助动词的范畴 , 表 达 相 应 的情 态 意 义 。 国 内外 学 者 对 情 态 动 词 进 行 了 多维 度 的研 究 , 而 从 语 料 库 角 度 对 二 语 学 习 者 情 态 动 词 分 布 的研 究 还 尚 为 少 见。 本 研பைடு நூலகம்究 采 用 定量 和定 性 相 结 合 的语 料库 方 法 , 对 中国 学 生 英 语 口笔 语 语 料 库 ( S WE C C L ) 中 的情 态 动 词 的 分 布 与 国 外 二 语 学 习者 和英 语 本 族 语 者 的使 用 状 况 进 行 对 比分 析 ,研 究 具 有 不 同背 景 的 英 语 学 习 者 在 情 态 动 词 的使 用 方 面 的 特 点 , 着 重探 讨 中 国英 语 学 习者 口笔 语 中情 态 动词 的使 用 现状 和 使 用
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使用情态动词“must”的对比研究
说 话 者对 话 语 真 实性 的信 念
艰 难 的 一 个 领 域 ( a m r 9 9 , 因 此 一 直 受 到 广 泛 关 P l e 1 7 )
注 ( i m r 0 2 i e e a . 0 0 o t s 9 3 如A j e 2 0 ;B b r t 1 2 0 ;C a e 1 8 ;
结 果 显 示 , 与 本 族 语 者 相 比 ,我 国 英 语 专 业 二 年 级 学 生在议 论文 写作 中并无过 多使 用情 态动词 m s 来 表达 ut 义 务 / 然 性 情 态 意 义 ( 5 7 必 1 : 3) 。 这 一 发 现 与 刘 华 1 ( 0 4 2 0 ) 、 粱 茂 成 ( 0 8) 的 研 究 结 果 并 不 吻 20 , O 6 20
但 具 有 一 定 的可 比性 ( 2 。 表 )
( )情 态序 列 “ 二 主语 + u t m s ”的 使用 情 况 研 究 中通 过 检 索 栏 查 看 了 情 态 动 词 m s 在 句 中 的 位 置 ut 和 搭 配 词 后 发 现 , 中 国学 习者 过 多 使 用 有 灵 主 语 作 为 情 态 动词 短语 的主 语 ( 7 : 5% ( 4 ; 尤其 是过 多使 用 了 7% 8 ) 表 ) 人称 代 词 , 占据 了总 频 数 的7 % 4。 表 4 情 态 序 列 “ 语+ u t . 主 m s ”的 使 用 频 率 ( 百分 比计 按 算)
象 , 中 国英 语 专 业 低 年 级 学 生 写 作 中情 态 动 词 的使 用 情 况 频数 ( 按每1 0 0 词计算 ),得到表3 0 ,0 0 所示结果 ,表 中保 表 3 情 态动 词 m s 的使 用 频 率 . ut
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使用情况调查
这与 国外对 二语学 习者英语 情态动词 习得研究 的 发 现 基 本 相 同 (i r 02 。 以 mut 例 , Aj ,20 ) me s为
o l i 1;③ ( 出建 议 )应该,得 (s 研 究 发现 中国英语 学 习者在 其前面使 用的主语 绝 ro c ) g a 提 ue t do 大多数是人称代词 ( w ,o,)或其他有灵主 如 eyuI tn go e) h k ts d da。其中,①和③可视为义务 语 ,后面所接的动词则大多为动态动词,且多无 i iia o i 情态 ,②则 是认识情 态。意义 ①和意义 ③有 时很 时体标记 ( m s后接动词完成时或进行 时常常 如 ut 难 区分 ,在 表示 明显对 受话方有 益的语境 下可理 表 示判 断,后接动词 被动态 能使义务情 态意义 减 解为 较 强烈 的建 议 ,如 :Y umuto n t 弱等 。因此 ,时体标记 是情态 动词掌握 程度 的标 o scme ds y a a wt SnL n o m t . 则 ,将 很 难 区分 , 记之一) 有灵主语 +情态动词 +动态动词”是 i U o d ns ei 否 h i o me 。“
一
、
引 言
要。然 而 ,英语 情态 动词大 多一 词多义 且词 义相 互重 叠 ,给英 语教学 带 来 困难 。国 内外学者 均对
母语 之 间的复杂 关系 ,从而为 相应 英语教学 提供
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使用情况调查
9第12卷 第1期2010年2月Vol. 12, No. 1Feb., 2010基础英语教育Journal of Basic English Education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使用情况调查*谢家成摘 要: 本文以英语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为基础,以情态动词must 为例,考察了中国学生情态动词使用情况。
调查表明,英语情态动词教学不应孤立地讲授情态动词的语法结构,应把文化对比、情态序列、语用功能及语境等融入情态动词教学。
关键词: 英语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情态动词中图分类号:G623. 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2536 (2010) 01-0009-04相对应的学习者母语(汉语)这两个视角来考察。
这种调查有助于深入探讨包括英语情态动词在内的学习者中介语的状态,尤其是中介语与学习者母语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为相应英语教学提供充分的依据。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英语情态动词must 为例,展示英语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调查对于英语情态动词教学的启示。
二、文献回顾情态意义主要分为义务情态和认识情态(Biber et al ,1999)。
义务情态表达感觉到的义务、需要或允许履行的行为;而认识情态则表达对命题真值的肯定程度。
情态动词must 能实现这两种情态意义。
语言学家根据语感总结出情态动词must 的几个不依赖于语境的词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Hornby ,2004)收录了其作为情态动词的三个词义,即:①(表示必要和很重要)必须(used to say that something is一、引言情态动词可以表达丰富的人际意义(Biber et al ,1999;Halliday ,1985),对语言交际十分重要。
然而,英语情态动词大多一词多义且词义相互重叠,给英语教学带来困难。
国内外学者均对二语学习者英语情态动词的使用进行了广泛研究。
研究发现二语学习者普遍存在过多使用与过少使用英语情态动词的现象(Aijmer ,2002;梁茂成,2008)。
中国EFL学习者英、汉同译词加工非对称性效应的ERPs研究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An ERPs Study of The Asymmetrical Effects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Process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ame-Translation WordsbyCao YingqianA thesis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Artsin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underthe supervision ofProfessor Jiang MengChongqing, P. R. ChinaMay 2018摘 要同译词习得因其特殊性被认为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难点和重点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少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双语词汇加工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探讨,但很少涉及到同译词加工尤其是同译效应的研究。
目前为止,国内外少部分学者通过对二语为英语的双语者或多语者在同译词加工中的研究中为一语同译效应的存在提供了多方面的证据,而二语同译效应的存在则因实验条件不同略有差异。
因此,基于前人研究,本文通过采用ERPs 技术,以“反应时”和 “脑电”作为指标,探讨中国EFL学习者英、汉词汇加工中的同译效应。
具体研究问题为:(1)中国EFL学习者在加工英语同译词对时是否会发生汉语(一语)同译效应? (2)中国EFL学习者在加工汉语同译词对时是否会发生英语(二语)同译效应?(3)中国EFL学习者在英、汉同译词对加工中的同译效应是否存在非对称性?本研究采用 3(加工条件:无启动、阈下启动、阈上启动)× 2(加工语言:英语、汉语)被试内实验设计,分为六个部分:无启动英语词汇加工、阈下启动英语词汇加工、阈上启动英语词汇加工、无启动汉语词汇加工、阈下启动汉语词汇加工、阈上启动汉语词汇加工。
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语料库使用调查
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语料库使用调查近年来,随着英语学习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情态动词在英语学习者中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必要研究在中国口语中用于表达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
本文以调查为基础,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语料库的使用情况,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增加情态动词的掌握。
一、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的重要性情态动词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重要语言技能之一。
它的重要性在于:1.态动词可以帮助学习者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思想,因此可以表达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2.过使用情态动词,学习者可以更完整地表达各种思路和想法,并且可以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3.了可以用于表达情感外,情态动词也可以帮助学习者表达一些普遍的观念,如可能性和必要性等,从而更好地表达思想和观点。
二、英语学习者使用情态动词的情况在中国,一项针对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使用调查显示,英语学习者对情态动词的使用普遍不够准确。
该调查包括1000名英语学习者,其中有60%的人报告他们使用情态动词时不够准确,这意味着他们常常使用错误的情态动词,或者在句子中没有使用情态动词。
此外,调查还发现,英语学习者普遍认为,情态动词在英语学习中是比较困难的一块。
具体来说,一部分学习者认为,他们缺乏熟悉情态动词的词汇和句法,另外,一部分学习者则发现情态动词的用法和应用实在复杂,难以理解。
三、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语料库的使用情况为了更好地探究情态动词在中国口语中的使用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实施了一项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语料库的使用调查。
该项研究采用调查法,主要是对中国大陆5000名大学英语学习者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他们在使用口语中情态动词语料库的使用情况,以及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使用的最常见情况是混合使用,即既使用情态动词本身,又使用类似的动词形式,表达出情态动词的思想。
其中,调查对象中52.7%的学生报告他们有混合使用情态动词的经验,而21.3%的学生则说他们完全不会使用情态动词。
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非宾格动词的新实证研究
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非宾格动词的新实证研
究
随着世界不断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个人发展和沟通的主要外语,因此许多中国学习者都在尝试习得英语。
然而,有许多学习者未能完全习得英语中很重要的非宾格动词。
近年来,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非宾格动词的新实证研究引起了关注。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中国学习者与外国学习者的表现进行比较,以探究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非宾格动词的能力。
该研究采用了多维研究法,研究的主要工具是结构化的非宾格动词试题及实验。
在实验中,研究者将120个中国学习者与120个外国学习者进行对比。
所有参与者都接受实验者开发的试题,并将其答案进行归类整理。
最终,结果表明,中国学习者在习得英语非宾格动词这一项上的表现低于外国学习者。
该研究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的重视,提高了教育厅对学习者习得英语的重视。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习者在习得英语非宾格动词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加强教学和实践,以便充分发挥其潜力。
因此,中国学习者掌握语法系统时必须注意正确使用非宾格动词,进一步习得和熟悉英语语法。
中国高级英语使用者学术语篇中情态动词使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高级英语使用者学术语篇中情态动词使用的研
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国高级英语使用者学术语篇中情态动词使用的研究
背景和问题陈述:
情态动词在英语中被广泛使用,包括在学术语篇中。
然而,中国高
级英语使用者在学术写作中使用情态动词时往往存在问题,如不准确地
使用情态动词,或者过分依赖情态动词而忽略其他语言表达方式。
这些
问题可能导致表达不够准确、严谨,影响文章质量。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高级英语使用者在学术语篇中的情态动词使用,明确他们在使用情态动词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从而提高学术写作的质量。
研究方法和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语料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设计问卷
调查,收集中国高级英语使用者在学术写作中使用情态动词的现状和问题。
然后,利用语料库分析的方法,选取一定量的学术语篇,对其中情
态动词的使用进行分析,并分析与问卷调查中的情况是否一致。
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发现中国高级英语使用者在学术写作中情态
动词使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预期结果将为中国高级英语
使用者在学术写作中准确、流畅地使用情态动词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帮助中国高级英语使用者在学术写作中克服情态动词使用的问题,提高文章质量,增强学者之间交流和学术合作的能力,推动中文学术论文在国际上更好地传播和接受。
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动结构习得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动结构习得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已成为中国人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外语。
因此,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言能力提升已经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
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一直都是英语学习者较为薄弱的部分,其中动结构(即由一个实义动词与一个不定式构成的结构,如“start to run”)是动词类别中的一个重点难点之一。
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动结构使用十分普遍,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容易出现错误。
因此,本研究将重点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动结构的习得情况。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动结构的习得情况,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帮助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动结构。
具体目的如下:1.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动结构的理解情况;2.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动结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3.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动结构的方法和策略;4.提出有效的教学建议,帮助中国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动结构的使用。
三、研究问题及假设1.研究问题(1) 中国英语学习者中的动结构使用存在哪些常见错误?(2) 对于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者,动结构习得的困难点有何不同?(3) 动结构习得与语言环境、词汇量等因素是否存在相关性?(4)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对于学生的动结构习得有何影响?2.研究假设(1) 中国英语学习者中的动结构使用存在一定的常见错误,如时态、语态、语气的混淆等。
(2) 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者在动结构习得的困难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初级学习者的动结构基础差、高级学习者在语境理解和运用方面更具优势等。
(3) 动结构习得与语言环境、词汇量等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
(4)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可以显著影响学生的动结构习得。
四、研究范围与方法1.研究范围本研究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动结构习得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非宾格动词习得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非宾格动词习得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非宾格动词习得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在商务、科技、文化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学习人口国家之一,英语的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部门和各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
然而,英语非宾格动词的习得却一直是中国英语学习者面临的难题之一。
非宾格动词习得的不足会导致他们在英语表达中常常出现语法错误,影响其英语学习和交流效果。
因此,深入研究非宾格动词习得规律对于改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表达水平以及提高其英语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内容:旨在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非宾格动词的习得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他们在非宾格动词习得中存在的规律和困难,为改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表达水平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方案。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英语非宾格动词的概述和类型分析;2.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非宾格动词习得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3.非宾格动词习得的规律和方法探讨;4.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非宾格动词习得中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和方法。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实验课堂教学等多种方法进行。
文献研究主要是对英语非宾格动词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调查问卷则是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探究他们在英语非宾格动词习得中的问题和困难;实验课堂教学则是针对调查结果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的课堂实验,验证习得规律和方法的有效性。
预期研究结果: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非宾格动词的习得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究习得中存在的规律和方法,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和方法,以期改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表达水平和提高其英语交际能力。
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的使用研究
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的使用研究李茜【摘要】本文对比中国高校学生和英国高校学生作文语料库中情态动词的使用差异,研究英语学习者的情态动词使用频率及选择偏好,结果发现:英语学习者偏好使用礼貌程度较低的高阶情态动词;和本族语者相比,学习者过度使用各类情态动词.同时,英语学习者较少使用语义多样且礼貌程度较适度的低阶情态动词.本文指出,英语学习者欠缺情态动词的语用知识及区分不同情态动词之间意义的能力,并提出了可供借鉴的英语情态动词的教学建议.【期刊名称】《英语教师》【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6页(P23-27,33)【关键词】情态动词;语料库;对比研究【作者】李茜【作者单位】510420,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在日常英语语言交际中,情态动词的使用十分普遍。
但是,情态动词的语义多样性和语用多功能性使得情态动词比一般动词更为复杂。
英语情态动词因此被视作英语学习的难点之一。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情态动词进行了研究。
在理论语言学的框架中,对情态动词的研究大多基于句法学、形式语义学或最简方案理论(Clinque 1999)。
这些研究所关注的是时态、语态以及情态之间的关系。
而有些学者对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进行了研究,从不同的语用情境中研究情态动词的用法(Thomas 1983;Leech 1983)。
最近十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对语言的调查可以借助语料库的支持,对情态动词的研究也已经从对单个词的语义分析转化到以真实语料为基础的大样本量化分析。
国内应用语言学家、英语教师以及语料库语言学家从使用者的角度对情态动词进行了研究(王清杰2005;蒋婷 2006)。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真正的情态动词以及具备情态用法的词。
英语中真正意义上的情态动词包括may,might, can,could,will,would,shall和 should。
而另一些词本身并非情态动词,但带有情态动词的用法,如have to,ought to (Leech 1983)。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使役动词习得情况认知研究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使役动词习得情况认知研究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词汇习得在二语习得中自然受到重视。
心理使役动词(psych causative verb)作为心理动词的一种,在诸多领域也备受关注,如:interest,concern,surprise,encourage等词。
现有对心理使役动词的研究主要从语言学、二语习得等方面进行。
语言学研究主要以神经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两个维度居多,其中,神经语言学主要研究了各学段尤其是儿童在心理使役动词习得过程中的大脑运作机制,以及普遍语法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则侧重从心理使役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功能及其语义句法结构互动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认知层面的研究与讨论。
而二语习得主要对本族语者和英语学习者的心理使役动词的习得和使用进行了对比研究,强调母语迁移的影响甚大。
但是,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心理使役动词误用的探讨尚付阙如。
鉴于此,本文试图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对英语心理使役动词误用情况进行探索,并尝试着重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其做出解释,以期为心理使役动词的研究与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本文以BNC语料库和CLEC语料库为研究工具,随机选取6个高频误用心理使役动词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误用情况,并对其进行鉴别与归类,拟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心理使役动词的误用情况有哪些?2.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心理使役动词误用情况在在初高中英语写作子语料库St2,大学非英语专业写作子语料库St3*St4与大学英语专业写作子语料库St5*St6中的分布情况如何?3.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心理使役动词误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其误用分布情况在三个子库中呈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所收集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本文研究发现:1.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心理使役动词误用情况比较常见,大致分为以下七类:心理使动构式中心理使役动词的数和时态的误用;心理使动构式中心理使役动词固定短语搭配误用;心理使动构式中心理使役动词词性使用误用;心理使动构式中心理使役动词意义误用;心理使动构式中心理使役动词介词搭配误用;心理使动构式中心理使役动词语态误用以及过度使用迂回使役结构;心理使动构式中心理使役动词重复出现,指代内容不明。
从情态动词使用维度探究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差异
- 224-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从情态动词使用维度探究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差异天津外国语大学/王学扬一、引言目前,就写作而言,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从情态动词维度对比EFL学习者与Editorials语料库里的美国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以及洛杉矶时报)差异。
研究发现英语学习者使用情态动词的总频率比本族语者使用频率要高。
本文将运用中介语理论分析此现象,希望通过此研究,给英语学习者一些启示,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
二、文献回顾情态动词是英语动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动作或状态的看法或主观设想。
Hinkel(1995)研究发现,东南亚国家的移民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过多使用表示义务、责任等意义的情态动词。
付玉萍(2009)对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议论文样本和英语本族语书面语语料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学生写作中过分依赖高频词,过多或过少使用某些情态动词和人称代词。
本研究将从情态动词的使用的维度来探究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写作方面的不同。
三、理论框架70年代中介语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拥有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对于学习者这一语言现象,Nemser (1971)称之为“近似系统”,学习者的这一系统将逐渐接近目的语,而Lorder(1967)则冠以“过渡能力”,后又称之为具有个人特点的方言,并指出我们没有理由将学习者带有个人特质的句子当作不合乎语法的句子。
尽管我们不能用目的语方言来解释它们,但是从学习者语言的角度来看,它们确实是合乎语法的。
Selinker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其中一种为语言的迁移。
由于初学者对目的语的规划系统知道得甚少,因此他们常常求助于母语的规则系统,则按母语的规则系统直接翻译目的语。
例如在本研究中的情态动词,受学习者母语即汉语的影响,在写作过程中多用can,will,should,may,must等词,而对于情态动词could,would和might等词的使用较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EFL学习者英语情态动词习得研究
作者:张琳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10期
[摘要] 对中国学习者情态动词语义的习得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研究采用实证的方法,调查三个不同英语水平层次学习者掌握情态动词以及情态动词语义的习得情况。
[关键词] 情态动词道义情态词认识情态词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1JK0467。
引言
作为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情态(modality)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范畴。
情态动词(modal auxiliary)隶属于助动词的范畴,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一大难点。
情态动词道义情态义(deontic)表达的是其主语所感觉到的义务、需要或允许履行的行为,而认识情态义(epistemic)则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真值( t rut h value) 的肯定程度。
归纳如下表一:
国内外对于二语习得领域内的情态动词研究大多数是静态的研究。
缺少针对同一母语背景中的不同语言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的使用特点及语义习得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采用横向实证调查,描述、比较分析不同英语水平层次的中国学生习得及使用核心情态动词语义的规律,具体回答以下问题:
1)不同英语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的使用有什么异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不同英语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表达道义情态义与认识情态义的情态动词使用上有什么异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高级、中级、初级三种英语水平的中国学生。
初级水平者为某市一所标准化高中二年级随机抽取的30名学生;中级水平者为某个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一个班的30名学生(即将参加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高级水平者为某所大学28名英语专业四年级本科生(即将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2.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采用测试的方法检测中国学生情态动词及情态语义的习得。
试卷由40道填空题组成(涵盖了9个核心情态动词表达的20个基本的情态语义)。
学习者的测试任务以专项练习的形式由任课教师完成。
初级组收回有效试卷 29份,中级组 28份,高级组28份。
收集的数据均用SPSS17.0进行分析。
结果与讨论
1.总体结果
首先我们对三组学习者在情态动词使用的正确得分情况作了统计学的分析。
结果见表二。
在正确率平均得分上,高级组略优于中级组,中级组略优于初级组(30.3250>29.4750)。
高级组的平均值较高,标准差和方差也是最高的。
这说明高级组的学习者的正确得分分布很分散,在情态动词的使用上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个水平组在不同题目上的表现,见图一。
高级组的学习者在极少数的题目上得到了最高分,而且在几个题目上得了最低分。
中级学习者在大多数题目上的得分高于初级学习者,但优势并不是很明显。
而初级学习者在某些题目上得到了最高分。
这可能是因为高中二年级正是出于对英语情态动词用法的复习阶段。
中高级学习者对情态动词的一些用法出现了回落现象。
张琳(2011)的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口语中使用情态动词时,也倾向于用Should来表示“义务、必要性”且使用正确率很高,而使用Should 表示“逻辑推断”语义的错误率很高。
这和学生学习情态动词时只是刻板地按照一些语法书给出的汉语来理解并使用情态动词的语义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学习者对于Would 表达“意愿”的根情态意义的使用不足,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的中国学习者更多地是把would看作是will的过去时标志。
中国的学习者不清楚这对情态词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差异,而在于情态化的程度。
而对于may 的使用错误率较高的原因,我们也作了分析。
大多数学生都从“禁止”的角度去思考,选择“mustn’t”的学生占了大多数。
因此,母语的负迁移导致了错误使用。
2.认识情态意和道义情态意的使用
从表三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首先,三个不同水平组的学习者使用道义情态意义的情态动词正确率都高于使用认识情态意义情态动词。
其次,就使用表达道义情态意的情态动词而言,但初级学习者的正确率最高(39.5%),可能是因为前面所提到的初级学习者正处在基础语法的学习和复习阶段。
使用认识情态动词的正确率呈现出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逐步增加的发展趋势。
说明随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能够选择更多的情态动词恰当地表达对所述问题的评价或自己的思想。
结论
综上所述:三个水平组的学习者在情态动词的使用上表现出从初级组到高级组逐步发展的趋势,使用的正确率呈现出极不均衡的现象,使用道义情态动词的正确率都高于使用认识情态动词的正确率,使用认识情态动词的正确率呈现出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逐步增加的发展趋势。
因此,英语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提供恰当的语境来让学生感受和习得情态意义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 Aijmer , K. 2002. Modality in advanced Swedish learners written interlanguage[ A ] . In S. Granger , J . Hung & S. Petch-Tyson (ed ) . Computer Learner Corpora ,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 . Amsterdam : John Benjamin: 55-76.
[2] Biber, D. , S. Johansson , G. Leech , S. Conrad & E. Finegan. 1999.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M]. Harlow: Longman.
[3] Green, P.&K. Hecht. 1992 Implicit and Explicit Grammar: An Empirical Study[J]. Applied Linguistics (13).
[4] Hunston, S. 2004.“We ca n broke t he forest”: Approaches to modal auxiliaries in learner corpora [R]. Paper presented at TaLC6, Granada, July 2004.
[5] Krashen,S.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
[6] McEnery, T.&N.Kifle. 2002. Epistemic Modality in Argumentative Essay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ers [ A ] . In J .Flowerdew(ed) . Academic Discourse [C].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822195.
[7] Papafragou A.1998.The Acquisition of Modality: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Semantic Representatio[J]. Mind and Language,(3) : 370 - 399.
[8] Quirk, R., Greenbaum, S., Leech, G. & Svartvik, J .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Harlow: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9]Sweetser E. 1990.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M] . London: CUP.
[10]李基安.情态意义研究[J].外国语,1998(3):57-60.
[11]纪小凌,陆晓.中美大学生情态动词使用比较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08(3):18-26.
[12]梁茂成.中国大学生英语笔语中的情态动词序列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51-58.
[13]张琳.中国大学生英语情态动词口语使用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1(5):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