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调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课
4.(2014·云南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眼镜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B.我无时无刻都听见妈妈在召唤我回去。

C.央视“成语大会”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赞誉。

D.丢失的包里除了妈妈刚给的100元钱,还有身份证、学生证、手机等其他证件。

【解析】选A。

B项否定不当,表意颠倒;C项无主语;动宾搭配不当;D项不合逻辑,手机不属于证件范畴。

21. (2014·天津中考)请你仿照加点部分的句式,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天津,我美丽的家乡,你如画的风景令我魂牵梦萦。

那温馨的街道
......,萦绕着质朴
.....
的乡音
...;,
;,。

20.材料二材料五
21.示例:那轻轻的河水,流淌着欢乐的歌谣;那丰饶的田野,飘荡着醉人的芳香。

单元一
4.(2014·娄底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B.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面巡视勘察和月球软着陆,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

C.从安倍到哈格尔的讲话,可以看出,究竟是谁在主动挑起事端、争议和冲突。

D.马来西亚沙巴州将在特定的地区实施宵禁,以防止武装分子掳人事件不再发生。

【解析】A。

B项语序不当,“月面巡视勘察”与“月球软着陆”调换顺序;C项成分残缺,在“可以”之前加“我们”;D 项否定不当,删去“不”。

单元二4.(2014·岳阳中考)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我进一步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B.暴恐分子的血腥行径,不但激起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强烈愤慨,而且遭到了世界人民的一致谴责。

C.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在于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D.一个人找准了人生的起点,等于降低了与成功距离。

【解析】选B。

A项:去掉“通过”或“使”,C项:去掉“能否”;D项:“降低”改为“拉近”。

(2014·南充中考)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对远方的憧憬。

陶渊明为此构筑了桃花源,哥伦布为此勇渡大西洋;农民工为此离乡背井到了繁华的都市,挥汗如雨;志愿者为此远赴穷乡僻壤,送教送医……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个远方在召唤?那也许是个神秘的国度,也许是一种向往的生存方式,也许是一个人生目标。

请以“远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用规范汉字书写。

【写作提示】
这次作文考题,是命题作文。

文题前提示语为学生打开思路提供了很多例子,此次写作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比较大,既可以描绘自己向往的的生存方式,也可以写自己的人生目标。

所有考生均可成文,写作能力差也便于拉开。

中规中矩,平铺直叙也能拿到一个切实的分数,而构思能力强的学生,有一个好故事,可取得满意的分数。

2014年江苏省镇江市
5.两年前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今年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与观众见面。

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6分)【材料一】《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在摄制前提出了54条要求与建议,如“美食不是目的地,是邮发点”。

因此,《舌尖2》收录了这样的故事,一对养蜂夫妇一年中300天带着帐篷奔走在路上赶花酿蜜,他们做着最甜也最苦的澄汁。

摄制组跟拍了这对夫妇40天的旅途,从四川出发,越过秦岭,落脚甘肃。

(《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4月18日)【材料二】《舌尖2》这部最初曾建议围绕“八大菜系”来做的纪录片,最终选择了以美食为由头评选故事的路径,以美食见人生,瘵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当中,加上原本就有的精妙的纪录,磁性的解说和精彩的画面,因此《舌尖2》一搬上电视荧屏的餐桌就此起轰动。

【材料三】网民“@颜黛鸢”:大概《舌尖1》的火热让制作团队压力太大,导致《舌尖2》过分追求所谓“背后的东西”,讲故事占据了80%,美食倒成了一闪而过的东西了!觉得“舌尖”还是带给“吃货”简单的满足和幸福更好。

(1)依据材料说说《舌尖1》火热的主要原因。

(2分)
答:
(2)依据材料说说《舌尖1》和《舌尖2》的相同之处。

(2分)
答:
(3)很多网友评论《舌尖2》:“少了口水,没控制住潮水。

”请依据材料,说说网友这样评论的原因。

(2分)
答:
答案:(1)《舌尖1》重在对中国美食的礼赞(或:重点介绍美食带给人们味觉的满足和幸福。

意思对即可)(2)(2分)都介绍了美食;都有精妙的配乐,磁性的解说和精彩的画面(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3)“少了口水”的原因是:《舌尖1》过分追求美食背后的东西,有关美食的介绍篇幅较少,带给人们舌尖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不够。

没控制住潮水的原因是:《舌尖2》充分挖掘美食背后的感人故事,以美食见人生。

(答出“与美食有关的故事很感人”或“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让人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亦可)。

三单元
(2014·苏州中考)人生就像是一场旅途,我们既可享受春之妩媚、夏之热忱,也会经历秋的萧瑟、冬的沉寂。

沿途的风景,我们都别错过。

一首歌,一本书;一场细雨,一条曲径;一声响亮的喝彩,一回意外的跌倒……每一种经历都充实着我们的人生。

请以“不错过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写作提示】
这是半命题作文。

生活万象纷杂,错过是常态,而题目强调“不错过”,那么其对象一定是有意义的或很重要的。

在选材上,不要凌空蹈虚,写可以化虚为实,化情为物。

“不错过”的对象可以是:某一次比赛的机会、一场精彩的表演、一次难得的重逢,一次深情的送行,一次对友人冰释前嫌的道歉,一次对亲情精心凝神的体悟等等。

立意方面,需要在平凡小事中,有所提炼,能升华出不一样的情感和思想来。

“错过”与“不错过”既是一个
生活的问题,也是个哲理的问题,都有耐人寻味的情思和意趣。

“不错过”似乎更多的包含着主观的对生活与人生的认知和选择。

所以如果能在叙事的基础上,恰当的抒情议论,定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课
7.(2014·朝阳中考)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生猪价格“跳水”,生姜每斤突破7元,一跌一涨,可谓冰火两重天。

B.《舌尖上的中国2》讲述了辽宁盘锦大洼县农民王元财、吴月珍烹制蒲笋的过程,人因此迅速走红。

C.今年是中国石油集团开展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已有二十个年头。

D.四川黄龙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到野外巡护和收集红外线相机动物影像数据时,发现拍
到野生大熊猫影像。

【解析】选C。

“已有”改为“第”。

8.(2014·江西中考)阅读所提供材料,结合你对辛弃疾的了解,参照示例,为辛弃疾写一段80字左右的推荐词。

【材料】
①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21岁就统帅数千人马与金军激战。

归宋后,他在危难之际率五十骑直阐五万人的叛军大营,生檎叛将张安国。

任湖南安抚使期间,辛弃痰亲自组建了一支飞虎军,三十年内一直是南宋国防军的一支劲旅。

②辛弃疾所写的治国方略《美芹十论》,在政治军事上极具价值。

辛弃疾后因主战被弹劾罢免,曾有长速八年的闲居生活,期间创作了大量爱国文学作品,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

【示例】李白推荐词——他自由,豪爽,不受名利与富贵的羁绊;他逍遥,自在,四处行走,仿佛世间的种种纷争都和他无关;他只关心他的朋友,他的诗,他的酒。

他就是他,独一无二的诗仙。

示例:他生于乱世,戎马一生,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爱国赞歌。

他文武双全,虽命运坎坷,却从未忘怀家国天下。

《美芹十论》,洞悉纷乱政局。

豪放诗词,光耀千古文坛。

他就是他,一代英才辛弃疾! 诗经二首
(二)(2014·台州中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4、5题。

田舍①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

儿童眠落叶,
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
天末④稻云黄。

【注释】①田舍:农家。

②筑圃:修筑打谷场。

③菁:水草。

④天末:天边。

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3.全诗洋溢着一种“”的气息。

(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意境特点的把握。

抓住关键句“安排筑圃忙”“林菁野气香”“乐哉今岁事”,理解诗歌含义,并从中筛选一词来回答。

答案:“乐”或“乐哉”“忙”
14.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理解诗句,注意“眠”“噪”“斜阳”,想象儿童、鸟雀活动的情景,进行形象描绘。

答案:示例: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或: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阳西下,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飞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欢。

五单元
(3)蝉则千转不穷,。

(吴均《与朱元思书》)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3)猿则百叫无绝(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云归而岩穴暝.()
(6)临溪而渔.()
(7)野芳发.而幽香()
(8)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5)昏暗(6)捕鱼(钓鱼)(7)开放(开) (8)以……为快乐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4)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爱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10.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分)
【解析】此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11.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1分)
【解析】此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与民同乐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3)欣然规.往()
(4)处处志.之
(3)计划(4)做标记
13.用“╱”线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答案: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1分)()
A.仿佛
..若有光 B.阡陌
交通
..,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乃不知有
汉,无论
..魏、晋
【解析】选A.都表示“好像”的意思。

B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C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困境;D 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表示连词:不管;不论。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答案:(1)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17.“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1分)
【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主要围绕着作者的理想来进行分析。

答案: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

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1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登斯.楼也()
②则有心旷神怡.()
③至若春和景.明()
④把.酒临风()
①这,这个。

②愉快、愉悦、和悦③日光④执持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犹如一块璧,静静地沉浸在水底。

2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1分)( )
A.感极/而悲/者矣
B.而/或长烟/一空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先/天下之忧/而忧
【解析】选D。

A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B项:而或/长烟/一空;C项:感极/而悲者矣。

24.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2分)
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期末
(2014·台州中考)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8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便要.还家()
(2)遂与外人间隔
..()
(3)寻.病终()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要通“邀”,邀请(2)隔离,隔绝(3)不久(4)与世隔绝的地方
9.翻译下列句子(2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汗,无论魏晋。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一起开开心心自得其乐的样子(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汗,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

10.下列句中“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2分)()
A.渔人甚异之
B.具答之
C.忘路之远近
D.闻之,欣然规往
【解析】选C。

C项:“之”表示“的”;其它三项是代词。

1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
【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作者描绘的景象来分析。

答案:没有战争,天下太平,民风淳朴,人人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

(2014·南宁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

(6分)
王罴性俭率
王罴①性俭率,不事边幅。

尝有台使②,罴为其设食。

使乃裂其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③造成,用力不
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

”命左右撤去之。

使者愕然大惭。

又有客与罴食瓜,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

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有愧色。


选自《周书•王罴传》) 【注释】①王罴(p í):北周大将。

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派出的使者。

③舂爨(cu àn ):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生火做饭。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⑪有客与罴食.
瓜( ) ⑫及.
瓜皮落地 ( ) 答案:(1)吃 (2)等得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分)
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

译文:
答案:客人把果皮削得稍微厚了点,王罴
心里厌恶他这种行为。

14.你怎样看待王罴的“直率”?请结合文
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2分)
示例一:我赞赏王罴的直率。

王罴敢于用
自己的言行制止浪费的行为,让浪费者感
到惭愧。

示例二:我不赞赏王罴的直率。

王罴制止浪费的言行太直接,不顾及他人
的感受,让人感到尴尬,这不利于人际关
系的和谐。

附译文:
王罴为人俭朴直率,不修边幅。

有一
次,朝廷派来一位使者,王罴为他设下饭
肴。

使者竟然把薄饼的边缘撕去。

王罴说:
“耕种收获,已经不易,去壳加火,费力
不少,你这种做法,恐怕是不饿。

”命令
随从将饭肴撤走。

使者大惊,十分惭愧。

又一次,一位客人与王罴吃瓜,客人把瓜
皮削得很厚,王罴不高兴。

等到瓜皮落到
地上,王罴就从地上拣起来吃。

客人神色很惭愧。

单元五
人不是机器,因此不可以不停地工作,否则零件经常出现故障。

现代人有很大的精神压力,若不及时娱乐以缓解压力则会被压瘪在果壳之中,永世不得翻身。

娱乐并非荒废时间,而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忧”(工作)做准备,以提高工作效率,这样工作比忧着工作情况要好得多。

综上所述,余诫仲淹叔曰:“忧而有度也,乐亦有度也,则事皆成矣!文武之
道一张一弛,请你牢记。

” 点评:小作者没有按照人们的一般思维进行立意,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谈起肯定
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正确。

而是从忧要有度,乐也要有度的
角度进行论述,这样作者以辩证的眼光来
看待这句话,翻出新意,非常可贵。

议论文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
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包括(1)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确凿的事
例,史实,统计数据)(2)道理论据:(过
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
公认事理)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
程(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2015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阅读《醉翁
亭记》与《岳阳楼记》两个选段,完成第
10-12题。

(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
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
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二)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
(2)山间之四时也时:
(3)横无际涯涯:
(4)前人之述备矣备: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佳木秀而繁阴翻译: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翻译:
12、请分别从选文(一)、(二)中摘出反应观景时感触的两个句子,并分析两文所写的景物有哪些不同?(4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4分)
(2015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阅读《感受凤凰》,完成第12-14题。

(共15分)
感受凤凰
①迈步穿行在凤凰古城曲曲弯弯、朦胧幽幽的深巷,但见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浓着幽幽的冷光,脚踏上去的瞬间,感觉到稍许滑动,让我仿佛踩在了沉重的历史书页上。

②那天晚上,我住在沱江边吊脚楼的"翠翠楼"里。

说来真是幸运,我所住的"翠翠楼"竟然是古城中最为古朴的吊脚楼之一。

房间极为简单,除了一张安放行李的凳子外,就三张木床,推开木格子窗户,一股湿润的沱江的气味便涌入房间。

我站在窗口,阅读着那些生长在江边密密麻麻的吊脚楼,灰暗的表面,纤细的结构,巧夺天工的设计。

吊脚楼像士兵组成的方阵,由高到低一字排开,就像凤凰的女子,作风豪放,外形纤柔,内心善良。

这些作为凤凰古城骄傲的吊脚楼,曾在宋祖英的歌里被反复吟唱,曾是苗族和土家族的姑娘们倾诉心事的闺房,也是小伙子放飞梦想的地方。

月下她是那样的清幽、恬静与唯美,散发着浓郁的湘西风情。

刹那间,将你柔软的内心俘获,你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只是沐浴在其中,好好地享受眼前的一切,足矣。

③此时,沱江边的客栈挑起来红红的灯笼,江边酒吧迷幻的霓虹灯以及漂游于江中红绿紫黄的花灯,将一江碧水笼罩在五彩斑斓之中,扑朔迷离的,使我感到好像进入印象派修拉的油画世界。

此刻的凤凰古镇古朴简单与现代气息完美结合,堪称精美绝伦。

不远处横卧江面的虹桥上彩灯闪烁,想必是有许多人在那儿饮酒品茶,谈古论今吧。

④我顺着一个女孩的指点,从一架木梯下到吊脚楼底下冲浴。

洗后,拖一双鞋,搬一张凳坐到门口的街巷边,与这里人谈起对这条街的感觉,对"翠翠楼"这座百年吊脚楼的一些思考,还说到沈从文的小说与人生……入夜,我很久无法入眠。

闭上眼,浮现出关于凤凰的一些遥想;睁开眼,看到的是被烟熏火燎的木板壁的吊脚楼。

夜渐渐深了,仅听见楼外的沱江水沙沙作响,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直到苗族姑娘用歌喉唱开黎明才醒。

那是《边城》里那水面浮起灵魂的歌声?是那撩拨翠翠少女情怀的歌声?那歌声韵味十足,给凤凰的清晨平添了一些情致。

⑤凤凰是一个人文气息很浓的地方。

精致的楹联,飘逸的画卷,灵动的刺绣俯拾皆是。

"翠翠楼"里便满屋挂着裱好的字,相当漂亮。

只是地气甚潮,那潮湿一直沿着木墙爬上来,给字幅下端涂上鲜黄青绿的印痕。

也许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纸上的字已经被绿霉吞噬,而有些东西却还留存。

沈从文写字的稿纸已经残缺,他的故事,他的气息却如门外的沱江一样依旧流淌。

⑥如果你是独自一人去凤凰,又假如你还
是单身,你会感到寂寞,真心渴望遇到心中的"翠翠";假如你不是单身,你就会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带自己的那位同去,分享那里的宁静。

所以,到凤凰你最好与你的另一半同去,脸上会自然流露出一种深藏已久的喜悦,你们会思想更纯,心靠得更近,手握得更紧,更爱对方,会深深感受到河水的浪漫,感受到脚底下这片土地的肥沃、厚实与博大。

⑦常常有人去了凤凰城就舍不得走了,于是就在这儿干起自己的事业,其实主要为了享受这里的生活。

那别致的生活氛围,让人留恋。

热闹但不吵闹,一切都那么自然、融合。

无论是游客还是居民,每个人的脚步都显得悠然。

悠然惬意也许就是应该在这样的场景布局中才是真实的吧。

⑧很多远方人去了凤凰,都愿意到虹桥上去散步、谈心,让很多人产生对凤凰的另一种理解: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凤凰,她古老而不俗,至今仍充满着崭新的活力;她灵秀而有韵致,处处显出现独有的风味与情愫;她耀眼而凄美,许多带有血泪历史的故事让人扼腕。

⑨细雨漾漾中,当我乘上中巴车回家时,又想起了沈从文的《边城》以及凤凰浓郁的人文气息与沈从文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耳边隐约听到"翠翠"的那一句话:"明天你还会来吗?"
13、在凤凰古城,作者深深地被她的魅力所吸引,请阅读②-⑤填写下表。

(4分) 古城景观景观魅力
密密麻麻的吊脚楼、灰暗的表面、纤细的结构、巧夺天工的设计①


④人文气息浓郁
14、请简要赏析文章第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末尾端画线句子的理解。

(不超过150字)(7分)7.10.(1)消散 (2)季节(3)边际(4)详备、详尽
(共4分,每空1分)
11.(1)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2)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共4分。

共2小题,每小题2分)
12.(4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或前人之述备矣)(1分)而乐亦无穷也(1分)
不同点:①﹝甲﹞写水景,﹝乙﹞写山景②﹝甲﹞写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四季之景③﹝甲﹞写景突出阔大壮观,﹝乙﹞写景注重秀美多变。

(答对两个意思就给满分。

)(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共15分)
13. 答案示例:
①浓郁的湘西风情。

②红红的灯笼,迷幻的霓虹灯,红绿紫黄的花灯,一江碧水
③精美绝伦
④精致的楹联,飘逸的画卷,灵动的刺绣,漂亮的裱字,残缺的小说
(共4分。

共4空,每空1分。

)
14. 答案示例:
这一句话称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1分),富有感情地揭示出凤凰生活具有灵秀、精致、凄婉等阴柔美的特征(2分),表达作者对凤凰的喜爱与赞叹。

(1分) (共4分。

方法1分,特点2分,情感1分)
15.答案示例:
凤凰古城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是吊脚楼,而古朴、安静的翠翠楼是其代表,翠翠楼之名源自沈从文的小说,风凰与沈从文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凤凰人文气息浓厚的特点;别致的生活氛围,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