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习题课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A版高中同步学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精品习题课件 第三章 第三章 综合训练

人教A版高中同步学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精品习题课件 第三章 第三章 综合训练




= (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 ), (, ),
可得 = .

如果离心率为 ,可得

=

,则 = ,所以双曲线C的方程为

= + ,

如果双曲线过点(, ),可得ቐ











则 = = ,∴ = , = ,

∴椭圆的方程为

+


= ( ≥ ).
对于A,椭圆的离心率是 =


=




=

,故A正确;

对于B,设(, )关于直线 = 的对称点为(, ), ≠ ,可得



=


解得
+
×
,




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2 = 1( > 0, >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 (−5,0),2 (5,0),则

2
2
能使双曲线的方程为 − = 1的是() ABC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重要概念和原理,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质点、力的合成、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2. 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通过提问或小测验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知识讲解
(1)复习质点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质点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介绍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通过例题讲解力的合成的具体步骤。

(3)引导学生理解牛顿三定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牛顿三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习题训练
(1)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2)在课堂上讲解其中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解题方法和思路。

4. 实践活动
设计一定数量的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5. 总结反思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解题思路,引导他们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进行反思和讨论。

四、课堂作业
1. 完成布置的习题,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准备下节课的实验材料。

五、板书设计
1. 质点的概念
2. 力的合成
3. 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增强理解力,培养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节课继续深入学习力学中的其他重要内容,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一全册习题学案(带答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一全册习题学案(带答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实验安全及意外事故的处理课前预习学案一. 预习目标结合初中的化学实验常识了解实验室规则及意外事故的处理办法二. 预习内容(一)实验室规则1、进实验室前,应先预习实验,明确实验、、,严禁不预习进实验室。

2、进实验室后,应先检查是否齐全。

3、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各项实验操作规程,严禁随便地进行无关的实验,不得大声喧哗。

4、有意外事故,应及时向老师报告。

5、实验完毕后,应将仪器,整理清洁实验台。

(二)了解安全措施1、一些偶然事故的处理:2、一些药品的保存:(1)金属钠、钾放在(2)白磷放在中;溴用封;碘易升华,封存(3)氯酸钾、硝酸铵不要同可燃物混放,防爆炸;(4)酒精等易燃物应密封且远离火源;(5)浓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物放瓶中阴冷处(6)酸放在玻璃瓶中,碱放在带的试剂瓶中。

3、安全常识-----“六防”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要。

如:H2,CO,CH4,C2H4,C2H2等防暴沸:加热液体混合物应加防失火:可燃物质要远离防中毒:制取有毒气体应在中进行,要注意吸收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时,或吸收溶解度较大的气体时,要安装装置防污染:制取有毒物质是要有装置(三)掌握正确的基本操作方法。

1、药品的取用(1)固体的取用要注意什么?①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

块状的用。

用后及时擦干净药匙或镊子。

②固体粉末时,先试管, 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的 , 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③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先把容器 , 把药品放到容器口, 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 以免打破容器.(2)固体药品取用的几个原则:①三不:不能用手直接取用或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少量: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5习题课(教学案)

5习题课(教学案)

2、下列各式中:①y=x-(x-3);②y= x 2 1 x ;
0 ( x为有理数) x 1 ( x 0) ③ y { x 1 ( x 0) ;④ y { 1 ( x为实数) 其中表示 y 是 x 的函数的表达式序号是 3、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 则不等式 xf(x)>0 的解集是_____ 2 4 、 根 据 函 数 y=(x-1) +1 的 图 象 , 满足 不 等式 f(m-2)>f(3)的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x3 定义域为 x 1 2 3. 函数 y | x 1| 2 的最小值是
2、函数 y
3
学习心得 ( )
(B) f ( x) x 1, g ( x)
x 1 x
2
(D) f ( x) x 3 , g ( x) 3 x 9
. .
4.直线 x a 与函数 y x 1的图像的公共点个数为
3
(2)请写出三个不同的函数 y=f(x)的解析式,使 f(1)=1,f(2)=4 。
1
例 3、已知二次函数 f ( x ) ,若 f ( x) 0 的解集为 (1,3) ,且在 2, 4 上的最小 值为 2 ,求 f ( x )
例 4. 动点 P 从单位正方形 ABCD 顶点 A 开始运动一周,设沿正方形 ABCD 的 运动路程为自变量 x,写出 P 点与 A 点距离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 的图象.
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习题课 复习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的表示 函数的图象 自主、合作、互动、探究
编 号
5
学习要点及自主学习导引 主动出击: 1、下列四组中的 f ( x), g ( x), 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 (A) f ( x) 1, g ( x) x 0 (C) f ( x) x 2 , g ( x) ( x ) 4

第一章习题课2追及与相遇问题学案含解析

第一章习题课2追及与相遇问题学案含解析

习题课2 追及与相遇问题[学习目标] 1.理解追及与相遇问题的实质.2.会分析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一、对“相遇”与“追及”的认识 1.相遇问题相向运动的两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2.追及问题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若后者能追上前者,则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即v 1≥v 2.例1 如图1所示,甲、乙两车沿着同一条平直公路同向行驶,甲车以20 m /s 的速度匀速运动,乙车原来速度为8 m/s ,从距甲车80 m 处以大小为4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问:乙车经多少时间能追上甲车?图1答案 10 s解析 设经时间t 乙车追上甲车.在这段时间内甲、乙两车位移分别为 x 甲=v 甲t ,x 乙=v 乙t +12at 2追上时的位移条件为x 乙=x 甲+x 0, 即20t +80=8t +2t 2 整理得:t 2-6t -40=0 解得:t 1=10 s ,t 2=-4 s(舍) 乙车经10 s 能追上甲车.二、追及问题的分析思路及临界条件 1.追及问题中的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1)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这两个关系可通过画草图得到.(2)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追不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物体B 追赶物体A :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 0.若v A =v B 时,x A +x 0≤x B ,则能追上;若v A =v B 时,x A +x 0>x B ,则没有追上.3.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解题思路和方法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例2 当交叉路口的绿灯亮时,一辆客车以a =2 m /s 2 的加速度由静止启动,在同一时刻,一辆货车以10 m/s 的恒定速度从客车旁边同向驶过(不计车长),则: (1)客车什么时候追上货车?客车追上货车时离路口多远? (2)在客车追上货车前,两车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答案 (1)10 s 100 m (2)25 m解析 (1)客车追上货车的过程中,两车所用时间相等,位移也相等,即v 2t 1=12at 21,代入数据解得t 1=10 s ,x =12at 21=12×2×102 m =100 m.(2)两车距离最大时,两车应具有相等的速度,即v 2=at 2,代入数据解得t 2=5 s. Δx =v 2t 2-12at 22=10×5 m -12×2×52 m =25 m.后面速度小的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追前面速度大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一定能追上.v 1<v 2两者距离逐渐增加,v 1>v 2两者距离逐渐减小,即当v 1=v 2时,两者具有最大的距离.例3 某人离公共汽车尾部20 m ,以速度v 向汽车匀速跑过去,与此同时,汽车以1 m/s 2的加速度从静止启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试问,此人的速度v 分别为下列数值时,能否追上汽车?如果能,要用多长时间?如果不能,则他与汽车之间的最小距离是多少? (1)v =6 m /s ;(2)v 1=7 m/s. 答案 (1)不能 2 m (2)能 4 s解析 (1)当汽车速度达到6 m/s 时,所需的时间 t =v a =61s =6 s 在这段时间内的人的位移x 1=v t =6×6 m =36 m汽车的位移x 2=12at 2=12×1×62 m =18 m因为x 1<x 2+20 m ,所以人不能追上汽车,此时两车有最小距离,最小距离Δx =x 2+20 m -x 1=2 m.(2)当汽车速度达到7 m/s 时,所需的时间 t 1=v 1a =71s =7 s在这段时间内的人的位移x 1′=v 1t 1=7×7 m =49 m 汽车的位移x 2′=12at 21=12×1×72 m =24.5 m因为x 1′>x 2′+20 m ,所以人能追上公共汽车. 设经过t ′时间人追上汽车,有v 1t ′=12at ′2+20 m解得t 1′=4 s ,t 2′=10 s(舍去)若速度大的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后者追速度小的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前者,v 1>v 2两者距离减小,v 1<v 2两者距离增大;能否追上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时的位移关系.若v 1=v 2时x 1≥x 2+s 0(s 0为两者初始距离)则能追上.若追不上,v 1=v 2时,两者有最小距离.1.(用图像分析追及相遇问题)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 =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如图2描述两车运动的v -t 图中,直线a 、b 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 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 .在0~10 s 内两车逐渐靠近B .在10~20 s 内两车逐渐远离C .在t =10 s 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D .在5~15 s 内两车的位移相等 答案 D解析 在0~10 s 内,乙车在甲的前方,而且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则两车逐渐远离,故A 错误.在10~20 s 内,乙车在甲的前方,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则两车逐渐靠近.故B 错误.根据图像的“面积”等于物体的位移大小,可以看出,在t =10 s 时乙车的位移大于甲车的位移,t =0时刻又在同一位置出发,所以在t =10 s 时两车没有相遇,故C 错误.在5~15 s 内两车图线的“面积”相等,则通过的位移相等.故D 正确.2.(追及问题分析)一辆汽车以3 m /s 2的加速度开始启动的瞬间,另一辆以6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自行车恰好从汽车的旁边通过.(1)汽车一定能追上自行车吗?若能追上,汽车经多长时间追上?追上时汽车的瞬时速度多大?(2)在汽车追上自行车前,当v 汽<v 自时,两者间的距离如何变化?当v 汽>v 自时,两者间的距离如何变化?汽车追上自行车前多长时间与自行车相距最远?此时的距离是多大? 答案 见解析解析 (1)因为汽车做加速运动,自行车做匀速运动,故汽车一定能追上自行车.汽车追上自行车时,两者位移相等,x 汽=x 自,即12at 2=v 自t ,得:t =2v 自a =2×63 s =4 sv 汽=at =3×4 m /s =12 m/s.(2)开始阶段,v 汽<v 自,两者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后来v 汽>v 自,两者间的距离又逐渐减小.所以汽车追上自行车前,当v 汽=v 自时,两者距离最大. 设经过时间t 1,汽车速度等于自行车速度,则at 1=v 自, 代入数据得t 1=2 s此时x 自′=v 自t 1=6×2 m =12 m x 汽′=12at 21=12×3×22 m =6 m最大距离Δx =x 自′-x 汽′=6 m.3.(避碰问题分析)一辆货车以8 m /s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由于调度失误,在后面600 m 处有一辆客车以72 km/h 的速度向它靠近.客车司机发觉后立即合上制动器,但客车要滑行2 000 m 才能停止.求: (1)客车滑行的加速度大小; (2)通过计算分析两车是否会相撞. 答案 (1)0.1 m/s 2 (2)见解析解析 (1)设v 2=72 km /h =20 m/s ,由公式v 2t -v 20=2ax 得客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v 222x=2022×2 000m /s 2=0.1 m/s 2. (2)假设不相撞,设两车达到共同速度用时为t ,则 v 2-at =v 1,t =120 s货车在该时间内的位移x 1=v 1t =8×120 m =960 m 客车在该时间内的位移x 2=v 1+v 22t =1 680 m位移大小关系:x 2=1 680 m>600 m +x 1=1 560 m ,故会相撞.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为单选题,3~5为多选题)1.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一地点出发,沿一条直线运动,它们的v -t 图像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 )图1A .甲比乙运动快,且早出发,所以乙追不上甲B .t =20 s 时,乙追上甲C .在t =20 s 之前,甲比乙运动快;在t =20 s 之后,乙比甲运动快D .由于乙在t =10 s 时才开始运动,所以t =10 s 时,甲在乙前面,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乙追上甲前的最大距离 答案 C解析 从题图中看出开始甲比乙运动快,且早出发,但是乙做匀加速运动,最终是可以追上甲的,A 项错误;t =20 s 时,速度图像中甲的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大于乙的,即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所以乙没有追上甲,B 项错误;在t =20 s 之前,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在t =20 s 之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C 项正确;乙在追上甲之前,当它们速度相同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最大,对应的时刻为t =20 s ,D 选项错误.2.甲车以3 m /s 2的加速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车落后2 s 在同一地点由静止出发,以4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速度方向一致.在乙车追上甲车之前,两车距离的最大值是( ) A .18 m B .24 m C .22 m D .28 m答案 B解析 乙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落后甲2 s ,则开始阶段甲车在前.当乙车速度小于甲车的速度时,两车距离增大;当乙车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时,两车距离减小,则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即:a 甲(t 乙+2 s)=a 乙t 乙,解得:t 乙=6 s ;两车距离的最大值为Δx =x 甲-x 乙=12a 甲(t 乙+2 s)2-12a 乙t 2乙=24 m ,故选B. 3.A 与B 两个质点向同一方向运动,A 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 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计时时,A 、B 位于同一位置,则当它们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时( ) A .两质点速度相等B .A 与B 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C .A 的瞬时速度是B 的2倍D .A 与B 的位移相同 答案 BCD解析 设A 的加速度为a ,B 的速度为v ,经过时间t ,A 、B 再次位于同一位置,由题意可得12at 2=v t ,t =2v a ,故此时A 的速度v ′=at =2v ,所以A 错误,C 正确;由题意知A 、B 在t 时间内位移相同,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v =x t ,可知A 与B 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所以B 、D 正确.4.在平直公路上,自行车与同方向行驶的一辆汽车在t =0时同时经过某一个路标,它们的位移x (m)随时间t (s)变化的规律:汽车为x =10t -14t 2,自行车为x =6t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自行车做匀速运动B .不能确定汽车和自行车各做什么运动C .开始经过路标后较小时间内汽车在前,自行车在后D .当自行车追上汽车时,它们距路标96 m 答案 ACD解析 汽车的位移时间关系为x =10t -14t 2,可知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自行车的位移时间关系为x =6t ,可知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选项A 正确,B 错误;开始阶段汽车的初速度大于自行车的速度,所以在较小时间内汽车的位移大于自行车的位移,汽车在前,自行车在后,选项C 正确;根据10t -14t 2=6t 得t =16 s ,此时距路标的距离s =96 m ,选项D 正确.5.一辆汽车正在以v =20 m /s 的速度匀速行驶.突然,司机看见车的正前方x =33 m 处有一只狗,如图2甲所示,若从司机看见狗开始计时(t =0),司机采取了一系列动作.整个过程中汽车的运动规律如图乙所示,g 取10 m/s 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2A .汽车先做匀速运动再做反向匀减速运动B .汽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 2C .若狗正以v ′=4 m/s 的速度与汽车同向奔跑,则不能摆脱被撞的噩运D .汽车从司机发现狗至停止运动的这段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为48.4 m 答案 BC解析 汽车先做匀速运动,再做同方向的匀减速运动,A 错误;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 =-204 m /s 2=-5 m/s 2,B 正确;当汽车由v =20 m /s 减速到v 1=4 m/s 时,所需时间为t =Δv a =4-20-5 s =3.2 s ,司机的反应时间为t 1,从司机看到狗到汽车速度减为v 1=4 m/s时间内,汽车所通过的位移为x 1=v t 1+v 21-v 22a =(20×0.5+42-202-2×5) m =48.4 m ,而狗通过的位移为x 2=v ′(t 1+t )=4×(0.5+3.2)m =14.8 m ,x 1>x 2+x 0=47.8 m ,所以狗将被撞,C 正确;汽车从司机看见狗至停止运动的时间段内前进的距离为x 3=⎣⎡⎦⎤(0.5+4.5)×20×12 m =50 m ,D 错误.二、非选择题6.慢车以0.1 m /s 2的加速度从车站启动开出,同时在距车站2 km 处,在与慢车平行的另一轨道上,有一辆以72 km/h 的速度迎面开来的快车开始做匀减速运动,以便到站停下,问: (1)两车何时错车? (2)错车点离车站多远? 答案 (1)100 s (2)500 m解析 (1)a 1=0.1 m /s 2,v =72 km/h =20 m/s ,快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2=v 22x =4004 000 m /s 2=0.1 m/s 2,设经过t 时间开始错车,则有:12a 1t 2+v t -12a 2t 2=x ,代入数据解得t =100 s.(2)由位移时间公式可得x ′=12a 1t 2=12×0.1×1002 m =500 m.7.已知A 、B 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 车在前,其速度v 1=10 m /s ,B 车在后,速度v 2=30 m/s ,B 车在距A 车x 0=75 m 时才发现前方有A 车,这时B 车立即刹车,但B 车要经过x =180 m 才能停下来.求: (1)B 车刹车过程的加速度大小;(2)B 车刹车时A 仍按原速率行驶,两车是否会相撞?(3)若相撞,求B 车从开始刹车到两车相撞用多少时间?若不相撞,求两车的最小距离. 答案 (1)2.5 m/s 2 (2)两车会相撞 (3)6 s解析 (1)设B 车加速度大小为a B ,刹车至停下来的过程中,由v 22=2a B x 解得:a B =2.5 m/s 2(2)B 车在开始刹车后t 时刻的速度为v B =v 2-a B t B 车的位移x B =v 2t -12a B t 2A 车的位移x A =v 1t设t 时刻两车速度相等,v B =v 1 解得:t =8 s将t =8 s 代入公式得x B =160 m ,x A =80 m 因x B > x A +x 0=155 m故两车会相撞.(3)设B 车从开始刹车到两车相撞所用时间为t ′,则满足x B =x A +x 0 代入数据解得:t 1′=6 s ,t 2′=10 s(不符合题意) 故B 车从开始刹车到两车相撞用时6 s.8.公交车作为现代城市交通很重要的工具,它具有方便、节约、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等许多作用.某日,李老师在上班途中向一公交车站走去,发现一辆公交车正从身旁平直的公路驶过,此时,他的速度是1 m /s ,公交车的速度是15 m/s ,他们距车站的距离为50 m .假设公交车在行驶到距车站25 m 处开始刹车,刚好到车站停下,停车时间10 s .而李老师因年龄、体力等关系最大速度只能达到6 m /s ,最大起跑加速度只能达到2.5 m/s 2. (1)若公交车刹车过程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是多少? (2)试计算分析,李老师是能赶上这班车,还是等下一班车. 答案 见解析解析 (1)公交车的加速度为:a 1=0-v 212x 1=0-15250m /s 2=-4.5 m/s 2,所以其加速度大小为4.5 m/s 2(2)公交车从与李老师相遇到开始刹车用时为:t 1=x -x 1v 1=50-2515 s =53 s ,公交车刹车过程中用时为:t 2=0-v 1a 1=-15-4.5s =103 s ,李老师以最大加速度达到最大速度用时为:t 3=v 3-v 2a 2=6-12.5 s =2 s ,李老师加速过程中位移为:x 2=v 2+v 32t 3=1+62×2 m =7 m ,以最大速度跑到车站用时为:t 4=x -x 2v 3=436s显然,t 3+t 4<t 1+t 2+10 s ,可以在公交车还停在车站时安全上车.。

物理弹性碰撞妙招教案高中

物理弹性碰撞妙招教案高中

物理弹性碰撞妙招教案高中
目标:通过本课,学生将了解什么是物理弹性碰撞,掌握相关计算方法,从而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

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
1. 弹性碰撞的概念和特征
2. 碰撞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
3. 弹性碰撞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教学步骤:
1.引入:通过一个实际场景引入弹性碰撞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碰撞的种类和特征。

2.讲解:介绍碰撞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的概念,讲解弹性碰撞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展示其应用。

3.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弹性碰撞结果,加深他们对碰撞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化学生对弹性碰撞的认识,并鼓励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
1.教材《物理弹性碰撞》
2.黑板、彩色粉笔
3.计算器、实验器材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准确理解物理弹性碰撞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相关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确认他们是否掌握了课程内容。

教科版高中物理碰撞教案

教科版高中物理碰撞教案

教科版高中物理碰撞教案
教学内容:碰撞
教学目标:了解碰撞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碰撞的类型和性质。

教学难点:碰撞中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科书、教学PPT、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碰撞的概念,让学生回顾碰撞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展示碰撞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理论学习(15分钟)
1.介绍碰撞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讲解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原理。

3.示范一些碰撞实验,让学生理解碰撞现象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20分钟)
1.给学生布置一些碰撞相关的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碰撞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四、拓展应用(10分钟)
1.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碰撞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讨论碰撞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五、总结反思(5分钟)
1.对碰撞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

2.鼓励学生提出对本课程的反馈和建议。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留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和实验报告。

2.布置下节课主题。

教学延伸: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和进行更复杂的碰撞实验,来进一步深化对碰撞原理的理解。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检查学生对碰撞概念的掌握情况。

高中物理人教版碰撞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碰撞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碰撞教案
教学内容:碰撞的基本概念与运动规律
教学目标:
1. 了解碰撞的基本定义和种类
2. 掌握碰撞的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
3. 能够应用碰撞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碰撞的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应用碰撞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你知道碰撞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碰撞的概念,并带入本课的主题。

二、讲解碰撞的基本理论(10分钟)
1. 讲解碰撞的定义及种类: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
2. 引导学生理解碰撞前后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的概念
三、实验(15分钟)
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的现象,帮助他们理解碰撞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讨论碰撞前后动量和动能的变化情况
四、讲解碰撞定律(10分钟)
1. 介绍碰撞的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2. 通过简单的例题演示如何应用碰撞定律解决问题
五、练习(15分钟)
1. 布置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2. 带领学生一起讨论解题思路,并指导他们正确运用碰撞定律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碰撞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碰撞的重要性和应用。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加观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碰撞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英语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公开课英语教案

英语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公开课英语教案

英语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公开课英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英语教材第十章“英语试题练习题”,详细内容涵盖了对各种英语试题类型的识别与解答,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匹配题和简答题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各类英语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2.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试题示例、答题卡。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真实的英语考试场景,让学生了解各类试题在考试中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详细讲解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如选择题的排除法、填空题的词义辨析等。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随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解题心得,分享成功经验和困惑。

六、板书设计1. 英语试题练习题2. 内容:a. 各类试题类型及解题方法b. 重点词汇和短语c. 课堂练习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完成教材第十章课后练习题。

b. 按照课堂所学,设计一道英语试题,并给出答案。

2. 答案:a. 教师批改并反馈课后练习题答案。

b. 学生设计的试题及答案,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反思:回顾课堂所学,查漏补缺,提高自身能力。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英语竞赛等活动,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小组讨论与分享的有效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二、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1. 深度:详细讲解每道例题的解题思路,分析各个选项的陷阱和误区,让学生明白正确答案的来龙去脉。

人教A版高中同步学案数学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习题课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2)

人教A版高中同步学案数学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习题课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2)

A.9
B.8
C.7
D.6
1
1
a+b= ,则
2
2
解析 由 a,b 为正实数,且
1
a+b= ,
2
1

2
1

=2( +2+
2
2
+
2
1
=2(a+b)

2

当且仅当2
=
2
,即

+
2

+
2
+ 的最小值为(

2
5
)≥2( +2

2
1
1
1
a=6,b=3时,等号成立,所以2
+
A )
2
· )=9,
课 程 标 准
1.能够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或值域)和代数式的最值.
2.能够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值(或值域)问题.
目 录 索 引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速提升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促达标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速提升
探究点一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和代数式的最值
角度1.通过变形后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4)根据实际背景写出答案.
变式训练4 [苏教版教材例题]如图,一份印刷品的排版面积(矩形)为A,它的
两边都留有宽为a的空白,顶部和底部都留有宽为b的空白.如何选择纸张的
尺寸,才能使纸的用量最少?
解 设纸张的面积为 S,排版矩形的长和宽分别是 x,y(x>0,y>0),则 xy=A.
S=(x+2a)(y+2b)=xy+2bx+2ay+4ab≥xy+2 4+4ab

高中物理习题课学案编制的研究

高中物理习题课学案编制的研究

高中物理习题课学案编制研究思路1.导言1.1现阶段习题课学案编制的弊端与困惑1.2核心概念界定学案,习题课,达标练习,编制体例1.3实际教学对习题课学案的要求1.3.1对习题课学案的调查分析1.3.2学生的要求1.3.3教师的要求2.习题课学案编写的理论基础3.1个体素质结构论3.2学案教学学习论3.3建构主义学习论3.习题课学案的编制3.1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3.1.1学习目标的相对性3.1.2学习目标的合理性3.1.3学习目标的开放性3.2编制恰当的自学设计3.2.1题目再做3.2.2解答集锦3.3精选达标练习3.3.1补偿型3.3.2巩固型3.3.3归纳型3.3.4扩展型3.3.5改编型3.4选择适当的研究型学习4.习题课学案编制示例1.导言1.1现阶段习题课学案编制的弊端与困惑问题的提出教改初期的学案编制的弊端表现在:1.学案制作的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书本知识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覆盖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上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现在的学案就等同于试卷,学生的学习就等同于做辅导书。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练结合,训练学生的做题技巧,培养的只是学生的应试能力。

学生受到的仍是充满了作业的劳役和考试的恐惧的教育。

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结论,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常常停留在对关键要点的记忆上的问题,他们可以套用所学的解题技巧、方法。

但在实际生活中面对与课本例题类似,问题的条件、目的都隐含在具体情境中,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这些又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套路,传统学案使学生无法按预定的方式将知识迁移至应当发生迁移的情境中,表现出学生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的僵乏。

所以传统、简单、机械的学案无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反而消磨了他们原本的好奇心。

学生不爱学习,更谈不上乐于学习,当然也就不会学习。

要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最根本的是要从求知活动本身入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新课程高中物理碰撞教案

新课程高中物理碰撞教案

新课程高中物理碰撞教案课程目标:了解碰撞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碰撞中的能量转化和动量守恒定律,掌握碰撞实验的方法和计算碰撞参数。

教学内容:一、碰撞的概念和分类1. 碰撞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区别3. 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概念二、碰撞中的能量转化1. 能量守恒定律在碰撞中的应用2. 碰撞中能量的转化和损失三、碰撞中的动量守恒1. 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2. 碰撞中动量守恒的条件和实验验证四、碰撞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1. 碰撞实验的基本步骤和仪器2. 碰撞参数的测量和计算方法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教学过程:一、引入1. 给学生介绍碰撞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引导学生思考碰撞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2. 引导学生讨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区别,引出碰撞中的能量转化和动量守恒原理。

二、理论探讨1. 讲解碰撞中的能量转化和动量守恒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碰撞中能量和动量的转化过程。

2. 讲解碰撞实验的方法和数据处理,指导学生掌握碰撞参数的测量和计算技巧。

三、实验操作1. 组织学生进行碰撞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仪器,记录实验数据。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碰撞参数,分析碰撞结果并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四、讨论总结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结论,总结碰撞中的能量转化和动量守恒规律。

2. 综合学习内容,让学生思考碰撞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数据处理和结论分析。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碰撞实验结果的讨论,评价学生对碰撞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3. 练习测试:布置相关练习和测试题,检测学生对碰撞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碰撞模拟实验,探讨不同碰撞情况下的能量和动量变化。

2. 鼓励学生进行碰撞项目设计,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碰撞相关问题并进行解决方案设计。

3. 深入学习碰撞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了解碰撞对工程设计和安全规范的重要性。

导学案《练习课》学案精品1人教小学数学六上(最新)

导学案《练习课》学案精品1人教小学数学六上(最新)

练习课学习目标会确定单位“1”,会画线段图分析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学习重点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学习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刻度尺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知识点1: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2题。

海象的寿命大约是40年,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43,海豹的寿命是海狮的32。

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分析:方法一:可以先求出海狮的寿命,再求出海豹的寿命。

方法二:可以先求出海豹的寿命是海象寿命的几分之几,再求出海豹的寿命。

1.一堆货物重200吨,第一次运走了51,第二次运走了第一次的54,第二次运走了多少吨?方法一:200×51×54=32(吨)方法二:51×54=254200×254=32(吨)答:第二次运走了32吨。

知识点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5题。

鸡的孵化期是21天,鸭的孵化期比鸡长31。

鸭的孵化期是多少天?分析:(可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方法一:可以先求出鸭比鸡多孵的天数,再求鸭的孵化期。

方法二:可以先求鸭的孵化期的天数是鸡的几分之几,再求鸭的孵化期。

2.狮子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是18小时,树袋熊每天的睡眠时间比狮子多19。

树袋熊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是多少小时?教师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第14页和第15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的第1、3、4、6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重视线段图的作用,让线段图成为分析数量关系的“主打曲”。

学生依据线段图更易确定单位“1”,还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现出来。

2.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思考、合作、交流中找出数量关系式,结合数量关系来列式,让列式有据可依。

3.善于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让解法有规律可循,帮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七上数学同行学案

七上数学同行学案

七上数学同行学案“七上数学同行学案”可能指的是七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同行学习方案或学案。

这类学案通常用于指导学生学习数学课程,包括知识点梳理、例题解析、练习题等内容。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七上数学同行学案”的简介:本学案针对七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和内容安排。

通过本学案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学案包括以下内容:知识点梳理: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例题解析:精选典型例题,通过详细的解析和步骤说明,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练习题:提供大量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单元测试:每个章节结束后提供单元测试卷,供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巩固复习。

学习建议: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本学案的特点在于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学案中的知识点梳理、例题解析和练习题等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和讨论,共同提高数学水平。

同时,本学案还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辅助材料,方便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和深入学习。

思维导图: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数学知识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记忆和理解效果。

学习笔记:鼓励学生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问,以便及时回顾和复习。

错题集:要求学生将做错的题目整理成错题集,分析错误原因,避免重复犯错。

拓展资源:提供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拓展资源,如数学史、数学趣闻等,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了解。

学习评价: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上数学同行学案的制定和使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学案应紧密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天津益中物理学案九年级上

天津益中物理学案九年级上

天津益中物理学案九年级上一、引言作为一名学生,你是否曾为复杂的物理题目感到困扰?是否曾在学习物理时感到力不从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天津益中物理学案九年级上,这套教材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二、天津益中物理学案九年级上概述天津益中物理学案九年级上是一本针对九年级学生编写的物理教材。

本书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物理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全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涵盖了九年级物理课程的各个方面。

三、课程内容详解本书共分为16个单元,包括:测量、简单运动、速度、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磁学等。

每个单元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二是对应的课后习题解析。

在讲解部分,教材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直观的图表和实例,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生动形象。

在习题解析部分,教材给出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实际解题能力。

四、课后习题解析课后习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天津益中物理学案九年级上精选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涵盖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在解析部分,教材对这些习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不仅给出了正确答案,还分析了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

五、学习方法与策略为了更好地学习物理,掌握以下几点学习方法和策略是非常重要的:1.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

2.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遇到难题时要勇于挑战,不怕失败。

3.做好笔记,整理归纳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4.勤于动手,多做练习,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六、结语天津益中物理学案九年级上是一本优秀的物理教材,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教学辅助工具。

相信通过这套教材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掌握物理学的奥秘,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物理碰撞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碰撞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碰撞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碰撞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碰撞的基本公式和定律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碰撞问题
教学内容:
1. 碰撞的定义和分类
2. 碰撞的基本定律
3. 碰撞的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
1. 碰撞的定义和特点
2. 碰撞的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碰撞的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小球、弹簧、测量工具等
2.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3. 课堂练习题和实验操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介绍碰撞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碰撞现象的实例,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碰撞的定义和分类
2. 碰撞的基本定律
3. 碰撞的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定律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碰撞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碰撞现象,加深他们对碰撞的理解。

四、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碰撞的特点和定律,并解答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课堂练习(15分钟)
布置一些与碰撞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家继续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碰撞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碰撞的基本定律,并能够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碰撞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练习的引导,学生的动手
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碰撞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4-2 碰撞习题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1.学会分析碰撞问题中速度的可能性
2.学会处理弹簧中的动量守恒问题
【学习重难点】碰撞三原则应用和弹簧问题中的能量关系
题型一碰撞中速度的可能性
例1.质量为m的小球A,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速度v与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质量为2m 的小球B发生正碰,碰撞后,A球的动能变为原来的91,则碰撞后B球的速度大小可能是( )
A.31v B.32v C.94v D.98v
例2.质量相等的A、B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A球的动量是7kg·m/s,B球的动量是5kg·m/s,当A球追上B球发生碰撞,则碰撞后A、B两球的动量可能值是( )
A.p A=6kg·m/s,p B=6kg·m/s
B.p A=3kg·m/s,p B=9kg·m/s
C.p A=-2kg·m/s,p B=14kg·m/s
D.p A=-4kg·m/s,p B=17kg·m/s
小结:
解析碰撞问题的三个依据:
题型二碰撞中的弹簧问题
例3、如图所示,木块A和B的质量均为2 kg,置于光滑水平面上,B与一轻质弹簧一端相连,弹簧另一端固定在竖直挡板上,当A以4 m/s速度向B撞击时,由于有橡皮泥而粘在一起运动,那么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具有的弹性势能大小为()
A.4 J B.8 J
C.16 J D.32 J
例4. 一轻质弹簧,两端连接两滑块A和B,已知m A=0.99kg , m B=3kg,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开始时弹簧处于原长。

现滑块A被水平飞来的质量为m c=10g,速度为400m/s的子弹击中,且没有穿出,如图所示,试求:
(1)子弹击中A的瞬间A和B的速度
(2)以后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