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吸收

合集下载

第4章气体吸收

第4章气体吸收
对流扩散—分子扩散与涡流扩散的总和。 总过程速率取决于单相传质速率。
25
单相中物质的分子扩散
什么是分子扩散?在一相内部有浓度差存在时, 由于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引起的物质传递,简 称扩散。扩散的快慢用扩散通量表示
扩散通量—在单位时间内单位截面积上扩散传 递的物质量;kmol/m2 s ,用 J表示。
33
4.2.3 填料吸收塔的计算
4.2.3.1 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4.2.3.2 吸收剂用量 4.2.3.3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4.2.3.4 吸收塔的操作调节
4.3 吸收塔理论板层数的计算
34
4.2.3 填料吸收塔的计算 4.2.3.1 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全塔物料衡算(逆流吸收)
Gy 1 +Lx 2 =Gy 2+ Lx 1
13
五、解吸(脱吸)
解吸:将溶质从溶剂中释放出来的操作 常用的解吸方法:升温、减压、吹气,升温和吹气通
常同时进行。 与吸收的比较
1)设备通用 2)传质理论相同。但因为传质方向不同,推动力的表 现形式改变 3)当用吹气解吸时,与吸收中最小液气比对应,存在 最小气体用量问题。
14
六、吸收剂的选择
成氨生产的氮氢混合气中的CO2和CO的净化;在接触法生 产硫酸中二氧化硫的干燥等。 ②分离气体混合物 用以得到目的产物或回收其中一些组分, 如石油裂解气的油吸收,将C2以上的组分与甲烷、氢分开; 用N-甲基吡咯烷酮作溶剂,将天然气部分氧化所得裂解 气中的乙炔分离出来;焦炉气的油吸收以回收苯等。
12
工业生产中的吸收过程
体中一个或几个组分便溶解于液体中 形成溶液,而不溶解的组分则留在气 相中,从而实现其分离。
尾气V1 吸收剂 L0
吸收依据是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同一 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

气体吸收

气体吸收

2 以液膜传质分系数表示吸收速率方程式
NA
DL c总 Z L cBm
ci c (ci c) k L (ci c) 1 kL
N A kL (ci c )
kL——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液膜传质分系数,ms-1;
N A k x ( xi x)
kx——以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液膜传质分系数,molm-2s-1;
溶质的平衡分压 p与其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 x之间存在着如下的 关系:
p*=E· x
式中: p*---------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Pa; x----------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 E----------享利系数, Pa
上式表示溶液的组成低于一定数值时溶质的平衡分压与它
在溶液中的摩尔分率成正比。对于理想溶液,亨利常数即为纯 溶质的饱和蒸汽压。亨利常数E值较大表示溶解度较小。一般 E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常压下压力对E值影响不大。
m
y
m
某吸收过程,气相传质分系数,液相传质分系数, 由此可知方该过程为( )。 (A)液膜控制;(B)气膜控制; (C)气液双膜控制;(D)判断依据不足
积上被吸收的溶质量。表明吸收速率与吸收推动力之间
关系的数学式称为吸收速率方程。 1 以气膜传质分系数表示的吸收速率方程式
NA
Dp总 RTZG pB ,m
p pi ( p pi ) kG ( p pi ) 1 kG
N A kG ( p pi )
kG——以分压差为推动力的气膜传质分系数,molm-2s-1Pa-1;
浓度的差值来表示。
(1) 以(p-p*)表示总推动力 液膜吸收速率方程
N A kL (ci c)
代入

化工原理之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之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之气体吸收气体吸收是化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物理操作,它指的是将气体从气相吸收到液相中。

气体吸收广泛应用于环境工程、化工工艺、能源工程等领域,例如废气处理、石油炼制、烟气脱硫等。

一、气体吸收的基本原理气体吸收的基本原理是气体和液体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

气体吸收的过程中,气体溶质分子通过气相和液相之间的传质界面传递到溶液中,从而实现气体从气相到液相的转移。

气体吸收的速度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1.液相溶剂的性质:液相溶剂的挥发性、表面张力、黏度和溶解度等性质都会影响气体吸收的速度。

通常情况下,挥发性较强的溶剂对气体的吸收速率较快。

2.溶剂和气体溶质之间的亲和力:溶剂和气体溶质之间的亲和力越强,气体吸收速度越快。

3.传质界面的面积和传质界面的厚度:传质界面的面积越大,气体吸收速度越快;传质界面的厚度越薄,气体吸收速度越快。

4.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越高,气体吸收速度越快。

5.气体浓度梯度:气体浓度梯度越大,气体吸收速度越快。

二、气体吸收的设备常见的气体吸收设备包括吸收塔、吸收柱和吸附塔等。

1.吸收塔:吸收塔是最常用的气体吸收设备之一,它主要由一个塔体和填料层组成。

气体通过底部进入吸收塔,液体从塔顶滴入塔体中。

在填料层的作用下,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促进气体的传质。

通过提供充分的接触时间和表面积,吸收塔可以实现高效的气体吸收。

2.吸收柱:吸收柱通常用于含有反应过程的气体吸收。

与吸收塔类似,吸收柱也包含一个塔体和填料层。

区别在于,吸收柱还包括一个液相反应器,用于在吸收气体的同时进行反应。

3.吸附塔:吸附塔是另一种常用的气体吸收设备,主要用于吸附分离等工艺中。

吸附过程通过吸附剂将目标气体吸附在其表面上实现。

吸附塔通常由多个吸附层和吸附剂床组成,气体从底部进入吸附塔,经过吸附剂床后,被吸附物质从气相转移到固相中,从而实现气体吸附。

三、气体吸收的应用气体吸收在化工工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废气处理:气体吸收是一种有效的废气处理方法,可用于去除废气中的有害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化工原理-5章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5章气体吸收

液两相的浓度呈连续变化。如填
溶剂
料塔。
溶剂
规整填料
散装填料
塑料丝网波纹填料 塑料鲍尔环填料
级式接触:气、液两相逐级接 触传质,两相的组成呈阶跃变 化。 如板式塔。
气体
气体
a 微分接触
b 级式接触
图9-2 填料塔和板式塔
5.1.3 吸收操作的分类
物理吸收:吸收过程溶质与溶剂不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如用水 吸收二氧化碳、用水吸收乙醇或丙醇蒸汽、用洗油吸收芳烃等。
硫回收
低温 甲 醇洗
甲醇 醋酸
CO分离
醋酐
低温甲醇洗装置
原气料体器气热I/交合换成 新醇鲜储甲槽 锅冷炉却给器水
原料气 冷却器
补充泵
洗氨器 原料气 体/热合交成换气器
原料气 /交废换气器热
地下 废液罐
地下 吸收器 废液泵
II
C02 甲 醇 级 间冷却器
H进2料S-冷吸却收器器
合成气 原料气
原 凝物料 气 冷
yA 1 yA
KmolA/ KmolB
在计算比质量分数或比摩尔分数的数值时, 通常以在操作中不转移到另一相的组分作为 B组分。在吸收中,B组分是指吸收剂或惰 性气,A组分是指吸收质.
2.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混合物内所含物质的质量。对于A组分,有
A
mA V
kg / m3
对于气体混合物,在压强不太高、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可视为理
EM s 83.318
第八章 吸收
三、吸收平衡线
表明吸收过程中气、液相平衡关系的图线称吸收平衡线。在吸收操作 中,通常用图来表示。
吸收平衡线
YA
1
mX A (1 m) X

气体吸收

气体吸收

第二章气体吸收第一节概述2.1.1 气体吸收过程一、什么是吸收:气体吸收是用液体吸收剂吸收气体的单元操作。

二、吸收基本原理: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液体吸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从而将其中溶解度最大的组分分离出来。

三、吸收的特点:吸收是一种组分从气相传入夜相的单向扩散传质过程。

四、传质过程:借扩散进行物质传递的过程称为传质过程。

除吸收外,蒸馏.萃取.吸收.干燥等过程,也都属于传质过程。

五、S吸收剂(溶剂)S+液相吸收液(溶液)A扩散:由于微粒(分子.原子等)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

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在气、液或固相的同一相内或不同相间进行。

主要由于温度差和湍流运动等。

微粒从浓度较大的区域向较小的区域迁移,直到一相内各部分的浓度达到一致或两相间的浓度达到平衡为止。

扩散速度在气相最大,液相次之,固相中最小。

吸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其目的主要有四点:SO制98%的硫酸)。

一、制造成品(93%的硫酸吸收3二、回收有价值的气体,(焦化厂用洗油处理焦炉气以分离其中的苯等芳香烃)。

三、去掉有害气体(如合成氨厂用氨水或其它的吸收剂除去半水煤气中的硫化氢)。

四、三废处理:(如用吸收法除净硫酸生产尾气中的二氧化硫。

)总之吸收的目的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去害兴利。

2.1.2 气体吸收的分类一、物理吸收:吸收过程中吸收质只是简单地从气相溶入液相,吸收质与吸收剂间没有显著的化学反应或只有微弱的化学反应,吸收后的吸收质在溶液中是游离的或结合的很弱,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吸收质很容易从溶剂中解吸出来。

如用水吸收二氧化碳。

物理吸收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吸收的极限取决于操作条件下吸收质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吸收速率则取决于吸收质从气相主体传递入液相主体的扩散速率。

物理吸收都是可逆的一般热效应较小。

二、化学吸收:吸收过程中吸收质与吸收剂之间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

例如NaOH 吸收2CO 。

化学吸收时,吸收平衡主要取决于当时条件下吸收反应的化学平衡,吸收速率则取决于吸收质的扩散速率和化学发应速率,因为化学吸收降低了吸收质的浓度故吸收速率一般比同样条件下没有化学反应的物理吸收速率大。

化工原理 第五章 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 第五章 气体吸收

Y
*
mX 1 (1 m) X
当溶液浓度很低时,上式右端分母约等于1,于是上式可简化为:
Y*=mX
20
三、 相平衡关系在吸收中的应用
(一)判断过程进行的方向
* pA pA * pA pA * pA pA
A由气相向液相传质,吸收过程 平衡状态
A由液相向气相传质,解吸过程
*或x* >x或 c * y
dc A —组分A在扩散方向z上的浓度梯度(kmol/m3)/m; dz
DAB——组分A在B组分中的扩散系数,m2/s。
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扩散沿 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28
理想气体:
pA cA RT
dc A 1 dp A = dz RT dz
DAB dpA JA RT dz
25
吸收过程: (1)A由气相主体到相界面,气相内传递; (2)A在相界面上溶解,溶解过程; (3)A自相界面到液相主体,液相内传递。
单相内传递方式:分子扩散;对流扩散 。
26
一、 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
分子扩散:在静止或滞流流体内部,若某一组分存 在浓度差,则因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使
该组分由浓度较高处传递至浓度较低处,
物系一定, E T 2)E大的,溶解度小,难溶气体 E小的,溶解度大,易溶气体
3)E的来源:实验测得;查手册
对于理想溶液,亨利常数即为纯溶质的饱和蒸汽压。亨利常数E值较大表示溶解度 较小。一般E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常压下压力对E值影响不大。
16
(二)亨利定律其它形式
cA 1)p H
体主体浓度线相交于一点E,则厚度zG为E到相界
面的垂直距离。
(二)气相传质速率方程

气体 吸收

气体 吸收

例10-3 调整的净现值法的应用 假定已知某公司的信息如下:
营业收入:每年为500万元,永续年金; 营业成本:为营业收入的60%; 折旧:每年为50万元; 净营运资本增加额:每年为0元; 资本支出:每年为50万元; 所得税税率为25%,全权益融资公司的资本成本
R0为2
一、亨利定律的表达式
2. p~c关系 若溶质在气、液相中的组成分别以分压p、摩
尔浓度 c 表示,亨利定律为
p* c H
H — 溶解度系数,kmol/(m3·kPa)
一、亨利定律的表达式
3. y~x关系
若溶质在气、液相中的组成分别以摩尔分数
y、x表示 ,亨利定律为
y* mx
x* p E
c* Hp x* y
m
X* Y m
二、各系数间的关系
推导可得亨利定律表达式各系数间的关系如下:
E~H 关系 E~m 关系 H~m 关系
H EM S
m E P 1
H PM S m
溶液 密度
溶剂 S 的 摩尔质量
一、判断传质进行的方向
设某瞬时 气相中溶质的实际组成为Y
液相中溶质的实际组成为X
气体在 液体中 溶解度
pA f (xA)
平衡方程
pA ~ xA曲线 溶解度曲线
气体(A+B)
A 溶解 A 逸出
液体 S
易溶
400 50
氨在水中的溶解度
中等溶解度
68 50
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
难溶
0.002
50
氧在水中的溶解度
二、温度、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
讨论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
解度不同。


原料气 A+B

气体吸收

气体吸收

5.1 概述
2、传质
气体吸收是传质分离过程。 前面提到的传质分离过程中,
重点是要讲述平衡分离过程, 是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不同 (平衡)来实现分离。 气体吸收过程包含有组分从一 相到另一相的转移。 过程的推动力为:浓度差C
二. 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物理吸收 定义: 溶质气体溶于液相中不发生显著化学 反应的吸收过程,称之为~ 例如: CO2 + H2O= H2 CO3 HCl(g)+H2O = HCl(L) 丙酮(g)+H2O=丙酮(L) 化学吸收 定义: 液相中有某种组分,能够与溶质气体 (溶解于L)进行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促进 了吸收过程的进行速率; 例如:Na2 CO3 (K2CO3) +CO2 + H2O = Na2HCO3 ( KHCO3 )
X1、X2——分别为吸收塔的塔底和塔顶的液相比摩尔分率; φA——混合气体中溶质A被吸收的百分率,称为吸收率或回收率
现取塔内任一截面m-n与塔底(图中的虚线范围)作溶质
的物料衡算, 即:
V(Y1 - Y) = L(X1 - X)
L L Y X (Y1 X 1 ) V V
同理,可得
L L Y X (Y2 X 2 ) V V
NA=ky(y-yi) ky=PkG NA=kX(xi -X) kX=CkL
NA=Ky(y-ye) Ky=PKG Ky=1/(1/ky+m/kX) 气膜控制时Ky=ky
液膜
NA=kL(Ci-C)
NA=KG(P-Pe)
KG=1/(1/kG+1/HkL)
气相
气膜控制 KG=kG NA=KL(Ce -C)

一、亨利定律
5.2
气液相平衡
当总压不高(<5×105Pa)时,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上方 溶质的平衡分压与其在液相中的浓度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

气体吸收名词解释

气体吸收名词解释

气体吸收名词解释
气体吸收是指气体被其他物质吸收并进入其中的过程。

在化学和物理领域中,气体吸收经常涉及到气体溶解、吸附和反应等过程。

气体溶解是指气体分子在液体中被吸收并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的过程。

气体溶解可以通过增加溶剂和气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溶剂的温度或压力来增加。

溶解度通常用溶解度曲线来描述,它表示了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溶剂能够溶解的气体的最大量。

气体吸附是指气体吸附剂表面上的分子吸引和捕获气体分子的过程。

吸附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是指气体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通过分子间力相互作用被吸附的过程,其吸附速度较快,吸附强度较弱。

化学吸附是指气体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并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其吸附速度较慢,吸附强度较强。

气体吸收还可以是指气体在化学反应中被反应物所吸收的过程。

这种吸收通常是一个反应物与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并在反应中形成产物的过程。

气体吸收在许多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如空气污染控制、气体分离和催化反应等。

总之,气体吸收涉及到气体在液体或固体中被吸收的过程,可以通过溶解、吸附或化学反应来实现。

该过程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化工原理28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28气体吸收

煤气中的芳烃,可采用洗油吸收方法回收芳烃获得粗苯.
二、吸收操作分类
*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 *等温吸收与非等温吸收 *单组分吸收与多组分吸收 *定态吸收与非定态吸收(过程参数是否随时间而变) 本章讨论所作的基本假定: 单组分、低浓度、连续定态逆流、等温物理吸收
三、吸收操作的经济性
吸收操作费用主要包括: ①气、液两相流经吸收设备的能量消耗; ②溶剂的挥发损失和变质损失;
=
0
dz dz dz
—d —PA = - —d P—B
dz
dz
—d C—A= - —d —CB
dz
dz
DAB = DBA = D
若选择固定的,垂直扩散方向的截面为基准,观察 扩散传质的速率。对于定态分子扩散则有
NA= JA
同理有
NB= JB
由以上讨论可知,等摩尔逆向扩散过程传质速率的大小主
要是分子扩散的贡献。
有总体流动时的传质速率: 对于B组分有: NB = JB+NBM =0
即: JB= - NBM

NAM
PA
——— = ———
NBM
PB
JB= -NBM = - JA
对于A组分,其传递速率 :
即:
NA = JA + NAM = JA + NBM PA / PB NA =(1+ PA / PB)JA
NA=
dCA JA= - DAB———
dZ 式中:
JA— 组分A沿Z方向的扩散通量kmol/m2 ·s; CA— 组分A在混合物中摩尔浓度kmol/ m3 ; DAB—组分A在A、B混合中的扩散系数,m2/s 。
同理,对B组分的扩散可表示为
dCB JB= - DBA———

气体吸收知识点总结

气体吸收知识点总结

气体吸收知识点总结一、气体吸收的基本原理气体吸收是一种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过程,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气体与溶剂之间的质传和能传。

质传是指气体分子在气-液界面附近的扩散传输,包括气体分子的渗透、重新吸附和溶解等过程。

能传是指气体分子在溶液中释放或吸收能量,从而参与到化学反应中。

对于溶液吸收来说,通常会发生溶解、吸附、反应等过程。

在气体吸收过程中,溶剂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常用的溶剂包括水、乙醇、甲醇、丙酮等。

不同的溶剂对于不同的气体有着不同的选择,具体的选择需要考虑其溶解度、选择性、毒性、成本等因素。

二、影响气体吸收的因素1. 气体性质气体的性质对气体吸收的影响十分显著。

例如,气体的溶解度、扩散系数、表面张力等均会影响气体在溶液中的吸收速率。

2. 溶剂性质不同的溶剂对气体的溶解度不同,对于不同的气体有不同的选择。

此外,溶剂的粘度、温度、酸碱性等也会影响气体的溶解和吸收速率。

3. 操作条件操作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气体流量、溶液浓度等。

这些操作条件对气体吸收的速率、效率、能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 设备结构设备结构对气体吸收的效率、能耗、稳定性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吸收塔的塔板设计、填料结构、液体循环方式等都会对气体吸收过程产生影响。

5. 质量传递模式质量传递模式包括气体-液体相间的传递和气体在液相中的扩散传递。

传质速率和传质方式会对气体吸收过程产生影响。

6. 气液接触方式气液接触方式包括气液接触面积、气液接触时间等。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气体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三、气体吸收的工艺方法根据气体吸收过程中气体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气体吸收的工艺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吸收、化学吸收和生物吸收等。

1. 物理吸收物理吸收是指气体分子在溶剂中的溶解和吸附过程。

物理吸收的主要方式包括分子间力作用(如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和气液相间传递。

常见的物理吸收方法包括吸附、解吸、扩散等过程。

物理吸收主要应用于一些低气体浓度和不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分离和净化。

第8章 化工原理气体吸收

第8章  化工原理气体吸收

8.3.1双组分混合物中的分子扩散
⑴费克定律 温度、总压一定,组分A在扩散方向上任 一点处的扩散通量与该处A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dCA J A DAB d
JA——组分A扩散速率(扩散通量), kmol/(m2· s);
dCA ——组分A在扩散方向z上的浓度梯度(kmol/m3)/m; d DAB——组分A在B组分中的扩散系数,m2/s。
பைடு நூலகம்G L
8.3.5对流传质理论
②数学模型
DG p DG 1 ( pA pAi ) p ( y yi ) 气膜 N A RT G pBm RT G yBm
式中:
pBm yBm (1 y ) m p DG DG 1 DG p 1 kG RT G pBm RT G yBm RT G (1 y )m
pB1 pA1 pA2
0 扩散距离z
z
3)等分子反方向扩散发生在蒸馏过程中。
2.单向扩散及速率方程
JA
(1)总体流动:因溶质A扩散到界面溶 解于溶剂中,造成界面与主体的微小压差, NMcA/c 使得混合物向界面处的流 动。 总体流 动NM NMcB/c (2)总体流动的特点: JB 1)因分子本身扩散引起的宏观流动。 2)A、B在总体流动中方向相同,流动 速度正比于摩尔分率。 1 2
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扩散沿 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理想气体:
pA cA RT
dc A 1 dp A = dz RT dz
DAB dpA JA RT dz
8.3.1双组分混合物中的分子扩散
对双组分混合物,总浓度 CM CA CB =常数
dC A dC B d d

化工原理第八章 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第八章 气体吸收

平衡关系与上式联立可求解界面浓度 xi 与 yi 。在用作图
3
三、工业吸收过程
工业的吸收过程常在吸收塔中进行。生产中除少部分直 接获得液体产品的吸收操作外,一般的吸收过程都要求 对吸收后的溶剂进行再生,即在另一称之为解析他的设 备中进行于吸收相反的操作-解吸。因此,一个完整地 吸收分离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和解吸两部分。
2024/3/25
4
8.2 吸收过程相平衡基础
对于单组分物理吸收,组分数c=3(溶质A、惰性 气体B、溶剂S),相数(气、液),自由度数F应为
F c23223
即在温度、总压和气、液组成共四个变量中,有三个是 自变量,另一个是它们的函数。
2024/3/25
6
在一定的操作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 度由其相中的组成决定。在总压不很高的情况下,可以 认为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只取决于该气体的分压pA , 而与总压无关。于是,cA*与 pA 得函数关系可写成
ky P kG
Ky m Kx KG HKL
13
二、界面浓度的求取
当m随浓度变化时,用分传质速率方程式计算更加方 便,界面浓度 xi 与 yi 存在关系有:
(1)有双膜模型理论,yi 与 xi 在平衡线上。如果平衡线以
y f (x) 表示,则 yi 。 f (xi )
(2)可导出
y yi kx x xi ky
2024/3/25
12
不同的推动力所对应的不同传质系数和速率方程。
浓度组成表示法
表8—1 传质速率方程的各种形式
摩尔分率
物质得量浓度或分压
传质速率方程 总传质系数
2024/3/25
N A ky ( y yi ) kx (xi x) ky (y y*) kx (x* x)

化工单元操作基础知识讲座之五气体吸收

化工单元操作基础知识讲座之五气体吸收

化工单元操作基础知识讲座之五气体吸收化工单元操作基础知识讲座之五:气体吸收气体吸收是化工过程中常用的分离和净化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气体净化、废气处理、制备纯气等领域。

本讲座将为大家介绍气体吸收的基本原理、装置结构以及常见应用。

一、气体吸收的基本原理气体吸收是利用溶液对气体的亲和性,将气体分子从气相迁移到液相的过程。

溶液为吸收剂,可选择对目标物质具有高亲和性的溶剂,以实现对气体成分的分离和富集。

在气体吸收过程中,溶液与气体接触,气体分子在气液界面传质,并通过扩散、对流和界面反应等方式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

随着气体分子在液相中的迁移,气体逐渐被吸收剂吸附、扩散和溶解,从而实现气体分离和净化的目标。

二、气体吸收装置结构1. 吸收塔吸收塔是气体吸收装置的核心部分,其结构常见的有板塔和填料塔两种。

板塔通过在塔内设置多层水平板,使气体与吸收液在板上交相传质;填料塔则通过塔内填充物的大表面积,增加气液接触面,促进传质过程。

2. 进料装置进料装置通常包括入口管道、分配器等,用于将待处理的气体引入吸收塔。

合理设计的进料装置可以保证气体分布均匀,提高吸收效率。

3. 出口装置出口装置用于将处理后的气体从吸收塔中排出。

常见的设计包括出口管道、排气阀门等,以实现气体流动的控制和调节。

三、气体吸收的应用1. 废气处理在工业生产中,许多过程产生的废气含有有害物质,如氧化物、酸雾等。

气体吸收技术可以有效将有害气体吸收到溶液中,达到废气处理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 气体纯化一些化工过程需要使用高纯度气体,如半导体制造、食品加工等行业。

通过气体吸收技术,可以将气体中的杂质去除,实现气体的纯化。

3. 反应气体分离在一些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反应气体。

通过气体吸收装置,可以将反应气体吸收并分离,以控制反应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和产物纯度。

四、气体吸收的操作考虑因素1. 吸收剂的选择不同的气体吸收过程需要选择适合的吸收剂,根据气体的性质和目标物质的亲和性确定吸收剂的组成和浓度。

气体吸收的原理

气体吸收的原理
扩散系数是描述气体在液体中扩散速率的参数。扩散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气体的性质和液体的性质,反映了气体在 液体中的扩散能力。
吸收速率方程
吸收速率方程是描述气体吸收速率的数学模型。它通常由实验数据拟合得到,反映了气体吸收速率与操作条件之 间的关系。
03
气体吸收的影响因素
温度与压力
温度
温度越高,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 ,有利于气体在吸收剂中的扩散和溶 解,提高吸收速率。
噪声控制
气体吸收技术也可用于噪 声控制,如消音器、隔音 罩等的设计和制造。
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燃料脱硫
在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硫化物,气体吸收技术可用于燃料脱硫,以减 少硫化物对环境的污染。
氢能储存
气体吸收技术可用于氢能的储存和运输,通过特定的吸收剂将氢气储存于其中,并在需 要时进行释放。
吸收平衡
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是描述气体在液体中溶解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比 值。平衡常数的大小取决于温度和压力,反映了气体在液体 中的溶解能力。
平衡移动
当气体的分压大于其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时,平衡状态向吸收 方向移动;反之,当气体的分压小于其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时 ,平衡状态向解吸方向移动。
吸收速率
扩散系数
吸收过程的重要性
01
02
03
环境保护
气体吸收在处理工业排放 和大气污染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能够去除有害气体, 保护环境。
工业流程
在许多工业流程中,气体 吸收用于分离和纯化气体 混合物,生产高纯度气体 或液体产品。
科学研究
气体吸收是研究气体与液 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手 段,有助于深入了解物质 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机制。
基于气体与液体之间的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的吸收,而化学吸收则是基

高中物理 第八章 气体吸收

高中物理 第八章 气体吸收

8.1概述
①溶剂应对被分离组分(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或者说在 一定的温度与浓度下,溶质的平衡分压要低。这样,从平衡角度 来说,处理一定量混合气体所需溶剂量较少,气体中溶质的极限 残余浓度亦可降低;就过程数率而言,溶质平衡分压↓,过程推 动力大,传质数率快,所需设备尺寸小。
②溶剂对混合气体中其他组分的溶解度要小,即溶剂应具备 较高的选择性。若溶剂的选择性不高,将同时吸收混合物中的其 他组分,只能实现组分间某种程度的增浓而不能实现较为完全的 分离。
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①物理吸收:吸收时溶质与溶剂不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如 上述洗油吸收苯,水吸收CO2、SO2等。 ②化学吸收:吸收时溶质与溶剂或溶液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 学反应。如CO2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但若用K2CO3水溶液吸收CO2, 则在液相中发生下列反应:
8.1概述
K2CO3+CO2+H2O=2KHCO3 从而使K2CO3水溶液具有较高的吸收CO2的能力,作为化学吸收可 被利用的化学反应一般都满足以下条件:
第八章 气体吸收
8.1概述
⑴ 吸收的目的 在化学工业种,将气体混合物种的各组分加以分离,其目的是: ①回收或捕获气体混合物中的有用物质,以制取产品; ②除去工艺气体中的有害成分,使气体净化,以便进一步加工处理, 如有害气体会使催化剂中毒,必须除去;或除去工业放空尾气中的有害 物,以免污染大气。 ⑵ 吸收的依据 为达到吸收分离气体混合物的目的,要用什么物质(溶剂,吸收剂), 其分离的依据使什么?(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若各组分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越大,吸收的选择性越好)例如欲分 离氨气+空气的混合物,可选择水做溶剂,因为氨水在水中的溶解度最 大,而空气几乎不溶于水。
③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应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即不仅 在低温下溶解度要大,平衡分压要小,而且随着温度升高,溶解 度应迅速下降,平衡分压应迅速上升。这样,被吸收的气体容易 解吸,溶剂再生方便。

化工原理-气体吸收_图文

化工原理-气体吸收_图文
• 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溶液的浓度随气体压力的增加 而增加。如果要使一种气体在溶液中里达到某一特定的浓 度,必须在溶液上方维持较高的平衡压力。
• 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一般来说,温度下降则气体的 溶解度增高。
溶解度曲线: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平衡时溶质在气相和液 相中的浓度的关系曲线。例:图2-2,2-3,2-4。
本章以分析单组分的等温物理吸收为重点,以便掌握最基本 的原理。
• 气体吸收是物质自气相到液相的转移,这是一种传质过程。 • 混合气体中某一组分能否进入溶液里,既取决于该组分的分压,
也取决于溶液里该组分的平衡蒸汽压。如果混合气体中该气体的 分压大于溶液的平衡蒸汽压,这个组分便可自气相转移至液相, 即被吸收。由于转移的结果,溶液里这个组分的浓度便增高,它 的平衡蒸汽压也随着增高,到最后,可以增高到等于它在气相中 的分压,传质过程于是停止,这时称为气液两相达到平衡。 • 反之,如果溶液中的某一组分的平衡蒸汽压大于混合气体中该组 分的分压,这个组分便要从溶液中释放出来,即从液相转移到气 相,这种情况称为解吸(或脱吸)。 • 所以根据两相的平衡关系可以判断传质过程的方向与极限,而且 ,两相的浓度距离平衡愈远,则传质的推动力愈大,传质速率也 愈大。 • 吸收操作的分析,应该从气液两相的平衡关系与传质速率关系着 手,本章各节即如此展开讨论。
y
相对于气相浓度而言实
际液相浓度过饱和
(x>x*),故液相有释放
o
溶质 A 的能力。
y*=f(x)
吸收溶质
Q
释放溶质
x* x x
结论:若系统气、液相浓度(y,x)在平衡线下方,则体系将 发生从液相到气相的传质,即解吸过程。
传质过程的方向
气、液相浓度(y,x)处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原理》任课教师:杨雪峰Prof. Dr. Yang XuefengPrinciples of ChemicalEngineering第九章气体吸收Gas Absorption概述(Introduction )吸收分离操作:利用混合气体中各组分(component)在液体中溶解度(solubility)差异,使某些易溶组分进入液相形成溶液(solution),不溶或难溶组分仍留在气相(gas phase),从而实现混合气体的分离。

吸收剂气体y x界面气相主体液相主体相界面气相扩散液相扩散y ix i气体吸收是混合气体中某些组分在气液相界面上溶解、在气相和液相内由浓度差推动的传质过程。

吸收分离操作实例:乙醇胺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图9-3 乙醇胺水溶液吸收CO2流程原料气(CO2)吸收塔解吸塔换热器冷却器再沸器CO2冷却器吸收质或溶质(solute):混合气体中的溶解组分,以A表示。

惰性气体(inert gas)或载体:不溶或难溶组分,以B表示。

吸收剂(absorbent):吸收操作中所用的溶剂,以S表示。

吸收液(strong liquor):吸收操作后得到的溶液,主要成分为溶剂S和溶质A。

吸收尾气(dilute gas):吸收后排出的气体,主要成分为惰性气体B和少量的溶质A。

解吸或脱吸(desorption):与吸收相反的过程,即溶质从液相中分离而转移到气相的过程。

物理吸收(physical absorption):吸收过程溶质与溶剂不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可视为单纯的气体溶解于液相的过程。

如用水吸收二氧化碳、用水吸收乙醇或丙醇蒸汽、用洗油吸收芳烃等。

化学吸收(chemical absorption):溶质与溶剂有显著的化学反应发生。

如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用稀硫酸吸收氨等过程。

化学反应能大大提高单位体积液体所能吸收的气体量并加快吸收速率。

但溶液解吸再生较难。

单组分吸收:混合气体中只有单一组分被液相吸收,其余组分因溶解度甚小其吸收量可忽略不计。

多组分吸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分被吸收。

溶解热:气体溶解于液体时所释放的热量。

化学吸收时,还会有反应热。

非等温吸收:体系温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吸收过程。

等温吸收:体系温度变化不显著的吸收过程。

吸收操作的用途:(1)制取产品用吸收剂吸收气体中某些组分而获得产品。

如硫酸吸收SO 3制浓硫酸,水吸收甲醛制福尔马林液,碳化氨水吸收CO 2制碳酸氢氨等。

(2)分离混合气体吸收剂选择性地吸收气体中某些组分以达到分离目的。

如从焦炉气或城市煤气中分离苯,从乙醇催化裂解气中分离丁二烯等。

(3)气体净化一类是原料气的净化,即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杂质,如合成氨原料气脱H 2S 、脱CO 2等;另一类是尾气处理和废气净化以保护环境,如燃煤锅炉烟气,冶炼废气等脱除SO 2,硝酸尾气脱除NO 2等。

气液两相的接触方式连续接触(也称微分接触):气、液两相的浓度呈连续变化。

如填料塔。

溶剂b 级式接触a 微分接触图9-2 填料塔和板式塔气体溶剂气体级式接触:气、液两相逐级接触传质,两相的组成呈阶跃变化。

如板式塔。

散装填料塑料鲍尔环填料规整填料塑料丝网波纹填料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气体吸收涉及到相际传质过程。

对单组分物理吸收:相数=2,组分数=3相律F =φ-N+2⇒自由度=3,即在温度、压力和气、液相组成四个变量中,有三个独立变量。

在温度和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平衡时的气、液相组成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平衡状态下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称为平衡分压或饱和分压,与之对应的液相浓度称为平衡浓度或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平衡问题:物质传递的方向和限度;传质速率问题:传质推动力和阻力。

过程快慢的问题。

相平衡:相间传质已达到动态平衡,从宏观上观察传质已不再进行。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平衡时溶质在气相和液相中的浓度的关系曲线。

溶解度/[g (N H 3)/1000g (H 2O )]100050020406080100120p NH 3/kPa50 o C40 o C 30 o C 20 o C 10 o C0 o C 120溶解度/[g (S O 2)/1000g (H 2O )]250200020406080100p SO 2/kPa1501005050 o C40 o C 30 o C 20 o C 10 o C 0 o C 在相同条件下,NH 3在水中的溶解度较SO 2大得多。

用水作吸收剂时,称NH 3为易溶气体,SO 2为中等溶解气体,溶解度更小的气体则为难溶气体(如O 2在30℃和溶质的分压为40kPa 的条件下,1kg 水中溶解的质量仅为0.014g)。

亨利定律(Henry’s law )当总压不太高时,一定温度下的稀溶液的溶解度曲线近似为直线,即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与其在气相中的分压成正比。

式中:p *——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kPa ;x ——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E ——亨利系数,kPa 。

Exp *——亨利定律亨利系数的值随物系的特性及温度而异; 物系一定,E 值一般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E 值的大小代表了气体在该溶剂中溶解的难易程度;在同一溶剂中,难溶气体E 值很大,易溶气体E 值很小;E 的单位与气相分压的压强单位一致。

亨利定律(Henry’s law )当气、液相溶质浓度用其它组成表示法表示时,通过浓度换算可得其它形式的亨利定律。

常用的形式有y *——与组成为x 的液相呈平衡的气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c ——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浓度,kmol/m 3;m ——相平衡常数;H ——溶解度系数;kmol/(m 3⋅kPa);mxy =*cHp 1*=三个比例系数之间的关系:P E m =Ec H m=式中c m 为溶液的总浓度(kmol/m 3)。

对于稀溶液,因溶质的浓度很小,因此c m =ρ/M s ,其中ρ为溶液的密度,M s 为溶剂的摩尔质量。

sm M c ρ=亨利定律(Henry’s law )在低浓度气体吸收计算中,通常采用基准不变的比摩尔分数Y (或X )表示组成。

比摩尔分数表相组成的平衡关系X ——溶质在液相中的比摩尔分数;Y *——与X 呈平衡的气相中溶质的比摩尔分数。

当m 趋近1或当X 很小时y y B A Y -==1的摩尔数气相中惰气的摩尔数气相中溶质xx S A X -==1的摩尔数液相中溶剂的摩尔数液相中溶质Xm mXY )1(1*-+=mXY =*相对于气相浓度y 而言,液相浓度欠饱和(x<x*),故液相有吸收溶质A 的能力。

相对于液相浓度x 而言,气相浓度为过饱和(y>y*),溶质A 由气相向液相转移。

气液相际传质过程的方向、限度及推动力传质过程的方向气、液相浓度(y,x )在平衡线上方(P 点):y xoy*=f(x)Pyxy*结论:若系统气、液相浓度(y,x )在平衡线上方,则体系将发生从气相到液相的传质,即吸收过程。

x*释放溶质吸收溶质相对于气相浓度而言实际液相浓度过饱和(x>x*),故液相有释放溶质A 的能力。

相对于液相浓度x 而言气相浓度为欠饱和(y<y*),溶质A 由液相向气相转移。

气、液相浓度(y,x )在平衡线下方(Q 点):y xoy*=f(x)Qyxy*结论:若系统气、液相浓度(y,x )在平衡线下方,则体系将发生从液相到气相的传质,即解吸过程。

x*释放溶质吸收溶质相对于气相浓度而言液相浓度为平衡浓度(x=x*),故液相不释放或吸收溶质A 。

相对于液相浓度x 而言气相浓度为平衡浓度(y=y*),溶质A 不发生转移。

气、液相浓度(y,x )处于平衡线上(R 点):y xoy*=f(x)Ryxy*结论:若系统气、液相浓度(y,x )处于平衡线上,则体系从宏观上讲将不会发生相际间的传质,即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x*对吸收而言:若保持液相浓度x 不变,气相浓度y 最低只能降到与之相平衡的浓度y *,即y min =y*;若保持气相浓度y 不变,则液相浓度x 最高也只能升高到与气相浓度y 相平衡的浓度x*,即x max =x*。

y xoy*=f(x)Pyx y*x*y xoy*=f(x)Qyxy*x*对解吸而言:若保持液相浓度x 不变,气相浓度y 最高只能升到与之相平衡的浓度y *,即y max =y*;若保持气相浓度y 不变,则液相浓度x 最高也只能降到与气相浓度y 相平衡的浓度x*,即x min =x*。

传质推动力的表示方法可以不同,但效果一样。

(x*-x ):以液相摩尔分数差表示的传质推动力。

对吸收过程:(y-y*):以气相摩尔分数差表示的传质推动力;传质过程的推动力未达平衡的两相接触会发生相际间传质(吸收或解吸),离平衡浓度越远,过程传质推动力越大,传质过程进行越快。

方法:用气相或液相浓度远离平衡的程度来表征气液相际传质过程的推动力。

y xoy*=f(x)Pyxy*x*(y-y*)(x*-x )吸收传质理论与吸收速率方程吸收传质理论吸收过程是溶质由气相向液相转移的相际传质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1)溶质由气相主体扩散至两相界面气相侧(气相内传质);(2)溶质在界面上溶解(通过界面的传质);(3)溶质由相界面液相侧扩散至液相主体(液相内传质)。

相界面气相主体液相主体溶解气相扩散液相扩散双膜理论由W.K.Lewis 和W.G.Whitman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是最早出现的传质理论。

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是:(1)相互接触的两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各存在着一个很薄(等效厚度分别为δ1和δ2)的流体膜层。

溶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此两膜层。

(2)相界面没有传质阻力,即溶质在相界面处的浓度处于相平衡状态。

(3)在膜层以外的两相主流区由于流体湍动剧烈,传质速率高,传质阻力可以忽略不计,相际的传质阻力集中在两个膜层内。

气相主体液相主体相界面p i = c i / Hpδ1δ2p ic ic气膜液膜两相相内传质速率可用下面的形式表达为:()i g A p p k N -=()c c k N i c A -=⎪⎪⎭⎫⎝⎛=Bm G g p P RT D k 1δ⎪⎪⎭⎫⎝⎛=Bmm L c c c D k 2δD G 、D L ——溶质组分在气膜与液膜中的分子扩散系数;P/p Bm ——气相扩散漂流因子;c m /c Bm ——液相扩散漂流因子;δ1、δ2——界面两侧气液相等效膜层厚度,待定参数。

双膜理论将两流体相际传质过程简化为经两膜层的稳定分子扩散的串联过程。

对吸收过程则为溶质通过气膜和液膜的分子扩散过程。

按双膜理论,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成正比,这与实验所得的关联式地结果相差较大;由此理论所得的传质系数计算式形式简单,但等效膜层厚度δ1和δ2以及界面上浓度p i 和c i 都难以确定;双膜理论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对具有自由相界面或高度湍动的两流体间的传质体系,相界面是不稳定的,因此界面两侧存在稳定的等效膜层以及物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此两膜层的假设都难以成立;该理论提出的双阻力概念,即认为传质阻力集中在相接触的两流体相中,而界面阻力可忽略不计的概念,在传质过程的计算中得到了广泛承认,仍是传质过程及设备设计的依据;本书后续部分也将以该理论为讨论问题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